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手抄报:安史之乱.doc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共25张PPT)
黄巢起义
“五代”: 后梁、后唐、 后晋、后汉、 后周
“十国”: 吴、南唐、 吴越、前蜀、 后蜀、楚、 闽、南汉、 南平、北汉
课堂练习
1. 2017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走红荧屏,反
响很大,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
句反映的是( C )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靖康之变
2、黄巢起义经过:
时间: 875年
领导人: 王仙芝,黄巢;
山东、河南一带
过程: 转战南北,攻入
长安,建立政权
黄巢起义后,曾发布檄文,指斥宦官当政,纲纪 紊乱,贿赂公行,并宣布要“洗涤朝廷”,为民除 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黄巢深受民众拥 护,队伍发展到65万人。
结果:884年,起义军虽然一度 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 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 压了起义。
影响: 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 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 ②节度使权利逐渐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 .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 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 控制藩镇, 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灾荒,无以为生。
3.性质:是一场地方节度使发动的夺取中央政权的叛乱,它 对人民来说是一场浩劫。
4.影响:
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 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 区遭到浩劫。②唐朝国 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 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
材料一 安史之乱对人民是一场浩劫,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人烟断绝, 千里萧条”,整个黄河流域,几乎一片荒凉。
影响: 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打击
3.唐朝灭亡
安史之乱_历史课件
表现手法
对比 情节交融 乐景衬哀情
思想情感
黍离之悲 思亲之痛 衰老之哀
杜牧(803年-约852年)
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 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 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 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颔联接着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还是从国家和个人两方 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宋朝自临安弃守,恭帝赵昰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 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 赵昱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八岁的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用 山河破碎形容这种局面,加上说“风飘絮”,形象生动,而心情沉郁。这时 文天祥自己老母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真像水上浮萍,无依无附,景 象凄凉。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不尽长江滚滚流”,比喻,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犹如长流不息 的江水。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 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 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 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 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 懦怯苟安。
1、这是一场叛乱; 2、它发生在一个王朝的鼎盛时期,所以没有成功改朝换代; 3、它的名字பைடு நூலகம்两个主要叛逆首领的姓氏构成; 4、它是中国文化由开放走向封闭的转折; 5、发生在唐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26张PPT
一、安史之乱的背景
2、唐玄宗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治安则骄奢易生,骄奢则危亡立至
3、社会矛盾尖锐。 唐朝的兴亡过程,对你有何启示?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治安则骄奢易生,骄奢则危亡立至 十国:南方的9个政权和北方的北汉,实质上则是割据各个地方的藩镇势力的继续。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 燕云十六州给契丹
二、安史之乱的经过 读图读诗,说说叛军的进军路线?
长恨歌(节选)
范阳 洛阳
白居易 渔阳鼙鼓动地来,
潼关
直扑 长安
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
756占领长安
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
西出都门百余里。
马嵬驿
38岁
六军不发无奈何, 宛转娥眉马前死。
三、安史之乱的结果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节选) 杜甫
是755--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部 将史思明发动的叛乱。
一、安史之乱的背景 1、唐玄宗追求享乐。
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杨贵妃
读课文,说说唐玄宗开元末年重用了哪些人?
宦官高力士
口蜜腹剑 李林甫
重用外戚 杨国忠
重用的这些人给朝政带来哪些后果?
A.唐末农民起义 B.朋党之争
C.宦官专权
D.藩镇割据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杜甫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五代: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五个政权,实质上是夺取了中央权力的藩镇所建立的政权;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重用的这些人给朝政带来哪些后果? 重用的这些人给朝政带来哪些后果?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安史之乱素材
安史之乱唐玄宗李隆基末年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时八年之久的叛乱。
节度使置自睿宗时,仅是统领边防军镇的使职。
玄宗为控制和防御周边各族,将节度使增为十个,他们除管军政外,又兼管本道民政及财政,权势积重。
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败坏,中央军备空虚,天宝元年(742),全国兵数为五十七万四千余名,边兵竟占四十九万。
安禄山即在此外重内轻、尾大不掉的局面下起兵叛唐。
安禄山于天宝元年任平卢节度,十载,身兼平卢(今辽宁朝阳)、范阳(今北京)、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三镇节度使,兵力雄厚。
他洞悉长安朝廷腐朽、实力空虚的内情,又因与宰相杨国忠争权,遂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起兵。
河北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逃或降,或被擒杀。
叛军军锋迅速指向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唐玄宗派遣大将封常清到洛阳募兵六万,这些兵未经训练,很快为叛军击败,洛阳失陷。
封常清与驻屯陕州的大将高仙芝一起退守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
玄宗听信监军宦官的诬辞,杀死高、封两人,起用病废在家的大将哥舒翰统兵赴潼关。
次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令部将史思明经略河北。
洛阳失陷后,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与平原(今山东陵县)太守颜真卿起兵讨安禄山,并号召诸郡响应。
河北人民不堪忍受叛军的残暴行为,自发组织队伍,多者两万,少者万人,抗敌自保。
此时唐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率领朔方军出师河北,屡获胜利,河北的民众武装也参加到郭、李军中;河北十余郡多杀叛军守将,重树唐帜,切断了安禄山军队前后方的联络,使家在范阳的叛军将士军心动摇,安禄山甚至想放弃洛阳逃回老巢。
唐朝很有讨平叛乱的希望,但杨国忠猜忌驻防潼关的哥舒翰,不采纳他关于据险坚守以待敌内变和由郭子仪、李光弼引兵北取范阳覆敌巢穴的建议,怂恿玄宗促令哥舒翰出兵收复陕洛。
十五载六月,哥舒翰被迫出兵,结果大败,潼关陷落,长安震动。
玄宗仓皇逃往成都,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军士哗变,杀杨国忠,玄宗被迫缢杀宠幸的国忠从妹杨贵妃。
安史之乱
•
Hale Waihona Puke 安 史• 之 乱•:
这年十一月,安禄山从范阳起兵造反,诈称奉唐玄宗旨意率领部队讨伐逆臣杨国忠。他率领各族骑兵、步兵十五万,半夜 行军,黎明吃饭,一天前进六十里。决定高尚、严庄为谋主,孙孝哲、高邈、何千年为骨干。天下太平的日子长了,人们 不懂战争,听到安禄山叛乱爆发,朝廷一片动荡惧怕。宫廷警卫部队都是由集市商贩组成的,只得打开皇家仓库拿出绫罗 绸缎召募兵卒。于是先后任命高仙芝、封常清等人为大将抵抗。
安史之乱
安禄山简介:
• 安禄山(703年-757年),营州(今辽宁朝阳)人,本姓康,名轧荦山。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个 突厥族巫婆。相传,其母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祷扎荦山(突厥尊扎荦山为战斗之神),遂于长安三年(703)正 月初一感应生子,故名扎荦山。
• 安禄山之父死得早,他从小随母在突厥人部族生活。后其母改嫁于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延偃。开元初年, 其族破落离散,他与将军安道买之子孝节,安波注子安思顺、安文贞一起逃离突厥,遂与安思顺等约为兄 弟,从此即冒姓安氏,名禄山。安禄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 并建立燕政权,年号圣武。
• 安禄山长得痴肥,眼盲后,长期靠心腹小宦官为其穿衣。因其宠爱幼子,二子安庆绪见安禄山对自己不加 宠幸,心中怨愤,命令安禄山宠幸的宦官李猪儿在替他穿衣时,以刀刺其腹而死,安方势力开始走下坡路。
• 天宝十四载(755年),唐玄宗又召他进京,他推说生病没有来。给他的大儿子安庆宗赐婚,命令他出席观礼,又推辞了。
历史评价:
• 张九龄:乱幽州者,必此胡也。
• 李德裕:禄山,夷狄之谲诈者也,非将门英豪,草莱奇杰,其战斗之气,击刺之才,去关张远矣。
• 姚汝能:安、史二凶羯,相继乱于范阳,安禄山以天宝十四载乙未十一月犯顺,史思明男朝义至宝应元年壬寅十二月 为李怀仙所杀,二胡共扰中原凡八年,幽、燕始平。
安史之乱的主要内容要简短
安史之乱的主要内容要简短1.安史之乱的内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7年之久。
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结局安禄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诚,生性狡诈;由于得到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使。
安禄山见唐室政治腐败,武备废弛,便于公元755年,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南下,很快就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
第二年,唐军在潼关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
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随行的将士在愤怒中杀死了杨国忠,又逼使玄宗绞杀杨贵妃,才肯继续起行,南下至四川。
同时,太子李亨逃往灵武(在今宁夏境内),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将领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
后来叛军内部发生分裂,安禄山为儿子庆绪所杀。
2.安史之乱的内容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最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7年之久。
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编辑本段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节度使之士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号称二十万,在范阳起兵。
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编辑本段重点人物*安禄山: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贵族,因功受唐王朝赏封赐姓“安”;*史思明*史明义:史思明之子。
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陈玄礼郭子仪李光弼许远张巡颜杲卿鲁灵张介然编辑本段安史之乱的经过(一)范阳叛变——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恐杨国忠对己不利,遂以讨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不足两月,已攻陷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
七年级下册历史小报内容
七年级下册历史小报内容
以下是一份关于七年级下册历史小报的内容示例,包括四个部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知识、历史感悟。
一、历史事件
1. 安史之乱:唐朝时期的一场大规模叛乱,导致了唐朝的衰落。
2. 岳飞抗金:南宋时期,岳飞率领军队抗击金朝入侵,保卫国家安全。
3. 郑和下西洋:明朝时期,郑和率领庞大船队出使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二、历史人物
1.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开创了贞观之治,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2.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 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他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并制定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制度。
三、历史知识
1. 科举制度: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始于隋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2. 丝绸之路:古代中国与外界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连接了东西方文明。
3. 唐诗宋词:唐朝和宋朝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四、历史感悟
通过学习七年级下册历史,我认识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历史的进程中充满了战争、灾难和变革,但人类文明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珍惜当下,为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历史和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七年级中国历史手抄报模板
七年级中国历史手抄报模板以下是一份七年级中国历史手抄报模板,供您参考:标题:七年级中国历史手抄报一、引言在我们的生活中,历史无处不在。
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是我们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的重要途径。
今天,我们将一起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感受中华民族的辉煌与荣耀。
二、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1.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推行法家思想、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为中国的长期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汉武帝开拓西域汉武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
为了拓展疆域和加强与外界的交流,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这一时期,中国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等地的贸易往来频繁,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3.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和措施,开创了贞观之治,使唐朝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之一。
唐太宗还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文化的繁荣。
4.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大将石守信等人的军权,避免了类似唐朝“安史之乱”的悲剧发生。
这一事件对宋朝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郑和下西洋明朝时期,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打开了中国通往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
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世界的友谊和相互了解,而且展示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先进的航海技术。
三、结语回顾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我们不禁为中华民族的辉煌与荣耀而自豪。
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塑造了中国的今天,也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共20张PPT)
①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②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③ 唐朝中央权力衰微,按时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 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1、唐藩镇由来 藩镇是唐玄宗为了对外用兵,在边区设 立的军镇。军镇最高长官为节度使,负 责辖区的军政大权,其中包括人事任命 和征收税赋等权利。 名义上节度使为中央任命,但事实上多 为世袭,中央任命只是走个形式 2、藩镇割据原因 安史之乱后唐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 互相争战的局面.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 政财权。
2、经过: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 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 建立政权。 3、结果(影响):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三、唐朝灭亡 (907年)
背景: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投降唐朝 后,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 压了黄巢起义。朱温逐渐控制朝政,陆 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
907
朱温
四 、 五 代 十 国 的 更 迭 与 分 立
B
3.番禺日报2016年10月2日文章:……安禄山每次入宫,都是先拜贵妃, 再拜皇帝。皇帝不解,问他何故,安禄山恭恭敬敬地说:“我们胡人 的习俗,都是先拜母亲,后拜父亲。”皇帝释然,对安禄山的憨厚和 朴实添了几分好感。这位皇帝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D
4.领导安史之乱的主要人物是( A.安禄山 B.宇文化及 C.朱温 D.姚崇
A)
藩镇割据直接受害群体
繁重的赋税,徭役,兵役·········
二、黄巢起义
1、爆发(原因)背景:
(1)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 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2)藩 镇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经 无力控制藩镇。(3)人民赋役繁 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 荒,无以为生。
七下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第 5 课 空白演示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唐朝发展曲线图
唐玄宗 武则天 唐太宗 唐高祖 建立 开元 武周 安史之乱
贞观 灭亡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
1. 概念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由地方将领安禄山 与史思明发动的一场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叛 乱战争。 时间: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 代宗宝应二年(763年),前后达八年之久,由 三代皇帝平定。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
1. 概念 2.叛乱的原因
(1) 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2)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
1. 概念 2.叛乱的原因
(1) 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 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 面的延续,开国君主都 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特点1
北方政权更 迭,战事不 断,政局动 荡
特点2
南方受战乱影响 较小,政局相对 稳定,、后周 南方: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 南汉、南平,北汉(北方割据太原)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
1. 概念 朝政日益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 2.叛乱的原因 势紧张、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
轻、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 渐扩张势力。
3.叛乱的经过 4.叛乱的影响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安史之乱的故事.doc
安史之乱的故事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
由于发起反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战争背景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经济矛盾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至百姓多迁徙流亡。
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
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
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
杨氏兄弟姐妹五家,声色犬马,权欲熏心,过着荒淫糜烂的生活。
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
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
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
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
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此外,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
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民族矛盾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隋唐以来,河北北部幽州一带杂居着许多契丹人、奚人,唐太宗打败突厥人以后,又迁徙许多突厥人在这一带居住。
他们的习尚与汉人不同,互相歧视,胡人安禄山正是利用这点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反唐的亲信。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5篇
关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5篇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一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
改元天宝后,他纵情享乐,宠爱杨贵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给宰相李林甫处理。
李林甫对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却利用职权,专横独断。
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继任宰相,更是排斥异己,贪污受贿,使政治日益败坏。
加上当时土地兼并剧烈,贫富悬殊严重,政治、经济、社会渐呈衰败之象。
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
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
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藉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
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
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就攻入洛阳。
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
负责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
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
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唐室处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后,任命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
由于地势之险,唐室本可利用此一优势暂时死守,保卫京师。
可是由于唐玄宗想尽快平定乱事,加之杨国忠痛恨哥舒翰因此借刀杀人挑唆皇上,迫其领20万大军出战,最后以惨败收场。
潼关一破,都城长安震惊,失陷在即。
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二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最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2年)结束,前后达7年之久。
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历史手抄报:安史之乱_历史手抄报内容资料
历史⼿抄报:安史之乱
唐⽞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决意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
在纳杨⽟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
唐⽞宗任⽤有“⼝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年,使得朝政败坏。
李林甫死后⼜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开始出现了宦官⼲政的局⾯,⾼⼒⼠的权势炙⼿可热。
唐⽞宗好⼤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
⼜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兵结合在⼀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
其中以胡⼈安禄⼭最著。
安禄⼭掌握重兵,在天宝⼗四年(公元755年)⼗⼀⽉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很快就攻陷了⾸都长安,史称“安史之乱”。
唐⽞宗吓得逃到成都,太⼦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宗为太上皇。
安禄⼭则⾃称⼤燕皇帝,年号圣武。
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伤,从此由盛转衰。
此时均⽥制已经逐步⽡解,⼟地兼并现象⽇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法实⾏。
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
唐代宗时,刘晏改⾰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唐德宗任⽤杨炎为宰相,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开始实⾏两税法,⼀年分夏、秋两季依⼟地征税。
唐德宗还⼒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
结果发⽣奉天之难。
战争持续了5年,最后虽然朱泚和李希烈等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
从此割据局⾯进⼀步深化。
安史之乱PPT课件
退出练习
你确定要退出学习了吗? A、退出学习 B、继续学习
学习重点
事件背景
事件经过
视频播放
事件结果
作业练习
退出练习
结果
社会方面
1.北方人口锐减 —— 安史之乱,祸延今之河北、 河南、山西、陕西、山东、安徽各省叛军所过, 人民不死於兵祸,则流亡他地,数百里内无人烟, 出现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的现象。 2.政治、经济、 文化重心南移 —— 黄河流域,经九年战争,社会 战火摧残,破坏不已,使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 文化重心,加速向南迁移。
学习重点
事件背景
事件经过
视频播放
事件结果
作业练习
退出练习
• (四)重要原因——禄山异志:
安禄山本为营州杂胡,身兼平卢、 范阳及河东三镇节度使,拥兵二 十万。养胡人八千为假子,用为 中、下级军官。又易汉将为蕃将, 形成胡人兵团,有反唐之心。
学习重点
事件背景
事件经过
视频播放
事件结果
作业练习
退出练习
三、经过
事件背景
事件经过
视频播放
事件结果
作业练习
退出练习
• “口蜜腹剑”
• 唐玄宗时,李林甫是 个有名的奸臣。他无 德无才,却是个拍马 溜须的老手。昏庸的 皇上竟让他当上了宰 相。 • 中书侍郎严挺之性格 耿直,对李林甫十分 鄙薄。李林甫便在皇 上面前说严挺之的坏 话。唐玄宗信以为真, 当即把他贬斥到洛阳。
学习重点
事件背景
事件经过
视频播放
事件结果
作业练习
退出练习
负杨 责贵 任妃 吗应 ?对 安 史 之 乱
•
• 这显然是后 人为唐政府 推御责任的 托辞,与自 古以来的美 女亡国论同 出一辄。安 史之乱的发 生是多方面 结合的结果。
唐朝历史手抄报
唐朝历史手抄报唐朝历史手抄报唐朝是我国古代的一个辉煌时期,这个时期的历史吸引着我们去探索!下面搜集了唐朝历史手抄报,欢迎阅览!唐朝历史从618年唐高祖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开始,到907年后梁太祖朱温篡唐为止,共289年。
可以概略分成数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乱为界。
初唐时国力强盛,唐太宗时期国力逐渐复苏,击败强敌,唐太宗受尊“天可汗”,成就贞观之治。
唐高宗时期击败西突厥、高句丽等强敌,建立永徽之治。
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于690年建国周,即武周,女主政治达到高峰。
直到705年唐中宗因神龙革命而复辟,唐朝得以恢复。
女主政治直到唐玄宗继位后才完全结束。
唐玄宗时进入盛唐时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与转折,开元时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开明,威服四周国家,史称开元盛世。
到天宝时期,政治逐渐混乱,于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中唐时,唐朝受到河朔三镇、吐蕃的侵扰、宦官专权与牛李党争等内忧外患的影响而衰退。
其间虽然有唐宪宗的元和中兴、唐武宗的会昌中兴与唐宣宗的大中暂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内忧外患。
在晚唐时因为政治败坏,爆发了唐末民变,其中黄巢之乱破坏江南经济,使唐朝经济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镇割据,唐室最后被藩镇朱全忠控制。
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并于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
朱全忠建国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大唐开国唐朝皇族出自名门陇西李氏,十六国的西凉开国君主李暠是其远祖,在当时李氏家族也是北魏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重要成员。
陇西李氏从秦朝开始就是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涌现过西汉飞将军李广和秦国名将李信等著名将军。
而《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则称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又名李聃、老聃)的子孙。
北周时期,奉行关陇集团的本位政策,李氏被赐胡姓“大野氏”。
北周末,隋文帝恢复其为李氏。
隋朝在大业年间,由于隋炀帝滥用国力与三征高句丽的失败,导致隋末民变。
李渊见天下大乱,隋朝的灭亡不可扭转,便生出取而代之的念头。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以尊隋为名起兵,一路势如破竹,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手抄报:安史之乱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决意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
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
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
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
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
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
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
安禄山掌握重兵,在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很快就攻陷了首都长安,史称"安史之乱"。
唐玄宗吓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玄宗为太上皇。
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
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
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
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
唐代宗时,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唐德宗任用杨炎为宰相,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
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
结果发生奉天之难。
战争持续了5年,最后虽然朱泚和李希烈等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决意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
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
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
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
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
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
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
安禄山掌握重兵,在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很快就攻陷了首都长安,史称"安史之乱"。
唐玄宗吓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玄宗为太上皇。
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
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
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
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
唐代宗时,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唐德宗任用杨炎为宰相,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
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
结果发生奉天之难。
战争持续了5年,最后虽然朱泚和李希烈等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决意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
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
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
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
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
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
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
安禄山掌握重兵,在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很快就攻陷了首都长安,史称"安史之乱"。
唐玄宗吓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玄宗为太上皇。
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
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
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
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
唐代宗时,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唐德宗任用杨炎为宰相,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
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
结果发生奉天之难。
战争持续了5年,最后虽然朱泚和李希烈等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决意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
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
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
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
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
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
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
安禄山掌握重兵,在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很快就攻陷了首都长安,史称"安史之乱"。
唐玄宗吓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玄宗为太上皇。
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
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
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
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
唐代宗时,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唐德宗任用杨炎为宰相,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
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
结果发生奉天之难。
战争持续了5年,最后虽然朱泚和李希烈等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决意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
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
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
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
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
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
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
安禄山掌握重兵,在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很快就攻陷了首都长安,史称"安史之乱"。
唐玄宗吓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玄宗为太上皇。
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
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
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
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
唐代宗时,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唐德宗任用杨炎为宰相,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
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
结果发生奉天之难。
战争持续了5年,最后虽然朱泚和李希烈等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决意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
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
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
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
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
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
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
安禄山掌握重兵,在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很快就攻陷了首都长安,史称"安史之乱"。
唐玄宗吓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玄宗为太上皇。
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
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
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
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
唐代宗时,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唐德宗任用杨炎为宰相,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
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
结果发生奉天之难。
战争持续了5年,最后虽然朱泚和李希烈等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决意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
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
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
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
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
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
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
安禄山掌握重兵,在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很快就攻陷了首都长安,史称"安史之乱"。
唐玄宗吓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玄宗为太上皇。
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
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
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
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
唐代宗时,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唐德宗任用杨炎为宰相,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
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
结果发生奉天之难。
战争持续了5年,最后虽然朱泚和李希烈等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决意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
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
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
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
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
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
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
安禄山掌握重兵,在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很快就攻陷了首都长安,史称"安史之乱"。
唐玄宗吓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玄宗为太上皇。
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
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