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节日精神实质的“淡忘”及其“回归”
传统节日让我们回归纯真与喜悦
![传统节日让我们回归纯真与喜悦](https://img.taocdn.com/s3/m/f9349ed6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26.png)
传统节日让我们回归纯真与喜悦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纯真喜悦的追求。
这些节日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传统的底蕴,更是让我们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重新回归纯真与喜悦的宝贵机会。
一、传统节日的意义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特殊的意义。
首先,传统节日代表着民族的传承和历史的延续。
例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意味着新的开始和希望,在家人团聚、亲朋好友相聚的同时,也传承了家族的血脉和文化传统。
其次,传统节日承载着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敬畏之情。
农历节日如元宵节、中秋节等都与农田的丰收、月亮的圆缺息息相关,人们通过庆祝这些节日,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恩和对生活的喜悦。
最后,传统节日是社会团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节日的举办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团队的力量,从而促进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同时,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传统节日也为人们提供了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增进了民族间的友谊和理解。
二、传统节日与纯真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丧失对纯真的感知。
而传统节日则能够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纯真情感。
首先,传统节日给人们带来一种朴实与简单的体验,使我们远离繁琐与功利。
比如,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划龙舟、食粽子,欣赏赛龙舟等活动,这些简单又有趣的方式让人们找回童年的乐趣,感受到纯真的喜悦。
其次,传统节日通过家庭和社区的聚集,增强了人们的社交与互动,让我们能够与亲友们分享时间和情感,重拾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纯真关系。
再次,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活动和美食品尝都是源于人们对生活的真诚追求,这样的纯真情感能够让人们享受到淳朴与喜悦,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三、传统节日与喜悦传统节日是人们享受喜悦和庆祝的时刻,它们代表着一种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与追求。
文化活动的举办以及人们的欢庆庆典,都能给予人们激动人心的喜悦体验。
首先,传统节日的场景和装饰都富有喜庆气息,如中国春节中的红灯笼、爆竹声、舞龙舞狮等,这些独特的元素让人们充满了节日的感受,带来了喜悦和快乐。
传统节日文化回归热点解析
![传统节日文化回归热点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005ae53e45c3b3567ec8b86.png)
【背景链接】传统节日文化回归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挟经济强势进入我国;同时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一些人开始满足于对物质本身的追求,摈弃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入理解,如重阳节孝亲敬老、端午节纪念屈原、中秋节合家团圆等一些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已逐渐被淡化,传统节日文化正面临着考验。
关于中秋,我们总有很多的回忆:作为传统节日的中秋节,小时候能和亲人一起,挤在小小的电视机前看联欢晚会,吃一口五仁月饼,“人月两团圆”那就是最大的幸福。
而如今,中秋更大的意义或许在于假期,而非节日。
平时忙碌于工作、学习的年轻人也许从许久之前便开始期待这难得的三天小长假,盼着可以去近郊或者哪里放松、休闲一下,甚至早已把计划做好。
而一直赋闲在家的父母老人们,或许也从半年前就开始期盼着儿女可以回一趟家,共叙团圆。
其实不只是中秋节,不少传统节日于今似乎只剩下吃喝。
元宵节除了元宵,端午节除了粽子,难以给人留下什么念想。
传统节日成了商家打造节日经济的跳板,消费主义时代的浮夸节日形态和商品形式使人们往往被“虚假的消费需求”所误导,一些承载着丰富文化内容的仪式庆典被简化甚至省略,节日食品、器具等的制作有些也已经失传,过节的氛围越来越淡薄。
与此同时,不仅传统节日变了味,教师节的腐败现象也让人们大跌眼镜。
黑龙江哈尔滨依兰县高级中学高二十七班班主任冯群超,因在教师节当天未收到节日礼物,训了自己班学生整整一堂课……好端端的教师节变成了“送礼节”。
【标准表述】[表现及原因]这些年来,伴随着消费主义与工具理性的扩张,中国传统文化正从“内核”向“形式”流转,甚至庸俗化为吃文化、休闲文化。
譬如,中国的传统礼节文化,已经分化成两种“流派”:一是继承表情达意的简单传统,属于“礼义仁智信”的范畴,是一种美好的交际习俗;二是披着礼节的幌子李代桃僵,将“礼”装扮成权钱交易的硬通货,规避权力监督,达成灰色收益,上演“熟人规则”。
当我们在“拼假攻略”中体验休闲时光,当法律逼着人“常回家看看”,那些奔腾在历史长河中的节日意象,早就难以“人月两圆”。
让传统节日回归本来的意义
![让传统节日回归本来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1f91d2b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d6.png)
PRwoRld \ 公关世界 7卷首语文/薛 丽PR让传统节日回归本来的意义“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苏轼在《六幺令·天中节》中对端午的描述,可谓民俗浓郁,风景如画。
端午节又称天中节,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然而,如今,多数人对于端午节恐怕只剩吃粽子、划龙舟的概念,而这仅存的仪式感也正在被小长假的欢愉慢慢淹没。
中国是世界上节日最多的国家之一,从古到今,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新生节日共有两千来个,其中约三分之二是少数民族节日。
传承至今,许多节庆已凝塑成记忆民情风俗和信仰旨趣的动感样板,成为彰显特色文化和张扬民族性格的活化载体,甚或正在扮演着文化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融会的特殊角色。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越来越多节日的传统文化和精神正被现代化潮流和商业资本运作所碾碎和抛弃,七夕节的玫瑰,中秋节的月饼,国庆节的旅游黄金周……原汁原味的节日文化在符号化的消费中已渐行渐远。
与之相伴的还有,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的入侵,由西方传入的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万圣节等洋节的逐渐盛行对中国民族文化传统节日体系造成的冲击。
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仍然保留着最原始的记忆。
例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苗族的姊妹节,作为台江县苗族传统中最盛大的节日,延续千年后,如今,其纯粹神秘的东方之美将越来越多的人吸引至苗疆腹地。
类似的还有西藏雪顿节、鄂伦春族的“古伦木沓节”、白族的绕三灵等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节日保存并延续下去,国务院把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中国传统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将人们对节日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被遗忘的文化内涵。
中国节日,让世界看见的不仅是繁荣的节日经济,还有厚重的人文历史和炫丽的文化底色。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高中生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三篇】_高中议论文作文_
![高中生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三篇】_高中议论文作文_](https://img.taocdn.com/s3/m/e914be8c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66.png)
高中生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三篇】【篇一】人们常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故事源远流长。
”看完了以上的精美展示,相信大家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古代发展过来的。
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正是我们经常耳熟能详的传统节日。
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等,都是我们所熟知的节日。
在xx大中说过:“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东西,我们需要坚守的是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的富有民族精神的东西,物质文化如国画、书法、碑刻,精神文化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
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坚守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一个严峻的现实是,我们很多传统节日都被冷落了,诚然,圣诞节、复活节等“洋节”的到来带给了我们新鲜活跃的西方文化,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见闻,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如今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似乎对“洋节”过分偏爱从而忽视了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在这个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转化的时代,传统节日仪式上的淡化虽难以避免,但节日若是被人们淡忘,甚至寻觅不到一息对传统节日的记忆,那将是危险的。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不尊重不善待传统文化,难免逐渐丧失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坚守传统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重视的课题。
每一个佳节都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
在中国,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寓意,每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都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里面所蕴含的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智慧的结晶。
当下,只要我们记住传统节日内涵,牢记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刻韵味,改变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未尝不可。
当然,坚守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意在守住中国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这并不意味着墨守陈规或固步自封,而应是呼应时代、顺应发展要求、创新形式和突破。
传统节日回归传统文化的时刻
![传统节日回归传统文化的时刻](https://img.taocdn.com/s3/m/cefe1f22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13.png)
传统节日回归传统文化的时刻传统节日在中国文化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们不仅仅是人们欢庆的时刻,更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传统节日逐渐淡化,甚至被忽视。
然而,近年来,人们开始重视传统节日的回归,这标志着中国社会正迈向传统文化的复兴之路。
回归传统节日的背景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节日逐渐被商业化和消费主义所包围,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和内涵。
现代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和西方节日相结合的方式来庆祝,而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
传统节日的回归意义重大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
回归传统节日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1. 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回归传统节日,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人们通过重拾传统习俗和活动,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2. 培养文化自信:传统节日的回归有助于培养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维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对于国家和个人的身份认同非常重要。
通过重视传统节日,我们可以增强本土文化的影响力,树立自己的文化自信。
3. 促进社会凝聚力:传统节日的回归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
在独立的社会中,节日是人们团聚、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时刻。
通过共同庆祝传统节日,人们的情感和联系得到加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4.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节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形式。
回归传统节日有助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防止其逐渐消失。
回归传统节日的实践与启示为了回归传统节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1. 弘扬传统节日的价值观念: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吃喝玩乐的时刻,更是传承和弘扬传统价值观念的时刻。
例如,春节是家庭团聚和尊老爱幼的象征,清明节是缅怀祖先和传承家族纽带的时刻。
高三议论文关于传统节日的高中作文1000字(精选范文)
![高三议论文关于传统节日的高中作文1000字(精选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da2afea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70.png)
高三议论文关于传统节日的高中作文1000字(精选范文)【高中作文】引言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加深,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
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的年轻人特别热衷于过情人节、圣诞节,而中国传统节日中必须有的一些习俗被淡化了。
比如春节回家、清明扫墓、中秋赏月吃月饼等等。
而且,很多节日都流于形式,甚至仅仅变成了一种吃的节日,其中一些深层次的文化的东西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对此,国务院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三个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
笔者认为此举是及时的,而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它根植于古代农业社会文明。
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约定,形成了自身特定的文化内涵。
同时,它还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文化学认为,文化的结构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然也不例外。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物质层面1,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节日里蕴藏着丰厚的“吃”文化。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节日就是一路“吃”过来的。
如: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
而且,绝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是在古老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伴随着祭神、祭祖以及节日饮食而逐渐形成一种习俗的食物,都负载着一种深厚的民俗情感。
它们不仅为后来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节日食品的献祭、馈赠与集体分享,构成了中国节日物质生活的重要传统,体现着中国人处理天人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表达方式。
2,传统节日中的服饰文化每逢节日来临,人们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这在春节时候体现得尤为明显。
可以说,节日是一个民族的特色盛装的展示舞台。
与便装相比,盛装雍容、典雅、庄重、讲究、繁琐,它更注重节日文化内涵的表达与展示,是我们研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工艺的重要参照,具有更为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
浅析传统文化的淡化
![浅析传统文化的淡化](https://img.taocdn.com/s3/m/b68c50a7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54.png)
传统文化的缺失【引言】异彩纷呈、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积淀而形成的,不同的传统文化自然都深深地刻上了本民族的烙印。
然而,当社会处于动荡、转型时期,民族文化又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
南怀瑾《亦旧亦新的一代·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二十世纪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二十世纪的中国,更是在内忧外患中颠沛困顿,力图自强。
辛亥革命,中国的专制政体被打倒了;新文化运动,中国的古老文化被破坏了。
生长在这新旧文化夹缝中的青年,整个思想便陷于古今中外的矛盾混乱之中。
”今天,敞开国门的中华民族又一次处在大变革时期,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再次摆在国人面前。
而一个令人不容乐观的现实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慢慢流失,已到了应该警省的时候了。
冷落,是遗弃的前兆!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热衷于过洋节而冷落自家的传统节日,在某种程度上是传统文化流失的外在表现,而冷落又恰恰是遗弃的前兆。
因而应加大对传统节日的教育、宣传和保护力度,并使其发扬光大,使国人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首届中国社会发展政策高层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纪宝成先生建议“增加清明、端午、中秋节为法定节日”,以便“充分发挥传统节日在今天的作用”,使之“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为识见。
圣诞老人比屈原名气大教育工作者担忧:中国传统文化会因此流失知道圣诞节的来历,却不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是纪念谁?青少年狂热追捧洋节,使教育工作者担忧:中国传统文化会因此流失。
今天下午,记者在海师附中、海口九中等几所中学采访了38名初中学生,事先设计的调查题目有:你最喜欢的节日是什么?为什么喜欢这个节日?知道圣诞节是为何而设吗?知道端午节、重阳节是为纪念谁吗?有31名受访学生回答:最喜欢的节日是春节和圣诞节,理由是:过春节可收到红包,过圣诞节又好玩又有人请客吃洋快餐。
虽然初中生们大都喜欢过圣诞节,却很少有人知道圣诞节是为何而设。
传统节日的回归
![传统节日的回归](https://img.taocdn.com/s3/m/790c84125f0e7cd184253626.png)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统节日的回归》。
五千年的斗转星移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历史的背影虽已渐行渐远,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却传承至今,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被保留到现在。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手中除夕的爆竹带来了新年的期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在中秋的明月下,将思念织成锦帛。
今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带有深厚传统文化色彩的节日一道成为法定节假日。
(重阳、元宵)可以说,每一个佳节都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都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体现。
然而,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很多的传统节日被忽略了。
同学们似乎对“洋节”过分偏爱。
当我们站在圣诞的霓虹灯下,不要忘记在除夕陪陪家里的爷爷奶奶;当我们在万圣节狂欢的时候,不要忘记在中秋节与家人坐在一起赏月团圆:当我们过着洋节日的时候,不要忘记和亲人们一起度过每一个有意义的传统节日。
当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当元宵的灯会不再流光溢彩,当端午的龙舟不再激情澎湃,当中秋的月饼再也品不出深挚的内涵,我们似乎失去了什么?韩国人将端午节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尴尬,韩国江陵端午祭起源的时间较中国的传统端午节晚一千多年。
但我国却在这次国际性的传统文化申遗中落败,从中反映出我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流失与退化。
但感叹是没有意义的,从我们育才学子做起,来传承传统文化才是实在的。
因为,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传统,还是一种尊严。
我们不能看着传统文化一点点消亡。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应倡导学习,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而只有不断汲取这个民族的文化底蕴,或许才有资格被称之为龙的传人。
如今,我国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都增设了一天的假期。
这不正是为了让每一位炎黄子孙都铭记中华民族特有的节日吗?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
初中作文传统节日文化回归
![初中作文传统节日文化回归](https://img.taocdn.com/s3/m/77036070e2bd960591c67749.png)
传统节日文化回归[申论写作标题示例]1.让传统节日真正回归“传统”2.守护好传统节日的文化基因3.弘扬传统节日传播核心价值4.守住传统节日传承文化精神5.莫让传统节日沦为消费狂欢[申论写作开头示例]1.中秋节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有着独特的文化意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个被历代文人倾情咏唱的传统节日,象征着团圆、和谐、吉祥、平安和亲情。
但是,在当今的中国,商业气息已经不可阻挡地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中秋节更像一个市场消费的狂欢盛宴,那些蕴含在圆月、月饼里面的文化、习俗和亲情,日益淡化,甚至被渐渐遗忘。
2.节日是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内涵。
中国的传统节日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积淀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许多优秀的文化都沉淀在其中,对于整个民族来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对于塑造民族品质、培育民族精神都有积极作用。
[申论写作结尾示例]1.在这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传统节日不单单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更成为了我们国家的一个鲜明标志。
作为国人,我们能做的就是从自身做起,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之精髓,为更好地传承和传播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努力,让我们的优秀文化真正能够源远流长。
2.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我们要真正的传承传统,实实在在地过节,过出“中国味道”,深挖文化,从精神层面留住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议论文结尾方法实例分析议论文结尾的方法,常用的大致有以下五种:第一,概括总结,收束全文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要准确无误,文字简洁例如:总之,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
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切实用大力气抓紧抓好。
传统节日文化逐渐被人淡忘的作文
![传统节日文化逐渐被人淡忘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194d2153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44.png)
传统节日文化逐渐被人淡忘的作文
哎呀,现在的年轻人真是越来越不重视传统节日了。
你看,春节、中秋这些大节,街上都没啥节日气氛,大家都忙着刷手机、抢
红包,谁还管那些传统的习俗啊?
说实话,我挺怀念小时候的。
那时候一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贴
对联、放鞭炮,小区里到处都是孩子的笑声。
可现在呢,这些传统
习俗都渐渐被淡忘了,真是可惜。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传统节日文化也是咱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财
富啊。
要是就这么丢了,那以后谁还记得咱们的文化根儿呢?所以,我觉得咱们得重视起来,把这些传统习俗传承下去。
其实啊,要传承这些传统节日文化并不难。
可以从家庭教育开
始嘛,家长们在节日前给孩子讲讲传统习俗,让他们从小就了解这
些文化。
还有啊,社区、学校也可以多组织些庆祝活动,让大家都
参与到其中来。
这样一来,传统节日文化就能重新焕发生机啦!。
中国传统节日氛围变淡的原因
![中国传统节日氛围变淡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4831ea29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c4.png)
中国传统节日氛围变淡的原因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人民的重要精神纽带和文化符号。
然而,近年来,中国传统节日的氛围逐渐变淡,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城市化进程加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意义也发生了改变。
城市中的人们更加注重商业化、消费化的节庆活动,而传统的民俗文化已经逐渐被淡忘。
2.生活压力增大。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庆祝传统节日,或是只是简单地过一下,没有真正地体验到节日的氛围和意义。
3.文化认同感下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年轻一代越来越接受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和意义已经不再重视,甚至有些人认为传统节日是过时的、无趣的。
4.商业化倾向严重。
现在的商家往往将传统节日作为商业营销的手段,通过各种促销活动来吸引消费者。
这种商业化的倾向严重削弱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商业利益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5.教育缺失。
现代教育往往忽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得年轻一代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认识越来越少。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和意义已经不再重视,甚至有些人认为传统节日是过时的、无趣的。
总之,中国传统节日氛围变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下降。
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节日的淡化作文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节日的淡化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1712f3d2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9a.png)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节日的淡化作文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如何看待中国传统节日的淡化作文篇1春节,不但是一个吉祥如意的喜庆日子,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但是,我还是最喜欢那热热闹闹的除夕。
除夕夜是最欢快的的时候。
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笑语不绝。
当新年的钟声准时敲响时,瞬间,五颜六色的礼花绽放在空中,那一颗颗导弹似的“冲天炮”也冲上云霄,那声音真是震耳欲聋、响彻天穹!礼花千姿百态,有的`像银蛇狂舞,有的似点缀着美丽流苏的绿绒大伞,有的如孔雀那五彩斑斓的羽毛,有的像绽放的花朵儿……火树银花不夜天,它们把城市装点的绚丽多彩。
我那淘气的弟弟点响爆竹,在噼里啪啦声中载歌载舞!每个人的脸上都荡漾着幸福甜蜜的笑容。
这真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啊!那时,心中就盼望着自己以后的日子也像这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一样红红火火,亮亮堂堂!年夜饭端上桌,哇,真是一顿丰盛的美味佳肴啊!空气中不仅混合着食物的香气,还饱含着其乐融融的家的味道。
肚子已经吃个半饱,可团圆饭的压轴菜——水饺端上来了。
有韭菜豆腐的,有鸡蛋虾仁的,有芹菜肉的,有白菜粉条的……这么多美味的饺子,看得就让人垂涎三尺!弟弟更是迫不及待地想吞到“大布袋”里去了,急得抓耳挠腮,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让人笑得前仰后合。
当然了,春节,不仅仅是大家在一起吃喝玩乐,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一种民族精神。
它融入的是一种亲情,一种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安宁。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节日的淡化作文篇2今天是大家期盼已久的正月十五元宵节。
大家是不是在桌前一边吃着香甜的汤圆,一边看着精彩的电视节目呢?大家家乡,每年的元宵节都要放烟花,看花灯,今年也不例外。
晚上,我和爸爸妈妈来到街上看花灯。
只见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
提起元宵佳节,除了汤圆,我想更多人会想起赏灯。
而在我的家乡,正月十五上午的游街“闹元宵”却更被人们看重。
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寄托
![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寄托](https://img.taocdn.com/s3/m/0b46a6c0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d0.png)
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寄托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寄托。
作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传统,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观念。
这些节日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界变化、人与人关系和道德观念的思考和追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寄托,并分析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每个节日都有其固定的日期和庆祝方式,这是由于中国古代的历法体系和农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
比如,春节是按照农历来确定日期的,而端午节则是在夏季农作物开始生长的阶段,这些节日的庆祝方式都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其次,传统节日还蕴含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尊神祭祀一直都是重要的文化仪式。
例如,在清明节,人们会前往祖坟扫墓、悼念祖先,表达对逝者的尊敬和思念之情。
这些祭祀活动既是对神灵的敬畏,也是对家族血脉和历史传承的纪念。
此外,传统节日还涵盖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燃放灯笼等。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和热闹气氛,也传承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技艺。
例如,舞龙舞狮是表演艺术与民俗传统相结合的独特艺术形式,它展示了团结合作、勇猛精神和民族气节,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传统节日除了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之外,还承载着人们的精神寄托。
首先,传统节日是人们与家人团聚的时刻。
在传统节日里,很多人会返乡团聚,和亲人共度时光。
这种团聚不仅能增强家人之间的感情,也有助于传承家族的文化和传统。
其次,传统节日是人们追求更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
与现代都市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传统节日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对家庭、友谊和亲情的珍视。
因此,传统节日为人们提供了放松身心、感受生活美好的机会,让人们更加关注内心情感的交流和沟通。
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寄托在当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首先,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象征。
谈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看法
![谈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4de88d7601f69e31433294f2.png)
谈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看法传统节日是前人历史性的创造,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的延续和发展,传统节日可谓中华文化千年文明的缩影,是民族精神之底蕴,闪耀着中国人民思想和智慧的光辉。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主要节日有春节、元旦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等,春节,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传递的是辞旧迎新的喜悦,展现的是人们对美好明天的期待;端午,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此节日的延续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伟人的怀念和对传统风俗的继承;中秋,以“婵娟”为象征,一直以来都备受文人骚客的青睐,通过文辞诗篇的传诵,广为流传。
七夕,则带给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期盼,富有珍贵而神圣的色彩……这些都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经典,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生活的精彩画面。
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是我国文化不断传承的一笔重要财富,无疑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资源值得我们珍惜。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的变迁,在这个信息更新迅速,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思想观念、现代生活理念发生的变化和文化消费、生活方式呈现出了多元化,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国人面前出现了逐步淡化的趋势,尤其是绝大多数人对清明、端午、中秋和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了解甚少,对其中所蕴涵的内在文化更鲜为人知。
在国外文化的强烈冲击下,我们知道了外国的愚人节、圣诞节,了解了西方的父亲节、母亲节;当我们记住了外国的2月14,却忘记了中国珍贵的七夕;当我们正为圣诞而紧张筹备的时候,元旦的那一天的气氛却被我们忽略;当我们吃着麦当劳、肯德基,却忘了中国的八大菜系、满汉全席;当我们没有激情赛龙舟的时候,韩国正将中国的端午节申报提交!……这些是不是值得我们深思呢?是的,作为一个流着中华血液的国人,一个值得骄傲自豪的炎黄子孙,怎能不为此而引起深思,不为传承历史文化经典而努力呢?我们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它那博大精深的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那些传统节日更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论传统节日精神实质的“淡忘”及其“回归”
![论传统节日精神实质的“淡忘”及其“回归”](https://img.taocdn.com/s3/m/c9be9d44f01dc281e53af078.png)
论传统节日精神实质的“淡忘”及其“回归”【摘要】中国传统节日历经中华文化悠久历史的熏陶,有着深刻的内涵与丰富的表现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改革开放以来,泥沙俱下,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不断冲突、融合,无论外来文化还是本土文化,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中国传统节日在洋节、新的社会节奏、新的文化意识影响下,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如何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内核,成为了时代的课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洋节;文化内涵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如何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内核,成为了时代的课题。
针对此问题,课题组从2014年12月开始以调查问卷,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调研,我们选择上海、安徽、河北、山东、湖北等地区作为调研区间,以随机抽样的形式发放调查问卷,本次共发放80份问卷,回收76份,回收率达到95%;以访谈形式对53人进行了访谈调研。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现状及分析近年来,中国传统节日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略呈“下降”之势,人们的过节方式日益表面化、物质化以及程序化,却把节日的原初意义以及其体现的文化内涵及社会道德导向功能逐渐淡化,例如默默变为”粽子节”的端午、连日期都几近忘记的重阳、淘宝操办扫墓的清明等。
过节的氛围日益淡化已成不争的事实,追其原因,难与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扯开联系。
1.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有了更多接触外来文化的机会,而一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节日对于我们来说,既新鲜、又具有相当的吸引力,虽然这些洋节在中国还没有享受到假日的礼遇,但它们却得到了商家们的宠爱,成为商家和众多年轻人竞相追逐的目标。
在本次针对“人们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及态度”的调查中,对于过西方节日的态度,30%的人赞成,34%的人反对,36%的人持中立态度,虽然西方节日没有占到主导地位,但是人们过西方节日的态度已经可以和过传统节日相媲美了。
例如圣诞节、情人节等,对年轻人有相当的诱惑力,他们认为时尚且有趣,而敏锐的商家则趁机各种促销活动,使得洋节越来越受到欢迎,我们的传统节日的地位却岌岌可危。
高分申论范文:回归清明的节日内涵
![高分申论范文:回归清明的节日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2bbde123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d5.png)
高分申论范文:回归清明的节日内涵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一个具有深厚内涵的节日。
随着社会的发展,节日的内涵有时会逐渐淡化,但清明节的内涵一直保持着原有的特色,回归清明的节日内涵有助于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首先,回归清明的节日内涵,是对祖先的尊重和怀念。
清明节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时刻,人们会前往祖坟墓地,整理墓地、烧纸扫墓、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和怀念之情。
这种传统礼仪不仅让后人感受到家族的温暖和传统的力量,也使得我们能够感受到祖辈的智慧和付出。
回归清明的节日内涵,让我们能够重新认识和体验到家族的重要性,懂得对祖先表示敬意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其次,回归清明的节日内涵,是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
清明节正值春天,大自然万物蓬勃生长,人们在祭祀祖先的同时也会欣赏到美丽的风景。
回归清明的节日内涵,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我们应该保护和呵护自然环境,唤起我们的环保意识。
同时,清明也是进行植树活动的好时机,这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回归清明的节日内涵有助于增强我们对环境的责任感。
最后,回归清明的节日内涵,是对生命的思考和珍惜。
清明节是一个庄重而严肃的时刻,人们在祭祀祖先的同时也会回顾自己的生命历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回归清明的节日内涵,让人们懂得生命的脆弱和短暂,激发出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期待。
这种思考也促使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
总之,回归清明的节日内涵,不仅具有传统文化的特有魅力,更寄托着人们对祖先的敬意、对环境的保护和对生活的珍视。
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回归清明的节日内涵,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使得清明节更加有意义和丰富。
关于传统节日的思考
![关于传统节日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32fb2ae4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6f.png)
关于传统节日的思考传统节日是我们民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承载了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每年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节日,都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每逢节日将会有一些特别的习俗和仪式。
这些习俗和仪式已经渗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使得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但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传统节日也在不断地失去其原有的色彩和况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来探讨一下关于传统节日的一些思考。
一、传统节日的重要性传统节日是一国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传统节日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产物,它不仅仅具有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人们的情感和精神。
传统节日是人们几千年来所保留下来的一种习俗和仪式,它们紧密地联系着我们的生活,也反映了我们的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它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文化。
二、传统节日的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日新月异的进步,现代人的思想意识越来越开放,加之各种新文化的冲击,很多传统节日也在逐渐地失去它们原有的魅力。
许多传统节日已经不再是人们内心的需要和追求,而是成为了一种形式化的习惯和惯例。
传统文化在现代仍然需要有其新的生命力来实现更加好的发展。
三、面对现状,应如何保护传统文化?保护传统节日的文化与习俗,首先要从教育入手。
要教育人们,让他们认识到传统节日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传统节日对我们文化的价值,以及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的重要性。
其次,我们应该重视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
对于每一个传统节日,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让人们更加了解节日的重要性,懂得怎样在这些节日中感受到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价值。
最后,我们应该在传播与推广传统节日文化中注重民众的参与感和文化传承效应。
这样不仅可以保护传统节日文化,更可以加强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认识,激发人们对于文化传承的热情以及民族认同感。
四、传统文化的精髓值得我们去继承与发扬光大传统节日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其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传统节日让我们重拾对根源的敬畏
![传统节日让我们重拾对根源的敬畏](https://img.taocdn.com/s3/m/4eb26c2d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2d.png)
传统节日让我们重拾对根源的敬畏传统节日是每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节日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维护和弘扬民族精神、加深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联系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庆祝传统节日,我们重拾对根源的敬畏,强化了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提升了自身的文化自信。
本文将以中秋节和春节为例,探讨传统节日如何让我们重拾对根源的敬畏。
一、中秋节:对自然的敬畏和家庭的团圆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秋节庆祝日的选择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崇拜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基于对自然的敬畏而产生的。
首先,中秋节的庆祝时间与自然现象——月亮的改变密切相关。
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处于半圆或满月状态,这才是中秋这个节日的庆祝日。
人们通过月亮的变化来感受自然界的循环和变化,对自然的神秘力量产生敬畏之情。
其次,中秋节以团圆为主题,让人们重视家庭的重要性。
在这一天,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美食,赏月,互相讲述故事和祝福。
这样的传统活动不仅强调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团结合作,也加深了人们对家庭作为根源的敬畏。
人们对亲情的传递和家庭的团结意识,使得传统节日成为重温家庭纽带的最佳时刻。
二、春节:对历史和文化的敬畏与传承春节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其庆祝活动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春节作为农历年的开始,有着浓厚的历史感和文化意义。
人们欢庆农历新年,不仅是因为过去一年的劳动和付出,更是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希望。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祭祀祖先、拜年问好、贴对联、放鞭炮等,这些活动融合了对过去的尊重和对未来的展望,使得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敬畏感倍增。
春节期间举行的各种传统活动,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舞龙舞狮、花灯表演、民俗游戏等都是传统节日庆祝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活动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也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让年轻一代了解和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底蕴,从而重拾对根源的敬畏和认同。
三、传统节日的功能与意义传统节日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多重功能和意义。
传统节日的感悟
![传统节日的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f455b83e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dc.png)
传统节日的感悟传统节日是我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每逢佳节,人们都会以各种方式庆祝,感受着传统节日带给我们的深厚情感和丰富内涵。
然而,在这个现代化、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节日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对于我们来说,传统节日的感悟是否还能与过去相比,是否还能够给我们真正的满足和共鸣?在这个问题上,我有了一些思考。
首先,传统节日对于我们来说,已不再是简单的节庆活动,而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载体。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每个节日都寄托着人们对于祖先的敬仰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
例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代表着新年新气象的开始,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
虽然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但回归家庭、传递亲情的意义仍然深入人心。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珍惜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庆祝活动来传承和弘扬。
其次,传统节日也是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方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
而在传统节日中,我们往往能够重新与自然接触。
比如端午节,人们划龙舟、吃粽子,这既是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习俗,也是对自然环境的感恩之情。
通过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人们能够更好地与大自然相互融合,领悟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此外,传统节日也是对心灵的一种抚慰和激励。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压力让人们常常感到疲惫和迷茫。
而在传统节日中,我们可以暂时抛开烦恼,放松心情,与亲朋好友一同分享快乐。
例如中秋节,人们赏月、吃月饼,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家人的重要性以及幸福与分享的价值。
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可以激励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寻找到内心深处的宁静和满足。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节日也在发生着改变。
在商业化的影响下,节日文化逐渐成为了商品的延伸。
各种促销和活动充斥着电视、广播和网络,甚至有些节日形同虚设,被商家用来做营销手段。
这使得人们在传统节日中感受到的浓厚文化氛围逐渐减弱。
因此,我们有责任更加注重传统节日的内涵,关注千百年来积淀下的文化精华,避免过度商业化的侵蚀。
传统节日传统与现代生活的交融
![传统节日传统与现代生活的交融](https://img.taocdn.com/s3/m/db3f3422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ed.png)
传统节日传统与现代生活的交融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传统节日在许多方面受到了冲击与改变。
本文将探讨传统节日在现代生活中的角色和意义,并分析传统与现代生活的交融。
一、传统节日的变革随着时代的演变,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意义逐渐发生改变。
传统的庙会、祭祀和舞龙舞狮等活动在现代社会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电视晚会、购物狂欢和旅游活动。
传统的家庭团圆已不再是现代人过节的主要目的,人们更加注重外部的刺激和消费体验。
另一方面,传统节日的内涵也开始逐渐淡化。
年味的减退使得传统节日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大量的广告和促销活动充斥在人们的视野中。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减少,也导致了传统节日内涵的衰败。
二、传统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虽然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传统与现代生活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互融合。
首先,在现代社会中,传统节日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还是中秋节,它们都是人们重要的节气和假期。
人们仍然会回家过年、祭扫先人、包粽子和赏月等。
这些活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人们寻求身心放松和感受传统文化的方式。
其次,传统节日也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着社会凝聚力。
在传统节日期间,人们会通过拜访亲朋好友、赠送礼物和举办各种庆祝活动来增进感情和社交网络。
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最后,传统节日也逐渐融入到现代的商业活动中。
许多商家利用传统节日打折促销,吸引消费者购买。
同时,许多传统手工艺品也得到了保护和发展,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融合使得传统与现代商业活动互为促进,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三、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保护传统节日是一座深沉的文化宝库,代表着民族的精神和智慧。
它们不仅是人们情感和记忆的寄托,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根基。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都市化的进程,传统节日逐渐流失和淡忘。
许多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认识不足,传统文化在新一代的心中渐渐淡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传统节日精神实质的“淡忘”及其“回归”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历经中华文化悠久历史的熏陶,有着深刻的内涵与丰富的表现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改革开放以来,泥沙俱下,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不断冲突、融合,无论外来文化还是本土文化,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中国传统节日在洋节、新的社会节奏、新的文化意识影响下,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如何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内核,成为了时代的课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洋节;文化内涵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如何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内核,成为了时代的课题。
针对此问题,课题组从2014年12月开始以调查问卷,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调研,我们选择上海、安徽、河北、山东、湖北等地区作为调研区间,以随机抽样的形式发放调查问卷,本次共发放80份问卷,回收76份,回收率达到95%;以访谈形式对53人进行了访谈调研。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现状及分析
近年来,中国传统节日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略呈“下降”之势,人们的过节方式日益表面化、物质化以及程序化,却把节日的原初意义以及其体现的文化内涵及社会道德导
向功能逐渐淡化,例如默默变为“粽子节”的端午、连日期都几近忘记的重阳、淘宝操办扫墓的清明等。
过节的氛围日益淡化已成不争的事实,追其原因,难与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扯开联系。
1.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有了更多接触外来文化的机会,而一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节日对于我们来说,既新鲜、又具有相当的吸引力,虽然这些洋节在中国还没有享受到假日的礼遇,但它们却得到了商家们的宠爱,成为商家和众多年轻人竞相追逐的目标。
在本次针对“人们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及态度”的调查中,对于过西方节日的态度,30%的人赞成,34%的人反对,36%的人持中立态度,虽然西方节日没有占到主导地位,但是人们过西方节日的态度已经可以和过传统节日相媲美了。
例如圣诞节、情人节等,对年轻人有相当的诱惑力,他们认为时尚且有趣,而敏锐的商家则趁机各种促销活动,使得洋节越来越受到欢迎,我们的传统节日的地位却岌岌可危。
表1
2.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
中国传统节日源于中国农业社会,在当时经济及社会水平都较为低下的环境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带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即是说与各地的生活习俗、民族习惯、当前
时代的信仰等有关,人们过节的意义主要在于庆祝丰收、祭奠先祖、祈愿平安和幸福。
而如今,我国早已转型成为工业型社会,随之而来的是经济的飞速增长、经济结构的多元化等,这些新的时代因素很容易改变我们的价值观与社会观,冲淡老旧的社会文化所带给我们的影响,这便使得传统节日的淡化倒也在情理之中。
3.节日的“变味”与“异化”
中国素有“礼尚往来”的传统,这本应是一个优良的习惯,因为他能体现中国人文明礼貌、知恩图报的优良品质,但在当代,他却成了送礼拉关系的“绝佳”借口,而中国传统节日正是绝妙的“礼尚”节日。
结果,我国的传统节日不知不觉间成了贪污腐败滋长的温床,“黄金月饼”的诞生就是最好的证明。
但是无论起因如何,我们都不应该让咱们中国传统节日继续淡化下去,因为传统节日乃是中华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它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我们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所以这就使得如何传承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变得尤为重要。
二、中国传统节日的深入挖掘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是我国人民的劳动创造和智慧
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留存着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是历代民众共同创造的精神文明的积淀。
我国传统节日具有崇高的道德内涵。
端午节,屈原投江的故事教育着我们每一
代人要有爱国情怀;重阳节登高望远,“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经典的诗句教导我们要热爱故乡,珍惜亲人;春节鞭炮的喧闹与丰盛的宴席都在告诉我们家的温暖。
中国传统节日就像是一剂强力的粘合剂凝聚着中华民族,只要到了节日时间,每一个就会想到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深深地眷恋祖国,这种人间真情的传承,正是中华传统节日的深刻魅力所在。
现在的人大多数已基本遗忘传统节日的内涵及现代意义。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我们首先需要再一次深入了解各传统节日内涵,以春节、清明、端午为例。
表2
春节是新旧年交替的时间节点。
它的主题是“辞旧迎新”,是中国人民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它象征着团结、兴旺,寄托着中国人民对未来新的希望。
他具有丰富、浓郁的习俗文化,充满喜庆气氛,并且早已形成了一套传统的过年习俗。
与此同时,春节也正在成为世界性的节日。
特别是今年,从美国等多国领导人到NBA及欧洲五大联赛足球俱乐部的世界级球星,都纷纷发贺词、打广告给中国人拜早年。
已创办32年的春晚更是亮相纽约时报广场“中国屏”,并通过网络首次向世界直播,全球各地纷纷扮上喜气洋洋的“中国红”与中国人共同庆祝这一最重要的传统佳节。
清明扫墓,追祀祖先,由来已久,相沿成习。
清明节的现代意义主要在于促进社会安定与团结。
古时清明祭祖,巩固家族、宗族系统,有利社会安定。
现在海峡两岸同祭祖,民众互动沟通,促进和平统一。
海外华人华侨更是回乡祭祖先,华人大团结,利于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端午在古时的意义主要在于防毒避疫,后因屈原投江之伟大壮举,又形成了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习俗。
端午在现代的意义在于强民爱国:龙舟竞渡是一项很有气势、极具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有益身体强健和民众团结;再加上纪念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端午不难成为中国人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的重要仪式。
端午节还具有增进亲情友情、密切人际关系的功能。
亲友之间一起饮药酒、赠艾蒿,寄托祝福,增加人们之间的联系。
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形式创新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也针对如何庆祝法定节日作出了调查,调查数据如下:表3
1.深入挖掘与升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从远古走来的中国传统节日,大都是:“感自然节律而成,蕴人文精神而丰”,在漫长历史的熏陶之下,有宗教活动的加入,民族传说的融合,更有历史人文的积淀。
当然,时光所带来的不都是优美的“宝石”,也有些丑陋的“杂质”,这使得对传统节日文化精神的挖掘与升华变得十分重要。
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我们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
比如端午节,我们可以借用屈原的故事来弘扬其坚贞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精神;清明节,我们可以紧贴“祭祖”这个主题,宣扬“一个中国”原则,促进祖国统一与加强民族团结;春节时刻,我们要突出“辞旧迎新,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一边展望更加美好的未来,一边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同时带给人们欢愉和吉利。
我们也可以尝试梳理和树立一些节日,以赋予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丰富性。
例如古时“孟母三迁”“断杼教子”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
2.创新为传统节日注入新鲜血液
创新是节日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根本保证,传统节日文化只有不断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创造与当前时代背景相符的节日表达形式,而又不失其内涵,传统节日文化才能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在旅游业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把传统节日所蕴含的饮食文化和娱乐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开发各种特色旅游,在注重游客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的过程中,既能提高旅游地的综合吸引力,又可以弘扬中华饮食文化、开发娱乐文化资源。
例如,我们可以将屈原的故乡和投江处开发为旅游地,也可以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组织为公众活动,这
样就可以在娱乐中使中国传统节日及其优良品质深入人心。
也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制作一些高端、精致的文化产品或商品,例如用3D打印机制作一些年兽的模型、或是利用激光雕刻技术制作“岩石粽子”等。
3.汲取西方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化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过程。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审时度势,注意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文化成分,使传统节日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与世界各民族的文明接轨。
只有如此,才能以较快的速度实现文化现代化,才能推动中华节日文化走向世界。
西方节日对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挑战,但更是一个机遇。
传统节日文化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自发地更新,摒弃不良风俗,营造文明健康的过节氛围,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发扬光大,做到"洋为中用"。
在西方,情人节这天男女会互送巧克力,贺卡和花,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
这比较符合现代人的表达方式。
七夕节是为了纪念牛郎和织女的浪漫爱情故事,宣扬爱情的自由与伟大。
古代的许多节日形式已不太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我们可以借鉴西方情人节的方式,去表达七夕节的文化内涵,打造中国情人节。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博大精深,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已深深融入了历代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其影响并反映着我们的
文化观、社会观与价值观,滋养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生命力与凝聚力。
我们应担当起将其传承并发扬光大的任务,让中华文化永远伫立于世界文化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