荔波生态旅游扶贫典型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旅结合,打造乡村生态旅游景区促进脱贫致富
——荔波县黎明关乡木朝村生态旅游开发扶贫经验交流材料
荔波县黎明关水族乡木朝村地处荔波茂兰喀斯特森林保护区核心区,全村360户1630人口,由于地处喀斯特山区,人均耕地少,土地贫瘠,人畜饮水困难,,传统以来,该村一直是全县典型的极贫村,人均占有粮食不足150斤,一年中要有近半年要靠粗粮、救济粮补充,人均收入不足500元。近几年来,荔波结合木朝村地处保护区核心区,野生梅树资源丰富、保护完好的优势,因地制宜,打造万亩梅原景区,并扶持和带动当地群众发展梅乡农家乐、农特产品加工业等实现了脱贫致富愿望。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5700元,仅从事旅游行业,户均年收入都在4万元以上,彻底扔掉了外人传统印象中的有名贫困村的标签。主要做法:
一、立足村情实际,选准切入点,通过发展林业青梅产业夯实发展基础。该村虽然因地处喀斯特深山区、石山区,土地贫瘠、可耕地少,水源缺乏,农业生产条件恶劣,但当地野生酸梅资源丰富,保护完好。县林业部门结合这一特点,上世纪八十年代即开始组织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攻关,对当地野生酸梅进行品种繁殖改良育苗,并在对当地群众进行了大规模的酸梅育苗种植技术的培训的基础上,通过林业项目扶质,引导群众大面积推广了酸梅种植,使该村成了远近闻名
的酸梅之乡,贫困落后面貌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很多群众通过外销酸梅果增加了收入。据统计,县林业部门在黎明关乡发展青梅产业达2万余亩,年产酸梅果1.2万吨,仅该村酸梅就占1万余亩,年产酸梅果6000多吨。当地群众通过出售鲜梅果、加工盐梅等增加了收入,部分酸梅大户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愿望。青梅产业的发展,为该村经济发展夯实了基础。
二、抢抓机遇,做好酸梅资源大文章,打造万亩梅原乡村生态旅游景区,开发乡村生态旅游,提升发展质量,促进同步小康。近几年,随着荔波旅游业的发展壮大,该村2006年通过政府推动、部门扶持,依托本村1万余亩野生酸梅和人工酸梅林的资源,充分做好酸梅资源大文章,成功打造了“万亩梅原”乡村生态旅游景点,并通过连续九年举办荔波梅花节,使洞塘木朝万亩梅原成为荔波旅游的一张名片,开辟了荔波冬季旅游市场,弥补贵州冬季旅游的空白,为荔波旅游业向多元化、市场化、成熟化发展和树立贵州南线旅游龙头的品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部门扶持、技术培训,引导群众依托万亩梅原景区从事旅游服务行业实现致富。万亩梅原开放式景区的成功打造,使该村处处是景,处处可游可玩,游客络驿不绝。当地政府因势导利,通过对当地群众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的基础上,以一个部门扶持一至两户农户的方式,引导、扶持群众
组建乡村旅游合作社,抱团发展梅乡人家农家乐、青梅果品加工、泡竹凉席编织、农家特色产品加工等,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目前该村共有100余户农户开办农家乐,占全村户数的28%,有180余户农户从事酸梅酒、酸梅饮品、农家腊肉香肠、竹编工艺品加工制作销售,占全村总户数的50%。而部分群众则通过发展林下生态养殖、为徒步探险喀斯特原始森林的驴友提供向导服务等解决了增收渠道。据统计,该村仅加工青梅酒销售,户年均销售青梅酒500公斤,全村年均销售青梅酒9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26万元,从事农家乐年均收入200余万元。
四、几点经验
一是生态旅游扶贫开发必须与生态建设和保护相结合,确保青山绿水,才能确保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二是生态旅游扶贫开发必须与培植产业相结合。通过引导、扶持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果林、种养殖业、林下经济等,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撑,促进经济发展。
五、下步打算:一是继续举全县之力,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近期目标是将荔波打造成为贵州南部的旅游中心和旅游集散地,中期目标是将荔波打造成贵州旅游第一名片、黔桂两省的旅游中心和集散地。远期目标是将荔波打造成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二是抓好交通、金融、大项目和人才四大旅游产业支撑,夯实全域旅游的基础。三是抓好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社会需求、金
融、互联网+和民族特色文化相结合,推进荔波全域旅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