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象的使用看北宋词的阴柔之美-最新资料

合集下载

试论宋词_花_意象的女性特质

试论宋词_花_意象的女性特质

2007年第5期湖湘论坛No 15,2007(总第116期)HUX I A NG F ORUMGeneral N o 1116・文史哲・试论宋词“花”意象的女性特质谢 穑(湖南女子大学,湖南长沙410004)摘要:宋词是我国历代文学中最具有女性特质的文学。

这种女性特质体现在宋词的各个方面。

宋词中“花”意象女性特质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它具有意象的轻、柔、媚等特点。

关键词:宋词;花;意象;女性特质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07)05-0103-02收稿日期:2007-06-25作者简介:谢穑,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女子大学旅游管理系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宋词。

一、宋词“花”意象女性化的展现一切自然景物中,“花”历来颇受文人士大夫关注,尤其在女性色彩浓厚的宋词中更是如此。

下面就宋词中出现得比较多的几种“花”的意象为例分述之。

1.梅花梅花一直以来都是人们高洁志趣和傲岸品格的寄托和象征。

但梅花也与别的花一样,既是女性的至爱,又是男性眼中女性的典型形象。

正如同美丽的女子一样,被誉为“东风第一枝”的梅花之风情亦有其孤芳自赏的寂寞与相思之情。

如姜夔的《暗香》、《疏影》道尽了梅花的独、寒、怨;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道出了梅花美丽与孤独的矛盾;周邦彦的《丑奴儿・梅花》更是直接女性化,说梅花洗尽铅华,不施粉黛,而与冰霜结伴为友,俨然是超然物外的处女仙子。

在女性词人中,“梅”似乎是李清照的最爱。

在她的笔下,美丽的梅花“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渔家傲》)孤独的梅花“小风疏雨萧萧也,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依?”(《孤雁儿》)可以说,梅之清韵、高洁正是李清照所标榜的人格写照,而梅之寂寞、孤傲也同时表露了李清照凄清悲愁的心境,这既与李清照的人生际遇有关,也与女性天然的孤寂之感相联。

2.菊花“菊”在正统文人的笔下,更多展现的是其隐逸超然的情结,即“菊隐”之说。

体现阴柔之美风格的诗

体现阴柔之美风格的诗

体现阴柔之美风格的诗
1.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惊起一滩鸥鹭,似水柔情流露。

2.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

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3.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4.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代豪放词中意境美

宋代豪放词中意境美

宋代豪放词中的意境美-中学语文论文宋代豪放词中的意境美刘功立宋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婉约词多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题材狭小,感情细腻、含蓄、婉转;豪放词更喜摄取军国大事人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反映广阔的生活,“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人”大大拓宽了词的写作范围,其境界宏大,气势恢弘。

本篇以苏轼几首豪放词为例,分析其中的景物、人物、情感等方面体现出来的意境美。

豪放词中的景象壮美。

《水调歌头》(落日绣卷帘)上片开头两句实写,“落日绣卷帘,亭下水连空”描绘了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壮美图景。

词人坐在快哉亭上,卷起锦绣的窗帘,看到亭台与江面亭连水,水连天,水天一色的胜景。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这五句是回忆镜头,也是现实描写。

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上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漾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

作者又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这样就把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壮美意境。

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

下片换头以下五句,又用特写镜头设置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波涛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

词人并由此生发开来,抒发江湖豪情和对待人生的见解。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写眼前广阔明镜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影在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山水画卷,令人赏心悦目,别具情趣。

《归朝欢·和苏坚伯固》开头四句“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

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

”开头两句突兀而起,想落天外,神气极旺。

千顷白浪翻空摇舞,而诗人却棹一叶小舟,徜徉于这云水之间,显得那么从容自若。

动与静,大与小的对比是如此强烈、鲜明,真是神来之笔。

接着笔势一转,借“觉来”二字实现了场面的转换,把人们带人了庐山胜景:望中青山蔚然深秀,千峰峭峙,拔地参天……好一派动人心魄的壮景。

解读宋代女性词作之美感特质_以李清照_朱淑真_魏夫人为例

解读宋代女性词作之美感特质_以李清照_朱淑真_魏夫人为例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 2011No.8古典文学新探解读宋代女性词作之美感特质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词,很多词学家认为“诗庄词媚”。

王国维也曾说过,“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认为词这种文体所表现的美感特质是富于女性的。

叶嘉莹先生也认为词体是具有弱德之美的一种文体。

即便如此,在宋代,男性作家仍是创作主体。

男子作闺音,刻意收敛自己的男性特征,改腔换调,虽也写得情浓意浓,能曲尽人意,总是客观抒情的多,有时不过是托男女之情写君臣之意,抒发自己胸中之块垒。

宋代平民文化掘起的表征是妇道阃范有所松弛,宋代文化观念具有相对开明的特点。

中国古代妇女观念获得一次解放,妇女独立人格价值的觉醒和自主自立之主体意识已经形成。

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下,女性获得了文学表达的机会。

宋代女性作家多从自身情感体验出发,写自己的爱情婚姻际遇,突破了“代言体”的局限,从内容、风格、语言等方面呈现出阴柔之美,带有鲜明女性文学细腻深微的特点。

据统计,《全宋词》收女词人八十五位,词近两百首。

宋代女词人是群体地崛起,她们用女性的眼睛观察一切,用女性的心灵感受一切,闺阁气十足,与男性作家创作相比,呈现出异质文本,堪称古代纯女性文学代表。

她们所取得的文学成就是女性文学能力的一种强力表达。

陈廷焯谓“宋妇人能诗词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人”,三位女作家的词作情调、风格,甚至命意构思均富有女性词作的典型性,今试作分析。

一创作主题专一集中,显现创作动因的纯化女性词作家在创作时不为立言、不为事功的向往,只为渲泻情感和表现生活。

创作动因纯化,写作目的纯粹,才能写出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用女性本色化的语言风格和创作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封建女性的情感世界。

宋代女作家涉入的主题没有脱离女性固有的题材范围,主要围绕闺阁、恋情、幽居、愁绪、咏物几方面书写。

1青春生活的意趣无论李清照还是朱淑真、魏夫人,都有共同的创作源头:花样年华里的张望,闺阁岁月的无囿。

宋词古调

宋词古调

宋词古调作者:刘步春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13年第11期点击词有阳刚阴柔之分,构成其阴柔特性的因素之一便是女性美。

这不仅因为词在起初是一个女性的王国,更因为后来的士大夫之词、豪杰之词,往往或多或少地带有女性美的色彩,或深或浅地烙上了女性化的印痕。

选文1词的女性美□刘建国刘庆云清人姚鼐在《复鲁絜非书》中将文之风格分为阳刚与阴柔二类,阳刚者“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阴柔者“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于廖廓”。

词之体性正属阴柔一类,构成其阴柔特性因素之一便是女性美,或曰女性化。

词在起初,可以说是一个女性的王国。

女性的美丽、温柔、多情、伤感,她们的闺思闺怨,她们对爱情的渴望与向往,她们的失望和痛苦,几乎被表露得淋漓尽致。

她们的种种情思又由妙龄女即之莺吭燕舌传达以出,尤觉旖旎。

虽然后来的词渐变为士大夫之词、变为英雄豪杰之词,然男女情爱的描写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而士大夫、豪杰之士的词作又或多或少地带有女性美的色彩,或深或浅地烙上了女性化的印痕。

如柳永、秦观、周邦彦等人抒发身世飘零之感、羁旅宦游之愁,往往与艳情相关。

正如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所言,“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多具柔丽婉媚之特点。

词中的比兴更多的是用男女之情喻君臣之遇合,如晁补之被人排斥蛰居家乡,即以高洁孤独的佳人自比:“宫里妒蛾眉,十载辞君去。

翠袖怯天寒,修竹无人处。

”(《生查子》)即使像辛弃疾这样扫空六合、横绝万古的英雄词人有时也会将政治上的失意寄托于美人失宠的事件,将对国势的忧患寄托于美人的伤春,将自己被猜疑的原因托言于“蛾眉曾有人妒”(《摸鱼儿》),借一位不同流俗的女子抒写自己孤高幽独的情怀:“蛾儿雪柳黄金终,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他在抒发沉郁悲慨之情时会以女性点缀其中:“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抒情如此,写景亦往往与女性相关,如王观《卜算子》形容江南之景:“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从意象的使用看北宋词的阴柔之美

从意象的使用看北宋词的阴柔之美

从意象的使用看北宋词的阴柔之美-汉语言文学从意象的使用看北宋词的阴柔之美彭薇摘要:在“诗庄词媚”的观念影响下,北宋词较多地呈现出一种阴柔之美。

这种阴柔之美折射在意象的选择上则表现为多偏爱那些或精美细巧,或柔婉秾丽,或轻灵飘逸,并且带有迷离感伤意味之物,以此表达委婉细腻的情思。

本文以在北宋词中出现较多的几个意象——“花”“水”“月”“柳”为例进行论述。

关键词:北宋词意象花水月柳所谓“意象”,即内在之情感与外在之物象的融合。

意象的选择对于文学作品风格的形成有着关键性的意义。

本文将从北宋词中出现较多的几个意象——“花”“水”“月”“柳”入手展开论述。

“花”是女性气质非常浓郁的一种意象,对花伤怀、望花兴叹、绕花扑蝶、拈花思人……无不与女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品花与赏花,以花托人,展花喻女,正是中国古典文学乃至中国文化中审美积淀的传统,北宋词中有关花与女性意象交织的句子俯拾即是。

如张先《醉垂鞭》中“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以花喻美人的幽雅闲淡、风韵天然之美。

又如晏殊的《玉楼春》中“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花又与女子的相思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笔者利用《全宋词》检索系统对北宋几位具有代表性的词人进行了粗略的统计,他们作品中出现“花”字者次数顺序如下:欧阳修194次,占其词作总数的80.17%;晏几道173次,占其词作总数的66.53%;苏轼158次,占其词作总数的43.53%;张先120次,占其词作总数的72.72%;晁补之119次,占其词作总数的71.26%;贺铸102次,占其词作总数的36.04%;黄庭坚96次,占其词作总数的50%;柳永91次,占其词作总数的42.72%;周邦彦89次,占其词作总数的47.85%;晏殊71次,占其词作总数的50.71%;秦观56次,占其词作总数的62.22%。

更不用说还有除此之外的以多种语言形式出现的“花”:落花、飞花、落残红、落红、落英、花红雨、乱红、飞红等。

落花类意象往往令人联想到时光的无情和美好事物的消逝,所激起的大多为惆怅忧伤的感情。

浅析宋代别离词中意象柳的运用.

浅析宋代别离词中意象柳的运用.

浅析宋代别离词中意象“柳”的运用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张天辉摘要:别离主题在宋词中表现得尤为执着与深刻,这不仅因为词境适合表现别离主题、词体中的长调慢词比诗体有更大的伸展空间,更因为词人能把世相沿袭的诸多别离意象运用得推陈出新,本文仅就“柳”这一意象略加阐述。

关键词:宋词别离主题意象柳“多情自古伤离别”,别离主题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大花园中可谓一枝独秀。

从被称为“万古送别之祖”(清·王士祯《分甘余话》)的《诗经》中的《邶风·燕燕》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离情别绪始终是诗人们青睐的一个描写内容。

纵观琳琅满目、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我们以为宋词对别离主题的表现似乎更为执着、更为深刻。

作为“狭深文学”和“心绪文学”,词境有异于诗境。

词境比诗境更加精微窈深,因此,以词的形式来抒发“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情别绪,就更能体贴入微,曲尽其致。

另外,词体中的长调慢词比诗体中的律诗绝句有着更大的腾挪空间和屈伸余地,释放出更能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然而,精微的词境,回环的词式,又是通过什么得以体现、填充的呢?作为诗之余绪,词中的别离主题也往往借助某些具体特定情感内涵和文化基因的意象得以生发。

意象是由于作家的主观情志即“意”与客观物象即“象”互感,而创造出的具有双重意义的艺术形象。

(屈光《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论》)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范畴之一,意象又具有递相沿袭性,如“鱼雁”的内意是书信,“鸳鸯”的内意是夫妻或爱情,“花”的内意是美女,“菊花”的内意是高洁等等。

而与别离文学结缘最深的意象则有“柳”、“月”、“水”、“酒”、“草”、“云”、“西风”、“高楼”等等。

诗如此,词亦如此。

本文仅就“柳”这一意象作简单分析,来体会一下宋代词人笔下的伤感凄婉的离情别绪。

1.继承前人习俗和传统。

“柳”者,留也,有表示挽留之意。

北朝乐府就有《折杨柳枝》,到了唐代,折柳灞桥、长亭送别更成为一种风俗。

唐人所作《折杨柳曲》二十多首,大多为伤别之辞,而尤多征人怀念之作。

论宋词自然形象的轻柔美

论宋词自然形象的轻柔美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论宋词自然形象的轻柔美万薇薇 曲靖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2014年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课题 回归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宋词鉴赏研究(2014C125Y)。

摘 要:审美能力是当代人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

但是当代社会往往忽视审美的价值,导致当代人往往缺乏应有的审美能力,影响了人格的和谐构建和社会的进步。

宋词中有大量自然形象描写,表现出多方面的美。

轻柔美即是其中的一种。

本论文主要研究宋词自然形象轻柔美的表现和审美内涵,探究其在动作、色彩、声音、光线、变化等方面的轻柔特点和提高当代人审美能力的价值。

关键词:宋词;自然形象;轻柔美;审美内涵作者简介:万薇薇(1980-),女,河北涞水人,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3-068-02宋词以写景见长。

词人以优美的语言描绘自然形象,融入自身审美感受,使其呈现出丰富的审美内涵。

本文主要论述宋词自然形象轻柔的特点及其审美内涵。

(一)宋词自然形象轻柔特点的表现宋词自然形象轻柔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常以轻、柔形容自然形象,突出轻柔的特点。

比如“柳外轻雷池上雨”(欧阳修《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自在飞花轻似梦”(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江南柳,花柳两相柔”(欧阳修《望江南》“江南柳”)和“陌上柔桑破嫩芽”(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等。

宋词自然形象轻柔的特点还表现在多选取本身具有轻柔特点的自然形象,比如柳絮、细草、轻烟、浮云、树叶、花瓣、浮萍等,很少选择粗重、刚硬的。

如“细草碧如烟”(赵崇嶓《菩萨蛮》“桃花相向东风笑”)、“轻烟缕昼”(王茂孙《高阳台》“迟日烘晴”)、“叶叶梧桐坠”(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和“清江晚渡落花风”(仲殊《南徐好》“南徐好”)等。

尤其柳树是宋词常见的自然形象,本身具有轻柔的特点。

唐宋诗歌中的女性意象研究

唐宋诗歌中的女性意象研究

唐宋诗歌中的女性意象研究唐宋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中女性意象是诗人创作中常被采用的素材之一,从儒家思想中对女性的看法,到女性地位的嬗变,在唐宋诗歌中有着丰富的表现。

此文就唐宋诗歌中的女性意象进行一番探讨。

第一节:女性在唐代诗歌中的形象唐代女性意象多以婉约含蓄的形象出现,以其柔弱美丽、知书达理、嫻靜雅致的个性形象获得诗人的喜惠与赞誉。

唐代女性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武则天,武则天不仅是历代帝王中唯一的女性皇帝,更成了唐代诗歌中女性形象的代表。

唐代诗人王之涣以“君实表里宽,容颜古且全;道德仪端庄,颐姿独自妍”描述了武则天的美丽与优雅。

然而,唐代女性形象不仅局限在皇帝之上,文艺中的闺阁女子更多表现出细腻柔美的性格特征。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用凄美的词语刻画了妙龄女子的柔美形象,“小池荷叶深浅,自引清波入菱歌。

……翠翘金雀玉搔头,红焰绿烟镇楼。

……多情自是多愁,惆怅此身无闲事。

悔教夫婿觅封侯,寸寸青丝愁华鬓。

”除了以上两个形象,唐代女性还常见于宫廷妃嫔、才女、山水女子等诗歌主题中。

这些女性形象或身居权位之中,或文武双全,或具备天赋才华,或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每一个形象都是唐代女性多彩多姿的生命状态。

第二节:宋代女性意象的变化与唐代涌现出的无数女性形象相比,宋代女性形象的单一化程度却更为明显。

宋代文人大多将女性形象上升到一种文化符号的高度,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了具体女性身份的思想意蕴。

在宋词中,女性的良好品德、深情厚谊、聪明才华被广泛推崇。

宋代女性形象大多出现在婚姻、春秋、季节、战争等题材的词中,有泼辣豪迈的女英雄,也有善解人意的贤妻良母,词人们用精湛的笔墨为她们营造出富有韵味的形象,例如王安石的《醉花荫》:“雨过杏花微,清和瑞气晚来飞。

晚来一场好雨,清明前夕都无奇。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此词以一朵娇艳欲滴的杏花为主题,将女子与自然之美相统一,恰似两者都将在美好的时光里逐渐消逝。

以宋词中的女性形象论“优美”的美学范畴-最新文档

以宋词中的女性形象论“优美”的美学范畴-最新文档

以宋词中的女性形象论“优美”的美学范畴、关于“优美”优美是人们较早注意到的一种审美现象,我国的美学思想中,素有阴柔美和阳刚美之分,所谓“ 阴柔”即优美。

姚鼎曾作过如下论述:“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鹊之鸣而人容廓。

” [1] 清代画家沈宗赛则更形象地对优美的神韵作了描述,他说阴柔之美“柔可绕指,轻若兜罗,欲断欲连,似轻而重……天外之游丝,未足易其逸;窗外之飞絮,不得比其轻。

” [2]在美学中,“优美”一词定义为“审美主体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和谐统一的美。

” [3]从定义中我们能看出优美最本质的特征一一和谐。

优美的美学特征在于主体和客体、内容和形式的对立冲突的消解,因而是一种精神和情感、现实和理想交融一体的和谐美。

它让人心情舒畅,轻松愉快。

由于优美本质上的和谐美好,在对优美进行欣赏时,审美主体得到的是舒适惬意的快感,而没有丝毫的痛感,审美过程简单顺畅。

二、优美与女性谈到优美,我们会想到自然界中的景物,花草、小溪、细雨、微风,这些景物是优美的。

我们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人,优美的人,优美一一人一一女人。

在我们把审美眼光投向人类社会时, 女性更多地成为审美对象,更多地成为被观赏、被评论、被比较 的客体,在女性与审美之间,似乎具有一种更亲密的关系。

究其原因, 一方面, 女性的身体和气质更符合“优美”的类 型。

她们温柔、 小巧、 秀雅,在审美过程中给人简单直接的美好、 愉悦的感官体验。

并且,这种美是共性的、价值统一的,可以说是契合所有人的审美取向。

另一方面,从社会权利的运行上看, 中国传统文化从性别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典型的男权制文化, 政治权利的男性在文化领域也占据了霸权。

这样一来, 男性由于 其自身优越的社会地位, 在某种意义上参与了更多的审美实践活 动,也有了为审美定设标准的话语权。

女性角色被物化,优美的女性成为一种被观赏的文化符号, 具有了符号学上的意义。

巧妙品析宋词中的艺术之美

巧妙品析宋词中的艺术之美

巧妙品析宋词中的艺术之美【摘要】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本文通过对宋词的艺术之美进行巧妙品析,旨在深入探讨宋词的价值和魅力。

在我们先介绍了宋词的历史背景,阐述了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然后分析了宋词的艺术特点和文学价值。

在我们着重从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和意象美等方面入手,探讨宋词的多重艺术之美,以及如何引人入胜、感人肺腑。

最后在我们总结了宋词中的艺术之美是值得品析的,并强调了值得传承和发扬的重要性。

通过巧妙品析宋词的艺术之美,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宋词,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宋词、艺术之美、品析、巧妙、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意象美、传承、发扬、理解、欣赏1. 引言1.1 宋词的历史背景宋词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宋词兴起于唐代晚期,发展于宋代,成熟于金朝和元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词是中国文学的珍贵遗产,它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深厚的文学内涵,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在历史背景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秩序井然,文化艺术繁荣发展。

这种繁荣的社会环境为宋词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条件。

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诗人们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表现出了宋代社会的生活状态和人们心灵世界的情感表达。

宋词不仅在形式上得到了创新和发展,而且在内容上也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性,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瑰宝。

1.2 宋词的艺术特点宋词注重细腻的描写和抒情,通过情感的饱满和语言的精美,表现出细腻入微的情感和情感的真挚。

宋词的艺术特点在于其精心选词、妙笔生花,将平凡的事物和生活中的情感通过文字表现得淋漓尽致,引发读者共鸣。

宋词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词语更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宋朝婉约派词风的意象研讨

宋朝婉约派词风的意象研讨

黄昏杨柳;万种风情----------宋朝婉约派词风的意象研讨[内容概要]:从淡淡黄昏,丝丝杨柳中找寻宋朝婉约派词风,在宋词的凄美中领略万种风情,品读词人那时那刻的心情。

[关键字]:黄昏杨柳不舍愁怅惜别万种风情借景抒情拾起一本宋词,总能看见作者的泪光朦胧,总落得丝丝惆怅,字里行间,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读完宋词,直叹“怎一个愁字了得!”愁苦遍地横生,尤其在那冷落清秋节,离别时候,相思时分,作者借万千景象,将内心的忧愁一泻而出。

宋词词人最会借景抒情,把内心的愁赋予世间万物,这也正是宋词婉约词风的体现。

正如“黄昏“一词,它在宋词中出现的频率甚高,将作者的的思绪娓娓道来,也将婉约之风推向高潮。

如蔡伸的《苏武慢》中的一句:“楼上黄昏,片帆潜力归程,年华将晚。

”“黄昏”一词带出作者对年华逝去的淡淡哀伤。

李甲帝台春中的“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漫倚遍危阑,尽黄昏也是暮云凝碧。

“作者对自己的漂泊无依,佳人归去的孤独,全部写在黄昏的晚景中。

再到李重元的《忆王孙》中“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黄昏”带出一女子对伊人的深切思念,由天明到黄昏,黄昏把她的企盼一点点磨灭。

又如秦观满庭欢中“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所有的想念都沉浸在这无言的黄昏时刻,此时只有黄昏最懂他的忧伤。

一片片的哀伤都释放在这无边的黄昏中,借“黄昏”的落日西沉,宋朝词人在片片斜晖下,含泪写下内心的忧伤,不论是离别,还是相思,黄昏将忧伤泼洒得淋漓尽致,翻开宋词,“黄昏”一现,哀伤一片。

宋词的婉约词风不仅在黄昏之中,更表现在枝条摇曳的柳树上。

柳絮飘飘,思绪飘飞,古人有折柳送别的情怀,柳条,柳絮的身影在宋词中也层出不穷。

如晏几道《清平乐》中“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是离情”此处的杨柳饱含着作者恋恋比、不舍的离情。

刘辰翁《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中“少年袅袅天涯恨,长结西湖烟柳。

”他将一腔天涯漂泊的悠悠怨恨,结在西湖烟柳,似一串剪不断的的愁绪,让它在西湖边上,任尔东西南北风。

如何理解宋词中的隐喻和象征

如何理解宋词中的隐喻和象征

如何理解宋词中的隐喻和象征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读者。

在宋词中,隐喻和象征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它们巧妙地融入词句之间,赋予作品更丰富的意蕴和更深沉的情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宋词中的隐喻和象征呢?首先,我们要明白隐喻和象征的基本概念。

隐喻,简单来说,就是用一种事物来暗示另一种事物,通过比喻的方式将两者联系起来,但不像明喻那样直接说出“像”“如”等字眼。

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将愁绪比作滔滔不绝的江水,形象地表达了他内心无尽的愁苦。

而象征则是用具体的形象来代表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情感,这个形象往往具有特定的文化、历史或社会背景的含义。

像周敦颐笔下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象征着高尚纯洁的品质。

要理解宋词中的隐喻和象征,需要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有一定的了解。

比如辛弃疾的词,常常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悲愤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他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这里的“剑”和“营”并非仅仅是实物,而是隐喻着他渴望征战沙场、收复失地的决心。

而结合当时南宋朝廷的偏安一隅和辛弃疾自身的政治遭遇,我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他通过这些隐喻所传达的无奈和悲愤。

同时,宋词中的意象也常常被用作隐喻和象征的载体。

“月”这个意象,在很多宋词中都有出现。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象征着团圆和思念;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残月”则象征着孤独和凄凉。

不同的作者在不同的情境下,赋予了“月”不同的象征意义。

因此,当我们看到这些常见的意象时,不能简单地从表面去理解,而要结合整首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倾向来分析。

此外,文化传统和典故的运用也是理解隐喻和象征的重要途径。

许多宋词会引用古代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或文学典故。

例如,秦观在《鹊桥仙·纤云弄巧》中写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精选浅析宋词最主要的美学特征:阴柔婉约

精选浅析宋词最主要的美学特征:阴柔婉约

自温庭筠开创五代文人词以来,“词”这种诗歌创作题材便从“俗”民谣而逐渐被文人“雅化”,并籍柳永传承,经苏轼、周邦彦等进行系统的典雅化和文人化之后,及至南宋,又有引人注目的发展,所谓“词至南宋,始极其工”。

词的“雅化”,集中体现了中国文人士大夫自觉改造俗文化的群体意识,更是典型地映现了中国文人士大夫对“雅而不俗”之清高孤傲境界的追求。

“雅”是宋词的重要特征,也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重要品格。

宋词之“雅”,实际上蕴藏着一种“阴柔”气质。

而,宋词的世界,也确乎是一个“阴柔美”的世界。

宋词柔美钟秀宋词从品性上属于“南方文学”大系统,南国的晓风残月、千里烟波、斜风细雨、平湖曲岸,“柔化”着词人的创作心境。

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作便有一种柔美钟秀特质:“湖上、闲望。

雨潇潇,烟涌花桥路遥。

谢娘翠娥愁不消,终朝,梦魂迷晚潮。

荡子天涯归棹远。

春已晚,莺语空断肠。

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闻郎马嘶。

”(温庭筠《河传》)诗人笔下的词境,细如潇潇春雨,轻似濛濛烟波。

而这优美柔婉的意境,满盈着词人的一腔幽约窈深之情。

宋词香艳婉媚晚唐以来城市经济的发展,造成江南城市风光富丽,诚所谓“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举目则青楼画阁”。

从追求外在事功中退缩下来的两宋词人,为“金翠耀目,罗绮飘香”的旖旎艳情所包围,他们“浅斟低唱”:唱“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低风”;唱“秀艳过施粉,多媚生轻笑”,“舞余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

蕴藏于词人内心的“香艳”之情被描绘得是那样柔、那样美,如水一样缠绵悱恻、难舍难分。

宋词细腻精致宋词侧重音律和语言的契合,语言小巧精致,造境摇曳空灵,取径幽约怨悱,寄托杳渺怅惘,极为细腻,极为精致。

柳永所吟“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秦观所吟“漠漠清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浅谈古诗词的“阳刚美”与“阴柔美”

浅谈古诗词的“阳刚美”与“阴柔美”

浅谈古诗词的“阳刚美”与“阴柔美”浅谈古诗词的“阳刚美”与“阴柔美”在五彩缤纷的客观世界里,美,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也无论是艺术美还是生活美,总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有的秀丽纤细;有的慷慨悲壮,有的缠绵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

在人群中,人的才华有平庸与杰出之分,人的气质有刚强与柔弱之别,人的学识有浅薄与精深之差,人的修养也有高雅与庸俗之异。

因此,蕴含在古诗词的美也就多彩多异,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不同的审美价值了。

试比较下面两首诗:江南大风歌江南可采叶,大风起兮云飞扬,莲叶何田田。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鱼戏莲叶间。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乐府民歌《江南》以轻快的节奏,歌唱了江南人民采莲时的愉快情景:清圆的荷叶一张张的挺出水面,饱满劲秀,摇曳多姿,叶上似乎还滚动着晶莹的露珠;鱼儿在荷叶下轻盈地戏游,时东西,时南北。

整幅画面,洋溢着一派盎然生意,给人以清新、恬静的美感。

《大风歌》的作者是降服了秦王子婴,又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叱咤风云,建立了汉王朝的刘邦。

此诗是他在位最后一年平定淮南王黥布的反叛后,路过故乡沛县,在行宫设宴招待家乡父老时即席吟唱的。

诗一开头,便以风起云涌的景象紧扣鉴赏者的心弦,接着抒发他那功成名就、荣归故里的豪情及创业艰难、守业不易的感慨,希望战士们守卫边疆、维护国家的统一。

表现了诗人那宽阔的襟怀和非凡的胆识、气度,给人以豪迈的、崇高的美感。

我国古典美学家们把这种不同的审美特征概括成“阳刚美”与“阴柔美”。

阳刚美也叫“壮美”或“刚性美”,西方美学家则称之为“崇高美”或“雄伟美”。

《大风歌》给予鉴赏者的,便是这刚性的美感。

阴柔美,也叫“柔性美”,西方美学家则称之为“优美”或“秀美”。

《江南》给予鉴赏者的,便是这种柔性的美感。

阳刚美与阴柔美各有些什么样的审美特征呢?清著名古文理论家姚鼐,在他的《复鲁洁非书》中,曾用十六个比喻对古诗文的阳刚美和阴柔美的审美特征,做了具体的描述: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

宋词中的意象与象征的解读

宋词中的意象与象征的解读

介绍你是否曾被古代宋词中那些美丽、富有想象力的意象和象征所吸引?古代诗词中,特别是宋词中常常运用各种意象和象征手法,使得作品别具深意,充满了诗意和情感。

本文将探讨宋词中的意象与象征,并通过解读几首经典的宋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

什么是意象与象征在开始解读宋词中的意象与象征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意象与象征的概念。

意象是指通过使用形象化的对象或事物来表达情感、思想或主题的方式。

而象征则是一种具有更深层次意义的意象,它通过象征性的符号或隐喻来传达思想和情感。

在宋词中,意象与象征被广泛应用,使得作品具有多重层次的意义,让人产生共鸣。

春天的意象与象征首先,我们来谈谈宋词中常见的春天意象与象征。

春天是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季节,也被视为希望和新生的象征。

在许多宋词中,春天被用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的追求。

【H2】花开两朵杜牧的《秋夕》中有一句词:"黄昏割愁肠,春城一路花开"。

这句话中的“花开”字眼就是春天的意象。

花朵绽放代表着美好的事物即将发生,也象征着希望与喜悦。

而这里的“花开两朵”则是一种象征,暗示着两个人幸福美满的生活。

整首词通过描绘春天中花朵的绽放,抒发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H2】世事如春苏轼的《青玉案·元夕》中也运用了春天的意象。

词中写道:"世事如春,常将至矣"。

这里的“世事如春”就是一个象征,它暗示着生活中的一切都像春天一样有希望和新生。

通过与春天的比喻,词作者表达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月亮的意象与象征除了春天,宋词中常常出现的意象还包括月亮。

月亮是一个广泛被使用的意象,它常常被用来表达爱情、孤独和思乡之情。

【H2】明月照沟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一句词:"明月照沟渠,青枫摇破月溪流"。

这句话中的"明月"就是月亮的意象。

明月的形象可以唤起人们对美景和宁静的向往,也可以表达对心灵平静与思乡之情的诉求。

诗词欣赏感受宋词的柔美

诗词欣赏感受宋词的柔美

诗词欣赏感受宋词的柔美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柔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而被人们广泛欣赏。

宋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感受和思考。

下面将从宋词的柔美表达、情感体验以及艺术感悟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宋词的柔美表达宋词以其清新细腻的表达方式而闻名于世。

在宋词的字里行间,经常可以感觉到一股流淌的柔美。

比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这两句词语流畅,音调和谐,给人一种湖光山色、船行水上的画面感。

这样的表达方式让人们陶醉其中,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之中,感受到了自然的柔美与生活的安逸。

此外,宋词还注重用色彩和景物来烘托情感。

写景和写情在宋词中常常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例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几句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以及人们在元夕时欢聚在一起的场景。

通过描写天色、人物活动和环境气氛,使得读者深入感受到了宋词所表达的柔美情感。

二、情感体验宋词的柔美并不仅仅表现在语言上,更体现在情感的丰富性上。

宋词往往充满了对爱情、友情、家国等情感的表达和思考。

在宋代这个多事之时,人们的情感经历丰富多彩,因此在宋词中可以看到各种情感的呈现。

爱情是宋词中常见的情感主题之一。

宋词中对爱情的描绘多姿多彩,有欢喜有忧伤。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几句表达了女子思念他人的情感,带有一种暗自相思、默默流泪的意味。

读者在欣赏这样的宋词时,可以感受到爱情的纯净与深沉,以及人们为情所困的情感状态。

除了爱情,宋词还体现了对友情和家国的关怀和追求。

在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词语流畅自然,轻柔中带有无奈,并且抒发了作者对家国的忧虑和思念:“卧骨何须桑土埋,爲乘胜兴便作灰。

怀才不遇招诗伴,争共梅花一树开。

宋词里国仇家恨中的阴柔之美

宋词里国仇家恨中的阴柔之美

宋词里国仇家恨中的阴柔之美作者:张会英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2期摘要:“诗庄词媚”,词是最善于表现中国古人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的,尤其是含蓄内敛、细致委婉的阴柔之美。

宋词中的阴柔之美不仅体现在儿女情长的爱情词中,也不仅体现在哀叹身世的失意词中,而且体现在国仇家恨的爱国词中。

文章以李清照和辛弃疾为代表分析了独有的具有阴柔之美的国仇家恨的宋词。

关键词:宋词;国仇家恨;阴柔美宋词有“婉约”和“豪放”两个主要流派。

张炎总结宋人作词经验时说:“巓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盖声出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也。

”明代王世贞说:“词须婉转绵丽,浅至擐俏,挟春月烟花于闺檐内奏之,一语一艳,令人魂绝,一字一工,令人色飞,乃为贯耳。

”王国维说“诗人境阔,词直言长”。

可见,宋词的阴柔之美是各位大家所公认的。

但一般来说,在儿女情长的爱情词中阴柔之美表现的是非常明显的,国仇家恨这些比较宏大正宗的主题一般以阳刚之美著称。

但在宋词中则不然,表达国仇家恨的爱国词中依然是以阴柔之美来表现的。

一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女词人,也几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难得的能与男人媲美的女词人。

勇于突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而走上文学殿堂的李清照是才华洋溢的,所作作品可说是字字珠玑。

而清照那清灵秀丽的词也大大辉煌了中国古典文学,让词的情感的抒发更加细腻、更加淋漓尽致。

李清照人生遭遇坎坷,晚年南渡,心中充满了对亡国的思念,词中多表现国仇家恨,我们且看她的《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翠更雕零。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这首词作于建炎三年,即1129年初,是李清照晚期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不单是她个人的悲叹,而且道出了成千上万想望恢复中原的人之心情。

貌写闺情,实蕴国恨。

建炎之初,李清照抒写了许多语悲意明的政治诗,希望朝廷能以社稷苍生为重,谁知中原恢复大业竟至蹉跎。

宋词之美

宋词之美

宋词之美:意境美(景与情的关系)、音律美(长短句)、阴柔美(婉约词,诗庄词媚)等。

豪放词则是雄浑壮阔之美。

词体的抒情方式:一、直抒胸臆: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

二、间接抒情二、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对,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1、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

2、借景抒情指诗人把自身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情景交融与借景抒情有何区别:“融情于景”,明写景,即字面都是景语;但是,必须暗含情,即所有景语皆情语也。

“借景抒情”者,抒情的一种方法,即借助于景物,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二者的共同点是,以抒情为中心。

其区别是,前者表面写景,实质写情;后者写景、抒情都是明写,只是景为由、情为根而已。

3、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诗人借富有特征的事物来寄托、传达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有如下不同:(1)“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

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

“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

(3)“托物言志”不在内容上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

“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4、用典抒情用典抒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

唐宋词成功地创造了阴柔之美,是对诗美创造的进一步完善

唐宋词成功地创造了阴柔之美,是对诗美创造的进一步完善

唐宋词成功地创造了阴柔之美,是对诗美创造的进一步完善词是一种夜文学。

“在艺术作品中,各民族留下了他们的最丰富的见解和思想;美的艺术对于了解哲理和宗教往往是一把钥匙,而且对于许多民族来说,是唯一的钥匙。

”唐宋词作为汉民族在特定时期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带有浓重的民族特色,反映了汉民族在彼时的审美心理表现。

在唐宋,诗文占尽了主要的明心见志的文学舞台,词将她的艺术触角伸向了夜的空间和情的酿造、分流渊源。

中国人长期的农业式封闭统治方式,形成压抑与宣泄不能合理调配的心理机制。

压抑使情火更烈,唐宋词人找到了词,也找到了夜。

词带着情步具有不同色调的夜,共造了汉民族唐宋抒情文学的宝塔。

夜色人称“花间鼻祖”的温庭的词是小夜曲,日本人青山宏所著《唐宋词研究》经过认真统计,发现温庭筠词所表现的时间大半是夜晚或黎明,他的《花间集》中所收66首词,有36首以夜作为写景抒情人物活动的时间标志,约占54%;韦庄《花间集》所收48首词中,有36首,约占75%,孙光宪60首词中,有36首,约占60%;李37首词中,有26首,约占70%;顾55首词中,有30首,约占54%。

沿着青山宏先生的思路,我们大致查访了唐宋词的其他篇章,发现不唯花间词人如此,敦煌曲子词、南唐词、婉约词、豪放词、风雅词、抗战词、遗民词都以极大的精力去写夜景、夜间发生的事情,夜间所产生的情与思。

由此可见,词为夜文学确实名副其实。

有夜就有月,词人的行为顺理成章,无需强释。

词人写夜景及夜生活体验,对于写景来说,夜景有其美的存在,由此可展衍出许多富于神圣色彩的主题。

夜景对于夜生活来说,夜静可以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独对中天明月”、“梦里贪欢”是较为自由的思想境地,因而不论什么样的情和志,都可在静夜中生发,夜场景又是异性互恋的时间链,灯红酒绿,细腰舞容,檀口妙音,彩袖殷勤,充分体现了唐宋人夜生活的充实与浪漫。

以此而论,唐宋词写夜及夜生活就成为必然。

传统精神文化的积淀。

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将人们带入了崇拜大自然的理想圈里,因此,在生活中赋予大自然许多神秘的话题,并在行动上表现出无限的崇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意象的使用看北宋词的阴柔之美所谓“意象”,即内在之情感与外在之物象的融合。

意象的选择对于文学作品风格的形成有着关键性的意义。

本文将从北宋词中出现较多的几个意象――“花”“水”“月”“柳”入手展开论述。

花”是女性气质非常浓郁的一种意象,对花伤怀、望花兴叹、绕花扑蝶、拈花思人……无不与女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品花与赏花,以花托人,展花喻女,正是中国古典文学乃至中国文化中审美积淀的传统,北宋词中有关花与女性意象交织的句子俯拾即是。

如张先《醉垂鞭》中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以花喻美人的幽雅闲淡、风韵天然之美。

又如晏殊的《玉楼春》中“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花又与女子的相思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笔者利用《全宋词》检索系统对北宋几位具有代表性的词人进行了粗略的统计,他们作品中出现“花”字者次数顺序如下:欧阳修194次,占其词作总数的80.17%;晏几道173 次,占其词作总数的66.53%;苏轼158 次,占其词作总数的43.53%;张先120 次,占其词作总数的72.72%;晁补之119 次,占其词作总数的71.26%;贺铸102 次,占其词作总数的36.04%;黄庭坚96 次,占其词作总数的50%;柳永91 次,占其词作总数的42.72%;周邦彦89 次,占其词作总数的47.85%;晏殊71 次,占其词作总数的50.71%;秦观56 次,占其词作总数的62.22%。

更不用说还有除此之外的以多种语言形式出现的“花”:落花、飞花、落残红、落红、落英、花红雨、乱红、飞红等。

落花类意象往往令人联想到时光的无情和美好事物的消逝,所激起的大多为惆怅忧伤的感情。

这类意象更富于语言的变化,也富于色泽之美,更加细腻绮丽,也更带感伤色彩,更深细地反映感伤幽深的心绪,体现了词特有的幽美意蕴。

如欧阳修的《蝶恋花》中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以怨妇的口吻写出了一份深沉凝重的春愁,伤春惜花,正是抒写怨妇红颜薄命的身世之感,其实,也正是词人对青春与生命的感怀。

又如秦观的《千秋岁》匚=f -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词人被贬,离开京城,忆及京城分别之际,词人心中充满了愁绪,正如那万点飞红。

再看“水”这一意象。

《淮南子》认为,五行中水为北,为冬,为太阴,八卦中坎位与水相对应,也属阴。

同时,《述异记》中又有“盘古夫妻,阴阳之始也”的说法,显然将女性列入了阴”的范畴之内。

既然水和女性同属阴,可见,在古人的认识的骨肉”更将女性与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而且,“水”的随物赋形、富于变化的形态也暗合了词要眇宜修的文体特质。

北宋词人几乎无一不用水意象,据笔者统计,北宋词人中用水意象在百次以上者,可作如下排列:贺铸209 次,占其词作总数的73.85%;中,女性与水有着本质的相同。

红楼梦》中一句“女儿是水做欧阳修155次,占其词作总数的64.05%;柳永142 次,占其词作总数的66.67%;晁补之140 次,占其词作总数的85%;张先133 次,占其词作总数的80.61%;黄庭坚117 次,占其词作总数的60.94%;晏几道111 次,占其词作总数的42.69%。

中国古人远行多走水路,于是送别也多在水边,而流水的脉脉流动且一去不返之态更易令人心生感伤之情。

于是,水边送别的传统和流水带来的别愁离绪在北宋词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酵,更加浓酽,同时又有了新的扩充。

秦观是流水意象使用的能手,他的《满庭芳》中斜阳处,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句被后人推为极至,后来元代马致远由秦之词句化出著名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不仅沿用其语词,在主题上也有以一贯之的继承,成为古代文坛上的佳话。

此外,如晏几道《少年游》中“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苏轼《沁园春》中情若连环,恨如流水,甚时是休”,柳永《惜琼花》中洋河流,如带窄。

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八声甘州》中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等等。

这些流水意象在词中承载了复杂的情感意蕴,为其增色不少。

除了抽象的“水”意象外,北宋词人还沿水的具体的不同状貌,给予了细致的观照,把水的多种形变收于笔端,推出了各具感知特色的意象称呼,像暮雨、残雨、微雨、黄昏雨、梧桐夜雨、廉纤雨、残雪、烟水、春水、秋水、月露、怯露、胭脂泪、粉泪、珠泪、泪痕、湘江、长江、太湖、西湖、池水等等。

例如,晏几道《临江仙》 中: “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晏殊《踏莎行》 中:“细草愁烟,幽花怯露。

凭阑总是销魂处。

”欧阳修《踏莎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周邦彦《虞美人》中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

”等等。

北宋士人把由水及人的留恋 情感加以再度延伸, 在水意象中渗入了伤离恋别情绪, 了词作情韵兼胜的品格。

月,以其清幽淡远, 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一种不同于日的阴柔中国自古以来的神话传说中便以女神嫦娥为月神而加以崇 月也;夫,阳也,妻,阴也……”这就使得“月”这一意象带上 了明显的阴性特征。

在北宋士人的词作中, “月”意象频频出现, 大略统计如下:苏轼 121 次,占其词作总数的 33.33%;晏几道 117次,占其词作总数的 45%;贺铸 112 次,占其词作总数的39.58%;欧阳修 89 次,占其词作总数的 45.88%;张先 85 次, 占其词作总数的 51.51%;周邦彦 53 次,占其词作总数的 59.55%;柳永 53次,占其词作总数的 24.88%;黄庭坚 44 次,占其词作 总数的 22.92%;晁补之 39 次,占其词作总数的 32.77%;晏殊 38次,占其词作总数的 27.14%;秦观 28 次,占其词作总数的31.11%。

而且,有别于唐诗中的“明月”“皓月”“朗月”,北宋词人笔下多为“残月”“淡月”“缺月”等。

如柳永《雨霖铃》 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充满浓重的别情与感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贺铸《青玉案》中一川从而形成 之美。

拜。

司马光在其《训子孙》文中也说道: “……夫,日也,妻,,既是惜别,也抒写了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再如苏轼《卜算送别时,常常折柳相送。

“柳”者,留也,有表示挽留之意。

北 朝乐府就有《折杨柳枝》,到了唐代,折柳灞桥、长亭送别更成 为一种风俗。

唐人所作《折杨柳曲》 二十多首, 大多为伤别之辞,而尤多征人怀念之作。

北宋词人对柳似乎更加钟情。

如寇准《阳中:“征鞍发。

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

”又如晏几道动枝条依依相送的垂柳来抒发自己对友人离去的无奈、 惆怅和感伤之情。

最具代表性的是周邦彦的《兰陵王》,通篇一百三十字 下:晏几道 51次,占其词作总数的 19.62%;贺铸 45 次,占其 词作总数的15.90%;欧阳修 42 次,占其词作总数的 17.36%;周邦彦 40次,占其词作总数的 21.51%;苏轼 38 次,占其词作总 数的 10.47%;张先 30 次,占其词作总数的 18.18%;晁补之 28次,占其词作总数的 16.77%;柳永 27 次,占其词作总数的 12.68%; 秦观 22次,占其词作总数的 24.44%;黄庭坚 19 次,占其词作 总数的9.90%;晏殊 17 次,占其词作总数的 12.14%。

除了借柳来抒发别情外, 在北宋士人词中还可以看到许多由 柳而起的情感。

杨柳千枝百条,仿若愁绪一样多而难消,更及其伤;又如欧阳修《玉楼春》中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寞孤馆月” 子》中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抒发了个人的幽愤疾苦之小書笙笙柳,自古便是一个传达离情别绪的意象,古人关引》 清平乐》 匚=f -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均是借用摆皆借柳咏别。

北宋词作中 柳”意象出现次数及频率大略统计如随风拂动,极似一婀娜女子,给人柔情之感,由此也引发了诸多绵绵情思。

如欧阳修《蝶恋花》中河畴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杨柳婀娜多姿的体态牵动起词人满腹的儿女柔情。

又如柳永《柳腰轻》中英英妙舞腰肢软。

章台柳、昭阳燕。

”词人以随风拂动的杨柳喻佳人。

再如晏殊《凤衔杯》中:柳条花?h 恼青春。

更那堪、飞絮纷纷。

”在这首词中,柳树则引发了词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需要指出的是,北宋士人往往并不单独使用某一两个意象,而是将多个柔美幽约的意象组合起来,从而形成词作境界深婉、缠绵迷离的艺术品格。

例如,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组合具深静之意的“庭院”意象、含细腻幽微之情的“烟柳”意象、有阻隔意味的“帘幕”“楼栏”意象寓幽怨和凋零味道的“泪眼”“乱红”意象,营造出深院思妇的内心苦闷,写出了一份深沉凝重的春愁。

伤春惜花,是抒写怨妇红颜薄命的身世之感,其实,也正是词人对青春与生命的感怀。

又比如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

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己黄昏。

”集合“微云”“衰草”“征棹” “烟霭”“斜阳”“寒鸦” “流水”“孤村”“啼痕”“黄昏”等一系列柔弱感伤、凄迷黯淡的意象,从而点染出一个苍茫怅惘、韵味深长的艺术世界,词境凄美,缠绵幽怨,以“无言”之笔将天涯沦落、前途未卜的身世之感说得淋漓尽致。

再如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

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

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同样是用“芳尘”“琐窗” “烟雨”“风絮”“梅雨”等一系列带迷离色彩的意象点染,通过意象的聚合效应,营造凄惘迷离的意境,有力表现了迷离怅惘低徊的“闲愁”,情感浓烈。

总之,在北宋词中,这些代表阴性、充满柔弱质感的意象频频出现,其效果不仅仅在于暗示和衬托、渲染,更倾注了创作主体的个体体验和内心情绪。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 由于主体情感的强烈,北宋词中的境界,多为“有我之境”,这样的词境表现出幽微哀婉的情思,为词作增加了幽静深细的意味和细腻温柔的情致,从而使得北宋词具有了要眇宜修的阴柔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