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团队管理办法(暂行)

合集下载

创新团队管理与考核评分办法

创新团队管理与考核评分办法

创新团队管理与考核评分办法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创新团队管理与考核评分办法(试行)一、为加强各科研创新团队管理,发挥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提升我局的科研能力。

根据《局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二、创新团队的组建。

由局科学技术委员会提出科研创新方向,并推荐团队负责人和牵头单位报局办公会决定。

各团队由团队负责人和牵头单位负责人负责组建。

三、创新团队管理以团队负责人总负责,实行自主管理,但每年年初要制定年度目标任务,明确研究计划,经局专门工作会议批准后启动研究工作。

四、创新团队每半年填写一次《创新团队工作进度表》,一年进行一次考核评分。

五、视年度考核评分结果对创新团队给予奖励(3000-8000元/团队/年),另外在申报各级科研课题项目时,由创新团队人员组成的课题项目申报小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或批复。

创新团队课题经费开支,年度考核奖励开支均要符合财务制度,并有利于创新团队目标任务完成。

六、创新团队组建后可视本局业务科技发展需要和创新团队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调整。

团队调整及团队负责人、牵头单位的调整需要(业务科技处提出方案)报局办公会审批,团队成员调整可由团队负责人组织完成并报业务科技处备案。

七、本办法从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件:创新团队年度考核评分办法附件:创新团队年度考核评分办法创新团队年度考核由主管副局长组织相关业务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5-7人组成考核小组,小组评委在听取各科研创新团队PPT年度工作汇报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各团队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评分,评分结果作为创新团队年度考核的主要指标。

一、团队目标任务完成情况(40分)评委根据创新团队目标难度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给予评分。

二、团队科研课题情况(20分)评委根据各创新团队争取的科研项目级别、数量、参加科研人员情况(人才培养)、科研课题结题情况、科研课题获奖情况综合考量给予评分。

三、科研成果转化情况(20分)评委根据科研项目业务实用性、推广范围给予评分。

苏州市职业大学院自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任务书【模板】

苏州市职业大学院自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任务书【模板】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院自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任务书
团队名称:
依托学院(部):
团队带头人:
研究领域:
填报时间:
苏州市职业大学
2021年3月
填表说明及要求
一、本任务书格式适用于学院自建科研创新团队。

二、各科研创新团队要根据目标任务,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调整和细化建设目标,科学制定计划任务,目标任务力求具体、有可考核性。

三、所涉及到的学科名称须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发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的一级学科名称填写。

四、在填写第二项“团队建设目标任务”时,要根据团队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团队建设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填写,填写时要数字与文字描述相结合,做到明确具体。

如填写“新增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数)”时,可填写“新增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等。

五、本表内容统一用宋体小四号字填写,用A4复印纸双面打印,于左侧装订。

六、本表填写内容较多时,可根据所填内容调整扩展表格。

七、本计划任务书纸质一式三份(含电子版),经审核签字签章后,科技处存档一份,学院(部)一份、团队负责人留存一份。

八、其他未尽事宜请电话咨询。

办公电话:********
一、团队基本情况
二、团队研究内容与建设目标任务
三、团队成员
四、签订任务书。

TRIZ理论体系简介

TRIZ理论体系简介

TRIZ理论体系简介TRIZ是前苏联发明家协会主席根里奇·阿奇舒勒先生于1946开始逐步建立起来的一套技术创新理论,其中文译名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TRIZ理论建立在全世界250多万份发明专利的研究基础之上,并以其独特的技术创新方法、创新思维、创新工具、理论体系及高效的创新成果享誉全世界,也是目前流行于前苏联、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主要创新方法之一。

前苏联在中学阶段开始就开设TRIZ创新方法教育课程,由于这种方法的普及教育,使得TRIZ方法成为冷战时期,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在高科技领域,特别是军事高科技领域抗衡西方阵营的秘密武器,并作为国家机密对西方长期保密。

TRIZ是一种简单、易学、实用的,基于前人创新经验和知识库的创新方法学,通过一定时间的培训和学习,大部分人都可以掌握,十分适合学校运用于创新教育。

在我国高职类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引入以TRIZ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教育课程,具有理论和现实运用上的可行性。

按照阿奇舒勒的观点,创造发明可以分为五个等级:其中第五层次的创新属于原理、方法方面的新发现,具有原创性特征,占全部创新比例的1%,用TRIZ方法无法解决。

TRIZ方法主要适用于2到4级的技术创新,对于第1、2层次的发明,属于利用个人知识或单位资源一般创新,只要有创新意识,掌握一定方法,大部分人都可以创新。

TRIZ理论以技术系统进化论为其哲学基础,建立了九大经典理论:(1)技术系统进化法则(2)最终理想解(3)技术矛盾及物理矛盾(4)39个工程参数及矛盾矩阵&(5)40个发明原理(6)物-场模型(7)发明问题的标准解法(76个标准解)(8)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9)科学效应除以上九大经典理论以外,TRIZ还发明了IFR、九屏幕法、金鱼法、小人法、STC算子等若干种非常独特的创新思维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很好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的主要成果为了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和《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加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苏教高[2008]44号)等文件精神,学院自2009年开始在本院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截止2012年底已累计培训学生3200余名。

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工作量化考核办法

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工作量化考核办法

科研工作量化考核办法一、考核对象和依据考核对象为学院在编的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的专职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等,科研工作量为本院教职人员的考核、奖励与晋升依据。

凡列入专业技术职务考核范围的人员,每年均必须完成规定的科研工作任务,参加学院、分院(部)组织的集体调研活动,或承担学院安排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科研任务。

科研工作量考核以科研积分为依据。

各类人员的科研工作量和研究工作量的年度考核定额标准见下表:表1:专任教师年度科研工作量定额标准表(单位:学时)表2:按照工作性质的类别系数二、考核程序1、科研成果统计每年为一个考核周期,范围为当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符合科研工作量计算范围和奖励的各类科研成果。

年末科研处将《科研工作量考核评估表》下发到各部门。

2、列入专业技术职务考核的人员,年终需填报《科研工作量考核评估表》并附成果(包括相关证明材料)。

各部门对考核对象所填考核评估表的真实性进行核实,综合汇总后将考核评估表连同成果原件及复印件交科研处复核后用复印件存档。

3、科研成果发表于当年12月份期刊上且确实无法按规定时限提交成果原件的,经本人申请,并提交文章清样或用稿证明,经科研处确认后可以定为当年科研工作量。

4、科研工作量的证明材料包括①论文、获奖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②科研项目立项、结题或鉴定证书(证明)及复印件。

③著作、教材原件,版权页复印件。

④校内教材原件及审核证明。

⑤分院、部学术活动计划原始记录考勤及评分材料。

⑥其它能证明成果的材料。

三、考核结果及评价1、科研工作量作为学院对各分院(部)科研工作进行评价和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年度考核和发放科研(工作研究)津贴的重要依据,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等。

未达到基本科研工作量定额的为不合格,考核结果在全院范围内公布。

2、个人科研工作量化成绩,均按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完成的各项科研成绩相加得出工作总量。

分院、部门科研工作量化成绩=该分院、部门在编人员实际取得的成绩之和/该分院、部门在编人员定额之和。

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制度

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制度

一、总则为推动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学校科研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架构1. 学校科技创新团队由校长任组长,分管科研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各学院院长、系主任、科研秘书、教师代表等担任成员。

2. 学校科技创新团队下设办公室,负责团队日常管理工作。

三、工作职责1. 制定学校科技创新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2. 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如学术讲座、研讨会、实验竞赛等。

3. 培养和引进科技创新人才,为教师提供科研平台和条件。

4.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学校科研成果的实用价值。

5. 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

6. 定期对科技创新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和改进。

四、成员职责1. 团队成员应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工作,提出创新思路和方案。

2. 团队成员应关注国内外科技创新动态,及时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

3. 团队成员应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提高自身科研水平。

4. 团队成员应做好团队协作,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工作。

五、激励机制1. 学校对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团队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学校为团队成员提供科研经费、实验设备等支持。

3. 学校为团队成员提供国内外学术交流机会,拓宽视野。

4. 学校为团队成员提供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六、考核与评价1. 学校对科技创新团队进行年度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团队建设、科技创新成果、科研经费使用等方面。

2. 团队成员的考核与评价与团队考核相结合,考核内容包括个人科研业绩、团队协作精神等。

3. 考核结果作为团队和个人晋升、评优的重要依据。

七、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办公室。

3. 本制度如与国家、地方及学校相关政策冲突,以国家、地方及学校相关政策为准。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XXX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第一条为提升学校科技创新的水平,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机制的创新,有力聚集创新要素,努力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根据学校校科发[2010]76号《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加强校级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校级科技创新团队是以首席专家为核心,以科研骨干为主体,以专业人才和专职科研辅助人员相结合,学科专业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稳定从事某一学科、行业领域或产业方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产业技术开发的半紧密型创新研究群体。

第三条科技创新团队的任务: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汇聚不同学科的研究人才,系统解决某一学科或某一产业链上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形成学科优势突出、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灵活、创新环境优越、重大项目聚集、成果产出高效、社会影响较大的创新团队。

第四条科技创新团队组建应遵循的原则(一)特色引领、资源优化、重点突出、整体带动。

(二)自主申报、公开遴选、专家评审、择优建设。

第五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一)有明确符合社会需求的研究和发展目标;(二)有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

(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团队、试验站等省级平台)。

(三)科技创新工作基础扎实,发展潜力较大。

近三年,承担过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或获得过国家授权发明专利、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省级以上新品种审定;(四)有引领学科(技术)发展的首席专家及15人左右的研究团队;(五)研发型创新团队须有以自主技术创办的核心科技型企业支撑。

第六条首席专家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一)有战略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有明确的创新性学术思想和较高的学术造诣,能够完成已制订的目标计划和任务;(二)品行端正,遵纪守法,作风严谨,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三)主持过国家级或省部级项目,有良好的科研工作基础,获得过科技成果;(四)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年龄不超过55岁;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年龄不超过50岁。

江苏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修订)

江苏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修订)

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和完善我院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常态化,保证科研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加速科研课题优秀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我院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管理办法》等管理规章,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研处为学院科研项目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包括科研选题、项目申报、评审立项、中期检查、进度审查、经费管理、结项报告评审、项目验收和成果鉴定管理与成果推广应用等。

第三条本办法所指的科研项目分为以下三类:一、A类项目主要指我院承担的由国家、各级政府和我院提供科研经费(含贷款)并立项的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

包括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A1),各部委、省、市政府(含厅局)项目(A2)和我院及系部自筹经费立项的项目(A3)。

二、B类项目主要指我院承接的由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横向科研项目。

包括技术攻关、技术开发、技术合作、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

三、C类项目主要指自行研制开发的处于试制阶段(1-3年)的科技产品项目。

已成熟的产品项目应鼓励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不列入科研项目管理。

第四条科研项目的研究期限一般为一至二年。

第二章申请与立项第五条科研项目的选题,应符合我院的各阶段发展规划,为我院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我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有利于地方的经济建设与科学发展,提高地方科技水平;有利于行业技术进步,提高行业科技含量。

第六条科研项目的申请范围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推广应用和科技服务等。

第七条申请条件一、项目申请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独立开展科研和组织科研的能力及精力,有比较充分的前期研究准备,并担负实质性研究工作。

二、申请项目须具有学术前瞻性,思想新颖,创新性强,实用性强,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明晰可行,符合我院及地方行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研究经费预算合理。

2024年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2024年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2024年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标题:____年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摘要:本文提出了____年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该方案旨在促进高等专科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激发学生研究兴趣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培养具备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

本方案包括团队建设的目标与理念、组织架构与人员配置、支持与保障机制、激励与评估机制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为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建设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团队建设的目标与理念1.1 目标:(1)提高高等专科学校科研水平:通过团队建设,推动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实力的提升,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培养具备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通过团队建设,培养学生科研兴趣,提高其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1.2 理念:(1)以问题为导向:团队的科研方向和项目选择应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与国家和地方的科技需求紧密结合。

(2)注重学生培养:团队建设应注重学生培养,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实践的科技人才。

二、组织架构与人员配置2.1 团队类型:(1)学科导向团队:依托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科特长,组建学科导向的科学研究团队,包括各个学科的教师和研究生。

(2)兴趣导向团队: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组建科研团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2.2 人员配置:(1)团队负责人:由有较高科研水平和经验的教师担任,负责团队的整体建设和科研项目的选择、组织和管理。

(2)研究骨干:由团队负责人和其他教师共同组成,负责具体科研项目的实施。

(3)团队成员:包括学生和其他参与科研工作的人员,分为研究生和本科生。

三、支持与保障机制3.1 资金支持:(1)学校:学校应加大对团队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提供科研活动的经费支持,并设立科研项目奖励基金,用于激励团队成员取得突出科研成果。

高校创新团队管理制度

高校创新团队管理制度

高校创新团队管理制度一、团队的组建与设置1.1 团队的命名与定位创新团队的命名应能准确反映其创新方向和主要成员群体,同时要与学校、学院的发展方向相契合。

团队定位应明确团队的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确保团队成员共同努力。

例如,“XX学院电子科技创新团队”。

1.2 团队的组建创新团队应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选拔成员,包括学生、教师和外部专家等,在于团队的目标和发展方向相契合的人士。

成员的来源应多元化,以确保团队的多样性和专业性。

1.3 团队领导班子的设置创新团队应设立团队领导班子,由团队负责人、副负责人和各个部门负责人组成。

领导班子应具备丰富的创新经验和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协调团队的各项活动。

二、团队的目标与工作计划2.1 制定团队发展规划创新团队应根据学校、学院的发展规划,制定团队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计划,并明确各个时间节点的工作目标和指标。

团队的发展规划应具备前瞻性和实践性,能够指导团队的工作方向和具体计划。

2.2 制定团队工作计划创新团队应根据团队的发展规划,制定每年的工作计划,并根据工作计划,分解具体的任务和责任人。

工作计划应具备可操作性和连续性,能够确保团队的工作步调一致。

2.3 监督和评估创新团队的工作计划应定期进行监督和评估,以确保团队的工作进程和成果符合预期目标。

团队领导班子应定期召开会议,评估团队的工作成果和团队成员的工作情况,及时解决团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三、团队的管理与运作3.1 团队的组织结构创新团队应确立明确的组织结构,并根据团队的规模和发展阶段,设立不同的部门和岗位。

组织结构应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有效地协调团队的各项活动。

3.2 团队文化建设创新团队应建立积极向上、务实拼搏的团队文化,倡导团队成员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团队文化应具备凝聚力和影响力,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潜力。

3.3 团队激励机制创新团队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通过奖励、考核等方式激励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先进理念引领 多维举措落实——探寻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四共享、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先进理念引领 多维举措落实——探寻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四共享、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C OLLEGES群星14OCCUPATION2015 07先进理念引领 多维举措落实——探寻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四共享、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文/本刊记者 朱玥璇 刘 飞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这一有着百余年办学历史的老牌名校,拥有两个“第一”。

首先,学校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12年由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的中国第一所纺织专门学校;其次,学校自1999年升格为高职院校后,在国内第一个将传统纺织专业改造成“现代纺织技术”专业。

时光荏苒,岁月更迭。

从“绫罗绸缎”到“新型纤维”,改变的是面料品种与纺织技术,不变的是学院为纺织行业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初心。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以先进理念为引领,通过多维举措落实”,让“四共享、五融合”的理念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让工学结合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理念提出】收获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小小钻石”著名科学家贝弗里奇曾经说过:“真理的小小钻石是多么罕见难得,一经开采琢磨,便能经久、坚硬而晶亮。

”江苏工程职业学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谨遵张謇先生提出的“忠实不欺、力求精进”的教诲,按照“专业融入产业、规格服从岗位、教学接轨生产”的办学目标,逐步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四共享、五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

这一理念的提出结合了校企双方多年合作办学的经验,恰如“真理的小小钻石”,经久、坚硬、晶亮,成为学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理念。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纺染工程学院院长陈志华告诉记者,“所谓‘四共享、五融合’指的是在‘四共享’的校企合作机制下,实施‘五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模式。

毕业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无论何种人才培养模式,都要以校企双方的充分对接为前提,都要在校企合作的机制下细致展开。

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6 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1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以及江苏省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精神,在我院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适应当今科技发展变革,能为区域经济发展解决科技问题的科研群体,进一步提升我院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研团队建设鼓励大胆探索,鼓励学科交叉,鼓励校企合作,鼓励国际合作,鼓励模式创新。

第三条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学院相关技术学科领域,重点应开展高新技术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相关教学改革研究。

第二章组建团队的条件第四条学院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要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根据学院科研工作的实际,科研团队可分A、B 两种类型。

第五条A 类科研团队为实体科研团队,团队依托学院重点建设的工作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及研究所等机构建立,如与教学团队为同一实体,则有双重的建设目标。

具体条件如下:1.团队以学科领军教师或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教师和专兼职技术人员相结合,已初步形成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研究队伍,团队规模以10 人左右为宜;2.有明确的、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在区域和行业内有一定的影响;3.团队成员近三年有市级以上的鉴定(验收、奖励)成果或专利,有一批高水平的论文;或有与企业合作的产业化项目2〜3项,项目经费达10万元以上(含10 万);4.团队成员组成中至少有1 名以上教授或获得部省级相关人才计划资助人员,有3 名以上副教授和具有硕士学位的讲师,45 岁以下人员不少于50%,团队部分人员应来自企业和其它相关学科;第六条B 类科研团队为虚拟科研团队,团队依托一个或一个以上相关联的重大科研项目建立,具体条件如下:1 .重大科研项目是指承担的省级以上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其项目有明确的自主知识产权目标和标志性创新成果计划,有可行的研究方案和技术实现路线。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之光”是我校影响力最大的奖励基金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之光”是我校影响力最大的奖励基金

2020 中国纺织 079教育篇纺织服装专业是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立校专业”。

学校以纺织服装专业为发展龙头,联合四个二级学院十多个专业共建高端纺织专业集群,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全程对接,共同服务高端纺织发展。

多年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师生数十次荣获“纺织之光”教育教学成果奖、教师奖和学生奖。

“‘纺织之光’已成为全校师生心目中的知名品牌,也是在我校影响力最大的奖励基金项目”。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长陆锦军告诉记者。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纺织之光”是我校影响力最大的奖励基金成果的积累和办学水平的提升,也辐射带动了全校其他专业办学模式的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深化。

例如,2017年,我校新能源装备技术专业学习借鉴纺织服装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成果获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需要大量的人才。

但陆锦军表示:“目前纺织人才供给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高校纺织类专业对高中毕业生吸引力不足,二是高校毕业生不愿去纺织实体企业,尤其是工厂就业,三是高校纺织类人才培养与当前信息化、智能化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

”其建议纺织之光基金会在关注支持纺织院校在校生学习的同时,向高中生、毕业生扩大辐射范围,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纺织行业,并根据纺织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奖励的引导性、针对性,促进纺织职业教育院校办学层次和人才供给质量的提升。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服装学院院长马昀是与“纺织之光”联系较为密切的学校老师,他告诉记者:“我有幸在人民大会堂参加过纺织之光颁奖仪式,那是一个纺织人的嘉年华,让我深深感受到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在纺织行业中巨大的影响力。

无论是本科院校、高职院校,还是纺织生产、科研企业的人员,都以获得纺织之光奖励为荣。

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无疑对于推动纺织教育发展、科技进步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以纺织之光学生奖为例,我们学校的获奖学生不仅品学兼优,而且大多在全国服装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金牌。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
2
3、资助经费按团队单独建帐,专款专用,三年建设期满,团队带头人应及时作出经费 使用决算;
4、资助经费主要用于团队科研条件建设和科研活动费用,不得提取管理费和劳务酬金。 第十九条 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完成的科研成果应以所依托的省部级科研机构作为第一作 者的第一署名单位。 第二十条 校级科技创新团队确有需要更名、变更研究方向或进行调整、重组的,须由 团队带头人提出书面申请,经学院签署意见后,报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审定。
姓 名 性别 年龄
创 新研 团究 队骨 构干 成 情 况 ( 不 含 团 队 带 头 人 )团
队 成 员
职称
研究方向
学历/学位
签字
6
二、创新团队基本情况
包括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团队形成的背景和发展目标等,1000 字以内。
7
三、主要学术成绩、创新点及其科学意义、经济和社会效益
着重阐述近五年来在科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及其产生的意义、经济和社会效 益;在国内外同行中所处的水平,具备的优势和特色,2000 字以内。
第三章 遴选与审批
第十二条 校级科技创新团队每三年遴选一次,由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组织。 第十三条 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组织专家听取团队带头人答辩,并进行综合评审,提 出拟资助团队名单。 第十四条 拟资助团队报校长办公会批准,公示后正式公布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名单。
第四章 建设与管理
第十五条 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负责校级科技创新团队考核、验收等管理工作,学院 具体负责日常建设与管理工作。
月日 、主管部门意见
(签字) 年
科学技术处
月日
相关附件材料(近 5 年内)
(1)提供不超过 5 篇最具创新性的论文复印件; (2)如有论文、专著被评价的情况,应提供学术评价材料的复印件; (3)必须提供授权发明专利授权书的复印件; (4)必须提供曾获科研和学术性奖励证书的复印件。

学院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

学院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

学院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平台是我校科技创新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校企合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我校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的管理,提升平台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根据和省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办法及实施规范。

第二条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平台主要包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依托行业或领域内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科研机构或企业组建的研发中心,其任务是针对行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开展研发和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推动相关行业、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重点实验室是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结合应用开发研究,构建知识创新体系和科技实验研究体系,研究方向和目标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研究领域与学校发展方向相符,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在本学科领域达到省内外较高水平,具有明显。

第三条平台建设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要,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发,为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第二章管理机构及其职责第四条我校校企合作办公室是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平台的归口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一)组织制定全校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平台的整体发展规划,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二)组织平台建设项目的申报、评审、考核与评估验收;(三)对平台建设进行指导、监督与管理;(四)组织或支持平台开展学术活动等。

第五条平台项目负责人负责平台的组建、运行、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一)组织编写平台的发展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二)负责落实平台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三)负责平台组建和运行的具体实施;(四)编写平台的年度报告、检查评估报告和验收报告;(五)制定平台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六)积极筹集科研经费,并负责平台建设经费的使用。

第三章申报与建设第六条平台申报与立项要符合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布;研究方向明确,且不与已有的同级别科研平台及其主要研究方向重复,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在本学科领域具有;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与建设思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支团结协作、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敢于创新的核心研究XX。

高校创新团队管理办法

高校创新团队管理办法

高校创新团队管理办法近年来,高校创新团队的重要性在不断凸显。

作为推动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高校创新团队的管理办法也日益成为学校和科研机构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团队建设、激励机制、资源支持等多个方面分析高校创新团队管理办法。

一、团队建设高校创新团队的建设是其发展壮大的基础。

首先,学校应建立统一的组织机构,明确创新团队的定位和任务。

其次,学校要重视人才引进与选拔,通过设立创新团队岗位、制定人才引进政策等方式,吸引和选拔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同时,学校还应注重团队的多学科融合,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在学科交叉处激发创新的火花。

二、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鼓励高校创新团队持续创新的关键。

学校应设立创新团队奖励制度,对在科研成果、创新应用、技术转化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团队进行奖励。

除了经济激励外,学校还可以通过提供研究资源、学术交流和提升职称等方式,激励团队成员在学术研究和创新探索的道路上持续努力。

三、资源支持资源支持是高校创新团队能否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学校应通过建立创新基金、设立科研专项项目等措施,向创新团队提供资金支持。

此外,学校还应积极与政府、企业等合作,开展校外科研合作项目,为团队提供更广阔的研究平台和资源。

四、团队协作团队协作是高校创新团队内部有效运作的关键。

学校应注重培养团队协作意识,通过团队内部的讨论、沟通和合作,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学习。

同时,学校还应提供必要的团队协作工具和设施,提高团队成员的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

五、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保障高校创新团队创新成果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团队成员的知识产权。

学校还应加强创新项目的审查和保密工作,防止知识产权的泄露和侵权。

六、创新文化建设创新文化的建设是推动高校创新团队不断创新的重要动力。

学校应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鼓励团队成员勇于挑战和探索。

同时,学校还应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鼓励自由思考和开放讨论,为创新团队提供舒适的创新氛围。

科技行业创新团队管理办法

科技行业创新团队管理办法

科技行业创新团队管理办法一、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在科技行业中,创新是推动公司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而一个高效管理的创新团队,能够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创新想法和解决方案。

因此,科技行业的企业不能忽视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科技行业创新团队管理办法应该是一个组织体系,能够统筹管理人才资源,激发创新动力,提高研发效率。

二、团队成员的选拔和培养1.选拔合适的成员:科技行业的创新团队需要招募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和技能的人才。

例如,需要有技术专家、产品专家、市场专家等不同角色的人才。

通过对潜在成员的综合评估,选拔出最适合团队需求的人才。

2.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科技行业创新团队需要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

因此,团队管理者应该注重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

通过定期的团队建设活动,促进团队合作,增强团队凝聚力。

三、激发创新动力1.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创新需要一个积极且舒适的工作环境。

科技行业的企业应该为创新团队提供好的工作条件,包括舒适的办公环境、良好的设备和工具等。

2.鼓励创新思维:科技行业的创新团队需要充满创造力的思维。

团队管理者可以通过定期的创新思维培训、组织内部的创新大赛等方式,鼓励团队成员提供新的创新想法。

四、促进协作和沟通1.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科技行业的创新团队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机制,使成员可以及时分享信息和反馈意见。

可以通过团队例会、日常交流、在线工具等方式来促进团队内部的沟通。

2.加强跨部门合作:为了促进科技行业的创新,创新团队需要与其他部门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团队管理者应该鼓励团队成员主动与其他部门的人员合作,分享资源和经验。

五、激励和奖励机制1.制定明确的目标和绩效评估标准:科技行业创新团队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绩效评估标准。

团队管理者应该与团队成员共同制定目标,并根据实际绩效进行评估。

2.提供适当的激励和奖励:科技行业创新团队的激励和奖励机制应该与团队绩效相匹配。

可以通过薪酬激励、晋升机会、专利奖励等方式来激励和奖励团队成员。

扬州市职业大学

扬州市职业大学

扬州市职业大学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高学校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与科技服务能力,培养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和学术带头人,强化学校科技队伍建设,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指导思想:以培养优秀科技创新人才、提升学校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为目标,凝练研究方向,汇聚科技人才,逐步培育一批以项目为载体,以拔尖人才和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中青年科研骨干为主体,在省内、国内有一定学术影响和地位的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形成标志性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应用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第三条建设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择优遴选、动态管理、目标考核。

第四条建设目标:紧密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育、遴选4-6支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

第二章申报条件第五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方向,必须紧密围绕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技术问题及学校重点发展的专业(群)方向和研究领域,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方面,产出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应用推广价值、在本领域有一定影响的创新成果。

第六条科技创新团队的负责人应是本校正式在职人员,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55 周岁,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学风端正,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和凝聚力、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奉献精神。

同时还需满足下列条件中的三条。

1.近五年内以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公开发表与团队研究方向(领域)一致的核心期刊(CSCD或北图核心,下同)、SCI收录、EI来源期刊学术论文2篇及以上;2.获得市厅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项;3.近五年出版学术专著1部(10万字以上)或主编教材2本;4.近五年作为主持人完成省部级以上项目1项或市厅级科研项目2项;5.近五年实施科研成果转化或服务企业、行业项目1项以上,且到账经费总额15万元以上;6.近五年获得发明专利1项或实用新型2项以上(第一完成人)。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讨论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创新学院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机制,加快实现学院“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子项目中相关建设目标,根据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以在我院集聚、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关键与共性科技问题的优秀科技创新群体为目标。

第三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以学院科技发展的总体要求为依据,以具有优势科技人才、已形成一定成果的重点研发方向的专业为依托,以省、市、校级研发基地(机构)为主要载体,实行重点支持与重点突破,充分发挥其示范与引导作用。

第二章申报条件第四条科技创新团队要求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和高标准的建设目标,具备承担厅市级以上重大科研任务或工程项目的能力,能够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在研发基地建设中能发挥中坚作用,所从事的研究有明确的自主知识产权目标和标志性创新成果计划,有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和技术实现路线。

学校将按照“成熟一个、立项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分期分批培育建设。

建设周期一般为二至三年。

第五条科技创新团队实行负责人制。

负责人应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较深的学术造诣、创新性学术思想和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能科学把握团队研究方向和研究过程。

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研究群体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

团队带头人应为学校科研教学第一线的全职高级职称人员,具有主持厅市级以上科技项目的经验,以入选省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或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为建设目标。

第六条科技创新团队应具有良好的建设基础和发展潜力,对依托专业的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具备较强的带动作用。

科技创新团队成员一般在5人以上,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和明确的任务分工,对团队所承担的研究任务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第七条积极提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合作攻关和集成创新,鼓励跨专业、跨单位或部门组建科技创新团队,鼓励组建学校主导的、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的科技创新团队。

职业技术学院结题结项及科研诚信管理办法

职业技术学院结题结项及科研诚信管理办法

职业技术学院结题结项及科研诚信管理办法第一条为了进一步规范学校科研工程的结题结项管理工作,加强我校科研诚信建设,维护优良学风,规范学术行为,提高科研工程成果质量及其结余经费的使用效益,根据《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假设干政策的通知》、《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开展假设干政策》以及《贯彻落实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开展假设干政策的实施细那么》等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法。

第一章结题结项管理第二条本方法中的结题是指纵横向工程完成后,结题材料通过科技主管部门、第三方科技评价机构或委托方的审核、评估、验收或鉴定。

结项是指工程结题后,对工程结余经费按照有关规定予以清理结转。

结余经费是指在规定时间完成科研工程计划任务书(含合同或协议,下同)约定的任务,并通过工程验收(鉴定)后,工程资金实际总收入减去实际总支出的经费余额。

第三条工程结题前,工程负责人应全面整理工程经费收支、清理应收应付等往来账款,根据编报工程决算的要求和规定,如实编报工程决算,报校计划财务处审核。

第四条工程负责人的结题验收材料,通过校工程管理部门审核后方可向主管部门或委托方提交,办理工程结题。

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理结题手续的科研工程,由校工程管理部门、计划财务处冻结其经费,纳入科研诚信档案记录。

第五条工程负责人在工程结题验收完成后,应及时办理结转经费(金额不高于结题材料中核定的结余金额)使用申请手续,评审通过后及时填报科研系统。

逾期未办理者,结余经费由学校收回统筹安排使用。

第二章结余经费管理第六条工程立项单位相关管理方法或计划任务书对项目结余经费管理和使用范围有明确规定或约定的,从其规定或约定。

其中:对要求结余经费原渠道退回的,或因工程未通过验收和整改后通过验收等原因导致结余经费需按原渠道收回的,工程负责人应根据委托方或任务下达单位的验收意见,及时足额返还结余经费。

对明确结余经费在一定期限内由学校统筹安排的,按以下规定执行:1.结余经费暂按100%的比例转入结余经费预研工程,用于支持原工程负责人开展对应工程类型要求的后续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团队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培育和建设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优秀科技创新群体,进一步提升我院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印发的《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期为三年,暂定每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3-5个。

学校将择优推荐参加国家、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的评选。

第二章评选范围和条件
第三条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在各院、部组建科技创新团队的基础上申报,团队人数5-7人为宜,每个团队应由1~2名高级职称(或博士)、3~4名中级及一定数量的企业科研人员组成。

鼓励跨学院、跨部门组合,以提高集成度,发挥群体优势,并形成相对合理的年龄结构、学历职称结构、专业结构研究团队。

第四条科技创新团队要有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和研究方向,有量化的考核指标和预期成果,并以校企合作为工作平台开展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等,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第五条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研究群体中有较强的凝聚作用。

第六条科技创新团队的工作氛围和环境条件良好,已基本配备能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设施和条件,团队负责人及成员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第七条科技创新团队的学术水平在高职院校同行中应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具有较高水平科研成果或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理工类科技创新团队近三年申请专利数不少于2项,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不少于2篇;文科类科技创新团队核心期刊论文
发表数不少于4篇。

第八条科技创新团队主要成员在近三年内原则上应主持(承担)市厅级以上科技
任务,科技创新团队成员近三年纵、横向科研到账经费理工类不少于5万元,文科
类不少于2万元。

第三章申评程序
第九条团队申请。

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填写《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团队申报表》,随附相关材料交所在院、部。

第十条部门推荐。

各院、部根据本部门“十三五”科技任务和科技工作发展要求,对所申报的科技创新团队工作业绩和科研工作思路进行初审,提出推荐意见,将科技创新团队评审表及相关材料提交科技产业处。

第十一条学校评审。

学校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报分管校长审批。

第十二条审批发文。

分管校长审批后,科技处发文公布科技创新团队名单。

第十三条考核验收。

校级科技创新团队三年建设周期满,经学校验收合格后,授
予“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

第四章建设经费及奖励
第十四条科研启动经费:校级科技创新团队(文科类)科研启动经费为1万元,
校级科技创新团队(理工科类)科研启动经费为2万元,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参照学
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执行。

第十五条学校将择优推荐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参加国家、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的申报
评选,优先推荐申报厅市级以上项目或项目评奖。

第十六条学校在岗位设置、职称评审过程中充分考虑校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团队教
师的职业、职称发展,优先设岗并推荐申报本岗位系列高一级职称。

第五章管理与考核
第十七条科技创新团队由学校、各院、部双重进行管理,日常管理工作由团队负责人所在院、部负责,各院、部根据部门科技工作要求和科技团队工作职责,与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商定团队工作方案考核内容,科技产业处与其签定目标任务责任书。

第十八条科技创新团队在建设期内的基本目标:理工类科技创新团队纵、横向到账经费达10万元,完成厅市级科技项目2个或省部级科技项目1个,专利数为4个(其中发明专利至少为1个),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不少于3篇;文科类科技创新团队在建设期内纵、横向到账经费达5万,完成厅市级项目2个或省部级科技项目1个,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不少于4篇。

第十九条考核分为中期考核和建设期满考核,由科技与产业处组织专家按照目标任务书中有关内容进行考核。

第二十条中期考核不合格的科技创新团队,科技与产业处提出整改意见督促团队负责人改进;如建设期满考核不合格者的团队,两年内不得参加院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团队的遴选,团队负责人不得申报校级及以上各类科研项目。

各科技创新团队每年底向科技与产业处提交《科技创新团队年度建设情况表》及相关佐证材料。

第二十一条学校对考核合格后的科技创新团队给予奖励8000元。

对获得厅市级、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并考核合格的分别奖励1万元、2万元。

奖金由科技团队负责人根据团队分工及工作量情况进行分配。

第二十二条科技创新团队在申报和建设过程中严禁弄虚作假,若报送的成果及有关材料不实,一经查实将取消其参评资格,若虚报的成果已被评奖,则撤销其奖励,取消其资格和待遇,并对相关责任人予以相应处理。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三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由科技与产业处负责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