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童礼知要(清)—叉手、揖、拜

合集下载

古代礼仪常识,中国古代礼仪常识,中国古代礼仪

古代礼仪常识,中国古代礼仪常识,中国古代礼仪

古代礼仪常识,中国古代礼仪常识,中国古代礼仪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古人极其重礼,以下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国古代礼仪常识,欢迎阅读!古代重要场合的礼仪一、吉礼即祭祀之礼,为敬奉神与鬼的典礼,主要有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二、凶礼即有关哀悯、吊唁、忧患的典礼。

包括丧礼、遇到饥荒时的荒礼、遇到严重自然灾害事的吊礼、国内发生动乱时的恤礼、有外敌入侵时的禬礼等。

凶礼都是在发生不幸事件之后,祈求和平和减轻灾祸的礼仪。

三、军礼有关军事活动的礼仪。

包括用兵征伐、均土地和征赋税、田猎、营建土木工程、定疆封土等活动中的礼仪。

四、宾礼宾礼即为天子接见诸侯、宾客,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仪。

后代则将皇帝遣使藩邦,外来使者朝贡、觐见及相见之礼等都归入宾礼。

五、嘉礼古代礼仪中内容最丰富的部分,上至王位承袭,下至乡饮酒礼,无所不包,最重要的内容有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等。

其中,婚冠礼是嘉礼的核心。

六、婚冠之礼婚礼可分为祭服婚礼、朝服婚礼、公服婚礼。

唐宋制度,男方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绛公服婚。

女方以礼衣或连裳嫁。

七、冠礼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

在氏族社会,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要参加一种「成丁礼」,冠礼应当是从这种「成丁礼」演变而来。

八、笄礼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

自周代起,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

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

笄礼由主妇为笄者结发着笄,由女宾以醴酒礼之。

笄礼至明代即废而不用。

民间女子婚嫁时将头发挽束成髻,用簪子固定,与婚前发式明显不同。

这也算保留了些许笄礼遗风。

古代对年龄的描述方式襁褓——指不满周岁孩提——指2~3岁髫年——指女孩7岁龆年——指男孩8岁总角——幼年泛称黄口——指10岁以下金钗之年——指12岁(女)豆蔻年华——指13岁(女)舞勺之年——指13~15岁及笄之年——指15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指16岁(女)舞象之年——指15~20岁桃李年华——指20岁(女)弱冠——指20岁(男)花信年华——指24岁(女)梅之年——指至出嫁半老徐娘——指至30岁(女)而立之年——指3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指40岁(男)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指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指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70岁杖朝之年——指80岁耄耋之年——指80~90岁【解释】总角:指童年。

「汉礼知识」作揖、跪拜、顿首……古代行礼规矩知多少?

「汉礼知识」作揖、跪拜、顿首……古代行礼规矩知多少?

「汉礼知识」作揖、跪拜、顿⾸……古代⾏礼规矩知多少?古语⽈:⼈⽆礼⽆以⽴⾝,事⽆礼⽆以成功,国⽆礼⽆以安宁。

中华传统礼仪源⾃周礼、礼记、仪礼等多部⽂献,作揖、跪拜、顿⾸……各种⾏礼也⼤有不同,我国传统的⾏礼规矩,你了解吗?没关系,今天就让汉韵君跟诸位说道说道.......⼀·揖即拱⼿礼。

⽇常⼀般见⾯礼节,与今握⼿类似。

作揖⼆·长揖即拱⼿的同时略弯腰低头,且保持姿势停留⼀段时间。

长揖较揖庄重⼀些,与今握⼿较长时间类似。

三·拜左⼿搭在右⼿上,掌⼼向内,掌⾯横⽴与地⾯垂直,额头逐渐靠近双⼿的⾷指,并且同时缓慢地弯腰使上⾝⼤致与地⾯平⾏,略微停留,再缓慢竖直上⾝。

拜是正式的见⾯礼,⼀般⽤于各种典礼中,⽐如男⼦的成⼈礼_冠礼等。

平时遇见长辈或长者,也⾏拜礼,以⽰尊重。

拜与如今的鞠躬类似,宋朝起,中国拜礼逐渐失传,但韩国⽇本沿⽤⾄今不废。

四·再拜再拜即拜⼀次后再拜⼀次。

古⼈(先秦汉唐时⼈)祭祖时,先再拜,后稽⾸。

古⼈(先秦汉唐)见到德⾼望重的⼈常⽤再拜之礼。

⽐如,卫灵公的夫⼈南⼦见孔⼦时,在帷中向孔⼦⾏了再拜之礼。

孔⼦向师襄⼦学习⿎琴,领悟到了作琴曲的⼈是周⽂王,师襄⼦向孔⼦⾏了再拜之礼表⽰敬佩。

宋朝起,拜礼失传,故再拜礼也不传。

五·跪先秦汉唐时代,古⼈室内没有椅⼦,只有坐席或坐垫,古⼈跪坐在席或垫上。

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脚跟。

当臀离开脚跟,就成了跪。

六·跽。

跽,即为长跪,把⾝体挺得很直。

当急切表⽰恳请恭敬时,采取这种姿势。

秦昭王迎接在魏国受辱后⽽投秦的范雎,向范雎请教内外政策。

秦昭王先下跪进前请教,后⾏跽礼。

后来范雎拜相封侯,内外政理,秦国势⽇盛。

七·跪拜跪⽽⼿碰地,头不触地。

宋朝起,拜礼失传。

⼈们误认为拜为跪拜礼。

拜,专指上半⾝前伏⼤致与地⾯平⾏。

下半⾝如果跪着,称为跪拜。

⼋·顿⾸顿⾸,即叩⾸叩头。

头⼀触地就起,是⼀种⽤于平辈间的⽐较庄重的礼节。

中国传统礼仪简易版

中国传统礼仪简易版

所谓拱手礼是所有作揖的动作称谓,包括周揖礼,叉手揖礼,抱拳揖礼。

陈晓老师说:“古人穿袍,准备动作到胸腹前成环抱状时,手掌部份藏在袖中是看不见的,两个手臂环抱成形似拱,称为拱,抬臂施出成形时,露出双手部份是能看到的,也叫作见礼,简称礼。

”其他朝的揖礼暂未听说,汉朝的揖礼是继承周礼的,影视中汉朝所施的竖两拇指的揖礼是为达艺术效果而加造的。

-------------------------------------------------------------------------------------周制揖礼(男士左手外女右手外,在所有揖礼都-样的,否则为凶拜)周揖礼盛行时间是周初至南北朝,是士以上贵族规定礼仪.揖礼行礼手态:左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尾指并拢,左掌抚托右掌交叉,掌心朝内,左右拇指相扣.两手合抱.拱手为礼.揖礼行礼手态含义:四指并拢代表天、地、君、亲,左右拇指相扣代表和睦相交.汉礼沿袭周礼,施礼时双手四指并拢,双臂平展于胸前相合成拱,男左掌在外,右掌在内.女右掌在外,左掌在内,双掌平叠,掌心朝胸,双手拇指相扣.周礼为儒家推崇,四指并拢寓意为:君臣,父子,长幼,亲友.双手拇指相扣.寓意为:对等相交,和睦相处.周揖礼不止用在祭祀仪式上,汉代人们交往是通用的,隋唐后,周揖礼渐被抱拳礼和叉礼替代,此后只用于祭祀或宫庭大典上了.1、天揖(上揖:揖礼手位于高者,标准揖礼):正式礼仪场合,如祭礼、冠礼等行此礼,对尊长及同族中人行此礼。

身体肃立,双手抱圆,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推手时,微向上举高齐额,俯身约60度,起身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2、时揖(中揖:揖礼手位于平者,又叫:拱手,推手,抱拳):同辈日常见面,辞别礼,汉服或便装均可。

身体肃立,双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下,从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约30度,起身,同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3、土揖(下揖:揖礼手位于下者,又叫:下手):用于长辈或上司还礼。

身体肃立,双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约30度,推手稍向下,起身,同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作揖拱手叉手万福等中华传统礼仪之一正德立己礼乐相和_国医-泉溪鲁先生

作揖拱手叉手万福等中华传统礼仪之一正德立己礼乐相和_国医-泉溪鲁先生

作揖拱手叉手万福等中华传统礼仪之一正德立己礼乐相和_国医-泉溪鲁先生正德立己礼乐相和X国学论道之四月青年吉恩熙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硕士研究生中华传统礼仪源自周礼、礼记等三礼以及后来相关记录,部分可以参考电视剧孔子传。

拱手一般为打招呼的万能性礼节;作揖礼是相见或感谢时常用隆重性的礼节。

古代中国揖礼与拱手有吉凶之分,吉事为阳,凶丧之事为阴;男为阳,尚左,女为阴,尚右;行吉礼时,男子左手在外,女子右手在外;行凶丧之礼时,男子右手在外,女子则左手在外。

古礼法对女子是相对自由的,特别是唐宋之后,主要是女子跪拜礼的一种手拜或叫素拜。

拜时揖礼后跪双膝,两手先作揖,后额手头部,俯身头不动,手再分别触地三次,直身再作揖平手,故又称“手拜”。

隋唐前常礼还有作揖;唐宋之后就皆是万福礼,应是:从拱手礼演化来的:左手半握拳,尚右手手掌覆盖拳上,置靠于胸腹正前,左脚后退半步中正微蹲,口呼万福,更加符合我们华夏文明的要求。

“女道万福男作揖。

”这是宋明之后历史的真实写照。

唐朝的“万福”不仅表现为口说,而且还配以叉手,形成了女性祝拜之礼。

对此,唐宋以后很多文字记载均可作为佐证。

汉族的“万福”礼是:妇女彼此相见口称“万福”,同时双手松松抱拳重叠(右手覆左手,半握拳),置于正胸腹前不可偏左右,略作鞠躬的姿势。

对于中华礼仪,女士的礼是什么?唐宋之后女童尚有揖礼,从唐宋到新中国成立的一千多年,女性只行万福之礼。

现代版适合女性的为拱手加鞠躬较为适宜,也可万福式的微鞠躬礼。

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

三跪九叩之:先秦之前有稽首:多用于上天或祖先,先做一个揖礼,再退右脚一步。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介绍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介绍
(1)稽首 是指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 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 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臣拜君、子拜父,拜天拜地拜神拜庙,拜 师,拜墓等,都用此礼。后来,演变为双手分开着地,头至地。 僧人举一手在胸前向人行礼,也称稽首。
(2)顿首 就是叩头(不是点头),“顿”是稍停的意思。 古人席地而座,取跪姿,左手按右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 就立即举起,是拜礼中次重者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顿首”两字,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 表示对人家恭敬。
揖礼 揖礼就是作揖。揖礼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西周建立后, 揖礼大行于天下。
1.手势 周代手势: 两手四指并拢,拇指自然向上,左手在外, 右手在内,两手相贴平叠,掌心朝内;从胸前举高齐额, 向下推出,两臂伸开;同时弯腰鞠躬,起身时自然垂手或袖 手。礼成。
抱拳揖礼: 源于古代军礼,右手握,左手四指并拢自然覆裹右拳上,左手 拇指扣右手虎口,此礼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以此来约束、节 制勇武的意思。汉代以后盛行。
3.叉手礼 叉手礼是古代汉族拱手揖礼中的一种姿势,叉手示敬, 唐、宋、辽、金、元时期的一种行礼方式,也叫交手礼。 宋代《事林广记》载“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 把右手四指,左手姆指在右手腕内,左手四指皆直,以右手大指向上。 方为叉手法也。 叉 手礼也演变成双手交叉于胸前,左手握住右 手,右手置于左手拇指与其他四只之间的简单手 法。 一般用于年纪较大,手脚不便的人。
5.万福礼 古代妇女对人行礼,口里说着“万福意为 祝对方多福,称万福礼。万福礼分大礼和常礼。 大礼:行礼时两手伸平,右手压左手上,放到左腰处,右腿屈膝,鞠躬低头。 常礼:右拳置于左拳之上,放到左腰处,双腿并拢, 屈膝躬身以示敬意。 民间礼:右手勾住左手,右手在上,屈膝躬身 以示敬意。

中华蒙学经典《童子礼》的礼仪正误

中华蒙学经典《童子礼》的礼仪正误

中华蒙学经典《童子礼》的礼仪正误中华蒙学经典《童子礼》公名屠羲英(时?),宣城人,明嘉靖进士浙江提学副使。

(订正版)《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

”而养正莫先于礼。

盖人之自失其正,以自外于圣人之途者,率以童幼之年。

不闻礼教,则耳目手足,无所持循;作止语默,无所检束。

及其既长,沿习偷安,循情任气。

如已决之水,不可堤防;已放之条,不可盘郁。

何所不至哉?是故朱子《小学》,必先洒扫应对之节。

程子谓即此便可达天德,信非诬也。

世之父兄,既以姑息为恩,而为之师者,日役役焉以课程为急,故一切礼教,废阁不讲,童蒙何赖焉?兹本《曲礼》、《内则》、《少仪》、《弟子职》诸篇,附诸儒训蒙要语,辑为《童子礼》。

蒙学主要针对学龄儿童,讲解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正确服侍父母、长辈的各种礼仪。

从《礼记·少仪》始,记录儿童举止言行的规条的书很多。

屠羲英在前人提出的规条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检束身心之礼、入事父兄、出事师尊痛行之礼、书堂肄业之礼”三方面的要求,文字比较浅显,也比较易行。

但由于其对传统阴阳男女方位认识不足,跪之左右足位先后错误;又对于源自西域而流行与晋南北朝时期等北方的叉手礼仪源流不清,故完善订正为拱手礼也。

今天再审视这些规定,有不少僵化的一面,但也有从小就培养文明礼貌的一面。

此书中自有可取之处,应进行分析,以区别对待。

童子之礼。

集中前编已载之矣。

兹篇自饮食坐卧。

以及待人接物。

皆有法度。

比前诸条。

更为切近。

童子所不可一日无者也。

其所定仪节。

悉本诸礼经。

非同臆说。

童子循而习之。

其心安焉。

所以检束身心者在此。

所以引之于爱亲敬长者,亦即在此矣。

晨兴. 即当盥栉以饰容仪。

凡盥面. 必以巾帨遮护衣领. 卷束两袖. 勿令沾湿。

栉发. 必使光整. 勿散乱。

但须敦尚朴雅. 不得为市井浮薄之态。

凡着衣. 常加爱护。

饮食须照管。

勿令点污。

行路须看顾. 勿令泥渍。

遇服役. 必去上服. 只着短衣. 以便作事。

有垢、破,必洗浣补缀. 以求完洁。

盛行中华三千年的礼仪——作揖礼,这小小的一个礼节背后大有讲究

盛行中华三千年的礼仪——作揖礼,这小小的一个礼节背后大有讲究

盛行中华三千年的礼仪——作揖礼,这小小的一个礼节背后大有讲究华夏民族自古崇尚礼仪,作揖礼盛行中国几千年,作揖是汉民族礼节的一种。

到人家里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其动作为两手抱掌向前推,身子要略弯,以表示向人敬礼,作揖最早起源于周代,在当时作揖已经有多种形式,其形式要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来定。

比如王者之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

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时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举;特揖是一个一个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级分别作揖;旁三揖是对众人一次作揖三下。

此外,还有长揖,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向人行礼。

到如今,尽管现代人对待传统礼仪没有必要像古代人那样严谨,但原则性的东西不能弄错。

否则不但失礼,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首先说作揖的姿势,先是双手抱拳前举。

这抱拳可不能乱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要用左手握右手,这称作“吉拜”,相反则是“凶拜”。

你看电影里那黑社会的大哥,见面时右手抱左手向右一举,就表示见过礼了。

但那是凶煞,是道上的人才过的,不是我们平名百姓见面问礼的方式。

更何况大过年的,碰上一个右手握左手行礼的,简直是倒霉到家了。

为什么要左抱右?大家看,我们在武术比赛时,两个运动员上台要向四周的客人和对手施礼,他们都是左手张开,右手握拳上举行礼。

左为主、为阳、为乾为天;右为客,为阴、为坤、为地。

双手一抱拳,天地乾坤尽在掌中。

另外抱拳时,两个拇指要平伸,不能左指压右指,那是主压客;如果右指压左指是客压主。

在施礼时不分尊卑,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

重礼可作揖后鞠躬。

如果对面有许多客人,不能一一施礼,则双手抱拳,拱手齐眉自左至右施礼三次,这叫“青龙三点头”。

过去女人施礼与男人不同,不能像男人那样抱拳作揖。

女人要左手拉住右手放在右肋下,同时两腿微曲道谢或平安。

童蒙须知礼仪篇

童蒙须知礼仪篇

童蒙须知礼仪篇根据《养正遗规》《常礼举要》《弟子规》摘录汇集《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而养正莫先于礼。

盖人之自失其正,以自外于圣人之途者,率以童幼之年,不闻礼教,则耳目手足,无所持循,作止语默,无所检束。

及其即长,沿习偷安,徇情任气。

如已决之水,不可堤防。

已放之条,不可盘郁,何所不至哉。

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

今逐目条列,名曰《童蒙须知》。

第一部分:检束身心之礼居处必恭,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谨,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饮食必节,出入必省,读书必专一,写字必楷敬,几案必整齐,堂室必洁净,相呼必以齿,接见必有定,修业有余功,游艺以适性。

使人庄以恕,而必专所听。

一、衣服冠履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

自头发、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我先人常训子弟云:男子有三紧。

谓头紧、腰紧、脚紧。

意谓整衣欲直,结束欲紧,毋使偏斜、宽缓。

上自头发,下及鞋履,加以修饰,但不得诡异,华靡。

只令于礼容相称。

不可宽慢。

宽慢,则身体放肆,不端严,为人所轻贱矣。

(一)容貌必庄,衣冠必整。

1.容貌必端严,勿轻易放肆。

毋粗豪狠傲,勿轻有喜怒。

2.虽燕居及盛暑时,尤宜矜持,不得袒衣露体。

《弟子规》云:冠必正,纽必结。

袜与履,俱紧切。

(二)凡着衣服,常加爱护。

1.盥面,必以巾帨遮护衣领,卷束两袖,勿另有所湿。

2.饮食须照顾,勿令点污;3.行路须看顾,勿令泥渍;4.就劳役,必去上服,只着短衣,以便做事;5.着衣既久,则不免垢腻,须要勤勤洗浣。

6.破绽(zhàn) ,则补缀之。

尽补缀无害,只要完洁。

《弟子规》云:衣贵洁,不贵华。

上循分,下称家。

(三)置冠服,有定位。

勿乱顿,致污秽。

1.凡脱衣服,必齐整折迭箱箧(qiè)中。

勿乱顿乱放,则不为尘埃杂秽所污。

仍易于寻取,不致散失。

2.凡日中所著衣服,夜卧必更,则不藏蚤虱,不即敝坏。

苟能如此,则不但威仪可法,又可不费衣服。

揖礼,拜礼,成人礼【汉服知识.系列文档】

揖礼,拜礼,成人礼【汉服知识.系列文档】

礼仪之始,在于正衣冠,《华夏正礼》揖礼,拜礼,成人礼,男子揖礼,“揖”就是拱手礼,以站立姿态拱手作揖,揖礼用在较轻的场合,或者作为军礼相见。

“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揖”是拱手礼,以站立姿态不需跪拜,礼节较拜礼要轻一些。

1、天揖(上揖:揖礼手位于高者,标准揖礼):正式礼仪场合,如祭礼、冠礼等行此礼,对尊长及同族中人行此礼。

身体肃立,双手抱圆,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推手时,微向上举高齐眉,俯身约60度,起身时自然垂手。

2、时揖(中揖:揖礼手位于平者,又叫:拱手,推手,抱拳):同辈日常见面,辞别礼,汉服或便装均可。

身体肃立,双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下,从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约30度,起身,同时自然垂手。

3、土揖(下揖:揖礼手位于下者,又叫:下手):用于长辈或上司向晚辈还礼。

身体肃立,双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约30度,推手稍向下,起身,同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4、抱拳礼;古代军礼,右手握拳,左手四指并拢自然覆裹右拳上,左手拇指扣右手虎囗,此礼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

多为将士、江湖人士所用。

女子揖礼;相对于男子,女子揖礼则有不同且较为宽松,双手叠抱于右腰前或腹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手心向内,双腿微曲,身体向前俯身约20度。

拜礼;“九拜”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春官·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

”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

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

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有“九拜”。

一、稽首(qǐ shǒu),是指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童子礼

童子礼

童子礼明·屠义英【题解】屠义英,明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嘉靖进士,曾任浙江提学副使。

《童子礼》汇集演绎了《仪礼》、《礼记》、《管子》部分篇章的内容,详备地介绍了儿童衣食住行方面应该遵守的各种礼仪,尽管其中难免多有繁文缛节之处,但对培养儿童端庄整洁、言行规范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礼貌、尊老爱幼的优良品质不无益处。

此外,对我们了解古代生活习惯也是一个很好、很全面集中的课本。

【原文】原叙《易》曰: 蒙以养正①,圣功也②。

而养正莫先于礼③。

盖人之自失其正,以自外于圣人之途者,率以童幼之年④。

不闻礼教⑤,则耳目手足,无所持循⑥;作止语默⑦,无所检束⑧。

及其既长⑨,沿习偷安⑩,循情任气?。

如已决之水,不可堤防;已放之条,不可盘郁?。

何所不至哉??是故朱子《小学》?,必先洒扫应对之节?。

程子谓即此便可达天德?,信非诬也?。

【注释】①蒙以养正:修养正道以启蒙孩童。

养正:修养正道。

②圣功也:是圣人的工作。

③修养正道必从礼教入手。

④大概那些迷失正道,脱离圣人之路的人,全都是因为年幼时没有接受礼仪教育而造成的。

盖:大概,表推测。

率:全部。

⑤不闻:不懂得。

⑥持循:依循。

⑦作止语默:言谈举止。

作:行动,举动。

止:停止。

语:言语,说话。

默:沉默。

⑧检束:检点约束。

⑨长:年长。

⑩偷安:只图眼前。

?循情:任情。

依着感情、性子去做。

?四句意为:像决堤的水一样,无法阻挡它的泛滥;像不加修剪的枝条一样,无法使它曲折优美。

比喻一个人幼时不受礼教约束,其性格行为就会任意发展,危害社会。

盘郁:曲折优美。

?何所不至哉:有什么做不到的呢?是故:所以。

?朱子《小学》:朱熹的弟子刘子澄等托朱熹名所编。

该书博采经、史、子、集,辑为《内篇》分主教、明伦、敬身、稽古四类;《外篇》择取前贤言行。

?节:礼节。

?程子:宋程若庸。

即此:仅此。

天德:天(自然)的本质、法则。

?信非诬也:确实不是谎话。

【原文】世之父兄,既以姑息为恩①,而为之师者②,日役役焉以课程为急③,故一切礼教,废阁不讲④,童蒙何赖焉⑤?兹本《曲礼》、《内则》、《少仪》、《弟子职》诸篇⑥,附诸儒训蒙要语⑦,辑为《童子礼》。

古人行揖礼的讲究

古人行揖礼的讲究

古人行揖礼的讲究合十礼的梵语原意为“向你鞠躬致意",在行礼时双掌合在胸前,十指并拢以示虔诚和尊敬。

在面对不同身分的人时,双手会摆在不同的位置,不过基本上不会与对方有任何皮肤接触。

除了合十礼、鞠躬外,中国在过去也有个不会与他人接触的问候方式,那就是“揖礼" 读音Yī Lǐ。

传统中国人的社交礼仪以“揖"、“拜"即跪拜礼,最为普遍,也是传统最重的礼节。

而“揖"主要是站立时所行的礼,可以庄重也能很日常,因此使用的范围最为广泛。

揖礼,在古代常与“拱"连用,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是这么解释“拱"字:“拱,敛手也",清代训诂家段玉裁在其著作《说文解字注》里进一步解释:“拱,沓手也。

九拜皆必拱手而至地。

立时敬则拱手",“沓"是重迭的意思,沓手就是指两手相交、相迭。

段玉裁详细描述拱手礼的正确知识,比如拱手时,双手放于胸前,而双肘不应抬高,两手臂应成自然弧形。

古代对于拱手时,到底是哪只手在上,可是相当讲究的。

《说文解字注》载:“拱……右手在内,左手在外。

男之拜尚左,女之吉拜尚右。

凶拜反是。

九拜必皆拱手",在行吉礼(祭天、祭拜祖先)时,男子左手迭右手(古代男子尚左),女子则是右手迭左手,不过行凶礼(丧礼、灾荒时的祈福礼)时,男女的手势则是颠倒过来。

揖礼的历史相当悠久,先秦时就有作揖的记录,《仪礼注疏.乡饮酒礼》载:“主人揖,先入;宾厌介,入门左;介厌众宾",东汉经学家郑玄(127-200年)注解为:“推手称揖,引手称厌”,“揖"是在拱手的前提下,将交迭的双手向外推,同时身体略微向前鞠躬。

而“厌"则是作客时行的礼,差别在拱手时,手要往胸前收,不过到汉代时就将两者合而为一,统称揖。

到了西晋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与揖礼相结合有了“叉手礼",并流行于唐、五代、辽、宋、金、元诸朝,行礼时为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向上翘,不同朝代的叉手礼手势会略有变化。

古代礼仪手势之欧阳美创编

古代礼仪手势之欧阳美创编

古代礼仪1、作揖根据不同场合有不同用法,右手握拳左手包于其上称为“吉拜”,常用于过年等喜庆场合,反之则是“凶拜”,一般用于吊丧。

女性的手势和男性是相反的,左手握拳右手包于其上是“吉拜”。

一、作揖时候,手掌在外,因为男左女右,所以是男人的手掌在外在左,女人则在右。

二、男女为阴阳,阴为虚,阳是实。

所以男人右手握拳,女人的俩手都不是握拳状。

三、左掌在包盖右拳,左掌为上,为对方,右拳为自己,右拳形状恰似趴下磕头状。

四、作揖时,抱拳晃动三下,类似磕三个头。

五、右拳代表攻击,被左掌包盖,表示礼貌、善意、尊重,如同凶器不暴露一样。

男吉拜:左手包在上女吉拜:右手包在上晃三下2、荀子: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3、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4、刘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诸葛亮集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6、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8、不学礼,无以立——孔子9、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10、我们应该注意不要用言语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语言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刘少奇11、知耻近乎勇。

——孔丘12、在宴席上最让人开胃的就是主人的礼节。

——莎士比亚13、无礼是无知的私生子。

——巴特勒12、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丘13、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周恩来14、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张衡15、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况16、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白居易17、侈则多欲。

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司马光18、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李白19、时间:2021.01.01 创作:欧阳美。

文化常识礼仪之揖礼

文化常识礼仪之揖礼

四、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 不仅要跪拜、顿首,拜后还要“踊”,即 跳踊,一般都在丧事时,拜者往往捶胸、 顿足,跳跃而哭,表示极度悲哀。
五、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 地。 “三年之丧,以其丧拜;非三年之丧, 以吉拜。”礼有“吉凶之分,吉事为吉拜, 凶事为凶拜,至于奇拜、褒拜,奇者独而 无偶,即一拜也。褒字之义,郑大夫云: ‘褒读为报,报拜再拜是也。’段玉裁亦 云:‘褒者,大也,有所多大之辞也。’ 大同小异,皆系多拜之意。”
到了汉代以后。才渐渐有高座,凳椅 先后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 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 大变化。但跪拜礼仍然存在,却变成 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运用于 官场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 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时都要行三叩 九拜之礼。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 风俗中,仍世代相传。后来,又增加 了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 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 (两手合抱,拱手为礼)、鞠躬(弯 身行礼)等礼节
四是自主,人们多有这样的体验:握手时,有一方已伸出手 来了,另一方没有看见或故意装作没看见,使对方的手停在 空中缩也不是,不缩也不是,时间一秒秒过去,尴尬透顶。 有时也有另一种情况:刚才没看见的一方突然看见了,赶忙 补救,虽然已把对方的手挽救了并已紧紧握住,但怠慢或疏 忽已经造成,心中难免留下歉意。这种多发性事故,暴露了 握手这一方式的最恼人的缺点--它必须由双方协调配合,同 时动作才能完成。即使是训练有素的交际家,已经经过了长 期实践摸索,临场仍需要聚精会神,才能掌握好自己出手的 时候。这种事干多了,没有不累的道理。作揖当然比握手简 单多了,完全是自主的,任何人想出手就出手,想什么时候 出手就什么时候出手,完全不受对方目光及其眼神的制约, 绝不可能被对方冷落得进退两难,遭其他人暗笑

中国古代风俗礼仪常识

中国古代风俗礼仪常识

生育的礼仪习俗:诞生是人生的开始,诞生意味着家庭血脉的繁衍与继承。

家庭、家族乃至整个社会对人的诞生都非常重视。

报喜婴儿的出生是一种非常重大的事情,要立即向娘舅家报喜,报喜的礼品往往是一只鸡,如果生男孩就送一只公鸡,如果生女孩,就送一只母鸡;也有的地方送蛋,单数为男,双数为女;广东、广西等地方则送荔枝、龙眼等。

报喜的目的除了表示与亲戚分享得子的喜悦外,同时含有便于娘舅家备办婴儿衣帽等日常用品的意思。

洗三洗三又叫“贺三朝”,是家庭、家族、亲朋好友庆贺添丁进口的仪式。

在某些地方婴儿出生三天时,主人会请一位福寿双全的老太太主持洗三仪式,为婴儿洗身,一边洗,一边念诵祝福的喜歌。

洗浴完毕,主人备酒菜或汤面招待亲朋好友,俗称“汤饼筵”,也叫“吃三朝酒”,亲朋好友则说一些长命百岁之类的吉利话。

“洗三”仪式的举行意味着人生的开始并得到社会的正式认可。

抓周中国古代风俗礼仪常识:【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又称元旦、元正、新春等。

民间有贴春联、舞龙灯、发压岁钱、拜亲访友、吃团圆饭等习俗。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夜,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这天要点灯、放灯,所以又称“灯节”。

除赏花灯外,吃元宵是重要习俗之一。

【清明】民间传统节日。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端午】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中秋】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团圆节。

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民间传统节日。

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除夕】民间传统节日。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

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

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教案

教案

读作qǐ shǒu。

古时的一种礼节,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揖礼”属于相见礼,据考证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算起来怎么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

武王伐纣灭商而建立周朝,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摄政,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巩固政权,周公建立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

揖礼开始大行于天下。

作揖:中国传统的一种礼节,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

它相比于外国人的握手有更卫生、优美、自主、有文化底蕴的特点。

然而,近代随着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中国人接受并使用握手礼,像作揖这样优美的见面行礼方式却渐渐地被中国人所摒弃甚至遗忘。

作揖根据不同场合有不同用法,右手握拳左手包于其上称为“吉拜”,常用于过年等喜庆场合,反之则是“凶拜”,一般用于吊丧。

女性的手势和男性是相反的,左手握拳右手包于其上是“吉拜”。

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侯国林立,为维护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周文王四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开始制礼作乐,即周礼。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非常完善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弱,诸侯争霸,礼坏乐崩,礼乐制度受到严重冲击,儒家创始人——孔子一生所致力要追求的就是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周公制礼作乐,规定了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觐,互聘)、嘉礼(婚宴,加冠)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之欧阳史创编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之欧阳史创编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华夏祖先用肢体动作传递“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的语言,这些动作叫礼。

传递下来的礼仪动作,承载华夏传统交手礼着祖先传给后人的话语。

这些礼仪动作,源自远古,源自人类没有语言的时代。

是“哑语”,是人皆能懂的“象形字”,是代代承传的“普通话”。

礼仪动作有十,常规礼仪动作有二。

携带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缺一不可、两相适宜的交往原则和做人原则。

十种礼仪动作是:拱手礼、一拜礼、两拜礼、三拜礼、叩首礼、执手礼、推手礼、交手礼、揖礼、鞠躬礼。

两种常规礼仪动作是,初相见、敬父母行一拜之礼,朋友同学同事行拱手礼。

礼仪动作一览礼名动作适用范围礼义拱手礼胸前拱手,后收,前推日常礼仪恭敬,接受,礼让揖礼曲臂,抱手,躬身常规礼仪恭敬,给予,接受一拜礼臂,拢手,躬身30度初相见,敬长恭敬,接受,给予两拜礼展臂,拢手,躬身45度,两次常规大礼恭敬,接受,报答三拜礼高揖至额,躬身90度,三躬敬天地祖师国恭敬,接受,报答叩首礼踞坐至地,拜,叩首特定大礼恭敬,接受,报答执手礼双手出,长下幼上,长执幼行于长幼之间父慈子孝,师道生尊交手礼双手交叉胸前,推出,平示代孔夫子还礼推让,给予,示之鞠躬礼垂手,躬身,可深可浅通行礼仪谦恭,接受,礼让附手礼双手附胸腹间,上手男左女右行大礼前站姿诚意正心1、拱手礼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

向前推,不躬身。

视距离远近,可高,不能低于胸。

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2、揖礼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

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

3、一拜礼(拜礼)展臂,至胸前合,拢手。

男左手前,女右手前。

躬身(30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

只行一个。

常规大礼。

4、两拜礼(再拜礼)展臂,至面部前,拢手。

躬身(45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向长上行大礼。

一般行一个,叫“拜”。

最多行两个,叫“再拜”。

5、三拜礼(再拜额手礼)立定,挺身,庄重。

“双手附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凡揖时,稍阔其足而立,需直其膝、曲其
身、低其首,眼看自己鞋头,两手圆拱而
下。
• 举手当心,下至过膝,手随身起,叉于当
胸。
• 两手圆如抱斗一般,不可尖直。

• 凡下拜之法,一揖少退,再一揖即俯伏。 • 以两手齐按地下,先跪左足,次屈右足,顿 首至地即起。先起右足,以双手齐按膝上; 次起左足,扔一揖而后拜。
童礼知要
(清)
叉手、揖、拜
礼者,乃天理之节文,人心之懿范也。 今人生子率以姑息为恩,当童幼之年, 举止语默,便无检束。及其既长,则 傲慢性成,何怪其放纵悖逆哉!
叉 手
• 叉手之指,以左手紧抱右手大拇指,
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以
右手掩其胸。
• 手不可太着胸,须使稍离方寸,礼称
手容恭。教童子叉手有法,则拜揖之 礼方可循序有进。
• 其仪度以详缓为敬,不可急迫。
• 凡见尊长者皆四拜,平交皆两拜。或尊长
已拜而复有致谢,则随时再拜。
• (尊长通指父、兄、师长及父、兄、师《传家宝全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