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化成就 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精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精品教案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的内容。

面对中国科技一穷二白的局面,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使祖国的科技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如“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这些不断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科研成果,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使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要使学生明白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拥有“文化自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2. 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3. 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4. 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技发展做出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目标】研读图、片文献等多种类型的材料,提高理解、分析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理解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开拓创新的意识;2. 学习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3. 学习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的成就,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

【教学难点】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课本相应预习内容;3. 学生课前了解与中国科技成就有关的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中国综合国力低微,遭致列强百般欺凌。

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许多领域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些都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科技文化成就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科技文化成就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科技文化成就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科技文化成就优质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科技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现状;2.学习科技文化成就的相关知识和重要人物;3.掌握科技文化成就的相关技术和应用;4.发掘科技文化成就对现代社会的贡献。

二、教学内容1. 科技文化的发展历史•科技文化的定义和概念•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西方科技文化的兴起及发展2. 科技文化成就的相关知识和重要人物•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演进历程•数字化革命的影响及相关技术应用•重要科技人物及其贡献3. 科技文化成果的相关技术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原理及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原理及应用4. 科技文化成就对现代社会的贡献•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构建数字化时代的新生态三、教学方法1.授课法2.问题解决法3.演示法4.合作学习法四、教学过程1. 科技文化的发展历史•讲述科技文化的定义和概念•介绍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分享西方科技文化的兴起及发展2. 科技文化成就的相关知识和重要人物•介绍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演进历程•分析数字化革命的影响及相关技术应用•分享重要科技人物及其贡献3. 科技文化成果的相关技术和应用•探讨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深入讲解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原理及应用•演示虚拟现实技术的原理及应用4. 科技文化成就对现代社会的贡献•分析科技文化成就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探讨科技文化成就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介绍科技文化成就构建数字化时代的新生态五、教学评价1.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评价;2.对学生课堂表现和学习成果的评价;3.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评价。

六、教学资源1.课件:包括科技文化的历史、重要科技成果和相关技术应用等内容;2.文献资料:包括图书、期刊、论文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科技文化成就的相关知识;3.多媒体设备:用于演示和展示相关技术和案例。

七、教学效果此次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科技文化的成就,进一步认识科技文化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和作用,提高学生对科技文化的认识和兴趣,以及对将来的发展方向有所启示和引导。

八年级历史下册《科技文化成就》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下册《科技文化成就》教案、教学设计
4.家长辅助作业:请家长协助学生了解一位我国著名科学家的事迹,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
5.完成课后练习册的相关题目,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作业要求:
1.作业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确保作业质量。
2.提交作业时,请注意字迹清晰、卷面整洁。
3.作业完成后,及时进行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教学过程:
(1)导入:以我国近年来在科技文化领域的重大突破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新课内容: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介绍我国在“两弹一星”、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方面的重大成就,注重对历史背景、影响因素的剖析。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历史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我国科技文化成就的学习充满好奇心,但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和科技原理的理解尚显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科技文化成就的兴趣点,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引导他们学会分析科技文化成就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因素。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近年来在科技文化领域的重大突破,如“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采集月壤、5G通信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我国科技文化的飞速发展。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在科技文化领域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3.通过讲述一些与科技文化成就相关的历史故事,如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6.18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视频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6.18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视频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板书设计
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艺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②重点知识点:原子弹、氢弹、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文艺经典剧目、毛泽东诗词、鲁迅小说。
③词句:科技成就、教育发展、文艺繁荣、知识技能、情感态度。
板书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可以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知识点以故事线的形式串联起来,使板书更加生动、形象。同时,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图案或插图,如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水稻的形状、青蒿素的分子结构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有趣的词句,如“科技的力量”、“教育的希望”、“文艺的魅力”等,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典型例题讲解
七、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1:根据教材内容,列举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艺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解答:
1.科技方面:我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氢弹,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袁隆平培育出的籼型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为解决全球饥饿问题作出贡献;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为治疗疟疾提供了有效药物。
6.18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视频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艺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技、教育、文艺等事业的发展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1.时空观念: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教育、文艺等方面的重大成就,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这些成就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背景,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史料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允许)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1)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

(2)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

(3)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作家首获这一奖项。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国防力量的发展和成就;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有效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青蒿素类药物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这些成就的取得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振奋了民族精神。

在文化领域,同样获得巨大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目标1.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2.研读图片、文献等多种类型的材料,提高理解、分析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理解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勇于奉献、开拓创新的意识;学习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学习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的成就,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两弹一星”;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而排演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一经演出,便广受欢迎。

1964年10月16日,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参与作品创作和演出的人员。

也正是这一天,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消息传来,会场沸腾,举国欢庆。

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成就非凡,原子弹和《东方红》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探究新知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一)“两弹一星”【教师活动】讲述“两弹一星”的含义。

出示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了解我国取得的成就。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问: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回答: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为了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保卫我国的国家安全,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我国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一说当时中国研制核武器面临着怎样的困难。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课程目标1.知道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价值;2.掌握生产科技与对应产业的发展历史和主要特点,理解科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3.意识到文化传承对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对科技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4.提高学生根据全球科技文化发展状况来认识当今社会的科技进步与科技热点问题的分析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价值;2.理解科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3.研究两汉至唐代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车等科技成就.三、教学难点1.理解科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2.研究两汉至唐代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车等科技成就.四、教学内容1. 科技与文化1.科技与文化的定义;2.科技文化的作用和重要性;3.科技与文化的相互影响关系.2. 古代科技文化成就1.两汉至唐代的造纸术发展历史及主要特点;2.两汉至唐代的印刷术发明及主要特点;3.中国古代火药的发明及历史价值;4.古代生产工具指南车的制造工艺及用途.3. 科技文化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影响1.科技文化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影响;2.文化传承对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性.4. 当前科技文化发展状况1.研究全球科技文化发展状况;2.分析当前科技热点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科技与文化的概念、相互影响等内容进行全面而系统地讲解;2.图片演示法:配合图片(如印刷术、造纸术等实物模型)直观地展示科技成就;3.实验法:开展小型实验,让学生亲自制作指南车及火药等,增强学生对古代科技发明的认识感受;4.分组讨论法:让学生自行分组进行讨论,总结文化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六、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评价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维感知和逻辑推理过程的把握,以及课后开展小作业和大型课程安排、综合评价等方式来分析鞭策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充分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劣方面,不断进行内部升学和提升,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更明显的效果,来达成科技文化成就相关内容方面的教学目标。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科技文化成就》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展示了我国科技文化发展的历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突破和进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建立后的科技文化成就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往往过于简单,对科技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影响因素认识不够深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教学难点:科技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科技文化发展的历程。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文化成就,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提炼规律。

3.问题驱动法: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科技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收集相关资料,设计教学问题和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新中国建立后的科技文化成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新中国建立后科技文化成就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认识。

《科技文化成就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

《科技文化成就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

《科技文化成就》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科技在文化领域的重要作用。

2. 掌握科技对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的影响。

3. 理解科技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干系,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二、导学内容1. 科技与文化的干系2. 科技对文化的影响3. 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案例三、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展示一段古代文化遗产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科技与文化之间的干系,并提出问题:“科技是如何影响文化的?”第二步:进修1. 讲解科技与文化的干系:科技是文化的推动力,文化是科技的落脚点。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2. 探讨科技对文化的影响: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对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遥影响。

3. 分析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案例:如数字化文化遗产珍爱、虚拟现实文化体验等,展示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和应用。

第三步: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 科技如何增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2. 文化如何影响科技的发展?3. 未来科技与文化的互动将会如何发展?第四步: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科技与文化的互动干系,鼓励学生关注科技文化发展的趋势,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

四、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科技与文化的影响的小结。

2. 收集一些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案例,并进行简单分析。

五、拓展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进行科技文化讲座。

2. 参观当地的科技文化展览或活动,了解最新的科技文化成就。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科技与文化之间的干系,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和创新认识,为未来的进修和生活打下基础。

同时,教师应不息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科技文化发展的最新动态,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和创新潜能。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2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2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2一. 教材分析本课《科技文化成就》是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8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发展历程,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建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具体成就,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领域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些成就背后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2.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这些成就背后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成就。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资料:相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方面的资料。

3.课件:制作相关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领域的成就。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同时,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这些成就背后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成就,进行分享。

科技文化成就 精品教学案

科技文化成就 精品教学案

科技文化成就【学习目标】1.列举并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及发射时间。

2.了解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和屠呦呦等科学家的事迹。

3.知道“双百”方针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概况。

【学习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

【学习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文化成就的原因。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1)____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____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3)1967年,我国第一颗____爆炸成功。

(4)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____。

(5)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____。

(6)____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7)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____实现太空行走。

2.“两弹一星”代表科学家:____、钱学森。

3.“两弹一星”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____,增强了我国的____,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4.20世纪____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____,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和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

5.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袁隆平被称为“____之父”。

6.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____。

7.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____奖。

8.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____”“____”的方针。

9.2012年,中国作家____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二、合作探究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们是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它?三、练习巩固1.1964年10月,某报纸上的头条新闻题目是“看西北荒漠,万里人罕见。

蘑菇云突起,举世皆惊”。

这篇新闻报道的是我国()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C.近程导弹飞行试验成功D.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成功2.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主要学习了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文化成就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以及现代科技所带来的影响。

本节课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如下:1. 历史上的科技文化成就: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2. 科技对文化的影响:科技的不断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造就了人类的文化繁荣和进步3. 科技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现代科技的发展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工作和社交方式,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历史上的文化和科技成就,感受到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增加对现代科技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文化成就和对文化的影响。

2)了解现代科技带来的影响,增加对科技的认识和理解。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科技创新思维。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5分钟)1. 调研问卷:调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用到哪些科技产品。

2. 引入话题:通过调查结果引导学生思考科技的作用,以及科技和文化的关系。

步骤二:学习新课(35分钟)1. 教师进行讲解和讨论:向学生介绍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文化成就和对文化的影响,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并进行讨论,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知识基础。

2. 分组作业: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选定一个科技产品进行分析,如对手机、网购、共享单车等产品进行调查和描述,进而探究科技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3. 设计实验:在课后,让学生设计一个自己的实验,探究一个科技产品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科技创新思维。

步骤三:拓展应用(10分钟)1.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如《黄帝内经》、《菜根谭》等,增强学生对我国历史的了解和文化自信。

2. 总结回顾:向学生提问,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科技文化成就》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8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科技成就、教育成就、文艺成就和体育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发展历程,认识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建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具体成就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此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多停留在表面,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影响等方面的深入了解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和体育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认识我国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发展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和体育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2.教学难点:对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和体育成就背后的原因和影响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和体育成就案例,进行分析讲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资料:相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和体育成就的图片、视频等。

3.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科技文化成就》是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8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内容包括“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航天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的具体成就方面了解不多,对于这些领域的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感受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掌握“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航天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教学难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航天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

2.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典型实例,使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篇一:科技文化成就教案主题:探究科技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目标:1. 了解科技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探究科技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科技对社会变革的影响等。

3. 思考科技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正文:一、介绍科技文化的定义和特点科技文化是指人类在科技领域的创造和应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和后果。

科技文化具有多样性、创新性、全球化和快速变化等特点。

科技文化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二、探究科技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 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科技使得我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便利和舒适,如智能家居、移动支付、互联网等。

科技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如信息泛滥、隐私保护、环境污染等。

2. 科技对社会变革的影响科技对社会变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科技促进了社会的变革,如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等。

科技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种族歧视、贫富差距等。

3. 科技对文化的影响科技对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科技使得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更加快捷和广泛,如电影、音乐、艺术等。

科技也催生了新的文化形式,如社交媒体、虚拟现实等。

三、思考科技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未来的科技发展方向会与现在有所不同。

未来的科技可能更加智能化、绿色化、共享化,也可能更加复杂和危险。

我们需要思考科技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和机遇。

拓展:1. 科技文化对人类生活的便利和舒适程度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智能家居、移动支付、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远程控制家电,实现在家中随时开关灯、调节温度等操作;我们可以通过移动支付购买商品,避免了排队等待、找零麻烦等问题。

2. 科技文化对文化的影响科技文化对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科技的发展催生了新的文化形式,如社交媒体、虚拟现实等。

例如,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分享和交流信息,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融合。

八年级历史下册《科技文化成就》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历史下册《科技文化成就》优秀教学案例
4.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新闻,关注我国科技发展动态,培养他们关注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的良好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科技文化成就的热爱和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
2.通过学习科技文化成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科技发展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
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情感态度,激发他们投身科技事业的热情。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标注出我国古代至近现代的科技文化成就,引发学生对我国科技发展历程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提出问题: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世界闻名的科技文化成就吗?这些成就对我们的生活和国家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激发学生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同伴评价: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发现自身的不足,促进共同成长。
3.教师评价: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评价等策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科技文化成就,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我国古代至近现代的重要科技文化成就,包括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建筑艺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2.了解科技文化成就对国家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高学生对科技创新的重视。
3.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科技文化成就的发展过程,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3.汇报与分享: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建议,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

6.18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6.18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1.增加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参与度。
2.优化作业布置与反馈流程,确保及时性和有效性。
3.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具体改进措施如下:
1.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课堂提问环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针对重要知识点,设置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提高课堂互动性。
2.优化作业布置与反馈流程,确保作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对于阅读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读后感。对于写作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草稿,课后进行修改和完善。对于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或创作,并及时提交作品。教师将对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5.结合学生的关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让学生在合作探讨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7.针对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责任心,教师应加强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过程:
讲解科技文化成就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我国科技文化成就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科技文化成就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科技文化成就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我国科技文化成就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科技文化成就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3.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置不同的教学活动,如实验、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同时,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图片、动画等,增强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文化成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和发射时间,并能分析其成功研制的意义,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

根据数字资料分析“籼型杂交水稻”的推广价值,掌握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技能。

了解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难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中美关系在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我国外交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谈到科学技术成就,大家会联想到信息化、数字化等等。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会想到的是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

因为当时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些顶尖技术。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主席提出,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我们的原子弹。

可想而知,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多么险峻!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新课讲授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是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实验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4、“氢弹”研制成功1967年6月17日,
中国第一颗氢
弹爆炸成功。

3、中国“导弹”研制成功
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
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

我国
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
一号。

新中国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出“两弹一星”的,这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奋斗是离不开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呢?
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等。

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钱学森(
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

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人物扫描
1911--2009
钱学森
取得这些成就的历史意义: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载人航天工程。

杨利伟走出神舟五号翟志刚太空漫步
改革开放后在航天上取得的成就:
1999.11.20:“神舟
1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1.1.10:“神舟2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2.3.25:“神舟3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2.12.30:“神舟4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3.10.15:“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5.10.12:“神舟6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8.9.25:“神舟7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011.11.1:“神舟8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2012.6.16:“神舟9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013.6.11:“神舟10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016.10.17:“神舟11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神舟飞船
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实验;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8年9月,翟志刚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袁隆平,1930年9月生于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为此袁隆平成为获得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人;他还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屠呦呦,女,药学家。

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屠呦呦与青蒿素诺贝尔医学奖
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有什么医学价值?
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中国中实行“百花齐放”“百花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对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一起走近了新中国取得的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认识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

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爱国奉献、赤胆忠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泉。

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老一代科学家的优良品质,不为名利,默默奉献!让科技创新成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

四、课堂练习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首先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科技成果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装有核弹头的导弹实现爆炸
C.成功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
D.中国战略导弹部队装备洲际导弹核武器
2.“两弹一星”工程中,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代表有()
A.邓稼先钱学森
B.杨利伟钱学森
C.翟志刚杨利伟
D.邓稼先袁隆平
3.自2016年起,我国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因为这一天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日子,它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是在()
A.1960年B.1964年C.1967年D.1970年
4.下列事件开启我国飞天之旅的是()
A.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B.2003年神舟五号往返成功
C.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2008年神舟七号往返成功
五、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