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改良与革命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革命派与改良派的矛盾与论辩

中国近代革命派与改良派的矛盾与论辩

中国近代革命派与改良派的矛盾与论辩在中国近代史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个政治派别,他们的争端与论辩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他们的矛盾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要不要推翻清政府改良派否认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存在,因而也就否认推翻清政府的必要。

康有为狂热地歌颂清朝统治者的“功德”,称颂康熙的“薄税”不仅为“中国数千年所无,亦为地球万国古今所未有。

”梁启超则声称攻击革命派推翻清王朝为“复仇主义”,要杀尽满人等。

他进一步推论:“复仇则必出于暴动革命,暴动革命则必继以不完全的共和,不完全的共和则必至于亡国。

”革命派针对上述谬论,进行了批驳,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推翻清王朝的必要性。

他们指出:秦始皇时,中国虽已废除封建,置郡县,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未废除,一直延续至近代。

他们强调指出要“救亡”,就必须推翻清朝统治。

(二)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改良派坚决反对在中国实行共和政体。

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开明专制论》一文,系统地阐述了改良派的立场。

康有为则继续鼓吹其“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相演的庸俗进化论,即封建专制必须经过君主立宪,而后方可进入民主共和。

革命派指出,梁氏所言实际上是“朕即国家”的翻版,而人民在这样国家之中只是统治的客体而已。

革命派坚持资产阶级民权学说,批判上述观点,并认为中国不仅应该而且完全可能推翻君主专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孙中山指出:民主共和乃历史发展之大势所趋,“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

”(三)要不要实行民生主义改良派攻击革命派关于平均地权、土地国有的主张,他们认为中国不同于欧美国家,不存在贫富悬殊现象,不必进行社会革命,实行土地国有必将阻碍社会生产事业的发展。

革命派则发表大量文章,充分论证了社会革命的必要性。

他们认为中国虽不像欧美贫富悬隔,但贫富依然存在,“贫富已悬隔固不可不革命,贫富将悬隔亦不可不革命。

浅谈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提要回顾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的政治变革,到辛亥革命的彻底推翻帝制,再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一直在经历着改革和革命,并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革命和改良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并且持续实践着。

本文从近代历史改良与革命演变的事实出发,浅谈改良与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以及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关键字中国近代史改良革命影响关系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改良派革命派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因为在这两百年来,外国侵略及民族问题的日益深化,中国社会已经走向了边缘.但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水深火热的两百年,中国也在改良与革命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当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中国究竟该走改革这条路还是革命这条路,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

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

如何评价改革与革

如何评价改革与革

如何评价改良与革命对于近现代中国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改良与革命都是在社会矛盾激化到一定地步下发生的,不能说每一次的改良与革命都是好的,但总体上它们对中国,尤其是近代中国产生过积极作用。

近现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发生过很多,改良有旧民主主义时期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洋务运动中“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为那时的中国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设备,引进了西文书籍,创办了新式学堂,送幼童出国留学,创办工厂等等,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为当时的旧中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希望,也为之后的新民主主义奠定了基础,虽然此时的改良只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再到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时,这时思想上的改良是彻底的,为中国引入了科学与民主、马列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中国的前进方向,培养了一代代的热爱民主、自由并为之奋斗的青年。

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政策的改良更是为经济相对落后的新中国注入了新血液,促进了新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综观之,近现代中国是以改革为主,但革命也起着不可忽视的决定,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革命是不可避免的会流血的,而改良则是相对温和。

我想,在国家相对和平的时候是不会有多少人希望发生革命的,现如今的中国也是。

在任何一个时期,一个国家都会有其一些弊病,改良的道路永远不会停止,革命的决心永远存在。

自1840年来的改良与革命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是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的。

改良与革命的道路是艰难的,但是崛起中的中国必须不断的如此前行下去。

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改良与革命

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改良与革命
康氏及其伙伴代表中国的统治者满清朝廷第条找出了第三条的道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主义的自上而下的变政的道路民族觉醒戊戌变法领导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民族觉醒的里程碑具有重大意义?意义?政治改革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思想启蒙大力传播西方先进的学说宣传进步批判封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昙花一现变法不足一百天就失败了又称百日维新?原因?代表中国资产阶级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社会基础相对狭窄会基础相对狭窄?只能把实行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加上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竟失败的这么快这不但暴露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半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也是行不通的教训半中戊戌六君子流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向革命的道路辛亥革命1911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革命近代中国一直处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同宰割之下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危机先进的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只能投身于民族民主革命的大潮中
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历史上的 改良与革命
石工九班:巩法成
框架
背景
1
2
改良与革命
3
总结
背景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 年时间里,代表着中国的近代历史
➢ 中国近代史是用血和泪书写的一段苦难史。
——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 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 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
昙花一现
变法不足一百天就失败了,又称百日维新
▪原因 ▪代表中国资产阶级,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社
会基础相对狭窄 ▪只能把实行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

如何看待近代的革命与改良

如何看待近代的革命与改良

如何看待近代的革命与改良在近代中国,革命和改良是两种重要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和实践效果。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革命和改良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意义。

首先,革命和改良都是为了回应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历史性挑战。

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下,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

革命和改良都是为了寻找解决这些危机的途径而提出的。

革命主张通过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一个新的政治制度,以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而改良则主张在不改变现有政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渐进的改革措施,逐渐完善现有制度,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和国民素质。

虽然革命和改良的手段和方法不同,但它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救亡图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其次,革命和改良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革命虽然采取了暴力手段,但它在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新的政治体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革命,中国建立了共和制度,促进了民主意识的觉醒,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而改良则在保持现有政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渐进的改革措施,逐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改良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然而,革命和改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局限性。

革命虽然能够迅速推翻旧有的政治制度,但它在建立新的政治体制方面存在着不确定性和风险。

革命容易引发暴力冲突和社会动荡,也容易导致民族分裂和社会分裂。

同时,革命的成果往往容易被掌握实权的人所篡夺,难以实现真正的民主和公正。

而改良虽然能够稳步推进现代化进程,但它在改革过程中往往受到既得利益集团和传统观念的阻力,进展缓慢且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此外,改良也往往忽视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难以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和正义。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和改良都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

虽然它们在手段、目标和结果上存在着不同之处,但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近代史专题四 改良与革命——资产阶级的探索

近代史专题四  改良与革命——资产阶级的探索
■一致:都是为了中国的独立与自强,将中国引上 资本主发展道路上去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 素,广东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政治 家、思想家、教育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少 年时期受过严格的儒家传统教育。七岁就能写文章, 是个神童,可是他考试非常不顺利,考了三四次才考 了一个秀才,从1876年-1889年六考六败,33岁还是个 秀才。在他祖父留下的云衢书屋讲学为生,后从早期 改良主义者和外国传教士的译著中接受了西方一些资 产阶级政治思想。光绪廿一年(1895年)考取进士, 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后事败,出逃。辛亥 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定居上海辛家花园, 主编《不忍》杂志,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 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 任孔教会会长。1927年3月31日去世。
康有为虽然饱读经书,但政治上是一个缺 乏经验的“素人”,不知分寸,狂妄躁进, 缺乏政治智慧和策略,有意挑起皇帝和太后 之间的对立。执意从最艰难的政治制度变革 下手,进退太骤太猛,使改革与反改革处于 尖锐的对抗态势。
“轻举妄动,遇事不周,上负其君,下负其友”---严 复
(六)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1898年第七次 1898年第六次 1897年第五次
公车上书——历史上最著名一次上书
• 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电至京师, 举国哗然”。时各省举人云集北京 “会试” ,闻之大
为震惊。5月1日,康有为邀各省举人集会于松筠庵,宣 读了由康有为起草的长达14000多字的上皇帝书,共有
1300人签名,次日康有为将联名上书递呈都察院。
其缺陷:书读的多写的东西太深 奥人们看不懂,思想不能普及,社 会影响力不够。

近代中国要走革命还是改良的道路

近代中国要走革命还是改良的道路

近年来关于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争论关于革命与改良问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革命是少数人煽动的,是激进主义的产物,还是封建统治阶级逼出来的,是客观历史发展的必然 关于革命发生发展的原因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方面。

李泽厚在《关于文化现状·道德重建的对话》一文中认为,整个二十世纪都存在着政治激进主义,从谭嗣同到革命派都属激进主义者,“辛亥革命是搞糟了,是激进主义思潮的结果”。

与此观点相近,有人认为辛亥革命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革命者思想认识上的诸多误区造成的,是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人为努力的结果。

认为一个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也不可能在根本上有碍于它们的现代化运动,“辛亥革命的先驱者们不明白现代化与殖民主义的分野,于是将推翻满清、民族独立视为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而陷入民族主义误区。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有待认真澄清的帝国主义侵略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即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对华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客观的积极推动作用和消极阻碍作用哪个更大更小的问题。

同时还认为,革命者无视中国国情的特殊性,缺乏对政治民主化阶段性的深刻理解,企图毕其功于一役,没有认识到,皇权作为一种象征性的合法权威,是保证政府决策正常化和社会秩序稳定化的一种威慑力量,不知道“皇权的存在并不影响民主政治的发展”,以致不顾人民心理需要而一味要求废除皇权,陷入了民主主义的误区,对民主共和制度的追求则陷入了理想主义的误区。

认为“辛亥革命的条件并不充分具备,在相当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当时辛亥革命之所以此时爆发,完全是近代中国特殊条件下革命志士鼓吹、争取的结果。

”与这些观点相反,更多的学者则认为,辛亥革命绝非某种主观意愿和人为因素的结果,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严重与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产物。

许多学者都指出,辛亥革命的发生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

革命发生的根源在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突出表现为清政府自身的腐败无能,不能根据时代变化积极进行制度变革,难以动员广大人民参与民族解放和社会现代化建设,再加上种种政策失误,最终导致清政府自身权威丧失,威信扫地,以致民怨沸腾,迫使社会各阶级阶层走向了反清的革命道路。

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上的改良与革命

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上的改良与革命

在经历了19世纪的苦难与动乱之后,20世纪的中国进入到一个革命的时代,一个波澜迭起的革命时代。

清朝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先后被革命浪潮所掀翻,退出历史舞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出现稳定局面,由此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

革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回首百年,有人感叹,如果走代价较小的改良之路该有多好,遂有“告别革命”之说,亦有提倡“回到康有为”“回到孔孟道统”等等说法。

然而,历史选择并非由一个理想化的愿望所决定,任何事后的讨论都应该回归历史现场,观察其发生的原因、进程及其影响,而不应脱离具体时空作臆测与推理。

革命不是人为的任意选择一般而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改良总是比革命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

因此,选择改良、避免暴力对抗为一般常情。

然而,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革命与改良的发生皆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并不取决于个人或群体的良好愿望。

当社会矛盾尖锐到改良不足以应对时,革命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当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之时,革命又绝非任何好事者所能煽动。

20世纪中国革命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并成为一波波不可阻遏的洪流,并不是中国人有激进的偏好,也不是少数人鼓动所致,而是由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所面临的危机所触发的。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陆沉,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外不能抵抗强敌,内不能维持民生,国家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历史是给了改良机会的。

从“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到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再到辛丑之耻后的清末新政,清朝统治者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自救运动,试图通过局部的改良来挽救将倾之大厦。

客观地说,清末十年的改良不能说毫无成就。

然而,清政府的改良和社会期待落差巨大。

清政府期望通过细枝末叶的改良,将无所不包的君权法制化,为专制君权披上现代的外衣。

1908年8月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赋予了皇帝极大权力。

1911年5月“皇族内阁”的出台,则向社会公开了清廷皇族的集权之心,使人们对预备立宪的前途丧失信心。

清政府阻塞了改良之路,使社会普遍弥漫着革命情绪,只是等待着有人出来登高一呼。

如何认识近代中国改良与革命这两条道路 2

如何认识近代中国改良与革命这两条道路 2

1、如何认识近代中国改良与革命这两条道路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

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为此后的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它本身不能算是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的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国民党统治的革命,都是典型的革命。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提出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作为反清革命的指导思想,较为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关于中国革命的目标、纲领和斗争方式。

这种鲜明的政治立场,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时也激起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政治上的保皇派的激烈反对,一场关于革命与改良的理论上的争辩势不可免。

为此,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了思想大论战。

思想论战围绕是否要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是否要建立民主共和国、是否要实行平均地权的社会革命等方面进行。

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简述近代中国的⾰命与改良简述近代中国的⾰命与改良摘要:⾰命与改良就好像历史的两⼤车轮,推动着近代中国的不断前进。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改良与⾰命只是近代中国⼈改造中国的不同道路的选择,尽管它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不尽相同,但它对于推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进步作⽤都是不容抹煞的。

⾰命是“⽤暴⼒打碎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那由于和新的⽣产关系发⽣⽭盾⽽到⼀定的时机就要⽡解的上层建筑。

”改良则是以渐进的、较为缓和的⽃争⽅式推动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

它们既相互依存,⼜相互对⽴,⼆者交叉的出现。

关键词:关键词: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中国现代化、孙中⼭⾰命1895年4⽉,甲午战争战败,⽇本逼迫中国在⽇本马关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这样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情况下,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叙述严峻的形势,同时提出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

但还是对清政府触动并不⼤,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上海、天津各地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开设学堂,宣传变法主张,变法维新运动在全国逐渐⾼涨起来。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时局更加危急。

1898年6⽉,光绪帝下诏宣布变法,颁发了⼀系列在政治、经济及社会⽣活⽅⾯推⾏新政的谕旨。

维新派企图通过⾃上⽽下的变法维新,逐步在中国推⾏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统治的君主⽴宪制度,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

宣传转到政治实践。

戊戌维新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变⾰社会制度的运动,⽽且是近百年来⼀系列改造和变⾰社会的伟⼤开端。

戊戌维新同以往⾃发的农民运动不同,它是奠基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之上,适应民族资本主义⽣产关系的需要,代表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政治、经济要求的改⾰运动。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由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的紧迫感、责任感,催促着⼀切爱国的中国⼈、社会集团、社会阶级和阶层,在千钧⼀发的时刻做出⾃⼰的抉择,投⼊改造中国的运动。

尽管在19世纪末中国民族新⼯业尚很薄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尚处于形成的过程中,刻不容缓的时代紧迫感却敦促着这个阶级的代表⼈物尽早地袍笏登场,演出维新、变⾰、图存的壮烈场⾯。

中国近代革命派与改良派的矛盾与论辩

中国近代革命派与改良派的矛盾与论辩

中国近代革命派与改良派的矛盾与论辩在中国近代史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个政治派别,他们的争端与论辩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他们的矛盾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要不要推翻清政府改良派否认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存在,因而也就否认推翻清政府的必要。

康有为狂热地歌颂清朝统治者的“功德”,称颂康熙的“薄税”不仅为“中国数千年所无,亦为地球万国古今所未有。

”梁启超则声称攻击革命派推翻清王朝为“复仇主义”,要杀尽满人等。

他进一步推论:“复仇则必出于暴动革命,暴动革命则必继以不完全的共和,不完全的共和则必至于亡国。

”革命派针对上述谬论,进行了批驳,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推翻清王朝的必要性。

他们指出:秦始皇时,中国虽已废除封建,置郡县,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未废除,一直延续至近代。

他们强调指出要“救亡”,就必须推翻清朝统治。

(二)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改良派坚决反对在中国实行共和政体。

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开明专制论》一文,系统地阐述了改良派的立场。

康有为则继续鼓吹其“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相演的庸俗进化论,即封建专制必须经过君主立宪,而后方可进入民主共和。

革命派指出,梁氏所言实际上是“朕即国家”的翻版,而人民在这样国家之中只是统治的客体而已。

革命派坚持资产阶级民权学说,批判上述观点,并认为中国不仅应该而且完全可能推翻君主专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孙中山指出:民主共和乃历史发展之大势所趋,“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

”(三)要不要实行民生主义改良派攻击革命派关于平均地权、土地国有的主张,他们认为中国不同于欧美国家,不存在贫富悬殊现象,不必进行社会革命,实行土地国有必将阻碍社会生产事业的发展。

革命派则发表大量文章,充分论证了社会革命的必要性。

他们认为中国虽不像欧美贫富悬隔,但贫富依然存在,“贫富已悬隔固不可不革命,贫富将悬隔亦不可不革命。

探索中国近代改良和革命的联系和区别

探索中国近代改良和革命的联系和区别
如何认识近代中国改良与革命 这两种方案,两种道路?
陶 欧
主 讲 人
时代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变成变成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忧外患纷 至沓来。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促 使一批政治眼光比较敏锐的封建知识 分子,进一步去探索和寻找中国社会 摆脱困境与危90年代中期流行《告别革命 》一书,认为如不是“革命”,中国 现代化进程也不会如此缓慢。世纪选 择革命的方式是“令人叹息的百年疯 狂与幼稚。”革命是一种能量的消耗 ,改良是一种能量的积累”,“改良 可能成功,革命一定失败”军阀混战 ,袁世凯称帝等现象乃是革命的后遗 症,是暴力革命这种方式本身带来的 问题。
方文明。
谢谢观赏
近代史纲要
history
陶欧官方微博 非诚勿扰
改良
改良一般是自上而下发起的,希望在不 流血的情况下,通过逐步、有序的制度改 革,使中国和平地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成为强国。想最大限度避免破坏,但不彻 底。因此注定是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基 础上进行的小修小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近代中国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和落后现状。
革命
革命是以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民 主共和为目标的彻底的革新运动,是 对当时制度,文化,思想的解放。革 命是自下而上推翻当权者的统治革命 ,是彻底的打碎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体 制和部分封建文化。但正因为此,我 们丧失了很多优良的文化传统。革命 虽然彻底,但它的破坏力大。
论战
1905至1907年间,改良派和革命 派在思想政治领域进行了一场空前激 烈的论战,在当时社会掀起一场思想 解放的飓风。
联系
早起的改良运动客观上为革命运动 提供了物质基础,思想解放。革命则 是改良的进一步发展,是改良的质的 前进。 革命者的革命活动,促使当权者必须 以改良来压制革命。促进了中国的社 会革新。 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 代要求。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 是某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 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

如何认识近代中国改良与革命两种道路

如何认识近代中国改良与革命两种道路

如何认识近代中国改良与革命两种道路中国自古便诞生了历史文化,历经上千年延续至今,绵延发展,丰富多彩,在中国的发展史上不论是科技还是文化都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古代的中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然而,近代中国却开始闭关锁国,自明朝开始为了防御倭寇便有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到了清朝,不仅没有取消这样的政策,反而变本加厉,清朝的统治者自认为中国地大物博,是天朝上国,应当万国来朝。

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当他们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时,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崛起。

1640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18世纪到19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得到了迅速的推广,世界上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原料地和市场的扩张,当资本主义国家自己的市场和原料产地无法满足经济的发展时,资本主义国家便开始了近代的殖民扩张,当西方的殖民势力到达东方时便将矛头指向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古老的中国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和生存危机。

可是,当时中国的统治者——清政府,仍然闭关锁国、固步自封,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当中,夜郎自大,使得西方先进的技术没有传入中国,也使得中国的危机更加严重。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从此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记》签订,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等等,这些丧权辱国的条约使中国的危机进一步加深。

西方的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给中国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使得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收到了严重的阻碍,清政府的统治陷入危机。

因此,中国需要进行深刻的变革。

当时,中国要改变现状面临着两种选择——改良或者革命。

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

自近代开启以来,中国遭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身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遭到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

中国近代改良革命

中国近代改良革命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班级: 100006 姓名:仲倩摘要:在中国近代史上,社会始终充斥着改良与革命,商鞅变法到近代的维新运动,都是中国社会的改良的尝试,然而我们看到,改良与革命只是近代中国人改造中国的不同道路的选择,都是外国入侵的产物,尽管它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不尽相同,但它对于推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进步作用都是不容抹煞的。

革命与改良的关系革命与改良的关系到底如何?对于社会历史的前进运动来说,革命和改良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改良是常态,改良是经常存在的。

而革命则不然,社会革命不能经常存在,一个社会不能经常处在革命的状态中。

如果是那样,这个社会就会是病态的。

革命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能推动历史发展产生质的变化;改良是在社会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是在体制内进行。

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一个社会的改良进行不下去的时候,往往就可能爆发革命。

从这个角度说,改良为革命准备着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实行改良的人和实行革命的人一般不是同一批人。

关键词: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在中国的近代史的开端,中国人民经历了水深火热的很多年。

在这段历史过程中,中国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开始积极救亡图存;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在改良与革命的道路上艰难前进。

改良一般是自上而下发起的,而革命则是自下而上推翻当权者的统治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开始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趋成熟之际,中国该如何选择,究竟该走改良这条道路还是革命这条道路,改良派和革命派展开了非常激烈的争论。

改良派认为不要废除皇权,提出君主专制,革命派认为要废除皇权,主张民主共和。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论中国近代改良与革命

论中国近代改良与革命

论中国近代改良与革命对于中国近代历史,认为从1840年到1949年这10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阶段,这不仅是中国反帝反封,争取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百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封建制度下的国家从古代到现代的过渡,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各种制度的探索与创新。

而在这些试探的前行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就是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的问题。

关于中国改良与革命,我认为无论是革命还是改良都是当时社会客观实在的要求,都是当时历史的产物,因为当时的国家面临着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不得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否则后果就是像印度一样的沦为殖民地被残忍的压迫和剥削。

而除了忍受之外的措施就只有改良和革命两条路,不管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改革者和革命者在争取民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的上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采取的手段不同而已,这当然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当事者的对国情的认识程度受教育程度有关系,也正因为这样这两种不同的尝试才会呈现不同的结果。

第二,我要强调的是我是一个正宗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我坚信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如同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对立一样,资产阶级代替封建制度也是历史之必然。

它是不能用如果来假设的,历史不同于理工学科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的不可逆性和不可假设性,历史不是由无数个如果组成的。

我们不能假设改良或者革命过程中,某一阶段是这样或者那样,因为假设本身就是对史实的一种不忠。

面对当时的国情,改变确实是当时的历史要求但是采取什么方式并不是历史的必然,先辈们所做的只是尽自己做大的努力去尝试和探索,我相信这两种方式都是有可能成功的,而这两种方式唯一的判定就是结果如何,无疑革命者是被历史大潮选中的一方。

第三,改良和革命只是两种不同的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同时而发起的从上而下的改变,而后者则是被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自由而发起的自下而上的改变;前者的优点在于方式和缓尽量不流血,而后者则更注重改变的彻底性。

观察中国近代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改良和革命在百年历史中是交替出现的,这并不是一种无意义的循环而是阶梯式的进步。

针对“告别革命论的观点”思考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针对“告别革命论的观点”思考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谢谢观看!
张鸣曾经撰文提出了很多如果: 如果不是股市崩盘, 如果满清权贵不 是意气用事、 随意把袁世凯打发回老家, 如果新政注意节奏、 不是轻 率冒进, 如果不是与民争利、 搞铁路国有化运动, 如果不是丧失理智、 搞皇族内阁; 武昌起义后, 如果瑞徵不是优柔寡断, 如果张彪不是贪 生怕死, 如果清朝军官们不是处置失当, 如果武汉不是有充足的武器 和丰厚的财力, 如果不是袁世凯私欲膨胀等, 辛亥革命很有可能不会 发生, 即使发生也很难成功。 上述晚清的大大小小的偶然事件,追根到底都是深刻的满汉矛盾、 阶级矛盾以及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从辛亥革命驳告别革命论
1. 辛亥革命的成功绝非偶然 2.清末新政即改良不可能够实现社会的转型 3.辛亥革命不能‘制造出来’的, 革命是从客观上已经成 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并不是激进主义的 产物。 4.辛亥革命作为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功绩, 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崭新进程。 是推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而不是延缓。

小结
纵观中国近百年历史,我们要客观的看待改良与革命。不 管是改良与革命,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需求,是社会 历史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强国。中 国只有改变现状,奋发自强,才能自立于世界。那么革命 与改良就成了改变现状的两条不同道路。中国人民意识到 必须改变现状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才能虚心地吸取西方文明。

对改良与革命的认识
改良与革命只是近代中国人改造中国的不同道路的选择, 尽管它们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不尽相同,但它们对于推 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进步作用都是不容抹灭的。 革命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能推动历史发展产生质的 变化;而改良则不以推翻一个社会的制度为目的,是在社 会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

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

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

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作者:贺加贝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5期摘要:众所周知,中国近代史属于一段风云激荡的历史时期。

所以,称其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丝毫不为过,因为近代时期的历史发展已不再是过去王朝更迭的翻版。

而也就是在这一历史时期,革命与改良相互交织且相互影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革命与改良这一深刻主题,至今依旧是史学界不断讨论思考的对象。

基于此,本文将以革命与改良的简述为切入点,进而围绕着其展开论述。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革命;改良中国近代史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任意一个时期,这是因为,往日王朝更迭式的历史发展,已经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则是近代国家的成型。

基于这样的历史路口,革命同改良便成为了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重要路径。

实际上,革命与改良之间的界限并非明显,两者之间有交集的存在。

而区分两者间不同的关键,便在于性质层面而非手段。

所以,若要谈及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首先要做的便是明确革命与改良之间的区别。

而后在以此为基础,洞悉历史的深邃之处。

一、革命与改良的简述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在西方国家的武力胁迫下被迫打开了国门。

而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内部民生艰难外部四方扰攘。

以至于,李鸿章亦称此“未有之变局”面对这样情况,清王朝无奈之下只得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亦即后世所提及的“洋务运动”但在甲午之战结束后,天朝上国的迷梦则再次被现实所粉碎。

而在甲午之战失败后,人们则开始探索新的图强之路[1]。

在甲午之战结束后,“戊戌变法”则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而其代表人物则为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但因这场改革触及到了制度层面,所以仅维持了百日便土崩瓦解。

这之后不久,中国爆发了庚子国难,以至于京师沦陷皇室西遁。

自这之后,清王朝则打算以君主立宪的方式推动改良,可在1911年公布的内阁成员中,13个成员中皇族占据了7个。

至此,清朝的改良运动全部以失败而告终,取而代之的则是革命道路。

由此可见,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路程之中,改良在最开始的时候属于一个首选。

中国近代史的改良与革命

中国近代史的改良与革命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中国近代史的改良与革命》。

我们知道中国近代史是用血和泪书写的一段苦难史,也是一部饱尝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屈辱史。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

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如“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其中“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就是关于改良和革命的典型代表事例,首先我讲介绍改良与革命的定义。

接下来我简短地阐述一下“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并跟大家分析一下两者的异同。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3、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1)相同点①历史背景:都发生在帝国主义阶段,清政府极端腐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目的:都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正确认识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_自然科学论文

正确认识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_自然科学论文

主持人:危兆盖(本刊编辑)
特邀学者:金冲及(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胡绳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林华国(北京大学教授)
主持人:8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呈现出非常活跃的局面。在纠正过去研究中存在的某些简单化、片面性倾向以及扩展研究领域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近年来,近代史研究中却出现了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有些论者提出了一些歪曲历史真相的观点,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譬如,有的论者提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革命是把事情搞糟了。他们说:“清朝的确是已经腐朽的王朝,但是这个形式存在仍有很大意义,宁可慢慢来,通过当时立宪派所主张的改良来逼它迈上现代化和‘救亡’的道路,而一下子痛快地把它搞掉,反而糟了。”今天,想请各位就中国近代史上革命和改良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主持人:有人认为,英国式、日本式的“温和的改良”比法国式的暴力革命好,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
林华国:把英国、日本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转变的过程概括为“温和的改良”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事实上,英国和日本的改良都是在以暴力推翻旧政权的基础上进行的。人们津津乐道的英国的改良,指的是1688年的所谓“光荣革命”。当时,资产阶级没有经过武装斗争就废黜了代表旧势力的国王詹姆士二世,并取消了国王的实际统治权,使此后的英国国王成为“虚君”。但我们不应忘记,在此之前,英国曾发生过1642-1649年的暴力革命,资产阶级用武力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还绞死了国王查理一世。这场革命一点也不温和,与法国革命并没有实质差别。1660年,英国资产阶级为了压制下层民众,与封建势力妥协,恢复了斯图亚特王朝。但1642-1649年革命的主要成果仍保留下来,资产阶级的实力明显超过封建势力。这样,在资产阶级与詹姆士二世发生尖锐矛盾的情况下,资产阶级不必发动新的暴力革命就可以顺利地把国王赶下台。用1688年的改良来否定暴力革命,是割断历史,是不科学的。要知道,没有1642-1649年的暴力革命,就不可能有1688年和平的改良。日本的明治维新也是以武装倒幕为基础的。维新势力用暴力推翻了反动的幕府政权,把政权掌握到自己手里,才有可能和平地推行明治维新。倒幕斗争算不算革命,史学界有不同看法。但这是一场以暴力夺取政权的斗争则是毫无疑义的。人类的历史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旧制度迟早总要被新制度取代。至于取代的方式是通过革命还是通过改良,则是由各国的具体历史情况决定的。如果原统治集团对改良采取拒绝或敷衍的态度,革命便不可避免。

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近代中国改良与革命的状况。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尤其是甲午战争的失败,更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而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分别成为这两方面的代表。

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虽然由于他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最终导致变法失败,但他却朦胧地意识到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两项历史任务,这是其积极的意义。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他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反清革命的指导思想,较为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关于中国革命的目标、纲领和斗争方式。

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能彻底地完成反封建的任务,而且缺乏坚决的反帝精神,其胜利果实最终被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势力的代表袁世凯攫取了,终不免失败的命运。

如此看来,究竟谁才能拯救中国,改良还是革命?首先,我认为,不管是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

也就是说,革命与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地造成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造成的。

虽然近代历史上改良派指出了革命的一系列弊端,但是从个人角度来说,我更赞成革命。

一,改良派说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的干涉与瓜分,使中国血流成河、亡国灭种。

而我认为,革命,本就是通过天下大乱,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革命本身就要引起下层社会暴乱,动员一切受压迫的下层社会群众去推翻剥削反动的阶级统治,就现代的观点来看,这叫做建立良好的群众革命基础。

至于革命会招致外国的干涉、瓜分,使中国血流成河、亡国灭种,我看不然。

革命的强硬手段和列强的镇压更能激起中国强大的民族反抗性和伟大的爱国热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成功得仓促,到手仍是不彻底 的胜利
▪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 最大的感受。但是,袁世凯很快就窃夺了辛 亥革命的果实,政权都操纵在袁世凯和北洋 军阀手中
▪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它只是赶跑 了一个皇帝,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 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 有完成
辛亥革命
—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 程碑!
▪一个王朝终结了,一个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 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灭亡了,一个共和制 的国家在亚洲诞生了!
▪中国人的思想也由此而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解 放,自此之后“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 之”的民主主义观念深入人心
地主阶级洋务派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也行不通的
北洋舰队被日本打得全军覆没, 洋务派三十余 年的“ 富强” 设想也被打得粉碎
酝酿已久的维新变法思潮便形成一股富有朝 气的政治力量出海领航
戊戌变法(1898年)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 一九三三年刊出的一篇论文 中指到 :康氏及其伙伴代 表中国的统治者—满清朝廷 找出了第三条的道路—
昙花一现
变法不足一百天就失败了,又称百日维新
▪原因 ▪代表中国资产阶级,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社
会基础相对狭窄 ▪只能把实行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
绪皇帝身上 ▪加上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教训
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的第一次表演, 竟失败的这么快
这不但暴露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 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 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 主义的自上而下的变 政的道路
民族觉醒
戊戌变法领导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民族觉 醒的里程碑,具有重大意义
▪意义 ▪政治改革—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
级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是资产阶级变 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思想启蒙—大力传播西方先进的学说,宣传 进步,批判封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主阶级进行的自救运动,标志着近代中 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是一场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地主阶级的改革,具有进步性:
➢开办了近代企业,引进了先进技术(单纯的学习技术)
➢近代企业的发展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发展和重本抑末的 观念的转变
但是他却具有很大的弊端: ➢封建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本质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依赖性(所办企业仰赖外国,企图依赖外国达到自强求富目的) ➢腐朽性(发展官僚资本主义的近代企太平天国
农民阶级的 局限封建性
洋务运动
限制于学习 科学技术
戊戌变法
学习西方政 治制度和思
想文化
辛亥革命 以革命的手 段推翻清政

自此以后, 则是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工农大众革命,领导人民走向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 二十世纪初年《浙江潮》杂志发表文章说“ 三十年来之 制造派, 十年来之变法派, 五年来之自由民权派” , 就是这 样一个否定一个而且像浪圈一样一圈比一圈大地彼此联系 着。
对国家的出路进 行了探索
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评价
▪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和西 方列强
▪太平天国起义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但他失败了-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走向封建趋势,被清政府所镇压
▪ 1919年10月,孙中山在一次讲演中总结 自己经历过的痛苦教训时说,改造中国 的第一步只有革命。他说:“革命两字, 有许多人听了,觉得可怕的。但革命的 意思,与改造是完全一样的。先有了一 种建设的计划,然后去做破坏的事,这 就是革命的意义。”“我们既然要改造 中国,须造成一灿烂庄严的中华民国, 像工程师建筑伟大房屋一般,须用新的 方法去建筑。新方法的建筑,便是上层 越高,打地基须越深,所挖出的陈土须 远远搬开。”这是一个十分确切的比喻。 孙中山从他毕生的奋斗经历中得出的这 些沉痛教训,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记载了进步力量和革命力量 对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
▪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 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
益加深,社会各阶层都面临着“怎么 办”的问题?
面对困难,总要想办法去应对 为此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农太民平阶天级不国是起新义的及生其产表力和明生,产在关半系殖的民代表地半封建 他的们中无国法克,服农小民生具产有者伟所固大有的的革阶命级潜局力限性,但他自 而身农不民能阶级担固负有起的领局导限反性则封是建出反现侵封略建斗趋势争的取根得本胜原因 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着眼于制造的洋务派, 是地主阶级分化中的一批大官;
➢倡导变法的改良派, 则是略为扩大了的向资产阶级转化知 识分子队伍;
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历史上的 改良与革命
石工九班:巩法成
框架
背景
1
2
改良与革命
3
总结
背景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 年时间里,代表着中国的近代历史
➢ 中国近代史是用血和泪书写的一段苦难史。
——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 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 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
那洋务运动会不会挽救危机呢?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封建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
▪ 冯桂芬在《校xiao邠bin庐抗议》一书中 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 诸国富强之术。”
被形象概括成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 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也是行不通的
戊戌六君子流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 开始走向革命的道路
辛亥革命(1911)
——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革命
“近代中国一直处于帝国 主义列强的同宰割之下, 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 的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只 能投身于民族民主革命的 大潮中。” ——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 任、研究员金冲及先生认 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