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化学成分过柱子经验
过柱子的经验总结
“照方抓药式”过柱子经验总结1、选柱子: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
2、称量:00-300目硅胶,称30-70倍于上样量;如果极难分,也可以用100倍量的硅胶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
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0.2~0.4,杂质相差0.1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
3、选洗脱剂:一般淋洗剂是采用TLC分析得到的展开剂的比例再稀释一倍后的溶剂。
极性小的用乙酸乙酯:石油醚系统;极性较大的用甲醇:氯仿系统;极性大的用甲醇:水:正丁醇:醋酸系统。
要使所需点在rf0.2~0.3左右的比较好。
常用溶剂的极性顺序:石油醚〈环己烷/己烷〈苯〈乙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
拖尾可以加入少量氨水或冰醋酸。
乙酸乙酯:石油醚= 4:1可用TLC分开。
乙酸乙酯和石油醚(60~90)。
4、搅成匀浆:先把硅胶泡在烧杯中,用干硅胶体积一倍的溶剂泡,用超声波超半个小时,中间看到气泡时用玻璃棒搅一下。
如果洗脱剂是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体系,就用石油醚拌;如果洗脱剂是氯仿/醇体系,就用氯仿拌。
5、装柱:a用溶剂把柱子饱和一次,因溶剂和硅胶饱和时放出的热量有可能是产品分解。
b将柱底用棉花塞紧,不必用海沙,加入约1/3体积石油醚(氯仿),装上蓄液球,打开柱下活塞,将匀浆一次倾入蓄液球内。
随着沉降,有一些硅胶沾在蓄液球内,用石油醚(氯仿)将其冲入柱中。
c装柱时一定要保证无气泡,同时敲打柱体使柱体更均匀、紧凑,装毕,用洗脱液冲三次。
6、压实:装柱完后,加入更多的石油醚,用双联球或气泵加压,直至流速恒定。
柱床约被压缩至9/10体积。
无论走常压柱或加压柱,都应进行这一步,可使分离度提高很多,且可以避免过柱时由于柱床萎缩产生开裂。
7、上样:干法湿法都可以。
a在硅胶上层加少量无水硫酸钠(以免样品被洗脱剂冲散),取适量样溶液上样。
有机化学实验中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有机化学实验中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注意:有机溶剂对身体特有害别是心肺;肝脏等所有过柱操作都要在通风橱里进行!!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1、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
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
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
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2、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
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
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
有机化学实验中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注意:有机溶剂对身体特有害别是心肺;肝脏等所有过柱操作都要在通风橱里进行!!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1、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
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
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
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2、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
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
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
过柱子
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
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
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
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
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
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
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
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择要具体分析。
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 0.2~0.4,杂质相差0.1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200毫克的样品,用2cm×20cm的柱子);如果相差不到0.1,就要加大柱子,我觉得可以增加柱子的直径,比如用3cm的,也可以减小淋洗剂的极性等等。
有机化学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一: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
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
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
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二: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
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
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
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
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0.2~0.4,杂质相差0.1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200毫克的样品,用2cm×20cm的柱子);如果相差不到0.1,就要加大柱子,我觉得可以增加柱子的直径,比如用3cm的,也可以减小淋洗剂的极性等等。
过柱子的经验总结.
过柱子的经验总结单一溶剂的极性大小顺序为:石油醚(小)→环己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苯→甲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乙酸甲酯→丙酮→正丙醇→甲醇→吡啶→乙酸(大)混合溶剂的极性顺序:苯∶氯仿(1+1)→环己烷∶乙酸乙酯(8+2)→氯仿∶丙酮(95+5)→苯∶丙酮(9+1)→苯∶乙酸乙酯(8+2)→氯仿∶乙醚(9+1)→苯∶甲醇(95+5)→苯∶乙醚(6+4)→环己烷∶乙酸乙酯(1+1)→氯仿∶乙醚(8+2)→氯仿∶甲醇(99+1)→苯∶甲醇(9+1)→氯仿∶丙酮(85+15)→苯∶乙醚(4+6)→苯∶乙酸乙酯(1+1)→氯仿∶甲醇(95+5)→氯仿∶丙酮(7+3)→苯∶乙酸乙酯(3+7)→苯∶乙醚(1+9)→乙醚∶甲醇(99+1)→乙酸乙酯∶甲醇(99+1)→苯∶丙酮(1+1)→氯仿∶甲醇(9+1)过柱子经验总结1, 选柱子: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 1:5-10.2, 称量:100-300 目硅胶,称 30-70 倍于上样量;如果极难分,也可以用 100 倍量的硅胶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 30-40 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 Rf 在 0.2--0.4,杂质相差 0.1 以上) ,就可以少用硅胶.3, 选洗脱剂:一般淋洗剂是采用 TLC 分析得到的展开剂的比例再稀释一倍后的溶剂.极性小的用乙酸乙酯:石油醚系统;极性较大的用甲醇:氯仿系统;极性大的用甲醇:水:正丁醇:醋酸系统.要使所需点在 Rf 值在 0.2-0.3 左右的比较好.常用溶剂的极性顺序:石油醚<环己烷/己烷<苯乙醚<氯仿<乙酸乙酯 <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 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 1/3 的混合溶剂. 拖尾可以加入少量氨水或冰醋酸. 乙酸乙酯/石油醚= 4:1 可用 TLC 分开.乙酸乙酯和石油醚(60-90).4, 搅成匀浆:先把硅胶泡在烧杯中,用干硅胶体积一倍的溶剂泡,用超声波超半个小时,中间看到气泡时用玻璃棒搅一下.如果洗脱剂是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体系,就用石油醚拌;如果洗脱剂是氯仿/醇体系,就用氯仿拌.5, 装柱: A, 用溶剂把柱子饱和一次, 因为溶剂和硅胶饱和时放出的热量可能使产品分解. B,将柱底用棉花塞紧,不必用海沙,加入约 1/3 体积石油醚(氯仿),装上蓄液球,打开柱下活塞,将匀浆一次倾入蓄液球内.随着沉降,会有一些硅胶沾在蓄液球内,用石油醚(氯仿)将其冲入柱中. C,装柱时一定要保证无气泡,同时敲打柱体使柱体更均匀,紧凑,装毕,用洗脱液冲三次.6, 压实:装柱完后,加入更多的石油醚,用双联球或气泵加压,直至流速恒定. 柱床约被压缩至 9/10 体积.无论走常压柱或加压柱,都应进行这一步,可使分离度提高很多,且可以避免过柱时由于柱床萎缩产生开裂.7, 上样:干法湿法都可以. A,在硅胶上层加少量无水硫酸钠(以免样品被洗脱剂冲散)取适量样溶液上样.上样后,加入一些洗脱剂,再将一团脱脂棉塞至接近硅胶表面.然后就可以放心地加入大量洗脱剂,而不会冲坏硅胶表面. B,用少量的溶剂溶样品加样,加完后将下面的活塞打开,待溶剂层下降至石英砂面时,再加少量的低极性溶剂,然后再打开活塞,如此两三次,一般石英砂就基本是白色的了.加入淋洗剂,一开始不要加压,等溶样品的溶剂和样品层有一段距离(2~4cm 就够了) ,再加压,这样避免了溶剂(如二氯甲烷等)夹带样品快速下行.8, 过柱和收集:柱层析实际上是在扩散和分离之间的权衡.太低的洗脱强度并不好,推荐用梯度洗脱.收集的例子:10mg 上样量,1g 硅胶 H,0.5ml 收集馏分;1-2g 上样量,50g 硅胶(200-300 目) ,20-50ml 收集馏分.接收瓶一定要用可密封的.柱子下面的活塞一定不要涂润滑剂,会被淋洗剂带到产品中的.9, 用少量的溶剂溶样品加样,加完后将下面的活塞打开.10,检测.要更多地使用专用喷显剂,如果仅用紫外灯,会损失较多产品,紫外的灵敏度一般比喷显剂底 1-2 个数量级.11, 送谱. 收集的产品旋干, 在送谱前通常需要重结晶. 如果样品太少或为液体, 可过一小凝胶柱,作为送谱前的最后纯化手段.可除去氢谱 1.5ppm 左右所谓的 "硅胶"峰.过柱子的经验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纯化,过柱子
1.苯乙烯在做本体聚合时,怎么有效去除阻聚剂?有几种方法可以选择.1.重蒸2.碱洗3.树脂活性炭等吸附4.反应时通氮气.如果采用前三种方法,那可以放在冰箱里保存.1.用碱性氧化铝过柱子(比较简单)2.先用5%的NaOH水溶液反复洗涤,干燥剂干燥除水后减压蒸馏保存的话放冰箱冷藏holysong(站内联系TA)我的方法先是碱洗,溶液变黄,再蒸馏。
不过储存要避光储存,在常温光照下很容易聚合。
gonemrc(站内联系TA)这个看你聚合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只是为了聚些PS,而且不是很在乎分子量什么的,那就随便处理下;如果是要研究聚合的一些因素的影响,那就老实地处理下吧。
qinggua427(站内联系TA)谢谢各位的指教,我是来学的,哈哈,顶一个冷面猎手(站内联系TA)学习了,但是如果影响不大的情况下,不用处理吧还有上面的一位仁兄提到的MQ是不是就是阻聚剂对苯二酚啊?笋尖(站内联系TA)就碱洗就好了吧,减压蒸馏有点麻烦啦,我们实验室的就是用碱洗的,然后用无水CaCl干燥就好了,在冰箱里低温保存的。
kkcc(站内联系TA)可以先碱洗,然后分离苯乙烯单体,干燥蒸馏纯化。
至于保存,肯定要放到阴暗处,低温。
但由于苯乙烯可以热引发,因此,放置时间长了,肯定要变质的,到时再纯化吧。
sunjy825(站内联系TA)碱洗-碳酸氢钠洗-水洗-旋蒸yanlong02(站内联系TA)Originally posted by leesire at 2010-04-08 16:40:29:一般处理苯乙烯单体有两种方法:1.用碱性氧化铝过柱子(比较简单)2.先用5%的NaOH水溶液反复洗涤,干燥剂干燥除水后减压蒸馏就碱洗就好了吧,减压蒸馏有点麻烦啦,我们实验室的就是用碱洗的,然后用无水CaCl干燥就好了,在冰箱里低温保存的。
请问用无水CaCl干燥这步怎么操作啊,俺一直很困惑,从来没接触过,请明示一下,用哪些仪器,怎么组装装置:P,谢谢zhangl321(站内联系TA)先用5%NaOH碱洗,再用蒸馏水洗至中性,加入无水硫酸钠干燥3天以上,再减压蒸馏,密封避光放冰箱中储存nesimon(站内联系TA)我也是来学习的。
过柱子经验
过柱经验2008-09-17 20:59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而如果样品层只有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杂质相差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200毫克的样品,用2cm×20cm的柱子;如果相差不到,就要加大柱子,我觉得可以增加柱子的直径,比如用3cm的,也可以减小淋洗剂的极性等等;关于无水无氧柱,适用于对氧,水敏感,易分解的产品;可以湿柱,也可以干柱;不过在样品之前至少要用溶剂把柱子饱和一次,因为溶剂和硅胶饱和时放出的热量有可能是产品分解,毕竟要分离的是敏感的东东,小心不为过;也是因为分离的东西比较敏感,所以接收瓶一定要用可密封的,遵循schlenk操作;至于是加压、常压、减压,随需而定;因为是schlenk操作,所以点板是个问题,如果样品是显色的,恭喜了,不用点板,直接看柱子上的色带就行了;如果样品无色,只好准备几十个schlenk瓶,一瓶一瓶的点,不过几次之后就知道样品在哪,也就可以省些了;像我以前过一根无水无氧柱,需要六个schlenk,现在只一个就能把所要的全收集到;无水无氧柱中用的比较多的是用氧化铝作固定相;因为硅胶中有大量的羟基裸露在外,很容易是样品分解,特别是金属有机化合物和含磷化合物;而氧化铝可以做成碱性、中性和酸性的,选择余地比较大,但是比硅胶要贵些;听说有个方法,就是用石英做柱子,然后用HF254做固定相,这样在柱子外面用紫外灯一照就知道产品在哪里了,没有验证过;哪位做过可以提出来大家参详参详;关于湿法、干法上样;湿法省事,一般用淋洗剂溶解样品,也可以用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等,但溶剂越少越好,不然溶剂就成了淋洗剂了;很多样品在上柱前是粘乎乎的,一般没关系;可是有的上样后在硅胶上又会析出,这一般都是比较大量的样品才会出现,是因为硅胶对样品的吸附饱和,而样品本身又是比较好的固体才会发生,这就应该先重结晶,得到大部分的产品后再柱分,如果不能重结晶那就不管它了,直接过就是了,样品随着淋洗剂流动会溶解的;有些样品溶解性差,能溶解的溶剂又不能上柱比如DMF,DMSO等,会随着溶剂一起走,显色是一个很长的脱尾,这时就必须用干法上柱了;样品和硅胶的量有一种说法是1:1,我觉得是越少越好,但是要保证在旋干后,不能看到明显的固体颗粒那说明有的样品没有吸附在硅胶上;溶剂的选择;当然是最便宜,最安全,最环保的了;所以大多选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文献中有写用正己烷的,太贵了,除非特别需要不要用不然银子哗哗的,流的比淋洗剂还快,不过因为极性很小,有时还是非它不可;乙醚也可以用,但是就是容易睡觉,注意保持清醒别让溶剂流干了,那样柱子也就不爽了;二氯甲烷也有用的,但是要知道,它和硅胶的吸附是一个放热过程,所以夏天的时候经常会在柱子里产生气泡,天气冷的时候会好一些;甲醇,据说能溶解部分的硅胶,所以产品如果想过元素分析的话要留神,应该经过后继处理,比如说重结晶等;其他的溶剂用的相对较少,要依个人的不同需要选择了;由于某些原因,用到的淋洗剂多是大包装的便宜嘛,我们这里是用10升或25升的塑料桶装的,就要注意这些工业品的纯度是较低的;经常能够从送来的大桶底部看见有色的杂质,其他的杂质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在比较严格的柱分时就要对溶剂重蒸;当然过原料时就可以免去这一步了,反正下面还有提纯的方法;另外溶剂在过柱子后最好也回收使用,一方面环保,另一方面也能节省部分经费,缺点是要消耗一定的人工;这里要注意的是,一般在过柱同时进行的是减压旋蒸,石油醚和乙酸乙酯的比例由于挥发度的不同会导致极性的变化,一般会使得极性变大,在梯度淋洗时比较合适,正好极性越来越大了;在过完柱子后,溶剂最后回收要采用常压,因为在减压旋蒸时会有部分低沸点的杂质一起出来,常压时就会减少这种现象,如果杂质和你下面要过的样品有反应那就惨了;关于操作问题1 装柱;柱子下面的活塞一定不要涂润滑剂,会被淋洗剂带到产品中的,可以采用四氟节门的;干法和湿法装柱觉得没什么区别,只要能把柱子装实就行;装完的柱子应该要适度的紧密太密了淋洗剂走的太慢,一定要均匀不然样品就会从一侧斜着下来;书中写的都是不能见到气泡,我觉得在大多数情况下有些小气泡没太大的影响,一加压气泡就全下来了;当然如果你装的柱子总是有气泡就说明需要多练习了;但是柱子更忌讳的是开裂,甭管竖的还是横的,都会影响分离效果,甚至作废2 加样;用少量的溶剂溶样品加样,加完后将下面的活塞打开,待溶剂层下降至石英砂面时,再加少量的低极性溶剂,然后再打开活塞,如此两三次,一般石英砂就基本是白色的了;加入淋洗剂,一开始不要加压,等溶样品的溶剂和样品层有一段距离2~4cm就够了,再加压,这样避免了溶剂如二氯甲烷等夹带样品快速下行;3 淋洗剂的选择;感觉上要使所需点在~左右的比较好;不要认为在板上爬高了分的比较开,过柱子就用那种极性,如果rf在,即使相差也不容易在柱子上分开,因为柱子是一个多次爬板的状态,可以通过公式的比较:一次的分离度,肯定不如的三次方或四次方大;4 样品的收集;用硅胶作固定相过柱子的原理是一个吸附与解吸的平衡;所以如果样品与硅胶的吸附比较强的话,就不容易流出;这样就会发生,后面的点先出,而前面的点后出;这时可以采用氧化铝作固定相;另外,收集的试管大小要以样品量而定,特别是小量样品,如果用大试管,可能一根就收到了三个样品,wuwu;如果都用小试管那工作量又太大;5 最后的处理;柱分后的产品,由于使用了大量的溶剂,其中的杂质也会累积到产品中,所以如果想送分析,最好用少量的溶剂洗涤一下,因为大部分的杂质是溶在溶剂里的,一洗基本就没了,必要时进行重结晶;过柱经验关于操作问题;装柱柱子下面的活塞一定不要涂润滑剂,会被淋洗剂带到产品中的,可以采用四氟节门的;干法和湿法装柱觉得没什么区别,只要能把柱子装实就行;装完的柱子应该要适度的紧密太密了淋洗剂走的太慢,一定要均匀不然样品就会从一侧斜着下来;书中写的都是不能见到气泡,我觉得在大多数情况下有些小气泡没太大的影响,一加压气泡就全下来了;当然如果你装的柱子总是有气泡就说明需要多练习了;但是柱子更忌讳的是开裂,甭管竖的还是横的,都会影响分离效果,甚至作废加样用少量的溶剂溶样品加样,加完后将下面的活塞打开,待溶剂层下降至石英砂面时,再加少量的低极性溶剂,然后再打开活塞,如此两三次,一般石英砂就基本是白色的了;加入淋洗剂,一开始不要加压,等溶样品的溶剂和样品层有一段距离2~4cm就够了,再加压,这样避免了溶剂如二氯甲烷等夹带样品快速下行;淋洗剂的选择感觉上要使所需点在~左右的比较好;不要认为在板上爬高了分的比较开,过柱子就用那种极性,如果rf在,即使相差也不容易在柱子上分开,因为柱子是一个多次爬板的状态,可以通过公式的比较:一次的分离度,肯定不如的三次方或四次方大;样品的收集用硅胶作固定相过柱子的原理是一个吸附与解吸的平衡;所以如果样品与硅胶的吸附比较强的话,就不容易流出;这样就会发生,后面的点先出,而前面的点后出;这时可以采用氧化铝作固定相;另外,收集的试管大小要以样品量而定,特别是小量样品,如果用大试管,可能一根就收到了三个样品,wuwu;如果都用小试管那工作量又太大;最后的处理柱分后的产品,由于使用了大量的溶剂,其中的杂质也会累积到产品中,所以如果想送分析,最好用少量的溶剂洗涤一下,因为大部分的杂质是溶在溶剂里的,一洗基本就没了,必要时进行重结晶;另外,再过柱的时候,有时会出现气泡,一是和使用的溶剂有关,如果是易挥发的溶剂,如乙醚、二氯甲烷等,在室温稍高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因此,在室温高的时候,可以选择沸点较高,挥发相对小的溶剂;还有,使用混合溶剂时,使用的两种溶剂的沸点应该相差不大,如:乙酸乙酯和石油醚60~90,而乙醚却要选择30-60的石油醚;二是:不论是用带砂板的还是塞棉花的,在装柱之前,都要将空气用加压的方法将空气排干,这样就可避免柱中有空气过柱子需要耐心,不要着急;注意:有机溶剂对身体特有害别是心肺;肝脏等所有过柱操作都要在通风橱里进行一、装柱装柱子添硅胶时,常用的有两种方法:即湿法装柱和干法装柱,二者各有优劣;不论干法还是湿法,硅胶称为固定相更为广义的上表面一定要平整,并且硅胶固定相的高度一般为15cm左右长度没有绝对之说,根据自身情况而定,制备的大柱可以长达一米,太短了可能分离效果不好,太长了也会由于扩散或拖尾导致分离效果不好;湿法装柱是先把硅胶用适当的溶剂拌匀后,再填入柱子中,然后再加压土方法可以用养鱼的氧气泵加压或是用氮气,当然不加压也可以用淋洗剂"走柱子",本法最大的优点是一般柱子装的比较结实,没有气泡; 我一般都用湿法装柱干法装柱则是直接往柱子里填入硅胶,然后再轻轻敲打柱子两侧湿法也要敲的,效果好点,至硅胶界面不再下降为止,然后再填入硅胶至合适高度,最后再用油泵直接抽,这样就会使得柱子装的很结实一般柱子不敢用油泵抽,怕把柱子抽裂了;接着是用淋洗剂"走柱子",一般淋洗剂是采用TLC分析得到的展开剂的比例再稀释一倍后的溶剂;通常上面加压,下面再用油泵抽,这样可以加快速度;干法装柱较方便,但最大的缺陷在于"走柱子"时,由于溶剂和硅胶之间的吸附放热可以用手摸柱子明显感觉到梯度洗脱时,湿法装柱也会出现该情况,比较不好处理,可以缓慢改变溶剂,且置于通风处,容易产生气泡,这一点在使用低沸点的淋洗剂时如乙醚用乙醚最最明显,二氯甲烷更为明显;虽然产生的气泡在加压的情况下不易察觉,但是,一旦撤去压力,如在上样、加溶剂等操作的时候,气泡就会释放出来,严重时,整个柱子变花,样品不可能平整地通过,当然也就谈不上分离了;解决的办法是:第一、硅胶一定要压结实;第二、一定要用较多的溶剂"走柱子",一定要到柱子的下端不再发烫,恢复到室温后再撤去压力;也有介绍在硅胶的最上层填上一小层石英砂我一般垫张滤纸,撒上石英砂,再放些棉花,防止添加溶剂的时候,使得样品层不再整齐;但我的感觉是如果小心上样,添加溶剂,则没有这个必要;二、上样上样也有干法和湿法之分:干法也称硅胶制沙就是把待分离的样品用少量溶剂溶解后,在加入少量硅胶,拌匀后再旋去溶剂;如此得到的粉末再小心加到柱子的顶层;干法上样较麻烦,但可以保证样品层很平整;我一般喜欢用这种方法,除非不能用湿法上样就是用少量溶剂最好就是展开剂,如果展开剂的溶解度不好,则可以用一极性较大的溶剂,但必须少量将样品溶解后,再用胶头滴管转移得到的溶液,沿着层析柱内壁均匀加入;然后用少量溶剂洗涤后,再加入;湿法较方便,但不溶剂让其完全被硅胶均匀吸附,不容易跑的很平整柱层析关键在于柱子是否装好这是最大影响因素和淋洗剂是否选择恰当;而淋洗剂的选择则是通过TLC确定;这里要指出的一点是:TLC作用还是很大的的作用除了跟踪反应进程,检测试剂和原料纯度外,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为柱层析选择适当的淋洗剂;上样完毕后,接着即用淋洗剂淋洗;淋洗剂一般采用TLC分析得到的展开剂的比例再稀释一倍后的溶剂;由于层析柱和薄板的不同,即使两者使用的硅胶都相同,但是在把TLC分析得到的展开剂用在柱层析时,也显得极性偏大,所以要稀释一倍,但又不能稀释太多,否则成了靠扩散作用来分离,效果也不会好;这一点很实用,不过有些特殊情况也不一定,如果要保险可以先做根小柱子跑一下,这样最安全,就是花点时间三、收集主要依靠TLC据说国外有石英柱,直接用荧光灯照能看出来,不过太贵了,在国内不一定适用,需要切记的是:第一、某种样品在这种展开剂中只显示一个点,并不等于在别的展开剂中也只显示一个点;因此在寻找展开剂时,多尝试几种比例不同,成分不同的展开剂;展开剂的极性太小,点分不开,极性太大,也分不开.一般以目标产物的Rf值在左右为最佳;第二、点不能点得太浓在最后时应该点的浓点,这样看看有无收尽产品,否则容易重叠,不易判断,因为如果两个点相近的话,一浓就变成一个点了;第三、板上点的展开的清晰程度和溶剂的极性和物质在该溶剂中的溶解性有关,只有两者比较合适才能有一个交好的分离效果;选择适当的展开剂是首要任务.一般常用溶剂按照极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大概为:石油迷<己烷<苯<乙醚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一般根据文献这是首选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然后不断尝试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很多时候,展开剂的选择要靠自己不断变换展开剂的组成来达到最佳效果;不行可以尝试两两混合,三者混合,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果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最好是换溶剂;在利用TLC跟踪反应时,在点板的时候往往是反应体系的混和溶液点一个点A,每种难挥发的原料各点一个点B,C, D等等,然后所有的原料和反应体系的混合溶剂再共同点一个混合点X,这些点在板上的位置如图所示: A X B C D这样的好处是展开后可以清楚地看见每个点的位置,把A这个点展开后的各个层份的点与B,C,等原料比较,从而判断原料消失没有,点混合点X的目的在于,方便观察,因为有时候,板展开后,各点的位置有些变形,或者由于边缘效应等等,使得判断不易;我喜欢用小板,跑的快,很快见到结果,为了避免小板的边缘,用机器板较好利用TLC判断物质的纯度时,如果不能完全确定,可以再结合其他检测手段,如NMR,因为某种样品在这种展开剂中只显示一个点,并不等于在别的展开剂中也只显示一个点;但有趣的是,由于H-NMR可鉴别的纯度也就在95%左右,有时候H NMR现示较纯的东西,一点板就会发现有几个点;所以,两者要结合使用;如果有标准品或是以前做过的,对个对照最方便;。
这些合成经验总结超实用
这些合成经验总结超实⽤过柱的实验⽅法和技巧注意:有机溶剂对⾝体特有害别是⼼肺;肝脏等所有过柱操作都要在通风橱⾥进⾏!!常说的过柱⼦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谱。
我们常⽤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我就⼏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1、柱⼦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压⼒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的塔板数。
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的,但是时间也最长,⽐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个柱⼦⼏个⽉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量,感觉能够节省⼀半甚⾄更多,但是由于⼤量的空⽓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外⾯有⽔汽凝结),以及有些⽐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且还必须同时使⽤⽔泵抽⽓(很⼤的噪⾳,⽽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较深厚的感情,但是⾃从尝试了加压后,就⼏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种⽐较好的⽅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使淋洗剂⾛的快些。
压⼒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双连球或者⼩⽓泵(给鱼缸供⽓的就⾏)。
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
压⼒不可过⼤,不然溶剂⾛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个⼈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较适⽤的。
2、关于柱⼦的尺⼨,应该是粗长的最好柱⼦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
柱⼦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反映在柱⼦上就是样品层⽐较薄),这样相对的减⼩了分离的难度。
试想如果柱⼦⼗厘⽶,⽽样品就有⼆厘⽶,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知,恐怕要⽤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
⽽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那么各组分就⽐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当然采⽤粗⼤的柱⼦要牺牲⽐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的柱⼦径⾼⽐⼀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
硅胶柱层析一些心得
硅胶柱层析一些心得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由于柱分离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1.吸附剂常用的吸附剂有氧化铝、硅胶、氧化镁、碳酸钙和活性炭等:吸附剂一般要经过纯化和活性处理,颗粒大小应当均匀。
对吸附剂来说粒子小、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就高,但是颗粒小时,溶剂的流速就太慢,因此应根据实际分离需要而定。
供柱色谱使用的氧化铝有酸性、中性和碱性3种。
酸性氧化铝是用1%盐酸浸泡后,用蒸馏水洗至氧化铝的悬浮液pH为4,用于分离酸性物质;中性氧化铝的pH约为7.5,用于分离中性物质;碱性氧化铝的pH约为10,用于胺或其它碱性化合物的分离。
因硅胶略带酸性,只能用于对酸不敏感的化合物的分离。
常用300-400目的柱硅胶或H 硅胶。
若化合物的R f值相差较大,则可考虑使用200-300目硅胶以加快层析速度。
另:因吸附剂的比表面较大,天气潮湿时或长期放置中吸附的水分会对分离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相当于大大增加了固定相的极性导致样品分不开),因此应将吸附剂放入90~100度烘箱内烘2小时后,取出在干燥器中冷却后再使用。
使用的硅胶,不用时一定要密封,防止吸潮。
TLC所用的硅胶板一定要保存在干燥器里面,或使用前在红外烘箱里干燥一段时间。
2.溶质的结构与吸附能力的关系化合物的吸附性与它们的极性成正比,化合物分子中含有极性较大的基团时,吸附性也较强,氧化铝对各种化合物的吸附性按以下次序递减:酸和碱>醇、胺、硫醇>酯、醛、酮>芳香族化合物>卤代物、醚>烯>饱和烃3.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
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
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
有机化学实验中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关于过柱的实验方法和技巧(注意:有机溶剂对身体特有害别是心肺;肝脏等所有过柱操作都要在通风橱里进行!!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1、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
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
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
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2、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
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
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
过柱子经验
怎样选择展开剂展开剂的选择最近刚进实验室,用TLC对反应进行检测,但是关于展开剂的资料不多,我们实验室大多就是两个体系:石油醚/乙酸乙酯,氯仿/甲醇,其他的就很少了,所以我下决心把这个实验室比较常用的技术搞清楚。
一种简单的办法是根据你产物的溶解性选择一种极性最强的溶剂学(如醇类,乙氰等),再根据你实际展开的情况慢慢加入极性弱的溶剂(如四氯化碳、石油醚、二氯甲烷等)调节体系的极性。
以得到最好的展开效果。
把我的祖传秘方告诉你吧PE(60-90)EtAc/PE=1:2EtAc/PE/AcOH=15:5:1EtAc/AcOH/n-Butanol/H2O=2:1:1:18年来我用这四种体系,没有出现过什么问题我一直在用的是乙酸乙酯:环已烷,不断调节比例,直到有满意的Rf值,有拖尾时可能要加酸或碱,我一般乙酸和三乙胺。
我用了好几年了,都还好。
不妨一试!氨基酸都有专用的展开剂,常用丁醇和水,再加酸碱选择展开剂一般要用混合溶剂:一般要有一种对所要展开样品溶解度较大的溶剂,视样品的极性,再选用相应的体系。
极性小的用乙酸乙酯:石油醚系统极性较大的用甲醇:氯仿系统极性大的用甲醇:水:正丁醇:醋酸系统拖尾可以加入少量氨水或冰醋酸(应该交好)甲醇:氯仿对于胺类比较好我常用的展开剂有:氯仿/甲醇;环已烷/丙酮;醋酸乙酯/石油醚;甲醇/吡啶/水;等.本人用过的展开系统中,苯-丙酮用的最多,通过调节不同比例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俺的:EtOAc/HexanesCh2Cl2(EtOAc)/MeOH,0-1% TEA or NH3极性乙酸乙酯和非极性的石油醚按不同比例混合对一般的都能适应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分析化学》(下册)有专门的介绍,很详细。
我一般用乙酸乙酯和石油醚配成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
实验时调整至Rf=0.3--------0.5我们做的氨基酸,用的都是丁醇:醋酸:水二氯甲烷:甲醇,调节不同的配比基本解决大多数问题. 用二氯甲烷与甲醇体系非常有用,只要调整好比例。
过柱子的经验总结
过柱子的经验总结单一溶剂的极性大小顺序为:石油醚(小)T环己烷T四氯化碳T三氯乙烯T苯T甲苯T二氯甲烷T氯仿T乙醚T乙酸乙酯T乙酸甲酯T丙酮T正丙醇T甲醇T吡啶T乙酸(大)混合溶剂的极性顺序:苯:氯仿(1 + 1 )宀环己烷:乙酸乙酯(8+2 )宀氯仿:丙酮(95+5 )宀苯:丙酮(9+1 )-苯:乙酸乙酯(8+2 )-氯仿:乙醚(9+1 )-苯:甲醇(95+5 )- 苯:乙醚(6+4 )—环己烷:乙酸乙酯(1 + 1 )—氯仿:乙醚(8+2 )—氯仿:甲醇(99+1 )—苯:甲醇(9+1 )—氯仿:丙酮(85+15 )—苯:乙醚(4+6 )—苯:乙酸乙酯(1 + 1 )—氯仿:甲醇(95+5 )—氯仿:丙酮(7+3 )—苯:乙酸乙酯(3+7 ) -苯:乙醚(1+9 )-乙醚:甲醇(99+1 )-乙酸乙酯:甲醇(99+1 )-苯:丙酮(1+1 )—氯仿:甲醇(9+1 )过柱子经验总结1, 选柱子: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2, 称量:100-300目硅胶,称30-70倍于上样量;如果极难分,也可以用100倍量的硅胶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0.2--0.4,杂质相差0.1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3, 选洗脱剂:一般淋洗剂是采用 TLC分析得到的展开剂的比例再稀释一倍后的溶剂•极性小的用乙酸乙酯:石油醚系统;极性较大的用甲醇氯仿系统;极性大的用甲醇:水:正丁醇:醋酸系统.要使所需点在 Rf值在0.2-0.3左右的比较好.常用溶剂的极性顺序:石油醚 < 环己烷/己烷 < 苯乙醚 < 氯仿 < 乙酸乙酯 < 正丁醇 < 丙酮 < 乙醇< 甲醇< 水.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拖尾可以加入少量氨水或冰醋酸•乙酸乙酯/石油醚=4:1可用TLC分开•乙酸乙酯和石油醚(60-90).4, 搅成匀浆:先把硅胶泡在烧杯中,用干硅胶体积一倍的溶剂泡,用超声波超半个小时冲间看到气泡时用玻璃棒搅一下•如果洗脱剂是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体系,就用石油醚拌;如果洗脱剂是氯仿/醇体系,就用氯仿拌•5, 装柱:A,用溶剂把柱子饱和一次,因为溶剂和硅胶饱和时放出的热量可能使产品分解.B,将柱底用棉花塞紧,不必用海沙,加入约1/3体积石油醚(氯仿),装上蓄液球,打开柱下活塞,将匀浆一次倾入蓄液球内•随着沉降,会有一些硅胶沾在蓄液球内,用石油醚(氯仿)将其冲入柱中• C,装柱时一定要保证无气泡,同时敲打柱体使柱体更均匀,紧凑,装毕,用洗脱液冲三次•-------- 精选文档-----------------6, 压实:装柱完后,加入更多的石油醚,用双联球或气泵加压,直至流速恒定•柱床约被压缩至9/10体积.无论走常压柱或加压柱,都应进行这一步,可使分离度提高很多,且可以避免过柱时由于柱床萎缩产生开裂•7, 上样:干法湿法都可以.A,在硅胶上层加少量无水硫酸钠(以免样品被洗脱剂冲散)取适量样溶液上样•上样后,加入一些洗脱剂,再将一团脱脂棉塞至接近硅胶表面•然后就可以放心地加入大量洗脱剂,而不会冲坏硅胶表面•B,用少量的溶剂溶样品加样,加完后将下面的活塞打开,待溶剂层下降至石英砂面时,再加少量的低极性溶剂,然后再打开活塞,如此两三次,一般石英砂就基本是白色的了•加入淋洗剂,一开始不要加压,等溶样品的溶剂和样品层有一段距离(2〜4cm就够了),再加压,这样避免了溶剂(如二氯甲烷等)夹带样品快速下行•8, 过柱和收集:柱层析实际上是在扩散和分离之间的权衡•太低的洗脱强度并不好, 推荐用梯度洗脱收集的例子:10mg上样量,1g硅胶H,0.5ml收集馏分;1-2g 上样量,50g硅胶(200-300目),20-50ml收集馏分.接收瓶一定要用可密封的.柱子下面的活塞一定不要涂润滑剂,会被淋洗剂带到产品中的•9, 用少量的溶剂溶样品加样,加完后将下面的活塞打开10, 检测•要更多地使用专用喷显剂,如果仅用紫外灯,会损失较多产品,紫外的灵敏度一般比喷显剂底1-2个数量级.11, 送谱•收集的产品旋干,在送谱前通常需要重结晶•如果样品太少或为液体,可过一小凝胶柱,作为送谱前的最后纯化手段•可除去氢谱1.5ppm左右所谓的" 硅胶"峰.过柱子的经验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过柱子的经验总结
过柱子的经验总结单一溶剂的极性大小顺序为:石油醚(小)→环己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苯→甲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乙酸甲酯→丙酮→正丙醇→甲醇→吡啶→乙酸(大)混合溶剂的极性顺序:苯∶氯仿(1+1)→ 环己烷∶乙酸乙酯(8+2)→氯仿∶丙酮(95+5)→苯∶丙酮(9+1)→苯∶乙酸乙酯(8+2)→氯仿∶乙醚(9+1)→苯∶甲醇(95+5)→苯∶乙醚(6+4)→环己烷∶乙酸乙酯(1+1)→氯仿∶乙醚(8+2)→氯仿∶甲醇(99+1)→苯∶甲醇(9+1)→氯仿∶丙酮(85+15)→苯∶乙醚(4+6)→苯∶乙酸乙酯(1+1)→氯仿∶甲醇(95+5)→氯仿∶丙酮(7+3)→苯∶乙酸乙酯(3+7)→苯∶乙醚(1+9)→乙醚∶甲醇(99+1)→乙酸乙酯∶甲醇(99+1)→苯∶丙酮(1+1)→氯仿∶甲醇(9+1)过柱子经验总结1, 选柱子: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 1:5-10.2, 称量:100-300 目硅胶,称 30-70 倍于上样量;如果极难分,也可以用 100 倍量的硅胶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 30-40 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 Rf 在 0.2--0.4,杂质相差 0.1 以上) ,就可以少用硅胶.3, 选洗脱剂:一般淋洗剂是采用 TLC 分析得到的展开剂的比例再稀释一倍后的溶剂.极性小的用乙酸乙酯:石油醚系统;极性较大的用甲醇:氯仿系统;极性大的用甲醇:水:正丁醇:醋酸系统.要使所需点在 Rf 值在 0.2-0.3 左右的比较好.常用溶剂的极性顺序:石油醚<环己烷/己烷<苯乙醚<氯仿<乙酸乙酯 <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 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 1/3 的混合溶剂. 拖尾可以加入少量氨水或冰醋酸. 乙酸乙酯/石油醚= 4:1 可用 TLC 分开.乙酸乙酯和石油醚(60-90).4, 搅成匀浆:先把硅胶泡在烧杯中,用干硅胶体积一倍的溶剂泡,用超声波超半个小时,中间看到气泡时用玻璃棒搅一下.如果洗脱剂是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体系,就用石油醚拌;如果洗脱剂是氯仿/醇体系,就用氯仿拌.5, 装柱: A, 用溶剂把柱子饱和一次, 因为溶剂和硅胶饱和时放出的热量可能使产品分解. B,将柱底用棉花塞紧,不必用海沙,加入约 1/3 体积石油醚(氯仿),装上蓄液球,打开柱下活塞,将匀浆一次倾入蓄液球内.随着沉降,会有一些硅胶沾在蓄液球内,用石油醚(氯仿)将其冲入柱中. C,装柱时一定要保证无气泡,同时敲打柱体使柱体更均匀,紧凑,装毕,用洗脱液冲三次.6, 压实:装柱完后,加入更多的石油醚,用双联球或气泵加压,直至流速恒定. 柱床约被压缩至 9/10 体积.无论走常压柱或加压柱,都应进行这一步,可使分离度提高很多,且可以避免过柱时由于柱床萎缩产生开裂.7, 上样:干法湿法都可以. A,在硅胶上层加少量无水硫酸钠(以免样品被洗脱剂冲散)取适量样溶液上样.上样后,加入一些洗脱剂,再将一团脱脂棉塞至接近硅胶表面.然后就可以放心地加入大量洗脱剂,而不会冲坏硅胶表面. B,用少量的溶剂溶样品加样,加完后将下面的活塞打开,待溶剂层下降至石英砂面时,再加少量的低极性溶剂,然后再打开活塞,如此两三次,一般石英砂就基本是白色的了.加入淋洗剂,一开始不要加压,等溶样品的溶剂和样品层有一段距离(2~4cm 就够了) ,再加压,这样避免了溶剂(如二氯甲烷等)夹带样品快速下行.8, 过柱和收集:柱层析实际上是在扩散和分离之间的权衡.太低的洗脱强度并不好,推荐用梯度洗脱.收集的例子:10mg 上样量,1g 硅胶 H,0.5ml 收集馏分;1-2g 上样量,50g 硅胶(200-300 目) ,20-50ml 收集馏分.接收瓶一定要用可密封的.柱子下面的活塞一定不要涂润滑剂,会被淋洗剂带到产品中的.9, 用少量的溶剂溶样品加样,加完后将下面的活塞打开.10,检测.要更多地使用专用喷显剂,如果仅用紫外灯,会损失较多产品,紫外的灵敏度一般比喷显剂底 1-2 个数量级.11, 送谱. 收集的产品旋干, 在送谱前通常需要重结晶. 如果样品太少或为液体, 可过一小凝胶柱,作为送谱前的最后纯化手段.可除去氢谱 1.5ppm 左右所谓的 "硅胶"峰.过柱子的经验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过柱子的经验总结
过柱子的经验总结单一溶剂的极性大小顺序为:石油醚(小)→环己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苯→甲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乙酸甲酯→丙酮→正丙醇→甲醇→吡啶→乙酸(大)混合溶剂的极性顺序:苯∶氯仿(1+1)→ 环己烷∶乙酸乙酯(8+2)→氯仿∶丙酮(95+5)→苯∶丙酮(9+1)→苯∶乙酸乙酯(8+2)→氯仿∶乙醚(9+1)→苯∶甲醇(95+5)→苯∶乙醚(6+4)→环己烷∶乙酸乙酯(1+1)→氯仿∶乙醚(8+2)→氯仿∶甲醇(99+1)→苯∶甲醇(9+1)→氯仿∶丙酮(85+15)→苯∶乙醚(4+6)→苯∶乙酸乙酯(1+1)→氯仿∶甲醇(95+5)→氯仿∶丙酮(7+3)→苯∶乙酸乙酯(3+7)→苯∶乙醚(1+9)→乙醚∶甲醇(99+1)→乙酸乙酯∶甲醇(99+1)→苯∶丙酮(1+1)→氯仿∶甲醇(9+1)过柱子经验总结1, 选柱子: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2, 称量:100-300 目硅胶,称30-70 倍于上样量;如果极难分,也可以用100 倍量的硅胶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 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 在0.2--0.4,杂质相差0.1 以上) , 就可以少用硅胶.3, 选洗脱剂:一般淋洗剂是采用TLC 分析得到的展开剂的比例再稀释一倍后的溶剂.极性小的用乙酸乙酯:石油醚系统;极性较大的用甲醇:氯仿系统;极性大的用甲醇:水:正丁醇:醋酸系统.要使所需点在Rf 值在0.2-0.3 左右的比较好.常用溶剂的极性顺序:石油醚<环己烷/己烷<苯乙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 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 的混合溶剂. 拖尾可以加入少量氨水或冰醋酸. 乙酸乙酯/石油醚= 4:1 可用TLC 分开.乙酸乙酯和石油醚(60-90).4, 搅成匀浆:先把硅胶泡在烧杯中,用干硅胶体积一倍的溶剂泡,用超声波超半个小时,中间看到气泡时用玻璃棒搅一下.如果洗脱剂是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体系,就用石油醚拌;如果洗脱剂是氯仿/醇体系,就用氯仿拌.5, 装柱: A, 用溶剂把柱子饱和一次, 因为溶剂和硅胶饱和时放出的热量可能使产品分解. B,将柱底用棉花塞紧,不必用海沙,加入约1/3 体积石油醚(氯仿),装上蓄液球,打开柱下活塞,将匀浆一次倾入蓄液球内.随着沉降,会有一些硅胶沾在蓄液球内,用石油醚(氯仿)将其冲入柱中. C,装柱时一定要保证无气泡,同时敲打柱体使柱体更均匀,紧凑,装毕,用洗脱液冲三次.6, 压实:装柱完后,加入更多的石油醚,用双联球或气泵加压,直至流速恒定. 柱床约被压缩至9/10 体积.无论走常压柱或加压柱,都应进行这一步,可使分离度提高很多,且可以避免过柱时由于柱床萎缩产生开裂.7, 上样:干法湿法都可以. A,在硅胶上层加少量无水硫酸钠(以免样品被洗脱剂冲散)取适量样溶液上样.上样后,加入一些洗脱剂,再将一团脱脂棉塞至接近硅胶表面.然后就可以放心地加入大量洗脱剂,而不会冲坏硅胶表面. B,用少量的溶剂溶样品加样,加完后将下面的活塞打开,待溶剂层下降至石英砂面时,再加少量的低极性溶剂,然后再打开活塞,如此两三次,一般石英砂就基本是白色的了.加入淋洗剂,一开始不要加压,等溶样品的溶剂和样品层有一段距离(2~4cm 就够了) ,再加压,这样避免了溶剂(如二氯甲烷等)夹带样品快速下行.8, 过柱和收集:柱层析实际上是在扩散和分离之间的权衡.太低的洗脱强度并不好,推荐用梯度洗脱.收集的例子:10mg 上样量,1g 硅胶H,0.5ml 收集馏分;1-2g 上样量,50g 硅胶(200-300 目) ,20-50ml 收集馏分.接收瓶一定要用可密封的.柱子下面的活塞一定不要涂润滑剂,会被淋洗剂带到产品中的.9, 用少量的溶剂溶样品加样,加完后将下面的活塞打开.10,检测.要更多地使用专用喷显剂,如果仅用紫外灯,会损失较多产品,紫外的灵敏度一般比喷显剂底1-2 个数量级.11, 送谱. 收集的产品旋干, 在送谱前通常需要重结晶. 如果样品太少或为液体, 可过一小凝胶柱,作为送谱前的最后纯化手段.可除去氢谱1.5ppm 左右所谓的"硅胶"峰.过柱子的经验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过柱子的方法
1.称量。
200-300目硅胶,称30-70倍于上样量;如果极难分,也可以用100倍量的硅胶H。
干硅胶的视密度在0.4左右,所以要称40g硅胶,用烧杯量100ml也可以。
2。
搅成匀浆。
加入干硅胶体积一倍的溶剂用玻璃棒充分搅拌。
如果洗脱剂是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体系,就用石油醚拌;如果洗脱剂是氯仿/醇体系,就用氯仿拌。
如果不能搅成匀浆,说明溶剂中含水量太大,尤其是乙酸乙酯/丙酮,如果不与水配伍走分配色谱的话,必须预先用无水硫酸钠久置干燥。
氯仿用无水氯化钙干燥,以除去1%的醇。
如果样品对酸敏感,不能用氯仿体系过柱。
3。
装柱。
将柱底用棉花塞紧,不必用海沙,加入约1/3体积石油醚(氯仿),装上蓄液球,打开柱下活塞,将匀浆一次倾入蓄液球内。
随着沉降,会有一些硅胶沾在蓄液球内,用石油醚(氯仿)将其冲入柱中。
4。
压实。
沉降完成后,加入更多的石油醚,用双联球或气泵加压,直至流速恒定。
柱床约被压缩至9/10体积。
无论走常压柱或加压柱,都应进行这一步,可使分离度提高很多,且可以避免过柱时由于柱床萎缩产生开裂。
5。
上样。
干法湿法都可以。
海沙是没必要的。
上样后,加入一些洗脱剂,再将一团脱脂棉塞至接近硅胶表面。
然后就可以放心地加入大量洗脱剂,而不会冲坏硅胶表面。
6。
过柱和收集。
柱层析实际上是在扩散和分离之间的权衡。
太低的洗脱强度并不好,推荐用梯度洗脱。
收集的例子:10mg上样量,1g硅胶H,0.5ml收一馏分;1-2g上样量,50g硅胶(200-300目),20-50ml收一馏分。
7。
检测。
要更多地使用专用喷显剂,如果仅用紫外灯,会损失较多产品,紫外的灵敏度一般比喷显剂底1-2个数量级。
8。
送谱。
收集的产品旋干,在送谱前通常需要重结晶。
如果样品太少或为液体,可过一小凝胶柱,作为送谱前的最后纯化手段。
可除去氢谱1.5ppm左右所谓的“硅胶”峰。
关于柱层析和TLC之我的体会(转载)层析和TLC是有机化学工作者必须下苦功夫的两项实验技术。
极性大的化合物过柱子方法
一种简单的办法是根据你产物的溶解性选择一种极性最强的溶剂学(如醇类,乙氰等),再根据你实际展开的情况慢慢加入极性弱的溶剂(如四氯化碳、石油醚、二氯甲烷等)调节体系的极性。
以得到最好的展开效果。
把我的祖传秘方告诉你吧PE(60-90)EtAc/PE=1:2EtAc/PE/AcOH=15:5:1EtAc/AcOH/n-Butanol/H2O=2:1:1:18年来我用这四种体系,没有出现过什么问题我一直在用的是乙酸乙酯:环已烷,不断调节比例,直到有满意的Rf值,有拖尾时可能要加酸或碱,我一般乙酸和三乙胺。
我用了好几年了,都还好。
不妨一试!氨基酸都有专用的展开剂,常用丁醇和水,再加酸碱选择展开剂一般要用混合溶剂:一般要有一种对所要展开样品溶解度较大的溶剂,视样品的极性,再选用相应的体系。
极性小的用乙酸乙酯:石油醚系统极性较大的用甲醇:氯仿系统极性大的用甲醇:水:正丁醇:醋酸系统拖尾可以加入少量氨水或冰醋酸(应该交好)甲醇:氯仿对于胺类比较好我常用的展开剂有:氯仿/甲醇;环已烷/丙酮;醋酸乙酯/石油醚;甲醇/吡啶/水;等.本人用过的展开系统中,苯-丙酮用的最多,通过调节不同比例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俺的:EtOAc/HexanesCh2Cl2(EtOAc)/MeOH,0-1% TEA or NH3极性乙酸乙酯和非极性的石油醚按不同比例混合对一般的都能适应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分析化学》(下册)有专门的介绍,很详细。
我一般用乙酸乙酯和石油醚配成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
实验时调整至Rf=0.3--------0.5我们做的氨基酸,用的都是丁醇:醋酸:水二氯甲烷:甲醇,调节不同的配比基本解决大多数问题. 用二氯甲烷与甲醇体系非常有用,只要调整好比例。
展开剂的使用一看自己的喜爱;二看产品特点。
我多用氯仿/甲醇或石油醚/乙酸乙酯!主要是调节比例!掌握了几种展开剂的比例和极性,处理起来就容易多了!用乙酸乙酯/正己烷,必要时加醋酸或三乙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种化学成分过柱子经验与虫友分享!★★clkk216(金币+2,VIP+0):谢谢分享经验~~!呵呵~~!5-4 14:22皂苷的提取分离皂苷部分极性较大,首先应该附集皂苷部位,通常可用正丁醇萃取或是大孔树脂得到总皂苷部位。
对于具体皂苷的分离,若使用硅胶柱层析,一般以氯仿:甲醇:水进行洗脱,氯仿:甲醇:水一般为9:1:0.1,8:2:0.3,7:3:0.5,同时应注意要加大柱层析硅胶的装柱量,减少样品的上样量;另外也可使用反相柱。
此外有些皂苷类成分极性较大容易含有一些色素,不易结晶,可使用Sephedex LH-20去除色素,进而使皂苷结晶。
类似物的hplc分离注意的问题HPLC时生物碱对流动相的PH值很敏感。
三萜皂苷的提取与分离(1)提取:三萜皂苷常用醇类溶剂提取,若皂苷含有羟基、羧基极性基团较多,亲水性强,用稀醇提取效果较好。
提取物先用石油醚脱脂,然后再用正丁醇萃取,萃取物再经大孔吸附树脂,得粗皂苷。
(2)分离:采用分配柱色谱法要比吸附柱色谱法好,常用硅胶为支持剂,以氯仿-甲醇-水为或乙酸乙酯-乙醇-水为洗脱剂。
氨基酸的分离将氨基酸分离成酸性氨基酸,碱性氨基酸,中性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
取酸水解氨基酸液适量通过阳离子交换的层析柱,碱性氨基酸就保留在层析柱上;而中性氨基酸和酸性氨基酸的混合液则进入滤液中。
再将滤液通过阴离子交换的层析柱,一切酸性氨基酸就保留在层析柱上;而中性氨基酸就进入滤液中。
吸附在阳离子交换层析柱上的氨基酸,用2 N HAc洗脱;吸附在阴离子交换层析柱上的氨基酸,用0.5 NNaOH洗脱。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黄酮类化合物在硅胶上的吸附较多,可以采取减压硅胶柱或者中压硅胶柱,上样量稍大一些(这样可以减小吸附量),将样品分段,然后采用sephadex LH-20进行细分。
采用sephadex LH-20时,最好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水与甲醇的比例(样品不会毫无保留),进行等度洗脱。
因为水甲醇梯度洗脱很容易产生气泡。
个人认为经过硅胶和sephadex LH-20后,黄酮和多糖应该能够分开。
生物碱与生物酸分离方法/bbs/post/view? ... 1&age=0#4271305差向异构体的分离/bbs/post/view? ... y=1&age=0#62893生物碱的提取:由于各种生物碱的结构不同,性质各异,提取分离方法也不尽相同,主要是根据生物碱的溶解度而定。
生物碱大都能溶于氯仿、甲醇、乙醇等有机溶剂,除季铵碱和一些分子量较低或含极性基团较多的生物碱外,一般均不溶或难溶于水,而生物碱与酸结合成盐时则易溶于水和醇。
基于这种特性,可用不同的溶剂将生物碱从中药中提出,常用的提取溶剂有下列3种:(1)非极性溶剂:样品先用10%氢氧化铵溶液湿润,使中草药中与酸结合成盐的生物碱呈游离状态,然后用氯仿或乙醚等提取,一些与酸结合比较稳定的生物碱盐类和鞣酸盐或碱性较强的生物碱盐等,氢氧化铵不能将其完全分解,可用碳酸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钙或氧化镁,甚至氢氧化钠碱化,这个方法的缺点是不能提出水溶性生物碱。
(2)极性溶剂:极性较大的生物碱可用中性甲醇、乙醇、酸性甲醇、乙醇、酸水(常用0.1%~1%盐酸、硫酸、乙酸、酒石酸等)以及缓冲液等进行提取,该方法较简便,但提出的杂质较多,需进一步净化。
(3)混合溶剂:用不同极性的溶剂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较好地进行提取,如麦角用氯仿:甲醇:氢氧化铵(90:9:1),百部、粉防已用乙醚:氯仿:乙醇:10%氢氧化铵溶液(25:8:25:1)等。
水溶性生物碱还可采用与生物碱沉淀试剂如雷氏盐(硫氰化铬铵)、磷钨酸等生成不溶的复盐而从水溶液中析出。
生物碱与雷氏盐生成的沉淀可溶于丙酮,再通过阳离子交换树脂,用氢氧化铵洗脱即得游离的生物碱,生物碱与磷钨酸生成的沉淀可与固体碳酸钾研磨使干燥,再用无水乙醇热提。
实际上,每种分析法的建立都要对上述三类溶剂作比较,以优选出最佳提取溶剂。
生物碱的提取方法,常用的有冷浸、渗漉、超声波、索氏提取、热回流提取,由于中药分析所涉及到的大部分内容是有机化合物微量分析,故需要的样品量很少,因此,实际上是少量样品与大量提取溶剂,加上样品又经粉碎过筛,常常冷浸提取液中被测组分浓度与提取液中粉碎的样品内所含被测组分相当,即能提取完全。
为了使提取更完全,也常常对上述方法进行组合如冷浸-渗漉,冷浸-超声波,冷浸-索氏提取,冷浸-热回流提取,因冷浸、冷浸-超声波提取操作简便,故使用较多,必要时,要对上述方法作比较,以优选出最佳提取方法。
分离:1.净化上述方法得到的总生物碱中常含有大量杂质,在分离之前一般需净化。
净化的方法常依据提取方法及含有的杂质而定。
•水或酸水提取液的净化1. 离子交换树脂法提取液││通过强酸型(氢型)阳离子交换树脂┌──────┴───────────┐↓↓流出液树脂柱(非碱性物质)┌──────┴───────────┐│方法一│方法二│氨液碱化树脂│碱液洗脱│晾干后,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亲脂性总生物碱亲水性总生物碱2. 有机溶剂萃取法提取液││碱化,亲脂性有机溶剂萃取┌──────┴───────────┐↓↓有机溶剂层碱水层││浓缩↓总生物碱•醇类溶剂提取液的净化醇提取液│↓浓缩浸膏││酸水溶解┌──────┴───────────┐↓↓不溶物酸水液(非碱性脂溶性杂质)││碱化,亲脂性有机溶剂萃取┌───┴───┐↓↓有机溶剂层水层││浓缩↓总生物碱2.将生物碱粗分为弱碱性生物碱、中强碱性和强碱性生物碱、水溶性生物碱三部分,再根据结构中是否有酸性基团(主要指酚羟基),分为酚性和非酚性两类。
3.生物碱单体的分离•利用生物碱碱性的差异进行分离即在不同PH条件下进行分离——pH梯度法,有两种操作:1. 方法1总生物碱/ 酸水溶解││用碱调节PH由低到高│每调一次用氯仿萃取一次┌────┬───┴───┬─────┐↓↓↓↓氯仿液氯仿液氯仿液氯仿液PH值:低─────────────────→高得到的生物碱碱度:弱─────────────────→强2. 方法2总生物碱/ 氯仿溶解││用不同pH缓冲酸溶液依次萃取┌────┬───┴───┬─────┐↓↓↓↓缓冲液缓冲液缓冲液缓冲液PH值:高─────────────────→低得到的生物碱碱度:强─────────────────→弱得到的缓冲液加碱碱化,用有机溶剂萃取,回收溶剂,即得到不同碱度的生物碱。
采用pH梯度法分离前,通常先用多缓冲纸色谱法对总碱中各生物碱的碱度强弱作初步了解,据此调节pH值。
•利用生物碱或生物碱盐溶解度的差异进行分离生物碱以及生物碱盐在不同溶液的溶解度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可用于分离。
如:氧化苦参碱是苦参碱的氮氧化物,极性稍大,不溶于乙醚。
而苦参碱溶于乙醚,于两者的氯仿液中加入乙醚,氧化苦参碱即可析出。
如:麻黄碱草酸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比伪麻黄碱草酸盐的溶解度小,可以自水溶液中先行析出。
• 利用生物碱特殊功能基不同进行分离┌有无酚羟基——利用酚羟基可溶于NaOH溶液,用NaOH溶液处理与无酚羟基者分离。
│例如┤有无内酯或内酰胺结构——利用内酯、内酰胺在苛性碱溶液中加热可开环生成溶于水│的羧酸盐,与无内酯、内酰胺结构的生物碱分离。
│└制备功能基衍生物——利用仲胺可与亚硝酸生成亚硝基衍生物,或与氯乙酰或氯甲酸乙酯生成相应的酯等,与叔胺分离。
• 利用色谱法进行分离利用色谱法可以得到生物碱单体纯品。
┌吸附色谱法┌氧化铝││多用┤反相色谱法吸附剂┤硅胶││└分配色谱法└纤维素┌吸附色谱法可用苯、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
洗脱剂┤└分配色谱法可用缓冲液饱和的有机液。
氯仿萃取水相乳化怎么办/bbs/actions/archive/post/2169998_1.html1、加入低分子溶剂,如楼上提到的乙醇,甲醇都可以。
具体的量在1~2ml/100ml就有比较好的效果了。
以前我做实验时,常常以为加入其他低分子溶剂后,改变了溶液的组成,萃取出来的东东可能不一样了,其实不然。
现在我在一家比较大型的提取车间干过,知道了其实工业上的萃取过程不可能象实验室一样的精确,我们用70%乙醇提取的溶液,经过减压浓缩后,在乙醇含量还有3~5%的情况下就进入下一道工序:萃取。
其实最后产品的收率还是挺高的。
2、冷冻和加热相比,加热快速,容易实现,在我们公司采用加热较多,也很有效。
一般我们将混合液加热到60~70census,能够很好分层。
3、如果你是实验室小量操作,轻轻的颠倒7~8次就好了,没有必要象作鸡尾酒一样用力,否则自讨苦吃哦!4、如果你的乳化层在水相和氯仿层中间,久久不散,你还可以将分液漏斗平放,小心超声振荡一会儿,会有较好的效果。
5、还有,你可以用事先配制的、用水饱和的氯仿代替直接使用氯仿,乳化现象会有所好转。
学生课程成绩查询退出课程名称课程学时课程学分选修学期成绩类别成绩属性备注自然辩证法18 3 1 87 学位课正常外国语Ⅰ108 6 1 71 学位课正常波谱解析54 3 2 75 学位课正常高等有机化学54 3 1 86 学位课正常近代有机合成基础36 2 1 77 学位课正常天然药物化学54 4 1 82 学位课正常药物合成反应36 2 1 85 学位课正常药物化学专论36 2 2 85 学位课正常科研思路与方法36 2 2 90 非学位课正常计算机应用54 3 1 82 非学位课正常数理统计学54 3 2 67 非学位课正常分子生物学54 3 2 80 非学位课正常应修总学分36 应修学位课学分15已修总学分36 已修学位课学分25开题报告:未开题学分:学分已修完.学生课程成绩查询退出课程名称课程学时课程学分选修学期成绩类别成绩属性备注波谱解析54 3 2 86 学位课正常高等有机化学54 3 1 87 学位课正常近代有机合成基础36 2 1 81 学位课正常天然药物化学54 4 1 84 学位课正常药物合成反应36 2 1 90 学位课正常药物化学专论36 2 2 90 学位课正常天然化合物结构研究法54 3 2 88 非学位课正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36 1 2 80 必修环节正常究自然辩证法18 3 1 78 必修环节正常外国语Ⅰ108 1 47 必修环节正常科研思路与方法36 2 2 80 必修环节正常计算机应用54 3 1 85 必修环节正常数理统计学54 3 2 67 必修环节正常应修总学分36 应修学位课学分15已修总学分31 已修学位课学分16开题报告:未开题学分:学分未修完,还差5 学分.学生课程成绩查询退出课程名称课程学时课程学分选修学期成绩类别成绩属性备注波谱解析54 3 2 90 学位课正常高等有机化学54 3 1 87 学位课正常近代有机合成基础36 2 1 81 学位课正常天然药物化学54 4 1 84 学位课正常药物合成反应36 2 1 90 学位课正常药物化学专论36 2 2 90 学位课正常天然化合物结构研究法54 3 2 80 非学位课正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36 1 2 84 必修环节正常究自然辩证法18 3 1 80 必修环节正常外国语Ⅰ108 3 1 79 必修环节正常科研思路与方法36 2 2 80 必修环节正常计算机应用54 3 1 86 必修环节正常数理统计学54 3 2 60 必修环节正常应修总学分36 应修学位课学分15已修总学分34 已修学位课学分16开题报告:未开题学分:学分未修完,还差2 学分.学生课程成绩查询退出课程名称课程学时课程学分选修学期成绩类别成绩属性备注自然辩证法18 3 1 87 学位课正常外国语Ⅰ108 6 1 71 学位课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