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a74f830d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12.png)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古代文化是指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文化。
这些时期的文化都是源自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涵盖读书、写作、艺术、宗教信仰、传统价值观念、衣食住行、民间俗信、婚嫁习俗、文化实践等构成。
1、古代读书方式:古代的书本大多是手写的,书写的工具为胡麻、铁笔、木笔、秀笔等,一般常用的笔墨有墨、朱、绿、秋、金等,毛笔是最后出现的,古老的读书方式有口诵、眼读、指读、抄练等。
2、古代书法艺术:古代的书法具有极高的审美和艺术价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书法艺术形式有篆书、楷书、行书、草书四个形式,书写的工具和形式也有很多,古人认为书法有“文如其人”之说,一笔一划传神了作者的内涵和情感。
3、古代宗教信仰:周朝时期以阴阳五行、礼乐治天为主流宗教信仰,到了秦汉时期,道教、佛教逐渐深入民间,魏晋时期儒学逐渐成为宗教信仰的主流。
隋唐时期,佛教得到大力推广,僧尼和佛教弟子都深受皇室和百姓的尊重,佛教也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4、古代传统价值观念:古代的传统价值观念建立在“仁义礼智信”的基础上,认为应以仁义礼智信为准则来行事,以养性修身、守正节,礼法仁爱、事实礼仪、仁德士大夫三者相表达、一致的理念。
5、古代衣食住行:衣食住行是古代生活的三大要素,古代的衣食有很多传统的食物,如米饭、小米面、豆粉、馒头、烤鸭等,而住行则以宅舍、府邸、寺庙、庙宇等为主,而交通则以步行、轿子、马车、船只等为主要形式。
6、古代民间俗信:古代民间俗信涵盖很多活动,如庆典、吉神信仰、家风活动等,不同的文化发展出不同的吉神,如孔子教人追求仁义礼智信,而佛教教人信仰宽恕,这些都影响了古代的民间俗信活动。
7、古代婚嫁习俗:古代的婚嫁习俗大多是以祭祀为主,它们是由婚礼礼仪中演变而来,主要形式包括礼堂仪式、宴席活动、祭司大臣、朝觐等,形式丰富,依据不同的习俗会有精美的传统礼装,婚嫁习俗在古代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8、古代文化实践:古代的文化实践是思想的体现,通过实践来诠释思想的内涵,古代文化的实践有读书进修、习武竞技、尝试乐器技艺、歌舞狂欢、茶道茶艺等,它们深深影响了古代的文化氛围。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4b051f3e25c52cc58bd6bed5.png)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中国传统常识
![中国传统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07f36b34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28.png)
中国传统常识1、三皇:伏羲、神农、女娲。
“三皇五帝”是上古时代部落首领,他们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华夏民族古文明的开创者,因此光耀史册。
2、五帝:黄帝、帝喾、颛顼、尧、舜。
远古时代五帝史料记载不一,这五帝较为后人认可。
3、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从宋朝开始才如此称呼,都是儒家文化当中的经典著作。
4、五经:《易经》、《诗经》、《春秋》、《尚书》、《礼记》。
相传有六经,由于《乐经》遗失,从汉武帝开始才把这几部著作并称为五经。
5、四维:礼、义、廉、耻。
这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
6、八德:孝﹑悌﹑忠﹑信、仁、爱和、平。
四维八德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7、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现在是人人平等,这个“纲”就是“榜样”的意思。
8、五常:仁、义、礼、智、信。
在今天这“五常”并非象封建社会,现在人人平等,没有高低、尊卑之分。
9、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礼、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人伦关系是做人的根本,号称天下善道。
10、十义:君敬、臣忠、父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
这也就是伦理道德的十个原则。
11、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五湖四海广义是指全国各地或世界各地。
12、四海:东海、南海、渤海、黄海。
13、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
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大丰碑。
14、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中国四大发明影响世界。
15、文房四宝:宣笔(宣城)、徽墨(徽州)、宣纸(泾县)、歙砚(歙县)。
安徽的宣城是我国文房四宝正宗的原产地,因此也被称之“中国文房四宝之乡”。
16、汉字六书:形声、指事、象形、会意、假借、转注。
汉字形成的六种方式方法。
17、六子全书:《老子》、《荀子》、《扬子》、《列子》、《庄子》、《文中子》。
各大学派经典的总结。
18、唐初四杰:卢照邻、杨炯、王勃、骆宾王。
唐代初年的文学家简称“卢杨王骆”。
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古代文化常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14c26bf83c4bb4cf6ecd16a.png)
古代文化常识大全1.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2. 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
3.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
另有燧人、伏羲、神农;伏羲、女娲、神农等说法。
4. 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另有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等说法。
5. 五行:金、木、水、火、土。
6. 五金:金、银、铜、铁、锡。
7.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
8.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9. 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10. 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11. 岁寒三友:松、竹、梅。
12.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3. 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4.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5.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
16. 中国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17. 中国四大古典戏曲:孔尚任《桃花扇》、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18. 七大艺术: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建筑、雕塑。
另一种说法为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19. 中国四大名瓷窑:河北磁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20. 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21. 九属:九代直系亲属,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22. 五谷:稻、黍、稷、麦、豆。
23. 中国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
24. 中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
25. 中国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26. 中国四大名花:河南洛阳的牡丹、浙江杭州的菊花、云南昆明的山茶、福建漳州的水仙。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6986e4ef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77.png)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一、四书五经1.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
二、八股文八股文是中国古代文言文的一种写作形式,由进、退、出、转四题、引、明、议、结八部分组成。
三、封建礼教封建礼教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种思想文化体系,强调权威尊严、等级分明、男尊女卑的观念。
四、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孝道、仁爱等。
五、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自然主义,追求自然与和谐的方式,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六、佛教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一种宗教,强调苦、集、灭、道等观念,提倡修身养性、慈悲为怀。
七、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国古代道家经典著作,由老子创作,强调无为而治、淡泊名利、天道无情。
八、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集,包含了周代的民间歌谣与宫廷雅乐等,是研究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资料。
九、古琴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十、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形式,以唱腔华丽、动作生动著称。
十一、“大中至正”思想“大中至正”是中国古代帝王的理想化形象,即大国的国家道德和中正的政务能力。
十二、中国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活动。
十三、国画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之一,注重用笔墨表现对象,注重意境和含蓄。
十四、书法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通过用毛笔和墨汁书写汉字,强调笔画的形态美和节奏感。
十五、汉服汉服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服饰,注重衣着的庄重、色彩的鲜艳和礼仪之美。
十六、中医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强调整体观念、平衡与调节,包括针灸、中药、推拿等疗法。
十七、中国武术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技术。
十八、围棋围棋是中国传统的棋类游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智慧性和竞技性的棋种之一十九、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与自然的和谐。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596eef56af1ffc4ffe47ac91.png)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 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 执”。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 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 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 被尊称为“枢密”。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 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 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 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 官位高于总督。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户部管土地户 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掌典礼、科举、学校等事。
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 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 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 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汉代的太史令,明代 的翰林院国史编修。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两个小时。 子时是23 ~1点,以此类推。
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古人把为观测日、月、五 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称为二十八宿,用来说 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古代占星家为了用 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 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大小便称更衣、出恭、解手等。 室内座次,一般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普通的车座 分左中右,一般以左为尊,中为御者的位置,右为陪 乘的位置。兵车有所不同,主帅居中执掌旗鼓,御者 在左,右有一人保护主帅。
普通兵车御者在中,左右各一甲士,左边甲士持弓, 右边甲士持矛。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 居住之地称为闾左,贬官称为左迁。
7、表辞去官职 ⑴致仕:退休。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后汉书》) ⑵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如: 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后汉书·张衡传》) ⑶悬车:辞官居家。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 车告老。(《陈太丘碑文序》) ⑷乞身、请老:请求退休。如:祁奚请老,晋侯问嗣 焉。(《左传·襄公三年》) ⑸移病:要求退隐的委婉说法。如:弘乃移病免归。 (《汉书·公孙弘传》)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318cdbf0b8f67c1cfad6b885.png)
古代文化常识一、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二、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李斯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名翟)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ebcd077d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bd.png)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1. 古代文化的起源:古代文化起源于华夏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2. 五经:五经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3. 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则是四书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4. 古代文人墨客:古代文人墨客是指才华出众的学者或文艺创作人,代表人物有杜甫、李白、苏轼、欧阳修等。
5. 古代文化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主张仁爱、孝道、礼仪等价值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6. 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古代文人雅士追求自由、清高的生活态度,崇尚诗词、书画,追求心灵的寄托。
7. 古代文化的书法艺术:书法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字文化的瑰宝,代表有篆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的字体风格。
8. 古代文化的音乐艺术: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五音为基础,形成丰富多样的音乐体系,享誉世界。
9. 古代文化的建筑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和谐、稳重的设计风格,以木结构的宫殿、庙宇、园林为代表。
10. 古代文化的饮食文化:古代饮食文化讲究养生、兼顾色、香、味,有九大菜系,如川菜、粤菜、闽菜等。
11. 古代文化的医药学:古代医药学注重阴阳平衡、调节气血,以中草药为主要治疗方式,形成了中医药文化。
12. 古代文化的礼仪习俗:古代礼仪习俗非常丰富,如婚礼、葬礼、宴会等活动都有明确的规范和仪式。
13. 古代文化的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
14. 古代文化的服饰美学:古代服饰讲究韵律、色彩和线条的搭配,代表有汉服、唐装、礼服等。
15. 古代文化的传统戏曲:中国传统戏曲包括京剧、豫剧、越剧等,以唱、念、做、打等综合艺术形式融合。
16. 古代文化的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剪纸、民间绘画、泥塑等。
高考常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高考常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8e7fd984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16.png)
高考常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年龄称谓1。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2。
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髫所指古代儿童头上弯曲的短发)3。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
)4。
黄口:十岁以下。
5。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6。
披长:男子十五岁。
(十五岁,男子必须把原先的总角退出,叠成一束)7。
及笄:指女子15岁。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8。
弱冠:男子二十岁。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当众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9。
而立:男子三十岁。
(立,即“立身、立志”)10。
五十岁:男子四十岁。
(五十岁,即为“不蒙蔽、不迷糊”)11。
知天命:男子五十岁。
12。
花甲:六十岁。
13。
古稀:七十岁。
14。
耄耋:八十岁。
15。
鲐背之年:九十岁。
16。
期颐:一百岁。
地理常识1。
九州,中国的代称。
通常指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2。
中原,广义上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3。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4。
四海,指天下、全国。
5。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6。
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7。
江表中,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
8。
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9。
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
10。
扬州,又称广陵、维扬。
11。
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等。
12。
苏州,又称姑苏、平江等。
官职变化1。
关于任职授官的:①任:担负起,出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②授:授官,任命。
“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③除:任命,授。
“除臣洗马。
”④拜;授给官职。
“拜亮为丞相。
”⑤叛:征召入伍(特指君召臣)。
“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授职赵王。
”⑥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854f9dad31b765ce04081437.png)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人称姓名1.直称姓名(1)用于自称。
例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指南录后序》)丘迟顿首。
(《与陈伯之书》)(2)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例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馅于后。
(《指南录后序》)(3)用于做介绍,为人作传。
例如: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张衡传》)2.称字、号、谥号、斋名这种情况是出于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1)称字。
例如: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送东阳马生序》)(2)称号。
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左忠毅公逸事》)(3)称谥号。
例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
(《左忠毅公逸事》)(4)称斋名。
例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
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名、爵名(1)称官名。
例如: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
(《梅花岭记》)(2)称爵名。
例如:宁南南下,统帅欲结欢宁南。
(《柳敬亭传》)4.称籍贯例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卜。
(“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5.几项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久,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二)谦称、敬称、贱称1.谦称(1)王侯自称。
例如:寡人窃闻赵王好音。
(《廉颇蔺相如列传》)(2)臣自称。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3)一般人自称。
例如:愚以为营中之事。
(《出师表》)(4)女子自称。
例如: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孔雀东南飞》)2.敬称(1)称君王。
例如: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出师表》)再拜献大王足下。
(《鸿门宴》)(2)称庙号。
例如: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
(《海瑞传》)(3)称师。
例如:夫子哂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师说》)(4)称朋友、尊长。
例如: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dce3a8a42f60ddccdb38a03f.png)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1.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2.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3.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4.豪右:豪族大户。
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5.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6.践祚:也写作“践阼”,意为皇帝即位、登基。
7.丁忧:“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
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有内、外之分,遭母丧称为“丁内艰”,遭父丧称为“丁外艰”。
8.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9.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0.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11.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另:汉长乐宫又称东宫,太后所居也借指太后【例】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陈情表》西晋•李密)12.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
髫,儿童垂下的头发。
【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13.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例】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诗经•卫风》)1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2fd073c5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86.png)
古代文化常识节气编辑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也叫元旦,今多称春节。
2、元夜:即上元之夜,农历正月十五,又叫元宵,是赏灯节3、寒食:清明前一或前两天为寒食节。
从这一天起禁火三日:寒食过后重新起火,叫新火,习俗有乞新火,踏青,插柳等。
4、端午:为纪念屈原投江,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5、七夕:七月初七为女儿节,七夕节。
传说牛郎织女七夕相会,又有妇女“乞巧”的习俗。
6、重阳:农历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日月皆逢九,故又叫重九,赏菊佳节。
7、社日: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
分春社,秋社,分别在春分秋分前后举行。
8、伏日:夏至三伏,伏日指进入初伏的那一天。
9、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日,是古人腊祭的日子,现俗称“腊八”。
10、至日:是冬至和夏至的合称,皆为二十四节气之一。
古人认为“冬至一阳生”是节气的起点。
如“淳熙丙申至日(此处指冬至)”。
11、二十四节气表职官编辑六部:隋代开始,中央政府尚书省下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部首长为尚书,副职为侍郎;部下设司,司长称郎中,副职为员外郎。
州、郡、道、路、府、省:”州“为行政区划,历代数目不同,上古说九州,汉时十三州,三国十八州,唐三百多州。
大洲又称”府”。
汉时,州设刺史,又改称州牧,为军政最高长官;宋代州的长官为“知州”,都由朝臣担任。
“郡”,行政区域名,秦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隋唐时改郡为州,郡长官为郡守,汉时称太守,后来作为知府或刺史的别称。
”道“,唐代始设的行政单位,略相当于汉代的州;宋时改”道“为”路“,清回复为”道”,属省管,比州,府大。
唐代“府”隶属于“道”,宋隶属于“路”。
省本事中央官署名,指中书省,后来成为行政区名。
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为“巡抚”。
参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又叫车右、陪乘。
曹:古代官署内分科办事的单位。
刺史:汉分全国为十三州,布置刺史一人,掌管郡守、县令之权,与秦御史监郡相似,也称州政牧后成为掌一州大权的长官。
国子监:官署名,掌管五品以上官僚子弟,或称国学或称太学,设祭酒一人,司业二人。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全)](https://img.taocdn.com/s3/m/ed1798a2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01.png)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全)饮食器用【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五牲】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磨、狼、兔;还有一种指磨、鹿、熊、狼、野猪。
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
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六畜】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八珍】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
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云:“所谓八珍,则醍醐、麝沆、野驼蹄、鹿唇、驼乳麋、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
”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古代食器】古代食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簋(gui),形似大碗,人们从甗(ya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
簠(fu),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
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
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
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
盆盂,均为盛物之器。
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
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
匕,是长柄汤匙;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
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
《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说的就是这种境遇。
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
以上食器的质料均可选用竹、木、陶、青铜等。
古代文化文学常识
![古代文化文学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f3ef1e36f12d2af90242e64f.png)
古代文化文学常识一、文学思想流派或团体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7.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8.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9.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
10.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1.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2.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3.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4.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5.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16.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17.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8.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19.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20.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5.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著名的代表。
7.李斯是秦代散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10.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进行诗歌创作。
11.王维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
12.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13.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14.岑参是盛唐著名的边赛诗人。
15.白居易是中唐杰出的观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领导着和主要代表。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c978a08d680203d8ce2f24a6.png)
古代文化常识地理山川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4、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大都--北京;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京口--镇江;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诚--南京;临安、钱塘--杭州;姑苏、吴郡--苏州;淮上、江都、维扬--扬州;会稽--绍兴;长安--西安;奉天--沈阳;直沽--天津。
)6、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地名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茺为荒远之地。
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4)山东:指崤山以东。
(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6)江左:即长江以东。
(7)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9)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10)南京又名建业、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1)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
官名古代职官情况异常复杂,而且各朝都有变化,可以中央、地方两方面大致掌握。
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
中央一般设六部分管政务,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长官称尚书,副职为侍郎。
地方官职:大政区称郡、州或称省,长官分别称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抚。
基层政权称县,县官称县令或知县,间乎大政区和县之间高州(或府),长官称知州(知府)。
纪年纪年有:(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2)干支纪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3)年号纪年法(如:德右二年二月十九日)。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a5532cd2b9f3f90f76c61b5f.png)
目录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2、科举前选拔官员3.科举制名称4、古代学校5、古代学官二、风俗礼仪1、古代节日习俗2、古代礼仪3、古代位次4、古代讳称三、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2、兼称几项3、古代谦称4、古代敬称5、古代贱称6、特殊称谓四、古代职官1、古代官职概述2、常见的官职爵位名3、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五、天文历法1、天文名词解释2、历法名词解释3、古代纪年、月、日、时方法4、古代计时单位六、古代地理1、地区名2、政区名3、山川关隘名4.地名古称别称七、武器刑罚1、古代武器2、古代酷刑八、饮食器用1、饮食习俗2、古代饮食3、古代食器4、古代炊具5、古代酒器6、古代家具7、古代车马九、典籍辞书1、诗文典籍2、诗文集命名方式3、史书编写方式4、目录丛书5、字典辞典十、音乐文娱1、音乐名称2、文体娱乐十一、计量商贸1、度量衡名称2、商业贸易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古代文化常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36c9abefab069dc50220143.png)
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一、称谓常识1.称对方亲眷⑴令堂。
对对方母亲的敬称。
⑵令尊。
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⑶令兄。
对对方哥哥的敬称。
⑷令弟。
对对方弟弟的敬称。
⑸令妹。
对对方妹妹的敬称。
⑹令坦。
对对方女婿的敬称。
⑺令郎。
对对方儿子的敬称。
⑻令爱。
对对方女儿的敬称。
⑼千金。
旧时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
2.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1)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会针对他们的生平事迹赐予他们一个称号,以寓褒贬善恶,这个称号就是谥号。
谥号所表达的寓意与事实相符的很少。
古代有谥法,对谥号的用字做出了规定:①属于表扬的有:文、景、武、惠、昭、宣、元、成、平、明、桓、献、康、穆。
如岳飞的谥号就是武穆王。
②属于批评的有:灵、厉、炀等。
如周厉王姬胡。
③属于同情的有:哀、愍、怀等。
如汉哀帝刘欣。
(2)庙号。
已故皇帝在太庙中的称号。
太庙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如:汉高祖的全号是太祖高皇帝(太祖是庙号,高是谥号)。
(3)年号。
年号是封建时期皇帝纪年用的名号,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
明代以后,皇帝在位期间基本不改元,这才可以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如清圣祖的年号为康熙,因此清圣祖就被称为康熙皇帝。
(5)尊号(徽号)。
尊号(徽号)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
“尊”即尊崇,“徽”即善美。
“尊号(徽号)”都是为尊者而加,表达的是尊崇和褒奖。
如清代同治帝就曾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并为其加上徽号“慈禧”。
在封建时代,由于众臣的阿谀奉承,皇帝、皇后会获得很多尊号(徽号),因此他们的尊号(徽号)可以加几次。
现代也有赠送徽号的情况,但性质和内容与古代大不相同,如孙炳文就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3.年龄称谓常识(1)襁褓。
本义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4b051f3e25c52cc58bd6bed5.png)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解析版)
![古代文化常识(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bc5d5af3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39.png)
古代文化常识一、称谓和姓名(一)谦称、敬称、贱称1.谦称(1)王侯自称。
①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后为自称专用。
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
例如:朕.为始皇帝。
《史记》②寡人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译为“我”。
例如: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孟子·梁惠王上》)③孤皇帝王侯的谦称,汉以后盛行,译为“我”。
例如: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 (《赤壁之战》)④寡君对别国人谦称本国君主。
例如: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左传》)⑤不谷不善,古代诸侯的谦称,译为“我”。
例如: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2)臣子自称。
①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男性谦称,可译为“我”。
例如: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②老臣官吏对君主的自称,多指年长者。
例如:老臣..贱息舒祺,最少。
(《战国策·赵策》)(3)一般人自称。
①仆谦称,译为“我”。
例如:仆.非敢如此也。
(《报任安书》)②愚愚蠢的人,谦称,译为“我”。
例如: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赤壁之战》)③某代替自己的名字,谦称,译为“我”。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④小人谦称,译为“我”。
例如:小人..之食矣。
(《左传·隐公元年》)..有母,皆尝小人⑤鄙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本指居住于郊野之人,又引申为见识短浅的“鄙俗”之人、“鄙陋”之人,后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识浅薄。
⑥不才本意为没有才能的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例如: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有深感焉。
(《报刘一丈书》)..,则不才⑦不肖即“不似”“不贤”,旧时表谦卑的自称,自谦自己没有本事,不能继承祖辈德行,多用于长辈死后。
⑧不佞(nìn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一、称谓常识1.称对方亲眷⑴令堂。
对对方母亲的敬称。
⑵令尊。
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⑶令兄。
对对方哥哥的敬称。
⑷令弟。
对对方弟弟的敬称。
⑸令妹。
对对方妹妹的敬称。
⑹令坦。
对对方女婿的敬称。
⑺令郎。
对对方儿子的敬称。
⑻令爱。
对对方女儿的敬称。
⑼千金。
旧时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
2.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1)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会针对他们的生平事迹赐予他们一个称号,以寓褒贬善恶,这个称号就是谥号。
谥号所表达的寓意与事实相符的很少。
古代有谥法,对谥号的用字做出了规定:①属于表扬的有:文、景、武、惠、昭、宣、元、成、平、明、桓、献、康、穆。
如岳飞的谥号就是武穆王。
②属于批评的有:灵、厉、炀等。
如周厉王姬胡。
③属于同情的有:哀、愍、怀等。
如汉哀帝刘欣。
(2)庙号。
已故皇帝在太庙中的称号。
太庙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如:汉高祖的全号是太祖高皇帝(太祖是庙号,高是谥号)。
(3)年号。
年号是封建时期皇帝纪年用的名号,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
明代以后,皇帝在位期间基本不改元,这才可以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如清圣祖的年号为康熙,因此清圣祖就被称为康熙皇帝。
(5)尊号(徽号)。
尊号(徽号)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
“尊”即尊崇,“徽”即善美。
“尊号(徽号)”都是为尊者而加,表达的是尊崇和褒奖。
如清代同治帝就曾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并为其加上徽号“慈禧”。
在封建时代,由于众臣的阿谀奉承,皇帝、皇后会获得很多尊号(徽号),因此他们的尊号(徽号)可以加几次。
现代也有赠送徽号的情况,但性质和内容与古代大不相同,如孙炳文就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3.年龄称谓常识(1)襁褓。
本义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
本义指开始会笑可提抱的幼儿。
后泛指2~3岁的儿童。
如: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祭十二郎文》)(3)始龀·龆龀(tiáo chèn)·童龀·龆年。
指儿童换牙时,即五六岁。
如: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
(《愚公移山》)(4)总角·垂髫。
指幼年儿童。
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5)豆蔻年华。
指少女十三四岁。
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6)笄(jī)年。
指女子十五岁。
如: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
(白居易《对酒示行简》)(7)束发·成童。
指男子十五岁。
如: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项脊轩志》)(8)冠·加冠·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
如: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滕王阁序》)(9)而立之年。
三十岁。
(10)不惑之年。
四十岁。
(11)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
五十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12)花甲·花甲子·耳顺之年:六十岁。
天干地支可按顺序组合为六十个记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六十岁为花甲或花甲子。
(13)耆(qí)艾:古称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
如:二臣年并耆艾,经学深明。
(《后汉书·范升传》)(14)古稀:七十岁的代称。
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15)耆耋(dié):指高寿,老年。
耋指七十岁(一说八十岁)。
(16)耄(mào)耋:指高寿,老年。
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
(17)期颐:一百岁。
如: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苏轼《次韵子由·东亭》)二、官职常识1.常见官职(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辅臣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国家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刑法狱讼;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部下设司,长官为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
(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判官、推官、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多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为“省”。
(3)官职名称。
①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秉承君主旨意管理全国政务的人,也称相国、宰相,简称“相”。
②太师:可指两种官职。
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③尚书:战国始置。
“尚”是执掌的意思。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这里的“尚书”指陈震。
⑤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能都大不相同。
⑥上卿:周代,宗周和诸侯国都设卿,分为上中下三级,上卿最尊。
历代多沿此制。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
”⑦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唐代始设,宋时为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⑧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⑨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秦御史前书曰”的“御史”,为战国时史官。
⑩枢密使:唐代后期由宦官充任的要职。
五代时改由士人充任,后又逐渐被武臣掌握,逐渐形成枢密专掌军事的倾向。
到了宋代,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合称二府或两地。
如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11)左徒:战国时,楚国设此官,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接待宾客。
《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12)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13)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
秦汉以后设太史公,其职掌范围渐小,地位渐低。
(14)长吏:地位、俸禄较高的官吏。
也泛指上级长官。
(15)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16)郎中:始置于战国,职掌侍卫。
秦汉设置,内充侍卫,外从作战。
晋至南北朝,为尚书曹司长官。
隋唐以后,六部都设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
《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17)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春日忆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18)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最高的官职,掌军政大权,相当于丞相。
(19)尹:商代、西周时期为辅弼之官。
春秋时,楚国长官多称尹。
秦汉之际,楚官又有左尹、右尹之称。
汉代以后,都城的行政长官称尹,有京兆尹、河南尹等。
元代,州县长官也称尹。
《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20)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21)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
西周始设,春秋战国时沿用,掌管军政和军赋。
隋、唐两代,州、郡、府有佐吏司马一人,位在别驾、长史之下。
《琵琶行(并序)》:“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里的“司马”是州刺史的别称,当时实际上是散官闲职。
(22)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安史之乱以后,境内也相继增设节度使,地方武官亦常置节度使名号,自置官署,父死子继,造成割据局面,世称“藩镇”。
(23)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24)太守:原为战国时期对郡守的尊称。
西汉景帝时,郡守改称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
《醉翁亭记》:“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何乐也。
”(25)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的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26)巡抚:明初指京官巡查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都督,别称“巡院”“抚台”“抚军”。
(27)言官:又称谏官,职在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
(28)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即赴各地巡视的监察御史,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
(29)廷尉:掌刑狱,秦置,为九卿之一,汉承秦制,后改为大理。
(30)光禄大夫:战国时期置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掌顾问应对。
魏晋以后无定员,皆为加官及褒赠之官。
(31)教授:学官名。
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32)博士:学官名。
始于战国,秦汉时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始置一经博士。
后代相承,有五经博士、太常博士等。
(33)经略使:职官名。
唐代贞观二年(628年),在边远的州设置经略使,为边防军事长官,后来多由节度使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