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合集下载

人工合成抗菌药

人工合成抗菌药

人工合成抗菌药近年来,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了许多病原菌对传统抗生素的耐药性逐渐增强。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科学家们不断努力开发新型的抗菌药物,其中人工合成抗菌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讨论人工合成抗菌药的意义、方法及前景。

一、人工合成抗菌药的意义传统的抗菌药物往往来源于天然产物,如青霉素等。

然而,这些天然产物的开发已经到了瓶颈期,并且很多病原菌逐渐产生了对这些药物的耐药性。

因此,通过人工合成抗菌药的方式可以突破传统的限制,创造更多新型的抗菌药物。

人工合成抗菌药的另外一个意义在于可以对抗一些传统抗生素无法应对的耐药菌株,比如“超级细菌”。

这些细菌对传统抗生素具有很高的耐药性,但是通过人工合成出的抗菌药物有可能对其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从而为人们治疗此类感染提供新的选择。

二、人工合成抗菌药的方法人工合成抗菌药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结构导向的合成:这种方法是通过分析已知抗菌药物的结构与活性之间的关系,设计并合成出新的有活性的化合物。

该方法需要对化学合成具有较高的要求,并且需要大量的实验验证。

然而,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地获得具有较好抗菌活性的新化合物。

2. 高通量筛选:这种方法利用高通量筛选技术,通过筛选大量的化合物库,寻找具有较好抗菌活性的化合物。

高通量筛选技术能够快速筛选出大量药物候选化合物,为研发新型抗菌药物提供了高效的手段。

3.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随着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利用这些技术来预测抗菌药物的活性也成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的训练,可以快速地预测一种化合物是否具有抗菌活性,从而加速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的进程。

三、人工合成抗菌药的前景人工合成抗菌药的研究前景广阔。

首先,人工合成抗菌药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理解抗菌药物抑制机制的更多细节。

通过对抗菌药物结构与活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以为合成更多的新型抗菌药物提供理论指导。

其次,人工合成抗菌药还可以应对新兴的耐药性问题。

药理学教材人工合成抗菌药

药理学教材人工合成抗菌药

药理学教材人工合成抗菌药人工合成抗菌药是药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以及新型病原体的出现,人工合成抗菌药的研发和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本章将介绍人工合成抗菌药的分类、作用机制以及相关的临床应用。

人工合成抗菌药按照其化学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多个类别。

常见的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氮杂菌素类抗生素、环酮类抗生素等等。

这些抗菌药物的合成过程包括了药物分子的设计合成、生物活性和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等。

通过人工合成使得这些抗菌药物能够大规模制备,并且可以通过化学修饰来改变药物的活性和药理特性。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人工合成抗菌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达到抗菌的效果。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合成依赖于化学合成技术,其中包括活性组分的合成与赋形等步骤。

药物合成的选择性和产物的纯度直接关系到其抗菌活性和药代动力学效应。

通过人工合成,可以更好地控制药物的制备质量和量产能力,从而提高抗菌疗效和临床应用的效果。

氮杂菌素类抗生素是另外一类常见的人工合成抗菌药。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达到抗菌的效果。

氮杂菌素类抗生素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可以用于治疗许多不同类型的感染。

人工合成氮杂菌素类抗生素通常包括了多步反应的合成过程,包括了催化剂的选择、反应物的研究和药物的活性评估等。

通过人工合成,可以提高药物的制备效率、纯度和稳定性,从而提高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

环酮类抗生素是另外一类重要的人工合成抗菌药。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的核酸合成来达到抗菌的效果。

环酮类抗生素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特别适用于治疗革兰阳性细菌感染。

人工合成环酮类抗生素的关键步骤包括了催化剂的筛选、底物的研究和中间体的合成等。

通过人工合成,可以提高环酮类抗生素的药物效位,改善其药代动力学特性,并且有助于开发更具活性的新型环酮类抗生素。

在临床应用中,人工合成抗菌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可以通过对病原体的敏感性和病人的体质进行匹配,从而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2024年人工合成抗菌药物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4年人工合成抗菌药物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4年人工合成抗菌药物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A1型题】1、新生儿使用磺胺类药物易出现胆红素脑病,是因为药物A.减少胆红素排泄B.竞争血浆白蛋白而置换出胆红素C.降低血-脑脊液屏障的功能D.溶解红细胞E.抑制肝药酶2、竞争性抑制磺胺类药物抗菌作用的是A.PABAB.6-APAC.TMPD.7-ACAE.GABA3、下述磺胺药中,蛋白结合率最低,容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的是A.磺胺二甲基嘧啶B.磺胺甲噁唑C.磺胺嘧啶D.磺胺间甲氧嘧啶E.以上都不是4、TMP的抗菌作用机制是抑制A.二氧叶酸还原酶B.过氧化物酶C.二氢蝶酸合酶D.DNA回旋酶E.β-内酰胺酶5、下述喹诺酮类药物中,对多数革兰阴性菌条灭作用最强的是A.氧氟沙星B.环丙沙星C.洛美沙星D.诺氟沙星E.左氧氟沙星6、TMP与SMZ联合用药的机制是A.增加SMZ吸收B.增加TMP吸收C.减慢SMZ的消除D.发挥协同抗菌作用E.减慢TMP的消除7、哇诺酮类药物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作用机制为A.抑制β-内酰胺酶B.抑制DNA回旋酶C.抑制二氢蝶酸合酶D.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E.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8、下述药物中,对链球菌、肠球菌、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体外抗菌活性最强的是A.诺氟沙星B.环丙沙星C.萘啶酸D.吡哌酸E.左氧氟沙星9、可首选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药物是A.甲氧苄啶B.司帕沙星C.氧氟沙星D.磺胺嘧啶银E.磺胺嘧啶10、抗菌谱广,单独应用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一般无法单独应用的是A.甲氧苄啶B.氧氟沙星C.环丙沙星D.磺胺嘧啶E.甲硝唑11、新生儿使用磺胺类药物易出现核黄疸,是因为药物A.减少胆红素排泄B.与胆红素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C.降低血脑屏障功能D.促进溶解红细胞E.抑制肝药酶12、服用磺胺时,同服小苏打的目的是A.增强抗菌活性B.扩大抗菌谱C.促进磺胺的吸收D.延缓碳胺药的排泄E.减少不良反应13、适用于烧伤创面绿脓杆菌感染的药物是A.碳胺醋酰(SA)B.磺胺嘧啶银C.氯霉素D.林可霉素E.利福平14、影响碳按药效果的物质是A.苹果酸B.四氢叶酸C.对氨苯甲酸(PABA)D.尿中酸碱度E.血浆蛋白含量二、填空题1.磺胺药的基本化学结构与()相似,能与()竞争(),抑制()的形成,从而影响细菌核酸的合成,发挥抗菌作用。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临床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临床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临床人工合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引言: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增加,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

本文将介绍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现状和前景。

一、意义1. 扩大抗菌谱: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改变分子结构,拓宽抗菌药物的靶点范围,提高对多种细菌的杀伤效果。

2. 提高疗效:人工合成抗菌药物通过优化分子结构和合成方法,能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有效提高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从而提高抗菌疗效。

3. 减少毒副作用: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可以通过改变分子结构,降低对宿主细胞的毒性,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4. 解决耐药问题:由于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的分子结构与传统抗菌药物不同,可以克服细菌对传统抗菌药物产生的耐药性,有效应对细菌耐药问题。

二、现状目前,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以下是其中几个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的例子。

1. 菌素类抗生素菌素类抗生素是一类由人工合成合成的抗生素,包括多肽类菌素和青霉胺肽类菌素。

这类抗生素对耐药细菌具有较高的活性,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中,特别是对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具有较好的疗效。

2.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一类人工合成的广谱抗菌药物,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该类药物在治疗泌尿系感染、肺炎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3. 磺胺类抗菌药物磺胺类抗菌药物是一种通过合成改造磺胺结构得到的抗菌药物,对敏感细菌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

该类药物常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和中耳炎等常见感染病症。

三、前景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研发和应用潜力,以下是其发展前景的几个方面。

1. 抗菌药物个性化治疗: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定制,提高抗菌疗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2. 新型抗菌机制研究: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可以通过改变分子结构和体内代谢方式,开拓抗菌药物新靶点,增加抗菌机制的多样性。

药理精品题库 第四十四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药理精品题库 第四十四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四十四章人工合成抗菌药[内容提示及教材重点]一、喹诺酮类作用机制:抑制DNA螺旋酶,阻碍DNA合成而导致细菌死亡。

细菌耐药机制:细菌DNA螺旋酶的改变,与高浓度耐药有关;细菌细胞膜孔蛋白通道的改变或缺失与低浓度耐药有关;耐药菌株DNA螺旋酶的活性改变主要由于基因突变所致。

(一)氟喹诺酮类药理学共同特性:1、抗菌谱广,尤其对革兰阴性杆菌包括绿脓杆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对金葡菌及产酶金葡菌也有良好抗菌作用;某些品种对结核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及厌氧菌也有作用;2细菌对本类药与其他抗菌药物间无交叉耐药性;3口服吸收良好,部分品种可静脉给药;体内分布广,组织体液浓度高,可达有效抑菌或杀菌水平;血浆半衰期相对较长,血浆蛋白结合率低,多数经尿排泄,尿中浓度高;4适用于敏感病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前列腺炎,淋病及革兰阴性杆菌所致各种感染,骨、关节、皮肤软组织感染;5不良反应少,大多轻微,常见的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皮疹、头痛、眩晕。

偶有抽搐精神症状,停药可消退。

(二)各种喹诺酮类药特点吡哌酸: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较萘啶酸强,对革兰阳性和部分绿脓杆菌有一定作用,尿中浓度高,主要用于治疗尿路和肠道感染。

诺氟沙星: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包括绿脓杆菌均有良好抗菌活性,明显优于吡哌酸,主要用于尿路及肠道感染。

氧氟沙星:抗菌活性强,对革兰阳性菌(包括耐药金葡菌),革兰阴性菌包括绿脓杆菌均有较强作用;对肺炎支原体,奈瑟菌病,厌氧菌及结核杆菌也有一定活性。

依诺沙星: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诺氟沙星相似,对厌氧菌作用较差,口服吸收好,不受食物影响,副作用以消化道反应为主,偶有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

培氟沙星:抗菌谱广与诺氟沙星相似,抗菌活性略逊于诺氟沙星,对军团菌及MRSA有效,对绿脓杆菌的作用不及环丙沙星。

口服吸收好,尚可通过炎症脑膜进入脑脊液。

环丙沙星:抗菌谱广,体外抗菌活性为目前在临床应用喹诺酮类中最强,对耐药绿脓杆菌,MRSA,产青霉素酶淋球菌、产酶流感杆菌等均有良效,对肺炎军团菌及弯曲菌亦有效,一些对氨基苷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等耐药的革兰阴性和阳性菌对本品仍然敏感。

人工合成抗菌药

人工合成抗菌药
VitB1、B12可局部对抗 变态反响——过敏史者禁用或慎用 抑制茶碱、咖啡因、口服抗凝药肝中代谢,防止合用 与制酸药合用,减少喹诺酮类吸收 主要经肾排泄,肾功能减退时,应调整剂量
吡哌酸〔pipemidic acid〕
第二代喹诺酮类 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用于G-杆菌所致泌尿道、肠道、胆道感染及中耳炎、
松散的DNA
DNA螺旋酶 喹诺酮类 高度卷紧的DNA
喹诺酮类抗菌机制示意图
抗菌机制
改变细胞壁糖肽的构成 诱导DNA的SOS修复 突变
糖肽降解 菌体裂解 DNA错误复制 基因
耐药机制
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药物不能进入细菌胞体内 或耐药菌外排药物——低浓度耐药
细菌DNA螺旋酶基因突变,使作用靶位构象改变—— 高浓度耐药
磺胺吡啶
5-氨基水杨酸
磺胺嘧啶
结肠炎、直肠炎 肠道术前预防感染
早期类风关 关节炎
肠炎 细菌性痢疾
外用磺胺药
磺胺米隆:对多种G+和G-菌有抗菌作用,尤对铜绿假单胞菌 作用较强,且不受脓液,坏死组织及对氨苯甲酸等影响,用 于烧伤及大面积创伤
磺胺嘧啶银〔SD-Ag〕: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强大抗菌作用, 并具收敛作用,既控制创面感染,又能促进创面枯燥、结痂 及早期愈合
又称磺胺增效剂
抗菌谱与磺胺甲噁唑相似,抗菌活性弱 对G+、G-菌敏感,但单用易产生耐药性 抗菌机制:抑制FH2复原酶,使FH2不能复原成FH4,
阻碍核酸合成
甲氧苄啶
TMP与磺胺合用机制
抗菌谱相似,主要适应症相同 双重阻断叶酸代谢,增强抑菌作用,甚至出现杀菌作用 减少耐药菌株产生 药代动力学特性相似 TMP毒性小,合用减少磺胺和自身用量,减少不良反响发生

人工合成抗菌药

人工合成抗菌药
与乙胺嘧啶联用预防免疫缺陷者卡氏肺孢子 虫病
SA-Na(磺胺醋酰钠):无刺激性、穿透力强, 适于眼科感染
【耐药性 】
1.药物作用靶点发生突变: DNA回旋酶的基因gyrA 拓扑异构酶IV的基因parC或grlA
2.细胞质膜通透性降低 外膜膜孔蛋白OmpF和OmpC的缺失
3.主动外排耐药机制 主动外排蛋白
【氟喹诺酮类的共性】
体内过程 抗菌作用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用药注意
【Pharmacokinetics】
(G-,铜绿,部分G+)
第3代 良好 较大 较强 广谱 敏感菌所致各种感染
(G-,G+,支,衣,军,分枝,部分厌氧菌)
第4代 良好 大 强 广谱 敏感菌所致各种感染
(G-,G+,支,衣,军,分枝,厌氧菌)
药动学特性包括:口服F,药物血浓和组织中浓度,t1/2
【构效关系】 R
X
N
基本结构:4-喹诺酮
C7引入哌嗪环; C7引入甲基哌嗪环;
3
C7引入甲基哌嗪环
COOH 4
+ C8引入氟;
O
C8引入氯或氟;
甲氧基取代C8氟或氯
【Mechanism of Action】 important
1.主要机制:抑制细菌DNA回旋酶(对
G-菌)和 拓扑异构酶Ⅳ(对G+菌),干扰细 菌DNA复制,杀灭细菌。 (1)DNA回旋酶(gyrase) (2)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IV
【药物相互作用 】
1.避免与抗酸药、含金属离子的药物同服 2.慎与茶碱类或NSAID合用或避免合用
二、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
诺氟沙星 (norfloxacin) 环丙沙星 (ciprofloxacin) 氧氟沙星 (ofloxacin) 左氧氟沙星 (levofloxacin) 洛美沙星 (lomefloxacin) 氟罗沙星 (fleroxacin) 司氟沙星 (sparfloxacin) 培氟沙星 (pefloxacin) 依诺沙星 (enoxacin) 莫西沙星(moxifloxacin) 吉米沙星(gemifloxacin) 加替沙星(gatifloxacin) (后三种为第四代)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

功。这时,他的女儿得了链球菌败血病,
奄奄一息,他在焦急不安中,决定使用
“百浪多息”,结果女儿得救。
• • • • •
1935年合成了第一个磺胺药物(基本结构) 1937年制出“磺胺吡啶” 1939年制出“磺胺噻唑” 1941年制出了“磺胺嘧啶” …… 1939年,杜马克被授予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
依诺沙星、环丙沙星抑制茶碱代谢
非甾体类抗炎药增加其中枢毒性反应
常用药物特点:
诺氟沙星 (norfloxacin) 血药浓度低,用于泌尿系和肠道感染 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 应用广 抗菌谱广、活性强 氧氟沙星(ofloxacin) 高效广谱 用于全身感染 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 抗菌活性强 不良反应少 洛美沙星(lomefloxacin) 和氟罗沙星(fleroxacin) 抗菌谱广 抗菌活性强 口服吸收好 光敏反应常见
不良反应
1、泌尿系统损伤: • SD、SMZ的乙酰化代谢产物,可在尿路(尤其 在酸性尿中)析出结晶,引起肾损害:蛋白尿、 血尿、尿痛、尿少、尿闭等症状。 • 预防:⑴口服碳酸氢钠;
⑵用期不可过长(不>7d); ⑶嘱病人多引水(尿量>1500 ml/d); ⑷老年人、肾功能不良者慎用或禁用。
2. 过敏反应: • 皮疹、药热等,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 (过敏者禁用,用前详细询问过敏史)。 3. 血液系统反应: • 粒细胞减少、再障、血小板减少等。 4. 其他反应: 恶心、呕吐、乏力、头痛
【耐药性】
• • • • • 细菌改变代谢途径 合成过量的PABA 产生低亲和力的二氢蝶酸合酶 降低膜通透性 同类有交叉耐药 异类无交叉耐药
【体内过程】
• 吸收: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
• 分布:广泛,血浆蛋白结合率25%~95%,结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

有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者和有该类疾病史者 (癫痫)不宜用
药物相互作用
01 02 03
本类药物可抑制茶碱类、咖啡因和口服抗凝 药在肝中的代谢,应避免合用
合用制酸剂、铁、锌制剂可与之络合而影响 其肠道吸收,应避免同用。
非甾体抗炎药与喹诺酮类合用可加剧中枢神 经系统毒性反应。
磺胺类药物
➢20世纪初: 治愈原虫病和螺旋体的化学药物, 但对细菌性疾病则束手无策。 ➢1932年:现代医学进入化学医疗的新时代 格哈德.杜马克(德国药物学家、病理学家、细菌学家)
2
细菌细胞膜孔蛋白通道的改变或缺
失,与细菌低浓度耐药有关
临床应用及评价
吡哌酸与诺氟沙星主要用于尿路和肠道感染
其它氟喹诺酮类药物用于敏感菌感染:革兰氏阴性杆菌及 绿脓杆菌感染,伤寒,淋菌性、衣原体、支原体尿道炎, 或病因未查明的感染患者作为经验治疗。
不良反应及防治
轻微,发生率低
注意:
不宜用于妊娠期妇女 和骨骼系统未发育完 全的儿童,乳妇应用 时应停止哺乳
二.用于肠道感染:如柳氮磺吡啶(SASP) 。 三.外用:如SML、SD-Ag、磺胺醋酰钠(SA-Na)。用于创面感染、沙眼和眼
部感染。
抗菌作用
抗菌谱 1
革兰氏阴性菌 3 对病毒、立克次体无
5

2 革兰氏阳性菌
沙眼衣原体、放线菌、
4
疟原虫
SMZ对伤寒杆菌、 6 SML和SD-Ag对绿
脓杆菌有效
抗菌作用机理
○ 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 阻碍四氢叶酸的合成 ○ 和利用。
STEP1
STEP2
STEP3
应用
复方新诺明 (TMP+SMZ)、 双嘧啶片 (TMP+SD)、增 效联磺片(TMP+ SD+SMZ)

药理学人工合成抗菌药

药理学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16页/共56页
4.其他: G-杆菌所致骨髓炎和骨关节感染。 G-杆菌所致五官科和皮肤软组织伤口感染。 治疗立克次体、衣原体以及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感染。 治疗军团菌病、结核病、麻风等。
第17页/共56页
【不良反应】
喹诺酮类药物一般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特别是 氟喹诺酮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平均仅为5%,能被 大多数患者所接受。 1.胃肠道反应
(–) 2
reseal break on front side
(–)
(–) 3
第5页/共56页
喹诺酮类药物作用于DNA回旋酶A亚基,通过 抑制其切口和封口功能,而阻碍DNA的合成, 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stabilize Positive node
(+)
(–) 1
break back segment
第15页/共56页
3.呼吸道感染 对呼吸道常见致病菌如流感杆菌、肺炎杆菌、卡他莫拉菌、支原体均有较好抗菌活性, 对肺炎链球菌和绿脓杆菌活性较差,但仍有中等度作用。 治疗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感染及肺炎有效率为65%-91%。严 重感染宜静脉给药。 对肺脓肿、吸入性肺炎等可能合并厌氧菌感染者疗效较差,应合用抗厌氧菌药物。
第7页/共56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于革兰阳性菌,喹诺酮类主要作用于拓扑异构酶Ⅳ。对于大多数革兰阴性菌,DNA回 旋酶是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靶点。 真核细胞不含DNA回旋酶,但含有拓扑异构酶Ⅱ,喹诺酮类药物在高浓度时对其有抑制 作用。
第8页/共56页
【耐药性】
细菌对喹诺酮类先天性耐药频率极低,但后天获 得性耐药却发展很快。耐药机制包括: 1.靶点突变
第33页/共56页
对革兰阴性 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很高,其对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肺炎球菌、葡 萄球菌、链球菌、军团菌、淋球菌及流感杆菌的抗菌活性也比较高,对某些耐氨基 糖苷类及第三代头孢菌素类的耐药菌株仍有抗菌活性。

第四十三章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四十三章人工合成抗菌药

2、过敏反应:皮疹、固定型药疹、药热等,
注意用药史
3、造血系统: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再障,缺G-6-PD可致溶血性贫血
4、消化系统:恶心、呕吐,饭后服减轻
5、神经系统:头晕、乏力,新生儿胆红素
脑病;驾驶员、高空作业及新生儿不宜用
三、甲氧苄啶(trimethoprin,TMP,1968) 特点: 1、抗菌谱:与磺胺相似,较广 2、机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与磺胺合用协 同增效,因其半衰期与SD和SMZ相近,故常与SD 和SMZ合用,或组成复方制剂
有增长趋势 耐药机理:
(1)回旋酶基因突变:药物与回旋酶亲和力
(2)细胞膜通透性降低 (通道蛋白的改变或缺失) 菌体内药浓度 降低
(3)主动排出机制
【药动学】
1、吸收:吸收迅速、完全,除诺氟沙星外, 其余吸收率>80% 2、分布:组织穿透性好,分布广。可进入 骨、关节、前列腺、脑(如氧氟、环丙、 培氟)能达治疗浓度 3、代谢与排泄:差异较大
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嗜肺军 团菌引起的军团病。
4、其他: 急、慢性骨髓炎和化脓性
关节炎首选;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较常见,厌食、恶心、呕
吐、腹内不适(发生率3~5%)。
2、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兴奋症状:焦虑、
失眠、耳鸣、偶致幻觉和癫痫发作,可逆。 可能是药物阻断了GABA的A受体所致。
(易通过血脑屏障)
2、治疗尿路感染 SIZ,SMZ+TMP
(经肾排出,尿药浓度高)
3、伤寒:SMZ+TMP(复方新诺明)
2、用于肠道感染的磺胺(难吸收) 柳氮磺吡啶(SASP)
(在肠道分解为磺胺吡啶和5-氨基水杨酸炎)
应用:口服或灌肠治疗急慢性溃疡性结 肠炎、节段性回肠炎,且可防治复发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析原因,采取纠正措施。
04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的市场分析
全球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市场规模
总结词:持续增长
详细描述:随着全球范围内抗生素耐药性的日益严重,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市场规 模不断扩大。根据市场研究报告,全球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市场规模在未来几年内 将以年复合增长率逐年增长。
中国人工合成抗菌药物市场规模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 抗菌药物的概述 •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的介绍 •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的研发与生产 •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的市场分析 •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的未来展望
01
抗菌药物的概述
抗菌药物的分类
大环内酯类
如红霉素等,通过抑制细菌蛋 白质合成发挥抗菌作用。
四环素类
如四环素、土霉素等,通过抑 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发挥抗菌作 用。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的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抗菌谱广、疗效显著、使用方便 等。
局限性
可能出现耐药性、不良反应、交 叉感染等问题。
03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的研发与生产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的研发流程
靶点筛选
确定药物作用的微生物靶点,如细菌的细 胞壁、DNA或RNA等。
临床试验
将候选药物进行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其 疗效和安全性,并确定适应症、剂量、给 药方式等。
等。
21世纪初至今
03
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和开发,针对耐药菌的抗菌药物成为研究
重点。
02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的介绍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的种类
磺胺类药物
如磺胺嘧啶、磺胺甲恶 唑等,主要用于治疗细
菌感染。
喹诺酮类药物
抗生素类
其他
如环丙沙星、左氧氟沙 星等,具有广谱抗菌活
性。
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

人工合成抗菌药廖(一)

人工合成抗菌药廖(一)

人工合成抗菌药廖(一)人工合成抗菌药廖是一种新型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特性。

它是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灵感,并经过化学合成和药理学研究得到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人工合成抗菌药廖的特点、优势以及未来发展前景。

一、人工合成抗菌药廖的特点1.廖的分子结构独特,它由一类内酰胺环和一类大环所组成,这种结构在已有的抗生素中是独一无二的。

2.廖抗菌谱广,可以抑制大部分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具有很强的细菌杀灭力,尤其对抗耐药菌具有一定的治疗潜力。

3.廖不易产生耐药性,这是其最大的优势之一,现在耐药性已经成为严重的全球性卫生问题,廖的出现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人工合成抗菌药廖的优势1.廖不仅能够切实有效的抗菌,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抗真菌以及抗肿瘤等多种治疗作用,其可谓是多功能抗菌药物。

2.廖相对于传统抗生素具有更低的毒性,基本上没有抑制机体免疫系统的弊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相对较小。

3.廖经济实惠,人工合成抗菌药廖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大规模生产的可能性,可以批量生产,降低成本,使其更加实惠。

三、人工合成抗菌药廖的发展前景1.人工合成抗菌药廖是一个新型的抗菌谱广、无耐药、低毒性、成本适宜的多功能抗菌药物,其市场前景巨大。

2.随着抗菌药物的需求日益增长,抗菌药物研发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研发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合成抗菌药廖的开发前景越来越好。

3.廖的出现弥补了传统抗生素所无法满足的要求,它成为诸多抗菌药物中的佼佼者,预计未来将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治疗和贸易中。

综上所述,人工合成抗菌药廖是一种新型抗生素,并具有独特的抗菌特点和多种功效。

未来将成为抗菌药物市场的一股重要力量,有望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全新的治疗方案,推动抗菌药物领域不断前行。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作用特点


临床使用
抗菌活性
第 G-菌有效,绿脓无 中等
肠道、泌尿系
一效
作用时间短,

中枢作用大,
耐药,
第 抗菌活性增强,G- 中等,口服吸 肠道、泌尿系

二 、部分G+均有效, 收少

代 绿脓杆菌有作用


第 广谱,G-、G+、支、 较强,口服吸 敏感菌所致各种
三 衣、军、分枝,部 收好,体内较 感染
2. 10-50:50% 3. <20:25%-50%
Iv:0.4- + 0.6g q24h
同po
吉米 Po:0.32gq + 沙星 d
1. >50-90:100% 2. 10-50:100% 3. <10:50%
洛美 Iv:0.4
+
沙星 q24h
1. >50-90:100%
2. 10-50:50%-100% 3. <10:50%
+
同po
血透患者 CRRT治疗 给药方式 患者给药
方式
0.1 bid
同po. 0.25g q12h 0.2g q12h 0.2g q12h
表三 氟喹诺酮类
莫西 沙星
正常给 药方式
调 整 药品名称 减 延长 肾功不全调整 量 时间 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
(Ccr,ml/min)
Po:0.4gq + d
无需调整
Iv:0.4g + qd
无需调整
血透患者 CRRT治疗 给药方式 患者给药
方式
0.1 bid
同po.
0.4gqd
小结

执业药师中药药剂综合辅导: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执业药师中药药剂综合辅导: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抗菌药,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口服吸收好,组织浓度高、与其他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已成为临床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常用药物。

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为抑制DNA回旋酶的A亚单位的切割及封口活性,阻碍细菌DNA合成而导致细菌死亡。

喹诺酮类药物分为四代:第一代包括萘啶酸和吡哌酸,已属淘汰药物。

第二代为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

第三代为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格帕沙星等新氟喹诺酮类。

第四代为克林沙星、加替沙星等的最新喹诺酮类。

临床常用的氟喹诺酮类品种有:诺氟沙星(氟哌酸)、依诺沙星(氟啶酸)、培氟沙星(甲氟哌酸)、环丙沙星(环丙氟哌酸)、氧氟沙星(氟嗪酸)、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托氟沙星(多氟啶酸)、氟罗沙星(多氟哌酸)、芦氟沙星、司氟沙星、格帕沙星、曲伐沙星等。

【药动学】氟喹诺酮类大多口服吸收良好,给药后1~2h内达到血药峰浓度,除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外。

生物利用度高,喹诺酮类可螯合二价和三价阳离子,不能与含有Ca2+、Mg2+、Zn2+的食品、药物同服。

t1/2较长,多为3.5~7.0h,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一般为10%~37%,表观分布容积大,体内的分布较广,可进入骨、关节、前列腺等,培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可进入脑脊液,能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在某些组织内,浓度可接近甚至超过同期的血药浓度。

本类少数药物通过肝脏代谢,大多数主要以原形由肾脏排泄,但各药差异较大,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主要自肾排出,而环丙沙星、依诺沙星、诺氟沙星则部分在肝脏生物转化,部分自肾排出。

【抗菌作用】氟喹诺酮类为杀菌剂,具有较长的PAE,即使血药浓度已降低到检测限下,仍在2~6h内对某些细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第一代喹诺酮类产品抗菌谱窄,仅对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的部分菌株有抗菌活性。

第二代喹诺酮类药物对产气菌、荚膜梭菌、流感杆菌、克雷伯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变形杆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等肠科细菌有强大抗菌活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十七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汤文璐
M.D. 副教授
复旦大学 药学院 药理教研室
37章
内容
➢ 第一节 喹诺酮类抗菌药 ➢ 第二节 磺胺类抗菌药及甲氧苄啶 ➢ 第三节 其他合成抗菌药物
喹诺酮类
一、概 述
1962年美国
萘啶酸
20世纪60年 代末-70年代
吡酸哌
20世纪 80年代
氟喹诺酮类 (沙星类)
第一节
二、常用喹诺酮类
第一节 喹诺酮类
第一代:萘啶酸(肠杆菌科细菌) 第二代:吡哌酸(肠杆菌科+铜绿假单
孢菌,对G+作用较差) 第三、四代:
诺氟沙星 氧氟沙星 环丙沙星 依诺沙星 培氟沙星 左氧氟沙星 洛美沙星 氟罗沙星 司帕沙星 莫西沙星 加替沙星 ……
第一节 喹诺酮类
诺氟沙星 norfloxacin(氟哌酸)
第一节 喹诺酮类
G-:抑制DNA回旋酶 (拓扑异构酶II)
水解ATP,同时使松弛态 环 状 DNA 转 变 为 负 超 螺 旋 DNA ( A 亚 单 位 使 双 链 DNA 断裂及重新连接,B亚单位 使DNA后链前移)
G+:抑制拓扑异构酶IV
DNA解链酶
哺乳动物真核细胞中不含DNA回旋酶,故喹诺酮类 对细菌选择性高,不良反应少。
基本结构:对氨基苯磺酰胺 治疗地位逐渐被取代 对某些感染性疾病(流行性脑脊髓炎、鼠疫)疗效显著 70年代中期:疗效增强、抗菌谱增大
限用于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所致呼吸道感染。
加替沙星 gatifloxacin(莱美清)
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开发的药物,于1999年获得美 国FDA批准上市。2003年在中国上市。
显著特点:几乎没有潜在的光毒性。对慢性复杂 性呼吸道感染的有效率高。
光毒性
小资料
人们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最为关注的不良反应之一
结构特点
第二节 磺胺类及TMP
共同的母核:对氨基苯磺酰胺
对位氨基为 抗菌活性必
需基团
R1被杂环取代,抗菌作用增强,口服易吸收 1、用于全身感染的磺胺:磺胺嘧啶(SD)、磺胺甲噁唑(SMZ) 2、外用磺胺药:磺胺嘧啶银(SD-Ag) 、磺胺醋酰钠(SA-Na) 。
R2被游离氨基取代,口服难吸收 3、用于肠道感染:柳氮磺胺吡啶(SASP)
[抗菌谱]
慢效广谱抑菌剂
第二节 磺胺类及TMP
抗菌谱广:对广泛的G+、 G-细菌有作用;
但近年耐药株(如多数脑膜炎奈瑟球菌、志贺菌、 大肠埃希菌)普遍,这类感染已不选用;
仅用于某些敏感菌引起的泌尿道感染、诺卡菌病、 对青霉素过敏者预防链球菌感染及风湿热复发
磺胺类药的共性
第二节 磺胺类及TMP
第二节
磺胺类抗菌药及甲氧苄啶
磺胺类药物发现历史
20世纪初:治愈原虫病和螺旋体的化学药物,但对 细菌性疾病则束手无策;
1932年:现代医学进入化学医疗的新时代;
格哈德·多马克(德国药物学家,病理学家,细菌学家)
百浪多息 (桔红色化合物)
对氨基苯磺 酰胺(磺胺)
抑菌
(叶酸合成抑制剂)
第一类人工合成的防治全身细菌感染的抗菌药; 1939年,多马克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耐药性
第一节 喹诺酮类
❖ 细菌DNA回旋酶染色体突变→与 药物亲和力↓
❖ 膜结构改变使通透性降低 →药 物进入细胞↓
❖ 药物主动外排↑ ❖ G-菌表达Qnr蛋白→阻止与拓扑
异构酶结合
耐药性迅速增长 喹诺酮类药物交叉耐药性
❖ 对一种喹诺酮 类药物耐药者 对所有喹诺酮 类药物均耐药
喹诺酮类药物不能交替使用
在无害的日光照射强度下产生异常的皮肤反应,表现为: 在日照部位出现红斑、丘疹、水肿、脱屑和小水泡,严重者 可形成大疱或湿疹样皮疹,甚至发展至非照射部位。
可在药物首次使用时发生,在停药几周内能够恢复。
发生率和严重性与光照剂量和体内光敏性物质的量有关, 而与免疫系统无关。
氟喹诺酮类药物光毒性的产生与日光中UVA过度照射有关。
第一个氟喹诺酮类药物
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 大多数厌氧菌对其耐药 主要用于胃肠道、泌尿道感染
第一节 喹诺酮类
环丙沙星 ciprofloxacin
体外抗菌活性为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喹 诺酮类中最强
抗菌谱广 用于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的G-杆菌所致
的感染
第一节 喹诺酮类
氧氟沙星 ofloxacin(氟嗪酸)
2、口服吸收好,体内分布广,血浆T1/2相对较长; 3、与其他抗菌药间无交叉耐药性;
3、适于敏感菌所致各种感染(呼吸道、泌尿道、前列腺 炎、淋病、胃肠道、骨、关节、软组织感染) ;
4、不良反应少,耐受性良好。但青春期前的儿童与孕妇 禁用*。--关注骨关节病和光毒性
*由于在未成年动物可引起关节病,在儿童中引起关节痛及肿胀。
1997年~
新氟喹诺酮类
(呼吸道喹诺酮类药)
对G-有活性, 对G+无活性或活性低
泌尿道、肠道感染 疗效差、耐药性强
广谱杀菌
广谱杀菌
口服有效、副作用小 对耐药严重的 耐药性相对较弱 肺炎链球菌疗效好
喹诺酮类结构
第一节 喹诺酮类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萘啶酸(已淘汰) 吡哌酸(较少应用) 氟喹诺酮类 新氟喹诺酮类
口服吸收快而完全 痰中、胆汁中浓度高,可用于胆道感染 抗菌作用强 不良反应少而轻微—警示:腱炎、腱断裂↑
左氧氟沙星 levofloxacin
氧氟沙星的左旋体 抗菌作用为氧氟沙星的2倍 目前已上市氟喹诺酮类中ADR最小
第一节 喹诺酮类
莫西沙星 moxifloxacin (拜复乐)
Bayer公司研制 ,1999年首次在德国上市,2002 年在我国上市。
抗菌作用机制
A亚单位
B亚单位
第一节 喹诺酮类
A亚单位
DNA负超螺旋有利 于将DNA双链分开
第一节 喹诺酮类
作用于细菌DNA回旋酶之一的拓扑异构酶的A亚基,使其 DNA的合成受到干扰,导致细菌死亡而呈杀菌作用。
氟喹诺酮类药理作用
第一节 喹诺酮类
1、抗菌谱广:尤其对需氧G+作用明显↑,对G-杆菌 (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和金葡菌有强大杀菌作用;
含氟的喹诺酮统称为氟喹诺酮
4
第一节 喹诺酮类
氟喹诺酮类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较好,血药浓度较高 t 1/2 较长,3.5 ~ 7 h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体内分布广,尤骨、关节、前列腺 主要经肝代谢,肾排泄差异较大 可与铁、镁、锌等二三价阳离子螯合,避
免与含此类离子的食、药同服
喹诺酮类的作用靶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