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竹石》0
四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词

四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词1. 《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 《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 《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5. 《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6.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7. 《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9. 《山中留客》唐·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0. 《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1. 《劝学》唐·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2. 《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3.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4. 《画眉鸟》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5. 《三衢道中》宋·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6. 《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解诗题,知诗人
竹 石 :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 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 的一首诗。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 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 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 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 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
千锤万凿出深山, 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采出来的石灰,
烈火焚烧若等闲。 对石灰窑中熊熊烈火的焚烧看得跟平常事一样。
粉骨碎身全不怕,
即使粉身碎骨也都无所畏惧, 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为把一片清白长久保存在人间。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 很不容易。次句 “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
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 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 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极其形象地写 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 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最后 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 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此句中“清白”是拿石 头的颜色作比较 。
喜欢,作者以拟人的手法,将竹 子的生长人格化,赋予了诗人所 寄托的美好品质的向往,也暗自 表达了诗人自身的决心与希冀, 哪怕如今是什么困境,哪怕遭到 什么打击,自己都不能轻易言败。
六年级下册第四课主要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四课主要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四课《古诗三首》主要内容是《石灰吟》、《竹石》和《夏日绝句》。
1. 《石灰吟》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作者以石灰为比喻,描述了开采石灰石的艰难和石灰的形成过程,表达了作者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
2. 《竹石》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以竹子为比喻,描述了岩竹在破岩中生长的坚韧和顽强,表达了作者不随波逐流,敢于傲骨挺立,面对困难和压力也不屈服的精神。
3. 《夏日绝句》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讽刺和批判了项羽的悲壮失败,表达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以上是这三首诗的大概内容,建议阅读古诗书或古诗文网获取更多内容。
马诗石灰吟竹石的诗意

马诗、石灰吟、竹石的诗意
1、《马诗》诗意: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的白雪。
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什么时候我能给马带上金络头,飞快地奔跑着,踏遍这清爽秋日的原野。
2、《石灰吟》诗意: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灰石,把烈火焚烧当作平平常常的事,纵使焚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清白留在人间。
3、《竹石》诗意: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16_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 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 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 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 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 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 写诗《入京》以明志:
要留/清白/在 人间。
我会写
chuí záo
锤
凿
返回
千锤万凿
我会写
fén
焚
焚烧
返回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朗读时注意节奏和重音,找出生字词。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chuí ) / 万凿/出 深山, 烈火/焚(fén) 烧 /若 等闲。 粉骨/碎身/浑 不怕,
要留/清白/在 人间。
石灰自述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chuí ) 万凿/出 深山, 烈火焚(fén) 烧 /若 等闲。 粉骨碎身/浑 不怕,
要留清白/在 人间。
中心:诗人借咏石灰,表 达了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忠贞 卓绝的意志和节操,以及永留高 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墨 梅
(元)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1.给加下画线的字注音。
郑燮 xiè 2.解释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任尔:任凭你 3.按要求填空。 《竹石》的作者是( 清 )的诗人( 郑燮)。这是 一首(题画诗),也是一首( 托物言志诗 )。全诗 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的表达了诗人
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的做人原则 ( )。
夏日绝句
立根:扎根、生根。
2020部编语文六年下册《古诗三首之马诗 石灰吟 竹石》知识点梳理

语文六年下册《古诗三首之马诗/石灰吟/竹石》知识点梳理学习托物言志一类诗的学习方法:1、读懂诗句,知道所写之物的特点。
2、借助资料发现物和人大相似之处。
3、明白诗人所言之志。
《马诗》知识点梳理一、诗歌原文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二作者简介作诗背景作者简介李贺(791-817年),字长吉。
“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
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后人誉为“诗鬼”,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
李贺从小刻苦读书,积极求仕,一心想要建功立业,然而并未如愿,先后经历了举仕无门的惆怅,从军无路的失落。
作诗背景李贺生活的中唐正是藩镇割据的时代,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他希望能扫除战乱建功立业,但终是不被赏识,于是他创作了一组关于马诗共23首来抒发自身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慨,就是《马诗》就是其中的第五首。
三、注释:1、大漠:广大的沙漠。
2、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3、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4、何当:何时将要。
5、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6、踏:走,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7、清秋:清朗的秋天。
四、译文: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恰似那弯弯的金钩。
什么时候才能给骏马带上镶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任意驰骋,建立功勋呢?五、诗歌主题及写作方法主题:诗人李贺借骏马,表达了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怀才不遇的悲叹。
写法:这种借物来抒发自己心中志向的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六、问题归纳1、请分析诗中比喻的妙用。
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来引发读者的联想。
“沙如雪”既是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
“月似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武器和征战的场景。
诗人那极为丰富的想象让人赞叹。
2、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呢?请你联系诗中的关键词来具体说说看。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在古代文学中,诗歌一直是人们表达情感、赞美自然、描绘生活的重要形式。
古诗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深刻的意境,深深地吸引着广大读者。
今天,我们将一同欣赏三首优秀的古诗作品,包括《马诗》、《石灰吟》和《竹石》。
《马诗》是唐代文学巨匠杜牧创作的一首千古绝唱。
它通过对马儿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光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感慨。
诗中以“白马”为主题,白色象征纯洁和高贵,同时也显示出马儿奔跑的速度和力量。
作者以“山川风雨至,身世共忘机”表达了对于人生沧桑和命运变幻的不以为然,马儿的奔腾与自由代表了诗人自身追求自由与激情的渴望,给了读者丰富的联想空间。
《石灰吟》,清代文学大家袁枚所作。
诗歌以叙述性语言描绘了制作石灰的过程,同时给人带来美感和思考。
作者通过淡雅的笔触,以及石灰制作中火光和水汽的交织,将制作石灰的艰辛与美丽描绘得淋漓尽致。
诗中的意象与意境相结合,展现了一种崭新的生命力和变化。
在石灰的制作过程中,作者似乎看到了人生酸甜苦辣的一种对比和对生命的思考。
整首诗简练凝练,字字珠玑,给人以美妙的视觉和心灵享受。
《竹石》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作品,是古诗中著名的自然描写之作。
诗中以竹与石的结合为主题,描绘了竹石相互依托的美好图景。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于竹石特性的深入观察,将一幅幅美丽而静谧的画面展示在读者面前。
诗中“竹长青青石上栽,雨后庭前一径开”一句,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生命在自然力量和时间面前的坚韧与柔软,以及在岁月长河中不变的美好。
诗中对于竹石的描绘深入细腻,充满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热爱和赞美。
三首古诗各有千秋,以其独具特色和深远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它们通过不同的主题和形式展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生命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领悟。
我们在欣赏这些古代文学之作的同时,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让我们一同品味这些古诗之美,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智者的深邃,与古人心灵相通,领略诗歌的魅力。
石灰吟、竹石赏析

石灰吟的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古诗今译]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
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击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
“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此句中的青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也就是现在的“清白”的意思。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者背景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
江苏兴化人。
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
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孰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
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
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
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
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
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
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
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
《石灰吟》《竹石》

(清) 郑燮
简介作者:
郑燮: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生于1693年,死于1765年,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 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是“扬州八怪”之一,其诗、 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 竹。
郑板桥任潍县知县7年, 最大的政绩是救济灾民。他处 ɡǔ 处关心百姓,千方百计拯民于
水火,因此触犯了豪绅巨贾利 益,遭诬告罢官。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松。
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任凭你东西 南北来的狂风。
填一填:
《竹石》的作者是(
人用( 托物言志
清朝的郑燮 )。诗
)的方法,赞颂了岩
竹(坚定顽强、永不放弃 )的品质,表达了诗
人( 对当时黑暗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竹石【清】郑燮(xiè)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理解字词: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
样。
立根:扎根,生根。 磨:折磨
原:本来。 坚劲:坚定强劲。
任:任凭。
尔:你。
理解诗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住了青山就绝不肯放松,根须已经深 扎在岩缝之中。
马诗石灰吟竹石改写作文200

马诗石灰吟竹石改写作文200此诗借吟石灰的锻炼过程,表现了作者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
“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作者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此诗通篇用象征手法,以物比人,把物的性格和人的性格熔铸成一体。
言在物,而意在人,不言人而人在其中,似呼之即出。
风格豪迈,气势坦荡、铿锵有力。
我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灰,在这无边无际的深山老林里已经生活了几十年。
白天在这里听鸟叫,晚上仰起头看星星。
这样千篇一律的生活我已厌倦。
听回家探亲的钻石说,大都市的生活很有情趣、也很快乐。
我也真希望能与玛瑙、钻石放在同一个橱窗里,被别人欣赏、被顾客挑选。
终于有一天,山里来了一群人。
咦!他们不就是把钻石老弟带走的采矿工人吗?真希望我也能被他们带走。
这时,有人来到了我的身边,蹲下来摸了摸我,然后拿出钉子和锤子,对着我身体的边沿敲了起来。
他们肯定要把我带进城里,太好了!我也奋力挣扎,企图离开岩石妈妈的怀抱。
数分钟后,我掉在了地上,他们把我和伙伴们一起带走了。
卡车在山路上颠簸了几十分钟,终于上了公路。
我高兴地跳了起来。
车停了下来,咦!这里怎么不是大都市呀?工人们把我们都倒了下来,有人点起火,红色的火舌欢快地舔着我们,我顿时感到热极了。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16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

直到今天,人们至今还在思忆项羽,他 在惨遭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肯逃回江 东。
1.这首诗中李清照用了两个词语赞 颂项羽的英雄气概,找到了吗?
人杰:人中的豪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
2.你知道成语词典中有哪两个成语 给我们展示了项羽的英雄气概吗?
拔山盖世:项羽说自己的力量足以拔起一座大山, 自己的气概足以超越天下人。形容力大勇猛,无 人能比。【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悲 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
【明】于谦
于谦
作者简介
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 节庵。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名 臣,民族英雄,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 三杰”。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曾在皇帝被瓦剌(là)族俘获时,勇敢率军 民奋力抗击,转危为安,成为民族英雄。但 奸臣当道,在救出英宗皇帝平安南归后第六 天,就被诬陷而死。
赏析
《竹石》共四句,前两句写竹子的特点,在状物; 后两句写竹子的精神,在言志。作者借赞美岩 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 风倒。抒写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社会不妥协的斗 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拓展积累:
诗中“竹 ”
•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 可留。”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lǚ)阎(yán)话短长!
"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闾阎就是里巷的意思, 此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此诗写成后远近传诵, 为一时佳话。
联系阅读
10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2. 板书设计应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 板书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3)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自己的文化意识,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4)学生能够通过对《石灰吟》和《竹石》的赏析,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学会如何感受和鉴赏古诗文中的艺术美。
2. 教学难点
(1)学生可能对古诗的韵律和结构感到陌生,难以理解和掌握,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
(4)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体验,对《石灰吟》和《竹石》进行解读,以提高学生的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反馈
(1)及时对学生的课后练习题进行批改,指出学生在理解和记忆上的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对学生的仿写或创作作业进行批改,指出学生在创作能力和鉴赏能力上的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以帮助学生提高创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作业布置与反馈
1. 作业布置
(1)针对《石灰吟》和《竹石》的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以帮助学生巩固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2)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石灰吟》和《竹石》进行仿写或创作,以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2020部编语文六年下册《古诗三首之马诗 石灰吟 竹石》知识点梳理

语文六年下册《古诗三首之马诗/石灰吟/竹石》知识点梳理学习托物言志一类诗的学习方法:1、读懂诗句,知道所写之物的特点。
2、借助资料发现物和人大相似之处。
3、明白诗人所言之志。
《马诗》知识点梳理一、诗歌原文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二作者简介作诗背景作者简介李贺(791-817年),字长吉。
“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
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后人誉为“诗鬼”,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
李贺从小刻苦读书,积极求仕,一心想要建功立业,然而并未如愿,先后经历了举仕无门的惆怅,从军无路的失落。
作诗背景李贺生活的中唐正是藩镇割据的时代,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他希望能扫除战乱建功立业,但终是不被赏识,于是他创作了一组关于马诗共23首来抒发自身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慨,就是《马诗》就是其中的第五首。
三、注释:1、大漠:广大的沙漠。
2、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3、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4、何当:何时将要。
5、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6、踏:走,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7、清秋:清朗的秋天。
四、译文: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恰似那弯弯的金钩。
什么时候才能给骏马带上镶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任意驰骋,建立功勋呢?五、诗歌主题及写作方法主题:诗人李贺借骏马,表达了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怀才不遇的悲叹。
写法:这种借物来抒发自己心中志向的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六、问题归纳1、请分析诗中比喻的妙用。
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来引发读者的联想。
“沙如雪”既是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
“月似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武器和征战的场景。
诗人那极为丰富的想象让人赞叹。
2、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呢?请你联系诗中的关键词来具体说说看。
(完整word版)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案

备课素材托物言志诗的鉴赏知识储备1、概念: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3、分类(1)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让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1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课题引入1、(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马)你们都知道有关马的哪些知识呢?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
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想)好,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马诗3、齐读课题:马诗二、学习新课(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1.学生汇报:①看诗题明对象;②看作者知背景;③看诗文解大意;④看资料(注释)悟诗情;⑤反复诵读入诗境。
精选《石灰吟》教案3篇

精选《石灰吟》教案3篇《石灰吟》教案篇1教材说明: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
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
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
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一、导入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
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一)《墨梅》1、个人自学依照学法自学《墨梅》2、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
教师深入小组,适当指导。
3、大组汇报学生按照刚才总结的学法,依次汇报。
结合查阅的资料、结合插图等等,尤其是对重点字意诗意,说一说、议一议,互动补充。
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共88张PPT)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 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何时将要。
朗读古诗,思考: 1.这首古诗讲述了什么内容? 2.从古诗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把大漠里的沙子比作雪,不仅从 视觉上写出了沙的颜色,而且从 触觉上写出了战场寒冷的感觉。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沙漠。此指西 指燕然山。这 北沙漠地带。 里借指边塞。
“月似钩”,把弯弯的月亮比作钩, 让人联想到战场上的武器营造了一种 悲凉的气氛,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译文: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白雪, 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比喻
对偶
这两句诗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 了边塞战场的景色。用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 显示了战场的清冷悲凉,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征 战沙场报效祖国的愿望。
初读古诗,结合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再读古诗,想 象画面,感悟诗情。读诗时,要抓住“大漠沙如雪,燕山月 似钩”两句,发挥想象,感受诗人创设的辽阔雄浑的意境; 抓住“金络脑”“踏清秋”,体会诗人渴望受到重用,期盼 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马是六畜之一,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古代战马的唐诗。
讨论交流: 这首诗是怎样托物言志的?
《马诗》借马渴望套上金络脑,驰骋千里, 抒发了作者渴望得到重用,以便施展抱负,报 效国家的志向。
托物言志 学方法:托物言志是指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借助 所描写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坚定信念,表现自己 的某种精神品质。托物言志的“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 点或相似点,这样才能寄意于物 ,达到突出主旨的目的。
托物言志的 古诗

托物言志的古诗
1、《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墨梅》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4、《白梅》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5、《咏煤炭》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6、《画鹰》唐·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㩳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7、《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8、《小松》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石灰吟与竹石的诗词对比

石灰吟与竹石的诗词对比介绍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诗词一直被人们视为一种高雅的表达方式。
石灰吟和竹石是两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它们在题材、意境和表现手法上有着一些相似之处,同时也有一些显著的区别。
本文将通过对这两首诗词的细致分析和比较,来探讨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
石灰吟石灰吟是明代文学家于谦所创作的一首诗词,描绘了制作石灰的场景和过程。
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劳动的赞美和对自然的赞叹之情。
1. 诗词内容石灰吟通过对制石灰的工序的描述,展现了劳动者辛勤工作的场景。
诗中描写了石灰的原料来自山石,经过破碎、煅烧、磨成粉末等过程,最终石灰成品呈现出白色和光滑的特点。
2. 意境和情感表达石灰吟以自然景观和具体的物象作为表现手法,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劳动场景来传达作者的情感。
作者以崇高的语调赞美了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并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描写,表达了对劳动的敬意和对自然的景仰之情。
3. 艺术特点石灰吟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诗词更具艺术感。
例如,诗中的“珠帘玉薄”一句,通过对石灰纯净度的形象描述,使诗歌增添了一种优美的意境。
竹石竹石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一首诗词,以竹石为题材,通过对竹石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之美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1. 诗词内容竹石通过对竹石的形象描写,展示了自然界的美丽和力量。
诗中描写了竹子的生长环境和形态特点,以及石头的坚硬和沉稳。
通过对竹石的描写,诗词表达了对自然的景仰之情。
2. 意境和情感表达竹石以具体的形象和自然景观为表现手法,通过描绘竹石的美丽和坚韧来传达作者的情感。
作者以平静的语调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思考,同时寄托了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和思考。
3. 艺术特点竹石的诗词采用了简练的语言和朴实的表达方式,使诗词更富有韵味。
例如,诗中的“瑶台银阶玉砌冷,风霜夜月几人还”一句,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给人以静谧和宁静之感。
石灰吟与竹石的对比石灰吟和竹石在题材、意境和表现手法上都有一些共同之处,同时也有明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