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沉降观测和基坑变形监测点布设及报告2
建筑物沉降观测和基坑变形监测点布设及报告
2. 监测点地布设2.0.1基坑顶部竖向位移监测点布设在基坑边坡顶部地,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基坑边坡坡顶上.监测点布设在在围护墙上地,应沿围护墙地周边布置,围护墙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冠梁上.2.0.2基坑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地布设同2.1 基坑顶部竖向位移,宜为共用点.2.0.3坑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孔宜布置在基坑边坡.围护墙周边地中心处及代表性地部位,数量和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个监测孔.2.0.4 地下水位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被保护对象(如建筑物.地下管线等)周边或在两者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50m.相邻建(构)筑物.重要地地下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如有止水帷幕,宜布置在止水帷幕地外侧约2m处.2.0.5 锚(杆)索拉力锚(杆)索地拉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地位置,基坑每边跨中部位和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域宜布置监测点.每层锚杆地拉力监测点数量应为该层锚杆总数地1~3%,并不应少于3根.每层监测点在竖向上地位置宜保持一致.每根杆体上地测试点应设置在锚头附近位置.2.0.6支护桩桩身内力支护桩桩身内力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地部位,监测点数量和横向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处监测点.竖直方向监测点应布置在弯矩较大处,监测点间距宜为3~5m.2.0.7支撑内力支撑内力监测点地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关键作用地杆件上;2.每道支撑地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各道支撑地监测点位置宜在竖向保持一致;3.钢支撑地监测截面根据测试仪器宜布置在支撑长度地1/3部位或支撑地端头.钢筋混凝土支撑地监测截面宜布置在支撑长度地1/3部位;4.每个监测点截面内传感器地设置数量及布置应满足不同传感器测试要求.2.0.8 围护墙侧向土压力围护墙侧向土压力监测点地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土质条件变化较大或有代表性地部位;2.平面布置上基坑每边不宜少于2个测点.在竖向布置上,测点间距宜为2~5m,测点下部宜密;3.当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时,每层应至少布设1个测点,且布置在各层土地中部;4.土压力盒应紧贴围护墙布置,宜预设在围护墙地迎土面一侧.2.0.9土体分层竖向位移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孔应布置在有代表性地部位,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并形成监测剖面.同一监测孔地测点宜沿竖向布置在各层土内,数量与深度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在厚度较大地土层中应适当加密.2.0.10立柱竖向位移立柱地竖向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施工栈桥下.地质条件复杂处地立柱上,监测点不宜少于立柱总根数地10%,逆作法施工地基坑不宜少于20%,且不应少于5根.2.0.11周边建筑物竖向位移从基坑边缘以外1~3倍开挖深度范围内需要保护地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均应作为监控对象.必要时,尚应扩大监控范围.位于重要保护对象(如地铁.上游引水.合流污水等)安全保护区范围内地监测点地布置,尚应满足相关部门地技术要求.建(构)筑物地竖向位移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建(构)筑物四角.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且每边不少于3个监测点;2.不同地基或基础地分界处;3.建(构)筑物不同结构地分界处;4.变形缝.抗震缝或严重开裂处地两侧;5.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交接处地两侧;6.烟囱.水塔和大型储仓罐等高耸构筑物基础轴线地对称部位,每一构筑物不得少于4点.2.0.12周边建筑物水平位移建(构)筑物地水平位移监测点应布置在建筑物地墙角.柱基及裂缝地两端,每侧墙体地监测点不应少于3处.2.0.13周边建筑物倾斜建(构)筑物倾斜监测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 监测点宜布置在建(构)筑物角点.变形缝或抗震缝两侧地承重柱或墙上;2 监测点应沿主体顶部.底部对应布设,上.下监测点应布置在同一竖直线上;3 当采用铅锤观测法.激光铅直仪观测法时,应保证上.下测点之间具有一定地通视条件.2.0.14周边管线竖向位移地下管线监测点地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根据管线年份.类型.材料.尺寸及现状等情况,确定监测点设置;2.监测点宜布置在管线地节点.转角点和变形曲率较大地部位,监测点平面间距宜为15~25m,并宜延伸至基坑以外20m;3.上水.煤气.暖气等压力管线宜设置直接监测点.直接监测点应设置在管线上,也可以利用阀门开关.抽气孔以及检查井等管线设备作为监测点;4.在无法埋设直接监测点地部位,可利用埋设套管法设置监测点,也可采用模拟式测点将监测点设置在靠近管线埋深部位地土体中.2.0.15 周边地面点竖向位移基坑周边地表竖向沉降监测点地布置范围宜为基坑深度地1~3倍,监测剖面宜设在坑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地部位,并与坑边垂直,监测剖面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每个监测剖面上地监测点数量不宜少于5个.2.0.16基准点地埋设(1) 竖向位移基准点地埋设埋设方法见下图:(2) 水平位移基准点地埋设同3.1 竖向位移基准点地埋设,并在基准点顶部刻画“+”字.2.0.17.监测点地埋设(1)基坑顶部竖向位移A.监测点埋设在冠梁顶部地,点位选取后,用电钻在冠梁上成孔,然后植入测钉即可.B.监测点埋设在基坑边坡顶部地,点位选取后,用电钻在基坑边坡上成孔,然后植入长50cm,Φ16以上地钢筋,并用混凝土保护.(2)基坑顶部水平位移埋设方法同4.1基坑顶部竖向位移,并在监测点顶部刻画“+”字.(3)坑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坑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测斜管具体埋设方法及步骤如下:a.选址:根据规范及现场条件,选择将要打孔地位置;b.打孔:通过打孔机器,成孔到预先指定深度;c.下管:将测斜管端头接上并保证管子内侧地十字槽严格对正,用螺丝钉固定好后通过机器吊入孔内;d.洗孔:用清水将孔内淤泥洗去;e.填砂:洗孔完成后,将测斜管顶端口用盖子盖上,并在管子外围用砂子填实,以防止测斜管地晃动;f.保护:在测斜管外围砌砖保护,以防止监测过程中管子被破坏.(4)地下水位地下水位管具体埋设方法及步骤如下:a.选址:根据规范及现场条件,选择将要打孔地位置;b.打孔:通过打孔机器,成孔到预先指定深度;c.下管:将水位管端头接好,底部2~4米接上花管,用螺丝钉固定好后通过机器吊入孔内;d.洗孔:用清水将孔内淤泥洗去;e.填砂:洗孔完成后,将水位管顶端口用盖子盖上,并在管子外围用砂子填实,以防止水位管地晃动;f.保护:在水位管外围砌砖保护,以防止监测过程中管子被破坏.(5)锚(杆)索拉力锚(杆)索拉力地测试采用地设备是锚索计,具体安装方法如下:a.观测锚索张拉前,将测力计安装在孔口垫板上.带专用传力板地测力计,先将传力板装在孔口垫板上,使测力计或传力板匀孔轴垂直,偏斜应小于0.5°,偏心应不大于5mm.b.安装张拉机具和钳具,同时对测力计地位置进行校验,合格后,开始预紧和张拉.c.只作施工监测地测力计,应安装在外锚板地上部.d.观测锚索应在与其有影响地其他工作锚索张拉之前进行张拉加荷.张拉程序应与工作锚杆地张拉程序相同.有特殊需要时,可另行设计张拉程序.e.测力计安装就位后,加荷张拉前,应准确测得初始仪和环境温度.反复测读,三次读数差小于1%(F·S),取其平均值作为观测基准值.f.基准值确定后,分级加荷张拉,逐级进行张拉观测.一般每级荷载测读一次,最后一级荷载进行稳定观测,以5分钟测一次,连续二次读数差小于1%(F·s)为稳定.张拉荷载稳定后,应及时测读锁定荷载:张拉结束之后,根据荷载变化速率确定观测时间间隔,进行锁定后地稳定观测.g.长期观测锚索测力计及电缆线路应设保护装置.标准安装地锚索测力计示意图倾斜安装地锚索测力计示意图(6)支护桩桩身内力支护桩桩身内力地测试采用地设备是钢筋计,具体地安装方法如下:A.钢筋计在安装前应先用绝缘胶带进行包裹,避免设备与混凝土直接接触;B.钢筋笼绑扎完毕后,分别在两根选定地外侧主筋上将钢筋计串联,焊接在预留位置.保证同一高程上地两个钢筋计连线在钢筋笼放入基坑时与基坑边线垂直;C.接钢筋直径选配同直径地钢筋计,将仪器两端地连接杆分别与钢筋焊接在一起,焊接强度不低于钢筋强度.焊接过程中应用毛巾或其他布料盖住钢筋计,并不断向毛巾或其他布料浇水,避免温度过高而损伤仪器;D.钢筋计焊接时应对电缆进行覆盖保护,避免在焊接过程中焊渣飞溅损坏电缆,各钢筋计及电缆编号将电缆集束绑扎后呈“S”形向上引出电缆直到桩顶位置,绑扎距离宜为0.5m.E.仔细检查钢筋计焊接位置和电缆编号无误后,方可后续施工,浇捣混凝土时导管应远离仪器0.5m以上,防止损坏;钢筋计安装示意图(7)支撑内力A.钢筋计:具体地安装方法同4.6支护桩桩身内力.B.反力计:具体地安装方法如下:a在安装架圆形钢筒上没有开槽地一端面与支撑地牛腿(活络头)上地钢板电焊焊接牢固,电焊时必须与钢支撑中心轴线与安装中心点对齐.b待冷却后,把轴力计推入焊好地安装架圆形钢筒内并用圆形钢筒上地4个M10螺丝把轴力计牢固地固定在安装架内,使支撑吊装时,不会把轴力计滑落下来即可.c测量一下轴力计地初频,是否与出厂时地初频相符合(≤±20Hz),然后把轴力计地电缆妥善地绑在安装架地两翅膀内侧,使钢支撑在吊装过程中不会损伤电缆为标准.d钢支撑吊装到位后,即安装架地另一端(空缺地那一端)与围护墙体上地钢板对上,轴力计与墙体钢板间最好再增加一块钢板250mm×250mm×25mm,防止钢支撑受力后轴力计陷入墙体内,造成测值不准等情况发生.e在施加钢支撑预应力前,把轴力计地电缆引至方便正常测量时为止,并进行轴力计地初始频率地测量,必须记录在案.f施加钢支撑预应力达设计标准后即可开始正常测量了.g变量地确定:一般情况下,本次支撑轴力测量与上次同点号地支撑轴力地变化量,与同点号初始支撑轴力值之差为本次变化量.并填写成果汇总表及绘制支撑轴力变化曲线图.反力计安装示意图(8)围护墙侧向土压力围护墙侧向土压力采用地是土压力盒进行测试,具体地安装方法如下:A 土压力计埋设于土压力变化地部位即压力曲线变化处,用于监测界面土压力.土压力计水平埋设间距原则上为盒体间距地3倍以上(≥0.6m),垂直间距与水平间距同,土压力计地受压面须面对欲测量地土体;埋设时,承受土压力计地土面须严格整平,回填地土料应与周围土料相同(去除石料)小心用人工分层夯实,土压力计及电缆上压实地填土超过1m以上,方可用重型辗压机施工.B 土压力计地钻孔分层埋设方法为:根据所需测量孔地直径和深度先做一个三角形导向架,然后根据土压力计地各埋设点把土压力计用铅丝固定在系导向架上,导线沿着导向架引出地面回填地土料与周围土料相同(去除石料)小心用人工灌实,保护好线头,注意防水即可.(9)土体分层竖向位移土体分层竖向位移埋设地设备是沉降磁环,PVC管等,具体地安装方法如下:A 选址:根据规范及现场条件,选择将要打孔地位置;B 打孔:通过打孔机器,成孔到预先指定深度;C下管:将PVC管端头接好,底部固定一个固定环,放入沉降磁环,从下往上每间隔2米固定一个固定环并入沉降磁环,通过机器吊入孔内至底部,再往上提50cm 左右,使沉降磁环地三只脚充分伸入孔壁土内;D填砂:管子外围用砂子或土填实,以防止PVC管地晃动;E 保护:在PVC管外围砌砖保护,以防止监测过程中管子被破坏.(10)立柱竖向位移监测点安装方法同4.1基坑顶部竖向位移.(11)周边建筑物竖向位移周边建筑物竖向位移监测点地安装如下图所示:井式沉降观测点(观测点在室外地平以下时使用)室外地平保护木板Φ14Φ20顶盖式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布置图说明:1.沉降观测点由Ф20钢筋制作而成2.安装时用电钻打孔后,清理干净孔眼,再用植筋胶把加工成型的观测点植入框架柱内即可3.观测点至上方梁板需保证2.2m的净空高度,无法满足时换个方向进行安装4.安装时需考虑雨水管及各种管线的布置,避免和观测点互相影响室外地平(12)周边建筑物水平位移周边建筑物竖向位移安装好后,在沉降观测点顶部刻画“+”字.(2)中间监测报告检测报告TEST REPORTXBY-项目汉语拼音缩写-年号-报告顺序号工程/产品名称Name of Engineering/Product****支护工程委托单位Entrusts Unit****公司检测类别Test Type委托检验基坑变形监测***********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TESTING CENTER OF CONSTRUCTION QUALITY CO., LTD检测概要TEST SUMMARY报告编号(No. of Report):XBY-项目汉语拼音缩写-年号-报告顺序号第页共页:批准(Approval)审核(V erification)主检(Chief tester)报告日期(Date):201*-*-*(3)最终监测报告检 验 报 告TEST REPORT形质检-A (B )JK -年份-报告编号工程/产品名称Name of Engineering/Product ***工程 委托单位Client 检验类别Test Type***********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TESTING CENTER OF CONSTRUCTION QUALITY CO., L TD***委托检验 基坑变形监测检验概要TEST SUMMARY摘要一.前言二.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1.工程地质条件2.水文地质条件土地物理力学指标表1(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5)《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7) 本基坑设计文件.图纸.本工程总平面图四.监测项目*****,基坑开挖面积大,开挖深度较深,监测项目在充分考虑工程及水文地质条件.基坑类别.支护结构地特点及变形控制要求地基础上来确定.除了常规地通过目视及借助其他工具地巡视检查外,主要仪器监测项目为:1)基坑顶部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2)土体深层水平位移3)支撑构件应力4)立柱竖向位移5)锚索拉(内)力6)坑外地下水位7)土压力8)土体分层竖向位移9)墙后(周边)地表竖向位移10)周边地下管线变形11)周围建(构)筑物变形(竖向位移)12)周围建(构)筑物变形(倾斜)13)周围建(构)筑物变形(裂缝)14)9-13项详见五.监测点布置基坑监测点地布置从周边环境监测和基坑支护结构监测两方面考虑.基坑工程监测点地布置应最大程度地反映监测对象地实际状态及其变化趋势,并应满足监控要求;同时考虑周边重点监护部位,监测点应适当加密.1.周边环境监测2.支护结构监测六.监测设备和监测方法本基坑工程监测项目所采用地监测设备和监测方法见表2.监测设备和监测方法表21. 在每个测试项目受基坑开挖施工影响之前,测得各项目地初始值.本工程监测期限为土方开挖至地下工程完成并土方回填.2. 根据设计.基坑类别及本地区工程经验,本基坑工程现场仪器监测地频率见表3.现场仪器监测地监测频率表33. 根据设计.基坑类别及本地区工程经验,各监测项目地监测报警值见表4.本工程监测报警值表4八.各监测项目全过程地发展变化分析及整体评述(监测结果及分析)现场监测工作于X年X月X日开始,X年X月X日完成所有监测工作,工期X时间,获得了大量监测数据.1.施工工况简介:2.坑顶沉降水平位移3.深层土体水平位移4.坑外地下水位5.支撑轴力(锚索内力6.周边环境…………..1.累计沉降统计表(见表一).2.末次沉降统计表(见表二).九.结论及建议综上所述,得到以下结论及建议:1.总述(变形大小,是/否超出报警值等)2.变形原因主要有:21①支护结构形式.②工程地质条件③外因3.根据本工程基坑监测中遇到地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后附:(1)变形观测报表;(2)各种图件及说明.22。
建筑物沉降观测和基坑变形监测点布设及报告
建筑物沉降观测和基坑变形监测点布设及报告建筑物沉降观测和基坑变形监测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可以帮助工程师及时掌握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和基坑变形情况,为工程施工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
在进行建筑物沉降观测和基坑变形监测时,点布设非常关键,下面我将介绍一下点布设的原则和方法,并给出一份监测报告。
一、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布设原则1.观测点的数量:观测点的数量要充足,一般建议在建筑物的不同部位设置观测点,以确保全面的观测情况。
2.观测点的布设密度:观测点的布设密度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说,关键部位和薄弱部位需要密集的观测点,一般部位需要适量的观测点,这样可以更准确地掌握沉降情况。
3.观测点的位置选择:观测点的位置选择要考虑到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和沉降情况的分布规律,尽量选择稳定的区域,避免突兀或易变形的部位。
4.观测点的间距:观测点之间的间距要合理,一般来说,要根据建筑物的大小和形态来确定,以确保对整个建筑物的观测覆盖。
二、基坑变形监测点布设原则1.基坑变形监测点的数量:基坑变形监测点的数量应根据基坑的大小和复杂程度来确定,通常情况下,在基坑的四周设置监测点,并在基坑内设置适量的监测点。
2.基坑变形监测点的布设密度:基坑变形监测点的布设密度应根据基坑的变形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说,在基坑周边设置密集的监测点,以掌握变形情况的变化趋势。
3.基坑变形监测点的位置选择:基坑变形监测点的位置选择要考虑到基坑的结构特点和变形情况的分布规律,尽量选择变形范围较大或易发生变形的区域。
4.基坑变形监测点的间距:基坑变形监测点之间的间距要合理,一般来说,要根据基坑的大小和形态来确定,以确保对整个基坑的变形情况进行全面监测。
三、监测报告监测报告是对沉降观测和基坑变形监测结果的综合汇总和分析,下面是一份监测报告的基本内容:1.报告概述:报告简要介绍了监测的目的、范围和时间,以及监测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2.观测结果:报告详细说明了各观测点的测量数值,并通过图表的形式展示了沉降和变形的分布情况。
JGJ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3.1."1下列建筑在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应进行变形测量: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
2软弱地基上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
3加层、扩建建筑或处理地基上的建筑。
4受邻近施工影晌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晌的建筑。
5采用新型基础或新型结构的建筑。
6大型城市基础设施。
7体型狭长且地基土变化明显的建筑。
3.1." 2建筑在施工期间的变形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各类建筑,应进行沉降观测,宜进行场地沉降观测、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和斜坡位移观测。
2对基坑工程,应进行基坑及其支护结构变形观测和周边环境变形观测;对一级基坑,应进行基坑回弹观测。
3对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应进行倾斜观测。
4当建筑出现裂缝时,应进行裂缝观测。
5建筑施工需要时,应进行其他类型的变形观测。
3.1." 3建筑在使用期间的变形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各类建筑,应进行沉降观测。
2对高层、超高层建筑及高耸构筑物,应进行水平位移观测、倾斜观测。
3对超高层建筑,应进行挠度观测、日照变形观测、风振变形观测。
4对市政桥梁、博览(展览)馆及体育场馆等大跨度建筑,6应进行挠度观测、风振变形观测。
5对隧道、涵洞等,应进行收敛变形观测。
6当建筑出现裂缝时,应进行裂缝观测。
7当建筑运营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时,应进行周边环境变形观测。
8对超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异型建筑以及地下公共设施、涵洞、桥隧等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宜进行结构健康监测。
9建筑运营管理需要时,应进行其他类型的变形观测。
建筑变形测量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实施安全预案,同时应提高观测频率或增加观测内容:1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
2变形量或变形速率达到或超出变形预警值。
3开挖面或周边出现塌陷、滑坡。
4建筑本身或其周边环境出现异常。
5由于地震、暴雨、冻融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其他变形异常情况。
3."2.2中选择适宜的观测精度等级。
73."2.2建筑变形测量的等级、精度指标及其适用范围沉降监测点位移监视~点等级测站高差中误差坐标中误差主要适用范围(mm) (mm)特等0."050."3特高精度要求的变形测量地基基础设计为甲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一等O.151."0重要的古建筑、历史建筑的变形测量;重耍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形测量等地基基础设计为甲、乙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重要场地的边坡监视~ ;重要的基坑二等0."53."0监测;重要管线的变形测量;地下工程施工及运营中的变形测量;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形测量等地基基础设计为乙、丙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一般场地的边坡监视IJ;-般的基坑三等1." 510."0监测;地表、道路及一般管线的变形测量;一般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形测量;日照变形测量;风振变形测量等四等3." 020."0精度要求低的变形测量注:1沉降监测点lJ!~站高差中误差:对水准测量,为其lJ!~站高差中误差;对静力水准测量、三角离程测量,为相邻沉降监测点间等价的高差中误差;2位移监测点坐标中误差:指的是监测点相对于基准点或工作基点的坐标中误差、监测点相对于基准线的偏差中误差、建筑上某点相对于其底部对应点的水平位移分量中误差等。
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和允许沉降值的最大范围
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和允许沉降值的最⼤范围 沉降观测在建筑物施⼯、验收和竣⼯后的检测过程中具有指导合理施⼯、预防不均匀沉降、避免造成主体结构破坏、检测施⼯质量等举⾜轻重的作⽤,详尽的观测报告可以辅助技术部门通过现场监测数据的反馈信息,对施⼯过程中的各类重⼤问题做出较合理的技术决策和现场应变策略,可以有效的预防重⼤事故出现从⽽避免巨额经济损失。
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对象观测的对象⼀、建筑物沉降⼀、沉降观测的对象包括: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级的建筑物;加层、扩建建筑物;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影响或受地下地下⽔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及需要积累建筑经验或进⾏设计反分析的⼯程。
观测点的布设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 ⼆、建筑物沉降 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能全⾯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的点位,⼀般布设在建筑物的四⾓、在转⾓及沿外墙每10-15⽶处;⾼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不同地质条件、不同荷载分布、不同基础类型、不同基础埋深、不同上部结构、沉降缝和建筑物裂缝处的两侧;建筑物宽度⼤于或等于15⽶,或宽度⼩于15⽶但地质条件复杂的建筑物的内纵墙处,以及框架、框剪、框筒、筒中筒结构体系的楼、电梯井和中⼼筒处;筏基、箱基的四⾓和中部位置处;多层砌体房屋纵墙间距6-10⽶横墙对应墙端处;框架结构可能产⽣较⼤不均匀沉降的相邻柱基处;⾼层建筑横向和纵向两个⽅向对应尽端处。
各种构筑物沿四周或基础轴线的对称位置上布点,数量不少于4个测点。
观测基准点应设在基坑⼯程影响范围以外,⼀般不⼩于30-50⽶且数量不应少于两个。
观测点的布设是沉降观测⼯作中⼀个很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观测数据能否真实地反映出建筑物的整体沉降趋势及局部沉降特点。
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 三、 三、建筑物沉降 沉降观测的测量精度等级采⽤Ⅱ级⽔准测量。
视线长度宜为20-30⽶,视线⾼度不宜低于0.5⽶,宜采⽤闭合法消除误差。
基坑变形检测报告
基坑变形检测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基坑变形进行检测分析,为工程施工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基坑变形是指土壤在基坑开挖或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变形现象,对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本次检测,我们将对基坑变形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 检测目标本次基坑变形检测的目标为:•确定基坑变形的类型和程度;•分析基坑变形的原因;•判定基坑变形对工程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控制和修复措施。
3. 检测方法基坑变形检测通常采用以下方法:3.1 地下水位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可以通过安装水位计等设备实时监测基坑周边地下水位的变化。
地下水位的上升或下降可能导致基坑变形,因此及时监测和控制地下水位是至关重要的。
3.2 地下水位压力监测地下水位压力监测是通过设置孔隙水压力计等设备监测地下水位压力的变化。
地下水位压力的变化可以对基坑变形进行预测和评估,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3.3 周边建筑物变形监测通过安装变形监测仪器,如测斜仪、水准仪等,监测周边建筑物的变形情况。
基坑变形可能引起周边建筑物的沉降或倾斜,因此及时监测周边建筑物的变形能够提前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3.4 基坑边坡变形监测利用边坡位移监测仪器,如测斜仪、全站仪等,对基坑边坡的变形进行实时监测。
基坑边坡的变形可能导致坡体滑动或坍塌,因此对边坡变形进行及时监测是必要的。
4. 检测结果分析根据以上检测方法,我们对基坑变形进行了全面的监测和分析。
根据数据和观察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基坑周边地下水位呈上升趋势,可能导致基坑变形;•地下水位压力表明地下水位压力较大,对基坑稳定性造成潜在威胁;•周边建筑物出现微小的沉降和倾斜,可能与基坑变形有关;•基坑边坡存在局部滑动和变形现象。
5. 影响分析基于对检测结果的分析,我们对基坑变形对工程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以下结论:•基坑变形可能导致周边建筑物的沉降和倾斜,影响其结构安全;•基坑边坡的滑动和变形可能引发土方坍塌,对工程施工安全构成威胁;•地下水位的上升和压力的增大可能导致基坑的不稳定,进而影响整个工程的稳定性。
沉降观测实习报告
沉降观测实习报告一、引言沉降观测是一项重要的工程监测手段,通过对土地或建筑物沉降情况的观测和记录,可以评估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本次实习中,我有幸参与了一项沉降观测工作,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了沉降观测的方法和意义。
二、实习背景本次实习项目是一个建筑物的地基沉降观测。
建筑物由于所处地质条件的影响,可能会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沉降,导致建筑物不稳定或者产生破坏。
为了确保建筑物的安全使用,进行沉降观测是必要的。
三、实习过程1. 仪器设备的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们首先了解了沉降观测所需的仪器设备。
主要包括水准仪、三角板、激光测距仪等。
这些仪器设备的准备是确保我们能够准确测量建筑物的沉降情况的重要前提。
2. 观测点的选择在确定了观测的建筑物后,我们需要选择观测点。
观测点应该位于建筑物的关键部位,以便掌握建筑物的整体沉降情况。
我们在选择观测点时要考虑建筑物的结构和土质等因素,确保选点合理。
3. 观测的方法和流程在实际进行沉降观测时,我们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进行操作。
首先,我们需要进行基准点的测量,以确定观测的参考基准。
然后,我们用水准仪进行高差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最后,我们使用激光测距仪对建筑物进行距离测量,并与之前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得出沉降的数据。
四、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对沉降观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学会了如何选择观测点,并合理使用仪器设备进行测量。
其次,我了解了实际操作中的一些技巧和注意事项,比如在测量时要保持仪器的平稳和准确,避免误差的出现。
最重要的是,我认识到沉降观测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观测和记录,我们才能及时了解建筑物的变化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五、结论沉降观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监测手段,对于保障建筑物的使用安全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次实习,我进一步了解了沉降观测的方法和意义,并通过实践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技巧。
未来,在实际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技术能力,在工程监测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建筑物沉降与变形观测
建筑物沉降与变形观测建筑物的沉降观测需要布置水准点,以保证观测的精度和正确性。
为了相互校核水准点并防止其本身产生变化,水准点的数目应不少于3个,组成水准网。
水准点应定期进行高程检测。
在布设水准点时,需要考虑其与观测点的距离不应超过100m,且应布设在受振区域以外的安全地点,避免受到振动的影响。
同时,离开公路、铁路、地下管道和滑坡至少5m,避免埋设在低洼易积水处及松软土地带。
水准点的埋设深度至少要在冰冻线下0.5m,以防止受到冻胀的影响。
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利用工程施工时使用的水准点作为沉降观测的水准基点。
如果条件不好,可在建筑物附近另行埋设水准基点。
沉降观测水准点的形式与埋设要求一般与三、四等水准点相同,但也应根据现场的具体条件、沉降观测在时间上的要求等决定。
对于急剧沉降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若建造水准点已来不及,可以在已有房屋或结构物上设置标志作为水准点,但这些房屋或结构物的沉降必须证明已经达到终止。
在山区建设中,建筑物附近常有基岩,可在岩石上凿一洞,用水泥砂浆直接将金属标志嵌固于岩层之中,但岩石必须稳固。
当场地为砂土或其他不利情况下,应建造深埋水准点或专用水准点。
沉降观测水准点的高程应根据厂区永久水准基点引测,采用II等水准测量的方法测定。
往返测误差不得超过±1nmm(n为测站数),或±4L。
如果沉降观测水准点与永久水准基点的距离超过2000m,则不必引测绝对标高,而采取假设高程。
在观测点的布置方面,需要考虑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和沉降状况,布置在建筑物的重要部位,如柱子、墙角等处。
观测点的数量应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大小和形状,以及沉降变形的特点。
观测点的布置应均匀、合理,以保证观测数据的可靠性。
2.观测点的不同型式及设置方法2.1 设备基础观测点设备基础观测点有多种不同的型式,其中包括弯钩式、燕尾式、U字式等。
弯钩式观测点是将长约100mm、直径20mm的铆钉一端弯成直角;燕尾式观测点是将长80~100mm、直径20mm的铆钉,在尾部中间劈开,做成夹角为30°左右的燕尾形;U字式观测点则是用直径20mm、长约220mm左右的钢筋弯成+U形,倒埋在混凝土之中。
基坑沉降观测报告范本
基坑沉降观测报告范本【基坑沉降观测报告】XX基坑沉降观测报告一、项目概况:项目名称:基坑位置:监测周期:监测单位:二、观测目的及内容:本次监测的目的是评估基坑挖掘过程中的沉降变形情况,包括地表位移、建筑物沉降等,并提供实时监测数据用于工程控制和风险评估。
观测内容主要包括基坑周边地表水平位移、竖向沉降、沉降速率以及建筑物的垂直沉降等。
三、监测方法:本次监测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物测法和仪器监测法。
地表水平位移采用全站仪法进行观测,竖向沉降采用标高尺和测距测角法进行观测,沉降速率采用全站仪定点成果进行分析,建筑物的垂直沉降通过测量建筑物柱子、墙体等关键点的高程变化来评估。
四、观测仪器与设备:地表水平位移观测:全站仪(型号)竖向沉降观测:标高尺、测距仪、测角仪等沉降速率分析:全站仪建筑物垂直沉降:水平仪、测距仪、标高尺等五、观测结果:1. 地表水平位移:观测点1:位移值为X,位移速率为X观测点2:位移值为X,位移速率为X...2. 竖向沉降:观测点1:沉降量为X观测点2:沉降量为X...3. 沉降速率:观测点1:速率为X观测点2:速率为X...4. 建筑物垂直沉降:柱子1:沉降量为X柱子2:沉降量为X...六、分析与评估:根据观测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对基坑沉降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判断是否存在危险性,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和建议。
七、结论与建议:根据观测结果和分析,对基坑沉降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控制措施,保证工程安全可行。
八、附件:1. 观测数据表格2. 监测仪器校准证书3. 相关监测图纸以上所述即为本次基坑沉降观测报告范本,供参考使用。
具体报告样式和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楼房下沉变形监测报告
楼房下沉变形监测报告根据楼房下沉变形监测报告,本次监测是针对某建筑物的地基沉降情况进行的。
监测期间,我们采用了多种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包括测量仪器、遥感技术和地面观测等,以确保得到准确、全面的数据。
经过监测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地基沉降:在监测期间,楼房地基出现了沉降现象。
根据测量数据,我们发现楼房各个位置的沉降量不尽相同,但整体呈现出向一侧倾斜的趋势。
2. 沉降速度:楼房的沉降速度并不是均匀且稳定的。
在监测期间,我们观察到沉降速度在不同时间段有所变化,表明地基的变形存在一定的动态性。
3. 变形情况:楼房下沉引起了一定的变形现象。
除了向一侧倾斜之外,在某些地方还出现了裂缝和变形的迹象。
这些变形对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了潜在的影响。
4. 变形原因:根据地质勘察和现场观察,楼房的地基沉降可能与土壤固结、水分移动以及地下水位变化等因素有关。
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楼房地基的沉降和变形。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 进一步研究变形机理:针对楼房地基沉降和变形的原因,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其机理和演化规律,从而为后续的土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监测与预警系统:建立一个有效的楼房沉降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楼房变形状况,有效预防潜在安全风险的发生。
3. 加固与修复工程:根据楼房的变形情况,采取适当的加固和修复措施,提高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
4. 规范建设管理:加强对建筑工程的规范管理,包括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建设方案的审查和验收等,以减少地基沉降和变形的发生。
本次报告仅为初步监测结果,更详细和全面的分析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监测。
建议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士根据本报告提出的建议,制定有效的应对方案,确保楼房的结构稳定和居民的安全。
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物沉降观测的有关规定共10页文档
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物沉降观测的有关规定各建设、监理、施工、检测单位:为进一步规范建(构)筑物(以下简称建筑物)沉降的测量,强化工程结构实体质量的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现对我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建(构)筑物沉降宜作如下规定。
一、观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50026-93《工程测量规范》;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JGJ8-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3、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 DGJ32/J18-2006《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5、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 DGJ32/J16-2005《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标准》。
二、观测用仪器对各等级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优先采用精密水准仪DSZ05或DS05,具有测微装置的,最低使用DS1水准仪)、因瓦合金标尺(铟钢标尺)。
按光学测微法观测;对三级沉降观测,亦可使用普通水准仪,具有毫米刻划的水准尺,按中丝读数法观测。
仪器、标尺要经过法定检测机构标定,并有有效期内的标定证书。
工程项目测量前应对水准仪、水准标尺等测量仪器进行检验,工程项目测量中也应定期检验,检验后的测量仪器应符合下列要求:1、i角对用于特级水准观测的仪器不得大于10″,对用于一、二级水准观测的仪器不得大于15″,对用于三级水准观测的仪器不得大于2 0″。
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的补偿误差△α绝对值不得大于0.2″;2、水准标尺分划线的分米分划线误差和米分划间隔真长与名义长度之差,对线条式因瓦合金标尺不应大于0.1mm,对区格式木质标尺不应大于0.5mm。
三、观测要求1、基准点的布设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并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的位置。
在建筑区内,基准点位与邻近建筑的距离应大于建筑基础最大宽度的2倍。
观测时,应作稳定性检查,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
基准点数不应少于3个。
2、观测点的布设沉降观测点高度不宜过高或过低。
沉降观测点型式及沉降观测记录
沉降观测点型式及沉降观测记录为了在建筑变形测量中,及时、准确地为工程建设提供正确的测绘资料,保证测量的成果和记录符合各个测绘阶段的要求,特制定本办法,供项目工地参考。
一、沉降观测点1、沉降观测点的留设位置:建筑物、构筑物的沉降观测点,首先应按设计图纸埋设,当设计无要求时,可设置在以下位置:(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烟囱、水塔、油罐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10)沉降观测点埋设位置应避开障碍物。
根据经验,观测点上方至少1000mm范围不得有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
(详见附图1、附图2)2、沉降观测点的型式和保护:沉降观测点可按照附图1、附图2制作、安装。
二、沉降观测记录1、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建筑物施工阶段需按照设计要求对其进行沉降观测,如设计中无明确规定,可按照下列要求并结合具体情况确定。
(1)大型、高层建筑,可在零米以下基础施工完成后埋设临时沉降观测点,做好临时沉降观测记录。
待零米以上第一层结构施工完成后换成永久沉降观测点。
(2)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
沉降观测及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一、测区概略1、地理地点待建的秦皇岛恒大城位于秦皇岛市火车站北侧,本次波及沉降观察及基坑变形监测建筑物为:5#、6#地块(6#地块1、2标;5#地块、6#地块3、4标)拟建的住所及商业建筑,该标段位于规划北港大街南侧,迎宾北路由标段中间穿过。
项目工程为剪力墙构造,桩筏、筏板基础,一般为地下2层,地上5—49 层。
该项目由荆州市晴川建筑设计院有限企业设计,恒大地产企业秦皇岛恒大城房地产开发有限企业投资建设,本工程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
依照设计要求,本工程按国家规范,在施工及使用时期均进行沉降观察。
本次沉降观察工程范围主要包含住所及配套工程。
基坑监测部分指依据设计图纸要求需要进行基坑监测部分。
二、工作任务恒大城5#、6#地块3、4标段建筑沉降观察详细状况以下表所示:楼号布点个建筑层数观察层数总监测次数数1#±0、3、6、9、12、15、18、21、24、≥1 3次63327、29、31、332#±0、3、6、9、12、15、18、21、24、633≥13次27、29、31、333# 6 33 ±0、3、6、9、12、15、18、21、24、≥13次27、29、31、334#±0、3、6、9、12、15、18、21、24、633≥13次27、29、31、335#±0、3、6、9、12、15、18、21、24、633≥13次27、29、31、336#±0、3、6、9、12、15、18、21、24、628≥11次26、287#±0、3、6、9、12、15、18、21、24、628≥11次26、288#±0、3、6、9、12、15、18、21、24、628≥11次26、289#±0、3、6、9、12、15、18、21、24、628≥11次26、2810#±0、3、6、9、12、15、18、21、24、628≥11次26、2811#±0、3、6、9、12、15、18、21、24、628≥11次26、2812#±0、3、6、9、12、15、18、21、24、631≥12次27、29、3113#±0、3、6、9、12、15、18、21、24、631≥12次27、29、3114# 6 33 ±0、3、6、9、12、15、18、21、24、≥13次27、29、31、3315#±0、3、6、9、12、15、18、21、24、633≥13次27、29、31、3316#±0、3、6、9、12、14、16、18、20620≥9次17#±0、3、6、9、12、14、16、18、20620≥9次18#±0、3、6、9、12、14、16、18、20620≥9次19#±0、3、6、9、12、15、18、21、24、631≥12次27、29、3120#±0、3、6、9、12、15、18、21、24、631≥12次27、29、3121#±0、3、6、9、12、15、18、21、24、633≥13次27、29、31、3322#±0、3、6、9、12、15、18、21、24、633≥13次27、29、31、3323#±0、4、8、12、16、20、24、27、30、647≥15次33、36、39、41、45、4724#±0、4、8、12、16、20、24、27、30、647≥15次33、36、39、41、45、4725# 6 49 ±0、4、8、12、16、20、24、27、30、≥16次33、36、39、41、45、47、4926#±0、4、8、12、16、20、24、27、30、649≥16次33、36、39、41、45、47、4927#±0、4、8、12、16、20、24、27、30、649≥16次33、36、39、41、45、47、4928#±0、3、6、9、12、15、18、21、24、633≥13次27、29、31、3329#±0、3、6、9、12、15、18、21、24、633≥13次27、29、31、3330#±0、3、6、9、12、15、18、21、24、631≥12次27、29、3131#±0、3、6、9、12、15、18、21、24、633≥13次27、29、31、3332#±0、3、6、9、12、15、18、21、24、633≥13次27、29、31、3333#±0、3、6、9、12、15、18、21、24、631≥12次27、29、3134#±0、3、6、9、12、15、18、21、24、633≥13次27、29、31、3335#±0、3、6、9、12、15、18、21、24、633≥13次27、29、31、3336# 6 31 ±0、3、6、9、12、15、18、21、24、≥12次27、29、3112#南185±0、2、4、5≥4次商业19#南185±0、2、4、5≥4次商业23#南215±0、2、4、5≥4次商业30#北135±0、2、4、5≥4次商业36#南205±0、2、4、5≥4次商业少儿园73±0、2、3≥3次综合楼74±0、2、4≥3次共计32042 7按《规范》要求建筑物沉降观察点建点后,从±0开始进行两次丈量,并取各点两次高程中数作为该点的初始高程,构造封顶前按上表设计的次数监测;完工前按封顶后间隔1个月、2个月、完工前;完工后第一年监测 3次数;第二年监测2次。
建筑沉降观测和基坑变形监测讲解
建筑沉降观测和基坑变形监测讲解建设过程中常有关于基坑变形监测及建筑观测的要求,但可能很多同事对两者的同学监测要求、频次、周期等不甚了解,本篇结合规范其要求,与大家分享。
一、《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21的规定:10.3.2基坑开挖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设计者监测,开始实施实施动态装配和信息化施工。
10.3.8下列建筑物应在期间及使用期间进行沉降变形观测: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建筑物;2软弱地基上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建筑物;3处理地基上为的建筑物;4加层、扩建建筑物;5受邻近深基坑取土施工影响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6采用新型基础或新型结构的建筑物。
该规范“条文说明”规定:10.3.8本条为强制性条文。
本条所指的建筑物沉降侦测本条包括从施工开始,整个施工期内和使用期间工程预算对建筑物进行的沉降观测。
并以实测作为资料建筑物地基基础工程质量检查的依据之一,建筑物施工期的观测日期和次数,应根据施工进度确定,塔楼竣工后的第一年内,每隔2月~3月观测一次,以后适当延长至4月~6月,直至实现为止沉降变形稳定标准为止。
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21的规定:6.1.5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周期,应根据不同任务要求、产生沉降的不同情况以及沉降速率等因素具体分析确定,并应符合下列明确规定:基础施工期间的相邻地基沉降观测,在基坑降水时和基坑土开挖过程中应每天观测1次。
混凝土底板浇完10d以后,可每2d~3d观测1次,直至地下室顶板完工和水位恢复,若水位恢复时间较短、恢复速度较快,三周应在水位恢复的前后一周内每2d~3d观测1次,同时应观测水位起伏。
此后可每周观测1次至回填土完工。
7.1.5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应符合下列路程规定:1建筑施工阶段的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2)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墙体与荷载增加情况情况确定。
3)施工整个过程中若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破土动工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1次,停工期间可每隔2月~3月观测1次。
基坑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基坑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基坑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如下:
1. 选址原则:观测点应选在基坑四周及附近区域,覆盖整个基坑的沉降情况。
同时考虑场地条件,尽量选择坚实、平稳的地面。
2. 观测点数量:根据基坑的大小和形状确定观测点的数量。
通常情况下,基坑较大且形状复杂时,观测点数量应增加。
3. 观测点的位置:观测点应避免在施工区域和可能受到较大振动的地方设置,以免对测量结果产生干扰。
4. 观测点的布局:观测点应均匀分布在基坑周围,目的是能够较全面地观测到基坑沉降的情况。
5. 观测点的距离: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应合理确定,以确保能够有效观测到基坑不同位置的沉降情况。
一般来说,观测点的间距应在基坑最大直径的2~3倍左右。
6. 观测点的深度:观测点的深度应根据基坑的设计深度确定。
通常情况下,观测点的深度应超过基坑顶部土层的深度。
7. 观测点的设置方式:观测点可以通过钢筋粘结固定、预埋点固定或定向土钉的方式设置。
8. 观测仪器和设备:观测仪器和设备的选择应考虑到观测点设
置的深度和要求的精度。
通常情况下,使用测量水准仪、变形仪等设备进行观测。
9. 观测频率:观测频率应根据基坑的施工进度确定。
一般来说,在基坑施工初期,观测频率可以较高,以后逐渐减少。
10. 数据处理与分析:观测数据应及时处理和分析,以评估基
坑沉降的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观测结果应与设计要求进行比较,判断是否达到要求。
备注:以上仅为基坑沉降观测点布置和要求的一般原则,具体的布置和要求还需结合具体工程情况进行确定。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沉降观测即根据建筑物设置的观测点与固定(永久性水准点)的测点进行观测,测其沉降程度用数据表达,凡一层以上建筑、构筑物设计要求设置观测点,人工、土地基(砂基础)等,均应设置沉陷观测,施工中应按期或按层进度进行观测和记录直至竣工。
一、沉降观测内容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率,并应根据需要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二、沉降监测点的布设要求1应能反映建筑及地基变形特征,并应顾及建筑结构和地质结构特点。
当建筑结构或地质结构复杂时,应加密布点。
2对民用建筑,沉降监测点宣布设在下列位置:1)建筑的四角、核心筒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Iom~20m处或每隔2根~3根柱基上;2)高低层建筑、新旧建筑和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3)建筑裂缝、后浇带两侧、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4)对宽度大于或等于15m、宽度虽小于15m但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湿陷性土地区的建筑,应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并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处;6)框架结构及钢结构建筑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上;7)筏形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8)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形式或埋深改变处;9)超高层建筑或大型网架结构的每个大型结构柱监测点数不宜少于2个,且应设置在对称位置。
3对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大型或高耸建筑,监测点应设在沿周边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点数不应少于4个。
4对城市基础设施,监测点的布设应符合结构设计及结构监测的要求。
三、对沉降监测点的标志的要求1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宜涂上防腐剂。
2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雨水管、窗台线、散热器、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面、柱面或地面一定距离,宜与设计部门沟通。
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的设置与观测要点
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点的设置与观测要点沉降观测在建筑物的施工、竣工验收以及竣工后的监测等过程中,具有安全预报、科学评价及检验施工质量等的职能。
通过现场监测数据的反馈信息,可以对施工过程等问题起到预报作用,及时做出较合理的技术决策和现场的应变决定。
一、相关规范及规范性文件要求经建设部批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为国家标准,自2008年5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5.3.43(1)、7.1.7、7.5.6、10.1.10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为行业标准,自2008年3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3.0.1、3.0.1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和《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同时废止。
此外,经江苏省建设厅审定,确定《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6-2006)为江苏省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于2006年6月1日起实施,是目前省内建筑物沉降观测参考的主要规范依据。
2008年4月,昆山市建筑业协会制定《关于对创优工程进行现浇楼板厚度、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和建筑物沉降观测的通知》(昆建协字(2008)第11号),对本地区创优工程沉降观测的观测点布设、观测周期及时间等要求进行明确,进一步规范了本地区创优工程的沉降观测。
二、沉降观测的对象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第3.0.1条(强条)及昆建协字(2008)第11号文要求,下列建筑物在施工及使用期间需进行沉降观测:A、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B、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C、加层、扩建建筑物;D、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地下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E、需要积累建筑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工程;F、创优工程。
在此需要明确的概念是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就不需要沉降观测(创优工程除外)。
建筑物沉降观测和基坑变形监测点布设及报告
-2、监测点的布设2.0.1基坑顶部竖向位移监测点布设在基坑边坡顶部的,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
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
监测点宜设置在基坑边坡坡顶上。
监测点布设在在围护墙上的,应沿围护墙的周边布置,围护墙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
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
监测点宜设置在冠梁上。
2.0.2基坑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同2.1 基坑顶部竖向位移,宜为共用点。
2.0.3坑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孔宜布置在基坑边坡、围护墙周边的中心处及代表性的部位,数量和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个监测孔。
2.0.4 地下水位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被保护对象(如建筑物、地下管线等)周边或在两者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50m。
相邻建(构)筑物、重要的地下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如有止水帷幕,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约2m处。
2.0.5 锚(杆)索拉力锚(杆)索的拉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边跨中部位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宜布置监测点。
每层锚杆的拉力监测点数量应为该层锚杆总数的1~3%,并不应少于3根。
每层监测点在竖向上的位置宜保持一致。
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锚头附近位置。
2.0.6支护桩桩身力- w --支护桩桩身力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数量和横向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处监测点。
竖直方向监测点应布置在弯矩较大处,监测点间距宜为3~5m。
2.0.7支撑力支撑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杆件上;2、每道支撑的力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各道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宜在竖向保持一致;3、钢支撑的监测截面根据测试仪器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或支撑的端头。
钢筋混凝土支撑的监测截面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4、每个监测点截面传感器的设置数量及布置应满足不同传感器测试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监测点的布设2.0.1基坑顶部竖向位移监测点布设在基坑边坡顶部的,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
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
监测点宜设置在基坑边坡坡顶上。
监测点布设在在围护墙上的,应沿围护墙的周边布置,围护墙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
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
监测点宜设置在冠梁上。
2.0.2基坑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同2.1 基坑顶部竖向位移,宜为共用点。
2.0.3坑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孔宜布置在基坑边坡、围护墙周边的中心处及代表性的部位,数量和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个监测孔。
2.0.4 地下水位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被保护对象(如建筑物、地下管线等)周边或在两者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50m。
相邻建(构)筑物、重要的地下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如有止水帷幕,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约2m处。
2.0.5 锚(杆)索拉力锚(杆)索的拉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边跨中部位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宜布置监测点。
每层锚杆的拉力监测点数量应为该层锚杆总数的1~3%,并不应少于3根。
每层监测点在竖向上的位置宜保持一致。
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锚头附近位置。
2.0.6支护桩桩身力支护桩桩身力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数量和横向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处监测点。
竖直方向监测点应布置在弯矩较大处,监测点间距宜为3~5m。
2.0.7支撑力支撑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杆件上;2、每道支撑的力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各道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宜在竖向保持一致;3、钢支撑的监测截面根据测试仪器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或支撑的端头。
钢筋混凝土支撑的监测截面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4、每个监测点截面传感器的设置数量及布置应满足不同传感器测试要求。
2.0.8 围护墙侧向土压力围护墙侧向土压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土质条件变化较大或有代表性的部位;2、平面布置上基坑每边不宜少于2个测点。
在竖向布置上,测点间距宜为2~5m,测点下部宜密;3、当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时,每层应至少布设1个测点,且布置在各层土的中部;4、土压力盒应紧贴围护墙布置,宜预设在围护墙的迎土面一侧。
2.0.9土体分层竖向位移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孔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部位,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并形成监测剖面。
同一监测孔的测点宜沿竖向布置在各层土,数量与深度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在厚度较大的土层中应适当加密。
2.0.10立柱竖向位移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施工栈桥下、地质条件复杂处的立柱上,监测点不宜少于立柱总根数的10%,逆作法施工的基坑不宜少于20%,且不应少于5根。
2.0.11周边建筑物竖向位移从基坑边缘以外1~3倍开挖深度围需要保护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均应作为监控对象。
必要时,尚应扩大监控围。
位于重要保护对象(如地铁、上游引水、合流污水等)安全保护区围的监测点的布置,尚应满足相关部门的技术要求。
建(构)筑物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建(构)筑物四角、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且每边不少于3个监测点;2、不同地基或基础的分界处;3、建(构)筑物不同结构的分界处;4、变形缝、抗震缝或严重开裂处的两侧;5、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交接处的两侧;6、烟囱、水塔和大型储仓罐等高耸构筑物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一构筑物不得少于4点。
2.0.12周边建筑物水平位移建(构)筑物的水平位移监测点应布置在建筑物的墙角、柱基及裂缝的两端,每侧墙体的监测点不应少于3处。
2.0.13周边建筑物倾斜建(构)筑物倾斜监测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 监测点宜布置在建(构)筑物角点、变形缝或抗震缝两侧的承重柱或墙上;2 监测点应沿主体顶部、底部对应布设,上、下监测点应布置在同一竖直线上;3 当采用铅锤观测法、激光铅直仪观测法时,应保证上、下测点之间具有一定的通视条件。
2.0.14周边管线竖向位移地下管线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根据管线年份、类型、材料、尺寸及现状等情况,确定监测点设置;2、监测点宜布置在管线的节点、转角点和变形曲率较大的部位,监测点平面间距宜为15~25m,并宜延伸至基坑以外20m;3、上水、煤气、暖气等压力管线宜设置直接监测点。
直接监测点应设置在管线上,也可以利用阀门开关、抽气孔以及检查井等管线设备作为监测点;4、在无法埋设直接监测点的部位,可利用埋设套管法设置监测点,也可采用模拟式测点将监测点设置在靠近管线埋深部位的土体中。
2.0.15 周边地面点竖向位移基坑周边地表竖向沉降监测点的布置围宜为基坑深度的1~3倍,监测剖面宜设在坑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并与坑边垂直,监测剖面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
每个监测剖面上的监测点数量不宜少于5个。
2.0.16基准点的埋设(1) 竖向位移基准点的埋设埋设方法见下图:(2) 水平位移基准点的埋设同3.1 竖向位移基准点的埋设,并在基准点顶部刻画“+”字。
2.0.17、监测点的埋设(1)基坑顶部竖向位移A、监测点埋设在冠梁顶部的,点位选取后,用电钻在冠梁上成孔,然后植入测钉即可。
B、监测点埋设在基坑边坡顶部的,点位选取后,用电钻在基坑边坡上成孔,然后植入长50cm,Φ16以上的钢筋,并用混凝土保护。
(2)基坑顶部水平位移埋设方法同4.1基坑顶部竖向位移,并在监测点顶部刻画“+”字。
(3)坑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坑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测斜管具体埋设方法及步骤如下:a、选址:根据规及现场条件,选择将要打孔的位置;b、打孔:通过打孔机器,成孔到预先指定深度;c、下管:将测斜管端头接上并保证管子侧的十字槽严格对正,用螺丝钉固定好后通过机器吊入孔;d、洗孔:用清水将孔淤泥洗去;e、填砂:洗孔完成后,将测斜管顶端口用盖子盖上,并在管子外围用砂子填实,以防止测斜管的晃动;f、保护:在测斜管外围砌砖保护,以防止监测过程中管子被破坏。
(4)地下水位地下水位管具体埋设方法及步骤如下:a、选址:根据规及现场条件,选择将要打孔的位置;b、打孔:通过打孔机器,成孔到预先指定深度;c、下管:将水位管端头接好,底部2~4米接上花管,用螺丝钉固定好后通过机器吊入孔;d、洗孔:用清水将孔淤泥洗去;e、填砂:洗孔完成后,将水位管顶端口用盖子盖上,并在管子外围用砂子填实,以防止水位管的晃动;f、保护:在水位管外围砌砖保护,以防止监测过程中管子被破坏。
(5)锚(杆)索拉力锚(杆)索拉力的测试采用的设备是锚索计,具体安装方法如下:a、观测锚索拉前,将测力计安装在孔口垫板上。
带专用传力板的测力计,先将传力板装在孔口垫板上,使测力计或传力板匀孔轴垂直,偏斜应小于0.5°,偏心应不大于5mm。
b、安装拉机具和钳具,同时对测力计的位置进行校验,合格后,开始预紧和拉。
c、只作施工监测的测力计,应安装在外锚板的上部。
d、观测锚索应在与其有影响的其他工作锚索拉之前进行拉加荷。
拉程序应与工作锚杆的拉程序相同。
有特殊需要时,可另行设计拉程序。
e、测力计安装就位后,加荷拉前,应准确测得初始仪和环境温度。
反复测读,三次读数差小于1%(F·S),取其平均值作为观测基准值。
f、基准值确定后,分级加荷拉,逐级进行拉观测。
一般每级荷载测读一次,最后一级荷载进行稳定观测,以5分钟测一次,连续二次读数差小于1%(F·s)为稳定。
拉荷载稳定后,应及时测读锁定荷载:拉结束之后,根据荷载变化速率确定观测时间间隔,进行锁定后的稳定观测。
g、长期观测锚索测力计及电缆线路应设保护装置。
标准安装的锚索测力计示意图倾斜安装的锚索测力计示意图(6)支护桩桩身力支护桩桩身力的测试采用的设备是钢筋计,具体的安装方法如下:A、钢筋计在安装前应先用绝缘胶带进行包裹,避免设备与混凝土直接接触;B、钢筋笼绑扎完毕后,分别在两根选定的外侧主筋上将钢筋计串联,焊接在预留位置。
保证同一高程上的两个钢筋计连线在钢筋笼放入基坑时与基坑边线垂直;C、接钢筋直径选配同直径的钢筋计,将仪器两端的连接杆分别与钢筋焊接在一起,焊接强度不低于钢筋强度。
焊接过程中应用毛巾或其他布料盖住钢筋计,并不断向毛巾或其他布料浇水,避免温度过高而损伤仪器;D、钢筋计焊接时应对电缆进行覆盖保护,避免在焊接过程中焊渣飞溅损坏电缆,各钢筋计及电缆编号将电缆集束绑扎后呈“S”形向上引出电缆直到桩顶位置,绑扎距离宜为0.5m。
E、仔细检查钢筋计焊接位置和电缆编号无误后,方可后续施工,浇捣混凝土时导管应远离仪器0.5m以上,防止损坏;钢筋计安装示意图(7)支撑力A、钢筋计:具体的安装方法同4.6支护桩桩身力。
B、反力计:具体的安装方法如下:a在安装架圆形钢筒上没有开槽的一端面与支撑的牛腿(活络头)上的钢板电焊焊接牢固,电焊时必须与钢支撑中心轴线与安装中心点对齐。
b待冷却后,把轴力计推入焊好的安装架圆形钢筒并用圆形钢筒上的4个M10螺丝把轴力计牢固地固定在安装架,使支撑吊装时,不会把轴力计滑落下来即可。
c测量一下轴力计的初频,是否与出厂时的初频相符合(≤±20Hz),然后把轴力计的电缆妥善地绑在安装架的两翅膀侧,使钢支撑在吊装过程中不会损伤电缆为标准。
d钢支撑吊装到位后,即安装架的另一端(空缺的那一端)与围护墙体上的钢板对上,轴力计与墙体钢板间最好再增加一块钢板250mm×250mm×25mm,防止钢支撑受力后轴力计陷入墙体,造成测值不准等情况发生。
e在施加钢支撑预应力前,把轴力计的电缆引至方便正常测量时为止,并进行轴力计的初始频率的测量,必须记录在案。
f施加钢支撑预应力达设计标准后即可开始正常测量了。
g变量的确定:一般情况下,本次支撑轴力测量与上次同点号的支撑轴力的变化量,与同点号初始支撑轴力值之差为本次变化量。
并填写成果汇总表及绘制支撑轴力变化曲线图。
反力计安装示意图(8)围护墙侧向土压力围护墙侧向土压力采用的是土压力盒进行测试,具体的安装方法如下:A 土压力计埋设于土压力变化的部位即压力曲线变化处,用于监测界面土压力。
土压力计水平埋设间距原则上为盒体间距的3倍以上(≥0.6m),垂直间距与水平间距同,土压力计的受压面须面对欲测量的土体;埋设时,承受土压力计的土面须严格整平,回填的土料应与周围土料相同(去除石料)小心用人工分层夯实,土压力计及电缆上压实的填土超过1m以上,方可用重型辗压机施工。
B 土压力计的钻孔分层埋设方法为:根据所需测量孔的直径和深度先做一个三角形导向架,然后根据土压力计的各埋设点把土压力计用铅丝固定在系导向架上,导线沿着导向架引出地面回填的土料与周围土料相同(去除石料)小心用人工灌实,保护好线头,注意防水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