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孟子法》《朱子读书法》文本
朱子读书法
钱穆:朱子读书法在中国学术史上,若论博大、精微兼而尽之的学者,孔子以下,只有朱子,可算得第二人。
孔子是大圣人,不当仅以学者论。
而且孔子距我们时代远了,他的成学经过,我们已无法详考。
朱子离我们时代近,他的治学经过,还可详考而知。
本文则只拈朱子的读书法一项,加以阐说。
朱子教人读书法,记录留传极多,后人有汇集之成专书者;本文则只择其最精要语论列之。
一或曰:“读书须是有精力”至之曰:“亦须是聪明。
”曰:“虽是聪亦须是静,方运得精神。
盖静则心虚,道理方看得出。
”今按:读书须精力,又须聪明,此义尽人皆知。
朱子特别提出一个读书的精神条件来,即是如何善为运用我之聪明与精力之条件。
此一精神条件便是“静”,静则心虚,更吃紧的是在“心虚”上。
问:“《易》如何读?”曰:“只要虚心以求其义,不要执己见。
读他书亦然。
”今按:心虚只是不执己见。
若先执一个己见去读书,便是心不虚。
所见的将依然是己见,不会看出书中道理。
则于自己无长进。
看书不可将己见硬参入去。
须是除了自己所见,看他册子上古人意思如何。
今按:此是读书第一最要法门。
朱子所谓“虚心”,略如今人所谓“客观”。
若读书时硬将己见参入,便是心不虚,便不能客观,而不能真有所得矣。
大抵义理须是且虚心,随他本文正意看。
今按:“且”字重要,“随”字重要,“本文正意”四字更重要。
如此读书,看易实难。
庄子云:“吾与之虚而委蛇。
”心既虚了,又要随他本书曲折,恁地去。
近日看得后生,只是教他依本子识得训诂文义分明为急。
自此反复不厌,日久月深,自然心与理会,有得力处。
今按:依本子反复不厌,又要识得本书上训诂文义分明,此是读书至要惟一法门。
若骤读一本书,便要求明得种种理,又要求于己有所得,此皆是心不静。
从来读书,亦无此速化之法。
从头熟读,逐字训释,逐句消详,逐段反复,虚心量力,且要晓得句下文意,未可便肆己见,妄起浮论。
看前人文字,未得其意,便容易立说,殊害事。
今按:“且要晓得句下文意”,此语重要。
看书了解得书中本意,即是学问有所得。
朱熹的朱子读书法
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朱子潜心治学几十年,真东西绝对是有的,除却历史上被各种恶意抹黑,还望同道者抛却已有成见不带偏见阅读。
此文是经过自己总结提取整合过重新排布的,旨在力求涵盖朱子想要强调的各个点并理清脉络一、读哪些书•①《大学》是入德之门,读书要先知道做学问的顺序格局,这本书讲的是古人做学问的根本道理。
“致知”这一章应最早看,“格物”这一章要最用功看。
等这些理解透彻了,后面的内容会容易很多。
先读正文,再读阐释经义的文字,等每一段都看明白后再通读全文,以达到温习的目的。
时常暗诵默思,反复研究,未上口时须教上口,未通透时须教通透,已通透后便要纯熟,直是不思索时此意常在心胸之间,驱遣不去方是。
先集中精神,领略到大体规模后,再回来寻找一个实在的下手处,努力用功,不能只是刻板地守着次序,只一条路走下去。
一日只看一两段,莫问精粗难易,只从头看将去,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反复玩味,久之必有所得。
读《大学》好比行路,认清要走的路,便要即刻动身。
②《论语》→③《孟子》,都是讲做人的关键切要的地方。
看《论语》一天不能超过一段,从“学而时习之”开始看起。
本书所记载皆圣人言行之要,果能专意玩索,其味无穷,且并无滞固之理。
先将各家不同的解说弄清楚,再探求圣人言语的本来意思,久而久之,自能见到其中效果。
一日一段,需是专一,自早至夜虽不读,亦当涵泳,常在胸次,如有一件事未了相似,到晚却把来商量,但一日积一段,日日如此,年岁间自是,里面贯通,道理分明。
《论语集注》已把《论语》说详尽了,只需熟读《论语集注》自会明白其中含义,不用枉费心力,到集注以外的书籍苦苦探求。
④《中庸》,学问周密,规模宏大。
《中庸》勿企望高深,勿追求骇奇,一定要潜入研究字句文义,认真领会主旨,对不是亲眼目睹亲耳听闻的事例要保持戒慎惶恐的态度,积累日久,可达广博深厚,高明悠久的境界而不自知。
•再读六经①《诗经》可导情性之正,下合人情事理,上则完备天道,世间真理无不涵盖。
读《论语》《孟子》法(上)
读《论语》《孟子》法(上)文/唐东辉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是亚圣,代表了儒家文化的正统和主流。
孔孟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孟子》二书里,我们要研究孔孟的思想,应从《论语》《孟子》入手。
那么我们该如何阅读二书呢?朱子曾撰有《读<论语><孟子>法》,收集二程(程颢、程颐)论述如何阅读《论语》《孟子》的言论共九条,颇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孟母三迁1、程子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
《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
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
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译文:程子说:“求学之人应当把《论语》和《孟子》当作为学的根本。
《论语》和《孟子》研究好了,那么六经可以不用研究就明白了。
读书之人应当推求圣人著作经书的意图,以及圣人用心的原因,圣人到达圣人境界的原因,而我之所以没有达到圣人境界的原因,以及不能有所得的原因。
一句一句地探求,白天讽诵玩味,夜里思索琢磨,平心易气,阙疑存惑,那么圣人的意图就可以见到了。
”多读孔孟圣贤书解析:这里有三点需要说明:第一,程子所以说学者要以《论》《孟》为本,反映了儒家文化从汉唐到宋明的新发展。
汉唐时期,儒学以经学(以五经为研究文本)的方式呈现与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以理学(以四书为研究文本)的方式呈现与发展。
北宋时儒学正从经学向理学过渡,所以程子才推崇《论》《孟》二书。
第二,程子说《论》《孟》既治,六经可不治而明,此种说法须审慎对待。
这既是一种夸张的修辞,突出《论》《孟》的重要性,也是一种客观的陈述,表明通过《论》《孟》也可以“见道”。
《论》《孟》(四书)与六经都蕴含大道,读六经可以见道,读《论》《孟》也可以见道,所以说《论》《孟》既治,六经可不治而明。
当然,从知识的角度看则不是如此,即使我们读《论》《孟》而知道礼以敬为本,但若不去学习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可以说还是不知礼。
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朱子的读书法本无成形的本子,宋代黎靖德所编《朱子语类》卷十、卷十一根据朱子门人的记录,整理了《朱子读书法》,分为上下两部分,成为后世学者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参考资料。
元代学者程端礼根据朱子所言“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
穷理之要,必在乎读书。
读书之法。
莫贵乎循序而致精。
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的为学宗旨,与其门人将朱子读书法分为六大条目,清代学者陈弘谋在《五种遗规》中记到:“其(程端礼)门人与私淑之徒,会萃朱子平日之训,而节序其要,定为《读书法》六条如左。
”这六大条目分别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这六条被后人诸多阐释,并逐渐成为朱子读书法的代表。
循序渐进。
古人讲学不躐等,朱子也非常注重为学次第,他说“故必先观论孟大学中庸,以考圣贤之意;读史,以考存亡治乱之迹;读诸子百家,以见其驳杂之病。
其节目自有次序,不可逾越。
”不止如此,朱子认为,读书更要一句一句看,一步一步来,看懂了这一点,再看下面,不要着急,要循序渐进。
熟读精思。
朱子提到了古人诵读也会记遍数。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如果不思考,所见到的义也是表层,难以入木三分。
因此古圣先贤皆重视学思结合。
孔子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是这个意思。
虛心涵泳。
是说读书不能“先立己意”,不能“执着一见”。
“先立己意”,就看不到圣人之意,读再多的书也无法丰富自己的思想,有所收获,只不过是把自己原有的思想放大。
“执着一见”,则容易使“此心便被此见遮蔽”,不能客观地评判事物。
要做到这两点,就需要“静”,甚至要依靠静坐的功夫来使自己静下心来,不能急于向前,有时候甚至需要向后退一步,搁置一会儿,才能以一颗“虚”心来面对学习的内容。
然后沉浸其中,反复玩索,必有所得。
心是“虚”的,便容易看到问题,面对问题敢于质疑,也要慎于质疑,使有疑处无疑,便能有所进益了。
切己体察。
读书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切实的体察,和自己的生命建立关联。
朱熹《朱子读书法》
朱熹《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宋·朱熹)卷上读书乃学者第二事。
方子。
读书已是第二义。
盖人生道理合下完具,所以要读书者,盖是未曾经历见许多,圣人是经历见得许多,所以写在册上与人看。
而今读书,只是要见得许多道理。
及理会得了,又皆是自家合下元有底,不是外面旋添得来。
至。
学问,就自家身己上切要处理会方是,那读书底已是第二义。
自家身上道理都具,不曾外面添得来。
然圣人教人,须要读这书时,盖为自家虽有这道理,须是经历过,方得。
圣人说底,是他曾经历过来。
佐。
学问,无贤愚,无小大,无贵贱,自是人合理会底事。
且如圣贤不生,无许多书册,无许多发明,不成不去理会!也只当理会。
今有圣贤言语,有许多文字,却不去做。
师友只是发明得。
人若不自向前,师友如何着得力!谦。
为学之道,圣贤教人,说得甚分晓。
大抵学者读书,务要穷究。
「道问学」是大事。
要识得道理去做人。
大凡看书,要看了又看,逐段、逐句、逐字理会,仍参诸解、传,说教通透,使道理与自家心相肯,方得。
读书要自家道理浃洽透彻。
杜元凯云:「优而柔之,使自求之,厌而饫之,使自趋之。
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
」椿。
今读书紧要,是要看圣人教人做工夫处是如何。
如用药治病,须看这病是如何发,合用何方治之;方中使何药材,何者几两,何者几分,如何炮,如何炙,如何制,如何切,如何煎,如何吃,只如此而已。
淳。
读书以观圣贤之意;因圣贤之意,以观自然之理。
节。
做好将圣人书读,见得他意思如当面说话相似。
贺孙。
圣贤之言,须常将来眼头过,口头转,心头运。
方子。
开卷便有与圣贤不相似处,岂可不自鞭策!祖道。
圣人言语,一重又一重,须入深去看。
若只要皮肤,便有差错,须深沉方有得。
从周。
人看文字,只看得一重,更不去讨他第二重。
僩。
读书,须是看着他缝罅处,方寻得道理透彻。
若不见得缝罅,无由入得。
看见缝罅时,脉络自开。
植。
文字大节目痛理会三五处,后当迎刃而解。
学者所患,在于轻浮,不沉着痛快。
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元四明程氏辑. 程名端礼. 号畏斋.端礼窃闻之朱子曰:为学之道,莫先於穷理。
穷理之要,必在乎读书。
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
而致精之本,则又在於居敬而持志。
此不易之理也。
其门人与私淑之徒,会萃朱子平日之训,而节序其要,定为读书法六条如左。
弘谋按朱子自定读书之法。
一曰循序渐进。
一曰熟读精思。
二者固尽其要。
而此六条者. 则後人集其说而推明之者也。
考庆源辅氏.先以居敬持志。
次及循序渐进。
而江东书院讲义. 则先之循序渐进。
而以居敬持志终焉。
夫居敬持志. 固循序致精之本。
但在初学.似难遽责之使然。
莫若先引以朱子之所自定。
然後进之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
著紧用力。
而终之以居敬持志。
则由是以渐进於大学。
於为学之序似较顺。
故是编采程氏所辑。
而辅氏之说。
则俟善学者参观而自喻之。
循序渐进。
朱子曰。
以二书言之. 则通一书而後及一书。
以一书言之. 篇章句字。
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
量力所至而谨守之。
字求其训。
句索其旨。
未得乎前. 不敢求乎後。
未通乎此. 不敢志乎彼。
如是. 则志定理明. 而无疏易陵躐之患矣。
若奔程趁限。
一向趲著了。
则看犹不看也。
近方觉此病痛不是小事。
元来道学不明。
不是上面欠工夫。
乃是下面无根脚。
其循序渐进之说如此。
熟读精思。
朱子曰。
荀子说诵数以贯之。
见得古人诵书。
亦记遍数。
乃知横渠教人读书必须成诵。
真道学第一义。
遍数已足. 而未成诵。
必欲成诵。
遍数未足.虽已成诵。
必满徧数。
但百遍时. 自是强五十遍。
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
今人所以记不得。
说不去。
心下若存若亡。
皆是不精不熟。
所以不如古人。
学者观书。
读得正文。
记得注解。
成诵精熟。
注中训释文意。
事物名件。
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 如自己做出底一般。
方能玩味反覆。
向上有通透处。
其熟读精思之学如此。
虚心涵泳。
朱子曰。
庄子说吾与之虚而委蛇。
既虚了. 又要随他曲折去。
读书须是虚心方得。
圣贤说一字是一字。
自家只平著心.去秤停他。
都使不得一豪杜撰。
今人读书. 多是心下先有个意思. 却将圣贤言语来凑。
朱熹论语孟子读书法的启示
朱熹论语孟子读书法的启示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学问渊博,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朱熹的《论语》、《孟子》读书法是他关于如何阅读、理解和运用儒家经典的一套方法论,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成长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朱熹论语孟子读书法的核心思想朱熹的《论语》、《孟子》读书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读书要有目的性。
朱熹认为,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积累知识,而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因此,我们在阅读儒家经典时,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2. 读书要有方法。
朱熹提倡“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即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阅读经典。
他认为,我们应该先读一些简单的入门书籍,掌握基本的概念和原理,然后再逐步深入阅读经典著作。
3. 读书要有思考。
朱熹强调,阅读经典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他认为,我们应该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领悟经典的精神实质。
4. 读书要有实践。
朱熹认为,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他提倡“知行合一”的学习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二、朱熹论语孟子读书法的启示1. 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我们在学习儒家经典时,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经典的内涵,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
2. 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儒家经典时,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阅读经典。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3. 注重思考和理解。
阅读经典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我们应该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领悟经典的精神实质。
朱子读书法
工夫,无一件是合少得底。而今只是那一般合看过底文 字也未看,何况其它!僩。
读书,须是遍布周满。某尝以为宁详毋略,宁下毋 高,宁拙毋巧,宁近毋远。方子。
读书之法,先要熟读。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 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时举。
欠工夫。乃是下面无根脚。其循序渐进之说如此。
熟读精思。 朱子曰。荀子说诵数以贯之。见得古人诵书。亦记遍 数。乃知横渠教人读书必须成足. 虽已成诵。必满 遍数。但百遍时. 自是强五十遍。二百遍时. 自是强一百
遍数。但百遍时. 自是强五十遍。二百遍时. 自是强一百 遍。今人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 精不熟。所以不如古人。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 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 处. 一一认得. 如自己做出底一般。方能玩味反覆。向上
肤,便有差错,须深沉方有得。从周。 人看文字,只看得一重,更不去讨他第二重。僩。 读书,须是看着他缝罅处,方寻得道理透彻。若不 见得缝罅,无由入得。看见缝罅时,脉络自开。植。 文字大节目痛理会三五处,后当迎刃而解。学者所
患,在于轻浮,不沉着痛快。方子。 学者初看文字,只见得个浑沦物事。久久看作三两 片,以至于十数片,方是长进。如庖丁解牛,目视无全
大雅。 读书,且就那一段本文意上看,不必又生枝节。看 一段,须反复看来看去,要十分烂熟,方见意味,方快 活,令人都不爱去看别段,始得。人多是向前趱去,不 曾向后反复,只要去看明日未读底,不曾去紬绎前日已 读底。须玩味反复,始得。用力深,便见意味长;意味 长,便受用牢固。又曰:「不可信口依希略绰说过,须
何药材,何者几两,何者几分,如何炮,如何炙,如何 制,如何切,如何煎,如何吃,只如此而已。淳。
钱穆《朱子读书法》
在中国学术史上,若论博大、精微兼而尽之的学者,孔子以下,只有朱子,可算得第二人。
孔子是大圣人,不当仅以学者论。
而且孔子距我们时代远了,他的成学经过,我们已无法详考。
朱子离我们时代近,他的治学经过,还可详考而知。
本文则只拈朱子的读书法一项,加以阐说。
朱子教人读书法,记录留传极多,后人有汇集之成专书者;本文则只择其最精要语论列之。
1或曰:“读书须是有精力”至之曰:“亦须是聪明。
”曰:“虽是聪明,亦须是静,方运得精神。
盖静则心虚,道理方看得出。
”今按:读书须精力,又须聪明,此义尽人皆知。
朱子特别提出一个读书的精神条件来,即是如何善为运用我之聪明与精力之条件。
此一精神条件便是“静”,静则心虚,更吃紧的是在“心虚”上。
问:“《易》如何读?”曰:“只要虚心以求其义,不要执己见。
读他书亦然。
”今按:心虚只是不执己见。
若先执一个己见去读书,便是心不虚。
所见的将依然是己见,不会看出书中道理。
则于自己无长进。
看书不可将己见硬参入去。
须是除了自己所见,看他册子上古人意思如何。
今按:此是读书第一最要法门。
朱子所谓“虚心”,略如今人所谓“客观”。
若读书时硬将己见参入,便是心不虚,便不能客观,而不能真有所得矣。
大抵义理须是且虚心,随他本文正意看。
今按:“且”字重要,“随”字重要,“本文正意”四字更重要。
如此读书,看易实难。
庄子云:“吾与之虚而委蛇。
”心既虚了,又要随他本书曲折,惩地去。
近日看得后生,只是教他依本子识得训诂文义分明为急。
自此反复不厌,日久月深,自然心与理会,有得力处。
今按:依本子反复不厌,又要识得本书上训诂文义分明,此是读书至要惟一法门。
若骤读一本书,便要求明得种种理,又要求于己有所得,此皆是心不静。
从来读书,亦无此速化之法。
从头熟读,逐字训释,逐句消详,逐段反复,虚心量力,且要晓得句下文意,未可便肆己见,妄起浮论。
看前人文字,未得其意,便容易立说,殊害事。
今按:“且要晓得句下文意”,此语重要。
看书了解得书中本意,即是学问有所得。
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元四明程氏辑。
程名端礼。
号畏斋。
端礼窃闻之朱子曰。
为学之道. 莫先于穷理。
穷理之要. 必在乎读书。
读书之法. 莫贵乎循序而致精。
而致精之本. 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此不易之理也。
其门人与私淑之徒。
会萃朱子平日之训. 而节序其要。
定为读书法六条如左。
弘谋按朱子自定读书之法。
一曰循序渐进。
一曰熟读精思。
二者固尽其要。
而此六条者. 则后人集其说而推明之者也。
考庆源辅氏. 先以居敬持志。
次及循序渐进。
而江东书院讲义. 则先之循序渐进。
而以居敬持志终焉。
夫居敬持志. 固循序致精之本。
但在初学. 似难遽责之使然。
莫若先引以朱子之所自定。
然后进之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
着紧用力。
而终之以居敬持志。
则由是以渐进于大学。
于为学之序似较顺。
故是编采程氏所辑。
而辅氏之说。
则俟善学者参观而自喻之。
循序渐进。
朱子曰。
以二书言之. 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
以一书言之. 篇章句字。
首尾次第. 亦各有序而不可乱。
量力所至而谨守之。
字求其训。
句索其旨。
未得乎前. 不敢求乎后。
未通乎此. 不敢志乎彼。
如是. 则志定理明. 而无疏易陵躐之患矣。
若奔程趁限。
一向趱着了。
则看犹不看也。
近方觉此病痛不是小事。
元来道学不明。
不是上面欠工夫。
乃是下面无根脚。
其循序渐进之说如此。
熟读精思。
朱子曰。
荀子说诵数以贯之。
见得古人诵书。
亦记遍数。
乃知横渠教人读书必须成诵。
真道学第一义。
遍数已足. 而未成诵。
必欲成诵。
遍数未足. 虽已成诵。
必满遍数。
但百遍时. 自是强五十遍。
二百遍时. 自是强一百遍。
今人所以记不得。
说不去。
心下若存若亡。
皆是不精不熟。
所以不如古人。
学者观书。
读得正文。
记得注解。
成诵精熟。
注中训释文意。
事物名件。
发明相穿纽处. 一一认得. 如自己做出底一般。
方能玩味反覆。
向上有通透处。
其熟读精思之学如此。
虚心涵泳。
.朱子曰。
庄子说吾与之虚而委蛇。
既虚了. 又要随他曲折去。
读书须是虚心方得。
圣贤说一字是一字。
自家只平着心.去秤停他。
都使不得一豪杜撰。
朱熹《朱子读书法》
朱熹《朱子读书法》人之为学固是欲得之于心,体之于身。
但不读书,则不知心之所得者何事。
道夫。
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
凡平日所讲贯穷究者,不知逐日常见得在心目间否。
不然,则随文逐义,赶趁期限,不见悦处,恐终无益。
人常读书,庶几可以管摄此心,使之常存。
横渠有言:「书所以维持此心。
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懈。
其何可废!」盖卿。
初学于敬不能无间断,只是才觉间断,便提起此心。
只是觉处,便是接续。
某要得人只就读书上体认义理。
日间常读书,则此心不走作;或只去事物中羇,则此心易得汨没。
知得如此,便就读书上体认义理,便可唤转来。
贺孙。
本心陷溺之久,义理浸灌未透,且宜读书穷理。
常不间断,则物欲之心自不能胜,而本心之义理自安且固矣。
须是存心与读书为一事,方得。
方子。
人心不在躯壳里,如何读得圣人之书。
只是杜撰凿空说,元与他不相似。
僩。
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着落,方始好商量。
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得文字精审。
如此,方是有本领。
今人看文字,多是以昏怠去看,所以不子细。
故学者且于静处收拾教意思在里,然后虚心去看,则其义理未有不明者也。
祖道。
昔陈烈先生苦无记性。
一日,读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忽悟曰:「我心不曾收得,如何记得书!」遂闭门静坐,不读书百余日,以收放心;却去读书,遂一览无遗。
僩。
学者读书,多缘心不在,故不见道理。
圣贤言语本自分晓,只略略加意,自见得。
若是专心,岂有不见!文蔚。
心不定,故见理不得。
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
暗镜如何照物!伯羽。
立志不定,如何读书?芝。
读书有个法,只是刷刮净了那心后去看。
若不晓得,又且放下;待他意思好时,又将来看。
而今却说要虚心,心如何解虚得。
而今正要将心在那上面。
义刚。
读书,须是要身心都入在这一段里面,更不问外面有何事,方见得一段道理出。
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如何却说个「仁在其中」?盖自家能常常存得此心,莫教走作,则理自然在其中。
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是朱熹谈读书方法的书。
前后分为四卷,约4万余字。
乾隆四十六年校刊本“提要”上说:“其书本朱子门人辅广所辑……后洪与熙又因而补订之,以辅氏原本为上卷,(即一、二卷);而以所续增者为下卷(即三、四卷)。
”就是说,这本书不是朱熹的原著,而是根据朱子“读书之要”,裙拾抄撮、归纳汇集而成。
原本系由其弟子辅广(字汉卿)集编,新本系由张洪与齐熙增补。
元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里记载:“朱熹门人与私淑之徒,荟萃朱子平日之训而节取其要,定为读书六法:曰循序渐进,曰熟读精思,曰虚心涵泳,曰切已体察,曰着紧用力,曰居敬持志。
”现分条加以略述,以利今人借鉴。
《编定朱子读书法原序》(四库全书·子部15卷)引晦庵(朱子别号)《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书读得多,自然心明眼亮;如池塘有了源源不断的活水,水面就清亮得如明镜一般;如同一夜春水生发,蒙衡(即艋艟,古代战船名)巨舰,也好似一叶扁舟;不费一点力气地自由自在地在江中行驶。
《原序》称赞朱子读书道:“秦汉以来知读书者众矣,然皆不足以与闻斯道之传。
”“古圣贤非不言读书也,而每教人读书以穷理则至文公(即朱熹)而愈切。
”陈希周问朱子读书修学之门径:“先生曰所谓读书者,只要理会这个道理。
治家有治家的道理,居官有居官的道理,虽然头面不同,然只是一理。
如水遇圆则圆,遇方而方,小处小,大处大,然只是一水尔。
”这话说得十分通透。
读书穷理,读书明道,算是朱子读书法的纲领。
一、循序渐进这一条读书必须按照次序。
逐步推进。
其“序”有二:一是群书先后缓急之序,一是每书诵读考索之序。
他说.“群书先后缓急失其序,则迂回艰苦而不切于其身;每书诵读考索失其序,则匆遽急迫而无得于其心,皆非读书之法也。
”他在二者之中,尤其重视每书诵读考索之序。
群书之中,先《大学》,而后《论》、《孟》,然后《诗》、《书》、《礼》、《乐》、《春秋》。
朱子读书法 大纲
朱子读书法陈敬国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2017年3月20日说明:《朱子读书法》一书是由我国伟大的哲学家、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所作,由南宋先儒张洪和齐熙整理而成。
本书不仅全面、系统的介绍了朱子的读书方法,更创造性的总结出朱子读书六纲领,曰:“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是理解朱子读书的一大贡献。
鉴于本书体系较为庞大,并且文本也不乏重复之处,在此笔者特摘取了本书的核心要点以献给有志的好学之士。
鉴于笔者才学浅薄,疏漏之处,还请谅解,另外,本文也仅仅只是作为一个纲领性质的提要,想深入了解朱子读书系统思想的还烦请阅读原著。
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一、纲领(1)读书人之弊世变俗衰,士不知学,挟册读书者既不过于夸多斗靡以为利禄之计,其有意于为己者又直以为可以取足于心,而无俟于他求也,是以堕于佛老虚空之邪见,而于义理之正、法度之详有不察焉。
其幸而或知理之在我,与夫学之不可以不讲者,则有不知循序致详,虚心一意,从容以会乎在我之本然,是以急遽浅迫,终不能浃洽而贯通也。
(2)读书之目的1.修身而今只管说治心、修身,若不见这个理,心是如何得治,身是如何的修?傅説云:‘学于古训乃有获。
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
’古训何消得,读它作甚底?盖圣贤说出道理都在里面,必学乎此而后可以有得。
圣人之学,与俗学不同。
圣贤教人读书,只要知所以为学之道。
俗学读书便只是读书,更不理会为学之道如何。
先生曰:“学者望道未见固,必即书以穷理。
苟有见焉,亦当博考诸书,有所证验,而后实有所裨助而后安。
不然,则其德孤,而与枯槁寂灭者无以异也,潜心大业何有哉?矧自周衰,教失礼乐,养德之局一切尽废,所以维持此心者,惟有书耳。
”又曰:“人常读书,庶几可以管摄此心,使之长存。
横渠有言,书所以维持此心,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懈。
读论语孟子法》《朱子读书法》文本
读论语孟子法程子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
《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
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於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
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程子曰:“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後可以求其意。
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
”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
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
若能於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程子曰:“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
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
人只看得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
”程子曰:“论孟只剩读着,便自意足。
学者须是玩味。
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
”或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程子曰:“固是好,但终是不浃洽耳。
”程子曰:“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
”程子曰:“学者先读《论语》《孟子》,如尺度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
”程子曰:“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
”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後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後知好之者;有读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
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程子曰:“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
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注:依中华书局1983年版《四书章句集注》,其中後三句节自《论语序说》。
朱子读书法端礼窃闻之,朱子曰:“为学之道,莫先於穷理。
穷理之要,必在乎读书。
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
而致精之本,则又在於居敬而持志。
”此不易之理也。
其门人与私淑之徒,会萃朱子平日之训,而节序其要,定为读书法六条如左。
循序渐进朱子曰:“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而後及一书。
以一书言之,篇章句字,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量力所至而谨守之。
读论语孟子法
程 子 曰 : 『 今 人 不 会 读 书 。 如 读 《 论 语 》 〄 未 读 时 是 此 等 人 〄 读 了 后 又
者 〄 有 读 了 后 知 好 之 者 〄 有 读 了 后 直 有 不 知 手 之 舞 之 足 之 蹈 之 者 。 』
程 子 曰 : 『 读 《 论 语 》 〄 有 读 了 全 然 无 事 者 〄 有 读 了 后 其 中 得 一 两 句 喜
程 子 曰 : 『 孔 子 言 语 句 句 是 自 然 〄 孟 子 言 语 句 句 是 事 实 。 』
但 终 是 不 浃 洽 耳 。 』
或 问 : 『 且 将 《 论 》 、 《 孟 》 紧 要 处 看 〄 如 何 < 』 程 子 曰 : 『 固 是 好 〄
语 言 解 着 〄 意 便 不 足 。 』
十 四 年 乙 巳 〄 孔 子 年 五 十 六 〄 摄 行 相 事 〄 诛 少 正 卯 〄 与 闻 国 政 。 三 月 〄 鲁 国
年 癸 卯 〄 使 仲 由 为 季 氏 宰 〄 坠 三 都 〄 收 其 甲 兵 。 孟 氏 不 肯 坠 成 〄 围 之 不 克 。
司 空 〄 又 为 大 司 寇 。 十 年 辛 丑 〄 相 定 公 会 齐 侯 于 夹 谷 〄 齐 人 归 鲁 侵 地 。 十 二
三 岁 而 反 于 卫 〄 灵 公 不 能 用 。 有 三 年 有 成 之 语 。 晋 赵 氏 家 臣 佛 脄 以 中 牟 畔 〄
马 桓 魋 欲 杀 之 。 有 天 生 德 语 及 微 服 过 宋 事 。 又 去 〄 適 陈 〄 主 司 城 贞 子 家 。 居
解 〄 还 卫 〄 主 蘧 伯 玉 家 〄 见 南 子 。 有 矢 子 路 及 未 见 好 德 之 语 。 去 〄 適 宋 〄 司
称 。 』
朱子读书法的文言文内容
朱子读书法的文言文内容
朱子读书法的文言文内容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诵读篇」、「问难篇」、「经传篇」和「算术篇」。
「诵读篇」主要讲述了朱子在读书时的基本方法和重要原则。
朱子强调要反复诵读经典文章,比如《论语》、《孟子》等,精读并理解其中的道理和思想。
他还强调要重视音韵,提倡用朗朗上口的方式诵读,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朱子还强调要从经典文章中挖掘出合理的原则和深入的思想,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问难篇」是朱子对经典文章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解答和探讨。
朱子认为,在读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通过认真思考和与他人的讨论来解决。
他主张通过提出问题,寻求真理,并亲自动手解答和探索,以提高自己的理解水平和思维能力。
「经传篇」主要介绍了朱子对经典文献的重视和研究方法。
朱子强调要广泛阅读各种经典文献,比如《论语》、《孟子》、《诗经》等,通过详细阐述其中的经文内容、注释和注解来理解其中的道理和思想。
此外,朱子还提倡要把经文和注释分开,深入研究经文,避免过度依赖注释。
「算术篇」主要介绍了朱子对算术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朱子认为算术是一门重要的学问,是提高思维能力和判断力的关键。
他强调要通过反复练习和实际应用,掌握算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应对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以上是朱子读书法中文言文内容的主要内容概述,具体细节请自行查阅相关资料。
钱穆:朱子读书法(下)
钱穆:朱子读书法(下)钱穆:朱子读书法(下)四或问:“看文字,为众说杂乱,如何?”曰:“且要虚心,逐一说看去,看得一说,却又看一说。
看来看去,是非长短,皆自分明。
”今按:读书至众说杂乱,已是读书渐多后始知之。
然仍只有虚心,逐一说理会之,更无他法也。
若真能虚心逐一说理会之,自见众说够有是非长短,却非自己容易立说,将己见硬参入去之谓。
学者到此境界,当自辨之。
读书须看上下文意是如何,不可泥着一字。
如扬子:“于仁也柔,于义也刚”,到《易》中,又将刚配仁,柔配义。
《论语》:“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
”到《中庸》谓:“成己,仁也;成物,智也。
”此等处,须是各随本文意看,便自不相碍。
今按:众说杂乱,若能各随本文意看,便见其不相碍。
到此,心胸自开,意味自长。
若硬要将自己意见参入,孰是孰非,执一废百,只增长了自己意气,于学问无涉也。
且依文看,逐处各自见个道理,久之自然贯通。
今按:能逐处各自依文看之,便见各自有个道理,不仅不相碍,久之自会通。
此是自己学问长进,却非先出己见来判断众说之比,学者当细参之。
凡看文字,众家说有异同处,最可观。
如甲说如此,且挦扯住甲,穷尽其辞。
乙说如此,且挦扯住乙,穷尽其辞。
两家之说既尽,又参考而穷究之,必有一真是者出矣。
今按:读书至是,始是不容得读者不拿出真见来。
然仍是虚心逐一书白直晓会,真见自出。
非是外面捉摸,与书中本意不彻了,却硬把己意牵说曲说也。
学者读书,须是于无味处当致思焉,至于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
因叹:“骤进”二字最下得好,须是如此。
若进得些子,或进或退,若存若亡,不济事。
如用兵相杀,争得些儿,小可一二十里地,也不济事。
须大杀一番,方是善胜。
今按:正因不先立己见,故至群疑并兴。
正因群疑并兴,故须苦苦大杀一番。
若一向以己意衡评一切,信了自己,不信别人,譬如入无人之境,将不见有敌,何须厮杀乎?学者当善体此意。
莫谓不管事情曲折,不辨义理精微,只肆意一口骂尽古人,便是大杀善胜也。
朱子读书法内容
朱子读书法内容
以下是 6 条关于朱子读书法的内容:
1. 循序渐进呀!就像爬山一样,一步一步来。
比如说学习数学,你总得先掌握加减,再去学乘除吧!咱可不能一口吃个大胖子呀!读书也要这样,从简单的开始,慢慢深入,这样知识才能稳稳扎根在咱脑子里呢!
2. 熟读精思,就好像品味一顿美味大餐!读一本书,不反反复复读几遍怎么能行呢?你看,那精彩的小说,你不细细琢磨其中的情节、人物,怎么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呢?就像品读《红楼梦》,不反复熟读精思,怎么能领略到那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情感呢?
3. 虚心涵泳,这可太重要啦!读书时要像海绵吸水一样,放空自己去吸收知识呀。
可别带着偏见和成见,那样怎么能真正学到东西呢?比如听老师讲历史,得虚心去接受那些过去的故事,而不是急于反驳,对吧?这样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啊!
4. 切己体察,那不就是把知识和自己联系起来嘛!读一本励志书,你得想想自己能不能也像书中主人公那样努力奋斗呀!要是读了一本关于友谊的书,就想想自己和朋友的相处呀。
就好像读了《平凡的世界》,咱不得想想自己的生活有没有那份坚韧和努力?
5. 着紧用力,读书可不是慢悠悠能做好的事啊!得有紧迫感呀!别人都在进步,你不加油能行吗?就像考试前复习,那得紧紧抓住时间,拼命去记去学呀。
就如同赛场上的运动员,不全力冲刺怎么能赢得比赛呢?
6. 居敬持志,对读书要有敬畏之心!心里始终要想着自己的目标呀。
要是没有这份坚定的志向,读书不就容易半途而废吗?好比设定了要成为科学家的目标,那读书时就得时刻牢记,保持敬重地去追求呀!这样才能在读书的道路上坚定走下去呢!
我觉得呀,朱子读书法真的是非常实用和有效的,要是能好好运用,肯定能让我们的读书效果大大提升!。
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元四明程氏辑。
程名端礼。
号畏斋。
端礼窃闻之朱子曰。
为学之道. 莫先于穷理。
穷理之要. 必在乎读书。
读书之法. 莫贵乎循序而致精。
而致精之本. 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此不易之理也。
其门人与私淑之徒。
会萃朱子平日之训. 而节序其要。
定为读书法六条如左。
弘谋按朱子自定读书之法。
一曰循序渐进。
一曰熟读精思。
二者固尽其要。
而此六条者. 则后人集其说而推明之者也。
考庆源辅氏. 先以居敬持志。
次及循序渐进。
而江东书院讲义. 则先之循序渐进。
而以居敬持志终焉。
夫居敬持志. 固循序致精之本。
但在初学. 似难遽责之使然。
莫若先引以朱子之所自定。
然后进之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
着紧用力。
而终之以居敬持志。
则由是以渐进于大学。
于为学之序似较顺。
故是编采程氏所辑。
而辅氏之说。
则俟善学者参观而自喻之。
循序渐进。
朱子曰。
以二书言之. 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
以一书言之. 篇章句字。
首尾次第. 亦各有序而不可乱。
量力所至而谨守之。
字求其训。
句索其旨。
未得乎前. 不敢求乎后。
未通乎此. 不敢志乎彼。
如是. 则志定理明. 而无疏易陵躐之患矣。
若奔程趁限。
一向趱着了。
则看犹不看也。
近方觉此病痛不是小事。
元来道学不明。
不是上面欠工夫。
乃是下面无根脚。
其循序渐进之说如此。
熟读精思。
朱子曰。
荀子说诵数以贯之。
见得古人诵书。
亦记遍数。
乃知横渠教人读书必须成诵。
真道学第一义。
遍数已足. 而未成诵。
必欲成诵。
遍数未足. 虽已成诵。
必满遍数。
但百遍时. 自是强五十遍。
二百遍时. 自是强一百遍。
今人所以记不得。
说不去。
心下若存若亡。
皆是不精不熟。
所以不如古人。
学者观书。
读得正文。
记得注解。
成诵精熟。
注中训释文意。
事物名件。
发明相穿纽处. 一一认得. 如自己做出底一般。
方能玩味反覆。
向上有通透处。
其熟读精思之学如此。
虚心涵泳。
朱子曰。
庄子说吾与之虚而委蛇。
既虚了. 又要随他曲折去。
读书须是虚心方得。
圣贤说一字是一字。
自家只平着心. 去秤停他。
都使不得一豪杜撰。
国学-儒道之本-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元四明程氏辑。
程名端礼。
号畏斋。
端礼窃闻之朱子曰。
为学之道. 莫先于穷理。
穷理之要. 必在乎读书。
读书之法. 莫贵乎循序而致精。
而致精之本. 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此不易之理也。
其门人与私淑之徒。
会萃朱子平日之训. 而节序其要。
定为读书法六条如左。
弘谋按朱子自定读书之法。
一曰循序渐进。
一曰熟读精思。
二者固尽其要。
而此六条者. 则后人集其说而推明之者也。
考庆源辅氏. 先以居敬持志。
次及循序渐进。
而江东书院讲义. 则先之循序渐进。
而以居敬持志终焉。
夫居敬持志. 固循序致精之本。
但在初学. 似难遽责之使然。
莫若先引以朱子之所自定。
然后进之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
着紧用力。
而终之以居敬持志。
则由是以渐进于大学。
于为学之序似较顺。
故是编采程氏所辑。
而辅氏之说。
则俟善学者参观而自喻之。
循序渐进。
朱子曰。
以二书言之. 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
以一书言之. 篇章句字。
首尾次第. 亦各有序而不可乱。
量力所至而谨守之。
字求其训。
句索其旨。
未得乎前. 不敢求乎后。
未通乎此. 不敢志乎彼。
如是. 则志定理明. 而无疏易陵躐之患矣。
若奔程趁限。
一向趱着了。
则看犹不看也。
近方觉此病痛不是小事。
元来道学不明。
不是上面欠工夫。
乃是下面无根脚。
其循序渐进之说如此。
熟读精思。
朱子曰。
荀子说诵数以贯之。
见得古人诵书。
亦记遍数。
乃知横渠教人读书必须成诵。
真道学第一义。
遍数已足. 而未成诵。
必欲成诵。
遍数未足. 虽已成诵。
必满遍数。
但百遍时. 自是强五十遍。
二百遍时. 自是强一百遍。
今人所以记不得。
说不去。
心下若存若亡。
皆是不精不熟。
所以不如古人。
学者观书。
读得正文。
记得注解。
成诵精熟。
注中训释文意。
事物名件。
发明相穿纽处. 一一认得. 如自己做出底一般。
方能玩味反覆。
向上有通透处。
其熟读精思之学如此。
虚心涵泳。
朱子曰。
庄子说吾与之虚而委蛇。
既虚了. 又要随他曲折去。
读书须是虚心方得。
圣贤说一字是一字。
自家只平着心. 去秤停他。
都使不得一豪杜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讀論語孟子法程子曰:“學者當以《論語》《孟子》為本。
《論語》《孟子》既治,則六經可不治而明矣。
讀書者當觀聖人所以作經之意,與聖人所以用心,聖人之所以至於聖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
句句而求之,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則聖人之意可見矣。
”程子曰:“凡看文字,須先曉其文義,然後可以求其意。
未有不曉文義而見意者也。
”程子曰:“學者須將《論語》中諸弟子問處便作自己問,聖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自然有得。
雖孔孟復生,不過以此教人。
若能於語孟中深求玩味,將來涵養成甚生氣质!”程子曰:“凡看語孟,且須熟讀玩味。
須將聖人言語切己,不可只作一場話說。
人只看得二書切己,終身儘多也。
”程子曰:“論孟只剩讀著,便自意足。
學者須是玩味。
若以語言解著,意便不足。
”或問:“且將論孟緊要處看,如何?”程子曰:“固是好,但終是不浹洽耳。
”程子曰:“孔子言語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語句句是事實。
”程子曰:“學者先讀《論語》《孟子》,如尺度權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見得長短輕重。
”程子曰:“讀《論語》《孟子》而不知道,所謂‘雖多,亦奚以為’。
”程子曰:“讀《論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程子曰:“今人不會讀書。
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
”程子曰:“頤自十七八讀《論語》,當時已曉文義。
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
”注:依中華書局1983年版《四書章句集注》,其中後三句節自《論語序說》。
朱子讀書法端禮竊聞之,朱子曰:“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
窮理之要,必在乎讀書。
讀書之法,莫貴乎循序而致精。
而致精之本,則又在於居敬而持志。
”此不易之理也。
其門人與私淑之徒,會萃朱子平日之訓,而節序其要,定為讀書法六條如左。
循序漸進朱子曰:“以二書言之,則通一書而後及一書。
以一書言之,篇章句字,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亂,量力所至而謹守之。
字求其訓,句索其旨。
未得乎前,則不敢求乎後;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
如是則志定理明,而無疏易陵躐之患矣。
若奔程趁限,一向趲著了,則看猶不看也。
近方覺此病痛不是小事。
元來道學不明,不是上面欠工夫,乃是下面無根腳。
”熟讀精思朱子曰:“荀子說‘誦數以貫之’,見得古人誦書,亦記遍數。
乃知橫渠教人讀書必須成誦,真道學第一義。
遍數已足,而未成誦,必欲成誦。
遍數未足,雖已成誦,必滿遍數。
但百遍時,自是強五十遍;二百遍時,自是強一百遍。
今人所以記不得、說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所以不如古人。
學者觀書,讀得正文,記得註解,成誦精熟,註中訓釋文意、事物名件、發明相穿紐處,一一認得,如自己做出底一般,方能玩味反覆,向上有通透處。
若不如此,只是虛設議論,非為己之學也。
”虛心涵泳朱子曰:“莊子說‘吾與之虛而委蛇’。
既虛了,又要隨他曲折去。
讀書須是虛心方得。
聖賢說一字是一字,自家只平著心,去秤停他,都使不得一豪杜撰。
今人讀書,多是心下先有個意思,卻將聖賢言語來湊。
有不合,便穿鑿之使合,如何能見得聖賢本意。
”切己體察朱子曰:“入道之門,是將自身入那道理中去,漸漸相親,與己為一。
而今人道在這裏,自家在外,元不相干。
學者讀書,須要將聖賢言語,體之於身。
如克己復禮,如出門如見大賓等事,須就自家身上體覆,我實能克己復禮、主敬行恕否。
件件如此,方有益。
”著緊用力朱子曰:“寬著期限,緊著課程。
為學要剛毅果決,悠悠不濟事。
且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是甚麼精神、甚麼筋骨!今之學者,全不曾發憤,直要抖擻精神。
如救火治病然,如撐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緩。
”居敬持志朱子曰:“程先生云:‘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
’此最精要。
方無事時,敬以自持。
心不可放入無何有之鄉,須是收斂在此。
及應事時,敬於應事;讀書時,敬於讀書。
便自然該貫動靜,心無不在。
今學者說書,多是捻合來說,卻不詳密活熟。
此病不是說書上病,乃是心上病。
蓋心不專靜純一,故思慮不精明,須要養得虛明專靜,使道理從裏面流出方好。
”注:依乾隆四年至八年培遠堂刻匯印本陳弘謀《養正遺規》,並參考正誼堂全書本《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
孟子序說《史記列傳》曰:“孟軻,騶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
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
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
當是之時,秦用商鞅,楚魏用吳起,齊用孫子、田忌。
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
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韓子曰:“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
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
”又曰:“孟氏醇乎醇者也。
荀與揚,大醇而小疵。
”程子曰“韓子論孟子甚善。
非見得孟子意,亦道不到。
其論荀揚則非也。
荀子極偏駁,只一句性惡,大本已失。
揚子雖少過,然亦不識性,更說甚道。
”又曰:“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門弟子不能遍觀而盡識也,故學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
其後離散,分處諸侯之國,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遠而末益分。
惟孟軻師子思,而子思之學出於曾子。
自孔子沒,獨孟軻氏之傳得其宗。
故求觀聖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
”又曰:“揚子雲曰:‘古者楊墨塞路,孟子辭而闢之,廓如也。
’夫楊墨行,正道廢。
孟子雖賢聖,不得位。
空言無施,雖切何補。
然賴其言,而今之學者尚知宗孔氏、崇仁義,貴王賤霸而已。
其大經大法,皆亡滅而不救,壞爛而不收。
所謂存十一於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無孟氏,則皆服左衽而言侏離矣。
故愈嘗推尊孟氏,以為功不在禹下者,為此也。
”或問於程子曰:“孟子還可謂聖人否?”程子曰:“未敢便道他是聖人,然學已到聖處。
”程子又曰:“孟子有功於聖門,不可勝言。
仲尼只說一個仁字,孟子開口便說仁義。
仲尼只說一個志,孟子便說許多養氣出來。
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又曰:“孟子有大功於世,以其言性善也。
”又曰:“孟子性善、養氣之論,皆前聖所未發。
”又曰:“學者全要識時。
若不識時,不足以言學。
顏子陋巷自樂,以有孔子在焉。
若孟子之時,世既無人,安可不以道自任。
”又曰:“孟子有些英氣。
纔有英氣,便有圭角,英氣甚害事。
如顏子便渾厚不同,顏子去聖人只豪髪閒。
孟子大賢,亞聖之次也。
”或曰:“英氣見於甚處?”曰:“但以孔子之言比之,便可見。
且如冰與水精非不光。
比之玉,自是有溫潤含蓄氣象,無許多光耀也。
”楊氏曰:“《孟子》一書,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養性,收其放心。
至論仁義禮智,則以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為之端。
論邪說之害,則曰:‘生於其心,害於其政。
’論事君,則曰:‘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國定’。
千變萬化,只說從心上來。
人能正心,則事無足為者矣。
大學之脩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誠意而已。
心得其正,然後知性之善。
故孟子遇人便道性善。
歐陽永叔卻言‘聖人之教人,性非所先’,可謂誤矣。
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堯舜所以為萬世法,亦是率性而已。
所謂率性,循天理是也。
外邊用計用數,假饒立得功業,只是人欲之私。
與聖賢作處,天地懸隔。
”注:依中華書局1983年版《四書章句集注》。
《讀論語孟子法》注3.23伊川先生曰:凡看文字,先須曉其文義,然後可求其意。
未有文義不曉而見意者也。
(《程氏遺書》卷二十二)朱子曰:讀得通貫後,義理自出。
张伯行曰:訓詁之學,亦不可不用心。
若於文義有所未曉,謂可略觀大義,必至穿鑿附會,失立言之本指矣。
3.35學者先須讀《論》《孟》。
窮得《論》《孟》,自有要約處,以此觀他經甚省力。
《論》《孟》如丈尺衡量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見得長短輕重。
(《程氏遺書》卷十八)朱子曰:孟子教人多言義理大體。
孔子則就切實做工夫處教人。
又曰:《論語》之書,無非操存涵養之要。
七篇之書,莫非體驗、擴充之端。
蓋孔子大概使人優遊餍飫,涵詠諷味;孟子大概是要人探索力討,反己自求。
又曰:看《孟子》與《論語》不同。
《論語》要冷看,《孟子》要熟讀。
《論語》逐文逐意各是一義,故用子細靜觀;《孟子》成大段,首尾通貫,熟讀文義自見,不可逐一句一字上理會也。
又曰:先讀《語》《孟》,然後觀他書,則如明鏡在此,而妍媸不可逃。
不然,則胸中無一個權衡,多為所惑。
葉采曰:《語》《孟》之書,尤切於學者身心日用之常,得其要領則易於推明他經,而可權度事物矣。
張伯行曰:孔孟所言,皆切於人論事務當然之理,而本於天命之性。
故天下道理,盡於《語》《孟》,學者先讀其書,得其要領處,則道理爛熟,以之推明他經,本末精粗,無不洞曉。
故朱子用四十年工夫,遂字稱等,不教偏些子,訂定《論》、《孟》集注,正要學者仔細讀也。
3.36讀《論語》者,但將諸弟子問處,便作己問;將聖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
自然有得。
若能於《論》《孟》中深求玩味,將來涵養成,甚生氣質。
(《程氏遺書》卷二十二)朱子曰:講習孔孟書。
孔孟往矣,口不能言。
須以此心比孔孟之心,將孔孟之心作自己心。
要須自家說時,孔孟点头道是,方得。
張伯行曰:《論語》所載,多聖人與諸弟子問答之辭,大約因其氣質,而進之以涵養之功也。
讀者能設身處地,於所問者如己之求釋其疑,於所答者如己之親聆其益,則自然玩味有得。
推之以讀《孟子》亦用此法。
意味浹洽,涵養之久,將來成一個絕好氣質。
蓋學之不能變化氣質者,為其讀書不見真切耳。
虛心細心,熟讀而體之於心,當自見功。
3.37凡看《語》《孟》,且須熟讀玩味,將聖人之言語切己,不可只作一場話說。
人只看得此二書切己,終身盡多也。
(《程氏遺書》卷二十二)王子充曰:讀書未見親切,須見之行事方切。
朱子曰:不然。
且如《論語》,第一教人學,便是孝弟求仁,便戒人巧言令色,便三省,也可謂甚切。
德先問孟子。
曰:孟子說得段段痛切,如檢死人相似,必有个致命痕。
孟子段段有个致命處,看得這般處出,方有精神。
須看其說與我如何,與今人如何,須得其切處。
朱子曰:“且如‘學而時習之’,切己看時,曾時習與否?句句如此求之,則有益矣。
”“如‘克己復禮’與‘出門如見大賓’等事,須就自家身上體看,我實能克己與主敬行恕否?件件如此,方有神。
”張伯行曰:大凡讀書而終身無所得者,以書自書,我自我也。
今人看《語》、《孟》,且須讀之甚熟,玩味之久,咀嚼出意義來。
直將聖人言語為切己之事,大而君臣父子,小而日用事物,哪一句話不切於學者之身心?學者看得二書切己,便終身受用不盡。
茅星來曰:玩味方得聖人意思,切己則於身心有益。
朱子曰:“切己,就日用常行中著衣吃飯,事親從兄,盡是學問。
”輔慶源曰:“切己體察,則一日當有一日之功。
若欲只做一場話說,則是口耳之學亦。
王伯厚曰:“呂成公讀《論語》‘躬自厚而薄則於人’,遂終身無暴怒。
袁潔齋見象山讀《康誥》,有感悟,反己切責,若無所容。
前輩切己省察如此。
”3.38《論語》有讀了後全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