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世界的欧洲观念
八年级历史世界史第三单元复习 《封建时代的欧洲》
![八年级历史世界史第三单元复习 《封建时代的欧洲》](https://img.taocdn.com/s3/m/17b07f5c581b6bd97f19eab5.png)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复习协同导学单【学习目标】1、了解基督教的兴起。
以法兰克王国为例,初步理解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逐渐产生新的文明。
2、了解西欧庄园生活,知道庄园是欧洲中世纪社会的基础。
3、了解中世纪欧洲城市的特征和大学的兴起4、了解拜占庭帝国的扩张和《查士丁尼法典》【课前自主学习】(课前预习填空,并在书上划好)一、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1、1世纪;基督教出现在帝国统治下的地区。
长期遭受苦难,渴望“”的到来。
应运而生;耶稣教导人们,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2、481年,建立的王国。
克洛维为了稳固统治,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①宗教上: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克洛维皈依了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
②经济上:克洛维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和。
③军事上: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
3、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分封形式进行改革。
与之间有严格的等级性,、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意义。
这样,形成了以的封赐为纽带的封建制度;11世纪,这种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4、800年查理举行加冕礼,建立“”。
年,帝国一分为三分化为:、和。
二.西欧庄园1、庄园是一个的的和单位。
从世纪开始逐渐形成;大约到世纪遍布欧洲各地。
2、庄园里居民包括(封建主)和;庄园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和缺少自由的。
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保有权。
农奴依附于,缺乏人身自由。
3、西欧庄园具有权。
主持法庭的是或。
佃户侵犯利益的行为;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的行为等,都会受到法庭的制裁。
惩罚手段通常是处以;审判依据法或法4、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的作用。
既维护了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了领主的特权,也有利于维护的权益。
三.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1、从世纪起,随着提高,增加,发展,增长,西欧城市开始恢复起来;2、城市一般坐落封建领主的上。
城市居民常用和的手段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
精品课件:中古时期的欧洲
![精品课件:中古时期的欧洲](https://img.taocdn.com/s3/m/7b0f413f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0c.png)
时空坐标
西罗马帝 国灭亡
《查士丁尼法典》 颁布
基辅罗斯 建立
《大宪章》 签署
拜占庭帝 国灭亡
都铎王朝 建立
俄罗斯成为 地跨欧亚两
洲的帝国
476年 6世纪 9世纪 1215年 1453年 15世纪晚期 17世纪末
目 录
一、西欧封建社会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 城市与教会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西欧封建社会
中世纪(约公元476—公元1453年)
➢ 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自西罗马帝国灭亡 (公元476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的这段时 间。也有一种说法是中世纪结束于文艺复兴时期。
➢ 经常被描绘成一个"无知和迷信的时代","宗教的言论置于 个人经验和理性活动之上"。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把中世纪 看作是文明衰落的时期;启蒙学者认为理性优于信仰,因此 将中世纪视为无知和迷信的时代。
——[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王觉非等译《西方文明史》 ……另一方面,与古代的奴隶身份相比,农奴的地位稍为高些。农奴的日常生 活要遵守村社的习惯,他在村社有发言权。最重要的是这些习惯保证了他拥有自己 土地的权力,并且可以把土地传给继承人。
——【美】布莱恩·蒂尔尼 西德尼·佩因特《西欧中世纪史》
农奴与奴隶的比较
领主或其管家 主持的庄园法 庭审理庄园内 的各种案件, 维护庄园的秩 序
庄园法庭
任务:庄园法庭主要审理庄园内的案件 主持人: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 召开时间: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一般是 每隔一段时间为解决一批问题而开庭一次 召开地点:法庭开庭的地点也不固定有时在领主宅 第的厅堂,有时在教堂,有时就在庄园里的大树下 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 作用: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 庄 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 了领主的特权
历史学论文-欧洲历史格局变迁和欧盟的统一思想
![历史学论文-欧洲历史格局变迁和欧盟的统一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b15e315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e2.png)
历史学论文-欧洲历史格局变迁和欧盟的统一思想内容提要随着市场经济领域的全球化,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区域经济政治组织在主权国家平台上脱颖而出,欧盟在这方面展示了成功经验,取得了重大成就。
我们通过对整个欧洲国家历史进程的反思,既可以看到欧洲走向统一的必然性,也能从欧盟的内部斗争和曲折发展中,看到旧欧洲秩序的影子。
“利益至上”、“均势原则”的传统思想发挥的作用,严重障碍着真正统一的“大欧洲”的建立,而同样产生于近代,以合作代替对抗的“欧洲协调”却展现出强劲力量,使我们对欧洲的未来充满希望。
关键词:均势主权国家利益至上欧盟统一绪论“欧罗巴”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舞台上,有着不可替代的成就和特点,它对整个世界的文明进程有着直接的深刻影响,并且有时可以说是主导影响。
它在近代以来的社会舞台上展现出来的先进性,无疑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
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为了共同的利益,开始走上统一道路。
九十年代前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加快了这一进程。
欧盟成立以后,它在强化市场统一的同时,正谋求政治经济的一体化,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同一声音。
这里,我试着从欧洲两千多年分分合合的历史变迁,谈谈今天欧盟统一下的欧洲格局思想。
本论奥古斯都大帝的铁骑巡弋三洲,拿破仑军团横亘大陆,欧洲就如古罗马的大竞技场,有着暴力传统,人类文明史上最大规模的两次大战,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以它为核心。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在战争、流血、野心和独裁充斥的欧洲,却始终孕育着将区域文明导向统一的内在精神。
一、无边界的古欧洲,各种文明的杂糅哺育了同质的古典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塑就欧洲内在的统一精神。
从历史现象看,所有伟大的帝国文明都是建立在强大武力上的,在东征西讨中,奠定帝国辽阔疆域。
既已建立,为巩固其秩序,统治者往往又借征服而来的政权和宗教之力将帝国的经济和文化推向一体化,古代欧洲也是这样。
古罗马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血腥战争,建立了囊括地中海为内湖的“大霸国”(1)。
欧洲中心论概念的历史考察
![欧洲中心论概念的历史考察](https://img.taocdn.com/s3/m/8115f8de28ea81c758f57899.png)
“人们不可能在 ‘希 腊 ’ ‘东 方 ’ ” 中心之一。当然, 当时的 思 想和 思 想 之 间 设 立 任 何 对立 关系。 但是, 希腊人 。 “barbari以自己的价值观念为中心, 与周边及更广阔区域进行比较, 不自觉地 形 成 了 以 自 我 为 中心的思 想 an ” “化 外 之 民 ” , 最初指不会讲希腊语的人, 后来用来指 粗 鲁、 野蛮 的 日 耳 曼 人 和 亚 洲一 些 民族 都 被 认 为 是 “barbarian ” 。欧里庇得斯( 前 485 - 前 406 ) 认为蛮族缺乏社会制度和文明观念, 暴力往往代替正义和法律成
“欧洲中心论 ” 源 远 流 长, 到 近代 几 乎 成 为 西 欧 学 术 界 的一 种 正 统 观念, 并 在 人文 社会 科 学 领 域 有 着 深 远的影响和多种表现形式。国内外很多学者都用欧洲中心论来说明若干重要问题, 以历史学领域为例, 尽管 但是, 当涉及到解释 具 有 深 远 意 义 的重 大 事 件 时, 欧洲中心论 就 会发 挥 重 历史学家强调一手资料的重要性, 要影响。欧洲中心论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根深蒂固的影响, 妨碍 了 公 允 的 学 术 研究 的 开展 和 独 立的话 语 体 从 而 更 有利 地 建 系的建立。本文拟对欧洲中心论概念的 由来及其内涵外 延 在 历史 上 的 发展变 化 做 一 探 讨, 立我们独立的话语体系。 “欧洲” 一、 前现代时期 的自我中心观 许多学者提及欧洲中心论的概念 时, 往往追溯到古 希 腊 时 期, 那么, 古 希 腊 究 竟 和 欧洲中心论概念有 没 古代世界是一个多元的世界, 但是 只 要 人 类 历史的 发展 是 通过 各 个 地 区、 各 个 民族 有关系呢? 我们都知道, 和各个国家的特殊发展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一般形式, 那么 就 必 然 会在 一 定 的 时 空 范围 内 造 成历史 发展类 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导学案)高一历史(统编版纲要下)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导学案)高一历史(统编版纲要下)](https://img.taocdn.com/s3/m/c3d2f170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35.png)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导学案一、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二、学习目标1、时空观念:把握中世纪的历史分期;根据教材中的图片《6—7世纪的拜占庭帝国》,了解拜占庭帝国发展的基本历程;小组讨论,结合图片《俄国在欧洲和亚洲的领土扩张(至18世纪初)》,制作从“基辅罗斯”到“俄罗斯帝国”的历史进程年表2、史料实证:运用教材相关图片等史料,了解城市居民构成、城市自治方式、城市自治的影响,感受中世纪基督教的强大经济与精神力量;把握城市与宗教对王权强化的重要影响。
3、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正确理解“中古”等历史概念;把握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通过自主学习,画出封君与封臣的相互关系图;多视角理解欧洲“中世纪”;从唯物史观角度看待基督教的显赫地位对欧洲封建王权的双重作用。
4、唯物史观:认识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所体现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显示的新时代特色,形成对欧洲“中世纪”的辩证认识。
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要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中世纪晚期西欧民族国家逐渐产生、罗马法的发展历程都是这一规律的体现5、家国情怀: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形态的论述;感悟中世纪欧洲区域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古今相映,在学习拜占庭帝国的“盛”与“衰”中形成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情怀。
三、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通过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以及城市和王权的关系,呈现西欧封建社会的变化,说明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进程。
教学难点: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与发展;城市与王权的关系。
四、以思导学1、西欧封建社会基本特征?2、思考:根据材料和图示分析封君封臣制度的原因、目的、特点?3、思考:封君封臣制与分封制有何异同?4、庄园经济的特点和影响?5、思考: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趋势(政治、经济、文化变化)?五、课时预览六、知识梳理一、西欧封建社会2、政治:封君封臣制度思考点1:根据材料和图示分析封君封臣制度的原因、目的、特点中古西欧初期王权衰落,社会秩序混乱,地方豪强互相斗争,战乱不已,盗匪横行。
《中古时期的欧洲》1
![《中古时期的欧洲》1](https://img.taocdn.com/s3/m/f6314adf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71.png)
【课堂探究】
新兴王权集中国家的出现产生了哪些进步影响? 进步影响: ①结束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国家逐步走向统一、稳定。 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督教会对西欧国家的控制,为西欧民族国家 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④在加强王权的斗争中,法国和英国出现等级代表制,成为西方近代 议会制度的起源。 ⑤葡西王权的加强,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
土地 来源 经济 形态
剥削 方式
管理 形式
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权威、 买卖、强占等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大土地私有制
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布置庄 园,使耕种与纺织等手工业结合,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 界
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 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 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 “部曲”等
材料二 在西欧封建社会远未衰落之际,潜结构就顺利的形成了,其标志是城 市自治。自治意味着建立一个政治机构来对新经济结构进行调节,突出表现 在设立一种保护机构来对抗领主,维护市民生活和商业贸易,并为市民文化 生长提供土壤。
——金观涛《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
材料三 十一世纪末,在工商业发达的意大利城市首先出现了第一所世俗大 学——博洛尼亚大学。到十二世纪,又相继出现了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 牛津大学。十三世纪后,捷克的布拉格大学、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英国的 剑桥大学、德国的海德堡大学、法国的奥尔良大学等等均已成立。
匠等等。
—— 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
封建法律规定农奴的人身属于领主,农奴要世代为奴,只有被主人释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课件)-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课件)-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下)](https://img.taocdn.com/s3/m/e183d363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ac.png)
来维系
维系
点 从属关系 各级封建主之间只效忠于 层层从属,效忠于上级的
直接上级,不可越级
上级直至天子
相同点
都是封建等级制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都分土 地;权利和义务相互交织;目的相同,维护统治
梦圆历史工作室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
一、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及特征
原因: ①社会动荡;②自然经济发展。
封
臣
西欧封建社会的封君与封臣关系,纯粹是一种封建主个人之间 的关系,而非国君与其臣民的关系。国王可以有自己的封臣,
国王的封臣也可以有自己的封臣,而且国王的封臣对于自己的
封臣来说,他就是封君。
双方关系通过约定缔结,由双方实力对比决定,实际上 是一种不平等的人身统属和依附关系。
特点: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等级森严,封主和封臣之 间逐级保护和负责,不能越级管理;缺乏中央集权; 封建等级制度复杂而混乱。
梦圆历史工作室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西欧封建社会的城市
二、西欧封建社会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2.城市的兴起与自治
城市衰落 在蛮族征战西欧之时,当年繁华的城 市走向衰败。罗马就是当年盛况的一个残 影。这座在古代有100万人居住的帝国都 城,居民数量仅为2万人左右。有时像座 鬼城,其中的宏伟建筑已人去楼空。
梦梦圆圆历历史史工作工室作室 第第3二课单中元古中时古期时的期欧的洲世界
课题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程标准】
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 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梦圆历史工作室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习目标
古代欧洲的民主与法治
![古代欧洲的民主与法治](https://img.taocdn.com/s3/m/c749f559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5d.png)
目的:为了协调封 建领主之间的利益 关系,维护社会稳 定
发展:随着城市的 发展和市民阶级的 壮大,议会制度逐 渐扩大到其他欧洲 国家
特点:代表由选举 产生,议会拥有立 法权和监督政府的 权力
文艺复兴和启蒙 运动对民主思想 的推动
英国光荣革命和 美国独立战争对 民主政治的实践
法国大革命对民 主政治的进一步 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教会法主要涉及宗教事务和信仰 问题,而世俗法则涉及政治、经 济和社会事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会法和世俗 法逐渐融合,共同构成了欧洲法 律体系的基础。
城市法:随着城市 的兴起,城市法逐 渐形成,为城市居 民提供法律保障, 维护城市秩序。
商人法:商人法是 中世纪欧洲商业贸 易中形成的法律体 系,旨在保护商人 的权益,促进贸易 发展。
陶片放逐法:为 了防止权力过度 集中,古希腊实 行陶片放逐法, 定期投票放逐威 胁民主的政客
古罗马共和制建立时间:公元前509年 特点:由贵族组成元老院,有权决定国家大政方针 选举:每年两位执政官,负责日常政务 作用:古罗马共和制为民主政治的先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起源:中世纪欧洲 的议会制度起源于 12世纪的英国
立法程序:议会制度,三权分立 等,确保立法公正和权力制约
民主制度促进 了法治的完善
法治保障了民 主制度的实施
民主与法治相 互依存,共同
发展
古代欧洲民主 与法治的互动 关系对现代社
会的影响
提供了现代政治文明的基础框架 推动了现代
民主政治在欧洲 的普及和确立
起源:罗马法的雏形可以追溯到罗马城邦时期 发展:从《十二铜表法》到《查士丁尼法典》 特点:注重法律程序和证据,强调权利保护 影响:对欧洲法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洲中心主义名词解释
![欧洲中心主义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0e65a6d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8f.png)
欧洲中心主义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欧洲中心主义不?欧洲中心主义啊,就好像是一个
人总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觉得自己所在的地方啥都好,别的地方
都比不上。
比如说,有些人就觉得欧洲的文化、价值观那才是最棒的,其他地区的都得靠边站,这多可笑啊!
咱就拿艺术来说吧,欧洲有很多伟大的艺术作品,这没错吧。
可难
道其他地方就没有让人惊叹的艺术了?像咱中国的传统绘画,那意境、那笔触,不比欧洲的差呀!凭啥就只看重欧洲的呢?这不是明显的偏
见嘛!
再看看科技发展,欧洲确实在历史上有过很辉煌的时期,推动了很
多重要的发明和进步。
但这就能说其他地方的科技就不值一提啦?古
代中国的四大发明,那对全世界的影响多大呀!这欧洲中心主义咋就
视而不见呢?
还有社会制度,欧洲有他们的一套模式,但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
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呀。
不能说欧洲的就是最好的,其他的都得学他
们呀。
这就好比有人说只有一种水果好吃,其他水果都不行,这多荒
唐呀!
欧洲中心主义其实就是一种狭隘的观念,它限制了人们的视野,让
人们只看到了一小部分,却忽略了世界的丰富多彩。
我们应该摒弃这
种观念,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发展
模式。
别再盲目地认为欧洲就是一切的标准,要知道,世界是多元的,每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我们要尊重和欣赏这种多样性,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这个世界,也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古今中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及观点
![古今中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及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ed68642f52d380eb62946d3a.png)
古今中外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各自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一、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
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
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
如古希腊的泰利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
这些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
古代欧洲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些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但仍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范畴。
战国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天行无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东汉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张载的“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象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刘禹锡的“五行之气”、“天与人交相胜”;古希腊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的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等。
南朝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明朝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
”“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
老子《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
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意志有目的的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扩展】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
西方古典文化的概念
![西方古典文化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2cfc0390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76.png)
西方古典文化的概念西方古典文化是指欧洲古代希腊和罗马文化的传统和价值观念,在西方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部分。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哲学、艺术、政治、法律、科学、历史、文学和语言等等。
西方古典文化强调人类理性、个体尊严、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并以古希腊和罗马的思想和艺术为基础。
西方古典文化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人在哲学、政治、体育、戏剧等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
希腊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也对西方社会和政治体制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如雅典的民主制度。
古罗马则在法律、政治和工程技术等方面有着重要贡献。
罗马法是西方法律体系的基础之一,罗马构筑的道路、桥梁和建筑仍然影响着现代建筑和基础设施。
西方古典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古希腊的雕塑、建筑和绘画,以及古罗马的壁画和雕塑。
这些艺术作品以其精致的技巧、逼真的形象和充满意义的主题而闻名。
总体而言,西方古典文化反映了人类的智慧、美和思想,它对西方文化和现代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它不仅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之一。
西方古典文化是指古希腊和古罗马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古希腊和古罗马社会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基石,其影响涵盖了艺术、哲学、政治、法律、科学等各个领域。
在艺术方面,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雕塑、建筑和绘画等作品被视为经典之作。
这些艺术作品追求人体比例和完美的表达,注重对自然界和人类经验的再现。
在哲学方面,古希腊的哲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关于真理、道德、人类存在等问题的思考。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思想对后世的哲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政治和法律方面,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和古罗马的共和制度为西方政治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罗马的法律体系对后世的法律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科学方面,古希腊的科学家们进行了许多基础研究,如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和克拉克斯特尼的医学。
这些研究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历史学论文-论中世纪西欧的三等级观念(上)
![历史学论文-论中世纪西欧的三等级观念(上)](https://img.taocdn.com/s3/m/62c2f656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7f.png)
历史学论文-论中世纪西欧的三等级观念(上)中世纪欧洲的文献中有不少关于“等级”(ordo/ordines)的论述。
19世纪末以来,等级观念,尤其是三等级(the three orders)观念渐渐成为一个历史问题,引起西方学术界较为广泛的重视,三等级观念也逐渐被视为中世纪西欧社会的一个特征。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西方学术界对三个等级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起源、内涵以及在中世纪西欧社会等级观念中的作用等方面。
国内学术界尤其是史学界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不多。
彭小瑜先生在关于中古教会的等级结构与权威分布的论述中谈到三等级问题的复杂性[1] (P458—461),但并没有展开。
虽然西方学者对此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但其各异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无疑使这个问题更加复杂。
各家的看法虽有可信之处,但也并非无懈可击,比如,在对三等级关系的认识上,还存在着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三个等级的关系到底如何?是不平等,还是平等?各等级的关系有没有变化?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等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笔者不揣浅陋,尝试对这个问题作初步的分析,以就正于方家。
需要说明的是,等级及三等级问题是非常复杂的,既存在认识上的多样化的分类,又存在理论认识与社会现实间的矛盾,还有各类别内部的组成、等级之间的交叉、重叠、变动、冲突以及各等级内部的演变与再分等问题,中世纪的“等级”与近现代的“阶级”概念也有着较大的差别[2] (P452—466)。
此外,等级观念的变化是直接受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的,这是本文的根本前提。
限于能力和篇幅,行文中不再讨论上述问题,只是从思想观念的角度,试着对三等级的关系作一般性的动态考察,尤其注重教俗之间的权力之争对它的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根据目前已知的文献,三个等级的说法最早出现在9世纪,并在10—11世纪得到较为系统的表述。
一般认为,三个等级说法的雏形出自9世纪末英格兰维塞克斯国王阿尔弗雷德大帝的笔端。
他在翻译波埃修(Boethius,约480—524)的《哲学的安慰》一书的第2卷第17章时,加上了自己的一段话,说:“这些是国王的材料与统治的工具(tolan):他应当让自己的土地上住满人;应当有祈祷者(gebedmen)、作战者(fyrdmen)和劳作者(weorcmen)。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https://img.taocdn.com/s3/m/1f29b6e3f111f18582d05a61.png)
伊凡四世统治
俄罗斯国徽
内政:专制制度,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沙皇拥有了最高决策权,
不再受缙绅会议制约),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
扩张:对外扩张,征服喀山汗国(1552)和阿斯特拉罕汗(1556)、立窝
【美】布莱恩·蒂尔尼 西德尼·佩因特——《西欧中世纪史》 领主自营地:领主直接经营,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 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 农民份地: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自由农份地和农奴份地,自耕自收,向领 主缴纳租税。
3、农奴制度
根据材料,比较农奴和奴隶的异同 另一方面,与古代的奴隶身份相比,农奴的地位稍为高些。农奴的日常生活要遵守村 社的习惯,他在村社有发言权。最重要的是这些习惯保证了他拥有自己土地的权力, 并且可以把土地传给继承人。
),控制力有限。(4)影响:国王和各级封君构成统治阶级,封君独立权力,出现不
同的分裂割据。
比较封君封臣制度与西周分封制
相同点
1.都是有条件的分封:权利与义务 权力和义务相互交织
2.目的相同:维护统治 3.都是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4.都分土地
不同点
1.时间不同: 2.维持形式不同: 西周:以血缘为纽带,宗法制来维系
基督教在全世界发展。
材料: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 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②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天主教建立起 大一统神权统治。
政治上:罗马教皇有权废立国王(有权) 经济上:教会是西欧最大封建主(有钱) 思想文化上:垄断教育,禁绝“异端”思想(有 势) ③教权与王权—既勾结又抗争
2.城市兴起:时间、背景、意义 3.基督教会:产生、发展、权力
三、中古东欧——拜占庭与俄罗斯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世界古代史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世界古代史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https://img.taocdn.com/s3/m/ab24006a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c8.png)
来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考点 1: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九上第 7 课 P32-37)(2018·黄冈 20) 1.基督教的兴起
产生 1 世纪时,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产生 耶稣就是“救世主”。耶稣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
承担着经济、司法、宗教、政治等方面的职能,是西欧中 作用
世纪的基础
考点 3: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九上第 9 课 P ) 42-46 1.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兴起 从10 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出现了许多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
手段 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城市
代表 法兰西琅琅城城市民争取自治权的斗争 自治 发展 标志 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 城市 (1)城市周围农村的农民进入城市成为手工业生产者和商人 居民 (2)农奴进入城市居住满一年零一天,获得市民的身份 影响 市市民民阶阶层逐层渐形成,出现了早期的资产阶级
内容 入“天堂” 4 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确定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
传播 传播
(1)与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利用、扶持,形成思想上的统一、 经济上的协调,从而形成完整的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 (2)逐渐成为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堡 作用 垒 (3)对西欧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如风俗习惯、价 值观念和文学艺术等
构成
大全》 《法理概要》:指导学习法律的文献
《新法典》:查士丁尼执政时期的法令
(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对财 《罗马民 评价 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 法大全》 (2)局限:仍然承认奴隶制
地位 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汉谟拉比法典》《十二铜表法》与《罗马民法大全》的比较:
【精品历史课件】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精品历史课件】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https://img.taocdn.com/s3/m/eff1a68a0b1c59eef9c7b4c3.png)
相互斗争,王权上升,教 13世纪末叶,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
13世纪以后
权衰微
的支持,王权加强
26
读教材自主学习
提能力合作探究
讲方法题型对接
命题探究 探究1 教会的显赫 史料 推翻罗马帝国的蛮族将古代文明①……一扫而光,幸存下来的只有基督宗教 和一些残破不全的城市。然而,在欧洲社会重建中,拥有高度文明进展的基督宗 教对于当时尚处于文明低级阶段的蛮族进行了反征服②。其结果,占领者和被占 领者在信仰基督宗教上达到了和谐与共鸣③。
25
读教材自主学习
提能力合作探究
讲方法题型对接
此消彼长的王权与教权
探究二 王权与教权 史论史识
时间
王权与教权关系
背景
5至11世纪
互相利用,互为依存
王权期望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的外衣, 强化王权;教会为获得国家的大力支持, 以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势力
11至13世纪 相互斗争,教权高于王权
教会权势的膨胀,王权的衰微
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3)查士丁尼统治 ①对外扩张:先后 占领北非 和___意__大__利__等地。
查士丁尼时期,拜占庭帝国一度强大,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9
读教材自主学习
提能力合作探究
讲方法题型对接
②法律编纂: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的《___查__士___丁__尼__法__典__》,使罗马法成为系统、 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 合称《_________罗__马__民__》法。大全 (4)衰落 ①原因:连年征服战争严重消耗了拜占庭的资源。6世纪中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 的冲击和内部矛盾,帝国陷入混乱。 ②表现:7世纪中后期,帝国丧失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土地,仅保有小亚细亚 和_____巴__尔__干___半__岛等地区。 (5)灭亡:__1_4_5__3_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帝国灭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世界的“欧洲”观念符松涛一、欧洲:欧罗巴居住的地方在古代世界,“欧洲”一词首先是以一个神话人物的名称而出现的。
公元前8世纪希腊诗人赫西俄德的《神谱》中谈到有一位神话人物叫欧罗巴(Europa),她是大洋之神俄刻阿诺斯(Oceanus)和河神之母忒提斯(Tethys)的女儿,亚细亚则是她的一个姐妹[3]。
稍后,在他的另外一部著作《女杰录》中,欧罗巴再次出现,与《神谱》中的记载不同的是,欧罗巴的指谓已发生变化,开始与欧洲名称的起源联系在一起。
据赫西俄德所述,欧罗巴是腓尼基(今黎巴嫩)国王的女儿,主神宙斯因贪恋其美貌,便化身为公牛将之诱拐到腓尼基对面的克里特岛。
在那里,欧罗巴为宙斯生下三个儿子,并永远留在了该地,克里特岛所在的那块大陆因此被命名为欧罗巴[4]。
赫西俄德之后,荷马在《伊利亚特》中也提及欧罗巴,其故事情节并无多大变化,只是在细节与表述上与赫西俄德略有不同[5]。
借助于荷马史诗在古代世界的盛行,欧罗巴的故事无疑得到巨大推广,为古典作家普遍关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雅典人阿波罗多洛斯对欧罗巴的记述。
阿波罗多洛斯生活于公元前1世纪,著有神话故事集《书藏》,书中称欧罗巴为腓尼基国王阿革诺耳(Agenor)之女,被宙斯诱拐并生下三个儿子之后,又与克里特国王阿斯忒里翁(Asterion)成婚。
后来阿革诺耳又派出儿子卡德摩斯等人去寻觅欧罗巴,引出了其他一系列神话故事[6]。
阿波罗多洛斯对欧罗巴的记述,因其详尽遂成为欧罗巴神话的标准版本,为后人普遍效仿。
罗马诗人奥维德(公元前43—前18年)在《变形记》中就基本上沿用了这一说法[7]。
至于为什么用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来命名欧洲大陆,古代作家除希罗多德(公元前484—前406年)外似乎没有谁给予确切的解释。
希罗多德在谈到欧洲的起源时说道:“没有人知道它的名字是怎样得来的,更不清楚是谁给它起的名字,……我们所能说的只是这个地方是因推罗的妇女欧罗巴而得名的。
而在当时之前,它和其他地方一样,好像也是没有名字的。
但很明显这个妇女是生在亚细亚,她从来没到过希腊和今日称为欧罗巴的地方。
而只是从腓尼基来到克里特,又从克里特来到吕奇亚(Lycia)。
”[8](Ⅳ.45)古典著作中所记载的欧罗巴的故事,是对古代世界流传已久的欧罗巴神话的总结和艺术再现。
早期欧罗巴的故事简约而平实,后期则逐渐加入了新的成分,更具文学色彩,体现了神话世俗化的过程。
借助于对神话,亦即对遥远过去的追忆,希腊人在自我的认同叙事中把对“欧罗巴”的集体记忆转化为对“欧洲”的朦胧意识和初步思考,标志着“欧洲”观念的最早萌芽。
二、欧洲:不断扩展的地理区域古典著作中都暗示了欧罗巴作为一块大陆的存在,近代学者曾对这一名称进行了地理意义上的溯源。
德国学者里特尔(C.Ritter)认为Europa来自古代高加索居民对其北部和西部平原的称呼[9],另有人认为Europa源自希腊语eurus,意为“broad-faced”,指希腊人广阔的聚居之地[10]。
比较语言学和词源学上的研究则表明,Europa和Asia一词一样,都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的阿卡德语。
Asia源于阿卡德语asu或acu,意为“上升”或“升起”,因而指代日出和东方;Europa则源于阿卡德语erib或erebu,意为“进入”或“没入”,用于指日落和西方[11]。
因此,Europa最初可能是古代西亚人指示方向的词,后来才用于指代亚洲西部与之隔海相望的欧洲大陆。
词源学上的考证为欧洲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提供了较为确凿的证据。
实际上,早在公元前9世纪与8世纪之交的《荷马颂歌》里,“欧洲”一词就已开始作为地理术语而被使用。
在其中一首名为《阿波罗颂歌》的诗里,作者写道:阿波罗要在德尔斐建立一座神庙,让“那些居住在富饶的伯罗奔尼撒、欧洲和所有海上岛屿的居民”都可以来此寻求神谕[12]。
从这里可以看出,早期的希腊人把他们所居住的世界划分为三个部分,欧洲是指伯罗奔尼撒半岛和爱琴海诸岛以外的、希腊世界北部的大陆部分。
现代学者据此认为是指色雷斯[13],丹尼斯·海则认为最初是指希腊的大陆部分,后来则包括爱琴海诸岛在内[14]。
总的说来,古典时代早期的欧洲大致上就是指希腊人所熟知的爱琴海世界。
随着对外界认识的日渐增加,希腊人开始走出爱琴海,向更为广阔的地中海迈出了探索的步伐,公元前8世纪以来的人口压力,也驱动希腊人向海外进行大规模的殖民活动。
经过两个世纪的潜心经营,希腊人的殖民城市已遍布从西班牙到克里米亚的整个地中海区域[15],希腊人对欧洲的认识也随之得以拓展。
活跃于公元前5世纪初期的希腊诗人品达(公元前522年?—前443年)在一首诗中曾告诫水手们不要贸然航行于加季拉(Gadeira,今西班牙加的斯(注:加的斯(Cadiz),位于西班牙西南端,据希腊神话,极西方的地狱入口即位于此。
))之外的未知海域,而应当调转船头,返回到安全的欧洲大陆[16]。
在品达的世界观中,欧洲的地理范围已扩展到所有已知的地中海北部沿海地区。
从荷马到品达,欧洲作为地理概念仍然局限在希腊人的活动范围内,对之的观察也没有超出希腊人的视角。
并且,这一时期欧洲的地理所指并不明确,对欧洲的认识仍处在一个较低层次。
较早从地理学角度对欧洲加以认识的是希腊人赫卡泰(Hecataeus,公元前550—前475年?)。
赫卡泰曾周游世界,著有Periodos gēs(Journey round the World)一书,对欧洲的地理概况作了一定介绍。
他认为欧洲与亚洲(包括利比亚在内)构成了地球的两大部分,欧洲占据着地球的北半部,亚洲则位于地球的南半部。
赫卡泰绘制了可能是最早的欧洲地图和世界地图,并标出了欧洲的边界,把今天的赫勒斯滂海峡、马尔马拉海、博斯普鲁斯海峡、黑海、高加索山脉和里海作为与亚洲的分界线[9]。
赫卡泰之后,真正在世界历史的含义下将欧洲作为地理概念加以考察的当属希罗多德。
在《历史》中,希罗多德列以专章叙述欧洲,他首先提到了把世界划分为欧罗巴、亚细亚和利比亚三个部分的说法,明确了欧洲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8](Ⅱ,16)。
继而,希罗多德又初步确定了欧洲的边界,认为欧洲南部濒临地中海,东部以科尔启斯的法息斯河(the Prasis of Colchis,今黑海附近)或麦奥提斯湖的塔纳伊斯河(the Maeotic Tanais,今顿河)和奇姆美利亚渡口(the Cimmerian Striait,今博斯普鲁斯海峡)与亚洲为界,但对北部和西部边界却语焉不详[8](Ⅳ,45;Ⅲ,115)。
尽管希罗多德对欧洲的叙述也有不实之处,如他认为欧洲是已知三个大陆中面积最大的,超过了利比亚和亚细亚的总和等[8](Ⅳ,42)。
但总的说来,他对欧洲的认识较前代更为丰富,也更加真实可信,反映了当时地理知识发展的最高水平。
古典作品为认识欧洲提供了一种书本知识形式的和更具理论性的话语空间,希腊人及以后罗马人在欧洲大陆的探索则从现实层面上加深和拓宽了对欧洲的认识,其中罗马军队的征战有着重要意义。
如布匿战争时期对西班牙的发现,恺撒对高卢的发现,奥古斯都时代对巴尔干半岛、多瑙河河谷、西日尔曼地区及易北河流域等地的发现,图拉真对喀尔巴阡山地区的征服与发现,克劳狄、哈德良诸帝对不列颠的征服等[17]。
罗马的征服,将更多的边缘地区纳入以欧洲为中心的政治文化体系中,欧洲作为地理概念也得到更为清晰的表述。
生活于罗马时代的希腊人斯特拉波(Strabo,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在其名著《地理学》中详尽地介绍了这一时期欧洲的地理概况,他认为欧洲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广阔,它比亚洲小,比非洲大,从西向东依次分布着伊比利亚、高卢、意大利、日尔曼、色雷斯、伊利里亚和希腊等地区。
斯特拉波还清楚地界定了欧洲的边界:东迄麦奥提斯湖和塔纳伊斯河,西临大西洋,北至不列颠,南达直布罗陀海峡[18](ⅩⅦ,3,1;Ⅱ,5,27-23)。
斯特拉波时代的欧洲,在地理概念上比前代清晰和确切许多,除了莱茵河以北、波罗的海沿海和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等地区外,在疆域上已大体与现代欧洲相吻合。
欧洲作为地理概念的出现,反映出欧洲居民对所处生存空间的认同,其范围的扩大则体现了认同的转化功能,即不断吸纳欧洲之外的地区,将之融入在文化张力作用下逐渐扩展的特定空间。
在罗马地理学家庞篷尼·麦拉(Pomponius Mela,公元前1世纪)的三卷本《地理图志》(Chorography)中,色雷斯东部、以前未曾被人提及的西徐亚(Scythia)和萨尔马提亚(Sarmatia)等地也被纳入欧洲版图[19]。
三、欧洲:文明优越的世界随着欧洲由神话概念向现实地理概念的转变,欧洲居民开始审视自我及其所处的生存空间的文化特征,一种初步的欧洲认同逐步形成。
欧洲认同似乎建立在希腊人自我认同的基础上。
历史初期的希腊人并无统一名称,只是以各自语言为纽带组成不同的方言集团。
公元前5世纪,希腊世界完成了向文化共同体的过渡,各部落逐渐整合成以阿提卡方言为共同语言、奥林匹斯神系为共同信仰、具有共同生活方式的同一民族。
在希罗多德时代,民族的同一性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展示自我、区别他人的重要特征[8](Ⅷ,144)。
希腊人的自我认同感强烈地体现在泛希腊的宗教仪式和文化活动中,奥林匹克运动会堪称典型。
它象征着希腊世界的和睦与团结,向所有希腊民族开放,却禁止异族参加,但只要被允许参加这一活动,就意味着获得了希腊人的身份,马其顿国王即因此得到了希腊人的称号[20]。
作为欧洲文明的缔造者,希腊人的认同理所当然地影响了欧洲认同的形成,在希腊人的世界观中,欧洲就是与希腊对等的,希腊人经常以欧洲作为表达自我身份的概念。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5年)在一篇对话中谈到欧洲边界时,这样说道:“我们居住在法息斯河与赫拉克勒斯柱(the pillars of Hercules,即直布罗陀海峡)之间,占据着世界上很小的一部分。
”[21]斯特拉波也称欧洲为“我们居住的世界”[18](Ⅱ,5,8)。
希罗多德则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强调了希腊人的欧洲认同,在谈及希波战事的地方,他大约25次使用了“欧罗巴”一词,指代战争中的希腊一方。
对于波斯对希腊的侵犯,也多使用“进入欧罗巴”、“侵入欧罗巴”和“征服欧罗巴”等表述方式[8](索引“欧罗巴”条)。
认同固然是对同一性的自我意识,但并非在隔离的环境中得到界定,而是在自我(the self)与他者(the other)的比较中完成。
欧洲认同也体现了与他者的区分,与欧洲之外的地区,尤其是与亚洲的区分,即欧洲意味着文明、进步、民主和富强。
较早表达这种思想的是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36—前338年),希氏在一篇题为《论空气,水和居处》的文章中,通过比较欧洲与亚洲在气候、环境和习俗诸方面的不同,得出欧洲优越于亚洲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