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三年级上册( 教案)寓言二则
【语文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教学反思参考3)寓言二则
[教学反思]
文言文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其博大精深昭示着中华历史文化的悠久与灿烂。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感受我国古典文化的悠久灿烂,初步感知那精练的语言、悠远的意境、特有的韵味,努力使学生喜欢上文言文,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和向往。
而那些繁琐的内容分析,深奥的语法知识,晦涩的大道理我觉得不应该在小学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出现。
因此在实际教学《寓言二则》中,我紧紧抓住“读”来完成一系列的问题。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
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文,不宜有过多的语法分析,应在多读中理解和体味语言,而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教学后,通过反思,我发现了几点教学中的不足:
1.读的环节耗时过长,有的句子让学生读的目的性不强,应更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朗读;
2.教学内容安排过多,如用两课时来完成的话,可能还可以扩充一些同类型的课外文言文,以丰富学生知识。
3.文学常识的补充部分应该有更多的形式,比如填空,或让学生课下积累并汇报。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教案)寓言二则
教材分析寓言是由虚构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每则寓言的题目都是一个成语,所以也是两个成语故事。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
寓言先说那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写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现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
人们常用“掩耳盗铃”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
《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候,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乐队里充数,后来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溜走。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充数,蒙混度日的人。
寓言告诉我们: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学习课文生字词。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时划分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相关资料掩耳盗铃:把耳朵捂住去偷铃铛。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情偏要设法去掩盖。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教具准备:投影仪;《滥竽充数》的动画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一、出示插图,引导看图。
师:图上画的有哪些人?他们在哪儿干什么?生:图上画了两个人。
生:他们在一个大门口。
生:有一个人左手捂着自己的耳朵,右手伸手摸一个铃铛。
生:不对,老师,不是伸手去摸,他是想偷去。
师:对,那个人正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今天来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二、板题读题,释题。
掩耳盗铃: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寓言:含有一定道理的小故事。
三、自由读文。
要求:1.自学课文生字词。
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二则》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二则》第二课时教案设计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二则》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教学内容: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鹏蚌相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创编故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历史故事导入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
(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
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
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
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
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
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
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鹏”字,(出示"鹘"图片)认识鹏。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
(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生自己练习朗读。
(2)伙伴间互相读,帮忙指出错处。
3.指名读:提出建议或表扬。
4.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1)鹏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读出鹅“生气”的语气。
(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鹏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9.寓言二则
(4)指导朗读,读出农夫的焦急。
2.学习2、3自然段,展开想象、阅读感悟
(2)问:“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会“筋疲力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读。
二、自主学习,探索航行:
2.学生质疑。
教
学
环
节
(1)同学们都已经读过这篇课文,《揠苗助长》这个故事中讲的是怎样一个人?他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出示幻灯片问题,进一步了解故事内容。
过渡:想要知道寓言深刻的内涵,我们还得深入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中。
三、合作交流,共享航海:
1.精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文中借助关键词表现人物的方法。
(三)年级(上)册(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表
备课时间
10.11
主备人
主备人
所在单位
复备时间
10.12
授课教师
授课教师
所在单位
课题
9寓言两则
课型
新授
课时分配
2
第1课时
上课时间
项目
内容
教
学
目
标
知识
能力
有感情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运用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过程
方法
把握故事内容,能在阅读中质疑、解疑,发表见解,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做事不可急于求成的道理。
(课件)
准备
查阅并搜集一个短小的寓言故事,熟练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教
学
环
节
教师活动
【苏教版】小学语文 三年级上册:9寓言二则2教案
9 寓言二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3.通过读句子,说出每组句子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感悟词句,了解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做错了事一定要及时改正和做事不可急于求成的道理。
【重点难点】重点: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成语“揠苗助长”“鹬蚌相争”的意思。
3.通过读句子,说出每组句子的不同。
难点:懂得寓言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教师: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文内容的录音或录像。
学生:预习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1.出示“寓言”二字,学生齐读。
师:能说说你读过的寓言是怎样的吗?(“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再出示“二则”二字,学生齐读“寓言二则”,说说“寓言二则”是什么意思。
3.出示“禾苗”图片,介绍禾苗的生长规律。
(春种、秋收)4.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有关禾苗的寓言。
(板书:揠苗助长)指名读,齐读。
(强调“揠”的读音)二、初读寓言,认字读词1.自读寓言,圈出“焦、疲”两个生字。
2.读一读这两个字,再看看它们在课文中能组成什么词语。
3.指名认读课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三、学习寓言,理解寓意1.检查朗读,了解故事。
(1)指名4人各读一自然段。
(2)完成填空。
出示:古时候有个人,因为巴望禾苗____________,就把禾苗________,结果________。
(3)小结并完成填空。
(师相机板书:起因、经过、结果)2.结合内容,理解成语。
现在,你能根据这一段话,说说成语“揠苗助长”的意思吗?特别是要说出“揠”的意思。
(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3.精读体悟,明白道理。
(1)过渡:同学们说得还不错,但这只是成语字面上的意思,想要知道它深刻的内涵,我们还得深入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中。
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二则教案北师大版
寓言二则教学目标: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4个会认字,学写6个会写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在朗读中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生字卡教学时教: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寓言二则,板书课题,认识“寓”。
2、你听过寓言故事吗?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谁来给大家说说。
3、听了这么多的寓言故事,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吗?(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一个道理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的两则寓言,你发现了什么让你奇怪的地方?指名学生回答后,师述: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情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2、在看课文之前,你是否听过、看过这两则文言文?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对照译文慢一点读;(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意思。
4、指名学生说读的过程,需要帮助的地方。
5、分别指名学生读一、二则寓言。
正音:揠(yà)曰(yuē)槁(gǎo)鬻(yù)矛(máo)盾(dùn)。
6、老师范读,听的时候自己不会读的生字注音,不会断气的做好标记。
三、深入理解第一则寓言。
1、自由地读一读第一则寓言,对照译文把不理解的词语标出来,把知道的字、词的意思用笔写上。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点拨理解以下词语:悯:担心揠:拔高者:指代人芒芒:疲惫不堪曰:说病:在课文里指累了槁:干枯的意思3、小组合作读、齐读。
读的时候想一想它的意思,看能不能和译文的意思联系起来。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寓言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手法。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寓言,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寓言二则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2)掌握寓言中形象生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2、难点(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寓言的寓意,培养创新思维。
(2)让学生能够将寓言中的道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角色扮演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讲述一个简单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引出寓言的概念和特点。
2、新授(1)展示第一则寓言《龟兔赛跑》①让学生自主阅读寓言,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②教师讲解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③引导学生思考:兔子为什么会输掉比赛?乌龟为什么能赢?(2)小组讨论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寓言所传达的道理。
②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
(3)展示第二则寓言《亡羊补牢》①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寓言,学生认真倾听。
②让学生复述寓言的故事内容。
③提问:牧民丢羊后,他是怎么做的?这样做对吗?3、深入探究(1)比较两则寓言的异同①组织学生讨论两则寓言在情节、人物形象、寓意等方面的异同。
②引导学生总结寓言的一般写作特点。
(2)联系生活实际①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寓言中的情况。
②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或见闻,谈谈如何从寓言中汲取智慧。
4、拓展延伸(1)让学生自己创作一则简单的寓言故事。
(2)进行寓言故事的分享和交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
5、课堂总结(1)回顾两则寓言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2)强调学习寓言对成长的重要意义。
6、布置作业(1)让学生回家把这两则寓言讲给家人听。
(2)阅读更多的寓言故事,写下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三年级语文《寓言二则》教案一等奖
三年级语文《寓言二则》教案一等奖1、三年级语文《寓言二则》教案一等奖【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字词。
2、理解寓言含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教学重点】1、理解寓言含义。
2、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理念】多角度解析寓言。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演讲二、导入新课1、“寓言知多少”──调查学生对寓言的了解和积累。
2、寓言的特点(课件展示)──学生概述,老师总结。
3、引出课题──《白兔与月亮》。
(课件展示。
)三、简介(课件展示。
)四、熟悉课文1、范读课文。
2、学生朗读。
3、字词检查。
(课件展示。
)五、复述课文1、概括复述要点。
(课件展示。
)2、抽生复述。
(男女各一名。
)六、分析脉络,总结寓意(课件展示。
)七、体验与反思(课件展示。
)八、知识延伸(课件展示。
)九、小结全文(课件展示。
)十、作业布置(课件展示。
)【简介】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得哲学硕士、博士学位。
国内著名的尼采哲学研究专家,出版各类著作二十余种,其中《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人与永恒》、《爱与孤独》等在读者中产生较大影响。
2、三年级语文《寓言二则》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学习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学习《拔苗助长》,理解寓意,懂得按事物自身规律办事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须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复述课文教学难点:了解拔苗助长的过程,理解寓意教具:课文朗读带生字卡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引导教学、朗读教学法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拔苗助长)同学们从课题中能理解哪些内容?学生自由交流讨论,师相机解释:拔高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寓言二则》教案(通用15篇)
《寓言》教案《寓言二则》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寓言二则》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寓言二则》教案1一、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二、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亡羊补牢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投影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
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
我们先学习寓言。
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
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最新(部编本)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寓言二则-掩耳盗铃
寓言二则-掩耳盗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寓言的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不能自欺欺人;使得学生懂得真理越出一步就会变成谬误,如果做多余的事,就会徒劳无意的道理。
教学重点: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准备:幻灯录音教学过程:一、指名讲学过的寓言故事。
《揠苗助长》、《亡羊补牢》二、教师边幻灯出示图片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他傻在不该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四、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
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别人的铃铛。
五、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议。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办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2)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3.小结: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
(自欺欺人)六、小结。
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七、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八、布置作业。
例举掩耳盗铃的事例。
板书设计:掩耳盗铃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自欺欺人)。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9.寓言二则(优质教案)【新版】
《寓言二则》教案《揠苗助长》教学目标:1.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生初读课文,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二)学习《揠苗助长》。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揠苗助长》一文,通过读懂词句,理解寓意。
三、教学过程(一)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二)学生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三)带着问题读课文。
1.寓言故事中的两个人都是怎样的人?2.他们做了些什么?结果怎样?(四)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指正读音。
“揠苗助长”的“长”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zhǎng”,不要读成“cháng”。
“窜出”的“窜”应读“cuàn”不要读作,“cuān”。
2.出示卡片,让学生看拼音读词。
3.分析字形结构,识记生字。
“寓”上下结构,第7笔是“竖”,第8笔是提。
“筋”上下结构,下面左边是“月”,右边是力。
“锄”左中右结构,中间“且”字,最后一笔变成提。
(五)理解词语。
1.学生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释疑,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培养自学生字词及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六)学习《揠苗助长》。
1.读题,知题意。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目,解题意。
从中知道寓言是一种文章的体裁。
“寓”是寄托的意思。
“言”是话,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
“则”是量词,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2.知作者。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一书。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省邹县),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检查自学。
(1)《揠苗助长》这个故事中讲的是怎样一个人?(2)他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初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寓言二则》优秀教案第二课时(精品)
《寓言二则》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的意思。
3.能结合自己得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析文中优美词句。
教学难点能结合自己得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1、导课1.请一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狐假虎威的故事。
2.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2、新授(一)初步感知1.出示课件图片(这是一只河蚌)。
问: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也许它会说什么?谁来演河蚌?交流。
2.可这时,来了只鹬。
问:鹬?河蚌?分别想什么?指名学生说。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演: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3.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理如何)4.这是故事的起因,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录音。
(提醒:注意,听仔细了)5.打开书本,看完这部分内容,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
6.学生试讲。
(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评价:提点意见,优点也行。
(二)整体感知1.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请看第2、3两段中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
2.自由读。
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执)3.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再请同学读。
提醒:加表情。
(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4.说说此时鹬蚌之间的局势?(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哪个人配合角色朗读。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请一对搭档分角色读,为了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再请一位同学做旁白。
(可喊暂停,提醒:注意语气,表情,要进入情境)7.评价。
8.课后也可通过表演,复述故事。
(3)细读探究1.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2.录音范读。
3.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
板书: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4.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018新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二则》教案
22 寓言二则【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2.懂得成语“守株待兔”“滥竽充数”两则寓言各说明了什么道理。
3.朗诵并背诵寓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两个寓言故事。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其中的道理。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4.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的心理。
多媒体课件。
一揭示课文题目1.板书课文题目。
理解“寓言”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3.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则寓言,故事情节很生动。
读了课文后,同学们一定会从中懂得一些深刻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
2.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
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
(2)小组内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3)集体认读生字、新词。
s hǒu zhūdài tùlěiér shǒu zhūjìfùdétù守株待兔耒而守株冀复得兔(4)理解词语的意思。
株:露出地面的树根;树桩。
触:抵,撞到。
走:跑。
折:折断。
颈:脖子因:副词。
于是,就。
释:放下,释放。
耒(lěi):古代指耕地用的农具;古代称犁上的木把。
冀(jì):希望,希冀。
复:又,再。
得:得到。
为:被,表示被动。
身:自己。
笑:笑柄三理解寓言的意思1.小组交流,借助词语的意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再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3.对照课本上的译文纠正自己说得不够准确的地方。
四朗读译文,了解大致内容1.朗读译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二则掩耳盗铃滥竽充数》教案、教学设计
7.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关爱,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长。
8.教学评价,全面多元: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利用多媒体展示《掩耳盗铃》和《滥竽充数》的图片,让学生猜测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掩耳盗铃’和‘滥竽充数’这两个成语吗?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掩耳盗铃》的故事,注意讲解生字、新词,如“掩、盗、铃”等,确保学生掌握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2.各小组针对讨论内容进行分享,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补充,共同探讨寓言故事中的道理。
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点拨和引导,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
3.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评价,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两个寓言故事的寓意,强调诚实、团结等价值观。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中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寓言故事,思考自己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将寓言故事的道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4.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想法。
三年级上册,寓言两则教案
21寓言两则教材说明:这篇精度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
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丢了羊,第一次没听别人的劝告又丢了第二次,后来很后悔把羊圈修好后再没丢过羊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情,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的道理。
《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
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同时,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
教案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案目标:1、朗读课文,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词语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2、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能力。
3、懂得做错了事情要及时改正的道理。
教案重、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了解故事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案用具: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案过程:一、启情导入1、寓言故事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你还记得哪些?(生回答)2、寓言故事往往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板书并齐读课题),随机认识生字“寓、则”。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第一则---亡羊补牢(板书)【了解寓言故事的结构特点,有助于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3、理解课题:经过预习,“亡”是什么意思,“牢”呢,那么“亡羊补牢”又是什么意思?由此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质疑)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
【训练学生养成课前查字典的好习惯,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二则》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二则》教案设计这篇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每则寓言的题目都是一个成语,所以也是两个成语故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二则》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2、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
许多寓言已演变成为成语,在生活中可以运用这些词语,使自己的语言更生动,更准确。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教学难点: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
教学准备:从网上下载课文图片和竽的图片,准备生字卡。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导入,整体阅读提问:1.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掩耳盗铃”四个字各是什么意思2.将四个字的解释连起来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3.那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那个铃铛呢?结果怎样4. 读课文时,看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标出序号。
第l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二、学习重点,深入体会1.默读第2自然段,读后标出这段有几句话自读感悟2.再次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议读交流3.读第一句,说说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4.出示幻灯a 他明明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b 他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讨论:1.看两句话有什么不同2.“明明知道”什么意思3.他明明知道什么4.铃铛为什么会丁零丁零响起来?用手碰铃铛会发生什么现象5.“碰”和“响’’之间什么关系6.为什么会被发觉?体会“响”与“碰”之间的关系。
过渡:这个人明明知道用手一碰响发觉可是他太想得到那个铃铛了。
他想出了怎样的办法指名读第2句出投影片:a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b 如果把耳朵掩住就听不见响声。
7.他是怎样做的?默读第3句画出表示动作的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分析
寓言是由虚构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每则寓言的题目都是一个成语,所以也是两个成语故事。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
寓言先说那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写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现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
人们常用“掩耳盗铃”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
《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候,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乐队里充数,后来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溜走。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充数,蒙混度日的人。
寓言告诉我们: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学习课文生字词。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时划分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相关资料
掩耳盗铃:把耳朵捂住去偷铃铛。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情偏要设法去掩盖。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教具准备:投影仪;《滥竽充数》的动画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插图,引导看图。
师:图上画的有哪些人?他们在哪儿干什么?
生:图上画了两个人。
生:他们在一个大门口。
生:有一个人左手捂着自己的耳朵,右手伸手摸一个铃铛。
生:不对,老师,不是伸手去摸,他是想偷去。
师:对,那个人正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今天来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二、板题读题,释题。
掩耳盗铃: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寓言:含有一定道理的小故事。
三、自由读文。
要求:
1.自学课文生字词。
2.找出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读一读。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
2.指名逐节读文,正音。
3.指明读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
“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
五、阅读课文,由结果和课后第三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学习。
讨论:(1)为什么他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呢?
(2)他在偷铃铛之前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六、联系实际讨论,明白寓言的道理。
1.讨论:这个故事可笑在哪里?
学生小组讨论。
师:对,这个人明知有这样的结果还去做,真是自己骗自己,他被抓呀,活该!同学们,我们能做这样的事吗?
2.引导学生明白寓意。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在明白寓意的基础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升华所学的道理:掩耳盗铃是一自欺欺人的傻事,千万别这样做。
第二课时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师:课前,老师先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片,看完后请你有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播放动画片《滥竽充数》)
2.学生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
(课件:滥竽充数)
3.师:结合刚才我们看的动画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在理解上有难点?(课件:点击后显示)
竽:簧管乐器。
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请同学们快速查字典,并据词定义。
(点击显示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
师:你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初读课文,初知大意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到文中能解释这个成语的句子。
2.学生反馈
师: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3.师:我们来一起读读这个句子,什么叫“装腔作势”?从句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在装腔作势?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装腔作势”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注意带点的词。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引导阅读,合作填表。
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
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小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
你们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研究员吗?
生:观察表格。
师:谁来说说这张表的要求?学生反馈。
是啊,我们在填表时,就是要多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找到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
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
4.追根究底,感知寓意。
师:谁来汇报一下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结果。
(板书:结果只好逃走)
出示句子: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师:读读这个句子,这个消息指什么消息?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说说你在读的时候有什么体会?(个别读——集体读)
师:还有哪个词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只好”——没有办法,无奈的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个别——集体)
5.感情朗读,畅谈体会。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
(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师:谁能象老师那样用一个四字的成语将启示概括出来。
板书:真才实学
严格把关
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习研究的成果。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的谈话非常的精彩,我想要是南郭先生这会儿能听到同学们的发言的话,一定会羞愧得想找个地缝钻下去的。
我们的主持人更是让我佩服,我敢说崔永元象你那么大的时候肯定没你行,好好干。
五、课后作业
师:这会儿我可为南郭先生担心起来了,你想啊,他再也不能滥竽充数啦,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主意吧。
课件出示:小练笔——南郭先生下岗后
拓展习题
1.比一比,组成词语。
腔()掩()铃()偷()
空()淹()岭()愉()
2.填空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的是的事,告诉人们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