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大 课程设计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技术实验课程设计multisim电路分析
4.4叠加定理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掌握直流稳压电源和万用表的使用方法。
2.掌握直流电压和直流电流的测试方法。
3.进一步加深对叠加定理的理解。
二、叠加定理
全部电源在线形电路中产生的任一电压或电流,等于每一个电源单独作用产生的相应电压或电流的代数和。
三、使用Multisim10测试
由图可知,U1= —1.111V,U2= —11.111V,U3= 10V,U1=U2+U3,所以,叠加定理成立。
4.6串联RLC 电路时域响应的测试
一、实验目的
1. 进一步掌握二阶RLC 串联电路暂态响应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2. 研究二阶RLC 串联电路参数对响应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串联RLC 电路的响应特点
可以用一个二阶微分方程描述的电路称为二阶电路。
2c
c c 2
d u du RC u 0dt dt LC ++=2c c c s 2d u du RC u u dt dt
LC ++= 若输入为零,即零输入响应,电路方程为 2c
c c 2
d u du RC
u 0dt dt LC ++=
如图,此时为欠阻尼响应,即 R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实验报告010812##跳舞机设计一.设计目的:掌握矩阵键盘和显示接口的硬件设计方法掌握键盘扫描程序和显示程序的编程方法实用程序设计及学习DOS、BIOS调用1.基本功能设计:至少设计4个数码管和4个按键数码管显示的舞蹈动作是随机的可以统计游戏者的分数2.扩展功能:电脑和实验版上可以加一些声光电的效果3.创新功能:,,,作为正常↑→↓←,当作反向应用,即↓←↑→。
二.系统方案:设计思路如下:产生4个随机数,将随机数和方向对应。
将随机方向显示在数码管上,从按键获得方向输入,比较两方向的值。
时间结束将统计到的正确值转换成评分,输出评分等级。
程序分为以下几大部分:主程序,RDNUM,DISPLAY,SCANNUM1,CMPNUM。
其中RDNUM 调用系统时间规范化产生随机数,载入BUF,;DISPLAY则将BUF1的数值在TABEL2查询获得数码管值,并将内容显示出来;SCANNUM1循环调用DISPLAY以维持在扫描键值期间的数码管显示,同时监控按键获得键值,查询TABE1将键值转换为数值,超时则记为-1;CMPNUM调整键值和随机数,将他们的对应域统一,形成映射,比较二者的值;主程序通过循环调用SCANNUM1持续监控按键直到超时,4次调用CMPNUM,统计正确数,最后对结果评分等级NICE,GOOD,PASS,FAIL,调用DISPLAY显示评分。
1.主程序:MOV AX,DATAMOV DS,AX ;数据段段址送DS。
MOV AX,STACKMOV SS,AX ;堆栈段段址送SS。
MOV SP,OFFSET TOP ;获取堆栈指针。
MOV DX,0EE03H ;DX指向8255的D口。
MOV AL,10001001B ;工作方式状态控制字,表示方式0,端口C输出。
OUT DX,AL ;完成8255初始化。
STEP1:CALL FAR PTR RDNUM ;调用RDNUM生成随机数,存储于BUF。
电子科技大学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
电子科技大学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AM 调制与解调目的:了解并掌握幅度调制(AM )及其解调的基本原理,学会利用加法器实现AM 调制。
内容:设想用图1所示方案来实现幅度调制。
其中()x t 与载波信号cos c t ω相加,然后通过一个非线性器件,使输出()z t 与输入()y t 满足如下关系: ()()1y t z t e =-,()()cos100y t x t t π=+这种非线性关系可以通过二极管的电流-电压特性来实现。
若分别以()i t 和()v t 代表二极管的电流和电压,则有()()01av t i t I e =-(a 为实数)。
可利用y e 的幂级数展开式2311126y e y y y =++++ 研究()z t 和()x t 频谱的关系。
利用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分析下列问题:(1) 若()x t 的频谱如图2所示,且1100c ωω=,利用y e 幂级数的前三项,画出()z t 的频谱()Z j ω;(2) 设计一个带通滤波器,使得其输出()r t 为用()x t 进行幅度调制的结果()cos c x t t ω。
()x t ()z t cos c t ω()r t 1 y z e =-() BPF H j ω()y t 图1ω01ω2-ω1()X j ω图2设计结果:(1)根据题目得出z 的表达式为z=sinc(t)+cos(100*pi*t)+0.5*[sinc(t)+cos(100*pi*t)].^2 程序如下:>> t=-20:0.01:20;%由采样定理,设置采样频率为200>> w=-800:0.2:800;>> z=sinc(t)+cos(100*pi*t)+0.5*[sinc(t)+cos(100*pi*t)].^2;>> Z=z*exp(-j*t'*w)*0.005;>> plot(w,Z);得到()Z j ω的图像如下-800-600-400-2000200400600800-505101520(2)带通滤波器设计如下:程序如下:>> t=-20:0.01:20;>> w=-800:0.2:800;>> h1=2*sinc(t).*cos(100*pi*t);>> H1=h1*exp(-j*t'*w)*0.005;>> H1=abs(H1);>> r=Z.*H1;>> plot(w,r);得到的波形为-800-600-400-2000200400600800-505101520设计结果分析:实际滤波后与理论频谱存有一些地方不相同,可能是因为在经过带通滤波器滤波后,滤波后的波形不仅保留了sinc(t)cos(100πt)信号的频谱,同时还保留了z(t)中的 cos(100πt)成分的频谱,所以波形有一些不同。
电子科大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一、题目描述仿真一:M=1,选定BPSK调制,AWGN和瑞利信道下的误符号率性能曲线(横坐标为符号信噪比Es/N0),并与相应的理论曲线比较。
仿真二:对2发1收的STBC-MIMO系统(Alamouti空时码),分析2发射天线分别受到独立瑞利信道下的误码率性能曲线,并与相同条件下单天线曲线进行对比分析。
二、系统设置三、仿真代码3.1算法说明1、信号产生:利用Matlab中的随机整数随机数产生函数randi.2、调制方法的实现:不同的调制方式对应唯一的一个星座图;通过输入序列找出星座图上的对应位置,即可输出调制结果。
3、信道模拟实现方法:AWGN信道用MATLAB自带函数randn实现,对应平均噪声功率为零;瑞利信道用randn+j*randn,对应平均噪声功率为零。
4、误码率性能曲线:发射信号序列长度设定130比特,仿真4000次,使信噪比在[0,30]每隔2取值,求平均误比特率。
5、收发系统的实现方法:对于单发单收的模型,只需将发送信号加噪声信号即为接收信号;对于二发一收的模型,因为发射天线是相互独立的,所以每根发射天线的接收信号与单发单收模型的接收信号计算方法相同,最后采用最大比合并得到接收信号。
6、调制方式:BPSK7、编码和译码方法:二发一收空时编码,最大似然译码。
8、误码率的计算:错误比特数/传输的总比特数。
3.2仿真代码代码一:调制函数function[mod_symbols,sym_table,M]=modulator(bitseq,b)N_bits=length(bitseq);if b==1 %BPSK调制sym_table=exp(1i*[0,-pi]);sym_table=sym_table([1 0]+1);inp=bitseq;mod_symbols=sym_table(inp+1);M=2;elseif b==2 %QPSK调制sym_table=exp(1i*pi/4*[-3 3 1 -1]);sym_table=sym_table([0 1 3 2]+1);inp=reshape(bitseq,b,N_bits/b);mod_symbols=sym_table([2 1]*inp+1);M=4;elseif b==3 %8PSK调制sym_table=exp(1i*pi/4*[0:7]);sym_table=sym_table([0 1 3 2 6 7 5 4]+1);inp=reshape(bitseq,b,N_bits/b);mod_symbols=sym_table([4 2 1]*inp+1);M=8;elseif b==4 %16QAM调制m=0;sq10=sqrt(10);for k=-3:2:3for l=-3:2:2m=m+1;sym_table(m)=(k+1i*l)/sq10;endendsym_table=sym_table(...[0 1 3 2 4 5 7 6 12 13 15 14 8 9 11 10]+1);inp=reshape(bitseq,b,N_bits/b);mod_symbols=sym_table([8 4 2 1]*inp+1);M=16;elseerror('unimplemented modulation');end代码二:单发单收系统在高斯信道和瑞利信道下的仿真clear allL_frame=130; N_packet=4000;b=1; % Set to 1/2/3/4 for BPSK/QPSK/8PSK/16QAMSNRdBs=[0:2:30]; sq2=sqrt(2);NT=1;NR=1;% SISOfor i_SNR=1:length(SNRdBs)SNRdB=SNRdBs(i_SNR);sigma=sqrt(0.5/(10^(SNRdB/10)));for i_packet=1:N_packetsymbol_data=randi([0 1],L_frame*b,NT);[temp,sym_tab,P]=modulator(symbol_data.',b);X=temp.‘; % frlg=length(X), X为调制后的信号序列Hr = (randn(L_frame,1)+1i*randn(L_frame,1))/sq2 ;%Rayleigh Channel,见原理说明6.1Ha=randn(L_frame,1); %AWGN channelZ1=0;R1=Hr.*X+ sigma*(randn(L_frame,1)+1i*randn(L_frame,1));Z1=Z1+R1.*conj(Hr);R2=X+sigma*Ha;for m=1:Pd1(:,m)=abs(Z1-sym_tab(m)).^2; %最大似然译码d2(:,m)=abs(R2-sym_tab(m)).^2;end[y1,i1] = min(d1,[],2);Xd=sym_tab(i1).';[y2,i2]=min(d2,[],2);Xa=sym_tab(i2).';temp1 = X>0; temp2 = Xd>0;temp3=Xa>0;noeb_p1(i_packet)=sum(sum(temp1~=temp2));noeb_p2(i_packet)=sum(sum(temp1~=temp3));endBER1(i_SNR)=sum(noeb_p1)/(N_packet*L_frame*b);BER2(i_SNR)=sum(noeb_p2)/(N_packet*L_frame*b);SNRw=10^(SNRdB/10);BER3(i_SNR)=1/2*erfc(sqrt(SNRw));%theoretical BER in AWGN channelBER4(i_SNR)=1/2*(1-sqrt(SNRw/(1+SNRw)));endsemilogy(SNRdBs,BER1,'-rx'), hold on, axis([SNRdBs([1 end]) 1e-6 1e0])semilogy(SNRdBs,BER2,'-ro'), hold on, axis([SNRdBs([1 end]) 1e-6 1e0])semilogy(SNRdBs,BER3,'-^'), hold on, axis([SNRdBs([1 end]) 1e-6 1e0])semilogy(SNRdBs,BER4,'-g*'), hold on, axis([SNRdBs([1 end]) 1e-6 1e0])title(‘BER perfoemancde of AWGN and Rayleigh channel'), xlabel('SNR[dB]'), ylabel('BER')grid on, set(gca,'fontsize',9)legend('Rayleigh practice','AWGN practice','AWGN theoretical','Rayleigh theoretical')代码三:二发一收系统空时编码仿真算法流程图:%Alamounti_scheme.mclear;N_frame=130;N_packets=4000;NT=2;NR=1; %two transmitter and one reciever diversityb=2;SNRdbs=[0:2:30];sq_NT=sqrt(NT);sq2=sqrt(2);for i_SNR=1:length(SNRdbs)SNRdb=SNRdbs(i_SNR);sigma=sqrt(0.5/(10^(SNRdb/10)));for i_packet=1:N_packetsmsg_symbol=randi([0 1],N_frame*b,NT);tx_bits=msg_symbol.';tmp=[];tmp1=[];for i=1:NT[tmp1,sym_tab,P]=modulator(tx_bits(i,:),b);tmp=[tmp;tmp1];endX=tmp.';%pay attention to the matrix dimension%space-time codingX1=X;X2=[-conj(X(:,2)) conj(X(:,1))];%channel known by receiverfor n=1:NTHr(n,:,:)=(randn(N_frame,NT)+1i*randn(N_frame,NT))/sq2;endH=reshape(Hr(n,:,:),N_frame,NT);%receive signalR1=sum(H.*X1,2)/sq_NT+sigma*(randn(N_frame,1)+1i*randn(N_frame,1));R2=sum(H.*X2,2)/sq_NT+sigma*(randn(N_frame,1)+1i*randn(N_frame,1));%MLD decoder,见原理6.2说明Z1=R1.*conj(H(:,1))+conj(R2).*H(:,2);Z2=R1.*conj(H(:,2))-conj(R2).*H(:,1);for m=1:Pd1(:,m)=abs(sum(Z1,2)-sym_tab(m)).^2;d2(:,m)=abs(sum(Z2,2)-sym_tab(m)).^2;end[y1,i1]=min(d1,[],2);S1d=sym_tab(i1).';clear d1[y2,i2]=min(d2,[],2);S2d=sym_tab(i2).';clear d2Xd=[S1d S2d];tmp1=X>0;tmp2=Xd>0;noeb_p(i_packet)=sum(sum(tmp1~=tmp2));endBER(i_SNR)=sum(noeb_p)/(N_packets*N_frame*b);endsemilogy(SNRdbs,BER,'-^');axis([SNRdbs([1 end]) 1e-6 1e0])grid on, hold onxlabel('SNR[db]'),ylabel('BER');四、仿真图图(1)图(2)五、仿真分析5.1题目一:由图(1)AWGN 和瑞利信道下的误符号率性能曲线与相应的理论曲线基本重合,且AWGN 性能强于瑞利信道。
电子科技大学 频分复用综合课程设计.(DOC)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学院《频分复用专题设计指导书》频分复用专题设计班级学生学号教师1.设计名称传输专题设计(频分复用)2.设计目的要求学生独立应用所学知识,对通信系统中的典型部件电路进行方案设计、分析制作与调测电路。
通过本专题设计,掌握频分复用的原理,熟悉简单复用系统的设计方法。
3.设计原理若干路信息在同一信道中传输称为多路复用。
由于在一个信道传输多路信号而互不干扰,因此可提高信道的利用率。
按复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频分复用(FDM)和时分复用(TDM)两类。
频分复用是按频率分割多路信号的方法,即将信道的可用频带分成若干互不交叠的频段,每路信号占据其中的一个频段。
在接收端用适当的滤波器将多路信号分开,分别进行解调和终端处理。
时分复用是按时间分割多路信号的方法,即将信道的可用时间分成若干顺序排列的时隙,每路信号占据其中一个时隙。
在接收端用时序电路将多路信号分开,分别进行解调和终端处理。
频分复用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图中给从的是一个12路调制、解调系统框图。
频分复用原理框图【频分复用原理】在通信系统中,信道所能提供的带宽通常比传送一路信号所需的带宽宽得多。
如果一个信道只传送一路信号是非常浪费的,为了能够充分利用信道的带宽,就可以采用频分复用的方法。
在频分复用系统中,信道的可用频带被分成若干个互不交叠的频段,每路信号用其中一个频段传输。
系统原理如图2所示。
以线性调制信号的频分复用为例。
在图2中设有n 路基带信号,频分复用系统组成方框图为了限制已调信号的带宽,各路信号首先由低通滤波器进行限带,限带后的信号分别对不同频率的载波进行线性调制,形成频率不同的已调信号。
为了避免已调信号的频谱交叠,各路已调信号由带通滤波器进行限带,相加形成频分复用信号后送往信道传输。
在接收端首先用带通滤波器将多路信号分开,各路信号由各自的解调器进行解调,再经低通滤波器滤波,恢复为调制信号。
发送端由于消息信号往往不是严格的限带信号,因而 在发送端各路消息首先经过低通滤波,以便限制各路信号的最高频率 ,为了分析问题的方便,这里我们假设各路的调制信号频率f m 都相等。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综合课程设计报告
.摘要本系统以一个大规模网络爬虫程序所获取的网络评论数据为基础,使用了词向量,用户画像等技术,构建了一个基于影评的推荐系统。
主要的工作分为两部分,首先是研究分析了豆瓣电影是如何防御网络爬虫程序已经应对策略,其次根据网络爬虫程序获取的大量数据构建了一个推荐系统。
关键词:大规模爬虫,用户画像,推荐系统目录摘要I目录II第一章绪论11.1 背景与意义11.2 本系统的总体设计构思1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1第二章大规模数据获取22.1 网络爬虫程序的原理22.2网络爬虫程序的设计方案22.3豆瓣电影爬虫可行性分析32.3.1 豆瓣电影页面分析32.3.2 豆瓣电影反爬虫策略分析32.3.3 豆瓣电影爬虫策略的设计42.4网络爬虫性能优化42.5 本章小结5第三章影评分析推荐系统53.1 推荐系统综述53.1.1 推荐系统的概念和定义53.1.2 推荐系统的形式化定义63.2 推荐系统用户模型设计63.2.1 文本分析简介73.2.2 文本分析操作73.3 推荐系统推荐对象模型设计83.3.1 评分机制建模83.3.2 影片分类特征建模83.4 推荐系统算法83.4.1 协同过滤算法83.4.2 基于项目的协同过滤算法83.5 推荐系统推荐关键算法部分93.5.1 距离定义部分93.5.2 近邻查找部分113.5.3 评分向量的构建12第四章课程设计总结与展望134.1 总结134.2 后续工作展望13致14参考文献15第一章绪论1.1 背景与意义随着中国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民数量也在大规模增长,用户在社交与电商上的活跃程度日趋增加。
随着用户群体的增加,用户在网络上留下的行为数据呈现指数级增长。
面对庞大的用户群体以及如此大量的行为数据,如何从中快速、准确、有效的获取到有价值的数据,分析出用户的行为习惯以及偏好,在大规模容的场景下,为用户提供精准的推荐服务,是现在大数据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和重点。
网络爬虫是大规模数据获取的必要程序。
电子科技大学-数字逻辑课程设计——流水灯的实现
数字逻辑课程设计——流水灯的设计1问题概述:设计一个可以循环移动的流水灯,灯总数为8盏,具体要求如下:1、5亮,其余灭,右移三次后全灭4、8亮,其余灭,左移三次后全灭4、5亮,其余灭,各向两边移三次后全灭1、8亮,其余灭,各向中间移三次后全灭所要求的彩灯电路在某电路板上完成,该电路板能够提供48MHz标准时钟信号,附带有8个共阳的LED管可作为彩灯使用。
2问题分析本装置可以看作一个具有20个状态的无输入、8个输出的Moore型时钟同步状态机,每一个状态对应依次出现的每一种亮灯情况,用5位状态编码表示。
这里构造一个模20的计数器来循环产生这20种状态。
同时对于输入的48MHz的标准时钟信号,需要将其转化为1HZ的信号,此处同样用计数器来实现分频功能。
8个输出分别控制LED的发光情况。
这里使用5-32的译码器实现输出函数的构造。
电路框图如下:这里使用一个5位的状态编码Q4Q3Q2Q1Q0,表示20个状态。
8位的输出函数F7F6F5F4F3F2F1F0分别表示由左至右每一个灯的通断情况。
由于本题中LED灯采用共阳极连接方式,所以当Fn为低电平时,对应的LED灯发光。
本电路状态图如下:本电路的转移/输出表如下:现针对每一部分设计具体电路3设计方案3.11/48MHz分频电路对于48MHz的信号,一秒钟内有4.8*10^7个周期,而所需1Hz信号,每秒只有一个周期。
使输入信号每经过2.4*10^7个周期,输出信号翻转一次方向,便可获得所需的1Hz信号。
可以构造一个模4.8*10^7的计数器用于计数,并使计数器输出的最高位在一秒之内恰好变化一次,且占空比为50%,故采用7片74x163进行级联。
计数范围为:0110 1001 00011100 1010 0000 0000-1001 0110 1110 0011 0101 1111 1111。
这样恰好可以保证最高位输出的信号为1Hz 。
这里采用置位法,电路如下。
电子科技大学_交通灯课程设计报告书
数字逻辑课程设计报告姓名:学号:选课号:一、设计题目交通灯控制器二、设计要求1.东西方向为主干道,南北方向为副干道;2.主干道通行40秒后,若副干道无车,仍主干道通行,否则转换;4.换向时要有4秒的黄灯期;5.南北通行时间为20秒,到时间则转换,若未到时,但是南北方向已经无车,也要转换。
6.附加:用数码管显示计时。
三、设计过程1.交通控制灯总体设计方案整个交通控制灯电路可以用主控电路控制交通灯电路的亮灯顺序,用计数器控制亮灯时间并给译码器输入信号以便数码管显示时间,用函数发生器产生频率为1Hz的矩形波信号以供计数器计数。
框图如下:十字路口车辆运行情况只有4种可能(在副干道有车时):(1)设开始时主干道通行,支干道不通行,这种情况下主绿灯和支红灯亮,持续时间为40s。
(2)40s后,主干道停车,支干道仍不通行,这种情况下主黄灯和支红灯亮,持续时间为4s。
(3)4s后,主干道不通行,支干道通行,这种情况下主红灯和支绿灯亮,持续时间为20s。
(4)20s后,主干道仍不通行,支干道停车,这种情况下主红灯和支黄灯亮,持续时间为4s。
4s后又回到第一种情况,如此循环反复。
因此,要求主控制电路也有4种状态,设这4种状态依次为:S0、S1、S2、S3。
即:状态转换图如下:这四个状态可以用用一个4进制的异步清零计数器(74LS160)进行控制并作为主控部分,控制亮灯的顺序。
再用两片计数器(74LS160)控制亮灯时间,分别计数40、20、4。
2.主控电路主控电路是由一块74LS160接成的4进制计数器,即当QC为1时用异步清零法立刻将计数器清为零,同时,另外两片74LS160计数器产生的清零信号与主控电路的计数器的计数CLK连接,即当计数器一次计数完成后(一种的状态的亮灯时间过后),计数器清零,同时主控电路CLK接收一个脉冲,跳至下一状态。
如此循环变可实现四个状态的轮流转换。
3.计数器计数器的作用:一是根据主干道和副干道车辆运行时间以及黄灯切换时间的要求,进行40s、20s、4s 3种方式的计数;二是向主控制器发出状态转换信号,主控制器根据状态转换信号进行状态转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院微机原理课程设计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自动化姓名 ******* 学号 ******** 指导教师千博董瑞军一、微元课程设计1.1课程设计的意义《微机原理》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计算机专业、电子信息专业、自动化专业、机电一体化等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课程设计涉及8086CPU的指令系统、汇编语言及程序设计、存储器组成、8259A中断控制器以及8253可编程定时计数器的编程与应用等内容,是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获取信息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1.2 课程设计的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微机系统在现代生产和生活领域中的应用,了解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对现代科技事业发展的作用,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微机原理知识和控制理论知识为专业学习服务,并使学生受到必要的基本技能的训练,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为微机软硬件开发和分析设计各种自动控制系统打下良好基础。
1.3课程设计的要求(一)设计微处理器8088最小系统;熟练掌握Protel99电路图设计功能设计8088最小系统电路,也可以是其他型号的微处理器1.基本要求了解工具软件在课程设计中的作用。
掌握Protel99电路图设计功能。
熟练掌握工具软件设计8088最小系统电路。
2.重点、难点重点:设计时钟电路、总线电路、存储器(ROM和RAM)电路。
难点:设计译码电路。
(二)设计微机接口应用电路;1设计温度检测A/D变换接口电路2设计D/A变换接口电路驱动直流电机3设计步进电机控制电路1.基本要求了解模数转换电路和数模变换电路的原理。
掌握绘图软件绘图技术。
熟练掌握工具软件设计8088系统接口电路设计。
2.重点、难点重点:用0809设计8位温度检测A/D变换接口电路。
用0832设计8位D/A变换接口电路完成直流电机速度控制难点:用5255和8253设计步进电机控制电路。
(三)打印电路图,撰写设计报告(论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微机系统电路:1.打印电路图,2.写出设计报告(论文)。
电子科技大学_交通灯课程设计报告.doc
电子科技大学_交通灯课程设计报告。
数字逻辑课程设计报告姓氏:学校编号:课程编号:首先,设计课题交通灯控制器2.设计要求1。
东西向为主要道路,南北向为次要道路;2.主路经过40秒后,如果副路上没有车,主路仍然会通过,否则会切换;4.倒车时应有4秒的黄灯周期;5.南北之间的时差是20秒,时间会改变。
如果不是,但没有汽车在南北方向,时间也会改变。
6.附加:使用数码管显示时间。
3.设计流程1。
交通信号灯总体设计方案整个交通信号灯电路可以用主控电路控制交通信号灯电路的点亮顺序,用计数器控制点亮时间,输入信号给解码器,让数码管显示时间,用函数发生器产生频率为1Hz的矩形波信号给计数器计数。
框图如下:显示主道路信号灯计数器主控制电路信号灯副主道路单元脉冲信号灯交叉口车辆操作只有4种可能性(当副主道路上有车辆时):(1)主干道在起点通过,支路不通过。
在这种情况下,主绿灯和分支红灯将亮40秒。
(2)2)40秒后,主干道停止,支路仍然关闭。
在这种情况下,主黄灯和分支红灯亮4秒钟。
(3)4秒后,主干道不通过,支路通过。
在这种情况下,主红灯和分支绿灯将点亮20秒。
(4)4)20秒后,主道路仍然无法通行,分支道路停止。
在这种情况下,主红灯和分支黄灯亮4秒钟。
4秒后,它返回到第一种情况,并重复该循环。
因此,要求主控制电路也有4种状态,设置如下:S0、S1、S2、S3。
那就是:主干道绿灯亮,辅道计数器上的红灯在40秒后从0增加到40 (S0),无车辅道上的黄灯亮,辅道计数器上的红灯在40秒后从0增加到5 (S1),辅道上的车流量小于20s,辅道上的车流量为20S。
二级路上的红灯亮,二级路上的黄灯计数器从0增加到4 (S3),一级路上的红灯亮,二级路上的绿灯计数器从0增加到20 (S2)。
状态转换图如下:无车20秒、20秒、340秒的辅助干道20秒、40秒、20秒、40秒后的状态转换图的四种状态可以由四元异步清零计数器(74LS160)控制,并作为控制照明顺序的主控制部分。
微电子概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 (2)
微电子概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背景微电子概论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是学生进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让学生对微电子技术有一定的基础了解和应用能力,是其复杂电子系统和器件的实践基础。
二、课程设计目的和意义1.培养学生对微电子技术的兴趣和专业素养。
2.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中积累实践经验。
3.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电子信息工程行业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设计内容1.课程设计主题:微电子器件的特性测量与分析。
2.设计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文献调研、设计方案制定、实验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结果报告。
3.完成设计的学生需要提交一份详细的设计报告,以及一份演示讲解的PPT。
四、实验流程1.文献调研:学生需要对微电子器件的特性测量与分析进行较为全面、详细的了解,熟悉相关的检测仪器和测试方法。
此外,还需要查询相关专利文献、学术论文等资源,了解国内外微电子器件的最新研究进展。
2.设计方案制定:根据文献调研的结果,学生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器件的特性测试计划制定,包括器件测量参数、测量设备和电路连接。
在制定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实验误差和数据收集的准确性。
3.实验数据采集:根据设计方案,学生将需要测试的微电子器件接到测试仪器上,并开展测试工作,采集实验数据。
4.数据分析:将实验采集得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行数据预处理、计算和图表绘制,以求得正确和准确的微电子器件特性参数。
5.结果报告: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学生应写出一份详细的设计报告。
设计报告内容应该包括:设计目的、设计原理和实验方法、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实验结果、结论和建议,并附上相应的实验数据展示图、参数计算表格等。
五、课程设计意见本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概论课程设计注重实践环节,增强学生动手实践和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
电子科大课程设计
电子科大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子科大本年级课本中基本电子元件的工作原理和功能。
2. 使学生了解电路的基本原理,能够识别和分析简单的电子电路。
3. 培养学生对电子科技发展历程的认知,了解电子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能够正确搭建和测试简单的电子电路。
2. 提高学生运用电子元件设计和制作实用电子产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电子科技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其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合作、分享、尊重他人的团队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我国电子科技事业的自豪感,激发其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学生特点:本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子科技基础知识,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但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不一。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电子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电子元件原理与功能:依据课本第二章内容,介绍电阻、电容、电感等基本电子元件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并通过实例分析电子元件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
2. 电路原理与分析:结合第三章内容,使学生掌握电路基本原理,学习电路分析方法,能识别并分析简单的串联、并联和混联电路。
3. 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根据第四章内容,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搭建简单的电子电路,如放大器、振荡器等,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4. 电子科技应用:参考第五章内容,介绍电子科技在日常生活、通信、计算机等领域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电子科技发展的认识。
5. 实践与创新:结合课本实验部分,组织学生进行电子制作和实验,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电子元件原理与功能第二周:电路原理与分析第三周: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第四周:电子科技应用第五周:实践与创新(实验课)教学内容进度安排:每周安排一次理论课,一次实验课,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电子科大通信课程设计
电子科大通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如信号、信道、调制解调等;2. 学会分析并描述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工作原理;3. 掌握通信系统中常见的技术参数及其影响,如带宽、误码率、信噪比等。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通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通信系统;2. 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进行通信系统性能分析的能力;3. 提高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技术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通信工程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通信领域新技术的热情;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3. 强化学生的国家意识,让他们认识到通信技术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电子科大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学生实际水平和教学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通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未来在通信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通信原理概述:介绍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分类,使学生建立通信系统的整体认识。
- 教材章节:第1章 通信原理概述2. 信号与信道:讲解信号的分类、特性,信道的特性、模型及信道容量。
- 教材章节:第2章 信号与系统,第3章 信道3. 模拟通信技术:分析模拟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包括幅度调制、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
- 教材章节:第4章 模拟调制4. 数字通信技术:阐述数字通信系统的原理,包括数字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等技术。
- 教材章节:第5章 数字通信5. 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介绍误码率、信噪比、带宽等性能参数,分析通信系统的性能。
- 教材章节:第6章 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6. 现代通信技术:概述无线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等现代通信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 教材章节:第7章 现代通信技术7. 实践教学:设计实验项目,让学生动手搭建简单通信系统,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电子科大综合课程设计
电子科大综合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子科大综合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如电路原理、电子器件、信号与系统等;2. 帮助学生了解电子科技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3.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能够正确使用电子仪器、设备和软件工具;2.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能在项目中进行有效分工与协作;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能够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电子科技事业,树立为我国电子科技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念;2. 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循学术规范;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关注电子科技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综合实践课程,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子科技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将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电路原理:讲解基本电路元件、电路分析方法以及电路设计原理,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让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知识。
2. 电子器件:介绍常用电子元器件的原理、特性及应用,如晶体管、运算放大器等,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能够正确选用电子元器件。
3. 信号与系统:讲解信号的分类、特性,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依据教材章节,让学生了解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理论。
4. 电子制作实践:开展综合性实践项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包括电路焊接、调试、故障排查等,结合教材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5. 前沿技术讲座:邀请行业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电子科技领域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
电子科大雷达课程设计
电子科大雷达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雷达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雷达方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掌握雷达信号处理的基本方法,包括脉冲压缩、动目标显示(MTI)和动目标检测(MTD)。
3.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类型的雷达系统,如脉冲雷达、连续波雷达和相控阵雷达,并了解它们的工作特点和应用领域。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雷达系统,并进行参数计算,以评估系统性能。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雷达信号处理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 学生能够操作雷达模拟软件,进行基本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完成雷达信号的简单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雷达技术及其在国防、民用领域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对科技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激发对电子工程领域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3. 学生能够认识到雷达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子科技大学高年级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子工程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际操作,通过案例分析、课程设计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关注行业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并为后续深造或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雷达原理基础:包括雷达方程、雷达截面、传播衰减等基本概念,涉及教材第1章内容。
2. 雷达信号与脉冲雷达:讲解雷达信号的特性、脉冲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其波形设计,涉及教材第2章内容。
3. 雷达信号处理:涵盖脉冲压缩、动目标显示(MTI)和动目标检测(MTD)等信号处理技术,涉及教材第3章内容。
4. 雷达系统类型:介绍脉冲雷达、连续波雷达、相控阵雷达等不同类型雷达的原理、特点及应用,涉及教材第4章内容。
电子科技大学雷达原理课程设计
雷达原理与系统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姒强姓名:张基恒学号:2011029180014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一:课程设计要求设计一雷达系统,对21m 的目标,要求探测距离为10km ,发射波形为常规脉冲,方位角分辨力为2°,俯仰角分辨力为20 °,距离分辨力为15m 。
要求: 1. 设计和计算雷达系统的各项参数,包括工作频率、发射功率、接收机灵敏度、天线孔径和增益,脉冲重复频率、相参积累时间等。
2. 分析系统的最大不模糊速度和最大不模糊距离、计算系统的速度分辨力。
3. 在学完雷达系统脉冲压缩相关内容后,设计线性调频波形,使雷达的作用距离增加到200km ,距离分辨力达到3米。
并画出单一目标回波经过脉冲压缩后的波形。
二:系统设计1.设计和计算雷达系统的各项参数(1)由距离分辨率的公式:min 2c R τ∆= ,式中c 为电波传播数度,τ为脉冲宽 度,则7min 82215100.1310R s s s c τμ-∆⨯====⨯. 取雷达的工作频率为 1.5f GHZ =,发射功率30t P kW =,则893100.21.510c m m f λ⨯===⨯。
(2)雷达的角度分辨力取决于雷达的工作波长λ 和天线口径尺寸L ,约为/2L λ ,则可得:水平口径尺寸L 为:0.2 2.872290L m m λπα==≈⨯ 垂直口径尺寸h 为: 0.20.287229h m m λπβ==≈⨯天线的孔径:222.870.2870.82A Lh m m ==⨯= 天线增益22440.822570.2AG ππλ⨯==≈ (3) 发射波形为简单的矩形脉冲序列,设脉冲宽度为τ,脉冲重复周期为r T 则有:av tt r rP P P f T ττ==设r f τ称作雷达的工作比为D ,常规的矩形振幅调制脉冲雷达工作比的范围为0.0001-0.01,为了满足测距的单值性,取0.005D =,则 60.005500.110r Df Hz kHz τ-===⨯ (4)接收机灵敏度若以单基地脉冲雷达为例,天线采用收发共用,则雷达方程为:124max 2min 4t r i P A R S σπλ⎡⎤=⎢⎥⎣⎦所以,接收机灵敏度()23212min 42424max 301010.82410440.210t r i P A S w w R σπλπ-⨯⨯⨯==≈⨯⨯⨯ (5)相参积累时间设单基地脉冲雷达的天线为360 环扫天线,天线扫描速度5/min a r Ω=,水平波速选择时运用最大值测向,当水平波速的宽度大于显示器的亮点直径时,可取:0.5==2θα则对一个点目标的相参积累时间t 为:0.5215360/6015a t s s θ===Ω⨯脉冲积累个数31101066715r n tf ==⨯⨯≈ 2.雷达系统的最大不模糊速度,最大不模糊距离,速度分辨率不产生频闪的条件是:12d r f f ≤ 其中d f 表示脉冲多普勒频率,由2r d v f λ= 关系可得最大不模糊速度:3max0.25010/250/44rr f v m s m s λ⨯⨯=== 雷达的最大单值测距范围由其脉冲重复周期r T 决定,为保证单值测距,通常应选取:8max331032225010r r cT c R m km f ⨯≤===⨯⨯ 故最大不模糊距离max 3R km = 。
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
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电子科技大学课程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对电子科技领域的兴趣和热情。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电子科技大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了解电子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电子科技实验操作能力,能够使用相关软件进行电子科技设计和模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电子科技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培养对电子科技领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电子科技大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电子科技的基本概念:电子科技的发展历程,电子元件的基本特性,电子电路的基本概念。
2.电子科技的原理:电子元件的工作原理,电子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的原理。
3.电子科技的应用:电子设备的基本构成,电子产品的开发和生产过程,电子科技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电子科技大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电子科技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子科技的知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电子科技大学课程的经典教材,保证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电子科技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电子科技领域的相关知识。
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电子科技的知识。
4.实验设备:提供实验室设备,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电子科大雷达课程设计
电子科大雷达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电子科大雷达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雷达的基本原理、雷达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雷达信号的处理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雷达系统设计和优化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雷达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对科技事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雷达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雷达的定义、分类、工作原理和发展历程。
2.雷达系统组成:讲解雷达的天线、发射机、接收机、信号处理器等主要部件的功能和作用。
3.雷达信号处理:重点介绍雷达信号的产生、接收、处理和分析方法。
4.雷达系统设计和应用:结合实际案例,讲解雷达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应用领域。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雷达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信号处理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雷达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3.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雷达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我们将为学生提供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雷达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一批雷达领域的经典参考书,方便学生深入学习。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配备齐全的雷达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验操作。
5.在线资源:推荐一些优质的在线课程和学术文章,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2.作业:布置适量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电子科技大学-ASIC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科技大学专用集成电路(ASIC)课程设计报告学号:290130xxxx学生姓名:X X X课题名称:交换网络复用与解复用模块设计无线通信与嵌入式系统实验室通信集成电路与系统工程中心2011年12月一、设计原理我国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是我国发展最早的电信网,主要为刚户提供电话业务。
就目前来看,PSTN仍然是规模最大、业务量最高的电信业务网。
◆交换系统在电话网中的作用电信交换的基本含义是在公用网大量的终端用户之间,按所需目的地相互传递信息,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主叫用户的信息,可以通过电信网中的交换节点发送到所需的任何一个或多个被叫用户。
电话交换是电信交换中最基本的一种交换方式。
一个交换系统应具有下述的三个功能:l、为两个用户通过话音信号进行会话临时提供一条双向传输的媒介,其通频带应在300-3400H Z之间。
2、提供并传输用户线和网内各种信号。
这些信号包括摘挂机信号、电话号码以及为呼叫的建立、监视和释放所必须的控制信号。
这些控制信号要在网络内的相关节点予以执行。
3、为了提高电话网络的运行和管理效率,网内还需要互相和处理一些命令和信息(如话务餐测量、计费、设备故障检测、故障诊断、故障应急处理和故障排除后的重新运行组织等)。
◆程控数字交换系统是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的。
1.硬件程控数字交换系统的硬件可以分为三个系统:话路系统、控制系统和输入输出系统,如图1-1所示。
图1-1 程控数字交换机的基本组成话路系统是指与话音接续有关的设备,它又包括用户级、远端用户级、各种中继接口、信号部件和选组级,其中选组级为交换系统的核心设备。
控制系统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呼叫进行处理:另一方面对整个交换系统的运行进行管理、监测和维护。
控制系统的硬件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处理机(CPU),另一个是存储器。
其中处理机是控制系统的核心。
输入输l出系统一般包括打字机、显示器、打印机、以及磁盘和磁带机等外存储器。
打字机是用来输入维护、测试、运转管理等方面的人机命令、显示器和打印机是交换机的输出设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学院《综合课程设计指导书》传输专题设计(频分复用)班级通信18班学生李澳学号2011019180012教师饶力,刘镰斧【设计名称】传输专题设计(频分复用)【设计目的】要求学生独立应用所学知识,对通信系统中的典型部件电路进行方案设计、分析制作与调测电路。
通过本专题设计,掌握频分复用的原理,熟悉简单复用系统的设计方法。
【设计思想】每路话音信号带宽为300~3400Hz,取4kHz作为标准带宽;而电缆传输频带60kHz~156kHz,即带宽为96kHz。
由于是全双工,96kHz的带宽正好可容纳24路信号(A-B,12路,B-A,12路)在一个信道上传输。
【系统原理】各路信号m(t)首先由低通滤波器进行限带,限带后的信号分别对不同频率的载波进行线性调制,形成频率不同的已调信号。
为了避免已调信号的频谱交叠,各路已调信号由带通滤波器进行限带;再利用加法器把3路信号加在一起,合成一个前群,12路信号形成4个前群,利用加法器将这四个前群加在一起,形成多载波信号,在共享信道上传输。
在接收端, 为了使发送方不至于收到自己发出的信号,由混合线圈接收, 经过带通滤波器滤波,相干解调,低通滤波,再经过放大器放大,得到解调信号。
【设计指标】设计一个频分复用调制系统,将12路语音信号调制到电缆上进行传输,其传输技术指标如下:1. 语音信号频带:300Hz~3400Hz。
2. 电缆传输频带:60KHz~156KHz。
3.传输中满载条件下信号功率不低于总功率的90%。
4.电缆传输端阻抗600Ω,电缆上信号总功率(传输频带内的最大功率)不大于1mW 。
5.语音通信接口采用4线制全双工。
6.音频端接口阻抗600Ω,标称输入输出功率为0.1mW 。
7.滤波器指标:规一化过渡带1%,特征阻抗600Ω,通带衰耗1dB ,阻带衰耗40dB (功率衰耗),截止频率(设计者定)。
8.系统电源:直流24V 单电源。
【系统设计框图】A B 传输(发送端):图1 传输原理示意图(A 至B)其中各个滤波器的通带频率范围如下:LPF0 ~ 4kHzBPF1 12kHz~ 16kHz BPF2 16kHz ~ 20k Hz BPF3 20kHz ~ 24kHz BPF4 60kHz ~ 72kHz BPF5 72kHz ~ 84kHz BPF6 84kHz ~ 96kHz BPF7 96kHz ~ 108kHzB A 传输(发送端):图2 传输原理示意图(B 至A)其中各个滤波器的通带频率范围如下:LPF0 ~ 4kHzBPF1 12k ~ 16k BPF2 16k ~ 20k BPF3 20k ~ 24k BPF8 108k~120k BPF9 120k~132k BPF10 132k~144k BPF11 144k~156k信号在信道上的传输频带为:60kHz ~ 156kHz 其中A B 传输所占用频带为:60kHz ~ 108kHz→B A 传输所占用频带为:108kHz ~ 156kHz→接收端原理示意图(以B 端接收为例,为方便起见,只画出了前3路信号)图3系统接收端原理示意图如上图所示,发送端插入一个导频,将接收到的信号通过一个通带为60kHz 156kHz 的带通滤波器,再通过相干解调器,将信号频谱搬移到基带。
:第1路信号用LPF 进行滤波,其余均通过BPF 进行滤波,滤波之后每路信号再经过放大器进行放大即可恢复出原始信号。
下面分别对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详细介绍。
【系统具体功能实现电路】一、载波产生电路1、晶体振荡器产生正弦信号设计时用晶体振荡器先产生基准正弦信号,再利用锁相环进行频率的合成,以产生设计所需的各种信号。
图4为基准信号产生电路。
图4 基准信号产生电路2、频率合成器产生载频在得到基本正弦信号之后,可以采用锁相式频率合成器来获得不同频率的载频。
产生载频信号的电路示意图如下图5所示。
图5 锁相频率合成器基本框图在环路锁定时,在上图5中,鉴相器两输入的频率相同,即r df f =是VCO 输出频率经N 分频后得到的,即d f o f/d o f f N=所以输出频率 o rf N f =设计中的锁相环电路可以用集成的频率合成器,如MC145106,其原理框图如图6所示:图6 MC45146电路原理框图经分频器输出的信号不一定满足信号的设计要求,可以再级联一个频率和成器,也可以用锁相环技术,其,则总的有:o in f M f =/o in f M f N=例如产生一个设计所需的12KHZ 的信号,则可以M=3,N=250。
要产生实验中的其它信号与之类似。
二、导频插入及提取由于采用相干解调,就需要获得与发送端同频同相的相干载波对已调信号进行解调,也即需载波同步。
解调载波的获取,是从发端发送的导频获得。
因为是抑制载波调制,所以在已调信号中不含有载波功率,就不能直接提取载波。
可采用插入导频法, 发送端导频的插入,应插在信号功率为零的地方,这样便于提取。
插入导频法是在发送信号的同时,在适当的频率位置上,插入一个称作导频的正弦波,在接收端就提取出这个导频作本地载波,用于同步解调(相干检测)。
导频插入电路的原理图如图7所示。
图7 发送端导频插入原理示意由图7可知,()()sin cos o c c u t Am t a t a tωω=-在接收端,导频提取可采用窄带导频滤波器,或直接用锁相环来提取。
示意图如图8。
图8 接收端导频提取示意图相应的表达式推导经过低通滤波器后,即可恢复出调制信号s(t)。
导频的加入可以用加法器将已调信号与导频相加实现。
加法器电路将在下面内容中给出。
三、调制与解调电路由于系统采用SSB 方式调制,相干解调,所以对于调制与解调电路,在电路实现上本质是相同的,都是载波与未调制信号(或已调制信号)相乘。
因此系统中这两部分可以采用相同的设计。
这里采用两输入的乘法器模块MC1596即可实现。
本系统在调制与解调时均采用二次调制(解调)。
调制(解调)电路关键乘法器模块仿真如图9所示。
在解调时有一点需要说明,本系统采用二次解调。
由于滤波器归一化过渡带指标必须大于1%,致使无法在100KHZ 以上的高频准确截取4KHZ 的频带。
如果采用一次解调,由于过渡带较宽,所带来的噪声会在解调后叠加到语音信号中去。
故采用两次解调。
具体解调方法在系统总体框图中已经指出,这里不再赘述。
图9系统调制(解调)模块仿真图四、滤波器设计滤波器(低通和带通)相关的设计参数已经在系统传输框图中给出。
这里再从设计指标上进行简单说明。
用滤波法产生单边带信号时,一次群滤波器都为低通通滤波器(取上边带),规一化过渡带1%,特征阻抗600Ω,通带衰耗1dB,阻带衰耗40dB(功率衰耗),截止频率为单边带调制的载频频率,二次群滤波器都为高通通滤波器(取下边带),规一化过渡带1%,特征阻抗600Ω,通带衰耗1dB,阻带衰耗40dB(功率衰耗),截止频率也为单边带调制的载频频率。
一次群SSB调制器后的滤波器为带通滤波器,规一化过渡带1%,特征阻抗600Ω,通带衰耗1dB,阻带衰耗40dB(功率衰耗),中心频率为单边带调制的载频频率,带宽为4KHZ.→在上面的调制框图,A B传输调制中,BPF1-BPF3为第一级调制后的BPF,BPF4-BPF7为第二级调制后的BPF,由于在接收端解调后的BPF与调制时的对应的BPF相同,所以没有列出接收端的BPF,接收端最后相干解调后,→需要接一低通滤波器LPF。
下面给出A B传输的滤波器的参数。
单位为kHz。
中心频率通带带宽阻带带宽归一化过渡带BPF113.85 3.1 4.35%BPF217.85 3.1 4.3 3.75%BPF321.85 3.1 4.33%BPF466123614.3%BPF578123612.5%BPF690123611.1%BPF7102123610%表1 系统各带通滤波器设计参数相干解调后所接LPF的截止频率为4kHz。
五、加法器电路系统中的信号需要多次加法运算,总共涉及3种加法器,它们分别是3输入加法器(前群合成),4输入加法器(二次群产生)以及2输入加法器(导频加入)。
3种加法器分别如下图所示。
图10 3输入加法器(用于前群产生)图11 4输入加法器(用于二次群合成)图12 2输入加法器(用于导频插入)六、四——二线转换由于语音信号是收和发同时存在(收二线,发二线),所以是四线,而传输线是二线,这就需要进行四——二线转换。
四——二线转换原理图如图13所示。
在将二次群信号送入电缆传输时,为了使发送方不至于收到自己发出的信号,采用混合线圈。
混合线圈的等效原理图如图18所示。
混合线圈原理是一个平衡电桥,使本端发送的信号不能渗漏到本端的接收信号处而形成回波。
图13 四——二线转换原理图图14 混合线圈的等效原理图当电桥平衡时(4个电阻大小相等),发端信号在收端A, B两点产生的电位相等,A到B间无电流流过,所以收端不会收到发端信号。
而对发端和收端来说,输入,输出阻抗均为600Ω。
具体电路如图15所示。
图15 四-二线转换电路仿真七、放大电路根据给定指标,输入输出功率为0.1mw(一路信号),而每调制一次,电压幅度就衰减1/2,经过两次调制,电压幅度衰减为原来的1/4。
在二——四线转换中,电压还要衰减1/2。
总的电压衰减为1/8。
按照功率与电压的关系,功率和电压是平方关系,即:2/P U R 其中:P 为平均功率, U 为平均电压, R 为阻抗。
在已知平均功率和阻抗的条件下,可算出平均电压值。
由于总电压衰减了1/8,所以总功率就衰减了。
21/8例:输入功率为0.1mw,到线路端时,只有: mw =0.001563mw20.1/8而根据设计要求,线路上的信号总功率为0.9mw,分到每一路信号的功率为0.9/24mw =0.0375mw 。
要完成上述指标,必须将被衰减了的信号进行放大,以满足设计要求。
放大倍数为N.N=0.0375/0.001563=24.电路如图16。
图16放大器电路仿真图其中R2=600 ,R1=150 ,Avf = 5, Vcc =12V 。
【设计指标计算】1、音频端接口阻抗600Ω,标称输入输出功率为0.1mW 。
因此输入电压为(0.1mW * 600Ω) =0.2449 V 2、滤波器指标:采用二次调制。
第一次用:12KHz,16KHz,20KHz 调制形成前群。
按最高载频计算,即 =600Hz ,=20KHz ,则1f ∆1c f , 即3% 。
03.0102060031=⨯=α第二次分别用84kHz 、96kHz 、108kHz 、120kHz 调制,按最高载频120KHz 计算, 即, ,则321024⨯=∆f 3101202⨯=c f2.010********32=⨯⨯=α,完全能够满足设计给定的归一化过渡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