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文莱的历史文化交流
商代时期有着怎样的“国际交流”
商代(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的时候,在今天的中国境内生活着很多不同的族群,他们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
同时,他们也和今天中国境外的一些国家和族群发生着交往。
这些交往见证了商代对外活动的诸多印迹,是研究3000多年前中华大地对外交往活动的重要资料,拓展了我们对那个久远时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观察视野和研究思维。
推动朝鲜半岛开化发展商朝灭亡时,商朝的旧贵族箕子率领族众来到朝鲜。
根据史书记载,箕子这次朝见周武王路过了殷墟,看到昔日的宫殿已经坍塌,长满禾黍,十分伤心,于是作诗:“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
”诗中的“狡童”,指的就是商纣。
殷遗民听到这首诗后,皆痛哭流涕。
关于箕子走朝鲜,《汉书·地理志》也有记载:“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民以礼义、田蚕织作。
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
虽免为民,俗犹羞之,嫁取无所雠,是以其民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不淫辟。
其田民饮食以笾豆,都邑颇放效吏及内郡贾人,往往以杯器食。
郡初取吏于辽东,吏见民无闭藏,及贾人往者,夜则为盗,俗稍益薄。
今于犯禁浸多,至六十余条。
可贵哉,仁贤之化也!”可见,箕子教朝鲜人民礼义、田蚕、织作,还制定了相关的禁令,极大地推动了朝鲜半岛的开化和发展。
对于箕子来到朝鲜,朝鲜早期的史书有记载。
根据《旧唐书》《新唐书》等文献,当地人在多处建祠堂祭祀箕子。
到朝鲜王朝时期,朝鲜人对箕子的崇拜发展至顶峰。
箕子成为李氏政权的一面重要旗帜,箕子崇拜成为政事和礼仪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396年,朝鲜使节权近在回答明太祖有关朝鲜开国历史的问题时,作诗曰:“传说洪荒日,檀君降树边,位临东国土,时在帝尧天,传世不知几,历年曾过千。
后来箕子代,同是号朝鲜。
”檀君是古朝鲜的开国元勋,箕子在朝鲜半岛建国,檀君朝鲜已经灭亡了。
从考古上看,商文化对朝鲜文化确实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
在历史进程中,中国与东南亚诸国有不同程度的交流和接触,带来相互深远的影响。
中国与马来西亚之间的交流,可追溯至汉朝时期,其后历代均保持着频繁的经贸和文化交流,虽然清朝初期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但其后海禁开放,两国之间的交流又再次活跃起来,及至民国时期,中马两国人民为抗日再并肩作战。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交往,早在汉朝开始。
中国的陶瓷贸易开启了中印交往的大门,及至唐代,两国之间的佛教文化交流,为佛教作出巨大贡献。
明朝时,明成祖加强发展海外诸国联系,印度尼西亚也是朝贡国家之一。
中国与文莱的交往,最早出现于唐代。
及至宋代,文莱成为中国海外交通的枢纽区域,两国的官民船队经常往来,增进了两地的贸易交往。
在明代,中国与文莱的交往更趋密切,两国之间存在着友好关系。
中国与越南交往,早在商周时期已有迹可寻。
越南除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外,中越的佛教文化交流,也是两国间主要交流的载体。
明朝时期,中越双方更因与其他国家有战争而关系更为密切。
近代越南的内战,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华人在当中也占了重要位置。
中挝官方交往最早的记载是三国东吴黄武六年,老挝堂明国王遣使来朝。
到了唐代,文单国四次遣使,受到热情接待,唐皇赐以封号。
中挝两国的文化渊源关系,可以从老挝有关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中得到印证。
柬埔寨与中国的交往最早见于东汉至三国年期。
南朝时,两国更发展至宗教文化交流。
文化艺术方面也互有影响,“扶南乐”是扶南带有佛教色彩的宗教乐舞,三国时期孙权建立了“扶南乐署”,而这种音乐亦由当时传入中国,直至隋唐时盛行于宫廷内。
早在西汉年间,中国的航船就行驶到过泰国地区。
及至宋元时期,泰国的素可泰王朝兴起,素可泰多次遣使访华,中泰的邦交变得非常密切。
另外,旅居泰国的华侨将中国的医学带到泰国,而泰国的药物亦为中国医学所采用,令中国的医方中含有不少出自东南亚的香料成分。
中缅交往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四世纪,当时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经已开通,两国交往开始频繁。
宋元时期,两国的交往出现了重要转型,由于宋朝时北方的陆上交通受阻,因而开发了海上交通,令宋朝与缅甸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交流(三)
△回回豆子△马克·波罗像△大运河等水产品肴馔,多取法于南方。
在《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庚集《饮食类》中,还收录有生肺、酥油肺、琉璃肺、水晶鲙、鱼鲙、鲙醋、肝肚生、聚八仙、假炒鳝、水晶冷淘鲙等11味“南下酒”和千里肉、干咸豉、法煮羊头、法煮羊肺、牛肉瓜齑、骨炙、红熝腊、川炒鸡、熝鹅鸭、鹌雀兔鱼酱、一了百当、马驹儿、盘兔、罯兔、粉骨鱼、酥油骨鱼等△鱼虾蟹等水产品椒)、菜豆(四季豆),引进的油料作物有花生、向日葵,引进的水果有菠萝、番荔枝(佛头果),此外还有吸嗜品“淡巴菰”(烟草)。
美洲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丰富了中国的粮食、蔬果、油料品种,增加了中国粮食的总产量,缓解了明末以来中国人口迅速增长所造成的粮荒,有效地改善了中国传统的膳食结构,对增强中国人的体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洲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不仅对中国饮食文化有重大的影响,对整个明清社会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不过,从引进美洲农作物到明朝灭△郑和下西洋路线图亡,由于时间较短,除番薯获得了较大面积的推广外,其他农作物在明末大多处于刚刚引进的“尝鲜”阶段,并未获得广泛的传播,其作用远未发挥出来。
(二)国内各民族的饮食文化交流明朝建立后,沿袭唐宋时期的“茶马贸易”,对边疆游牧民族实行羁縻政策,促进了内地汉族与边疆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交流。
在明代的边疆游牧民族中,蒙古族与明中央政权交往最为密切。
明初,占据中原的蒙古贵族北遁大漠。
明中期后,瓦刺、鞑靼两部,先后称雄于北方草原。
明朝与蒙古诸部时有和战。
战争时期,掠夺是双方饮食文化交流的暴力形式,如明初蓝玉率大军攻破北元,获马驼牛羊十万。
和平时期,双方多以贡赐和贸易的形式进行饮食文化交流。
永乐十二年(1414年),鞑靼的阿鲁台派遣使者来明朝会,永乐皇帝赏赐给50石米和一些干肉、酒糗等。
产品。
明朝政府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后,双方开市贸易,有力地促进了内地汉族和蒙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在内地,汉族与兄弟民族的饮食文化交流也十分密切。
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例子
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例子
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
1. 玄奘取经:讲述了唐代高僧玄奘远赴西天(印度)取经的故事。
他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化遗产,并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象征。
2. 鉴真东渡:鉴真大师历经磨难、矢志不渝、东渡扶桑的故事。
颂扬了中日两国人民一衣带水的传统友谊,讴歌了鉴真大师传播交流中华文明的功绩,为人类和平、文明和进步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3. 丝绸之路: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向中亚、西亚、欧洲等地传播了丝绸、茶、瓷器等物品,同时接收了这些地区的文化、语言、宗教和科技等方面的影响。
这种交流互鉴不仅促进了物质文化和经济的繁荣,还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创新。
4. 郑和下西洋:明朝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友谊,而且为后来中国与欧洲的交往奠定了基础。
5. 欧洲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他在中国生活了28年,积极向中国介绍西方的科学知识,他与当时的儒士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使中国的数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以上例子仅供参考,建议查阅东西方文明交流相关书籍获取更多信息。
结合中国历史,看看有哪些文化成就经阿拉伯人传入了中国?
结合中国历史,看看有哪些文化成就经阿拉伯
人传入了中国?
阿拉伯人通过丝绸之路和其他贸易活动,将许多文化成就传入了中国。
以下是一些阿拉伯人传入中国的文化成就的例子:
1.数学和科学:阿拉伯数学和科学的知识在8至10世纪通
过阿拉伯商人和学者传入了中国。
他们引入了印度-阿拉
伯数字系统和零的概念,对中国的数学和科学产生了深远
影响。
阿拉伯人的天文学和测量技术也对中国的科学领域
产生了影响。
2.医药和药物:阿拉伯人在医药和药物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这些知识也传入了中国。
阿拉伯人翻译了古希腊和印度的
医学著作,并在中国推广了草药治疗和药物制备技术。
3.文化和文学:阿拉伯的文化和文学作品通过翻译传入了中
国。
阿拉伯的诗歌、故事和哲学作品在中国流传开来,对
中国的文学和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阿拉伯的文化也与中
国的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
4.艺术和建筑:阿拉伯的艺术和建筑风格也通过贸易传入了
中国。
阿拉伯的建筑设计和装饰艺术对中国的寺庙、宫殿
和陵墓等建筑产生了影响。
阿拉伯手织的地毯和漆器技艺
也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和推广。
5.食物和烹饪:阿拉伯的食物和烹饪技术也传入了中国。
中
世纪时,阿拉伯的香料、水果和糕点等食物通过丝绸之路
进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食材和菜肴。
需要注意的是,阿拉伯文化成就的传入不仅限于阿拉伯人,还包括在中亚和波斯等地的中转和翻译作用。
此外,这些文化成就在传入中国后,还融合了中国本土的文化和传统,并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格和特点。
古代汉语对外国的称呼
古代汉语对外国的称呼外国的古时称呼及部分简史文莱:Brunei Darussalam ——中国古称:渤泥/泥国来源:文莱从8世纪开始有人定居,在元代史籍中称“渤泥”,明代史籍中称“文莱”。
文莱长期受中国文化影响,13世纪后伊斯兰化。
文莱的主要人口为马来西亚人,此外还有华人、印度人、婆罗洲土著人。
文莱的文化、习俗、信仰都与马来西亚人很相似。
国家的官方语言为马来语,大部分人使用英语,国家的多数标牌上用的都是罗马文字。
文莱全名文莱达鲁萨兰国,又称文莱伊斯兰教君主国。
文莱国王麻那惹加那乃曾于1408年访问中国,后逝世并安葬于南京。
14世纪,文莱伊斯兰教君主国从爪哇的控制下摆脱出来,在14 世纪至16世纪非常强大,国土包括菲律宾南部以及沙捞越和沙巴。
16世纪中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相继入侵这个国家。
1888年,文莱沦为英国的保护国。
1941年,文莱被日本占领。
1946年英国恢复对文莱的控制。
1959年文莱与英国签订协定,规定国防、治安和外交事务由英国管理,其他事务由文莱苏丹政府管理。
1978年文莱苏丹赴伦敦就主权独立问题同英国政府谈判,并缔结了友好合作条约。
根据条约,英国于1984年1月1日放弃了其掌握的文莱外交和国防权力,文莱宣布完全独立。
文莱目前仍为英联邦成员国。
朝鲜/ 韩国:Korea ——乐浪/ 高句丽/ 百济/ 新罗/ 高丽来源:汉朝设置乐浪郡。
公元4世纪时,在今天的朝鲜半岛上建立了新罗、高句丽、百济三个国家。
其中高句丽本来是中国的民族,因为抢地盘,打不过鲜卑族著名的慕容家族,被慕容氏赶出国门,流放到朝鲜半岛北部。
高丽为高句丽的简称(但高句丽与高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
公元918年王建建立了王国,国号“高丽”,并于936年统一了朝鲜半岛,高丽王国历时近500年,为各国所熟知,所以至今外文名称音译仍为Korea(高丽)。
1392年,高丽三军都总制使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定国名为“朝鲜”,意为清晨之国、朝日鲜明之国或晨曦清亮之国。
文莱驻华大使张慈祥:文莱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36文莱驻华大使张慈祥:文莱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文莱十分欣赏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关于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倡议。
中国和东盟即将在2016年迎来中国—东盟对话关系建立25周年,希望中国和东盟之间这种重要的关系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文 / 本刊记者 董彦 翻译 魏嘉琳中国—东盟9月18日,第1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南宁开幕。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和东盟国家是陆海相连的友好邻邦,互为天然的合作伙伴。
文莱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北邻南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决定其自古以来就是东南亚重要的交通枢纽。
文莱作为与中国隔海相望的邻国,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
据记载,文莱古称渤泥,郑和下西洋时曾两度造访。
明永乐六年(1408年),渤泥国王那箬加那乃携王后、子女及陪臣等150余人远涉重洋,回访中国。
而后那箬加那乃病逝于南京,按其遗嘱“体魄托葬中华”,明成祖朱棣以王礼将他安葬于南京。
文莱国土面积虽然不大,但是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国民收入等在东盟国家中排名非常靠前。
同时,文莱还是APEC 成员国、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创始发起国之一,是东盟增长区的重要成员,在东盟地区能够发挥巨大的影响力。
如今,由中国提出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倡议,同文莱在“东盟东部增长区”的引领角色和多元化经济战略相契合,可谓正逢其时,使其自然成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
对此,本刊记者专访了文莱驻华大使张慈祥,请她就中国与东盟建设“命运共同体”、中文两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将着手重点推进哪些领域的合作、如何看待亚投行未来将发挥的作用等问题做出权威解读。
中国报道:中国与多个东盟国家血脉相连,文化相通,发展与共。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多场重要的外交场合提到中国与东盟是“命运共同体”,请问您如何理解中国与东盟建立“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张慈祥:我们十分欣赏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关于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它证明中国政府一以贯之地坚持与东盟国家保持睦邻伙伴关系的政策得到延续。
夏令营开营仪式致辞稿6篇
夏令营开营仪式致辞稿6篇夏令营开营仪式致辞稿篇1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相聚在文中和平堂,共同庆祝中华大乐园—文莱夏令营开幕。
我在此向国务院侨办、惠州外事侨务局,以及文莱中华中学表示热烈的祝贺!文化交流是沟通心灵的桥梁。
这几年,国侨办多次组织文莱学生赴广西、云南等地参加夏令营,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为增进互动,并让更多的文莱学生有机会了解中华文化,国侨办今年特别选拔了12位老师来到文莱,他们在音乐、舞蹈、绘画、武术等领域各具造诣,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播者。
一支歌,一段舞,一招一式,都将展示中国的古老文明和现代风情。
文中是文莱最大的华校,多年来在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文中培养的人才在文莱各个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中文友好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前几天,中文“海上丝绸之路”联合展览在文莱海洋博物馆成功开幕,同学们有时间可以去看一看。
大量展品表明,中国和文莱之间的友好往来源远流长,古代两国关系之密切,超出很多人的想像。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共同利益更加广泛。
我们更应该作出不懈努力,进一步促进中文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从今天开始,惠州的老师将和文中师生共同度过十天的欢乐时光。
我相信,这次活动将成为中文两国促进了解、增进友谊的又一个好机会。
最后,祝愿本次夏令营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夏令营开营仪式致辞稿篇2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在这夏意浓浓的7月,我们若木书院和xx财经政法大学计算机与工程学院共同组织这次夏令营活动即将开始了。
在此我代表若木书院的专职义工和书院的小学生对同学们的热情参与和积极准备表示衷心的感谢。
若木书院成立以来,一直立足城中村社区,关注城市打工的弱势群体,为他们的子女免费提供学习的教室,组织志愿者为他们进行课后作业辅导,开设公益课堂,组织游戏活动。
让流动儿童,学会与人相处,增长见识,拓宽视野,打开心灵之窗,培养乐观向上精神,融入城市生活。
文莱华人兄弟的中华情
文莱华人兄弟的中华情作者:张蕾柳南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23年第09期2023年8月的一個下午,我们与文莱诗里亚中正中学校长沈仁祥、文莱中国“一带一路”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秘书长沈宗祥相约见面,地点是该促进会还未正式投入使用的新办工地点,我们提前10分钟到达,刚进沈宗祥秘书长的办公室坐下,就见办公室关好的门开了。
一回头,发现身穿绿色巴迪衫的一位长者,戴着眼镜,头发花白,正是沈仁祥校长!我们有些紧张,这可比与他约定的时间早了一个多小时呀。
沈宗祥秘书长出声道:“别担心,他来早了,我们聊我们的。
”如此,我对这对沈家兄弟有了一些初步的印象。
忆往昔文莱与中国的交往历史可追溯至一千多年前。
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现代文莱华人社会初步建立。
20世纪50年代,4岁的沈仁祥和家人从马来西亚移居文莱。
几年后,弟弟沈宗祥出生。
“我小学一年级就在中正读书,读到中学毕业,出去留学4年。
”沈仁祥校长所在的诗里亚中正中学,是文莱八所华文学校之一,也是三所包含幼儿园至高中教育的华校之一。
这所中学于1938年建校,至今已有85年历史。
东南亚国家的华人十分注重后代对华文的学习,希望他们不忘自家华人特性。
因此,华文教育对于中华文化传承的作用举足轻重。
“那时候文莱还是属于被殖民时期,我们所谓的华校,纯粹是以华文为媒介语,除了英文课以外,统统都是用华文。
”沈仁祥校长提起当年所受的华文教育,饱含深情。
他高中毕业后出国留学,学习中文专业,在中国文学上有相当高的造诣。
他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少不了自小家中父辈的耳濡目染,也离不了校园纯正精深的教育。
十年后,沈仁祥学成归文,便到母校中正中学当起了教书匠,一当就是几十年,直至前些年受托成为校长。
“我们两个人个性完全不一样。
”沈宗祥秘书长笑着评价哥哥几十年的坚持道,“他从事教育几十年,从来没换过轨道,不像我,不断换了又换。
”虽说是亲兄弟,从小都接受华文教育,但是沈宗祥秘书长和哥哥沈仁祥的成长轨迹几乎全然不同。
由华人建国的文莱,和中国有啥关系?为何王室富可敌国?
由华人建国的文莱,和中国有啥关系?为何王室富可敌国?
文莱是一个由华人建立的国家,中国和文莱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
在精神层面
上,中国是文莱学习文化和社会实践的主要来源;在经济层面上,中国在文莱的投
资和贸易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政治层面上,文莱民众对中国政府一贯表示自
己的正面态度,中国对文莱的政治稳定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文莱王室在国内外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他们拥有大量的银行资产,政府机
构和企业。
王室除了拥有其自己的一块土地外,自1970年起,文莱政府还委派他
们管理国家能源部门,这使得王室家族成为文莱一个政治和经济主宰,富可敌国。
此外,文莱的气候总是温暖潮湿,政府在人文发展等领域投入较大,吸引着众
多海外侨胞回归,让文莱成为华人移民的热门目的地。
突出的旅游、购物,极为优
质的安全保障,动人美景,使得文莱是娱乐旅行的首选之地。
总而言之,文莱作为一个华人国家具有与中国深厚的精神联系,拥有强大的经
济实力,以及极好的娱乐环境,这些都使文莱成为今日世界上难得的宝贵礼物。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中国是文明古国。
张骞通西域后,开始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向中亚、欧洲,促进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更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促进中华文明。
1、概况:随着以汉帝国为一端、以罗马帝国为另一端的海陆两途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中国丝绸、冶铸和水利技术远播中亚、朝鲜、日本和欧洲地区。
汉字也传入朝鲜。
儒学经典传到日本。
传入中国的有佛教、象牙、香料、宝石和多种植物等等。
唐、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一个迅猛高涨的新时期。
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诗歌、汉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
传入中国的有:印度熬糖法、天文、医学、音乐、舞蹈、佛教及祆教、摩尼教、占城稻等等。
明末清初,伴随着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相对自由活动,欧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三次高潮。
明清之际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许多种文字流传国外。
明朝时中国先进的技术、文化传人南洋。
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明朝还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
明朝中后期外国传教士来华,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2、中国文化的外传(1)科学技术唐朝时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学专著《缀术》传入朝鲜和日本,成为其学校教材。
宋朝时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埃及和欧洲。
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元朝时火药武器传到欧洲。
明清之际,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国外。
(2)生产技术两汉时,冶铸技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中亚、欧洲;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水利技术远播中亚与欧洲。
唐朝时纺织技术传入朝鲜、阿拉伯。
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传入南洋各地。
(3)文学、体育屈原的诗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唐诗传入朝鲜、日本。
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在唐朝时传入日本。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3)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时期 活字印刷术的传播,13世纪,指南针、火药及武器传到阿 拉伯和欧洲。 特点:第一,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 在世界名列前茅。第二,宋元时期,科技发展对世界文明 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4)第四个时期: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郑和下西洋:1405-1433,七次,非洲、红海;政治为 主,贸易不营利 华侨开发南洋:唐开始;明更多,传播先进技术文化, 促进开发 戚继光抗倭:明中后期,台州;俞大猷,1565 葡占澳门: 1553居住权;1557官署,长期占据 收复台湾:1624荷兰;1662郑成功;1684台湾府 抗击沙俄:康熙,雅克萨之战;1689尼布楚条约 · 特点:由开放转入闭关: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级 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中断了,开始抗击外国侵 略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涟源六中
颜灿玉制作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流频繁 1、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是逐步发展的 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 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到欧洲、非洲。 (1)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这一时期主要往来的近 邻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 接往来。 由张骞凿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 最光辉的表现,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 马帝国),至波斯湾而还。到166年,大秦安敦派使正式 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汉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
(5) 与中亚西亚的交往 a汉朝与安息的交往 ①安息是地处丝绸之路中段的西亚大国,成为罗马帝 国与汉朝之间的中转站,②安息利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 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贸易谋获其利。 b隋唐和波斯的往来 ①隋朝时,中国和波斯已互遣使节; ②唐朝时,波斯遭到大食的侵扰,其王及儿子先后前 来求援。 ③波斯商人大批在中国开设“波斯店”,。 c隋唐和大食的往来 ①从唐高宗起,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 中。②在唐朝,中国的造纸术传入大食。 d唐宋元时许多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长期杂居、 通婚,元朝形成回族
宋代中越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
宋代中越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在中国的宋朝时期,中国与越南的交往日益密切,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成为了两国关系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探讨宋代中越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及其影响。
宋朝时期,中国处于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而越南则逐渐脱离了中国的直接统治,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
尽管如此,中国与越南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仍然保持着紧密的。
当时的越南视中国为强大的文化榜样,渴望从中汲取先进的知识和经验。
宋代中越贸易往来频繁,主要以海上贸易为主。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通过海路运往越南,而越南的象牙、犀角、香料等商品也进入中国市场。
两国还进行了大规模的边境贸易,如广西的边贸市场就成为了中越贸易的重要通道。
这些贸易活动不仅促进了双方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加强了两国之间的。
除了贸易往来,宋代中越文化交流也十分活跃。
越南使节经常前往中国,进贡礼品并学习中国文化和科技。
同时,中国也派遣官员和学者前往越南,传播中华文化。
这些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双方文化的相互了解和融合,对两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中越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表明,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双方的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贸易往来促进了双方经济的繁荣,增强了政治,而文化交流则深化了彼此文化的相互理解和交融。
这些交往与交流为两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也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古代,中国与阿拉伯地区有着密切的和交往。
这种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还深入到了文化领域。
本文将从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两个方面,探讨古代中国与阿拉伯的交往历史及其对两国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与阿拉伯的经济往来主要通过丝绸之路进行。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贸易通道,促进了中国与阿拉伯之间的经济交流。
以下从政治、军事和商业三个方面阐述古代中国与阿拉伯的经济往来情况。
政治方面:古代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有着多层面的政治交往。
例如,唐朝时期,阿拉伯国家多次派遣使节前往中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文莱概况
文莱是宗教色彩和马来民族传统较浓厚的国家,有一些独特的习惯和风俗:如, 当地马来人与人握手时,通常会把手收回到胸前轻触一下,以示真诚;从有身份的 人或长辈面前经过时,要把手下垂并贴着身体,侧身轻步走过等。 伊斯兰教是国教。文莱马来族多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伊斯兰教徒占人口的 63%,佛教占12%,基督教占9%,其它信仰还有道教等。文莱是政教合一的国家, 在社会生活方面,伊斯兰教规几乎成了生活的准则。比如,按照“古兰教”的训诫, 马来人禁酒,不吃猪肉、死物和血液,这在文莱、在马来西亚都一样。对不要浪费、 不要偷懒,要遵守社会公德等,文莱的新闻媒介也多强调这是伊斯兰教的要求,每 天礼拜5次,即破晓时的“晨礼”,中午的“晌礼”,下午的“哺礼”,日落时的 “昏礼”,人夜后的“宵礼”。每星期五必须到教堂参加聚礼和祈祷。开斋节是文 莱马来人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斋月期间,成年穆判,在斋月的最后一天到月亮升起 时,家家户户连夜煎制糕点。翌日,他们互相拜贺,并向贫穷的穆斯林送礼,到麦 加朝圣是每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的最大的心愿,文莱虔城的伊斯兰教徒多,按信教 人口比例,到麦加朝圣的人数,比东南亚其他国家都多。 文莱的主要节日有:新年元旦(1月1日)、国庆节(2月23日)、文莱皇家 武装部队庆祝日(5月31日)、苏丹陛下华诞(7月15日)、斋戒月(每年回历9 月)、开斋节(每年回历10月初,根据观察新月定)、穆罕默德先知诞辰日(6月 15日)、回历新年(4月6日)、华人春节及圣诞节等。从节日可看出文莱是个多民 族和睦相处的国家,无论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它民族的人一起共享,互致祝 福。
【外交】文莱奉行不结盟和同各国友好的外交 政策。主张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应相互尊重。 1984年1月7日成为东盟第六个成员国,与 东盟各国关系密切,视东盟为外交基石。重视同 中国、美国、日本等大国关系。积极发展同伊斯 兰国家间的关系,是伊斯兰会议组织成员国。此 外,文莱还是英联邦和不结盟运动等国际组织成 员国。
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繁荣发展的例子
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繁荣发展的例子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例子:
1.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重要通道,通过这条通道,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销往世界各地,同时外部世界的各种文
化、宗教、科学技术等也传入中国,这种交流互鉴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2.唐文化:唐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唐朝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互鉴,吸收
了外来文化和艺术风格,形成了著名的唐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3.郑和下西洋:明朝时期,郑和率领庞大船队进行了七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等地区的国家和人民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互鉴,传播了中国文化和技术,同时也吸收了外来文化和艺术风格,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4.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自近代以来,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互
鉴,这种交流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同时也使得中华文明更加丰富多彩。
总之,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繁荣发展,这种交流互鉴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同时也使得中华文明更加丰富多彩。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中国是文明古国。
张骞通西域后,开始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向中亚、欧洲,促进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更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促进中华文明。
1、概况:随着以汉帝国为一端、以罗马帝国为另一端的海陆两途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中国丝绸、冶铸和水利技术远播中亚、朝鲜、日本和欧洲地区。
汉字也传入朝鲜。
儒学经典传到日本。
传入中国的有佛教、象牙、香料、宝石和多种植物等等。
唐、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一个迅猛高涨的新时期。
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诗歌、汉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
传入中国的有:印度熬糖法、天文、医学、音乐、舞蹈、佛教及祆教、摩尼教、占城稻等等。
明末清初,伴随着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相对自由活动,欧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三次高潮。
明清之际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许多种文字流传国外。
明朝时中国先进的技术、文化传人南洋。
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明朝还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
明朝中后期外国传教士来华,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2、中国文化的外传(1)科学技术唐朝时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学专著《缀术》传入朝鲜和日本,成为其学校教材。
宋朝时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埃及和欧洲。
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元朝时火药武器传到欧洲。
明清之际,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国外。
(2)生产技术两汉时,冶铸技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中亚、欧洲;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水利技术远播中亚与欧洲。
唐朝时纺织技术传入朝鲜、阿拉伯。
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传入南洋各地。
(3)文学、体育屈原的诗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唐诗传入朝鲜、日本。
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在唐朝时传入日本。
中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例子
中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例子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传承至今。
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如下:1. 丝绸之路: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重要商贸通道,也是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桥梁。
这条古路上,汉族与西域、波斯、印度等地的各民族相互交流,互通有无。
汉族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方,而西方的香料、珍宝、佛教、奥利奥版画等文化元素也传入了中国,文化交流相互促进。
2. 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交流:中华大地上的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
在各地的节庆活动中,民族之间常常会进行文化交流表演。
例如,在春节期间,来自不同民族的歌舞团体会相互邀请展示各自的传统歌舞,展示各民族的鲜明艺术特色。
这种交流不仅在节日氛围中促进了文化交流,也加深了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3. 文化节庆活动:中国政府每年都会举办各种文化节庆活动,为各民族提供展示自己文化的平台。
例如,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民族运动会等活动,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少数民族参与,展示他们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
通过这些活动,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被更广泛地传播,培养了全民族的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
4. 少数民族学校和教育机构:为了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文化,中国设立了不少少数民族学校和教育机构。
这些学校和机构为各个民族的学生提供了更接近本民族文化的教育环境。
学生们可以学习自己民族的语言、音乐、舞蹈、传统手工艺等,同时也能与其他民族的学生交流互动,加深了文化交流和了解。
这些例子只是中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冰山一角。
多年来,中华各民族一直以包容和谐的态度相互尊重、交流互鉴,使中华文化璀璨辉煌。
中華各民族将继续携手推动文化发展,共同维护中华文明的多彩图景。
唐朝对外交流的历史论述题
唐朝对外交流的历史论述题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时期之一,也是对外交流极为活跃的时期。
唐朝沿用前代的丝绸之路,加上新开辟的海上贸易,与邻近的国家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关系。
唐太宗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突厥、吐蕃等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从而在吐蕃王国的帮助下扩大了对西域和中亚地区的影响。
此外,唐太宗还向朝鲜半岛派遣了大量官员,加强了与朝鲜的联系。
唐高宗时期,中国与突厥、吐蕃等国家签订了《和平建交五准则》,得以改善与吐蕃的关系,强化了对中亚地区的影响力。
同时,唐朝还加强了与日本、新罗的接触和交流,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和影响。
唐玄宗时期,积极开发海上贸易,与东南亚国家的文莱和马六甲等国建立了贸易关系。
同时,唐朝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与阿拉伯帝国的交往也日益频繁。
唐玄宗时期还向印度派遣了一名僧人,起到了开展中印文化交流的作用。
总体来说,唐朝对外交流十分积极活跃,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对周边国家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时期,史书记载婆黎国分别于616年 和630年向隋、唐统治者遣使进贡,此时 中国史书将婆黎称为勃泥,此后一直沿用 这个称呼。 “唐代开元八年(720年),东石林知祥 之子林銮,字安车,曾祖曰林智慧,航海 群蛮海路,林銮试舟到勃泥,往来有利, 沿海畲家人俱从之往,引来蕃舟。蛮人喜 彩绣,武陵多女红,故以香料易彩衣,晋 海舟人竟相率航海。”清蔡永蒹《山西杂 志》
古代中国与文莱的经济文化 交流
文莱又称汶莱, 全称文莱达鲁萨 兰国,又称文莱 伊斯兰教君主国,
是东南亚盛产 石油国家,经 济状况颇佳, 位于婆罗洲北 岸,南中国海 南岸。整个国 土被马来西亚 所分割、环绕。 文莱是北婆三 邦之一。
一万多年前
公元4世纪 9世纪中叶 14世纪
这里已有人类定居,其文化经历过 石器、铜器和铁器时代,其社会存 在过长时期的原始公社制度 出现摩拉拔摩王国。 被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帝国征服, 10世纪初恢复独立。 文莱伊斯兰教君主国从爪哇的控制 下摆脱出来,文莱王朝从1363年开 始传到现在已经有六百余年。
元代汪大渊的《岛夷志略》记载,勃 泥国人“尤敬爱唐人,醉则扶之以归 歇处。”
明代时两国交往的繁荣时期,明永乐时期则为两 个政治经济交流的鼎盛期。明初,朱元璋曾委派 御史张敬之,福建行省都事沈秩二人出使渤泥国。 那时的国王哈漠沙,也派使者随同张敬之一起来 中国南京,祝贺明王朝的建立。明成祖朱棣时, 两国友好关系进入了高潮 ,两国常遣使互访, 勃泥以交流学习及商业往来为目的,天朝常以上 级身份对附属国表达慰问及给予厚赠。
14至16世纪
文莱十分强大,国土包括菲律宾南 部以及沙捞越和沙巴,15世纪伊斯 兰教传入,建立苏丹国。
16世纪中叶至 文莱相继被葡萄牙、西班牙、荷兰、 20世纪初 英国、日本等国入侵。
文莱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文莱与中国的关系源远流长。 最早5世纪中期,两国之间有了来往,当时中国史籍把 文莱称之为婆利或婆黎。 据《宋书》记载,宋元徵元年(公元473年)三月,婆 黎国遣使到宋朝进贡,这是古代史籍中有关文莱国遣使 进贡的最早记载。 《梁书》记载,婆黎国主遣使向梁武帝奉表称,梁武帝 萧衍“是我真佛,臣是婆黎国主,今敬稽首礼圣王足下, 惟愿大王之我此心,此心久矣,非适今也。山海阻远, 无缘自达,今故遣使献金席等,表此丹诚。” 此后,两国交往不绝于书,婆黎国王主要进贡白鹦鹉、 青虫、琉璃器皿、古贝、螺杯、杂香、药等十几种土特 产品,中国则回赠厚礼,如丝绸、陶瓷及皇家珍品。
明朝后期,勃泥建立苏丹国,后 来逐渐强大,先后遣使来华进贡四次, 次数相较之前减少。但正因为勃泥的 强盛,勃泥成为中国东南亚贸易的主 要港口和集散地之一,中国运输燕窝、 鱼翅、香料,都要经过勃泥。 16世纪中后期,文莱渐渐成为 西方帝国的殖民地,与中国的经济文 化交流几乎断绝了。
中国文化在文莱的传播,主要通过经济贸 易进行的。 尤其在伊斯兰教未传入文莱之前,文莱的 衣着、礼节、服饰、饮食、建筑、语言等 方面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同时,隐含着中 国生活习惯和风俗民情的中国传统思想道 德也逐渐潜移默化到文莱人的社会生活当 中。另一方面,华人移民通过在当地办学 校,将儒家思想带到文莱。 文莱文化中的热爱家庭、重视孝亲血缘、 忠于君主、服从国家等,都不同程度受到 儒家文化的影响。
谢谢观赏!
宋朝中国商人频繁到勃泥进行商业贸易,文莱 曾经出土过宋代的瓷器和宋朝商人的坟墓。郑和
宋朝民间商人去勃泥主要经过两条航线: 1.泉州——西沙——占城——勃泥 2.泉州——澎湖——麻逸——勃泥 勃泥国王向宋朝上表文称:“每年修贡, 虑风吹至占城界,望皇帝诏占城,令有向 打船到,不要留。”
古墓,经证实为温凌道通判蒲宗闵之墓。
永乐六年(1408)八月,渤泥国王率王妃、子 女及近臣150余人,远涉重洋来到中国,明朝政 府事先派人前往泉州迎接。从泉州到南京,沿途 各地隆重地备宴设席。同年十月,渤泥国王忽染 急病,明成祖忙令全力诊治,终因病情恶化,医 治无效,病故于会同馆。年仅28岁的国王临终 前留下了“体魄托葬中华”的遗嘱。明成祖极为 悲伤,为之“辍朝三日”,追谥其“恭顺王”。 并且按中国礼仪葬于安德门石子岗,寻找入中国 籍的西南夷人为国王守墓,每年春秋两季,由专 人祭扫。明成祖命其子遐旺继承王位,遐旺等人 回国时,明成祖还赐给“玉带一条、金百两、银 三千两及钱钞、锦绮罗衾帐幔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