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金融监管体制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doc

合集下载

《金融高质量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3300字》

《金融高质量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3300字》

金融高质量发展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文献综述国外有大部分学者就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Panicos (1996)等探究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他们对16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相当多的国家,经济增长系统性地导致金融发展,总的来说,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1]。

Simon (2004)等以中国为例进行研究金融开放与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尽管信息的电子传输会大大减少由于距离而导致的金融信息获取受阻,但地理因素仍然为金融服务主要集中于北京等特定地区的关键性因素[2]。

Arjana (2007)等利用了宏观和行业数据,分析国际金融一体化与金融发展对欧洲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结果显示出具有显著的非线性效应,认为金融一体化可能不会对增长本身产生积极的影响,其影响取决于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宏观经济的稳定和机构的质量[3]。

Matías (2007)等认为国内金融发展对贸易和资本流动开放的国家的增长影响要小于在两个方面都封闭的国家,在允许资本流动的情况下,非贸易部门的规模对于国内金融体系自由化的机会具有重要作用[4]。

在对金融发展的衡量标准方面,King与Levine(1993)认为金融发展质量的各种衡量标准与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实物资本积累速度以及经济体使用实物资本的效率提高密切相关[5]。

Pagano(1993)认为金融市场的产生与发展是对“金融发展”概念的重点,要研究金融的发展对经济的增长影响是否存在,以及具体的影响是什么,必须要具体说明相关的特定金融市场[6]。

2. 国内文献综述目前有关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分成三方面,学者对于金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的研究、学者对金融发展质量内涵的界定以及学者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对于金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诸多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李伟(2019)提出标准化建设对于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并就我国金融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见解[7]。

国内外金融监管制度比较研究

国内外金融监管制度比较研究

国内外金融监管制度比较研究金融监管制度是指国家为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保障金融安全而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和监管措施。

这些监管措施既要保障金融业的发展,又必须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和金融诈骗等问题。

国内金融监管制度中国的金融监管制度可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初,在此之前,金融市场还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

中国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则始于1998年,随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加强了对金融业的监管,制定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条例》、《证券法》、《保险法》、金融监管委员会和人民银行改革等一系列法规、制度安排。

这些制度的出台,有效地保障了中国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的金融监管制度有多个部门和多层次,主要是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会三个部门,各省、市、自治区也设有金融监管机构,构成了“一行三会”、地方监管机构以及各类协会组成的多层次金融监管架构。

这些机构在监管原则、监管对象和监管措施上各自有所不同,形成了一种有机的协同合作的体系。

同时,受到监管法规的约束和市场执法,金融市场在合理、公正、透明的基础上进行各类业务,发展了很多细分市场,并建立了一系列的市场规则,为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金融保障。

外国金融监管制度外国金融监管制度是经济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监管措施。

像美国、英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尤其是金融中心,拥有更为完善的金融监管制度。

它们的监管制度体系包括金融法律、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多个层面,主要的金融监管机构有美联储、英国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日本金融厅、欧洲央行等。

这些监管机构在法律、政策、监管人员、监管范围等方面均有严格的要求。

总的来说,外国金融监管制度更为完善和成熟,更加正规和规范,而且基本上都是民主和法制的国家。

在监管范围、制度完整度、透明度等方面,也比我国更加健全。

拿美国举例,美国联邦政府通过美国财政法(Financial Act)设立“SEC”(证券交易委员会),监管证券市场中的股票、债券、衍生品和债券衍生品等各类资本市场。

银行监管理论一个文献综述

银行监管理论一个文献综述

银行监管理论一个文献综述本文对银行监管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文献综述,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银行监管的基本理论、国际银行监管的发展历程、中国银行监管的现状及挑战,以及银行监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回顾和分析,总结了银行监管理论的研究现状、争论焦点和不足,以期推动银行监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银行监管是指政府或监管机构对银行业的监督管理,旨在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公平竞争,以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银行监管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银行监管理论的梳理,为理解和解决银行监管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借鉴。

银行监管的基本理论主要涉及金融抑制论、金融风险论和金融公共利益论等。

金融抑制论认为,银行监管应该消除金融抑制,促进金融深化,从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金融风险论则强调银行监管应该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以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金融公共利益论则认为,银行监管应该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加强对银行业的外部性控制,以维护金融市场的公平和效率。

国际银行监管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以前,国际银行监管主要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

然而,30年代的金融危机促使各国政府开始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并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这标志着国际银行监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此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际银行监管逐渐走向合作化和标准化。

中国银行监管体系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建立和完善。

目前,中国银行监管体系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PBoC)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CBI)负责。

然而,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和国际化,中国银行监管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如何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提高银行监管的有效性和灵活性,以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成为中国银行监管的重要议题。

银行监管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

与金融监管体制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教学内容

与金融监管体制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教学内容

与金融监管体制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与金融监管体制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1、关于国内外金融风险理论研究文献的综述金融风险理论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概括起来,主要为:(1)金融风险主要源于金融系统存在的脆弱性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明斯基(Hyman P.Minsky)、戴蒙德(Diamond)、迪布维格(Dybvig)、克瑞格(J.A.Kveget)、和卡布林(Caplin)等。

(a)明斯基的金融脆弱性假说。

他在《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一书中通过对资本主义从繁荣到衰退长达半个世纪的分析,认为在延长了的经济繁荣时期就播下了金融危机的种子。

在经济出现繁荣形势的诱导和追求更高利润的驱动下,金融机构逐渐放宽了贷款条件越来越宽松,而借款人则受宽松的贷款条件鼓励,不断扩大再生产,采取更高的负债比率,从而埋下金融危机的隐患。

(b)戴蒙德和迪布维格的银行挤兑理论。

他们认为,银行提供期限转换机制,借短贷长,这种独特的经营使银行业存在多个挤兑均衡状态。

由于三方面的原因,银行挤兑平衡会被打破,一是短借长贷和部分准备金制度导致了金融机构内在的非流动性;二是在资产负债表中,主要是金融资产而不是实物资产,致使其在金融机构之间相互依赖;三是因为银行系统本身具有的脆弱性而引发客户的挤兑。

(c)克瑞格的安全边界理论。

安全边界指银行收取的风险报酬,体现在借款人给银行支付的贷款利息中。

克瑞格认为,利息承诺的收益保障是安全边界的最全面衡量手段。

银行的信贷决定主要是遵守所谓摩根规则(JP Morgan Rule),即是否贷款主要看借款人过去的信贷记录,而不用太关注未来预期。

这种注重历史,不管未来的做法,实际上是假定未来是过去的重复,经济扩张使商业银行和企业有了更多想法,有良好信用记录的借款人增多,安全边际也相应地降低,尽管有些投资决定可能有误,但被市场的繁荣景象所掩盖。

在经济稳定扩张时,随着时间推移,实际情况越来越多地印证甚至超过预期,使得借款人对自己的投资决定越发地充满信心。

金融文献综述范文

金融文献综述范文

一、引言金融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国内外金融学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1.金融风险管理金融风险管理是金融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方法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如王宏伟(2018)提出了一种基于Copula函数的金融风险管理模型,能够有效评估金融资产组合的风险。

张丽丽(2019)研究了金融风险管理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认为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能够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2.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金融行业发展的动力。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创新的理论、实践及其影响进行了广泛研究。

例如,李明(2017)分析了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金融创新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赵婷婷(2018)探讨了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指出金融科技将推动金融业转型升级。

3.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金融监管的理论、实践及其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

如刘强(2016)分析了金融监管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议。

张勇(2017)研究了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认为金融监管应与金融创新相协调。

4.金融发展金融发展是金融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发展的理论、实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研究。

如陈文(2015)分析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金融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黄丽娟(2016)研究了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指出金融发展能够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5.国际金融国际金融是金融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国际金融的理论、实践及其影响进行了广泛研究。

如王思宇(2014)分析了国际金融风险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提出了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建议。

国内外金融中心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外金融中心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外金融中心研究文献综述国内外金融中心的研究文献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在90余年间的历史过程中,各学者围绕金融中心的各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文献按研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一)关于金融中心形成理论的研究金融中心问题是介于金融学和城市经济学之间的边缘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经济学家就显示出对金融中心的研究兴趣。

早期的金融中心形成理论是建立在自然选择理论基础之上的。

Powell(1915)就详细描述了伦敦相互独立的银行集聚过程,并提出了“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

克拉克(C.G.Clark)、库兹涅茨(S.S.Kuzenets)和霍夫曼(W.G.Hoffmann)等人通过大量统计分析得出金融中心是适应经济发展与经济结调整的必然产物。

杨小凯(1991)建立了一个关于城市化和分工演进之间关系的一般均衡模型,模型显示,“如果所有居民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地方形成一个城市,那么,由于交易距离的缩短,交易效率会大大提高,从而分工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也会大大提高。

”Thrift(1994)从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有效地解释了为何金融企业向金融中心聚集,以及为何一个城市能长久地在区域内维持优势。

根据路径依赖较好地解释了自然选择理论,金融产业倾向于向有成功经验,以及有较好的金融发展水平的地区聚集。

随着规模经济和集群理论的发展,国内外学者观察到金融集聚现象,并形成金融集聚理论。

Vernon(1960)提出了金融机构聚集的原始动机,并认为这种聚集提供了近距离的交流与沟通的便利,吸引了那些以较快的互动速度为必要条件的行业。

Kindleberger(1974)认为金融中心的集聚效应主要体现在跨地区支付效率和金融资源跨地区配置效率上。

Davis(1990)通过对金融服务业的调查发现,在大都市的区域里各种规模的金融服务产业都倾向形成集聚。

Taylor等(200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分布在伦敦地区12个部门中的23000余家金融和商务服务企业进行了定位和分析,仔细分析了金融集聚的内在动因。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监管(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监管(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监管(文献综述)国外研究现状:国外早已出现了各类互联网金融业态,由此也就自然导致了国外很早就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讨论。

早在1983年,Hirshleifer(1983)就发表了一篇文章,明确把第三方支付界定为“俱乐部商品”。

他以一个形象的故事说明了这一点:假定有一个处于低地地带的“拓荒地”,经常有海水倒灌风险,所以,每家都需要筑一段堤坝,而整块“拓荒地”的整体安全程度,并不等于每家为筑坝所付出努力之总和,而是取决于堤坝最薄弱那家所付出的努力。

Varian(2004)则进一步把这个模型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于每家在拓荒地的身家多少不同,这就会造成每家投入筑坝的努力不一样,比如,一贫如洗的光棍可能就没有动力去认真修堤坝。

那么,这个光棍的行为就构成了整个“拓荒地”安全的威胁,在每家各管一段的无政府状态下,最终这个“拓荒地”就会有灭顶之灾。

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充当监管者,确保这个光棍的堤坝必须达到最低的安全标准。

他们的研究,奠定了对互联网金融有必要进行监管的理论基础。

在互联网金融的现实发展及学者们的理论研究之后不久,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问题就进入到了美国监管者们的视野之中。

2008年9月,波士顿联储和亚特兰大联储写了一篇名为《理解新型零售支付中的风险》的文章,该文认识到零售支付正在从纸质交易向非现金(noncash)支付转变,由此带来不少新型零售支付业态的出现(PayPal已明确进入了本文的视野),这会带来五类风险,即欺诈风险(Fraud)、操作风险(Operational)、法律风险(Legal)、清算风险(Settlement)、系统性风险(Systemic)。

其中,与其他传统支付相比,移动支付因其匿名性、基于公共网络而使得数据安全(未经授权的修改、损坏和数据泄露)和非法使用(洗钱、资助恐怖主义、购买非法商品和服务)问题显得尤其突出。

虽然截止到2012年,美联储仍认为,移动支付并非全新支付体系,而不过是一些借助新的通讯工具接入传统平台的新方式而已,将现有对ATM、信用卡等的监管规则扩展并覆盖它们即可,暂时尚无需全新立法。

国内外农村金融研究的理论综述

国内外农村金融研究的理论综述
第二,金融市场监管的内涵。
金融市场监管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其内涵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李长健,2008) ,而金融监管必须调整涉农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整合农村金融机构,提高服务质量,拓宽融资渠道(刘金顺,2010);从认识论的角度审视发现,界定农村金融监管的内涵,其核心之意是在于保障市场作用得到充分、高效率的发挥,市
场于失灵时又能够得到及时矫正或者市场作用得到弥补。金融本身是纯粹的经济问题,但金融监管却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综合了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课题。基于此,界定农村金融市场监管的内涵要考量经济的标准,又要顾及非经济的标准(马德功、臧敦刚等,2010)。
三、农村金融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的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尽快实现工业化,部分政府对农村金融采取金融抑制的政策(麦金龙,1973) ,同时也放缓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农村的正式贷款只能用于田地农业生产用途,并且贷款使用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长度基本吻合,所以,其他的非正式贷款大部分应对突发、大额或者现实的非一般消费,如亲人丧葬婚嫁或者在建造家庭新房舍中使用等??因此,非正式贷款总是用于农户各自的目的,并在道义上给了农户信贷人以权威,通常情况下,农户正式贷款只用于农户个人预定的目的,而非正式贷款也不会使农业田地生产中的净流动资金增加。这是在农户信贷市场中,我国农村长时间存在的农户贷款供需结构(张杰,2000)。而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能否建立的关键是政府能否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资金供给能否切实满足农村微观金融的资金需求,能否培育现代农民(王芳,2005)。从金融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来看,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给结构单一,金融供给与需求总量仍然存在较大资金缺口,当前农村金融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尤其是农村弱势群体的需要(张笑尘,2007)。

金融监管理论的文献综述

金融监管理论的文献综述

构的高负债率 、低现金资产比率导致其承受债务清 偿 的 能 力 比非 金 融 机 构 弱 ( af a , 19 。 其 K um n 96)
次 ,银 行 的基本 功能 是将非 流 动性资 产转 化为流 动 性 资 产 ,在存 款 人 与银 行 之 间 信 息 不 对 称 的 情 况
狂热。12 年6 0 生效的英 国 《 70 月2 日 泡沫法 》可以 说是世界金融史上政府正式实施金融管制的一个标
规律 的支配 ,管制 的范 围有 多大 、程 度有 多深 ,完
全取决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互动。供给者是政府
或 政 治家 ,在 监 管 的 交换 中他 们 获 得 资 源 或 投 票 权 ;需 求者 是专 门的利益 集 团 ,在监 管 中他 们尽力 拓展他 们 的经 济地 位 。
4以 哈耶 克 ( ae . H yk)为 代 表 的新 自由主 义 观 点 。新 自由主义者 同样认 为 , 国家干 预过 多是造成
整 个 1世纪 占统治 地位 的是 崇 尚 自由放 任政 策 9 的古典 经济 学 。在金融 领域 斯密 提 出了 ‘ 实票 据 真 理论 ” 他认 为 只要 各家 银行 不 去贴 现真 实 票据 以 。 外 的票 据 ,银 行 的经营 将是安 全稳 定 的 , ‘ 不 见 看 的手 ”仍 然能 够发挥 作 用 。然 而 ,实 际经济 运行 与 斯 密预想 的完 全不 同 , 由此 引发 了 19 77—12 年 的 85 金块 论 战 ,最 终导致 统一 货 币发行 的 中央银行 纷纷


早期 的 金融监 管理 论
究 了金融 体 系脆弱性 的原 因。首先 ,银行 等金 融机
有关 政府 的金 融管 制 ,在 历史 上可 以追 溯到 1 7 世 纪初英 国著 名 的 ‘ 海 泡沫 ”案 、1世纪初 法 国 南 8 的 ‘ 西 西 比泡沫 ”事件 ,甚 至更早 的法 国郁 金香 密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700字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700字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概况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想法,倾向于将个性和个人利益进行融合。

因为传统银行带来的服务并非完全没有变化的,所以无法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

金融产品比较多的时候会让人感觉杂乱无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为客户制定对应的产品策略。

Hsien Tang Tsai,Leo Huang,Qmng Gee Lin(2005)的观点是,每个年龄的群体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推动力在程度上是不同的。

其发展受人们对于计算机的使用熟练度以及对网络银行理解度的制约[1]。

Mark Gertler & Nobuhiro Kiyotaki(2011)的观点是在网络金融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及信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银行也只有跨行也行,网络银行的风险要比之前的金融风险更高,而且并不是受到市场价格波动。

这个单一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网络银行硬件设施,相关技术以及设备安全的综合作用[2]。

Dilip K. Patro & Min Qi & Xian SunS(2012)认为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网络银行的兴起,为金融业与其他行业的混合经营提供了一个较大的发展平台,这对目前的传统银行业经营模式产生了不小冲击,金融业的三驾马车: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之间,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推动下又产生了新的合作方式,而现有的法律法规框架体系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下存在的一些问题没有顺手可用的应对措施,这就导致面临各种问题,金融行业的监管难度不断上升[3]。

(二)国内研究概况马仲康(2018)的观点是随着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且用户数量的增加,为了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需求,很多传统银行纷纷在网上开设自己的网络银行,这给用户带来了极大地便利,不用到银行也可以办理业务,在我看来比较满意的是跨行转账可以实时到账,并且没有手续费。

而且可以在网上银行进行理财。

虽然网上银行有很多优势,但由于其发展速度过快。

金融文献综述范文

金融文献综述范文

金融文献综述范文前言金融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金融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对近年来的金融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指各种金融工具的交易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

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可以通过买卖金融工具来获取收益。

近年来,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在《金融市场的有效性研究》一文中,作者通过对金融市场有效性的研究,得出了金融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有效性,但也存在一些非有效性的现象。

作者认为,金融市场的有效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监管和改进。

在《股票市场的波动性研究》一文中,作者通过对股票市场波动性的研究,得出了股票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性,但也存在一些非波动性的现象。

作者认为,股票市场的波动性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金融风险金融风险是指在金融交易中可能发生的损失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

金融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是金融领域的重要问题。

在《金融风险管理的研究》一文中,作者通过对金融风险管理的研究,得出了金融风险管理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估,同时需要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控制和管理。

在《信用风险的研究》一文中,作者通过对信用风险的研究,得出了信用风险是金融交易中的重要风险之一,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作者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方法,包括建立信用评级体系、加强风险监测和预警等。

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指在金融领域中引入新的金融产品、服务和技术,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金融创新的发展和应用对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金融创新的研究》一文中,作者通过对金融创新的研究,得出了金融创新是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和竞争力。

作者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金融创新方法,包括引入新的金融产品、服务和技术、加强金融市场监管等。

【 标 题】金融监管研究综述

【 标 题】金融监管研究综述

【原文出处】山东金融【原刊地名】济南【原刊期号】199607【原刊页号】57-59【分类号】F62【分类名】金融与保险【作者】战庆欣【复印期号】199611【标题】金融监管研究综述【正文】(本刊编辑部)近几年来,随着人民银行职能的转换和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推进,金融监管作为中央银行的一项职能已愈来愈引起金融理论界和实践界及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人员和具体操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积极的探索,现综述如下:一、关于金融监管的原则问题对此问题,理论界和实践界一致认为,从我国的经济金融现实来看,市场经济下的金融监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分类管理的原则。

即对金融机构进行分类排列,根据不同类的金融机构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监管方法和措施。

我国的金融机构除中央银行外,可再分为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外资(合资)银行和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

二是公平性原则。

即在监管过程中,无论对哪家商业银行进行监管,都应“一碗水端平”,从机构的批设到业务的运行,从人员配备到奖惩等等,都应一视同仁,采取同一监管标准,实行平等监管,以达到在统一标准下合理竞争。

三是效益性原则。

即银行的一切经济管理活动都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为目标。

要时刻想效益,处处抓效益,向资金营运要效益,向经济管理要效益,走效益兴行的必由之路。

四是公开性原则。

即新体制下的金融监管,应该将有关金融法规、政策和要求公布于众,让金融机构知道监管内容、目的和要求等,这有利于更好的发挥银行公会等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

使金融机构能够自律管理。

同时监管当局要根据公布的监管内容依法进行工作,并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五是公正性原则。

即所有的监管活动都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要求,公正执法,正确掌握,不能执法犯法,丧失法律法纪的权威性和产业政策的严肃性、价值性,失信于民。

同时,应要求各金融机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有效地抵制不正当的社会信用对金融的渗透和干扰,营造金融业稳健运行的社会环境。

金融风险管理研究进展国际文献综述

金融风险管理研究进展国际文献综述

金融风险管理研究进展国际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和金融市场的日益复杂化,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国际范围内金融风险管理研究的最新进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为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将从风险识别、评估、监控和应对等方面入手,深入探讨各类风险管理工具的应用及其效果,分析金融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主要风险类型的管理策略,并对未来的风险管理趋势进行展望。

通过本文的综述,期望能够为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提供全面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推动金融风险管理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金融风险管理,作为现代金融学的核心领域之一,主要关注于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金融机构或个体面临的潜在金融风险。

这些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建立在概率论、数理统计、金融工程、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之上,通过运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为金融机构提供风险管理的决策依据。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因素(如利率、汇率、股价、商品价格等)的变动而导致金融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

市场风险的管理主要依赖于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和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

其中,马科维茨提出的均值-方差模型为投资者在给定风险水平下最大化收益或在给定收益下最小化风险提供了理论基础。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或债务人因各种原因无法按约履行债务而导致的风险。

信用风险管理主要涉及信用评分、信贷配给、抵押品要求等手段。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基于机器学习的信用评分模型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信用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效率。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流程、人为错误、系统故障或外部事件等原因导致的风险。

操作风险管理强调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制定严格的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以及实施有效的内部审计和监控,来降低操作风险的发生概率。

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面临资金短缺时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足够资金以满足其负债或资产增长的需求。

关于完善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文献综述

关于完善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文献综述

关于完善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文献综述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 2011年3月213关于完善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文献综述徐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430223)摘要: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一直是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地方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文将对国内关于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从地方金融监管体制的必要性、完善地方金融监管的发展方向及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梳理。

关键字:地方金融金融监管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3—0213—01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以村镇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地方性金融机构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很多方面推动了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

但是在这种繁荣的背后,地方金融风险也在不断累积。

如果不能建立起一个完备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地方性的金融风险就有可能演变成为影响整个国家金融市场的金融危机。

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已经写入了我国“十二五”规划,可以预计,如何建立一个良好、高效、健康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必将成为未来五年我国金融改革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发展脉络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在1984年以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真正的具有独立性金融监管机构。

198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这标志着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金融监管制度的初步建立。

从1992年开始,我国先后成立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2003年底,银监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以“一行三会”为中心的金融行业专业化的分业管理模式。

二、建立地方金融监管体制的必要性我国目前采用的是“一行三会”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模式。

纵向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监管的专业性,确保地方金融机构的稳健,但是这种模式较少考虑到地方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的金融服务与金融支持。

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刘锋;莫锋【摘要】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来临,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已经成为各国金融监管当局防化系统性风险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在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内涵、目标、主体、客体和政策框架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有共识,也有分歧,对中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宏观审慎监管提供了参考.【期刊名称】《经济研究导刊》【年(卷),期】2011(000)030【总页数】3页(P72-74)【关键词】宏观审慎监管;系统性风险;金融【作者】刘锋;莫锋【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州510642;中国人民银行肇庆市中心支行,广东肇庆526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0近年来,“宏观审慎监管缺失是金融危机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已日益成为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和学术界的共识。

与传统只针对单个银行机构稳健经营的微观审慎监管不同,宏观审慎监管强调从整个金融体系稳定的角度进行监管。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宏观审慎监管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期对中国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有所启示。

一、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1.国外研究综述。

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院长河合正弘和迈克尔·波默里诺(2008)从金融监管缺陷,货币政策在控制金融不平衡方面存在失误和脆弱的全球金融架构三个方面分析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间接地说明了宏观审慎监管的缺失导致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Lo(2009),认为,全球金融危机表明仅仅依赖微观审慎监管不足以维护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因为微观审慎监管将经济波动视为外生风险,忽视了金融机构行为本身的系统性内涵,因此,应当对现有金融监管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

Stephen Morris和Hyun Song Shin(2009)通过建立系统性风险传递模型,论证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不同,他认为,单个金融机构微观审慎监管的目标并不一定能够实现金融体系的稳定,相反还会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故提高某个机构偿付能力的微观审慎监管目标与维持金融体系稳定的目标之间根本不相容,有必要加强宏观审慎监管。

金融风险管控研究文献综述金融监管与风险预警

金融风险管控研究文献综述金融监管与风险预警

金融风险管控研究文献综述金融监管与风险预警金融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资金配置、风险管理等重要职能。

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金融风险也日益凸显,给金融机构和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挑战。

为了有效应对金融风险,金融监管和风险预警成为了当今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探讨金融风险管控研究中的金融监管与风险预警相关内容。

一、金融监管的重要性金融监管是指国家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的过程。

有效的金融监管可以保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

在金融危机频发的今天,加强金融监管显得尤为迫切。

研究表明,强化金融监管可以有效减少金融市场的不良波动,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稳定性,降低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

二、金融监管的内容金融监管的内容主要包括对金融机构的准入、经营行为、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监督和规范。

在金融监管中,监管部门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和监管框架,明确监管职责和权限,完善监管手段和工具,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三、金融风险预警的重要性金融风险预警是指在金融市场出现异常波动或潜在风险时,通过一系列指标和方法对风险进行监测、评估和预警的过程。

金融风险预警的核心是及时发现和有效应对金融风险,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金融风险预警是金融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四、金融风险预警的方法金融风险预警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

定性分析是通过对金融市场的基本面、政策环境、市场情绪等因素进行分析,判断金融市场的风险状况。

定量分析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金融市场的波动性、相关性、风险暴露度等指标进行计算和预测,提前发现金融风险的迹象。

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可以更准确地预警金融市场的风险,为金融监管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和风险防范建议。

金融监管的理论综述

金融监管的理论综述
+,-.
益最大化,并认为它们 有 能 力 实 施 各 种 监 管 政 策 ;三 是 它 们 都 只 是 4? 年 代 大 萧 条 的 理 论 产 物 , 只 能 为 大 萧 条 时 期 改革所实施的大部分管制 措 施 提 供 理 论 基 础 ,并 不 足 以 解 释 -? 年 代 以 来 金 融 监 管 的 模 式 和 结 构 ; 四 是 在 政 治 制 度 不完善的情况下,我们无法确定什么是社会利益。 为此,一些 经 济 学 家 又 从 政 治 经 济 学 的 角 度 出 发 ,建 立了政府掠夺论及特殊利益和多元利益论。 三、政府掠夺论 政府掠夺论指 出 ,如 果 通 过 政 治 经 济 的 角 度 能 分 清 政 府 对 经 济 的作用,那么我们就无法了解现代 金 融 管 制 出 现 的原因。事实上,任 何 管 制 和 监 管 都 是 由 政 府 推 行 的 ,都 是政治家一手策划的。因 此 ,政 府 和 政 治 家 的 行 为 模 式 是 了解金融管制出现的关键 。政 府 和 政 治 家 并 非 像 人 们 所 想 象的那样是社会利益的代 表 ,他 们 有 自 己 的 利 益 和 自 己 的 效用函数,并且与社会 利 益 有 着 很 大 的 差 异 。政 府 之 所 以 要 对 金 融 业 进 行 管 制 , 其 直 接 的 目 标 不 是 “金 融 脆 弱 说 ” 和 “公 共 利 益 说 ” 所 宣 称 的 那 样 , 要 控 制 各 种 市 场 失 灵 、 控制物价水平和投资水平,为经济增长打下宏观经济基础、 为保护存款者的利益、为 防 止 各 种 金 融 风 险 的 传 染 以 及 为 保证金融体系的健康和资 源 配 置 效 率 的 最 优 等 等 ;而 是 自 身收益 (政治收益 和 经 济 收 益 )的 最 大 化 。这 体 现 在 :第 一,国家垄断货币发行权是为了扩张政府可支配的资源, 以利用多发行货币来对财政赤字进 行 融 资 ; 第 二 , 国 家 实 施法定准备金制度是为了 获 取 潜 在 的 存 款 “税 收 ” ;第 三 , 政府实施的其他管制,在于为政府创造干预经济的借口, 以 扩 张 权 力 的 范 围 , 同 时 为 获 取 “租 金 ” 创 造 机 会 。 例 如,对银行业务和区域 的 限 制 以 及 开 业 资 格 的 审 查 ,都 可 以为政治家创造向银行获取额外 “收益”的机会。 四、特殊利益论和多元利益论 特殊利益论和多元利益论(佩茨曼,’3*))是在政府掠 夺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他认为,政府掠夺论将分析的立 足点放在“抽象的政府这个集合”上,无法对各种金融管制 的产生过程给予更为清晰明确的认识;政府只是一个抽象的 概念,它是由许多政党和利益集团组成的。+>). 特殊利益论和 多元利益论还认为,金融监管是利益集团通过政治斗争而形 成决策的产物;不同的社会经济利益集团是金融监管的需求 者,而政府中的政治决策 机 构 则 是 金 融 监 管 和 监 管 制 度 的 供给者。管制工具和监管 制 度 是 一 个 需 求 和 供 给 不 断 变 化 的匹配过程;只有把握住 了 各 方 利 益 的 结 构 以 及 政 治 力 量 的分布,我们才能了解 这 些 工 具 和 制 度 变 迁 的 过 程 ,并 在 过程中确定这些工具和制度的效应以及效应的分布。 建立在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基础上的这两种理论认 为,金融监管是为了满 足 各 既 得 利 益 集 团 的 需 要 ,其 具 有 的最大优点就是:它通过将政治纳入金融监管制度的分

金融监管理论综述

金融监管理论综述

金融监管理论综述金融监管理论综述摘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搜集金融监管理论的相关资料。

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是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等会导致金融和经济体系的混乱,危害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这就有必要要求政府对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进行外部监管。

金融监管理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经济条件下有不同的发展,主要经历了自由放任、政府直接管制和安全与效率并重的监管。

本文还搜集了金融监管机构理论相关文献,主要是关于中央银行与监管机构的关系,在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金融监管。

关键词:负外部性效应;公共产品;柠檬问题;政府失灵一、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是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金融市场的失灵会导致金融和经济体系的混乱,危害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这就有必要要求政府对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进行外部监管。

(一)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效应。

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效应是指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及其连锁反应将通过货币信用紧缩而破坏经济增长的基础。

金融机构在中介过程存在风险与收益的外部性,存在监督、选择信贷的外部性,存在金融混乱的外部性,尤其是银行业作为一个特殊行业,其破产的社会成本明显高于银行自身的成本。

按照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外部性可以通过“庇古税”来进行补偿,但是金融活动巨大的杠杆效应――个别金融机构的利益与整个社会的利益之间严重的不对称性使这种办法显得苍白无力。

另外,科斯定理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说明,外部性也无法通过市场机制的自由交换得以消除。

因此,需要一种市场以外的力量介入来限制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影响。

(二)金融体系的公共产品特性。

一个稳定、公平和有效的金融体系带来的利益为社会公众所共同享受,无法排斥某一部分人享受此利益,而且增加一个人享用这种利益也并不影响生产成本。

因此,金融体系对整个社会经济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特性。

(三)金融机构自由竞争的悖论。

金融机构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特性,决定其不完全适用于一般工商业的自由竞争原则。

国外农村金融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农村金融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2004年初,《中共中央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公布,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充分体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紧迫性。

而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以,农村金融制度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成为农村经济改革中的一个焦点。

2005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将“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作为农村金融工作的主题。

目前,在对我国农村金融问题的研究上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文献,无论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果,但是存在的问题和争论依然很多,农村金融改革问题的许多方面仍然处于试点和摸索阶段,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仍需时间的检验。

本文对近年来国外对农村金融问题的研究做出归纳和总结,以图对我国现行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有所启迪。

一、对农村金融市场及其供求关系的研究这方面代表性的理论观点有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HughT.Patrick提出的两种模式:一是“需求追随”模式,强调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导致农村金融组织及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先于农村经济主体的需求。

二是“供给领先”模式,强调农村金融组织及相关服务的供给先于农村经济主体的需求。

并且他认为,这两种模式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两种模式之间存在一个最优顺序问题。

该理论对于研究我国农村金融的制度供给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此后的学者从各个不同角度研究了农村金融市场及金融供给和需求,较新的研究有:美国学者Paul.N.Ellinger和DavidL.Neff(1993)运用两种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影响金融市场效率的七个因素进行了分析。

MireDevaney和BillWeber(1995)通过评估一个农村银行结构的动态模型,测试了美国的农村银行业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农村的银行政策必须持续地促进现行的和潜在的竞争。

MarkDrabenstott和LarryMeeker(1997)分析了资本在农业经济中所起的作用,总结了美国农村金融需求的三个特点,指出了美国农村资本市场存在的缺陷,并从三方面提出如何发展农村资本市场以扩大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即扩大社区银行的可贷资金;发展农村二级市场;开发农村股票资本市场。

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文献综述引言在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尚未消除,欧债危机接连爆发,金融监管改革已成大势所趋的大环境下,2011年浙江温州悄然掀起了一场金融风波。

部分企业因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家避债跑路的新闻让视线再次聚焦民间融资。

在今年“两会”的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透露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正积极考虑将温州民间金融作为综合改革的试点。

然而,给民间融资“松绑”存在诸多难题,既要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对实体经济的作用,又要防范民间融资无序发展带来的危害。

本文尝试从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这一角度为促进民间融资进行制度设计。

在此文,我们首先分析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作用机制,包括它们内在的联系与矛盾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涵盖宏观经济与微观层面的政策理论,针对民间融资发展,提出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相协调的系统政策。

一、货币政策概述狭义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政策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标和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主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直接作用于操作指标,操作指标的变动引起中介指标的变化,通过中介指标的变化实现央行的最终目标。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政策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进而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量。

根据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取决于供求状况。

如图所示,货币供给曲线是由货币当局决定的外生变量,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横线,货币供给增加会导致供给曲线右移和均衡利率走低,货币供给减少则会导致供给曲线左移和均衡利率走高。

(2)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申请再贴现所做的政策性规定。

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政策一方面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另一方面发挥告示效应,如通过提高再贴现率表示紧缩,对市场利率进行导向。

我国由于商业信用不发达,票据市场发展滞后,所以自再贴现业务开办以来,票据贴现和再贴现的总量很小,且再贴现率由国家统一规定所以政策效果小到可以不计。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金融监管体制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关于国内外金融风险理论研究文献的综述
金融风险理论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概括起来,主要为:(1)金融风险主要源于金融系统存在的脆弱性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明斯基(Hyman P.Minsky)、戴蒙德(Diamond)、迪布维格(Dybvig)、克瑞格(J.A.Kveget)、和卡布林(Caplin)等。

(a)明斯基的金融脆弱性假说。

他在《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一书中通过对资本主义从繁荣到衰退长达半个世纪的分析,认为在延长了的经济繁荣时期就播下了金融危机的种子。

在经济出现繁荣形势的诱导和追求更高利润的驱动下,金融机构逐渐放宽了贷款条件越来越宽松,而借款人则受宽松的贷款条件鼓励,不断扩大再生产,采取更高的负债比率,从而埋下金融危机的隐患。

(b)戴蒙德和迪布维格的银行挤兑理论。

他们认为,银行提供期限转换机制,借短贷长,这种独特的经营使银行业存在多个挤兑均衡状态。

由于三方面的原因,银行挤兑平衡会被打破,一是短借长贷和部分准备金制度导致了金融机构内在的非流动性;二是在资产负债表中,主要是金融资产而不是实物资产,致使其在金融机构之间相互依赖;三是因为银行系统本身具有的脆弱性而引发客户的挤兑。

(c)克瑞格的安全边界理论。

安全边界指银行收取的风险报酬,体现在借款人给银行支付的贷款利息中。

克瑞格认为,利息承诺的收益保障是安全边界的最全面衡量手段。

银行的信贷决定主要是遵守所
谓摩根规则(JP Morgan Rule),即是否贷款主要看借款人过去的信贷记录,而不用太关注未来预期。

这种注重历史,不管未来的做法,实际上是假定未来是过去的重复,经济扩张使商业银行和企业有了更多想法,有良好信用记录的借款人增多,安全边际也相应地降低,尽管有些投资决定可能有误,但被市场的繁荣景象所掩盖。

在经济稳定扩张时,随着时间推移,实际情况越来越多地印证甚至超过预期,使得借款人对自己的投资决定越发地充满信心。

而银行即使对预期有所怀疑,也会因其他银行的行为和抢占市场份额而打消怀疑。

这些不断扩大的信用风险敞口降低了安全边界,增大了金融脆弱性,当安全边界减弱到最低程度时,即使经济现实仅仅略微偏离预期,也会引起借贷关系的紧张,进而触发经济紧缩,进一步引发金融危机。

(d)施蒂格勒的信息不对称理论。

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施蒂格勒(Stigler)在1961年发表《信息经济学》一文,奠定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的基础。

信息不对称必定导致信息拥有方为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这种行为在理论上就称作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金融市场是信息不对称理念运用最广泛的领域。

由于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并不能保证准确,借款人为获得借款机会,往往会隐瞒自身资信状况,夸大所投项目的获得能力,使银行资产存在风险隐患。

另外,存款人与金融机构间信息不对称会引发金融风险。

当部分存款人获得关于银行资产存在风险的不利传闻时,会发生挤兑,而挤兑行为会引发集体的非理性行为,导致金融机构资金耗尽出现支付困难。

由于金融业务的关联性和风险的传
染性,一家银行的倒闭会加速其他银行的倒闭,最后引发整个金融市场的危机。

(2)金融风险是资产价格过度波动所致
凯恩斯(Keynes)提出金融风险主要来自于股市和汇率的过度波动。

证券市场中的过度投机和市场操纵行为,使得其价格极度不稳定。

还有投机性的投资行为具有明显的短期行为特征。

由于资金周转周期短,表面上安全性大,银行也乐于贷款,进一步增加货币供应量。

相应的投资增长往往是虚假繁荣的表现,出现“泡沫经济”。

在“泡沫”初期,资产价格呈现的上升趋势,使投资具有良好的盈利预期,吸引更多为获取短期利益的投机性资金。

一旦经济不景气,投资者对未来预期悲观,个人的非理性行为会引发整个市场的崩溃。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虚拟资本国际化进程加快,汇率的过度波动和错位会经常出现,增加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和风险,削弱了货币当局对虚拟资格流动的控制能力,加速了金融危机在全球的传导和蔓延。

(3)金融风险主要是道德风险。

麦金农(Mckinnon)和皮尔(Pill)最早提出道德风险的理论。

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这一理论认为,金融机构间既是竞争对手又有很强的外部关联性,使金融机构间存在或明或暗的存款担保。

金融机构牵一发而动全身,“大而不能倒”的现状会使其存在冒险动机,为获得高收益而投入高风险项目。

金融监管部门作为各利益集团的协调和代言人,经常扮演“最后贷款人”角色,助长了道德风险。

如果多数金融
机构都有这样的冒险动机,整个金融机构业就会变得非常脆弱。

(4)金融过度自由化会产生金融风险。

卡明斯基(Kaminsky)和古德斯坦(Goldstein)发现,金融机构如果从被保护环境转向放松管制的环境,审慎的行为有可能会被机会主义行为所代替。

金融过度自由化与滞后的金融监管法律规章使道德风险盛行,最终导致金融风险。

(5)不稳定的国家资产和负债结构会产生金融风险。

沈超(2003)认为金融危机爆发的充分条件是一个具有不稳定资产负债结构的国家遭受了足够大的冲击,并且导致国家债务结构不断恶化。

樊纲(2000)提出“国家综合负债”和“国家综合金融风险”概念,涵盖了有关宏观经济波动的的各种因素。

他认为扩张型的经济政策短期内对解决金融风险有利,长期仍需体制改革才能降低金融风险。

吴敬琏(2003)认为中国目前主要的风险来自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银行系统大量不良债务可能引起的银行兑付风险;其次是股票市场形成的泡沫可能引发的金融系统;最后是社会分配不均引发的风险。

2、关于金融监管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以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
该理论体系认为,政府实施金融监管是为了保护社会公众利益,而对市场过程中出现的不合适或低效率现象进行管理,是为纠正金融市场垄断性、外部性、传染性、脆弱性所引起的市场失灵而进行的制
度安排。

对金融监管存在的必要性研究,目前占主流的有两个理论:公共利益理论和金融脆弱性理论。

(a)公共利益理论。

公共利益理论在施蒂格勒于1971年提出的管制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生产者利益”这一论点之前。

弗兰斯(Frans)认为市场是脆弱的,如果放任自流就会趋向不公正和低效率,而公共管制是在存在公共物品、外部性、自然垄断、不完全竞争、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等市场的行业中,为了纠正市场的不完全性缺陷,维护公众的利益,需要政府进行适当的干预。

金融市场同样存在失灵,金融监管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是一种降低或消除市场失灵的手段。

(b)金融脆弱性理论。

明斯基(Mishkin)认为,正是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以及存款者的“囚徒困境”可能引起的存款市场上的银行挤兑,银行等金融业具有内生脆弱性特征。

银行利润最大化目标促使其系统内增加风险抵押性业务和活动,从而导致系统的脆弱性,一旦经济基础恶化,金融脆弱性就会导致金融市场崩溃,引发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因此需要对银行的经营行为监管。

金融监管就是弥补金融机构的脆弱性,尽力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

(2)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进行的研究
建立在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基础上的理论认为,金融监管是为了满足各既得利益集团的需要。

Roe指出,任何管制和监管都是由于政府推行并由政治家策划的。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国家垄断货币发行权是为了扩张政府可支配的资源,利用发行货币来对财政赤字
进行融资;其次,国家实施法定准备金制度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存款税收;再次,政府实施的其他管理,在于为政府创造干预经济的借口,以扩张权力的范围,同时为获取而创造机会。

(3)以利益集团论和多元经济利益为基础的研究
彼特曼(Peltzman)认为,金融监管是利益集团通过政治斗争而形成决策的产物,不同的社会经济利益集团是金融监管的需求者,而政府中的政治决策机构则是金融监管的监管制度的供给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