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节日精神实质的“淡忘”及其“回归”

论传统节日精神实质的“淡忘”及其“回归”
论传统节日精神实质的“淡忘”及其“回归”

论传统节日精神实质的“淡忘”及其“回归”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历经中华文化悠久历史的熏陶,有着深刻的内涵与丰富的表现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改革开放以来,泥沙俱下,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不断冲突、融合,无论外来文化还是本土文化,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传统节日在洋节、新的社会节奏、新的文化意识影响下,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如何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内核,成为了时代的课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洋节;文化内涵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如何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内核,成为了时代的课题。针对此问题,课题组从2014年12月开始以调查问卷,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调研,我们选择上海、安徽、河北、山东、湖北等地区作为调研区间,以随机抽样的形式发放调查问卷,本次共发放80份问卷,回收76份,回收率达到95%;以访谈形式对53人进行了访谈调研。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现状及分析

近年来,中国传统节日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略呈“下降”之势,人们的过节方式日益表面化、物质化以及程序化,却把节日的原初意义以及其体现的文化内涵及社会道德导

向功能逐渐淡化,例如默默变为“粽子节”的端午、连日期都几近忘记的重阳、淘宝操办扫墓的清明等。过节的氛围日益淡化已成不争的事实,追其原因,难与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扯开联系。

1.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有了更多接触外来文化的机会,而一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节日对于我们来说,既新鲜、又具有相当的吸引力,虽然这些洋节在中国还没有享受到假日的礼遇,但它们却得到了商家们的宠爱,成为商家和众多年轻人竞相追逐的目标。在本次针对“人们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及态度”的调查中,对于过西方节日的态度,30%的人赞成,34%的人反对,36%的人持中立态度,虽然西方节日没有占到主导地位,但是人们过西方节日的态度已经可以和过传统节日相媲美了。例如圣诞节、情人节等,对年轻人有相当的诱惑力,他们认为时尚且有趣,而敏锐的商家则趁机各种促销活动,使得洋节越来越受到欢迎,我们的传统节日的地位却岌岌可危。

表1

2.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

中国传统节日源于中国农业社会,在当时经济及社会水平都较为低下的环境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带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即是说与各地的生活习俗、民族习惯、当前

时代的信仰等有关,人们过节的意义主要在于庆祝丰收、祭奠先祖、祈愿平安和幸福。而如今,我国早已转型成为工业型社会,随之而来的是经济的飞速增长、经济结构的多元化等,这些新的时代因素很容易改变我们的价值观与社会观,冲淡老旧的社会文化所带给我们的影响,这便使得传统节日的淡化倒也在情理之中。

3.节日的“变味”与“异化”

中国素有“礼尚往来”的传统,这本应是一个优良的习惯,因为他能体现中国人文明礼貌、知恩图报的优良品质,但在当代,他却成了送礼拉关系的“绝佳”借口,而中国传统节日正是绝妙的“礼尚”节日。结果,我国的传统节日不知不觉间成了贪污腐败滋长的温床,“黄金月饼”的诞生就是最好的证明。

但是无论起因如何,我们都不应该让咱们中国传统节日继续淡化下去,因为传统节日乃是中华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它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我们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所以这就使得如何传承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变得尤为重要。

二、中国传统节日的深入挖掘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是我国人民的劳动创造和智慧

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留存着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是历代民众共同创造的精神文明的积淀。我国传统节日具有崇高的道德内涵。端午节,屈原投江的故事教育着我们每一

代人要有爱国情怀;重阳节登高望远,“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经典的诗句教导我们要热爱故乡,珍惜亲人;春节鞭炮的喧闹与丰盛的宴席都在告诉我们家的温暖。中国传统节日就像是一剂强力的粘合剂凝聚着中华民族,只要到了节日时间,每一个就会想到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深深地眷恋祖国,这种人间真情的传承,正是中华传统节日的深刻魅力所在。

现在的人大多数已基本遗忘传统节日的内涵及现代意义。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我们首先需要再一次深入了解各传统节日内涵,以春节、清明、端午为例。

表2

春节是新旧年交替的时间节点。它的主题是“辞旧迎新”,是中国人民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它象征着团结、兴旺,寄托着中国人民对未来新的希望。他具有丰富、浓郁的习俗文化,充满喜庆气氛,并且早已形成了一套传统的过年习俗。与此同时,春节也正在成为世界性的节日。特别是今年,从美国等多国领导人到NBA及欧洲五大联赛足球俱乐部的世界级球星,都纷纷发贺词、打广告给中国人拜早年。已创办32年的春晚更是亮相纽约时报广场“中国屏”,并通过网络首次向世界直播,全球各地纷纷扮上喜气洋洋的“中国红”与中国人共同庆祝这一最重要的传统佳节。

清明扫墓,追祀祖先,由来已久,相沿成习。清明节的现代意义主要在于促进社会安定与团结。古时清明祭祖,巩固家族、宗族系统,有利社会安定。现在海峡两岸同祭祖,民众互动沟通,促进和平统一。海外华人华侨更是回乡祭祖先,华人大团结,利于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端午在古时的意义主要在于防毒避疫,后因屈原投江之伟大壮举,又形成了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习俗。端午在现代的意义在于强民爱国:龙舟竞渡是一项很有气势、极具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有益身体强健和民众团结;再加上纪念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端午不难成为中国人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的重要仪式。端午节还具有增进亲情友情、密切人际关系的功能。亲友之间一起饮药酒、赠艾蒿,寄托祝福,增加人们之间的联系。

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形式创新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也针对如何庆祝法定节日作出了调查,调查数据如下:表3

1.深入挖掘与升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从远古走来的中国传统节日,大都是:“感自然节律而成,蕴人文精神而丰”,在漫长历史的熏陶之下,有宗教活动的加入,民族传说的融合,更有历史人文的积淀。当然,时光所带来的不都是优美的“宝石”,也有些丑陋的“杂质”,这使得对传统节日文化精神的挖掘与升华变得十分重要。

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我们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比如端午节,我们可以借用屈原的故事来弘扬其坚贞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精神;清明节,我们可以紧贴“祭祖”这个主题,宣扬“一个中国”原则,促进祖国统一与加强民族团结;春节时刻,我们要突出“辞旧迎新,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一边展望更加美好的未来,一边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同时带给人们欢愉和吉利。

我们也可以尝试梳理和树立一些节日,以赋予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丰富性。例如古时“孟母三迁”“断杼教子”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

2.创新为传统节日注入新鲜血液

创新是节日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根本保证,传统节日文化只有不断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创造与当前时代背景相符的节日表达形式,而又不失其内涵,传统节日文化才能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在旅游业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把传统节日所蕴含的饮食文化和娱乐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开发各种特色旅游,在注重游客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的过程中,既能提高旅游地的综合吸引力,又可以弘扬中华饮食文化、开发娱乐文化资源。例如,我们可以将屈原的故乡和投江处开发为旅游地,也可以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组织为公众活动,这

样就可以在娱乐中使中国传统节日及其优良品质深入人心。也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制作一些高端、精致的文化产品或商品,例如用3D打印机制作一些年兽的模型、或是利用激光雕刻技术制作“岩石粽子”等。

3.汲取西方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化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过程。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审时度势,注意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文化成分,使传统节日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与世界各民族的文明接轨。只有如此,才能以较快的速度实现文化现代化,才能推动中华节日文化走向世界。

西方节日对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挑战,但更是一个机遇。传统节日文化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自发地更新,摒弃不良风俗,营造文明健康的过节氛围,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发扬光大,做到"洋为中用"。在西方,情人节这天男女会互送巧克力,贺卡和花,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这比较符合现代人的表达方式。七夕节是为了纪念牛郎和织女的浪漫爱情故事,宣扬爱情的自由与伟大。古代的许多节日形式已不太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我们可以借鉴西方情人节的方式,去表达七夕节的文化内涵,打造中国情人节。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博大精深,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已深深融入了历代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其影响并反映着我们的

文化观、社会观与价值观,滋养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生命力与凝聚力。我们应担当起将其传承并发扬光大的任务,让中华文化永远伫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对传统节日和洋节的看法精选作文1500字

对传统节日和洋节的看法精选作文1500字 对传统节日和洋节的看法 古有王安石的“爆仗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春节,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清明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重阳节……是啊,这些无疑证明我们中华民族是个非常注重民俗节日的国度。 如今,曾经深入寻常百姓家的传统节日日渐惨淡,代之而来的是那些所谓的“洋节”。那些古老的民族节日,似乎只能在古籍中才能寻觅得到,或者在老者的脑海中渐渐沉寂。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如今,洋节渐渐成了我们的热点节日,而传统节日却被搁浅在了另一个世界……种种不适,却让人感到好似传统节日的“葬礼”一般。 洋节只是挥霍无度的一个理由而已。20XX年12月24日晚,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封校禁止学生过平安夜,这不仅引起了学生的争议,在网上也引起剧烈争论……该校认证微博称“应发扬传统节日”。但学生认为,是否过西方节日,学生应有选择权。 或许问问他们为什么过洋节,他们会说仅仅只是为了快乐而已。但是在我这个旁观者看来,这是一个挥霍金钱的手段和理由……又有谁能保证在平安夜这天不互送苹果,不花钱呢?为什么要偏偏过洋节呢?与其过洋节,不如攒几个钱在重阳节的时候孝敬自家老人。一个苹果,包装的花里胡哨、“花枝招展”的,就犹如穿着婚纱的女子一般,可

是这婚纱下又有多少旧“伤疤”呢?谁又能使伤疤痊愈呢?真是“吃饱了撑的”。不如这样说,对于洋节日“大街上扔钱的土豪”,不如拿钱去做做慈善。别找任何借口,因为洋节日只是一个大手花钱的理由而已。 洋节只是好聚好散的一个理由而已。据说3月14日是白色情人节,年轻人往往会选择在这天给女友一个惊喜。前几天还在网上看过相关事例:男子穿上西装,手捧鲜花,再在鲜花的中央放一个十克拉的钻戒;还有的用百元大钞折成玫瑰花……总之,怎么狂欢怎么搞。在情人节那天,明星王祖蓝台庆求婚李亚男,陈建州求婚范玮琪,赵元同求婚梁静茹…… 这些人,却让人觉得有几分张狂。爱是要用实际行动来表达的,是中国人为何却在洋节那天求婚?浪漫的方式很多,求爱的方式也很多;我觉得真正长久的爱,是不用在洋节日那天求爱的。呵呵,写到这儿禁不住一笑。谁又能保证在洋节那天求婚会做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呢?娱乐圈里的明星往往是选择在情人节那天求婚……可是,不是也没能长久吗?重视洋节、无视传统节日,只会使得民族文化丧失殆尽,不利于文化开展。是明星更要重视祖国文化的开展,起带头的作用;反之,怎么能称得上是明星呢?洋节只是好聚好散的一个理由罢了! 洋节只是逢场竿木的一个理由而已。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过一次“公众过圣诞节状况”调查。在对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深圳等14个城市,电话访问了2000名青年后得出结论: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文化学认为,文化的结构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然也不例外。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物质层面 1,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节日里蕴藏着丰厚的“吃”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节日就是一路“吃”过来的。如: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而且,绝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是在古老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伴随着祭神、祭祖以及节日饮食而逐渐形成一种习俗的食物,都负载着一种深厚的民俗情感。它们不仅为后来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节日食品的献祭、馈赠与集体分享,构成了中国节日物质生活的重要传统, ① 体现着中国人处理天人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表达方式。 2,传统节日中的服饰文化 每逢节日来临,人们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这在春节时候体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节日是一个民族的特色盛装的展示舞台。与便装相比,盛装雍容、典雅、庄重、讲究、繁琐,它更注重节日文化内涵的表达与展示,是我们研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工艺的重要参照,具有更为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比如唐装的演变和发展就是很好的例证。 2,传统节日中的节日仪式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最早起源于祭祀。发展到今天的节日庆典活动大多都与古老的祭祀仪式、迎神赛会、驱邪免灾等活动有密切关系。保留到现在的民俗活动,如安塞腰鼓、端午龙舟、上元花灯等,不仅增添了中华民众的节日乐趣,也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独特的一部分。 另外,作为与节日仪式相关的民间文艺,如祭神神词、神话、传说、故事等民间文学样式,祭神歌舞、戏剧等表演艺术以及搭建神棚、扎纸结彩等民间工艺,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宝库。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精神层面 1.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美满:贵和尚美 贵和尚美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传统节日中常有流露,传统节日是人们期盼和谐思想的具体体现。如:通过团拜、探亲等仪式活动密切了与周围人的关系;通过节日化装的巡游、节日锣鼓的敲打、节日竞赛的开展,释放内心的情感、期望,加强村落社区成员之间的情感依赖和精神交流,从而使这里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秩序更加安定。 节日也调节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通过节日,一个民族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向其他民族展示自己的强大,弘扬本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不同民族的人聚在一起庆祝节日,能增进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教案:10.我们当地的风俗第2课时

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 10. 我们当地的风俗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搜集信息的能力。 3. 体会民风民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体会民风民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有关我国民风民俗的 PPT。 2.学生搜集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资料。 教学课时:3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生讨论传统节日。 师: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放假? 生:喜欢! 师:那除了寒暑假,我们一般还会在什么情况放假? 生:(各种回答) 师: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时候,我们也会放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

学习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民风民俗。 2.揭示课题:10. 我们当地的风俗之奇妙的节日风俗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传统节日 1.你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2.阅读角: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本名“端午”。-般认为,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产生的。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因报效楚国的理想无法实现,又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当秦国灭楚后,在五月初五那天,他抱石投汨罗江自沉。江边群众得知后,纷纷驾舟打捞屈原尸体。后人为纪念屈原,把这天定为端午节。每逢此节,民间有带香袋、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万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鱼吃屈原,后成为节日食品,划龙船则表示去营救屈原。 (1)读一读: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2)想一想:端午节寄托了人们什么样的感情? (3)说一说: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你们那儿是怎样庆祝这个节日的? 比如:在山东省长岛县,在端午节当天的日出之前,人们要用手掠取草木上的露水洗脸、洗眼,俗称“拉露水”。 3.拓展了解不同民族庆祝端午节的不同形式。 (1)汉族:过端午的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蒿、系五彩线等; (2)彝族:在端午节这一天的习俗是采集草药,做防病治病之用; (3)苗族:端午节除举行赛龙舟外,还举行踩鼓舞、唱歌、赶山等活动;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一、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春节民间传统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要吃腊八饭,“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腊月除夕,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还要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新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后来还有河南的朱仙镇。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除夕晚上要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包饺子、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现在每年中央电视台办“春晚”,全世界华人都守岁。 天明过春节。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燃放爆竹,亦称“爆仗”、“炮仗”、“鞭炮”。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祭典祖先、祁求丰年。吃了早饭,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去到各家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洋节说再见主题班会教案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与洋节说再见——主题班会教案 一、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等,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好学生。 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图片,文字资料。 三、活动人员:全班师生。 四、活动过程: 1、宣布主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与洋节说再见”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2、活动开始: 同学们,近年来,“平安夜”“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万 圣节”等西方洋节在社会上被商家迫捧炒作。青少年阶段辨别能力不强,一些青少年学生盲目跟风效仿,甚至把一些富有宗教色彩的

节日带入校园,并互赠礼品,开晚会庆祝,既给家庭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了负面影响,混淆了学生正确的思想认知。2017年1月25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文件要求,“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我们要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体现自身文化特色,彰显华夏文明悠久厚重的历史,自觉抵制过“洋节”,过好中国传统节日,守护我们的民族传统,保持我们的文化基因,认同并支持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这是每一个华夏子孙对民族、对传统、对文化的尊重。 3、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下面我们来看看…… 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倡议: 1.坚持文化自信心,弘扬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向我们身边的朋友及亲人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传承者。 2.、理性思考,拒绝被动过“洋节”: 理性地看待西方节日,不盲目仿效、不跟风、不媚外、不组织、不参与圣诞节的聚会与狂欢; 不转发与“洋节”有关的短信、微博、微信。不以过节为名,在校园内教室里悬挂与圣诞节相关的装饰物品; 不互赠与“洋节”有关的礼物,如平安果等等。 3、各班级进行中华传统文化节日的系列宣传介绍,向学生宣传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姓名:夏茹 学号:2009110224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民族精神,对丰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球化,世界交流不断加强,许多西方节日逐渐在我国流行起来。加上商家的利益驱使,许多洋节日在中国华丽地登场,受到年轻人的热烈追捧。反观中国的传统节日,一些传统习俗逐渐流于形式,连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端午节也不知怎么变成了“舌尖上的粽子”,其中的那些深层次的文化的厚重的东西却被渐渐遗忘。对此,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公布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调整,明确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目为法定假日。笔者认为此举是及时而有效的。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它根植于古代农业社会文明,有着丰富而厚重的文化内涵。其中的许多优秀的精神内容为我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可以吸收传统节日文化的优秀资源,也必定会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体系的精神内涵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传统节日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节日文化的生成是一个不断演进,多种文化元素综合与提炼取其精华的过程。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和谐的节日体系。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和丰富的精神内涵 1、贵和尚美,团结统一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以和为贵,这种和谐思想贯穿整个历史,而传统节日是人们期盼和谐思想的具体体现。春节从过小年到大年三十除夕夜,从初一到初七再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春节有开始有尾声,有思想有仪式,无一不表达了人们期盼合家团圆,和谐美好的愿望。整个传统节日体系中,通过探亲、团拜等仪式活动,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透出追贤思孝、认祖归宗的家族民族认同感,这些都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安定。节日也调节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通过节日,一个民族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向其他民族展示自己的强大,弘扬本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不同民族的人聚在一起庆祝节日,能增进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传统节日传说

过年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去了,好心的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突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清明节的传说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走到僻静处时,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端午节的传说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中国传统节日(1)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法定节日有:新年(1月1日);春节(农历新年);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中国青年节(5月4日);护士国际节(5月12日);儿童节(6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8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记者节(11月8日)。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个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很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节之夜,很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 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虫儿。在农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围宅一圈,再入院内绕水缸一圈,中引龙回。有趣的是,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中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现在的“龙须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妇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也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不过这个节日现已被人们遗忘了,但吃春饼等习俗至今还有。 清明扫墓祭祖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

点评洋节与传统节日之争

点评洋节与传统节日之争 王荣鑫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年味儿淡了”的话题,上至人大政协,下至平头百姓,已然热议多年。然而不喊抵制圣诞不知道有多少人崇洋媚外;不上精弘论坛,不知道大学生何其缺乏文化意识。自从我在精弘论坛上发了一个关于抵制圣诞节的帖子之后,各种语气的回复加深了我对民族节日的担忧。 去年《人文日新》讨论过情人节的问题,过不过西方的情人节,与中国的年味淡了,在本质上是同一个问题。从鸦片战争以来,我们也一直都面临着这个问题,那就是:肯定要向西方学习,但到底学到什么程度;肯定要向传统学习,但到底要保留多少传统? 二、过年的必要性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一系列带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仪式的集中举行。提及过年是为了什么,人们的总结往往局限于总结、休整或是吃喝。多数人意识不到的是,从人类图腾崇拜时代到后来的宗教信仰,一直到中国人的信仰缺失,仪式对于唤醒人类感情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对于祖先的感怀之情,对于冥冥中命运掌握者的敬畏之情,在祭祀的仪式中才能得到升华。直到现在,男女二人即使领了结婚证,如果没有举行婚礼,也算不得名正言顺的夫妻。这就是仪式的重要性。 传统的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至少到正月十五才结束。这其中包括送灶接灶、洒扫房舍、吃年夜饭、上坟祭祖等等一系列仪式,每一个仪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我们情感的慰藉、我们对生活的希望、我们的民族感情都凝注与这些仪式中。 我们为什么说海峡两岸是同一个国家?因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吗?因为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亲情吗?是,但不全是。更重要的是,台北故宫保留着大量的文物,海峡两岸过着同样的节日。我们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因为这些文化遗产,我们才有一种文化认同感。文化认同感,让欧洲各国缔造了超国家的欧盟,难道有着更多共同文化遗产和更强烈的文化认同感的海峡两岸,还要分裂成两个国家吗?这才是台湾不应该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原因。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传统节日作为文化遗产的作用,它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 三、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的跑马场 年味淡了,但洋节却热了。现在大学里很多学生要把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等西方的节日过个遍,他们说不考虑文化因素,只是找一个聚一聚的借口。他们觉得,昏头利脑的去过一个洋节是一件很光荣的事。 洋节之所以如此盛行于校园,一部分原因在于当前的学生组织体制。现在大学里的学生会担负着近乎变态的任务,活动声势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学生干部的政绩。因此,学生会的相关部门会挖空心思的想出各种花样去组织活动,洋节当然不能放过。因此,本来应该起积极导向作用的学生会成了洋节的助推器。去年我就注意到,某个学院的学生会在组织过万圣节,有病吧?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当今社会的商业化趋向。过洋节是要花钱的,圣诞节要买圣诞树,情人节要买玫瑰花,每次洋节来临,都意味着大把的钞票流入商家的腰包。他们看准了这个聚宝盆,因此会不择手段的大肆宣传。 商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正确的,责任要归咎于政府、媒体和青年人本身。政府我们不说,单说现在的大学生。你会发现,热衷于过洋节的往往是那些闲得难受的,他们本来就思

传承中国传统节日的美好精神底蕴

传承中国传统节日的美好精神底蕴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源远流长,留存着独特的文化记忆。眼下时值年轮交替,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即将来临。过新年,穿新衣,开开心心过大年......人们唱着欢乐的歌谣,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记得小时候,每到新年,有喜贴春联、年画、福字、窗花的喜庆文化;有扫房、祭灶、敲锣打鼓,张灯结彩,挂红灯、放鞭炮、寻根祭祖,求祥祈福,走访亲友和除夕守岁、拜年的祝福文化;有舞狮子、扭秧歌,踩高跷、表演皮影、玩社火等的艺术文化;有吃年饭、年糕、包饺子、的饮食文化,人们用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来庆祝新年。这些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每一项活动都渗透着深刻的讲究和包含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每一个人在参与这些活动中都会受到中华文化的薰陶和从内心洋溢着节日的喜悦。 但近些年来,传统文化在人们的视野里逐渐淡化,这些节日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正在被现代人所忽视。在新环境下生长起来的年轻人,则热衷于过各式各样的“洋节”。许多人感慨:春节越过越没有意思,太单调乏味了,充分说

明传统节日所特有的文化精神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不少人嫌麻烦而省略了传统的民俗文化,取而代之的是吃喝玩乐、高档消费。君不见,在过年的前一个月,高档酒店的包间已被订年夜饭的抢订而空,商业街、旅游点更是人山人海,麻将馆、KTV舞厅等娱乐场所去晚了就没有位置,似乎现代人过年就是吃喝玩乐。据调查发现,有不少青少年对传统节日文化知之甚少,有的只知道在过春节时要守岁、吃饺子、拜年、贴春联和收压岁钱,有的认为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传统习俗”。有的不能准确地回答出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的内容。有的还将妇女节、儿童节、国庆节、劳动节这些法定节假日说成了我国的传统节日。 也许这些调查未必准确,但应该能够从一个侧面上反映现在的青少年对春节和我国其他一些传统节日的认知程度。从中也可以看出,与传统节日连在一起的民间文化,正在与我们渐行渐远,其影响力已经下降到令人担忧的地步。而在传统节日逐渐式微的同时,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却大行其道。与其惊呼“端午节”被韩国人抢了,不如把自己的节日内容尽可能地展示出来,让国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自己的东西,领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从中找到乐趣。 如何过年,如何看待深植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节庆活动,如今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在现实生活中,文化的

我们的传统节日主题班会

304班主题班会——《我们的传统节日》 一、活动目的 让同学们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及其来历和风俗,增强同学们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激发同学们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活动形式 竞猜、朗诵、观看视频等 三、活动流程 (一)开场白 (陈诗漩)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下午好。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沉淀至今,形成了很多别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今天由我和魏馨怡为大家主持本次主题班会,我们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我们的传统节日,去领略民俗风情。 (二)竞猜活动 (魏馨怡)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节日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吗?知道的同学请快速举手抢答。(等同学们回答差不多以后,播放视频。)同学们,从刚才的视频中,我们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下面让我们带着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些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 (三)各个节日介绍 1、(陈诗漩)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春节。同学们,你们知道春节是哪一天吗?每年的农 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俗称“过年”。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家家户户走亲访友,放鞭炮、贴春联,可热闹了。最高兴的当属孩子们,穿新衣、收红包,各种好吃的、好玩的应有尽有。北宋王安石有一首诗《元日》,写的就是春节的情景。(出示ppt)“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总之,在春节家家户户焕然一新,每个人的脸上都笑容满面。说到这里,大家似乎回到了那段快乐的时光,那么,你们知道春节的来历和它的习俗吗?请看大屏幕。(请同学给大家介绍) 2、(魏馨怡)放完了鞭炮,收好了红包,让我们走进第二个节日——元宵节。北宋欧阳修 有一首诗《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衣衫袖。”多么美的诗句啊。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元宵节人们都在干些什么。请看大屏幕。(请同学给大家介绍) 3、(陈诗漩)“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转眼我们来打了江南的春天。清明节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节日。我们一般都在这个节日里去扫墓,寄托哀思。那么有谁知道清明节的来历?(大屏幕显示资料,请同学给大家介绍) 4、(魏馨怡)过完了清明,我们迎来的是端午节。传说端午节是为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而 来的。有古诗为证:唐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让我们跟随一段视频去看看今天的人们是怎样过端午的。5、(陈诗漩)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说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吧?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由此演化出一个传统节日——七夕节。唐代大诗人杜牧有一首诗《七绝》——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首诗就与牛郎织女有关。七夕节也叫乞巧节,古时候的少女特别重视乞巧节,让我们去了解一下原因吧。请看大屏幕。(请同学给大家介绍) 6、(魏馨怡)“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呀,一块月饼一片

洋节PK传统节日我们该如何面对

洋节PK传统节日我们该如何面对?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中西方节日的了解与反思 中国节日的现状 近年来, 尤其是年轻人 , , 衷,甚至超过了中国自己的节日,造成端午节这种中国重大传统节日被 列为别国遗产。 ?

? ? ? 母亲节,父亲节,光棍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等,学校里掀起一波又一波“洋节”的热潮,大家都热衷于过“洋节” ,对中 国传统的节日却几乎没有兴趣。 ? ? ? 在现代年轻人所认识的节日中, 情人节和圣诞节比咱们的端午节和中秋

节都重要的多。都认为这些外国节非常时尚,非常浪漫。就连春节的意 义与节日气氛都大不如前, 认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已经落伍, 过的没意思, ? ? 传统节日原来有一整套的仪式和内容,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尤其是城市 化进程的加剧,很多节日仪式的片段在不断的遗失, 比如春节贴对联是 为了避邪;吃饺子是为了送走旧的时辰,迎来新的时辰;互相拜年,表 达了对对方的美好祝愿……但现在这些程序虽然还在,但缺少了仪式的 凝重感和虔诚感。 ?

传统节日何去何从 ? 带着这些问题, 我们利用寒假半个月的时间, 到图书馆、 阅览室翻 阅资料,到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到社会上走访了各行各业的人士,现将 主要观点整理报告如下: 虽然圣诞节是西方宗教节日,而且中国的基督徒只占总人口的 1.15% , 但据中国社会调查所日前报告, 有

51.8% 受访的中国人说, 他们 会过圣诞节。传媒报道,今年中国的圣诞气氛比往年更浓厚。 ?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受到外来文化 的影响。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不属于我们文化的节日充斥着我们 的生活,传统的端午、中秋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面对这样的事实, 国人纷纷呼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与此同时, 过洋节也一夜之间风靡校园。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中秋节」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中秋节」 以下是关于中国传统节日介绍「中秋节」,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早在唐时中秋就正式成为节日,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2008年,中秋节与清明节、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中秋节的命名来源于中国的农历,农历中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为它的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为“八月节”、“八月半”;又因八月十五的月亮要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亮,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以“月”为内容的,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等等。中秋节这一天的月亮格外晶亮、圆润,被人们看成是合家团圆的象征,因此,又被人们叫做“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 ·

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中秋佳节我国民间有家家吃月饼的习俗。中秋吃月饼,和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食俗。 至于中秋节食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则是在明代。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饼中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宫中供月使用的月饼“从下至上直径尺余,重有两斤。”后来随着历代 ·

论传统节日精神实质的“淡忘”及其“回归”

论传统节日精神实质的“淡忘”及其“回归”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历经中华文化悠久历史的熏陶,有着深刻的内涵与丰富的表现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改革开放以来,泥沙俱下,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不断冲突、融合,无论外来文化还是本土文化,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传统节日在洋节、新的社会节奏、新的文化意识影响下,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如何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内核,成为了时代的课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洋节;文化内涵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如何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内核,成为了时代的课题。针对此问题,课题组从2014年12月开始以调查问卷,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调研,我们选择上海、安徽、河北、山东、湖北等地区作为调研区间,以随机抽样的形式发放调查问卷,本次共发放80份问卷,回收76份,回收率达到95%;以访谈形式对53人进行了访谈调研。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现状及分析 近年来,中国传统节日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略呈“下降”之势,人们的过节方式日益表面化、物质化以及程序化,却把节日的原初意义以及其体现的文化内涵及社会道德导

向功能逐渐淡化,例如默默变为“粽子节”的端午、连日期都几近忘记的重阳、淘宝操办扫墓的清明等。过节的氛围日益淡化已成不争的事实,追其原因,难与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扯开联系。 1.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有了更多接触外来文化的机会,而一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节日对于我们来说,既新鲜、又具有相当的吸引力,虽然这些洋节在中国还没有享受到假日的礼遇,但它们却得到了商家们的宠爱,成为商家和众多年轻人竞相追逐的目标。在本次针对“人们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及态度”的调查中,对于过西方节日的态度,30%的人赞成,34%的人反对,36%的人持中立态度,虽然西方节日没有占到主导地位,但是人们过西方节日的态度已经可以和过传统节日相媲美了。例如圣诞节、情人节等,对年轻人有相当的诱惑力,他们认为时尚且有趣,而敏锐的商家则趁机各种促销活动,使得洋节越来越受到欢迎,我们的传统节日的地位却岌岌可危。 表1 2.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 中国传统节日源于中国农业社会,在当时经济及社会水平都较为低下的环境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带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即是说与各地的生活习俗、民族习惯、当前

走进中国传统节日

走进中国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参加本次活动,让学生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初步了解春节、端午节的由来、习俗活动、美食等一些相关知识和我国传统节日的研究内容引导学生围绕我国传统节日这一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手段(如上网、查阅书刊、询问等)去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有计划做事及能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指导学生通过师生交流、分析、归纳,等活动来初步感受、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及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初步构想计划。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参加本次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对祖国的认识,激发学生活动兴趣,发展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走进中国传统节日 二、整体感知:请按照农历时间顺序,说出我们当地的传统节日. 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份:清明节七月初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冬月:冬至腊月初八:腊八节 三、自由交流:讲讲你最喜爱的传统节日,它会让你想到哪些诗词、故事。 四、合作探究,深入研讨 第一板块:端午粽飘香 1、端午节的由来 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2、端午节习俗 赛龙舟吃粽子插艾 第二板块:春节知多少 1、了解农历新年的意义与典故 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逐渐形成了庆祝岁首的风俗。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洋节热对传统节日影响综述

洋节热对传统文化影响地综述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 指导教师 摘要:东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地融合与碰撞是一时代特征.在洋节地迅猛涌进并已产生巨大影响地背景下,关乎中国传统文化地持续传承及创新发展等问题,日益引起党和政府以及全民族地高度关注.本文从中国期刊网上关于洋节热对传统文化影响地29篇文献和国内7本著名书籍进行分类.整理.主要从东西方文化地定义.洋节热对传统节日地影响现状.影响原因.应对措施等几个方面对当前研究内容进行了综述.最后对洋节热对传统文化影响地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洋节热;传统文化;综述 Overview of Ocean Heat on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Student majoring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ZHU Huan-huan Tutor TAN Fang Abstract: Fusion of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and collision between East and West is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times. Section in

the ocea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apid and has had a huge impact, relating to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sues such as development, growing concern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and of the whole na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online Chinese periodical about ocean section 29 article documents the effect of heat o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7 domestic famous book classification, collation. Mainly from the definition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Ocean effects section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rmal influence on traditional festivals, causes, responses, and other aspects to a summary of current research content. Last section on Ocean heat on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Ocean heat ; Traditional culture ; Summary of the 西方地节日文化涌入中国,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地影响,对传统节日带来一系列危机.尤其是当代青少年地影响更是显而易见地.当代青少年是国家发展地动力,是民族强盛地支柱,其承担者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地光荣使命.本文通过对当前研究现状地分析与总结,有助于我们深入地了解文化地交融和侵蚀,做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地同时,又合理地做到洋为中用. 一.研究文献概述 笔者专门针对这一课题——西方节日对传统文化传承地影响,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研究.在以下书籍中获得了部分论据支撑,包括寇福明地《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