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新:人口规律与大国兴衰

合集下载

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动趋势研究——基于放开二胎政策的量化分析

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动趋势研究——基于放开二胎政策的量化分析

经济管理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动趋势研究——基于放开二胎政策的量化分析李俊良 洪创洲 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摘要:本文先探究不同总和生育率下我国未来人口数量、结构,研究人口结构变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量化放开二胎政策对人口结构的影响,从而讨论对社会的影响,并作出合理的分析、建议。

关键词:总和生育率;人口结构;二胎政策中图分类号:C9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0-000095-01一、引言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及结构)是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计划生育”自实施后我国总和生育率S显著下降,导致老龄化严重加速、未富先老、抚养比恶化等问题。

本文根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的数据,运用了按年龄分布的Leslie模型,在低误差要求设置下模拟未来我国未来人口结构趋势,并根据模拟的我国未来人口结构变动趋势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结合,提出若干建议。

二、模型建立(一)以Leslie模型预测未来人口结构本文运用Leslie模型[1]模拟未来人口结构变动趋势,未来很长时间内全国男性比女性多,所以总人口及结构的变动趋势是由女性人数和生育率决定的。

本文假设未来男性比女性多,因此研究女性年龄结构分布便可以模拟出未来人口变动趋势。

为更好利用人口结构及生育率递推未来人口结构,本文将对按现有生育政策量化后不同总和生育率导致的人口结构变动趋势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包括: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紧缺。

(二)建立模型为保证论文客观性,本文选取2005年的数据进行模拟,拿2006-2013年实际人口总数和模拟总数进行误差检验。

将人口按年龄大小等间划成m个年龄组(如4岁一组),讨论不同时间人口年龄分布对时间离散化t=0,1,2..,其单位与年龄组间隔相同。

设在时间段t第i年龄组人口总数n i(t), t=1, 2...m,定义向量n(t)=[n n(t)=[n1(t), n2(t), …n m(t)]T,模型研究女性人口分布n(t)随t 的变化规律,从而研究人口结构的变化规律。

北大考博辅导:北京大学人口学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2)

北大考博辅导:北京大学人口学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2)

北大考博辅导:北京大学人口学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新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可知,在2018-2019年人口学专业考研学校排名中,排名第一的是北京大学,排名第二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排名第三的是南京大学。

作为北京大学实施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学科,社会学系的人口学一级学科在历次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第一。

下面是启道考博整理的关于北京大学人口学考博相关内容。

一、专业介绍人口学专业是研究人口变动过程与规律的科学。

人口再生产及劳动力再生产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反过来人口各项特征又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人口学的研究内容决定了其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有着广泛的交叉。

人口学研究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领域,,对于有志于从事研究的人来说是个很好的方向,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美国, 人口学者是很多大型社会研究项目所必需的合作者,应该说,人口学在美国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很高。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人口学在博士招生方面,有1个研究方向:030302 人口学研究方向:01. 人口经济学此专业实行申请-考核制。

二、考试内容(一)资格初审1.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招生工作小组组织招生专家组对申请人的资格进行初审。

2.外语能力审查:申请人必须满足以下所列1-8项中的至少一项条件,其中1-8项英语成绩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三年有效期的界定为:成绩证书签发日不早于2016年2月28 日:(1)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PKU-GATE)60分以上;(相关通知请查看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博士招生栏,网址为https:///zsxx/bszs/bswyks/index.htm)(2)TOEFL成绩:100分及以上;(3)GRE成绩:300分及以上;(4)GMAT成绩:600分及以上;(5)英语六级成绩:530分及以上;(6)英语专业四级、八级:成绩合格;(7)雅思(A类)成绩:6.5分及以上;(8)在英语国家或地区参加过英文授课学位项目的学习并获得学位;(9)其他语种(法、德、日、俄),须参加北京大学组织的博士研究生小语种考试(合格标准另定,该项考试成绩仅当次有效)。

最新 公共管理视角下对中国人口政策问题的梳理-精品

最新 公共管理视角下对中国人口政策问题的梳理-精品

公共管理视角下对中国人口政策问题的梳理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标志着“单独二孩”政策将正式实施。

2013年12月23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草案)》。

2014年1月开始,浙江、安徽等省开始实施单独二胎政策,其他省也陆续开始实施这一政策。

中国人口政策的走向再次成为各界关心的热点话题。

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文献多从人口学、、的研究视角,分析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发展趋势、未来走向与调整方案。

但从视角来研究生育政策的相关文献较少。

我们认为,在公共管理视角下对中国人口政策问题进行梳理,对各方观点进行分析,一些问题就不成其为问题,许多争论就容易平息,为下一步人口政策的走向提供决策参考。

一、对计划生育政策的争论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以来,两种相互对立观点的争论就没有断过。

1.持续实行从紧生育政策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官方人士或有官方背景的学者,他们认为只有进一步减少人口,才能解决中国的。

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李小平研究员认为“人口负增长前绝对不应放宽现行生育政策”他还认为“中国在人口政策上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并尽更大努力鼓励更多的家庭只生一个孩子,以加速实现人口零增长的进程。

”他在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时表示:“放开二胎政策,百害而无一利。

”中国社科院程恩富教授一直主张在人口尚未收缩到适度规模(5亿人左右)以前,应坚持不懈地推行“一胎化”政策,他的观点在2010年发表的“先控后减的‘新人口策论’”一文中阐述得比较系统。

文章充分肯定30年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所取得的成就: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的5.8降至现在的1.8左右,到2005年全国累计少生4亿多人,资源和环境压力得到有效缓解,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人口变迁与国力兴衰

人口变迁与国力兴衰
北京大学@ 李建新
14
2、中国的例证 • 改革前30年人口准备改革后30年中人口 要素。 • 东中西人口变化与经济发展。 • 科斯建言(2011)。
北京大学@ 李建新
15
中日韩劳动力人口比例变化
北京大学@ 李建新
16
• 东中西人口变化与经济发展。从横向地域上看, 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猛,与中西部地区的 差距越来越大。 • 单从人口的角度看,这些发达的地区是人口结 构、人口素质处在优势之位的地区。
北京大学@ 李建新
人口转变图示
北京大学@ 李建新
2、世界人口变迁的二元格局 • 过去,工业革命与发达国家人口转变。 • 现在,20世纪、21世纪发展中国家的人口 变迁。 • 黑田俊夫“人口世纪”(1950-2050)。
北京大学@ 李建新
6
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数量指标变化
北京大学@ 李建新
20世纪后半叶世界人口数量变化
2040
3.83 4.32 1.31 1.48 13.61 15.34 12.45 14.03
2050
4.03 4.33 1.26 1.35 12.96 13.93 11.3 12.14
2080
4.54 4.55 1.13 1.13 10.48 10.51 7.18 7.20
2100
4.78 4.72 1.11 1.1 9.41 9.29 5.06 5.00
20-24岁(%) 10.97
20-24岁(%) 10.97 印度(中)
劳动力人口 20-24岁人口
6.44 0.98
7.90 1.14
14.47
9.23 1.21
13.09
10.34 1.24
11.99

中国的人口新常态与经济新常态_李建民[1]

中国的人口新常态与经济新常态_李建民[1]

1期
李建民
中国的人口新常态与经济新常态
5
这些变化会影响厂商的市场预期和投资需求。 二是从供给方面影响经济运行。 劳动力减 产需求看, 少将使劳动力供给趋于紧张, 抚养比提高束。因此, 人口新常态将直接影响我国的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 , 并会改变二者的均衡条件。 除了这两 个直接路径, 人口新常态还有一个影响经济的重要间接路径 , 即通过推动民生制度的变革对新常态经 济形成影响。例如, 养老金制度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第二个人口红利 , 劳动力市场是否有足够的 弹性直接影响到劳动力供给。
China's New Normal in Population and Economy
Li Jianmin Abstract: China's population and economy have simultaneously come to a“new normal ” in the 2010s, which would bring about profound and farreaching impacts on China's development by determining the path , pattern and pa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Demographic dynamics are not only the major determinant of consumer market, but also influence, as endogenous factors in economic growth , the demand and supply of production elements market, and finally determine the economic longterm equilibrium of demand and supply. Thus, the demographic new normal is both a major determinant and a basic condition of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under the new normal.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normal population and analyzes the paths through which the population new normal influeces the economic new normal , and discusses the potential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new normal population and their policy implications. Keywords: New Normal Population , New Normal Economy , Economic Growth , Labor Force , Population Ageing Author: Li Jianmin is Professor,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Email: lijianm0075@ sina. com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北京专用)01(考试版)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北京专用)01(考试版)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北京专用)黄金卷01(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如图是龙山时代某遗址平面图。

据此可知,该遗址()A.开始出现阶级分化局面B.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C.形成了发达的公共权力D.孕育着家国一体情怀2.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士的竹简,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

其中有关于官营手工业管理的《工律》、工匠劳动定额的《工人程》、工匠劳动调度的《均工律》、考核工匠的《佚名律》,“工有不当,必行其罪,必究其情”。

这些法律法规()A.反映了秦的暴政延伸到手工业部门B.提高了工匠们生产活动的积极性C.表明秦创立了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D.规范了生产经营活动和组织管理3.江淮以及苏杭地区,战国、西汉曾为瘴气重病区,但至隋唐时,瘴气已经完全销声匿迹。

秦汉时,人们认为“南方恶地,疾病流行,环境卑湿”;但在唐人观念中,江南地区已变成为令人向往的地区,白居易曾说“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江南成为经济中心B.社会防疫经验丰富C.南方农耕区的拓展D.北方流民大量南迁4.宋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变化莫过于改道为路,每一路各设四个监司官,称为帅、漕、宪、仓,分别掌管军政、财赋和刺举、邢狱、常平仓和农田水利等诸多事务。

诸司互不统属、互异互补、互申互察。

这一设置在当时()A.推动了刺史制度的形成B.出现了权力失衡的现象C.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D.造成了运行机制的迟缓5.康熙五十五年(1716),康照帝在谈到海防时曾说,“天下事未有不由小而至大。

小者犹不可忽,大者益宜留心……即如海防,乃今日之要务,朕时加访问”,预言:“通海口子甚多,此时无碍,若千百年后,中国必受其害矣”这表明康熙帝()A.初具近代海权意识B.认识到学习西方文化的迫切性C.深入了解西方文化D.感受到西方殖民者东来的压力6.1861年,奕诉等上奏折设立总理衙门时,就明确了“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的基调。

计划生育能否动摇中国经济

计划生育能否动摇中国经济

计划生育能否动摇中国经济主题:人口问题与计划生育政策调整探讨时间:2012年7月5日主讲人:李建新、穆光宗主持人:焦洪昌主办:中国政法大学公共决策研究中心编辑:周东旭精彩摘要:任何一个人都不假思索地认为人多是负担,30年来这个观念在中国人中根深蒂固,我们一直处在误解中。

社会发展带来人口转变,人口转变必然带来人口老龄化,但中国的计划生育加快了中国老龄化进程,这就是为什么说“未富先老”。

林毅夫乐观预测中国经济还能快速增长20年,也就是60后全部退出舞台的时候,但如果从人口的因素看,其实并不太乐观,可能80后、90后、00后要支撑整个社会,就非常艰难。

计划生育理论把人口负面化、妖魔化,认为出生的孩子就是负担,没想到这个孩子在二十几年以后会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劳动力和人才,可以回馈家庭的抚养、国家的哺育。

生育率是越低越好吗?当然是否定的,生育率下降应该有底线,国内、国外古今都有答案,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开发是相互关联的,量变会引发质变,对人口数量的调控一定要适度。

以下为对话实录:计划生育的“功”与“过”“预测表明,中国劳动适龄人口将从2013年到2015年减少,未来十年内,20岁到40岁年龄段减少一亿以上”焦洪昌(主持人):我们今天论坛的主题是“人口问题与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

先做一简单的背景介绍。

近日媒体爆出陕西镇坪县怀孕7个月的冯建梅,因交不起4万元罚款,被计生委人员强行引产引发社会关注。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先生的一句话。

1949年到1953年,国家的政策是鼓励人口增长,限制打胎。

第二阶段,1953年到1956年,提倡生育,但有计划的节制提倡。

第三阶段,1957年到1964年,政策反复期。

其中1959年到1961年后人口反弹,1962年周恩来再次提出节制生育。

第四阶段,1970年到1984年,严格控制人口。

1970年2月,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周恩来说,现在人口多,70年代人口要注意计划生育,1973年,国家计生委把人口计划指标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我国人口问题探讨论文

我国人口问题探讨论文

我国人口问题探讨论文关于未来人口战略目标的不同观点就未来人口战略目标而言,目前的主要争论集中在:是否应以减少人口数量为战略目标。

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形成了以下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应以减少人口数量为战略目标。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叶文振(2002)、李小平(2004)等人,他们认为在新的百年里继续有效地减少人口数量依然是我国人口政策必须考虑的主要矛盾和先于一切的大事。

理由有三:其一,人均意识与人均资源劣势要求减少人口总量;其二,资本有机构成的潜能,要求减少劳动力供给总量;其三,人均收入水平的加速提高,要求缩减人口总量。

最后的结论认为,中国应以减少人口数量为战略目标,在100年后将中国人口降到8-10亿并力争更低,200年后降到3-5亿。

与第一种观点截然相反,另外一些学者认为,结构问题已经一跃成为21世纪中国人口问题的核心。

宋健(2002)认为人口数量问题成为“笼中之虎”,尽管威猛,却尽在掌握之中,中国人口转变的独特性,造就了中国人口结构问题的独特性,随着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1世纪人口战略目标应该由数量问题转移到结构问题上。

持此观点的学者虽然不是很多,但这至少警示人们人口结构问题的严重性。

第三种观点认为,统一人口数量与结构、提高人口素质才应成为长期追求的目标。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们从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多方位的寻求平衡发展。

李建新(2001)驳斥了“一味追求人口数量减少的观点”,认为在追求减少人口数量过程中所引起的加速年龄结构老化则必然会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他引用中国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变迁的历史事实,论证了“人口数量多少并不决定一个国家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命题。

蒋正华等人(2000)认为根据中国的国情目前追求最优人口数量是不现实的,当前所做的是将总人口控制在人口最大容量内的前提下,实现人口结构、人口地区分布的合理布局,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学术界在人口战略目标上的激烈辩论,说明中国人口未来长远发展目标的确定是一项异常复杂、困难的任务,需要慎之又慎。

中国持续发展及领先之道 李建新、梁建章对人口问题的思考

中国持续发展及领先之道 李建新、梁建章对人口问题的思考

人口问题几十年来一直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自我国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人口增长及其带来的压力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保证了现代化的质量。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又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施行“一胎化”政策的国家。

如果继续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社会和经济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近年来,人们发现人口的减少特别是独生子女现象也是引起诸多社会问题的来源。

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已经或正在产生一系列的后果,其中不乏将会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些后果。

因此,探讨目前的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方向及其具体措施,实有其必要性,也有其紧迫性。

比如现在的一些热门话题,如民工荒,房价,经济转型,延长退休年龄,环境污染等,与人口问题有密切相关吗?年轻人少了,对中国经济是祸还是福?中国的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持续多久?《中国人太多了吗?》一书,将使一般读者对上述问题有清晰的了解,本书作者李建新、梁建章采取了基于学术性的普及写法,提出问题,用大量数据论证,得出结论,语言风格也是轻松活泼,易于阅读。

书中严肃指出,中国的年轻人口正在迅速减少,现在已经开始影响中国经济的各个方面。

民工荒、大学生生源萎缩、房价、经济结构转型等很多经济问题都和人口问题密切相关。

书中不少观点振聋发聩。

中国不是人太多了,而是未来孩子太少了。

中国人口的生育率已经降到了很低的水平,一些大城市的生育率更是降到了世界最低的水平。

长此以往,中国将面临人口过度老化,经济缺乏活力,男女比例失调、社会不稳定以及国力衰落等各类问题。

本书以坚实的理论为基础,结合各国的经验和中国发展的特点,论证中国人口发展政策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只有尽快放开生育政策,中国的发展才能持续。

著名学者、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丰对评价说,两位传奇学者,一位有成功创业经历的经济学家,一位在学界颇有建树的社会人口学家,联手写出了一本精彩易懂、意义重大的著作。

人口问题与制度创新

人口问题与制度创新

人口问题与制度创新作者:暂无来源:《新经济》 2014年第1期【编者按】总体上,目前我国人口发展处在劳动力充足、人口有活力、布局有余地的好时期。

一方面,我们应抓住用好这一有利的机遇期;另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严峻时期即将到来。

相关研究显示,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将承受人口总量最大的压力。

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凸显、城镇人口超过60%、劳动年龄人口减少速度加快、人口老龄化走向高龄化等多重人口压力,将成为影响中国从中等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此,本期刊物围绕人口问题与制度创新这个主题,组织了系列研究报告,供读者共同探讨。

根据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李建民教授“中国人口国情变化与人口经济关系的转变”专题讲座内容整理的《中国人口国情的新变化》,全面分析了我国人口国情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化考察人口问题的分析框架。

他提出,我国的人口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不断出现,人口与发展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

他重点分析了生育率已接近超低水平、人口即将进入负增长、少子化不断加剧,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老年人口增长和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口抚养提高与人口红利终结、人口流动活跃与城镇化快速发展等六大新情况。

人口与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配合,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人口比较优势,是一个亟需探索的重大课题。

邓江年副研究员的研究报告《转变劳动力要素基础: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提出,劳动力能否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不断优化,是决定发展方式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方面,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对应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要突破的一个重要难题,把适应于“人口红利”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转向适应于“人才红利”的技术、资本、知识密集型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层次的必然选择。

广东是我国劳动用工大省,也是我国流动人口管理任务最繁重的地区之一。

该省现有流动人口近3000万人,其中约70%为外省流入,约95%集中在珠三角地区。

三种认识和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 以中国人口问题的认识与实践为例

三种认识和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 以中国人口问题的认识与实践为例

三种认识和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以中国人口问题的认识与实践为例李建新【内容摘要】 关于人口问题的认识以及相关解决人口问题之道历来有三种立场和观点。

三种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产生了三种解决人口问题之道,这就是西方学者总结的“减少刀叉派”(即马尔萨斯主义主张)、“增大馅饼派”(新古典经济学派主张)和“制度改进派”(结构主义主张)。

本文检视和回顾了20世纪中国人口问题的认识与解决之道,指出在新形势下,“三派”合一是认识和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人口控制;“革命加生产”;“三派”合一【作者简介】 李建新,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

邮编:1008711 引言自二百多年前马尔萨斯发表《人口论》把人口(增长)问题明确提出以来,关于人口问题的认识以及相关解决人口问题之道就争论不休。

在以往和当代的论争中,主要有三种立场和观点:第一种是以新老马尔萨斯主义为代表,坚持认为人口增长是导致人类贫困和苦难的根本原因;第二种是以新古典经济学派为代表,认为人口增长不是问题而可能是进步的一个原因,因为历史纪录证明当世界人口增长时,人类的福利就会提高;第三种是以结构主义为代表,认为人类贫困和苦难与其说是人口增长引起的,不如说是由社会制度和经济安排的运作引起的(哈珀,1998)。

正因为对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所以,也相应地产生了三种解决人口问题之道,这就是西方学者总结的“减少刀叉派”(即马尔萨斯主义主张)、“增大馅饼派”(新古典经济学派主张)和“制度改进派”(结构主义主张)。

纵观20世纪中国人口变迁的历史,围绕中国人口问题的认识充满了激烈的争论,而解决人口问题之路也充满了艰难和曲折。

即使21世纪的今天,这种论争也还余音袅袅,欲罢不甘。

重新检视和回顾20世纪我国人口问题的认识和实践,相信在新世纪里会对中国人口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产生积极的影响。

2 马尔萨斯主义与控制人口即便是今天,当我们把马尔萨斯主义与中国人口控制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依然会有不少人心有余悸。

人口变迁、人口替代与大国实力兴衰

人口变迁、人口替代与大国实力兴衰

作者: 李建新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探索与争鸣
页码: 4-9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人口变迁;人口替代;大国实力;人口数量;人口结构
摘要:当今世界人口正处在人类史上的转折时期,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更是如此。

在一个超大时空的背景下,基于20-21世纪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变迁二元格局的梳理,大国硬实力和软实力背后人口要素重要性的比较,人口替代规律与大国实力兴衰之间微妙关联的分析,重新认识和审视中国的人口政策以及人口长期均衡的走向,有助于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正确选择发展战略,及时走出人口困境。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阶段提升练(九)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阶段提升练(九)

阶段提升练(九)(时间:40分钟总分值:85分)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改革开放前“一边倒〞外交政策对经济的影响1的政治制度1954年宪法表达的时代特征2建设与外交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3资本主义工商业调整4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5改革开“一五〞方案顺利实施的原因6放前的人民公社化运动7经济探索“左〞倾错误对经济建设的影响8市场经济理论初探9改革开马寅初?新人口论?10放前的科技中国核试验成功的影响11文化教育外交政策对教育的影响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2021·湖南六校联考)下表是1950年至1956年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统计表( )1950195119521953195419551956年份年年年年年年年对资本主义67.3%49%28.4%35.4%25.8%25.7%34.2%国家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据?中国统计年鉴? (1982年版)上表主要反映当时中国( )A.打破了美国的经济封锁B.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C.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D.建立了方案经济体制解析:C 图表反映出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不能表达打破美国经济封锁,故A项错误;材料表述的是对外贸易总额的变化,不能表达国家工业开展状况,故项错误;当时中国为应对两极格局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的敌视封锁,采取了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政策,不断减少与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比重,故C项正确;建立方案经济体制与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总额下降无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

新中国成立以来,前后颁行过四部宪法,其中有一部宪法里明确成认“个体劳动所有制〞和“资本家所有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该宪法是()A.“54宪法〞B.“75宪法〞C.“78宪法〞D.“82宪法〞解析:A 由题干中“宪法里明确成认‘个体劳动所有制’和‘资本家所有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可知当时三大改造尚未完成,A项正确;B、C、D三部宪法颁行时,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建立,不可能提到“资本家所有制〞,B、C、D三项错误。

也论中国人口的百年战略

也论中国人口的百年战略

学术争鸣也论中国人口的百年战略———兼答李小平先生李建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北京:100872)引言2004年年底的某一天,我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的《人口与计划生育》选刊上读到了李小平“论中国人口的百年战略与对策”的全文,原文出自国内颇有影响的《战略与管理》杂志(2004年第三期)。

实际上,我与李小平已在诸多场合(网络、论坛、研讨会等)进行过“交锋”,坦率地说,我十分敬佩他学术上的执着,也丝毫不怀疑他忧国忧民的纯粹;但是,另一方面,我又为我们双方虽多次争论,却未能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而感到遗憾,我曾决定放弃这种没有结论的争论。

不过,当我再次看到他的这些观点,而这些观点还依然有一定的代表性时,再次看到他希望能够得到正面回应时,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我拿起笔,将我的观点总结整理一番,也算是对李小平先生们的再次回答,希望能达到一些共识,也能为制定中国人口长远发展战略做一些益事。

正如李小平所言,在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目标上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反映在生育政策上有三种不同主张,笔者是坚决反对李小平单纯的“中国应以减少人口数量为战略目标”的观点,坚决反对所谓200年后的人口目标,即200年后中国人口降至到3~5亿。

在论证我的观点之前,先陈述一下我们的共同之处。

在关于未来人口发展战略的问题上,无论是目前的哪一派观点,都不主张中国人口数量继续增长,都主张控制人口数量。

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主张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就是鼓励中国人口数量继续增长。

实际上,由于每个家庭平均两个孩子低于人口的更替水平(简单地说,更替水平就是子女一代完全替代父母一代,维持人口世代更新、人数不增不减的生育水平。

因为有死亡的因素,更替水平必定大于二孩。

在低死亡水平和出生性别比正常的条件之下,更替水平通常被假定为总和生育率2.1。

),所以,全面主张二孩政策也是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政策。

笔者与李小平主张的区别不在于中国要不要控制人口数量,而是在于如何调控人口(调控不仅仅限于控制人口数量)。

国际视野下大国人口实力比较与优化人口发展战略

国际视野下大国人口实力比较与优化人口发展战略

国际视野下大国人口实力比较与优化人口发展战略
李建新;盛禾
【期刊名称】《晋阳学刊》
【年(卷),期】2024()1
【摘要】印度、中国、美国是世界前三位人口大国,也是彼此相互竞争的人口大国。

文章从长时段考察21世纪中、美、印三国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基本变化趋势,发现美国的人口发展变化呈现“稳定持续型”,印度则是“壮大发展型”,其变化都将继续
支持和增强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但是中国的人口变化呈“缩减衰落型”,在规
模和结构上都朝着迅速减弱人口实力和国家实力的轨迹方向发展。

对此,文章提出
要优化我国的人口发展战略,从百年千年大计的战略高度把“人口建设”纳入国家
发展总体布局之中,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以观念转变积极应对老龄
化社会。

具体而言,亟须提升生育水平,全面落实各项配套政策;提高新生劳动力质量,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提高人口健康水平,实现健康老龄化。

【总页数】13页(P30-42)
【作者】李建新;盛禾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24.1
【相关文献】
1.世界人口大国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比较研究
2.杭州市人口发展战略思考——基于国内主要城市人口政策比较
3.人口学视阈下国家创新能力的开拓研究——评《人口创新力:大国崛起的机会与陷阱》
4.人口变迁、人口替代与大国实力兴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低生育率下的人口危机或回10亿 将限制经济发展

我国低生育率下的人口危机或回10亿 将限制经济发展

我国低生育率下的人口危机或回10亿将限制经济发展曾几许时,“人太多”是我国人最常见的诉苦,但现如今,我国正面临着老龄化、劳作人口削减等人口结构带来的许多经济与社会问题。

那么作为世界榜首人口大国的我国,到本世纪末,还有多少人口?依据对生育率(一对夫妻生育子女数量)判别的不同,中性观念以为还有10亿,失望者甚至以为只要6亿人。

不论6亿仍是10亿,此前在高速增加之际曾给我国开展带来巨大盈利的我国人口,下降形成的人口危机已不远。

人口问题作为一个典型的缓慢问题,假如咱们不想看到最困难、最失望的结局,现在开端弥补,或许还来得及。

低生育率下的人口危机我国人口危机快到来了吗?在近来举行的2016夏日达沃斯论坛上,社科院人口学者郑真真的讲话引发了这场评论。

她称,本世纪末我国人口将削减到1980年的水平,也就是10亿人。

但是,承受《榜首财经日报》采访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人口和核算学者黄文政称,到本世纪末,我国人口很难坚持到10亿水平,即便当即大力鼓舞生育,我国人口到2100年也难以超越8亿,更大可能是低至6亿。

并且,人口萎缩不会到2100年就中止,在此之后将进一步快速萎缩,除非生育率康复到替换水平(即2.2的生育率,核算显现2015年生育率为1.25)。

北京大学人口学者李建新早在1997年就做过不同方针挑选下我国人口数量的猜测。

据他当年猜测,假如施行生育方针晚调计划,我国人口在2100年的总量为9.52亿人,我国在2016年头铺开全面两孩,挨近李建新设定的晚调计划。

李建新对《榜首财经日报》称,其时假定的是,生育方针调整之后,总和生育率将回升到2,但从世界各国尤其是东亚的经历来看,回升到这个水平简直不行能。

因而,终究实践的人口数量将大大低于他当年的猜测成果。

黄文政假定全面铺开后的天然生育率比2010~2015年的实践生育率高出20%,然后再假定我国未来生育率以及人均预期寿数随社会开展水平上升的改变,沿用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途径。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现状及变化特点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现状及变化特点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Minority Population in China
作者: 李建新[1];刘梅[1]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西北民族研究
页码: 120-137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4期
主题词: 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与结构;变迁视角;发展差异
摘要:本文基于1982-2010年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人口变迁和结构差异为视角,对我国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藏族和蒙古族这六个人口较多少数民族进行描述和分析,主要关注人口数量和结构特征以及30年来人口变迁的特点。

研究发现,六民族中,除满族出现人口负增长外,其他五个民族都处于人口缓慢增长阶段。

无论是人口的自然结构,还是社会结构,这六个民族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人口的地域分布方面,维吾尔族和藏族城镇化水平较低,人口以聚居为主,集中分布在农村地区,并倾向于在省内迁移,而其他民族则具有较高的城镇化水平,人口较为分散。

以上六个民族在人口发展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对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关注有助于促进各民族的
和谐稳定和均衡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观察,人类人口真正革命性的变化当属工业革命以后发轫于西方国家的人口变迁,这种变迁完全改变了人类漫长历史中人口处在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水平上的高位波动平衡状态,第一次迈向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水平上的低位波动平衡。人口这种变化称之为人口转变。在这个由一种稳定状态转向另一种稳定状态的过程中,人口发生了这样几个阶段的变化:首先,人口迅速增长、人口年轻化;其次,人口进入稳定增长、人口成年化;再次,人口惯性增长、人口老龄化;最后,人口规模与结构重新回到了低位波动平衡状态。第一阶段,是人口实力积累的过程;第二阶段是人口能量爆发的过程;第三阶段是人口实力趋于稳定或衰落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傲视群雄,曾一度挑战美国,但很快日本就没有敢跟美国再说“不”的底气了。原因之一就是在其后短短20年里日本人口进入了加速的老化期,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由1980年的9.0%迅速上升到2000年17.2%;而同期美国老年人口比例则是由11.2%微升到12.3%。正是日本人口如此急速“衰老”使其丧失了强劲发展的动力。
从世界体系的视角观察,世界不同地区的人口转变及兴起衰落是有序的。17-18世纪西方的崛起被西人归因于三大革命,其实应该加上第四大革命,即人口革命。从自1750年以后西方人口率先兴起,历时两个世纪直到20世纪中叶以后完成了人口转变。当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还在沉睡的时候,西方的人口伴随着现代化迅速增长、迅速壮大并扩张,释放出了前所未有的人口能量,从人口实力(规模与结构)的变化看,率先占据了世界体系中的中心地位。20世纪50年代以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陆续开始进入革命性的转变,迎来了发展中国家人口发展变化主导的世纪。而今,西方世界人口已进入了老龄衰落期,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则蒸蒸日上,人口进入了青年、壮年期,开始从人口规模和结构方面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并逐步取代西方占据世界体系的中心位置。
21世纪被认为是中印龙象崛起的世纪。21世纪中国与印度谁将走得更远?从人口变迁的比较分析看,中国人口走向趋势并不令人乐观。我国人口并未完全兴起彰显其实力就开始急剧衰老了。如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8.4%,2030年将急剧上升为17.4%;而同期,印度仅由5.3%上升到8.8%。中国人口未来变化趋势如同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日本,而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有可能也因人口急剧衰老而衰落。
李建新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当年我们批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口无计划人口爆炸时,“爆炸”的人口却创造出了改革开放30年前所未有的奇迹;而今当我们沾沾自喜1980年计划生育30年以来那些伟大“成就”时,却为未来30年埋下了人口结构严重失衡的巨大隐患。历史的悖论是,当人类处在历史之中时,常因陷入其中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当人类走出历史之外时,却又因为历史已成为历史而唏嘘不已!如今,我们既在历史之中又在历史之外,我们还可以“作为”!
比如,当年我们批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口无计划人口爆炸时,爆炸的人口却创造出了改革开放30年前所未有的奇迹;而今当我们沾沾自喜1980年计划生育30年以来那些伟大“成就”时,却为未来30年埋下了人口结构严重失衡的巨大隐患。
历史的悖论是,当人类处在历史之中时,常因陷入其中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当人类走出历史之外时,却又因为历史已成为历史而唏嘘不已!如今,我们既在历史之中又在历史之外,我们还可以作为!
沿着这种人口转变、兴衰更替的观察视角,考察一下不同时期大国国力竞争与其人口兴衰的关联。18-19世纪是西方崛起的世纪,而由于整个19世纪英国人口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4‰左右,大大高于同期世界人口的平均增长水平,英国最终成为19世纪世界大国的领头羊。今日世界是一个英文主宰的世界,不可否认这种现实的背后是当年英语人口兴起扩张的结果。
1750年以后500年是世界人口急剧变化的500年,这种急剧变化在人类上百万年的历史上仅仅是短短一瞬间。1750年世界人口估计7 .5亿、1850年为12亿、1900年为16亿左右。进入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世界人口增速加快。1950年25亿,2000年上升到60亿,预计2050年达到90亿左右,2200年世界人口最终将在100亿左右稳定下来。与此同时,人口内部结构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世界人口转变之前,人口少年儿童比例为40%以上,65岁以及上老年人口4%以下;人口转变完成之后,少年儿童人口比例为20%以下,而65岁的比例超过20%。人类人口这500年的动态变化过程深刻地影响到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马克思曾惊叹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人类前所未有的成就。其实,在被伯尔丁称作“巨大变革期”的20世纪,人类创造的成就更为巨大,而21世纪人类创造将达到最辉煌最灿烂的顶峰。
1750年以降500年的大国兴衰,背后是人口转变、人口兴衰更替的500年。大国的兴起与持续,皆以人口的兴起、壮大为后盾;而大国的衰落与迟滞,则有人口过度衰老的影子。
其实,我们并不能预测未来,大国兴衰的历史事实上是多种看似独立发展但却相关的因素耦合的结果,不存在任何单一的决定性因素。不过,由于人口是最基础性和持续性的因素,其变化对民族、对国家的兴衰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尤其是人口变量还处于活跃之时。但又由于人口变化常以百年为单位,变化周期较长且影响作用滞后,常常迷惑误导当代人,而人口转变、兴衰替换规律也被小觑!
在学者费兰克看来,人类史是一个“世界(经济)体系”,且一直存在着“中心”与“边缘”的关系。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体系的中心在东方在中国,而西方18-19世纪的兴起和东方的衰落,是世界体系中“中心”位置的替换。
借用西人这些概念和理论,不妨从人口变迁的历史视角来观察世界这“中心”和“边缘”的替换规律。事实上,在世界人口变迁史上存在着人口转变和人口“兴衰”系“中心”与“边缘”关系背后无不存在着人口变迁的影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