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借代、夸张)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3)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表明态度,语言生动。
(4)注意问题。①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 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 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 来”,这句的夸张有失真实。
②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 像事实,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如“屋里静极了,就连 掉下一枚小钉子也听得见”,这句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3)作用。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 奏鲜明,长于抒情。
[微积累] 对偶与排比的区别
①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 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 似,字数要求不太严格。
②词语的重字与避重有别。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 的提示语,使排比内容互相衔接,给人们紧凑密集之感;而典 型的对偶句上下两句不重字。
③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 修辞格来表现。
④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在科学性文章中不适合运用夸 张。
五、对偶:比翼齐飞,共结连理 (1)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 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2)种类。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a.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 相关的关系。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b.反对。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例 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串对。上下句在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 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例如: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②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 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 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之处。

考点16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高考全攻略之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考点16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高考全攻略之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新课标《考试大纲》中对“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表述包含两点重要的信息:一是命题的范围——“常见”,《考试大纲》明确指出了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为常见的修辞手法;二是考查规律——“正确运用”,表明高考试题不直接考查名词术语(各修辞手法的概念),而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考查,即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进行判断、理解和正确运用。

从近年的高考试卷来看,该考点的命题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一是从题型来看,多为主观表述题;二是从考查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准确判断修辞类型、正确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等;三是从命题方式来看,该考点一般不会单独设题,而是经常与语言文字运用的其他考点(如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等)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四是从取材来看,主要选择那些描写、记叙或抒情性语段;五是从考查目的来看,注重考查考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1.请在“思念”和“家园”中任选一个词,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三个句子。

要求每个句子都使用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且三个句子的内容有内在联系。

示例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答案】示例一思念像一株刚萌发的幼苗,对外界探头探脑。

思念像一株小树,亭亭玉立的,生长着,伸展着。

思念像一棵枝丫横生的老槐树,狂舞着,张扬着,深深地根植在我的心中。

示例二家园像幼年时的摇篮,摇着我童年的梦,要我快快长大。

家园像青年时的屋舍,随时等我,随时欢迎我,任我逍遥,任我奔波。

家园像老年时的古宅,纵然有些残破,也让人心安,让人心有依托。

【解析】考生在解答此题时,要做到句式一致,还应特别注意每个句子都要用到比喻和比拟这两种修辞手法。

2.根据以下两种情境,以“微笑”为重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扩展成不少于30个字的语段。

情境一:课堂上老师微笑情境二:病房里护士微笑【答案】示例一课堂上,老师的微笑像温暖的春风,吹散了我心头自卑的阴影,使我扬起生活和学习的风帆。

08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08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例如:难道时间可以倒流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九)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
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依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题蒲圻赤
壁》)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
D.总有月夜,世界有一半浸在银子里,另一半浸在墨汁里。
【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容易题。本题考查比喻的基
本类型:明喻、暗喻、借喻。四个选项均为比喻。B 选项将君子的德比为风,小人的德比
为草。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为明喻。A、C、D 三个选项为借喻,句中本体不出现,直接以
(2)只问不答。
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八)反问
l.定义:
3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纲要/语文】
【2020 届】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4.示例:玫瑰迷人牡丹大气(意思恰当即可。需注意本体、喻体之间的关联性。根据不

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

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
(2)层反层复铺使开用,“逐领步取扩”大的,好对处点是明(本不文超主过旨26起个到字强)化:作用。
习题3: (2003年春季高考北京卷)请另选一 物进行仿写。要求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符合 该物的特征并寄寓一定的思想情感。
原作: 雨伞
你注定一生与乌云为伴,
时时为别人遮风挡雨,
却湿透你自己
(示例)1、黑板:你注定一生与粉尘为伴,时时为别人传授知识, 却磨损了你自己。 2、蜡烛:你注定一生与黑暗为伴,时时为人们发光发热,却耗尽 了自己。
习题2: (1998年全国高考题第29题)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 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 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 . . . . 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 . ,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的怎么得了!
习题4: (2002年全国题)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
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 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示例)1、中华大地是一个奋斗不屈的巨人,珠穆朗玛峰是高昂的 头颅,万里长城是挺直的脊梁,黄河、长江是沸腾的血液。 2、油画是描绘在油布上的音乐,线条是活动的思想,色彩是绚丽的 旋律,山川、人物是跳着欢快舞蹈的音符。 3、人生像一个饺子,事业是饺子皮,家庭是饺子陷,亲情、爱情是 饺子的味道。
⑥废除二千年的封建制度,需要一场暴风雨。( 借喻 )
⑦天边偶尔漂浮着淡淡的白云,像从别的什么仙境飘来 片片银色的羽毛。( 比喻 )
⑧稚嫩的孩子看见小草上的露珠,说是小草的眼泪,妈 妈告诉她,那不是眼泪,那是长夜遗落的夜明珠,是晨 雾可子馈赠的头饰,是太阳洒下的七彩球。( 比喻、排比)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讲解含答案)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讲解含答案)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讲解含答案)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仿用、变换句式和修辞”是考纲要求的考点,但全国卷近几年未做单独考查。

为了做到有备无患,本书对本考点也做到了精讲精练,达到备考无盲区的复习目标。

常考修辞手法辨识及运用“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是《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的考点。

修辞不但在“语言文字应用”中隐性考查,而且在阅读和写作中隐性考查,“修辞”是学好语文的基本素养之一,有必要对修辞进行专门研究,为同学们上这一课。

修辞的类型较多,分为常用的和非常用的,根据考查情况,下面只介绍九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一、9种修辞手法明鉴(一)比喻比喻是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1.特点比喻有三个基本要素:本体——被比喻物,喻体——比喻物,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

但是有些比喻句中三者并不同时出现。

构成比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两个事物存在着相似之处,但一般说来,本体和喻体又须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

2.分类可按内容分,也可按形式分,种类繁多,现举常用的几例。

(1)明喻明喻是用“像,如,似,若,似的,像……似的,如同……一样”等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比喻,是较明显的打比方,其连接本体喻体的比喻词就明确表示了两者的相似关系。

例如:骄傲像隔年的草根,冬天刚过去,就钻出一丝丝的嫩芽。

(2)暗喻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暗喻又叫隐喻。

例如:生活是海洋。

(3)借喻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由喻体来代替本体的比喻。

较之明喻和暗喻,借喻形式最为简短,喻体和本体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本体不出现,借喻也是最隐蔽的比喻。

所以它的使用常借助于一定的语言环境,才使人易于理解。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毒蛇猛兽”借喻那些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的反动统治阶级,具体形象,爱憎分明。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林下潼心
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比拟、 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 问和反问等九种。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是准确辨 识,二是灵活运用。
• 一、比喻 • 1.含义: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 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手法。 • 2.作用: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化无 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冗 长为简洁,化深奥为浅显,给读者留下鲜明、深 刻的印象。 • 3.构成:比喻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 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 (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七、反复 1.含义:反复是有意地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以强调某个意思 或抒发某种感情的修辞格。 2.作用:反复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感情、突 出思想观点的作用(内容);同时还使诗文格式整齐有序,回 环起伏,充满语言美和节奏感(形式)。
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种类: (1)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 语间隔。如:你的每一个脚步,你的每一次呼吸,都是—— 革命……革命……革命…… (2)间隔反复:重复运用词语或句子,中间间隔其他词语或句 子。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 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 竹桥,也一天比一天往上长。 补充: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也可以交错使用。
• 二、比拟
• 1.含义: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
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
• 2.作用:比拟可将人的动作神态、思想情感、精神品格赋予某事物,使
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或把某事物的特点写得
生动形象、色彩鲜明、意蕴丰厚,进而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给读者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
2、例如: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又如:谎言打扮得再漂亮,也害怕事实的镜子。
(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
3、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
③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 形式为甲代乙。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 豪杰怕熊罴(pí )。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这种 下笔以前的构思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 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有时博喻是以不同角度的几个比喻来描绘一个本体。 例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 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 现思念之切。
知己,是一把伞,晴朗时轻轻收起,阴 雨时豁然张启。 母亲,是一港湾,风雨时紧紧庇护,天晴 时敞开怀抱。
亲人,是一盏灯,天明时静静隐去,黑暗 中骤然亮起。
(2011年新课标)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 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平凡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 平凡是苗圃,孕育着烂漫,只要你肯浇灌; 平凡是细流,孕育着浩瀚,只要你肯积聚。
命题规律: 修辞方法重在考查运用。体现在高考 试卷中,通常为: 1、根据表达语义的需要,正确灵活地运 用修辞方法; 2、能够理解修辞所表现的内容和表达效 果; 3、能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 考查方式:多与扩展语句、仿写句式和 阅读鉴赏结合起来考查。
比喻
1、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 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 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 (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好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好
既非比喻也非比拟,“仿佛” 表示不十分确定的估量语气。
修辞训练——比拟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2年春季高考试题)
A. “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 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 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比喻贴切,不仅符合医 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容易误解为把话语比喻成“棉球”不恰当 。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此比喻就医务人员来 说,并且其对象是病人,在特定的场合中是合 适的。
修辞格介绍
1. 比喻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等形式。 明喻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暗喻 远处绵延的燕山褶皱带作了首都的
苍翠的屏障。
借喻 夕阳把胭脂抹了一河,便匆匆地落
了山。 博喻 比起北国的秋来,(南国的秋)正像 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 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修辞格介绍
修辞训练——比喻
青玉案 (宋)贺 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 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 愁都几许?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1. 词中的“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 黄时雨”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请分 别从修辞手法和情景关系的角度进行赏析,体 会它的艺术魅力。
1. 比喻
比喻几种特殊形式。
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 本体同喻体并列 来的都是血。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本体同喻体同位
这里是花的海洋。
本体修饰喻体
书籍——人类的朋友。 喻体注释本体
修辞格介绍
1. 比喻
比喻几种特殊形式。 通感:一种特殊的比喻——感觉间 的互相沟通。 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 的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 雪在下,像小夜曲,又像交响乐; (宋 · 秦观《浣溪沙》) 交响乐中飞翔。(刘白羽《长江三峡》) 像二胡奏出的悲怆哀婉的老歌,又像钢琴弹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出的激昂有力的新曲。 作者把荷花的似有似无的清香比作“远 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以听觉写嗅觉才能 感到的事物,准确而形象地表现了荷香似有 似无,忽有忽无的特点。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

高考复习之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考查范围:《考试大纲》规定共考查8种修辞方法,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考查方式:1、不考名词术语,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正确理解修辞手法在语段(或篇章)中的作用和运用修辞方法进行表达的能力等等。

2、考查形式多样。

前些年修辞方法的考查以填空、选择、判断题型为主,而近年来更多地趋向于简答、仿写、补写题,明显不再考查修辞方法的辨认,而重在考查在语言环境中运用和理解修辞方法。

它也常和古诗文的阅读、现代文的阅读相结合,以简答题的方式出现。

一、比喻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①同类相比。

例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②表示猜度。

例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③表示想象。

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节。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

例如: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三、李四等等。

〖牛刀小试〗:①–④是否运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理由是什么?(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4.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③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雨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高考备考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高考备考

运用比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 不出现,一出现就成了比喻。 如: 1、勇敢的海燕。 只出现本体“海燕”,拟体“人” 没有出现。一出现拟体,变成了比喻。 2、只恐夜深花睡去……。 只出现本体“花”,拟体“人” 没有出现。一出现拟体,变成了比喻。
例如:下面溪水大概是干涸了, 看着有无数用为筑桥剩下的大而笨 像醉汉一样 懒懒散散 的白色石块, 睡了一溪沟。 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
青 年 是 八 九 点 钟 的 太 阳
本 体
比 喻 词
喻 体
幸 福 像 花 儿 一 样
本 体
比 喻 词
喻 体
比 喻 词
张 三 像 一 个 大 英 雄
比喻的种类: 一、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和比 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典型形式是:甲 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 词“像、好像、似、好似、仿佛、如, 犹如、像....一样”等相联结。
★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 ①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
二、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 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 体,代替本事物的名称,如“时
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句中
“雷锋”已成了“助人为乐的人”
的代名词。
专名代泛称示例 1、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 锋。 2、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 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二个“李公朴”,
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用“诸葛亮”代具有聪明才智的人)
越事实的描述。要求使用时合乎情
理,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夸张的种类: 一、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
物往大(多、快、高、长、强……)
处说。
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例如:柏油路晒化了,甚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考点的备考策略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考点的备考策略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考点的备考策略作者:王加林来源:《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2019年第01期“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考点,考查的能力要求为E级(表达应用)。

从《考试说明》对“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表述中可以看出考查的范围是“常见”,《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七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而“正确运用”则说明考查时要求考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对所用的修辞进行理解、辨识和正确运用。

一、了解修辞题的考查要求2014年之前,在“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全国各省市高考试题对修辞的考查以主观表达题的形式,且常和仿用句式进行综合考查。

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第17题,要求仿照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如2013年全国大纲卷第20题,要求仿照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而近几年全国卷在“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却鲜有考查修辞,江苏卷的考查情形如何呢?请看下面的表格。

从上面表格中可以看出,2014年以后,修辞题依然是江苏卷考查频率较高的热点。

江苏卷改变主观题的形式而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对修辞单独设题,分值稳定在3分,重点考查江苏《考试说明》规定七种修辞手法的熟练运用,如2014年考查对仗,2015年考查比拟,2016年考查借代,2017年考查比喻,命题材料由诗句、熟语到2017年的一般句子,备考时应注意把握常见的修辞在诗歌和一.般语句中的运用。

二、提升解题能力1.理解修辞手法准确理解判断修辞手法,是正确运用修辞的基础。

因此,需要吃透修辞概念,弄清各种修辞在运用形式上的表现,掌握修辞的特征和表达效果。

以2017年江苏卷第2题为例:例1: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夸张对偶排比)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夸张对偶排比)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夸张\对偶\排比)作者:柴海军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10年第15期【考点阐述】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表述为“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对这九种修辞手法中的“夸张、对偶、排比”三种手法的考查往往不单独设题。

除了在诗歌鉴赏或文学作品鉴赏中考查修辞手法的辨认和作用外,更着重考查修辞手法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即根据规定的情境,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或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或表达对事物的认识),注重对考生综合表达能力的考查。

有与仿写结合的,有与连贯结合的等。

即使是单独考查修辞手法,也很少只考某一种修辞手法,而是将多种修辞手法放在一道试题中考查。

因此,题中所给材料,所设情境多来自于现实生活,与自然、社会、人生密切相关,近年来尤其如此。

因此,考生要正确理解和掌握《考试大纲》提出的九种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还应注意几种易混修辞的辨析。

除在语言运用题目中考查本考点外,在古典诗词鉴赏和现代文阅读中也有对本考点的考查____“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

这也应引起广大考生的注意。

【技法指导】夸张、对偶、排比这三种修辞手法及其各自的作用具体如下:1.夸张: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该句使用了缩小夸张的修辞手法。

夸张的主要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给人以启示,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增强表达效果。

但要注意,运用夸张一定要合情合理。

如:(2010年高考语文浙江卷)7.某校学生会为使更多的同学体验“低碳”生活,接受“低碳”理念,决定组织同学参观世博园“零碳馆”。

请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拟写一份海报。

要求:只写海报的宣传鼓动内容;语言表达简明流畅,生动得体。

(100字左右)(材料略)完成这道试题,考生要注意在运用夸张时要合情合理。

高考复习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高考复习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念情悠悠啊,我的一地梨花……
2、语言表达题。如仿句、扩写等。
1、请以“梦想与现实”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 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拟的修辞方法,两个句子之 间构成对偶。
太阳热烈、奔放,带着万丈光芒,给生灵以活力; 月亮温馨、宽容,带着无际清辉,给万物以安宁。 答案: 梦想瑰丽、奇妙,带着我飘飘荡荡,享受人生美好; 现实平淡、真切,教给我踏踏实实,体会世间真味。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 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4、现代文阅读。 略
素材积累
1、美国风俗画画家罗伯森·摩西,人称“摩西奶奶”,从 古稀之年开始自学画画,共创作1000多幅画作,被当做自 学成才、大器晚成的杰出代表,“任何人都可以作画”, 摩西奶奶这样说过,“任何年龄的人都可以作画。”“做 你喜欢做的事,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 现在已经80岁了”。
摩西奶奶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你去追求心中的梦想, 不管年龄多大,开始得多晚,都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丰盈 人生。
随马去,月逐舟行:比喻自己的心追逐卢梅坡而去。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结合全词具体说明。
答: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暮热游荷池上
杜牧
杨万里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8、设问
定义: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 后自己回答,即自问自答。 作用:总的作用是引起读者思考,有时出现在篇首 或段首,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例1: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例2: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当然不是。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6)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结构紧凑,文意 贯通;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强调感情,表达思想,增强气势。 (8)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9)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培养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不仅包括审题能力, 还应包括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特别是语境分析能力。 语境中往往隐含的信息较多,如果捕捉不住,拟写的 语句是不会符合要求的,当然还有具体的操作能力, 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等等。
培养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这里的能 力是多方面的,简述之:就仿写扩句题型而言, 主要是审题能力,此外还有联想能力、驾驭语 言的能力以及创造力;就“文学鉴赏”而言, 这两种题型主要是对修辞表达效果的考查,这 就要求考生有很强的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特 别是语境的分析,语境把握不住是很难理解修 辞的表达效果的;就作文而言,是善于使用比 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写作句子的能力,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 化抽象为具体,化冗繁为简洁。
(2)比拟:把物拟做人或把人拟做物,使形 象栩栩如生,使语言生动形象。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以事代情。
(4)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 氛,增强感染力;展开丰富的联想,以创造意境。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 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3.排比与对偶
排比与对偶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 (1)排比是三项或三项以上的连说,而对偶则是两 项的对说。 (2)排比不限字数,句式大体整齐即可;对偶不仅 要求两联字数相等,还要求结构一致。 (3)排比中常含有反复出现的词语,对偶中则力求 避免同字反复的现象。
4.设问与反问
设问和反问都是“明知故问”,在这一点上,它 们不同于疑问句。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语言文字运用--考点五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语言文字运用--考点五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语言文字运用--考点五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考点五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准确辨识,掌握效果[考点要求]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E级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1.(2014·江苏)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A.水面风回聚落花B.数峰无语立斜阳C.楼上春容带雨来D.蝉曳残声过别枝答案 A解析先分析题干诗句,“墙头”是名词,“头”是对“墙”的补充;“雨”是名词,“细”补充说明了“雨”的状态;“垂”是动词;“纤草”是名词,且“纤”是形容词,说明了“草”的状态。

然后分析选项:A项“水面”对“墙头”,“风回”对“雨细”,“聚”对“垂”,“落花”对“纤草”,意义相称,词性相同,对仗工整;B、C、D三项中的“数峰无语”“雨来”“蝉曳残声”词性都与题干句不对仗。

试题评点该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材料是古典诗句,有着浓浓的传统文化味道。

题型是选择题,这是江苏卷在语言表达运用中首次使用该题型。

考生可能搞不清对偶与对仗有怎样的严格的区别,但凭着厚实的古诗积淀,选对答案绝对没问题,因此,该题几乎无难度。

但正因如此,这个考题点可能以后不会再考到了。

2.(2015·江苏)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修辞手法——比拟(拟人和拟物)。

B项意为浮萍碎处,映现出远山的倒影;小船过时,听到划过草叶的声响。

是从视觉与听觉角度来写的,并未使用比拟手法。

A项意为春风试着用神奇的刀尺,精心剪裁出春天的红花绿叶。

“试”“裁”是人的动作,用了拟人。

C项说芍药花“含春泪”,“蔷薇”“卧晓枝”,把花写成美人,拟人。

D项一“偷”一“翻”,采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南风这位旧相识的顽皮可爱。

试题评点该题是对2014年修辞手法题的继承。

高考专题复习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高考专题复习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例②:我不愿说,你只是一块矿石,因为你有理想, 因为你要飞翔,为了创造祖国有声有色的明天,你恨不 得生出一千副手掌,一千双翅膀——用人称代词来指代 物。
例③:井岗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 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 和农村都在殷切等待着你们——把物当人来呼唤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2、进行比拟的人和物必 须有相近的地方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香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
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 飞鸟。
江上看山
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
落日孤去霭新画。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缩小的夸张
这五二巴岭十掌逶五大迤年的腾过小细去山浪,庄,弹吸乌指引蒙一着磅挥成礴间千走。上泥万丸人。的 心。
超前的夸张 愁 农他肠 民酒已 们没断 说沾无,唇由看,醉见心,这早酒样就未鲜热到绿了,的。先麦成苗泪,。就嗅 出白面包的香味来了。
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 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高考专题复习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高考常考的修辞手法
比喻
比拟
借代
夸张
对偶
排比
反复 (设问、反问)
比喻
1、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 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 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 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借代、夸张)
【解题技巧】
一、考点梳理
借代
1.概念:不直接说出要说的某人或某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这种修辞手法也叫作“换名”。

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作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作本体。

借代即用借体代本体。

2.种类:(1)特征代本体。

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2)材料代本体。

如:懒将白发对青铜。

(3)标志代本体。

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4)人名代著作。

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5)绰号代本人。

例如:“芦柴棒”,去烧火!(6)专名代泛称。

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7)具体代抽象。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8)部分代整体。

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3.作用:(1)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

(2)简洁、精练,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

(3)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
头柄了。

夸张
1.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2.种类:(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2)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3.作用:(1)形象漫画化,使特点更显著。

(2)揭示事物本质,起强调作用。

(3)态度鲜明,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答题方法
1.辨析技巧
借代:借代就是换称(即“换名”),因语境表达的需要,不用本体事物,而改换与本体相关的事物代替。

使用借代的手法时,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

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不能同时出现。

夸张:看表述与客观事物的原情况相比,是否有扩大、缩小或超前。

2.答题步骤
(1)审清题干要求。

尤其是要注意题干中要求修辞方面的信息点。

(2)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联系语言运用题的内容,确定具体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写出准确的答案。

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在充分考虑内容和形式相对应的前提下,展开必要的想象,最后按要求表述出来。

3.常用的答题格式
一般性答题格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使“……”,或写出了(什么)(套修辞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给读者(怎样)的感受。

具体答题格式:(1)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点),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使(什么形象)更加?r明,使人印象深刻。

(2)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什么)代(什么),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同步突击】
1.请写出以下各句中的借代词所代表的内容。

(1)她静静地在金黄的草地上坐着,脸上竟有彩霞的颜色。

(2)衣索比亚是个穷困的地方,到处都是褴褛的衣、光赤的脚。

(3)半生的漂泊与历练,使他练就了一双锐利的眼睛。

(4)昨晚,在沉睡的森林里,我彷?酚挚醇?了童年的那只风筝飞扬。

(5)我深深地感动于海的咆哮与无言……
(6)这条波光粼粼的彩带,流过几万里,流过几千个世纪。

(7)不停地敲打着、探听着,树医生始终不会退休。

(8)铁幕里的人民穷尽一生,无非只希望能看见飞翔的白鸽。

2.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答:
3.按要求在下文中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语句。

盛名冠中外,高格赛真金。

6月25日,91岁的美术大师吴冠中在依依不舍中①。

据悉,大师对身后事的遗愿极尽淡泊平静,要求不设灵堂,不挂挽联,不摆花圈,不开追悼会……
吴冠中对名利虽然淡泊,但对关乎艺术的问题,却一点都不随和。

近年来,他激烈地批评中国的美术水平和体制弊端。

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是“虚假的繁荣”,实际美术水
准“落后于非洲”,对文化课要求不高的大学艺术类专业只
能培养工匠培养不了艺术家,尤其是还极其尖刻地嘲讽了各级画院,“从中央到地方,养了②”,建议取消各级美协和画院。

吴冠中终生献身于美术,却对美术的价值和意义有着近乎苛刻的评价,比如他曾经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强调,“③”。

绘画和杂文的社会功用是不好类比的,此论未必确然。

但相比于某些人的夸张和膨胀,吴冠中对自己的终生职业肯予如此保守的定位,这种内敛和自省的意识,弥足珍贵。

①用比喻的手法,表达“逝世”的意思:。

②用比喻的手法,表达“许多画不出画的画家”的意思:。

③用借代的手法,表达“很多画家不如一个杂文家”的意思:。

4.京剧《杜鹃山》中有一场“烤番薯”,“毒蛇胆”在山
下烧杀乡亲,雷刚不能下山搭救,他在篝火中烤一块番薯,番薯的香气使他想起乡亲们往日待他的恩情,唱道:“一块
番薯掰两半,曾受深恩三十年……”雷刚唱的“一块番薯掰两半”采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其潜台词是什么?
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