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物理总结
遥感重要知识点总结
![遥感重要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cb06abd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f5.png)
遥感重要知识点总结一、遥感的基本原理1. 电磁波辐射地球吸收太阳辐射后会重新辐射出去,形成地球辐射,分为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
地面物体的温度和光谱特性会影响辐射的波长和强度,不同的地面物体会产生不同的反射、散射和辐射现象。
2. 遥感影像的获取通过传感器获取地面反射、散射和发射的电磁波信号,记录成数字图像,再经过处理和解译,获取地表信息。
二、遥感的基本原理1. 遥感数据的分类a.依据数据源不同,遥感数据可分为光学遥感数据、微波遥感数据和红外遥感数据。
b.依据分辨率不同,遥感数据可分为低分辨率数据、中分辨率数据和高分辨率数据。
c.依据数据获取的时间不同,遥感数据可分为多光谱遥感数据和高光谱遥感数据。
2. 遥感数据的处理a. 遥感图像的增强:使遥感图像更加清晰、丰富、准确地传达地物的信息。
b. 遥感图像的分类:将遥感图像数据根据其光谱特征进行分类,识别出图像中的地物类别。
c. 遥感图像的解译:根据地物的光谱反射特性,对遥感图像进行识别和解释。
三、遥感的应用1. 土地利用与规划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土地覆盖、土地利用、土地变化等相关信息,为城市规划、农田分布、生态环境等领域提供数据支持。
2. 环境监测与管理利用遥感技术对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如大气污染监测、水质监测、植被覆盖度监测等,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3. 灾害监测与应对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灾害现场的影像数据,如洪涝、地震、火灾等,为灾害监测、评估和救援提供数据支持。
4. 农业生产与资源管理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对农田进行监测和评估,如农作物覆盖度监测、土地肥力评估等,为农业生产和资源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5. 城市规划与建设借助遥感技术对城市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获取城市用地信息、道路交通信息、建筑用地信息等,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数据支持。
四、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1. 高分辨率随着遥感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已经成为遥感领域的热门方向,对于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等领域提供了更加详细的数据支持。
遥感原理总结(定稿)
![遥感原理总结(定稿)](https://img.taocdn.com/s3/m/7e1f208e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a8.png)
遥感原理总结(定稿)第一篇:遥感原理总结(定稿)名词解释1.遥感:遥感即遥远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一般指的是电磁波遥感.p12.电磁波: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它的周围引起变化的磁场,这个变化的磁场又在较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电场,并在更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磁场.这种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p13.干涉:有两个(或以上)频率、震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差恒定的电磁波在空间叠加时合成的波振幅为各个波的振幅矢量和。
因此会出现交叉区域某些地方震动加强,某些地方震动减弱或完全抵消的现象成为干涉。
P24.衍射:光通过有限大小的障碍物时偏离直线路径的现象成为光的衍射。
P25.电磁波谱:不同电磁波由不同波源产生,如果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按递增或递减的顺序就能得到电磁波谱图p26.绝对黑体(黑体):如果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P47.基尔霍夫定律:任何物体的单色辐出度和单色吸收之比,等于同一温度绝对黑体的单色辐出度。
8.太阳常数:太阳常数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离太阳的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黑体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
P69.太阳光谱辐照度:指投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该值随波长不同而异。
10.散射: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称为散射。
P1011.米氏(Mie)散射:如果介质中不均匀颗粒与入射波长同数量级,发生米氏散射。
P1012.瑞利散射:介质中不均匀颗粒直径a远小于电磁波波长,发生瑞利散射。
P1013.无选择性散射(均匀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大得多时所发生的散射。
符合无选择性散射条件的波段中,任何波段的散射强度相同。
P1014.大气屏障:遥感所能使用的电磁波是有限的,有些大气中电磁波通过率很小,甚至完全无法透过电磁波,称为大气屏障。
遥感原理与应用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遥感原理与应用各章节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281b76b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87.png)
遥感原理与应用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遥感原理与应用各章节知识点总结如下:
1. 遥感定义:遥感是指通过非接触的方式,远距离感知目标物体的基本属性,包括位置、形状、大小、方向、表面温度等。
2. 电磁波谱:遥感的工作基础是电磁波谱,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不同波段的电磁波。
不同的物体对不同波段的电磁波有不同的反射和吸收特性,因此通过测量这些特性,可以反演出物体的基本属性。
3. 传感器:传感器是遥感的“眼睛”,它能够接收和记录电磁波谱中特定波段的信息。
常见的传感器包括光学相机、红外扫描仪、微波雷达等。
4.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遥感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包括预处理、增强、变换和分析等步骤。
通过这些步骤,可以将原始的遥感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解释和识别。
5. 应用领域:遥感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交通管理、气象监测、灾害预警等。
6. 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未来的遥感技术将更加注重智能化、自动化和实时化,同时也会更加注重多源数据的融合和综合应用。
以上是遥感原理与应用各章节知识点总结,如需获取更具体的内容,建议查阅相关教材或权威资料。
遥感总结
![遥感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8d03e67af1ffc4ffe47acf1.png)
遥感总结1 遥感:即遥远感知,在不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门技术。
具体讲,是在高空和外层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反映地表特征的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等空间形状.位置.性质.变化及其与环境互相关系的一门现代运用技术科学。
遥感:在不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门探测技术。
2电磁波谱:把各种电磁波按照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就形成了电磁波谱。
3绝对黑体:能够完全吸收任何波长入射能量的物体 4灰体:在各种波长处的发射率相等。
4大气窗口:电磁波有些波段通过大气层时减弱较少,透过率较高,这些电磁波段被称为大气窗口。
5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功率之比。
6光谱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7光谱反射特性曲线:发射波普是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以波长为横轴,反射率为纵轴的曲线。
8电磁波谱由哪些不同特性的电磁波段组成?遥感中所用的电磁波段主要有哪些?电磁波包含了从波长最短的r射线到最长的无线电波段,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波、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伽玛射线等。
遥感中所用的为从紫外线到微波波段,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红外波段、微波波段。
9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工具统称遥感平台。
10遥感传感器:遥感中获取遥感数据的关键设备。
11卫星轨道参数:确定卫星轨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和形状的参数。
有升交点赤经,近地点角距,赤道倾角,卫星轨道长半轴,卫星轨道偏心率,卫星过近地点时刻组成。
12升交点赤经:卫星轨道升交点与春分点间的角距。
升交点即卫星由南向北运动时与地球赤道面的交点。
13卫星姿态角:当地垂线与飞行器轴线的夹角。
以卫星质心为坐标原点,沿轨道前进的切线方向为x轴,垂直轨道面的方向为Y轴,垂直xy平面的方向为z轴,卫星姿态角有三种:绕x轴旋转的姿态角为滚动:绕y轴旋转的姿态角为俯仰;绕z轴旋转的为偏航。
遥感重点知识点总结初中
![遥感重点知识点总结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549084a5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89.png)
遥感重点知识点总结初中一、遥感基本概念遥感是通过人工或自然传感器对地球表面地物进行探测、记录、存储、处理和解译的科学技术。
遥感技术可以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两种类型。
主动遥感是指传感器主动向地面发射能量,并接收反射或散射回来的能量信号,如雷达遥感;被动遥感是指传感器接收来自地面目标发射的电磁波能量,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如光学遥感。
二、遥感技术基本原理1. 电磁波辐射原理:地球表面物体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辐射和吸收是遥感技术的基础。
2. 光学遥感:通过接收太阳光照射地表后反射、散射的电磁波,在不同波长的电磁波成像可获取地表物体的信息。
3. 热红外遥感:地表物体受太阳辐射后,有自身温度辐射,通过接收地面物体的红外辐射信息,可以获取地表物体的温度等信息。
4. 雷达遥感:通过合成孔径雷达(SAR)等探测手段获取地表地形、地貌等信息。
三、遥感数据获取遥感数据获取的主要手段包括卫星、飞机、无人机等,这些载具可以携带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如摄影机、雷达、红外线传感器等,获取不同波段的地表信息。
四、遥感数据处理1. 资料编目和建库:将获取的遥感数据进行整理、编目及存储,形成遥感数据库。
2. 影像地图生成:将遥感数据进行图像处理,生成数字影像地图。
3. 遥感数据融合:将多种遥感数据进行融合,形成多源数据,以获取更为全面的地表信息。
4. 遥感数据解译: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对遥感数据进行解译,提取地表对象的信息。
五、遥感应用遥感技术在农业、林业、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气象、国土资源调查、地质勘探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农业方面,可以通过遥感技术对农作物生长情况进行监测和预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环境保护方面,可以通过遥感技术监测空气、水质等环境指标,及时发现环境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六、遥感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未来,遥感技术发展趋势包括高分辨率遥感技术、超分光遥感技术、高性能遥感卫星技术、人工智能与遥感技术相结合等。
遥感复习总结
![遥感复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5cff26c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c4.png)
遥感复习总结遥感复习总结(⽶杏当年⾃⼰总结的哈,标红是重点,当年还是很多考到了的,不过重点还是看那份卷⼦,绝⼤部分考原题,还有⼀定⼀定要重视最后⼀次实验,当年最后⼀道题就是考最后⼀次实验,还有复习的时候也把每次的实验看⼀下)第⼀章:绪论⼀、遥感的基本概念即遥远的感知。
利⽤探测仪器,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收集⽬标或⾃然现象的电磁波信息,对电磁波信息进⾏处理和分析,从⽽获取事物特性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系统包括被测⽬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遥感平台、遥感器)、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传输和接收设备)、信息的处理(图像处理设备)和信息的应⽤⼯作原理:⽬标地物通过发射、反射(太阳辐射)和回射(雷达)作⽤发出电磁波信号,装载在遥感平台上的遥感器接受和获取信息源的电磁波信号,记录在数字磁介质或胶⽚上,送⾄地⾯回收或传输给地⾯的卫星接收站,进⾏⼀系列的信息处理(如光学处理、计算机处理、解译),转换成可供⽤户使⽤的数据格式。
三、遥感的分类☆按遥感平台分类:近地⾯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类: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
☆按⼯作⽅式分类: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标的反向散射信号。
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标物的⾃⾝发射和对⾃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按资料记录形式分类:成像⽅式、⾮成像⽅式。
☆按应⽤领域分类:陆地遥感、海洋遥感、农业遥感、城市遥感……四、遥感的特点☆感测范围⼤,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
☆信息量⼤,具有⼿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
☆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特点。
☆遥感还具有⽤途⼴,效益⾼的特点。
五、遥感技术发展简况遥感技术发展趋势:3 全(全天候、全天时、全球)3 ⾼(⾼空间、⾼光谱、⾼时间分辨率)3个结合(⼤-⼩卫星,航空-航天,技术-应⽤)六、遥感技术应⽤领域:林业、农业、⽔⽂与海洋产业、国⼟资源、⽓象、环境监测、测绘、城市、考古、军事、突发事件等。
遥感期末重点总结
![遥感期末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08c498d8762caaedd33d415.png)
遥感:通过某种传感器装置,在不直接接触研究对象的情况下来测量、分析并判断目标性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
遥感的物理基础:①所有绝对温度大于0°K的物体都在不停的向外发射电磁辐射,同时也被其它物体所发射的电磁辐射所辐照。
②物体向外辐射的电磁波:反射辐射(太阳电磁辐射;短波);发射辐射(地球热辐射;长波)传感器:远距离感测地物发射或反射电磁波的仪器。
1.主动、被动式;2.成像、非成像;3.扫描、非扫描式。
获取信息的方式:主动传感器:人工辐射源向目标物发射辐射能量,然后接收目标物反射回来的能量,如雷达。
被动传感器:接收地物反射的太阳辐射或地物本身的热辐射能量,如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
高光谱分辨率遥感:用很窄而连续的光谱通道对地物持续遥感成像的技术.特征:所获得的地物的光谱曲线是连续的光谱信号;地物的分辨识别能力大大提高,并且可以区别属于同一种地物的不同类别。
辐射亮度:辐射源在某一个方向,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
黑体:从任何角度、时间辐射能量相同的物体。
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波都全部吸收,不反射,那么这个物体就是绝对黑体。
如:黑色的烟煤、恒星和太阳。
结论:恒星近似是黑体辐射,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辐射亮度是一个常数(各向同性)。
同温同波长的情况下,黑体的辐射出射度最大。
电磁波谱的实质:将各种电磁波按其波长的大小,依次排列成图表,这个图表叫电磁波谱。
大气对电磁波能量产生的影响:吸收:使辐射的能量转变为分子的内能,从而引起这些波段太阳辐射强度的衰减。
散射:散射使原传播方向的辐射强度减弱,而增加其他各方向的辐射。
折射:折射对辐射强度的影响不很明显。
反射:主要发生在云层顶部,取决于云量,而且各波段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削弱了电磁波到达地面的强度。
★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地球辐射是被动遥感中传递地物信息的载体。
装载在航空航天器平台上的遥感器,接收来自地球辐射携带的地物信息,经过量化处理,形成遥感图像。
遥感原理及应用总结
![遥感原理及应用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9fde5b3daef5ef7ba0d3c2b.png)
绪论第一章遥感物理基础Chapter 1 Physical basis of remote sensing电磁波:在真空或物质中通过传播电磁场的振动而传输电磁能量的波。
(在真空或介质中传播的交变电磁场)电磁波是通过电场和磁场之间相互联系和转化传播的,是物质运动能量的一种特殊传递形式。
原子光谱、分子光谱和晶体光谱波粒二象性:1 波动性:表现出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
一般成像只记录了电磁波的振幅,只有全息成像时才同时记录振幅和相位,在遥感成像时,只有雷达成像是如此。
干涉的影响:利—利用能量增大的趋势使图像清晰,方向性强;弊—造成同一物质所表现的性质不同SAR成像时,斑点的产生就是由于电磁波的干涉引起的。
衍射的影响:(1)使电磁辐射通量的数量、质量和方向都发生变化,结果测量不准确,对目标物的解译也带来困难。
(2)缩小阴影区域。
(3)影响遥感仪器的分辨能力。
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波是横波,在微波技术中称为“极化”。
多普勒效应:电磁辐射因辐射源或观察者相对于传播介质的移动,而使观察者接受到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2 粒子性的基本特点是能量分布的量子化光电效应应用:扫描成像、电视摄像等,把光像变成电子像,把对人眼无作用的电磁辐射变成人们可以看见的影像。
3、波粒二象性的关系电磁波的波动性与粒子性是对立统一的,E(能量)、P(动量)是粒子的属性,υ(频率),λ(波长)是波动的属性,二者通过h联系起来。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是光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从数量上看:少量光子的运动表现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运动表现出波动性。
从频率上看:频率高的光子粒子性强,频率低的光子波动性强。
当光和其它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表现为粒子性,当在传播时表现为波动性。
为什么说遥感的物理基础是电磁波理论?➢不同地物电磁波特性不同(表现为不同颜色,不同温度)➢传感器接收的是电磁波➢数据传输是电磁波➢数据处理的是地物电磁波信息➢应用的是地物电磁波特性电磁波谱:将电磁波在真空中按照波长或频率的依大小顺序划分成波段,排列成谱。
遥感-总结内容1
![遥感-总结内容1](https://img.taocdn.com/s3/m/f802ba97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52.png)
第一章1.遥感概念及特点。
答:概念:为了某种目的,采用不接触目标物的记录器,收集其信息并对其进行探测、识别、分类、判读和分析的过程;具有动态(where、when、what)、宏观(全天候、全天使、全球)、准确(高空间、高光谱、高时空分辨率)、系统(大小卫星、航天航空、技术与应用)的特点。
2.遥感平台、传感器的概念、功能和种类答:遥感平台是指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
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地面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
传感器是远距离感测和记录地物环境辐射或反射电磁波能量的遥感仪器,通常安装在遥感平台上。
根据记录方式的不同,分为成像方式和非成像方式两类。
3.遥感技术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各自功能是什么?答:遥感系统由以下四部分组成: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
传感器,用来远距离感测和记录地物环境辐射或反射电磁波能量。
遥感信息的接收和处理,接收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所获取的胶片和数字图像,并对其进行一系列的校正处理。
遥感图像判读和应用:将遥感图像光谱信息转化为用户的类别信息,也就是为了应用目的和要求对遥感数据进行分析分类和解译。
4.遥感影像的优缺点答:优点:动态、宏观、准确、真实客观、可数字化处理提取有效信息,可以不断的更新,具有时需性,便于现地找点。
缺点:无境界线、无属性、坐标、不能标明地类。
5.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
答: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遥感对于检测各种环境变化,如城市化、沙漠化、土地退化、盐渍化、环境污染问题都能起到独特的作用。
发展趋势:多分辨率多遥感平台并存,空间、时间、光谱分辨率普遍提高;微波遥感、高光普遥感迅速发展;遥感的综合应用不断深化,商业遥感时代的到来。
6.天然遥感与人工遥感答:天然遥感:自然界中依靠独特的生体特征,以不接触目标物的形式,收集其信息并对其进行探测、识别,比如蝙蝠、海豚等动物;人工遥感:为了某种目的,采用不接触目标物的记录器,收集其信息并对其进行探测、识别、分类、判读和分析的过程;7.主动遥感与被动遥感答:传感器只能被动的接收地物反射的太阳辐射电磁波信息进行的遥感为被动遥感;传感器本身发射人工辐射,接收地物反射回来的辐射,这种探测地物信息的遥感即为主动遥感。
遥感概论总结
![遥感概论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37ced10fe4733687e21aac7.png)
遥感概论总结第一章1、遥感的概念 p1遥感( Remote Sensing ),即遥远的感知,是在空间科学、电子科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利用非接触传感器来获取有关目标的时空信息,不仅着眼于解决传统目标的几何定位,更为重要的是对利用外层空间传感器获取的影像和非影像信息进行语义和非语义解译,提取客观世界中各种目标对象的几何与物理特征信息。
几何:由2维影像重建3维模型。
物理:由光谱特性确定物质类别。
第二章1、黑体辐射的概念以及三大定律p30定义一:黑体发出的地磁辐射,它比同温度下任何其他物体发出的电磁辐射都强 定义二:研究实际物体吸收和发射辐射能量的性能时的一种理想化的比较标准三大定律1)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对普朗克定律在全波段内积分,得到斯忒潘-玻尔兹曼定律。
辐射通量密度随温度增加而迅速增加,与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
σ: 斯蒂藩-玻尔兹曼常数,5.6697×10-8Wm-2K4T :绝对黑体的绝对温度(K )2)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最强的波长与黑体绝对温度T 成反比:黑体温度越高,曲线的顶峰就越往左移,即往波长短的方向移动。
高温物体发射较短的电磁波,低温物体发射较长的电磁波。
3)基尔霍夫定律给定温度下,黑体向外的辐射出射度和吸收的能量必然相等,任何地物的辐射出射度与吸收率α之比是常数。
基尔霍夫证明下式之比仅与波长和温度有关。
黑体:最大的吸收率 最大的发射率 没有反射实体:吸收本领大、发射本领也大2、太阳常数概念太阳常数:是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离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
太阳常数可以认为是大气顶端接收的太阳能量,所以没有大气的影响。
太阳常数值基本稳定,即使有变化也不会超过1%。
太阳常数对遥感探测和进一步应用于气象、农业、环境5444523022(1)152hc kT h k c W d e c h T Tλππλσλ+∞===-⎰2452102max 02[5(1)()](1)2897.8ch ch kT kT ch kT b M ch hc e e kT e T b λλλλπλλλλλ∂==∂--+--⇒⋅==等领域也很重要。
遥感相关知识点总结
![遥感相关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3787f5d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e7.png)
遥感相关知识点总结一、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接收、处理和解释地面和大气物体反射、辐射的电磁波或粒子辐射来获取信息。
根据电磁波的波长,遥感可以分为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和光学遥感等。
不同波段的电磁波与地物间的相互作用也不同,因此可以获取地物不同的信息。
二、遥感系统1. 遥感传感器遥感传感器是获取地表信息的装置,根据传感器的不同可以分为光学传感器、微波传感器和电离辐射传感器等。
光学传感器主要用于获取地物的形态、颜色和纹理等信息;微波传感器主要用于获取地物的湿度和温度等信息;而电离辐射传感器主要用于获取大气和空间辐射的信息。
2. 平台遥感平台是携带传感器进行观测的平台,根据平台的不同可以分为航天器、飞机、卫星和地面站等。
航天器和卫星可以全天候、大范围地监测地球表面,能够获取高分辨率的观测数据;飞机适用于获取中分辨率和小范围的观测数据;而地面站主要用于获取地面辐射和气象信息。
3. 数据传输和处理系统获取的遥感数据需要通过数据传输系统传输到地面接收站,然后通过数据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最终生成可用的地图产品或监测数据。
三、遥感图像解译遥感图像解译是利用遥感图像获取地表信息的过程,主要包括观察、记录、测量和解释等步骤。
观察是指对图像进行仔细的观察和记录,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地物进行分类和划分;测量是指对图像上的地物进行定量分析和测量;解释是指对图像上的地物进行解释和判断,获得地物的特征和分布等信息。
四、遥感数据处理1. 遥感图像预处理遥感图像预处理是对原始遥感图像进行校正、增强、滤波和辐射校正等处理,以提高图像质量,减少噪声和改善图像细节。
2. 遥感图像分类和分类遥感图像分类是将图像上的地物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和识别,分类是根据地物的特征和特点将图像上的地物进行分类和划分。
3. 遥感图像变化监测遥感图像变化监测是利用遥感图像获取地表的变化信息,通过对不同时间的遥感图像进行比较和分析,监测地表的变化情况。
遥感原理与应用知识点精编
![遥感原理与应用知识点精编](https://img.taocdn.com/s3/m/cf727a55f78a6529647d53e2.png)
遥感原理与应用知识点精编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第一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一、名词解释:1、遥感:(1)广义的概念:无接触远距离探测(磁场、力场、机械波);(2)狭义的概念:在遥感平台的支持下,不与目标地物相接触,利用传感器从远处将目标地物的地磁波信息记录下来,通过处理和分析,揭示出地物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电磁波: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的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3、电磁波谱:将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依次排列为一个序谱,将此序谱称为电磁波谱。
4、绝对黑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5、绝对白体:反射所有波长的电磁辐射。
6、光谱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8、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11、光谱反射率:ρ=Pρ/P0 X 100%,即物体反射的辐射能量Pρ占总入射能量P0 的百分比,称为反射率ρ。
12、光谱反射特性曲线:按照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二、填空题: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T和波长λ的函数。
(19页公式)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绝对温度和发射率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黑体的最强辐射波长λ乘绝对温度T 是常数。
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5、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μm。
三、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1、绝对黑体的(②③)①反射率等于1 ②反射率等于0 ③发射率等于1 ④发射率等于0。
2、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几项成正比关系(⑥)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一次方④物体温度二次方⑤物体温度三次方⑥物体温度四次方。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完整)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514fbf5e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be.png)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一遥感的定义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及综合性探测技术。
二遥感的基本原理自然界的任何物体本身都具有发射、吸收、反射以及折射电磁波的能力,遥感是利用传感器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地面目标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通过电磁波所传递的信息来识别目标,从而达到探测目标物的目的。
三遥感的物理基础(一)电磁波电磁波是遥感技术的重要物理理论基础。
1、电磁波的性质:具有波的性质和粒子的性质(波粒二相性)2、波长越短(频率越高),能量越高。
3、电磁波谱电磁波几个主要的分段:宇宙射线、伽玛射线、X射线、紫外、可见光、红外(近、中、远)、微波、无线电波。
遥感常用的电磁波段主要是近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紫外: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从0.01~0.38um辐射的总称,主要源于太阳辐射。
由于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被吸收,只有0.3~0.38um波长的光能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且散射严重。
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对紫外线的强烈吸收与散射作用,紫外遥感通常在2000m 高度以下的范围进行。
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遥感常用的可见光是蓝波段(0.45um附近)、绿波段(0.55um附近)和红波段(0.65um附近)红外,红外线是波长介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波长在0.7um至1mm之间,遥感常用的在0.7um-100mm微波,波长在0.1毫米~1米之间的电磁波。
微波波段具有一些特殊的特性:①受大气层中云、雾的散射影响小,穿透性好,不受光照等条件限制,白天、晚上均可进行地物微波成像,因此能全天候的遥感。
②微波遥感可以对云层、地表植被、松散沙层和干燥冰雪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微波越长,穿透能力越强。
4、黑体辐射定律辐射出射度:在单位时间内从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发出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能量的总和。
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又能全部发射,则该物体是绝对黑体。
地球遥感物理知识点总结
![地球遥感物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00d5789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d2.png)
地球遥感物理知识点总结一、电磁波的基本概念1. 电磁波的概念电磁波是由电场和磁场相互耦合而成的一种波动现象,是光波在真空中的传播形式。
根据波长或频率的不同,可以将电磁波分为不同的波段,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
2. 电磁波的特性电磁波具有反射、折射、透射、散射等特性。
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在空间传播时会受到大气、云层、水汽、地表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反射和传输特性。
3. 电磁波的传播与吸收在大气层中,不同波长的电磁波会受到大气分子的散射和吸收影响,导致不同波段的电磁波在地球大气中的传播特性各异。
其中,可见光和红外线波段的电磁波在大气中的传输比较明显,而紫外线和微波波段的电磁波会受到大气层的吸收作用。
4. 电磁波的波长和频率电磁波的波长和频率之间具有反比关系,波长越长,频率越低,反之亦然。
不同波段的电磁波在地球遥感中具有不同的应用价值,可见光和红外线波段适合用于地表物体的识别和监测,而微波波段适合用于大气和水资源的遥感观测。
二、遥感传感器的原理与分类1. 遥感传感器的原理遥感传感器是指安装在卫星、飞机、船舶等平台上,用于接收地球表面和大气反射、辐射以及散射的电磁波信号,并将其转换为数字或模拟信号的设备。
遥感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波与地球表面、大气和植被等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探测这些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辐射信号,获取地球表面和大气的信息。
2. 遥感传感器的分类根据遥感传感器所接收的电磁波波段和波长范围的不同,可以将遥感传感器分为光学遥感传感器和微波遥感传感器两大类。
其中,光学遥感传感器主要用于接收可见光和红外线波段的电磁辐射,包括卫星载荷、飞机相机、航天器相机等;微波遥感传感器主要用于接收微波波段的电磁辐射,包括合成孔径雷达(SAR)、微波辐射计等。
三、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1. 遥感数据的获取遥感数据的获取主要通过遥感传感器接收地球表面和大气所发射的电磁波信号,并将其转换为数字或模拟数据,再通过遥感平台传输到地面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处理和分析。
遥感总结
![遥感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d80daee0975f46527d3e11d.png)
一、名词解释1.遥感:即遥远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
2.电磁波谱:电磁辐射波长或频率按序排列的总范围。
3.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4.光谱反射率:反射率是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p=Ep/E,这是理想状态下的光谱反射率。
所以我们定义光谱反射率为P#=Ep#/E#.5.光谱反射特性曲线: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即为反射波谱特性曲线。
6.频率域图像用频率域的形式所表示的图像。
7.图像采样:图像空间坐标的数字化叫做图像采样。
8.灰度量化:图像幅度(光密度)数字化则称为灰度级量化。
9.几何变形:指原始图像上各地物的几何位置,形状、尺寸、方位等特征与在参考系统中的表达要求不一致时产生的变形。
灰度重采样:是从空白的输出图像阵列出发,亦按行列的顺序一次对每个输出的像素点位反求原始图像坐标中的位置:x=Gx(X,Y)式中Gx和Gy是间接纠正变换函数。
Y=Gy(X,Y)10.多项式纠正:回避成像空间几何过程,直接对图像变形的本身进行数学模拟。
11.图像配准:利用摄影测量中图像匹配的研究成果,即图像特征提取与基于松弛法的整体图像匹配,全自动地获取密集同名点对作为控制点,由密集同名点对构成密集三角网,利用小三角形面元进行微分纠正,实现图像的精确配准。
12.图像镶嵌:指将不同的图像文件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包含感兴趣区域的图像。
13.辐射误差:由于太阳位置和角度条件、大气条件、地形影响和传感器本身的性能等所引起的各种失真。
14.图像增强:为了特定的目的,突出遥感图像图像中的某些信息,消弱或除去某些不需要的信息,是图像更易判读。
15.图像融合:指将多元遥感图像按照一定的算法,在规定的地理坐标系,生成新的图像的过程。
16.线性拉伸:按比例拉伸原始图像灰度等级范围,使输出直方图的两端达到饱和。
(完整版)遥感原理与应用知识点
![(完整版)遥感原理与应用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23ba8994a7302768f993965.png)
第一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一、名词解释:1、遥感:(1)广义的概念:无接触远距离探测(磁场、力场、机械波);(2)狭义的概念:在遥感平台的支持下,不与目标地物相接触,利用传感器从远处将目标地物的地磁波信息记录下来,通过处理和分析,揭示出地物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电磁波: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的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3、电磁波谱:将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依次排列为一个序谱,将此序谱称为电磁波谱。
4、绝对黑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5、绝对白体:反射所有波长的电磁辐射。
6、光谱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8、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11、光谱反射率:ρ=Pρ/P0 X 100%,即物体反射的辐射能量Pρ占总入射能量P0 的百分比,称为反射率ρ。
12、光谱反射特性曲线:按照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二、填空题: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T和波长λ的函数。
(19页公式)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绝对温度和发射率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黑体的最强辐射波长λ乘绝对温度T 是常数2897.8。
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5、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 0.47 μm。
三、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1、绝对黑体的(②③)①反射率等于1 ②反射率等于0 ③发射率等于1 ④发射率等于0。
2、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几项成正比关系(⑥)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一次方④物体温度二次方⑤物体温度三次方⑥物体温度四次方。
3、大气窗口是指(③)①没有云的天空区域②电磁波能穿过大气层的局部天空区域③电磁波能穿过大气的电磁波谱段④没有障碍物阻挡的天空区域。
遥感总结
![遥感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09c15ca5fbfc77da269b185.png)
遥感总结第一章《绪论》1、基本概念2、遥感系统3、遥感的类型4、遥感的特点(宏观性、综合性、多波段性、多时相性)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电磁波与电磁波谱电磁波的几个主要参数,电磁波谱,常用波段的特性,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反射率,反照率,反射率曲线,影响因素,掌握水、绿色植被、土壤的光谱特征】,物体的发射光谱特征【玻尔兹曼定律,发射率,影响因素】,三种大气散射作用【瑞利、米氏、无选择性】,大气窗口2、地物的光谱特性3、大气和环境对遥感的影响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1、遥感平台卫星运行轨道的概念(6个轨道参数)航天遥感平台(卫星轨道、重访周期、空间分辨率、通道数(波段范围))NOAA卫星、风云卫星、Landsat(MSS;TM;ETM)、SPOT、IKONOS、中巴资源卫星、Modis2、遥感图像特征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辐射分辨率3、遥感传感器摄影类型的传感器、扫描成像类型的传感器、雷达类型的传感器摄影像片的集合特征(像片的投影,像片的比例尺)光/机扫描成像(概念、瞬间视场角、总视场角)、固体自扫描成像4、卫星系列5、高光谱遥感6、热红外遥感红外谱段、两个大气窗口、对黑体而言的公式7、微波遥感定义、雷达的工作方式、侧视成像雷达(距离分辨率、方位分辨率)、微波遥感特点、雷达回波强度的影响因素第四章《遥感图像处理》1、光学原理2、数字图像的校正3、数字图像的增强4、多源信息复合第五章《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1、解译标志(色调、颜色、阴影、形状、纹理、大小、位置、图形、相关布局)2、典型地物在真彩色和假彩色图像中的特征3、制图步骤第六章《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解译》1、计算机分类的原理2、监督分类3、非监督分类。
遥感方面知识点总结
![遥感方面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2ab8c3e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83.png)
遥感方面知识点总结一、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波与地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地球表面信息。
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地物会通过反射、辐射和散射等方式与入射的电磁波相互作用,不同的地物对电磁波的反射、辐射和散射特性也不同,因此可以通过遥感平台获取的电磁波数据来识别、分类和分析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地物。
1. 光学遥感原理光学遥感是利用可见光、红外光等电磁波来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遥感方法。
在光学遥感中,遥感平台会携带光学传感器,通过接收来自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来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数据。
光学遥感可以获取高分辨率的地表图像,对地物的特征进行精细化的识别和分析。
2. 雷达遥感原理雷达遥感是利用雷达系统发送微波信号,并通过接收微波信号的回波来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遥感方法。
在雷达遥感中,遥感平台会携带雷达传感器,通过发射微波信号,并接收地面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来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数据。
雷达遥感可以在多云天气下获取地表信息,对地面地形、植被等特征进行有效的识别和分析。
3. 热红外遥感原理热红外遥感是利用地球表面目标的热辐射来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遥感方法。
在热红外遥感中,遥感平台会携带热红外传感器,通过接收地面目标的热辐射,来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数据。
热红外遥感可以通过地面目标的热辐射特征,对地表信息进行识别和分析。
二、遥感数据的处理方法遥感数据的处理方法包括遥感图像的预处理、信息提取和信息分析等步骤,对遥感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可以提高地表信息的获取和利用效率。
1. 遥感图像的预处理遥感图像的预处理是指对遥感图像进行校正、配准和辐射校正等处理,以保证遥感图像的质量和准确性。
在遥感图像的预处理中,需要进行大气校正,地形校正,影像配准等处理,以提高遥感图像的信息质量。
2. 遥感信息的提取遥感信息的提取是指通过遥感数据进行地表信息的分类、识别和提取等处理,对地表信息进行量化和分析。
在遥感信息的提取中,需要进行地物分类、植被指数提取、土地利用类型提取等处理,以获取地表信息的定量化数据。
遥感总结——精选推荐
![遥感总结——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88808fcb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42.png)
遥感总结⼀、引起遥感图像⼏何变形的影响因素: 1、传感器成像投影⽅式带来的变形;2、传感器外⽅位元素变化的影响;3、地形起伏的影响;4、地球表⾯曲率的影响; 5、⼤⽓折射的影响; 6、地球⾃转的影响;⼆、⽐较各类⼏何纠正模型的特点:1、共线⽅程纠正法是建⽴在对传感器成像时的位置和姿态进⾏模拟和解算的基础上,即构像瞬间的像点与相应的地⾯点应位于通过传感器投影中⼼的⼀条直线上。
共线⽅程法与多项式法相⽐,理论上严密,因考虑了地物点⾼程的影响,因此,在地形起伏较⼤的情况下较为优越。
但此法需要⾼程信息,且在⼀幅图像中,受传感器位置和姿态的影响,其外⽅位元素的变化规律只能近似表达,因此有⼀定的局限性,使其在理论上的严密性难以严格保证,所以相对于多项式法,其精度提⾼并不明显,⽽且计算量较⼤。
2、多项式校正法原理直观、计算简单,适⽤于地势平坦地区。
此⽅法适⽤于多种图像。
原理:选择⼀个多项式近似描述校正前后相应点的坐标关系,利⽤控制点的图像坐标和参考坐标系中的理论坐标按最⼩⼆乘法原理求解出多项式的系数,然后以此多项式对图像进⾏⼏何校正。
原理:选择⼀个多项式近似描述校正前后相应点的坐标关系,利⽤控制点的图像坐标和参考坐标系中的理论坐标按最⼩⼆乘法原理求解出多项式的系数,然后以此多项式对图像进⾏⼏何校正。
3、基于有理函数的传感器模型简述:有理函数模型(RFMl)将⼤地坐标D与其对应的像点坐标d⽤⽐值多项式关联起来。
为了增强参数求解的稳定性,将地⾯坐标和影像坐标正则化到-1.0和1.0之间。
多项式中的系数称为有理函数的系数(RPC)。
RFM的实质是共线⽅程的扩展。
参数个数根据分母是否相同以及多项式次数⽽变化,三次时最多78个参数。
特点:RFM不要求了解传感器的具体信息,是⽤严格的传感器模型变换得到的,是⼀种更通⽤的传感器模型。
与具体传感器⽆关的、形式简单。
三、⼏何精校正步骤:1、调⼊图像,⽐较观察;2、确定⼆元多项式的次数;3、确定GCP的个数;4、选取GCP,尽可能均匀分布在图像上;5、重采样计算,得到校正后的新图像;6、核实校正过程精度,使总误差控制在⼀个像元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I(s ) K (I J ) ds
这是特定方向(s)上关于辐射强度(I)的微积分方程。 假设大气是水平均一的,只是在垂直方向上有变化,在太阳 反射波谱区,各方向辐射强度(I)的基本辐射传输方程:
dI(z , , ) eI(z , , ) dz
0
2
I(z , i ,i ) s( , , i ,i ) idi J 0 d 1
KE s aE bE uE
bE aE vE
c 'E s cE s wF
h : 叶子在水平面上的平均投影面积 v :叶子在垂直面上的平均投影面积 nh:单位面积内叶子水平投影的个体数 nv :单位面积内叶子垂直投影的个体数 :叶子的半球反射率 :光学厚度 H:连续植被的冠层高度
上边界条件:
太阳直射辐射
I(0, ) I d () i0( 0 ) ( 0 )
下边界条件:
冠层下背景的方向反射分布函数
0
I( ,)
0
2
1
fs(',) ' t ,') ' ( d
对于一反射率为rs的朗伯反射面
连续植被的一维辐射传输方程近似解法
Suit模型
基本思想:把冠层 元素(叶子、花、 穗等)均投影到水 平与垂直面上,用 它们的投影面积去 替代任意取向的叶 子对光的散射、吸 收和投射作用,并 确定叶子的反射、 散射具有漫反射性 质。
dE s dz dE dz dE dz dE o dz
代入后得到植被中的辐射传输方程:
I( z , ) 1 G( z , )I( z , ) uL (z ) z
4
I( z , ' )( z , ' ) d
此即用叶面积密度分布、G函数和函数作为参数的植被辐 射传输方程。
连续植被的一维辐射传输方程近似解法
连续植被辐射传输方程(RT)是一个描述植被 层内任意一点处、任何方向上辐射亮度值应满 足的物理条件,加上边界条件,该微分-积分方 程原则上可解,要求解这样一个方程必须满足: 确定相位函数;确定边界条件。到目前,还不 太可能求锝RT方程的严格解析解,通常采用近 似解法。
边界条件
大气底层下行天空散射辐射
讨论SAIL模型的重点在于如何导出辐射传输方程中各系 数与植被几何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
dE s dx dE dx dE dx dE o dx KE s SE s aE S 'E s E wE s vE
SAIL模型的总体思路: 将植被冠层分层处理,描述冠层 结构另一个基本参数 :
辐照度
辐射出射度 辐射强度 辐射亮度
E
M I L
Q/ t Φ / A Φ / A Φ / Ω 2Φ / A Ω
瓦(W)
瓦/米² (W/m² )
瓦/米² (W/m² ) 瓦/球面度(W/Sr) 瓦/米²•球面度 (W/m² • Sr)
扫描角?
BRDF与BRF
I I+dI
我们更重视由叶片所组成的整体性质,因此需要定义一些植 被群体特性参数,它们是对植被冠层结构和光学特征的一种 提炼化描述,是对全体叶片分布统计平均的结果,包括: 叶面积密度分布、G函数和函数。
植被辐射传输方程形式
在平面平行(水平均匀、垂直分层)假设下,无内部辐 射源的辐射传输方程的基本形式为:
I( z , ) ( z, )I( z , ) z
第1章
绪论
遥感模型系统
R=f(a,b,c,d,e)
已知参数子集
C=g(R,a,b,d,e)
观测值 R
前向模型
R’
计算 WMSE WMSE 根据WMSE 调整 待求子集参数
取出最小 WMSE的 参数值
反演结果
输入 参数
辐射度量一览表
辐射量 辐射能量 辐射通量 符号 Q Φ 定义 单位 焦耳(J)
1 2
kE o
H 2 2 LAI ( )(H ' V ' ) S S:取决于平均叶倾角的一个修正系数, ~ 0.95 084
H ' nh h ,V ' nv v ALA arctan(V '/ H ')
a:H '(1 ) V '[1 ( ) / 2] b:H ' V '[( ) / 2] c':H ' (2 / ) '[( ) / 2] tan s V c:H ' (2 / ) '[( ) / 2] tan s V V k:H ' (2 / ) 'tan s K: ' (2 / ) 'tan o H V u:H ' (2 / ) '[( ) / 2] tan o V v:H ' (2 / ) '[( ) / 2] tan s V w: {[sin
I(t , , ) ( 0 ) ( 0 ) E s
地表处的下边界条件
I(0, , )
1
0
2
0
1
R( , , ', ')
I( ', ') 'd 'd '
2.4 大气校正模型
基于图像特征模型 不需要进行实际地面光谱及大气环境参数的测量,仅利用遥 感图象自身的信息对遥感数据进行定标。如遥感图像波段之 间的数学变换、暗目标法等。 适用范围小、且校正后的图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噪声 地面线性回归经验模型 获取遥感影像上特定地物的灰度值及其成像时相应的地面目 标反射光谱的测量值,建立两者之间的回归方程式,在此基 础上对整幅遥感图像进行辐射灰度纠正 模型计算简单、需要进行实地同步定标点的光谱测量,且对 地面定标点的要求较严格。
K-M方程的实质:把辐射亮度都转化为辐射通量密度, 从而列出了一组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组去代替复杂的微 分—积分方程,如果把准直辐射项( F+与F- )除去, 则便成为辐射传输方程的二参数的二流近似解法。
K-M方程有两个主要问题:
K-M方程中的参数是如何确定的,也就是它们与描写 连续植被的几何参数、光学参数等之间的函数关系
K-M方程
解辐射传输方程的困难,大部分来自计算多次散射效应 的积分项。
许多实际问题中,我们并不要求获得任意高度(Z)、 任意方向上的辐射亮度值,而关心的只是通过某水平面 的辐射通量密度(E)。分别用E+、E-代表向下或向上 传输的辐射通亮密度;同时保留了向上或向下传输的平 行辐射的辐照度F+与F-。这样微分-积分方程便可简化 为一组线性微分方程。
Photographic…….
Simulation…….
3.2 植被冠层反射模型—辐射传输模型
植被遥感接收的信息是植被上界的出射辐射(不考虑大气 影响),它是辐射在植被—土壤耦合体系中多次散射和吸收 的结果。
通过辐射传输理论,可以准确地计算植被上界的出射辐 射量,或根据这一信息反演植被的光学特性和结构特性, 因而从理论的高度解决了植被遥感的定量化问题。
1
如果粒子看成是各向同性
dI ( , , ) eI( , , ) d 2 1 d 0 1 I( , i ,i ) s( , , i ,i ) idi J 0 4
辐射传输方程只有在边界条件已知的条件下才能求解!
大气顶层的上边界条件
E aE
L' 叶面积指数LAI / 冠层厚度h
模型从分析层中叶片倾角的分布, 对层中反射、透过特征的影响, 建立层间叶层的辐射传输与 层间 叶片特征参数(LAI)~L’ 、 (LAD)~ f( )之间的关系。
基于大气辐射传输理论模型
大气辐射传输模型能较合理地处理大气散射、大气吸收、发 射等过程,且能产生连续光谱,避免光谱反演的较大定量误 差,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 应用大气辐射传输模型进行遥感影像大气纠正需要解决两个 关键问题:
有关大气介质特征数据的获取;
适用的大气辐射传输模型
第3章 植被遥感模型
为了便于定量地探讨光辐射与植被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常把具体的植被抽象为三类: 可以模拟为均匀散射层所构成的薄层模型,典型代表为农田。 其特点为:植被冠层从整体上看与大气有一个与地面平行的交 界面,个体特征不明显——辐射传输模型
辐射传输模型适用的植被类型?
植被辐射传输模型中的常用三个参数
植被中主要的光合组织是叶片,辐射在植被中进行传输时, 更多地是与叶片发生相互作用而改变辐射特性,本节的讨论 仅限于叶片对辐射传输的影响。 叶片的物理特性包括叶片尺度、叶片取向、叶表面粗糙度以 及叶片光学性质(如反射率、透过率和吸收率)等。
H ' (1 / 2 ) 'tan o tan s V
S1
S2
K S1 S 2
E o : 观测方向上的辐射通量密度
E s : 由上而下传输的辐射通量密度
( ) cos ] (sin cos ) }
SAIL模型
SAIL模型与Suit模型的最大不同之处:以接近现实的任 意取向的叶子代替Suit模型的水平投影与垂直投影。
在确定函数后,要寻求满足一定边界条件的“解”, K-M模式并没有就K-M方程在植被冠层辐射问题上提出 过具体解法。 因此,K-M方程提出后,不同作者由于在确定参数的方 式与确定具体边界条件上的差别,便建立了K-M方程为 基础的不同模型:Suit模型、SAIL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