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按摩学(第一章概述)1第一节 小儿推拿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小儿推拿讲义

小儿推拿讲义
2 大椎
位置:第一胸椎上凹陷正中。 作用:清热解表、通经活络。 主治:感冒、急性热病、咳嗽、哮喘、项强、癫痫等。 操作:揉法为主。医者用中指或拇指端揉之,称揉大椎。用双手拇、食指将其周围的皮肤捏
起,向穴中挤去,称为捏挤大椎。捏挤至局部皮肤充血或紫红瘀斑为度。 次数:揉30---50次。
三、腰背部穴位
16 印堂
位置:两眉内侧端连线的中点处。 作用:醒脑安神、祛风通窍。 主治:用于感冒头痛、昏厥抽搐、慢惊风等症。 操作:医者左手扶患儿头部,右手拇指端自眉心向上天庭,称推印堂;或以拇 指甲掐之,称掐印堂;或以拇指端揉,称揉印堂。 次数:一般推30~~50次,掐3~~5下,揉20~~30次。
二、胸腹部穴位
一、头颈面部穴位
11 迎香
位置: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 作用:宣肺气,通鼻窍。 主治:主治鼻塞不通、鼻流清涕、呼吸不畅、口眼歪斜,急慢性鼻炎等病症。 操作:医者用食、中二指或拇指端按揉之,称揉迎香。 次数:20---30次。
12 耳门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之前方,张口凹陷处。此穴亦称风门穴。 作用:镇惊开窍、聪耳、止牙痛。 主治:主治惊风抽搐、口眼歪斜、耳鸣耳聋、牙痛等症。 操作:患儿取坐位,医者用双手拇、食指分别控住患儿两耳廓,拇指屈曲以 指间关节背面为着力点。 次数:揉30次,按5—10次。
骨内缘由上向下做分向推动,称为分推肩胛骨。 次数:揉法50---100次,分推100---200次。
三、腰背部穴位
5 脾俞
位置:第十一胸椎下旁开1.5寸处。 作用:健脾胃、助运化、祛水湿。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水肿、黄疸、惊风、四肢乏力等。 操作:揉法为主。医者以食、中指端或两拇指端揉之,称揉脾俞。 次数:一般50---100次。

《推拿学》-第一章-概论

《推拿学》-第一章-概论

《金匮要略·杂疗方第二十三》介绍“救自 溢死”的方法:
将自溢者“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 纵之;一人以手按揉胸上,数动之; 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井按 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而犹引按莫置,亦勿苦劳之”。
魏晋隋唐时期 1.医政设置:在这个时期,推拿医政设置开始出现,表现在设立了按摩专科,且有了按摩
在此时期的两本小儿推拿专著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明代龚云林著小儿推拿秘要明代周于藩著最早提出了推拿这一概念另一观点明代儿科学家万全于一九五四年著幼科发挥一书中开始提出推拿一词比上观点提前半个世纪因此可以说按摩又有推拿之称正是从明代小儿推拿的名称而开始2
《推拿学》-第一章-概论
第一章 推拿、推拿学的定义及特 推拿定义 旧--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医者通过手法作
新中国建立初期,余云岫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继续提出“改造旧医实施步骤”
的草案。50年代初,卫生部副部长王斌提出,中医是封建医,应随封建社会的消灭而
消灭。因为毛泽东主席大力扶持中医,最终卫生部两位副部长王斌和贺诚被撤职。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在政策层面上获得支持。1982年,新修改的《宪法》中提出“国 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然而,对中医药学是不是科学 的争论一刻也没有停止。有人提出中医不能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检验,所以“中医是当 今最大的伪科学”。
先秦至两汉时期
当时的名医扁鹊指导徒弟运用按摩,针灸, 成功的抢救了尸厥患者
2.最早的按摩工具:在《内经.灵枢》“九针 十二原”记述针灸的“圆针”和“鍉针”针 具中,也描述了最早的推拿工具。
即“九针”中的“圆针”“鍉针”。这两 针的特点是不刺入皮下,只在体表揩摩。

1. 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

1. 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推拿手法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

因撞击、扭挫、跌损等而引起疼痛时,人们会很自然地用自己的双手去抚摩、按压受伤部位以减轻疼痛;或通过摩擦身体以抵御寒冷。

经过不断实践和总结,逐渐认识到这些抚摩、按压摩擦等动作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后来这便视为推拿手法的起源。

因此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即有了推拿手法。

并在长期的实践中,推拿手法从原来简单的下意识动作,发展成为需要经过刻苦训练才能掌握的一种具有高度技巧性的医疗运动,成为中医学中别具特色的一种治疗保健方法。

推拿一词,在汉代以前称按跷、跷摩,汉代至明代多称按摩。

推拿手法治病的文字记载,始于殷商甲骨文,当时称之为“拊”。

如殷商甲骨文中,反复出现“拊”和用“拊”来治疗小腹部疾病的记载;同时,还记载了专门从事“拊”的医师姓名,例如尹、、臭、拊等。

由此可见,当时治病的手段主要是推拿手法。

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推拿手法有按、摩、抚、蚤挈、中指搔、刮、捏7种,由于该书随墓主下葬于公元前168年,因此,其成书应早于《内经》,是目前可见的最早记载推拿手法的书籍。

不仅如此,该书还记载了我国推拿史上最早的药摩和膏摩及形式多样的推拿工具。

帛画《导引图》中则记载了以双手搓腰、揉膝的两种自我保健推拿手法。

《内经》记载的推拿手法有按、摩、推、扪、循、切、抓、揩、弹、挟、卷等11种;同时期的(黄帝吱伯按摩)十卷被认为是最早的推拿专著,惜已佚失。

《汉书·苏武传》记载了用足踩背,救醒苏武的一种推拿方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则记载了仓公淳于意以冷水拍击头部,配合针刺治疗川王之病的过程。

《金匮要略·杂病方》中详细记载了用推拿手法救治自缢的人工呼吸法,其中运用的手法有摩、捋、屈伸、按、揉、踩等6种。

这些记载大多只涉及手法的名称,对手法的具体操作方法缺乏详细描述。

晋隋唐时期,推拿在医学领域的地位较高,它不仅是医学教育的四大科目之一,而且,推拿手法还被应用到骨伤和外科疾病的治疗中,有了新的发展。

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

五、时间及手法要求:



1.操作手法的快慢以每分钟200次左右为宜,在 推拿时,患儿左右手皆可使用,但在习惯上, 无论男女,只推拿左手各部穴位。 2.一般15—30分钟/每次,轻病患儿每日推拿一 次或隔日一次;重病患儿每日可推拿2-3次,保 健推拿可一次/周。 3.手法(1)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轻:轻如拂尘; 均:前后左右上下要一样的力
二、闻诊 1、听声音 (1)啼哭声 A 只哭无泪的,属阳虚;哭声低,属脾虚; B 哭声尖锐、突然的,属痛症; C 哭伴流口水、拒食,口腔有炎症; D 哭,抱起或开灯即止,属惊吓。

(2)咳嗽声 实咳声音高亢,虚证咳声低微、百日咳为 连声咳嗽并伴有鸡鸣样回声; A 咳声重浊、痰液稀白、鼻塞流清涕,为 外感风寒; B 痰液黄稠、鼻流黄涕,为外感风热; C 咳声低而嘶哑或干咳无痰,为肺阴不足; D 咳声低微,而白痰稀,为肺气不足。
*看指纹:风关、气关、命关
1.方向:由命关→风关 2.诊察方法: 正常:红黄隐隐,在风关之内,若发生 疾病,主要从部位、浮沉、色泽三方面 来看

1.部位测轻重:指纹现于风关,病情轻浅易治; 纹现气关,病邪深入,病情较重;纹现命关病 情深重,若透关射甲,则病多危重。 2.浮沉分表里:指纹浮露为病邪在表或外感新邪, 指纹深沉为病邪在里。 3.色泽分虚实寒热: (1)淡滞定虚实:色淡主虚,色深郁滞,推之 不畅主实证。 (2)红紫辩寒热:色红主寒,色紫主热,色青 主惊、主痛、主抽搐,青紫主热毒深重、血络 郁闭的危证。
小儿推拿按摩手法
Helen
第一节:小儿推拿的概述


一、小儿推拿的含义及发展简史
1.含义: 2.发展简史: 隋唐时期——明清时代——现代 二、小儿推拿的适应症 1.对于外感、发烧、咳嗽、气喘、腹泻、呕 吐、厌食、疳积等良效好; 2.对于麻疹、水痘、麻痹、小儿惊风等症有 一定的开窍镇静、解肌透疹的作用; 3.年龄越小效果越好,一般在6岁以下。

-儿科按摩学

-儿科按摩学

儿科按摩学第一单元概述细目一:小儿按摩发展简史要点:小儿按摩独特体系的形成及其代表细目二:小儿生理、病理及生长发育特点要点:1.小儿的生理特点: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

小儿出生后,犹如萌土之优芽,脏腑柔弱,血气未充,经脉未盛,内脏精气未足,卫外机能未固,阴阳二气均属不足。

祖国医学依次提出了“稚阴稚阳”的观点,认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无论在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方面都是幼稚和不完全的,正处在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之中。

另一方面,小儿肌体生长发育迅速,年龄越小,生长越快,营养的需要量相对越大。

前人据此提出了“纯阳”一说。

认为小儿生机旺盛,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精气需要迫切,常见之为“阴之不足,阳之有余”。

2.小儿的病理特点:小儿还有抵抗力差,容易发病,传变速度和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

小儿由于体质和功能均较脆弱,因此抗病能力差,加上小儿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故易为外邪六淫所侵,或内由饮食所伤。

在临床发病方面,也以肺、脾二脏疾患为多,而对于突然发生的强烈刺激往往不能忍受,容易出现惊恐状态。

且小儿病情变化迅速,具体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若调治不当,容易轻病变重,重病转危。

易趋康复是指小儿机体生机蓬勃、活力充沛,在疾病过程中,其组织再生和修补能力也是旺盛的,且病因单纯,很少受七情影响,在患病之后,如能及时调治,则容易痊愈,较快恢复其生理功能。

3.小儿的生长发育特点:(1)新生儿期:从出生到28天,有胎内转入胎外,身体内部和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是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阶段。

此期特点为各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尚未完善。

故应加强护理,合理喂养,注意保暖及预防感染等。

未成熟儿生活适应能力差,护理工作更为重要。

此期易患肺炎、败血症、硬肿症、颅内出血及产伤等。

(2)婴儿期:从28天到1周岁,此期特点是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营养需要量相对较大,而消化功能尚未完善,故易患儿腹泻、营养缺乏症,应注意合理喂养。

1.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

1.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

1.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第一章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推拿手法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

因撞击、扭挫、跌损等而引起疼痛时,人们会很自然地用自己的双手去抚摩、按压受伤部位以减轻疼痛;或通过摩擦身体以抵御寒冷。

经过不断实践和总结,逐渐认识到这些抚摩、按压摩擦等动作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后来这便视为推拿手法的起源。

因此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即有了推拿手法。

并在长期的实践中,推拿手法从原来简单的下意识动作,发展成为需要经过刻苦训练才能掌握的一种具有高度技巧性的医疗运动,成为中医学中别具特色的一种治疗保健方法。

推拿一词,在汉代以前称按跷、跷摩,汉代至明代多称按摩。

推拿手法治病的文字记载,始于殷商甲骨文,当时称之为“拊”。

如殷商甲骨文中,反复出现“拊”和用“拊”来治疗小腹部疾病的记载;同时,还记载了专门从事“拊”的医师姓名,例如尹、、臭、拊等。

由此可见,当时治病的手段主要是推拿手法。

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推拿手法有按、摩、抚、蚤挈、中指搔、刮、捏7种,由于该书随墓主下葬于公元前168年,因此,其成书应早于《内经》,是目前可见的最早记载推拿手法的书籍。

不仅如此,该书还记载了我国推拿史上最早的药摩和膏摩及形式多样的推拿工具。

帛画《导引图》中则记载了以双手搓腰、揉膝的两种自我保健推拿手法。

《内经》记载的推拿手法有按、摩、推、扪、循、切、抓、揩、弹、挟、卷等11种;同时期的(黄帝吱伯按摩)十卷被认为是最早的推拿专著,惜已佚失。

《汉书·苏武传》记载了用足踩背,救醒苏武的一种推拿方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则记载了仓公淳于意以冷水拍击头部,配合针刺治疗川王之病的过程。

《金匮要略·杂病方》中详细记载了用推拿手法救治自缢的人工呼吸法,其中运用的手法有摩、捋、屈伸、按、揉、踩等6种。

这些记载大多只涉及手法的名称,对手法的具体操作方法缺乏详细描述。

晋隋唐时期,推拿在医学领域的地位较高,它不仅是医学教育的四大科目之一,而且,推拿手法还被应用到骨伤和外科疾病的治疗中,有了新的发展。

幼儿推拿发展历程简述

幼儿推拿发展历程简述

幼儿推拿发展历程简述幼儿推拿是指通过对幼儿的身体特征和生理发育规律的了解,运用推拿手法,以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一种保健疗法。

它起源于古代中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渐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学科。

幼儿推拿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儿科骨矫正。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对幼儿进行骨矫治疗的记载。

这些古代医生通过观察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结合手法和按摩的技巧,帮助幼儿预防和治疗骨骼发育不良等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推拿逐渐从传统的治疗方法,发展成为一门专业技能。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儿科学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幼儿保健意识的提高,幼儿推拿也开始受到更多专业医生和家长的关注。

198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系统地研究幼儿推拿,并开设了专门的幼儿推拿教育机构。

它正式成为一项与儿科医学相结合的学科,从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需求,幼儿推拿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

除了用于儿科普通疾病的治疗外,幼儿推拿还广泛应用于儿童康复护理、早期教育等领域。

它通过手法的刺激和按摩的触感,促进幼儿的血液循环、神经系统发育和免疫力提高,增强幼儿体质,预防和改善儿童生长发育异常、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常见病。

同时,随着幼儿推拿的推广和普及,我国的幼儿推拿理论和技术也逐渐走向国际舞台。

不少中国的幼儿推拿专家和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标准制定,为世界幼儿推拿事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贡献。

目前,幼儿推拿已经成为一门专业的职业技能,并在幼儿保健和儿科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随着社会对幼儿保健意识的提高和对传统疗法的认可,幼儿推拿的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

总之,幼儿推拿在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从传统的骨矫疗法到现代的专业技能。

它通过对幼儿的生理特征和发育规律的研究,运用独特的推拿手法和按摩技巧,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预防和治疗儿童病症。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需求,幼儿推拿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国内的专家学者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为幼儿推拿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儿科按摩学

儿科按摩学

儿科按摩学第一章概述儿科按摩学又称小儿推拿学,是根据戳热生长发育特点、生理、病理特点,运用按摩手法进行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它属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第一节小儿推拿发展简史推拿疗法是在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的总结。

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治病的记载,在隋唐时期最为盛行,直到明朝万历年间,按摩由治疗成人疾病逐渐发展到治疗小儿疾病,为后世小儿推拿疗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按摩疗法颇受重视,在政府设立的太医署内,有专门的按摩科,并有按摩博士的职位。

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就有膏剂与手法相结合的膏摩法。

“治少小新生肌肤柔弱喜为风邪所中,身体壮热,或中大风,手足惊挚,。

五物甘草生膏摩方”对“项强欲死”、“鼻塞不通涕出”、“夜啼”、“腹胀满”、“不能乳食”等十几种疾病有了较系统地论述。

另外,该书还记载:“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风寒。

”这是首次将膏摩用于小儿保健推拿的文献记载。

明代是小儿推拿发展史中的兴旺发达时期,其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四明陈氏所编的《小儿按摩经》提出了小儿推推拿治病当视“病之虚实,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

其后名太医龚元琳撰写了《小儿推拿方脉活要秘旨全书》,不仅论述了小儿推拿理论及具体操作,并载有儿科方脉,是一部儿科推拿专著,并使按摩有了推拿之称。

同时期还有周于著的《小儿推拿秘诀》等著作问世。

清朝小儿推拿临床应用更为广泛,诊疗水平不断提高,尤在民间更为广泛,并不断有所发展和创新,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小儿推拿专著,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义》骆如龙的《幼科推拿秘书》、夏云集的《保赤推拿法》、张振鉴的《厘正按摩要术》、夏禹铸的《幼科铁镜》等。

解放前,中医推拿一度处于低落状态,只在民间流传。

解放后,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导下,祖国医学有了很大发展,小儿推拿得到了新生,重印再版了很多小儿推拿专著。

特别是八十年代,不少院校成立了推拿系或推拿专业,小儿推拿有了自己的教材,这对中医儿科推拿的发展,并能独树一帜的立于医界之林起了积极的作用。

【小儿推拿高级班】第一章:小儿推拿历史概述

【小儿推拿高级班】第一章:小儿推拿历史概述

【小儿推拿高级班】第一章:小儿推拿历
史概述
小儿推拿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
的夏朝。

那时的小儿推拿主要是由母亲或祖母传授给下一代,用于
治疗婴幼儿的常见病和保健。

在随后的时期中,小儿推拿先后被吸
收和发扬光大于中医学和代表性的小儿学派领域。

在宋代,著名的医家钱乙提出了"班规奇法"——《小儿按摩图经》,这是目前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系统论述小儿推拿的专著。

值得
一提的是,这部经典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诊疗实践中,并在日本、
韩国等国也得到推崇和使用。

20世纪,小儿推拿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推拿专家,如高玉梅、刘树英、巩永亮等人,他们将传统的小儿推
拿技术融合了现代医学知识,创新出许多新的推拿技法和疗效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今天,小儿推拿已成为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解决小
儿疾病或保健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小儿推拿高级班则是培
训和加强小儿推拿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帮助推拿师更好地服务于大众健康。

盲人医疗按摩应试指南9儿科按摩学

盲人医疗按摩应试指南9儿科按摩学

第一单元概述细目一:小儿按摩发展简史【要点】小儿按摩独特体系的形成及其代表【要点解析】1. 隋唐时期,按摩疗法已经逐渐发展到治疗儿科疾病,《千金方》中首次记载将膏摩用于小儿保健按摩。

2、明代是小儿按摩发展兴旺时期,正式形成了小儿按摩的独特体系,现存最早的小儿按摩专著《小儿按摩经》问世。

3. 小儿按摩的重要著作有明代龚云林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明代周于藩的《小儿推拿秘诀》,清代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张振鉴的《厘正按摩要术》,夏禹铸的《幼科铁镜))。

4. 新中国成立后,儿科按摩得到了新的发展。

细目二:小儿生理病理及生长发育特点【要点一】小儿生理特点【要点解析】1. 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

2. “稚阴稚阳”是指小儿脏腑、气血、功能均不够完善。

3. “纯阳”是指小儿生长发育迅速,而阴阳物质的需求量常不足。

【要点二】小儿病理特点【要点解析】1. 小儿具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

2. 小儿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临床发病以肺、脾二脏居多,易惊恐。

3. 小儿病悄变化迅速,若调治不当,易轻病变重,及时治疗则易痊愈。

【要点三】小儿生长发育特点【要点解析】1、小儿生长发育包括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

2、新生儿期指从出生到28天,是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阶段3、婴儿期是指从28天到1周岁,此时应注意小儿消化功能、运动功能的锻炼并及时进行免疫接种4,幼儿期指从1岁到3岁,小儿逐渐开始行走,过度到成人饮食。

5. 学龄前期指从3~7用岁,此阶段小儿发育特点为体格发育减缓、智力发育增快。

6. 学龄期指从 7~14 刷岁,此期小儿各系统器官发育日趋完善,体格和智力发育旺盛,开始进入青春期。

细目三:小儿四诊特点【要点一】望诊的临床意义【要点解析】1. 小儿肌肤嫩薄,反应灵敏,脏腑病证更容易反映到体表,望诊在儿科诊法中占重要地位。

01小儿推拿学——概述

01小儿推拿学——概述

01小儿推拿学——概述第一章概述小儿推拿是在明清时期形成独特体系的一门临床医学,又称小儿按摩,是推拿疗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建立在祖国医学整体观念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卫气营血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通经络,和营卫,行气血,以调整机体的偏盛偏衰,促进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达到治疗和防病的目的。

本疗法适用于0,12岁的小儿,但以3岁以内小儿推拿效果较好,3个月以内的婴儿效果更好。

一、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一)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二)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二、适应症及禁忌症(一)适应症: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腹泻、疳积、腹痛、腹胀、脱肛、呕吐、便秘、暑温、麻疹、佝偻病(五迟、五软)、口疮、牙痛、遗尿、尿闭、夜啼、惊风、痿证(小儿麻痹后遗症、臂丛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脑瘫等)、肌性斜颈、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斜视等)、桡骨小头半脱位、髋关节半脱位等。

(二)禁忌症1(天花、胎毒及一切疮疡疾患。

2(由结核杆菌引起的疾患。

(癌症。

34(脓毒血症。

5(正在出血的局部。

6(骨折、脱位及扭伤等症的急性期。

7(急性传染病的传染期。

8(传染性及溃疡性皮肤病。

9(烫伤局部。

10(危重病症一定在抢救脱离危险期后,方可配合推拿治疗。

三、推拿常用介质推拿常用介质是指在推拿施术穴位的皮肤涂敷不同剂型的滑润剂。

介质有滑润保护皮肤的作用,同时兼有协同手法治病的作用。

常用介质有:温开水、葱水(汁)、姜水(汁)、薄荷水、鸡蛋清、凡士林、甘油、麻油、酒精、冬青油(膏)、滑石粉、按摩油、红花油及一切护肤营养油(膏)等。

四、小儿推拿特点(一)手法基本特点:轻柔深透,平稳着实。

(二)手法的操作特点:小儿推拿特别强调手法的治疗量及补泻。

故小儿推拿非常重视手法的次数(时间)、疗程、强度(轻重)、频率(速度)及方向等因素。

一般讲,推拿的时间、疗程及强度可体现治疗量,而强度、频率及方向体现补泻。

小儿推拿学-概论课件可修改全文

小儿推拿学-概论课件可修改全文

该书对小儿推拿从诊法、辨证、穴位到手法、治疗等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 论述。陈氏认为,“小儿之疾,并无七情所干,不在肝经,则在脾经,多在 肝脾两脏”。书中所记载的穴位已初具规模,推拿手法以掐揉为主。此书奠 定了小儿推拿的理论基础,并开创了小儿推拿的崭新局面。
龚廷贤效钱乙脏腑辨证之法、宗陈氏《按摩经》之旨所著的《小儿推拿方脉 活婴秘旨全书》(又称《小儿推拿秘旨》)是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单行本。 该书曾被曹炳章先生誉为“推拿最善之本”。龚廷贤强调,由于小儿体质与 疾病特点,推拿疗法对小儿保健医疗更有独特之良效,书中往往用歌诀表述 穴位与推拿治法,对小儿病证、病机及推拿治法,阐述简明。
第一章 概论
学习目的
通过对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小儿推拿发 展史中各个时期的特点,以及对小儿推拿学发 展有标志性意义的人物与著作; 同时结合小儿推拿的治疗概要,掌握小儿不同 于成人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及辨证论治特点。
知识要求
1.掌握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和小儿推拿治疗概 要。 2.熟悉小儿的生长发育特点与喂养保健措施。 3.了解小儿推拿的发展历史。
随着按摩工具的运用,扩大了治疗范围,提高了疗效。《黄帝岐伯按摩十卷》 是我国第一部推拿专著,可惜此书已佚。这一时期,张仲景主张釆用按摩配 合膏摩的方法进行养生保健与治疗,其所著的《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到了膏 摩一词。膏摩的运用,进一步扩大了推拿治疗的应用范围。
魏晋时期
推拿除了养生保健、治疗慢性病,已普遍应用于急救。晋代名医葛洪的《肘 后备急方》中,记载了许多按摩治疗急性病证,如卒心痛、卒腹痛、卒中风 等。书中“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的 描述,是关于小儿捏脊疗法目前见诸文献的最早记录。
(三)婴儿期
从出生后28天至1周岁为婴儿期。

第一节 小儿推拿发展概况

第一节 小儿推拿发展概况

2.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作者:龚云林,字廷 贤,成书于 1604 年。晋代医史学家曹炳章老先生曾誉此书 为推拿最善之本。此书文笔清晰,内容全面。是现存最早的 以单行本形式流传于世的小儿推拿专著。
3. 《小儿推拿秘诀》作者:周岳甫,字于蕃,成书于 1605 年。书中关于手法的描述十分准确精当,同时书中还 介绍了复式操作法 9 种,深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曾在十余 年的时间里先后四次再版,对后世影响极大。
6. 《推拿三字经》作者:许谦光,成书于 1887 年。本 书特点鲜明,有许多独到之处。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例如: (1)独穴治病。(2)老幼同治。(3)主张多推久推。(4) 推拿代药汤。主要有:补脾经——为四君子汤。平肝经—— 逍遥散。清补心经——为天王补心丹。清肺经——为养肺救 燥汤。补肾水——为六位丸。泻大肠——为承气汤。清小 肠——为导赤散。清胃经——为定胃汤。
三、形成体系阶段(明末——清代) 1.《小儿按摩经》(又称《保婴神术按摩经》)作者:
四明陈氏,成书于1601年(该书收载于《针灸大成》一书 中)。书中记载了 16 种小儿推拿手法(其中包括推拿八法, 即:推、揉、按、摩、掐、运、搓、摇),水底捞明月、打 马过天河等20中复式操作法,40 多个手部穴位。提出了推 拿补泻方法,强调推有定数,不可乱推。此书是现存最早的 小儿推拿专著。
二、奠基阶段(隋唐——明初) 所谓奠基阶段是指小儿推拿疗法在这个历史阶段中记载
逐渐增多、为其形成体系奠定了基础。在这个历史阶段中比 较有影响的著作主要有以下几部:
《千金方》作者:孙思邈,书中有多处关于运用推拿方法 防治儿科病症的记载。例如:“小儿夜啼至明不安寐亦以摩 儿头及及脊验。”“小儿早起虽无病,常以《小儿推拿广意》作者:熊应雄,成书于 1676 年。 本书集前人经验之大成,介绍了推拿手法种,复式操作法 14 种。在手法的运用上,提出“推拿面部次第”,“推拿 手部次第”等操作顺序。

于涛恺小儿推拿一概述

于涛恺小儿推拿一概述
一、秦汉时期——小儿推拿的萌芽时期
在秦汉时期,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临床治疗学的基本原则均是在此时期构筑和奠定。
小儿推拿在此时期,随着推拿学和儿科学的出现而开始萌芽。
此时出现了最早的儿科医生和儿科病历。
以汤匙边摩拭病变部位治疗小儿惊风抽搐,后世的刮痧疗法应属此类。
同时也为小儿推拿使用介质奠定了基础。
②妊娠中期:自13周至28周,此期胎儿体格生长,各器官迅速发育,功能日趋成熟。至28周时,胎儿肺泡发育基本完善,已具气体交换功能,在此胎龄以后出生者存活希望较大。
③妊娠后期:自29周至40周。此期胎儿体重迅速增加,娩出后大多能够比较健康。
2、新生儿期:从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此期新生儿离开母体经历巨大变化,但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完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差。此期对新生儿的喂养、保暖、隔离、防止皮肤粘膜损伤等方面特别注意。
《小儿药证直诀》书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三、明清时期——小儿推拿的形成时期
明清时期,中医学已经有了显著发展,推拿学也日趋成熟,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小儿推拿形成了自己的独立学术体系,而这正是基于儿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推拿临床的广泛应用。
真正形成小儿推拿独立的学术体系则是在明代中后期,其主要标志就是《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秘旨》、《小儿推拿秘诀》这三部小儿推拿专著的相继问世。其中,《小儿按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
推拿顺序一般有3种,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
1、上肢(左)——头面颈——胸腹——腰背——下肢。
2、先操作主穴,后操作配穴
3、先操作刺激量小的穴位,后操作刺激量大的穴位。
备注:不管选用哪种顺序,掐、拿、捏等强刺激性手法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小儿推拿发展简史
小儿推拿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保健以及疾病防治的一门科学。

它属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推拿疗法是在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的总结。

魏晋隋唐时期最为盛行,直到明朝万历年间,按摩由治疗成人疾病逐渐发展到治疗小儿疾病,为后世小儿推拿疗法奠定了基础。

在隋唐时《千金方》中有“治少小新生肌肤幼弱,喜为风邪所中,身体壮热或中大风手足惊掣。

五物甘草生摩膏方。

……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风”。

《外台秘要》载:“小儿夜啼至明不安寐,……亦以摩儿头及脊验。

”虽用推拿方法防治小儿疾病早有记载,但形成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则在明清时期。

在当时有很多这方面的专著及经验总结,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是《小儿按摩经》。

小儿推拿疗法和成人不同,且有很多特定的穴位,因而自成体系。

根据小儿手腕部寸口为百脉总汇之处的理论和小儿生理特点,建立了在手部操作特定穴位,周于藩著《小儿推拿秘诀》一书较系统的叙述了推拿的治疗方法。

“特定穴位”的操作主要靠推法,因小儿不能与医者合作,必须以拿法固定其小儿被操作的肢体和部位,以便顺利地进行治疗操作。

对小儿的这种治疗手段,称“小儿推拿”。

清朝时期,推拿治疗虽未受官方重视,但因其治疗效果显著,仍广为流传于民间,并不断有所发展和创新,并有不少推拿专著陆续问世。

其中著名的有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骆如龙的《幼科推拿秘书》,夏云集的《保赤推拿法》,张振鉴、周于藩的《小儿推拿秘诀》校正《厘正按摩要求》等。

明清时期的小儿推拿著作在整个推拿文献中占重要地位,在当时的儿科著作中有相当大的比重。

解放后,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导下,祖国医学中的小儿推拿得到了新生,重印再版了很多小儿推拿著作。

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进步,小儿推拿也必将日臻完善,并为人类医疗保健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