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效评价原则
药效评价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一、基本原则1. 抗肿瘤药物分类(1)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6) 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7)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8) 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2.1 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 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2.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1. 试验目的1.1 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1.2 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1.3 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 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8-72 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 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
药品评审制度
药品评审制度1.为了规范药品管理,保证药品质量,满足临床需要,制定药品评审制度。
2.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每年召开1~2次药品评审会议,根据评审内容需要,确定抽取专家的专业和人数。
3.根据临床需要制定评审原则,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集中挂网采购目录中药品,由药事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集中评审。
4.对于非中标药品或新药,药学部门依据申报条件对申报品种进行初步筛选,提出药品目录供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
(1)初步筛选原则为:从有效成分、药效学、药动学、毒理学、不良反应、药物经济学等方面进行评价;国内外应用现状及评价;疗效价格比;本院有无同类药品,该药的优势及市场预测。
(2)初筛通过品种进行资料准备:药品临床研究资料1套;药品说明书1份;同批号药品检验报告1份;生产药厂资料1份(药厂名称、简介、规模、效益、生产品种、是否通过国家GMP企业认证、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药品处方组成及生产工艺、原料来源及原料有关质量批件、该药的批准文件、价格认证批件等相关文件);完整包装(内包、外包)药物样品1份;委托合同公司配送协议书1份。
5.药学部负责准备召开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的所有文件(会议议程,待评审的新药目录,选票,新药评审资料及与该次新药评审的所有相关材料)并提交报告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主任,申请开会。
由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领导批准确定开会时间、地点。
6.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主持会议并进行新药评审,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做好会议记录。
7.会前由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从专家库随机抽取17~19名新药评审委员会专家。
8. 参会人员进行不记名投票。
9.投票结束后推荐选票统计人员进行统计,公布选票结果,选票超过2/3或半数以上通过,药学部门按照通过目录进行药品采购供应。
10.药品评审全过程接受医院纪检监察部门监督。
第二讲 治疗药物评价原则
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
正式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强制性):澳大 利亚、加拿大、芬兰、荷兰、葡萄牙、英国 非正式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自愿性):丹 麦、爱尔兰、新西兰、挪威、美国、瑞士 一般性的经济学评价指南
6.2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方法
最小成本分析(CMA,Cost-minimization analysis ) 成本-效果分析(CEA,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 成本-效用分析(CUA,Cost-utility analysis ) 成本-效益分析(CBA, Cost-benefit analysis )
盲法原则
临床试验可以在四个水平上设盲 研究者 病人 负责病人治疗的医师(药师) 负责结果评定的研究人员
盲法试验准备工作
1.制备用于双盲试验的试验药与对照药,标以A药、B药或不 标明A药、B药,只标明入试病例序号。 2. 编随机表 盲底分别2个信封,由试验负责医师与试验申办单位分别 保存 3.药盒上编号(病人序号) 4.试验人员通过培训,掌握随机双盲试验方法与注意事项 5.有确保受试者安全的措施。 试验结束后全部病例报告表(CRF)验收后启盲(或 总结后启盲)。必要时由试验负责医师启盲,需通知试验 申办单位。
药物动力学对于药物治疗方案评价的意义
(1)一种药品的生物利用度、血浆蛋白结合率、 体内分 布情况、是否有首过效应与药物的剂型、给药剂量、给 药次数、给药途径之间存在关系。 (2)是否存在影响药物代谢方式、消除过程的因素。 生理因素:年龄、性别、妊娠、运动; 病理因素:肝脏、肾脏功能,胃肠道疾患、心血管功能、 甲状腺及内分泌功能等影响药物的药动学过程; 环境因素:昼夜时辰、大气压、季节、职业接触; 其他因素:吸烟、饮酒、饮食、应激状态。
新型药物开发与药效评价
新型药物开发与药效评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药物的开发与药效评价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探讨新型药物开发的方法与药效评价的原则,并对其意义进行分析。
一、新型药物开发的方法1.1 分子设计法分子设计法是指通过对疾病相关分子的结构进行研究,设计和合成具有特定药理活性的化合物。
这一方法包括药物分子建模、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技术手段,为药物开发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1.2 高通量筛选法高通量筛选法是利用自动化设备对大量的化合物进行快速筛选,筛选出具有生物活性的潜在药物。
该方法能够大大加快药物开发的速度,提高成功率。
1.3 生物合成法生物合成法是利用生物体自身的代谢途径合成药物,如通过微生物发酵合成抗生素。
这一方法具有绿色环保、高效快速等优点,在新药研发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药效评价的原则2.1 安全性评价药效评价首要考虑的是药物的安全性。
药物必须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不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对人体或动物的正常生理功能无明显影响。
2.2 有效性评价药效评价还需要评估药物的疗效,即药物对疾病目标的治疗能力。
这需要严谨的实验设计和科学的统计方法,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3 药物代谢与药动学评价药效评价还需考虑药物的代谢和药动学特性,如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这些特性对于合理用药和药物剂量的确定至关重要。
三、新型药物开发与药效评价的意义3.1 创新药物的研发新型药物开发及药效评价为创新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技术支持,使得更多潜在药物成为可能,有望解决当前无法满足临床需求的药物瓶颈问题。
3.2 合理用药指导药效评价结果可为临床医生提供合理用药的指导,帮助选择最佳药物治疗方案,并根据个体差异调整药物剂量,提高治疗效果。
3.3 药物研发成本降低新型药物开发方法的出现以及药效评价方法的改进,能够加速创新药物的研发进程,从而降低药物研发的时间和成本,使更多患者受益。
3.4 促进医学科研进步新型药物开发与药效评价的研究不仅促进了药学领域的发展,也对其他医学科研领域起到了推动作用。
抗菌药物IIIII期临床药效评价试验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II、III期临床药效评价试验指导原则一、概述〔一〕定义与目的抗菌药物II、III期临床药效评价试验是指在肯定条件下,科学地考察和评价新药对特定的感染性疾病医治、预防的有效性作出评价。
抗菌药物临床药效评价试验指导原则是为新兽用抗菌药物进行II、III期临床试验制定的。
本指导原则规定了各项技术标准及有关研究方法的要求。
抗菌药物〔抗生素和合成抗菌药〕临床药效评价以靶动物为主要对象,其目的是为了评价一种新兽药是否具有医治或预防动物疾病的价值,有无危险性或不良反响。
临床试验开始前,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试验必须在能够进行细致观察并能够对紧急情况采取及时和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
②负责临床研究的兽医必须经过临床药理学培训。
③研究者必须事先充分了解临床前药理的各项研究资料。
④有各期临床试验的设计与具体执行方案。
〔二〕适用范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各类新抗菌药物进行Ⅱ、Ⅲ期临床试验。
二、II期临床试验初步评价兽药对靶动物目标适应症的防治作用和平安性,确定合理的给药剂量方案。
试验设计内容如下:〔一〕试验动物1.品种:应与受试药物的拟推举应用范围相一致,靶动物的种类、品系、体重和年龄相一致。
不同靶动物和不同适应症应分别进行临床试验。
2.X:应从有试验动物资质证明的喂养单位购置,如果没有资质证明动物,应X清楚,并经检疫合格后才能用于试验。
如果没有实验动物并且实验条件能得到有效操纵,也可使用自然感染的动物。
3.每组动物数人工攻毒病例:小动物不能低于30只,中动物不能低于10头,大动物不能低于6头;自然感染病例:小动物不能低于50只,中动物不能低于30头,大动物不能低于15头。
〔二〕试验材料1.受试药物及X:受试药物应与拟上市的制剂完全一致、同一剂型,有完整的产品质量标准,有符合规定格式的说明书。
受试药物应X于同一批号,由申报单位自行研制并在GMP验收合格的车间生产的样品,并提供产品检验合格汇报。
2.对比药物及X:对比药物应当是已经在我国批准上市,与受试药物作用相似、适应症相同的药物。
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评价、质量控制评价和非临床研究评价的技术原则
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评价、质量控制评价和非临床研究评价的技术原则1. 引言1.1 概述中药注射剂作为中医药领域的重要药物剂型,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药物质量安全要求的提高,对于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评价、质量控制评价和非临床研究评价的技术原则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旨在综合分析中药注射剂相关技术原则,并提供一套系统化的方法来进行可靠的评估与控制。
1.2 文章结构本文包含五个主要部分:引言、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评价、质量控制评价、非临床研究评价的技术原则以及结论。
通过这些部分的详细阐述,可以全面了解并掌握中药注射剂的相关技术原则。
1.3 目的本文旨在梳理和总结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评价、质量控制评价和非临床研究评价方面的关键问题与技术原则,并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有效且可行的指导和建议。
通过对中药注射剂的评价与控制技术原则进行全面的解析和探讨,旨在推动中药注射剂产业的发展,并更好地维护公众健康与安全。
以上是“1. 引言”部分的内容,详细阐述了本文的概述、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将进入第二部分: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评价,请继续往下阅读。
2. 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评价:2.1 定义和背景:中药注射剂是指利用传统中药提取物或其有效成分,采用现代制药技术制备的注射剂。
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剂型,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而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工艺评价则是对该类产品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
2.2 工艺评价方法: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工艺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原材料选择和质量控制: 从传统中药提取物或其有效成分开始,需要对原材料进行选择和筛选。
这涉及到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和规范化生产。
2) 提取工艺评价: 中草药提取过程是生产工艺中一个关键环节,因此需要对提取工艺进行评价,包括溶剂、浓度、温度等因素进行研究与优化。
3) 精制过程评价: 在提取过程之后,还需要通过精细化处理来获得高纯度的有效成分,并对精制过程进行评价和优化。
药品临床前安全评价指导原则
药品临床前安全评价指导原则
药品临床前安全评价指导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遵循法规要求:药品临床前安全评价必须遵循国家相关的法规和政策,确保评价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2. 科学性原则:评价过程应基于科学的方法和原理,采用先进的实验技术和手段,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 全面性原则:评价内容应涵盖药品的各个方面,包括药效、安全性、稳定性等,确保对药品进行全面的评价。
4. 安全性优先原则:在评价过程中,应始终将安全性作为首要考虑因素,确保药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5. 客观公正原则:评价过程应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的影响,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6. 可追溯性原则:评价过程中应保留完整的记录和数据,确保评价结果的可追溯性和可验证性。
7. 保密性原则:对于涉及商业机密或国家机密的药品信息,应在评价过程中采取保密措施,确保信息不被泄露。
总之,药品临床前安全评价指导原则是确保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必须严格遵守并执行。
治疗药物评价
治疗药物评价为什么要进行治疗药物评价1.药物是双刃剑——治病&致病评价药物本身:疗效&毒性(不良反应监控)评价药物使用:选择、使用、经济性……2.医院药学的重要工作从医疗方面评价防病治病的效果从社会、经济等方面评价其合理性上市后评价,决定药物的淘汰与选择治疗药物在临床的使用是一个非常庞大的PART 01 治疗药物的有效性评价原则(记住评价类别)一、治疗药物的有效性评价原则(记住评价类别)1.药效学评价2.药动学评价3.药剂学评价(考纲不做要求)4.药物临床试验的疗效评价【例题】下列不属于治疗药物的有效性评价范畴的是A.药效学评价B.药动学评价C.药理学评价D.药剂学评价E.临床疗效评价『正确答案』C1.药效学评价(理解)药效评价手段:实验观察;同类药物对比;全身系统作用;阐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制。
2.药动学评价:药动学参数及相关影响因素有助于药物评价及制定方案常用的药动学参数(掌握):√吸收速率常数(K a):药物在应用部位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
K a增大,达峰值时间缩短。
√生物利用度(F):药物进入体循环的速率和量。
剂型、质量、饮食、服药时间、机体生理或病理改变等许多因素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表观分布容积(V d):药物在体内分布的程度。
对血药浓度的影响呈相反的关系。
√半衰期(t1/2):药物在体内清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例题】用来表示药物在体内分布程度的药动学参数是A.吸收速率常数B.生物利用度C.表观分布容积D.生物半衰期E.清除率『正确答案』C药动学特点决定临床疗效、给药方法、途径和剂量。
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相关因素(了解)①生理因素:年龄、性别、妊娠、运动;②病理因素:肝脏、肾脏功能、胃肠道疾患、心血管功能、甲状腺及内分泌功能等影响药物的药动学过程;③环境因素:昼夜时辰、大气压、季节、职业接触;④其他因素:吸烟、饮酒、饮食、应激状态等。
3.药物临床试验的疗效评价在药物的Ⅱ、Ⅲ期实验中进行(记忆)上市前——药物临床评价阶段。
药品上市后临床试验指导原则
药品上市后临床试验指导原则1.药物安全性评价:药品上市后需要进行持续的安全性评价,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安全性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和致命性等情况,以确保药物的使用是安全的。
安全性评价主要包括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的收集、报告和分析。
2.药效评价:药品上市后应进行药效评价,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有效性。
药效评价主要包括评估药物的主要和次要疗效指标,例如疾病缓解率、症状改善、生存率等。
药物的疗效评价应符合国家和国际相关的评价标准和指南。
3.临床实用性评价:药品上市后应进行临床实用性评价,以评估药物在临床实践中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
临床实用性评价主要包括比较药物与现有治疗方案的优劣、评估药物在实际临床中的使用适应症、剂量和给药途径等。
临床实用性评价应充分考虑药物的可行性、效果和成本效益。
4.药物的长期效果评价:药物上市后需要进行长期效果评价,以评估药物的长期疗效、副作用和生存质量。
长期效果评价可以通过后续临床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治疗效果观察等方式进行。
药物的长期效果评价对于制定合理的药物使用指南和治疗策略非常重要。
5.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评价:药品上市后应进行药物相互作用评价,以评估药物在与其他药物合用时的相互作用情况。
药物相互作用评价主要包括药物的相互作用机制、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意义和影响、药物相互作用的预防和管理等。
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不良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
6.药品上市后的后期研究:药品上市后需要进行后期研究,以进一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后期研究主要包括药品的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性研究、药物注册表和药物媒体研究等。
后期研究有助于完善药物的临床使用指南和药物的疗效评估。
总之,药品上市后的临床试验指导原则应该从药物的安全性、药效、临床实用性、长期效果、药物相互作用和后期研究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使用。
同时,药品上市后的临床试验应严格遵守国家和国际相关的临床研究规范和伦理原则。
药效评价原则
药效评价原则药效评价原则是指对一种药物进行评价的基本原则。
药效评价是临床研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对药物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对患者提供适当的药物治疗。
以下是药效评价原则:1. 以安全为首要原则药物的安全性是评价药效的首要原则。
药物治疗的目的是为了缓解病患的症状或者治疗疾病,但是如果药物本身带来的副作用较严重,就会产生另一种疾病。
因此,在临床评价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药物的安全性。
2. 以有效性为基础药物的有效性也是评价药效的重要原则。
有效性是指药物对于诱导或改变某一生理或病理状态的贡献程度。
药物的有效性被定义为药物在合适的剂量下能治愈、缓解或者预防目标疾病。
临床药物必须通过合理的药物评价进行研究,找出更优化的药物治疗方案。
3.考虑剂量与疗效的关系药物的剂量会对药效评价结果产生影响。
药物的剂量越高,可能会出现不可逆的副作用,从而导致疗效变差。
而药物的剂量越低,可能会导致疗效无法达到目标。
因此,在药效评价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药物剂量与疗效的关系,找到最佳剂量的治疗方案。
4.考虑病人群体的差异不同病人的病情和身体特征差异很大,同样的药物治疗效果会因此产生不同的结果。
因此,在药物评价的过程中,必须对病人的体质、病史等进行评估,以找到最适合病人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起药量都不应过高;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适当地减少药物剂量。
5.考虑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不同药物之间有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
在药效评价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药物和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患者是否在疗程中使用其他药物。
6.考虑药物的代谢和毒性药物的代谢和毒性对药效评价结果会产生影响。
药物的代谢会影响其吸收、转运和分解,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进而影响其治疗效果和毒性。
在药物评价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药物的代谢与毒性问题,才能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方案。
药物分析总结知识点归纳
药物分析总结知识点归纳一、药物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则1. 药物分析的定义及目的药物分析是指对药物及其原料药、中间体、制剂等进行定性、定量、结构分析和质量控制的一系列方法和技术。
其目的是为了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保障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2. 药物分析的基本原则药物分析的基本原则是实验室分析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物理、化学、生物学和药理学相结合,重点是安全性和有效性相结合。
3. 药物分析的方法药物分析的方法包括物理性质分析、化学性质分析、谱学分析、生物学测定和药效测定等。
这些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可以全面准确地测定药物的成分、结构和性质,从而保证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二、药物分析的基本技术1. 药物成分分析技术药物成分分析技术包括色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法等。
这些技术可以用来定性和定量药物的成分,解析药物的结构及其变化规律。
2. 药物性质分析技术药物性质分析技术包括热分析法、溶解度测定、晶型鉴别等。
这些技术可以用来测定药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稳定性,评价药物的质量和稳定性。
3. 药物质量控制技术药物质量控制技术包括含量测定、水分测定、杂质测定等。
这些技术可以用来检验药物的含量、纯度和杂质,保证药品的质量。
4. 药效评价技术药效评价技术包括化验验证法、动物实验法、临床试验法等。
这些技术可以用来评价药物的药效、毒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药物分析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1. 应用领域药物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药物生产、质量控制、药品监管和临床用药等领域,对保障药品的质量、疗效和安全性起着重要作用。
2. 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药物分析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未来,药物分析技术将更加精准、快速、高效,拓展到新的领域,为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总之,药物分析是药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之一,药物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基本技术、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对于保障药品的质量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规范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一、基本原则1. 抗肿瘤药物分类(1)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ersal agent);(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7)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2.1 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 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2.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1. 试验目的1.1 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1.2 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1.3 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 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SR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8-72 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 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
ich s12指导原则
ich s12指导原则ICH S12指导原则是指国际药物管理机构(ICH)制定的关于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指导原则。
这些指导原则旨在提供药物研发过程中的安全性评价的框架和方法,以确保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ICH S12指导原则强调了药物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是指在临床试验之前,通过使用动物模型或体外实验等方法评估新药的安全性。
这些评价方法包括了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以及短期和长期的毒性研究。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评估药物的潜在毒性和致癌性等方面的风险,并为临床试验的设计提供依据。
ICH S12指导原则还涉及到药物的临床安全性评价。
临床安全性评价是指在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后,通过在人体中进行研究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这些评价方法包括了对药物在不同人群中的代谢和耐受性的研究,以及对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的监测。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评估药物在实际使用中的安全性,并为药物的使用提供指导。
ICH S12指导原则还强调了药物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这些措施包括了严格的药物监测和报告机制,以及对药物的临床使用进行定期的评估和审查。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的安全性问题,保障患者的安全。
ICH S12指导原则还强调了药物的安全性信息的传递和共享。
药物的安全性信息应该及时有效地传达给医生、患者和其他相关方,以便他们能够做出明智的药物选择和使用决策。
同时,药物的安全性信息也应该共享给其他药物研发者和监管机构,以提高整个药物研发和监管过程的效率和质量。
ICH S12指导原则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了指导和框架。
这些指导原则包括了药物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临床安全性评价、风险管理和安全性信息的传递和共享等方面的内容。
遵循这些指导原则,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障患者的健康和权益。
药效学研究指导原则
药效学研究指导原则
药效学研究指导原则是指在研究药物的药效时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
以下是药效学研究的一些指导原则:
1. 确定研究目标:明确研究药物的主要作用、副作用和机制,以及是否满足临床需求。
2. 设计合理的研究方案:根据药物的特性和研究目标,选择适当的实验模型、试验设计和样本容量。
3. 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保证实验条件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减少实验误差。
4. 确定观察指标:选取合适的观察指标,如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效应指标等,以评估药物的药效。
5. 进行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数据分析,如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6. 重视安全性评价:在药效研究中,要充分重视药物的安全性评价,包括评估药物对生物体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风险。
7. 严格遵守伦理规范:在进行药效研究时,要遵守伦理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
8. 结果解释与推广:根据研究结果,对药物的药效进行解释和推广,提供临床应用的依据和指导。
药效学研究指导原则的遵循可以确保药物的研究结果可靠、安全有效,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杀菌剂防治油茶炭疽病Pesticide-Guidelines for the field efficacy trials-Fungicides against anthracnose of oil camellia前言田间药效试验是农药登记管理工作重要内容之一,是制定农药产品标签的重要技术依据,而标签是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唯一指南。
为了规范农药田间试验方法和内容,使试验更趋科学与统一,并与国际准则接轨,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制定了我国田间药效试验准则国家标准,但是杀菌剂防治油茶炭疽病却缺乏相关的国家标准,故此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并经过大量田间药效试验验证而制定本标准。
油茶炭疽病是我省油茶的主要病害,生产上经常需用杀菌剂进行防治。
为确定防治油茶炭疽病药剂的最佳使用剂量,测试药剂对油茶及非靶标有益生物的影响,为杀菌剂登记的药效评价和安全、合理使用技术提供依据,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江西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西省植保植检局(农药管理局)。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舒宽义、陈振华、王希、黄向阳、江金林、杨慕凤、赖伍生、肖瑜红、符文葵、曾敬富、范小明。
本标准由江西省植保植检局(农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杀菌剂防治油茶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田间药效小区试验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杀菌剂防治油茶炭疽病田间药效小区试验及药效评价,其他田间药效试验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试验条件2.1 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试验对象为炭疽病。
试验作物为油茶,选用敏感品种,记录品种名称及树龄。
2.2 环境条件田间试验应选择在历年发病较重的果园进行,在有利于油茶炭疽病的流行时期进行,所有试验小区的栽培条件(如土壤类型、施肥、树龄、株行距等)应一致,且符合当地科学的农业实践(GAP)。
3 试验设计和安排3.1 药剂3.1.1 试验药剂应注明药剂商品名或代号、通用名、中文名、剂型含量和生产厂家。
中药药效物质医学评价
调节免疫功能: 增强免疫力,提 高抗病能力
抗氧化作用:清 除自由基,保护 细胞免受损伤
抗炎作用:减轻 炎症反应,缓解 疼痛和肿胀
抗肿瘤作用:抑 制肿瘤细胞生长, 诱导细胞凋亡
中药药效物质对疾病的防治作用
抗病毒作用:中药药效物质 具有抗病毒作用,可以抑制 或杀死病毒
抗肿瘤作用:中药药效物质 具有抗肿瘤作用,可以抑制
的重要因素之一。
溶解性:中药有效成分的 溶解性对其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有重要
影响。
稳定性:中药有效成分的 稳定性对其在贮存、运输 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有重
要影响。
生物利用度:中药有效成 分的生物利用度是指其在 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 和排泄的程度,是评价其
药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中药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
中药药效物质在康复医学中的安 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5
中药药效物质的安全性 评价
19
中药药效物质的毒理学评价
毒理学评价的目的:确保 中药药效物质的安全性
毒理学评价的方法:包括 动物实验、细胞实验、临
床研究等
毒理学评价的内容:包括 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生
殖毒性、遗传毒性等
毒理学评价的结果:为中 药药效物质的安全性提供
制定依据:中药药效物质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等 制定原则:科学性、先进性、可操作性、安全性 制定过程:收集资料、分析数据、制定标准、验证标准 标准内容:中药药效物质的纯度、含量、杂质等指标要求
中药药效物质的检测方法研究
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 光谱法: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等 质谱法:质谱分析、质谱成像等
中药有效成分的种类:包括生物碱、苷类、多糖等
生物活性的测定方法:如细胞培养、动物实验等
新药药效评价临床试验规范
新药药效评价临床试验规范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新药研发成为推动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新药研发过程中,药效评价临床试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本文将针对新药药效评价临床试验的规范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药效评价临床试验是指通过系统观察和分析,评估一种新药在人体内的活性和效果以及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试验。
这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过程,需要严格遵循一系列规范以保证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先,在新药研发的初期阶段,需要进行非临床试验来评估药物的活性、毒理学和安全性方面的特点。
这些试验通常在实验动物身上进行,以评估药物的活性和潜在的毒副作用。
必须确保在进行非临床试验时,遵循国家和国际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动物的福利和权益得到保护。
接下来,通过第一阶段的临床试验来评估新药在人体内的活性和安全性。
这些试验通常在健康志愿者身上进行,以得到初始的药物代谢动力学(PK)和药效动力学(PD)数据,并确定药物的适应症和剂量。
在进行第一阶段临床试验时,必须确保试验方案的科学性和伦理性,充分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
进入第二阶段的临床试验时,需要在患者身上进一步评估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这些试验通常包括大样本、多中心试验,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试验的可靠性。
在进行第二阶段临床试验时,必须严格遵守伦理审查的程序,保障患者的隐私和安全,并确保研究数据的完整和准确。
最后,进入第三阶段的临床试验时,需要在更大范围内的患者群体中进一步评估新药的有效性、安全性和适用性。
这些试验通常是随机对照试验,以与现有的标准治疗进行比较。
在进行第三阶段临床试验时,必须采取措施确保试验的随机性和盲法的执行,避免偏倚产生,并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另外,临床试验过程中还需要严格遵循伦理原则和人体试验的伦理指导原则,如知情同意和机密保护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特殊人群的保护,如儿童、孕妇和老年人等。
在新药药效评价临床试验中,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确保数据的准确、完整和安全。
核酸药物评价指导原则
核酸药物评价指导原则
首先,核酸药物的评价指导原则需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
这包括评估药物在体内的毒性和不良反应,以及药物与其他药物或食物的相互作用。
在评价核酸药物的安全性时,需要进行严格的毒性研究和临床试验,以确保患者使用药物时不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其次,评价指导原则还需要考虑核酸药物的有效性。
这包括评估药物对靶点的亲和力和选择性,以及药物在体内的药效学特性。
有效性评价需要进行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以及临床试验,以确保药物能够在患者身上发挥预期的治疗作用。
另外,评价指导原则还需要考虑核酸药物的适应症。
这包括确定药物适用于哪些疾病或症状,以及对不同患者群体的适用性。
在评价核酸药物的适应症时,需要进行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研究,以确定药物的最佳使用范围。
此外,评价指导原则还需要考虑核酸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这包括确定药物的最佳给药剂量和给药频率,以及确定药物的最佳给药途径。
在评价核酸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时,需要进行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研究,以确定最佳的用药方案。
综上所述,核酸药物评价指导原则涉及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适应症、剂量和给药途径等多个方面。
通过严格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可以确保核酸药物在临床上的安全有效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一、基本原则1. 抗肿瘤药物分类(1)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6) 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7)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8) 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2.1 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 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2.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1. 试验目的1.1 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1.2 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1.3 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 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8-72 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 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
体外试验至少重复一次。
附注:评价药物抗癌活性的方法:1. MTT还原法1.1 基本原理:四氮唑[MTT,3-(4,5-dimethylib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是一种能接受氢原子的染料。
活细胞线粒体中与NADP相关的脱氢酶在细胞内可将黄色的MTT转化成不溶性的蓝紫色的甲[月替] (formazan),而死的细胞则无此功能。
用二甲基亚讽(DMSO)溶解甲[月替]后,在一定波长下用酶标仪测定光密度值,即可定量测出细胞的存活率。
1.2 操作步骤:1.2.1选用对数生长期的贴壁肿瘤细胞,用胰酶消化后,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 l640培养基配成5000个/ml的细胞悬液,接种在96孔培养板中,每孔接种200μl,37℃,5%CO2 培养24 h。
1.2.2 实验组换新的含不同浓度被测样品的培养基,对照组则换含等体积溶剂的培养基,每组设3~5平行孔,37℃,5%CO2 培养4~5 d。
1.2.3 弃去上清液,每孔加入200 μl新鲜配制的含0.2 mg/ml MTT的无血清培养基.37℃继续培养4 h。
小心弃上清,并加入200 μl DMSO,用微型超声振荡器混匀后,在酶标仪上以试验波长为570 nm,参比波长为450 nm测定光密度值。
1.3 结果评定:按下式计算药物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率: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1- OD实验/OD对照) ×100%以同一样品的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反应曲线,从中求出样品的半数杀伤浓度IC50。
合成化合物或植物提取纯品的IC50<10 μg/m1或植物粗提物的IC50<20 μg/m1时,则判断样品在体外对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
2. 生长曲线法的基本原理:在最适条件下,肿瘤细胞在培养液中呈指数生长,如取细胞数的对数与培养时间作图可得一条直线,故称此时为对数生长期。
随着细胞密度不断增高,由于代谢产物的积聚及营养物的消耗,细胞生长逐渐减慢以致停止,此时称高坪期或稳定期。
因此药物对细胞生长的影响可通过生长曲线反映出来。
3. 染料排斥试验的基本原理:活细胞有排斥某些染料如伊红、台盼蓝、苯胺黑等的能力,而死细胞由于膜完整性的破坏,可被着色。
因此培养的肿瘤细胞中加入这些染料,一定时间后,对着色和未着色的细胞进行计数,即可算出被杀死的细胞比例。
4. 集落形成法的基本原理:克隆原细胞具有持续增殖能力,当单个细胞分裂6代或6代以上时,其后代所组成的群体(集落)便含50个以上细胞。
通过集落计数可对克隆原细胞作定量分析。
它反映了单个细胞的增殖潜力,故能较灵敏地测定抗癌药的活性,日前被认为是一种较理想的检测方法。
常用的集落形成法可分为贴壁法及半固体培养法两种。
5. SRB法的基本原理:SRB(sulforhodamine 是一种蛋白质结合染料,粉红色,可溶于水。
SRB可与生物大分子中的碱性氨基酸结合。
其在515 nm波长的OD读数与细胞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故可用作细胞数的定量。
MTT法的一个缺点是OD值可随放置时间而变,而SRB法无此现象。
因此更适用于进行大规模的试验。
三、体内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必须选用三种以上肿瘤模型,其中至少一种为人癌裸小鼠移植模型或其它人癌小鼠模型。
试验结果三种模型均为有效,再重复一次也为有效,评定该化合物对这些实验性肿瘤具有治疗作用。
鼓励使用人类肿瘤裸鼠移植瘤模型和多种类的移植瘤模型、原位接种模型和中空纤维测定(hollow-fiber assay)等方法。
1. 动物动物要求健康,符合等级动物要求,有实验动物合格证。
雌雄均可,但同一批实验中动物性别必须相同。
小鼠鼠龄为5-6周,体重为18-22克。
评价同一物质的活性时,不同批次的实验必须采用同一品系的小鼠。
2. 肿瘤模型2.1 小鼠肿瘤模型淋巴细胞白血病腹水瘤L1210和P388、白血病L-615、宫颈癌U14、肝癌H22、Lewis肺癌、黑色素瘤B16、网织细胞瘤M5076、肠癌26、肠腺癌38、乳腺癌CD8F1、艾氏腹水瘤(EAC)、肉瘤-180等,以及各种小鼠肿瘤的亚型和耐药株等。
2.2 人癌裸小鼠移植瘤模型应选用体外试验敏感细胞株进行体内抗人癌裸小鼠移植瘤试验。
模型建立和使用应注意:(1) 移植瘤一般由相应的细胞株移植而建立,对细胞株和移植瘤的化疗敏感性应予了解。
(2) 移植瘤复苏后一般应传2-3代后再用于体内抗肿瘤试验。
(3) 对模型生长情况应全面了解,尤其是生长快的模型(4) 为了保持移植瘤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特性,复苏后移植瘤体内传代应少于15-20代3. 试验过程3.1 接种:肿瘤接种方法主要有皮下接种、腹腔接种和原位接种。
3.1.1 皮下肿瘤模型选择肿瘤生长旺盛且无溃破的荷瘤小鼠,颈椎脱臼处死,在无菌条件下(超净台或接种罩),用碘酒、酒精或新洁尔灭消毒动物皮肤,切开皮肤,剥离肿瘤。
将瘤组织剪成1.5 mm3左右,用套管针接种于动物一侧或双侧腋窝皮下;或制成细胞悬液,然后按一定比例加入无菌生理盐水,一般每只小鼠接种肿瘤细胞数量为(1-5)×106。
3.1.2 腹水瘤模型无菌条件下,消毒动物皮肤,吸取生长良好的动物腹水,以生理盐水按一定比例稀释后接种于动物腹腔,接种细胞数量一般为(1-5)×106。
3.1.3 原位接种模型原位接种是指将来源于某脏器的肿瘤接种在动物的某脏器,如将人肝癌接种在裸小鼠的肝脏。
原位接种不是常规的方法,但有其优越性,是鼓励使用的方法。
主要有肺、肝、胃、肠、乳腺、颅内等原位接种方法。
3.2 动物分组3.2.1 试验设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治疗组。
3.2.2 治疗组设高、中、低三个剂量组。
小鼠肿瘤和腹水瘤接种后次日将动物随机分组,裸鼠移植瘤用游标卡尺测量移植瘤直径,待肿瘤生长至100—300mm3后将动物随机分组。
3.2.3 动物数普通小鼠每组10只,裸鼠6只。
阴性对照组动物数为治疗组动物数×实验组数1/23.3 剂量设置3.3.1 治疗组设高、中、低剂量治疗组,一般按4:2:1设置,高剂量使用最大耐受量或LD10的剂量。
3.3.2 阴性对照组给予相应的溶剂;3.3.3 阳性对照药选用对该动物敏感的、临床应用的抗肿瘤药物,3.3.4 如受试物为一抗癌药物的衍生物或类似物时,必须选用该抗癌药物作为阳性对照药。
3.4 阳性对照药选择原则疗效确切;与被试物质化学结构类似;与被试物质有类似的作用机理。
3.5 药物配制溶于水的药物,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配制;如用酸、碱溶解者,可先用小量酸(0.1-0.5N HCl)或碱(NaHCO3、Na2CO3、NaOH)溶解,调节pH在4.5-9.0的范围内。
用乙醇、丙二醇、吐温80、DMSO助溶的药物,或用吐温60、吐温80、2-3%淀粉、0.5%羧甲基纤维素制成混悬液的药物,可腹腔注射或口服,但必须设相同浓度的溶剂对照组。
用注射用花生油配制的溶液或乳剂可口服、皮下或肌肉注射。
3.6 给药方案和给药途径分组当日开始给药,根据不同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和毒性反应等确定给药方案。
给药途径应与推荐临床用药的途径相同。
给药次数较多,或被试物质溶解性较差,静脉给药有困难时,可考虑使用腹腔给药,但在评价药效时要注意这两种给药途径是有差别的。
可采取瘤周、瘤内、肌肉、皮下给药途径。
腹水瘤试验时一般不能应用腹腔给药途径。
4 评价标准4.1 腹水瘤模型接种给药后,观察和记录动物死亡时间,计算生存天数。
如阴性对照组20%动物存活时间超过4周,表明腹水瘤生长不良,实验作废。
采用中位生存时间(即median survival time,MST)来评价每组的生存时间,其计算公式为:每组鼠数的中间数-中间生存天数前死亡的鼠数MST=(中间生存天数-0.5)+中间生存天数死亡的鼠数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比较,采用T/C(%)来表示,计算公式为:T MSTT/C % = ────×100%C MSTT MST:治疗组MST ;C MST:阴性对照组MST。
评价标准以125%为界,当T/C%≥125% 时。
视为有效,反之则无效。
4.2 裸鼠移植瘤模型推荐使用测量瘤径的方法,动态观察受试物抗肿瘤的效应。
肿瘤直径的测量次数根据移植瘤的生长情况而定,一般为每周2-3次,每次测量同时还需称鼠重。
肿瘤体积(tumor volume,TV)的计算公式为:V = 1/2×a×b2 或π/6×a×b×c其中a、b、c分别表示长宽高。
两公式的相关性极好,可采用任一公式。
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相对肿瘤体积(relative tumor volume,RTV),RTV = Vt / V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