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不良反应概念
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对策
中药的不良反应及研究对策摘要:中药具有商品的特殊性,关系到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危,而中药在药品中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经过中医理论的指导,来源于动物,植物,矿物等的多种中国传统用药[1]。
由于近年来中药药剂使用的多样化和广泛的使用范围,关于中药药剂不良反应的报道日益多了起来,这值得我们用心关注。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本文首先阐述了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以及中药不良反应的多种表现形式。
同时,本文科学的详细分析了中药不良反应的引起原因。
最后,通过对原因的合理分析,给出了对避免中药不良反应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对策。
1.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中药的不良反应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诊断、治疗、预防人体疾病和改善人体功能为目而给与患者正常计量中药或中药制剂而出现的非预期的有害的影响。
2.中药不良反应的分类2.1毒性作用毒性作用是由于患者的体制差别,病理程度或者同时服用其它用药而引起的对药物敏感性增加,在正常计量下引起了患者的某项功能或某个器官的损害,毒性反应可发生在身体的各个系统内,包括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造血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等。
2.2变态反应变态反应是由于药品作为全抗原或者半抗原刺激机体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应,是中药不良反应中反生频率最高的一种,中药变态反应除了常见以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类型多样,如当归、白芍等多种药物会引起荨麻疹,而川贝、两面针等多种药物却可能会引起猩红热[2]。
2.3后遗作用后遗作用指血药浓度下降到有效血药浓度一下仍然存在一定的生物效应。
如患者用过苦寒卸货药物以后,患者在短期内还会有腹痛、食欲减退等现象。
2.4特异质反应特异质反应指因先天遗传失常,部分患者用药后出现与该药物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
如个别患者口服板蓝根溶剂发生溶血现象。
2.5依赖性、成瘾性、耐受性中药的的依赖性是指患者在一段时间内连续使用某种中药制剂,导致对这种中药产生了依赖性,中断服药后会产生不适感。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关键词】不良反应发生原因预防措施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中医药学是人类历史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辉煌科学成就的代表。
几千年来,中医根据辨证施治运用中药防治各种疾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药以其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的明显优势受到临床患者的青睐。
随着对中药大量、长期的使用,认为“中药为天然药物,无毒副作用”或者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等观点,从而导致中药滥用现象的出现。
随着中药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随之出现的中药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因此,临床对中药的使用必须高度重视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现对中药不良反应的产生原因作以下浅析。
1 中药质量问题1.1 品种中药品种繁多,来源复杂,药物中“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在所难免。
这些药物的药性悬殊,不同品种的药物之间相互替用或乱用就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金钱草异物同名品甚多,有四川报春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过路黄的全草;有江苏唇形科植物活血丹的全草;各地称金钱草的药用植物还有很多,临床治疗肝胆结石的以四川大金钱草(过路黄)的老草疗效为好,而治疗泌尿系统结石则以唇形科活血丹(连钱草)为佳。
各品种功用不同,临床用药若不辨清楚,则易导致不良反应[1]。
山豆根主要有广豆根和北豆根,前者为豆科槐属植物,而后者却是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茎,北豆根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常入药治疗咽喉肿痛,而广豆根易致呕,实验表明,广豆根毒性明显大于北豆根,又如苦楝子与川楝子,有些地区当川楝子不足时,以苦楝子代用,这是不妥的,苦楝子是有毒之品,不可与川楝子混淆入药。
1.2 产地自然环境对植物体内的化学物质的合成、代谢和积累影响显著,从而影响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类型和数量,影响中药的品质。
中药强调地道药材,其目的是保证中药所含有效成份的相对固定。
第四章中药不良反应
第三节中药不良反应的因果判断
一、中药不良反应的因果判断
由于中药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与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因此临床上遇到可疑的中药不良反应,要进行因果判断与评价。才能提高安全用药的水平。
*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中心制订的标准(据高东宸等,《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指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年)
四、中药不良反应分型
(一)A型不良反应
是指与药物剂量有关的不良反应。如使用麻黄治疗哮喘时,可以出现与剂量相关的心率增加、血压升高等。这种不良反应的临床发生率高,由于早先预知,常采取了必要的对应措施,危害较轻。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诸因素有关。有的药物与靶器官敏感性增强有关。
(二)B型不良反应
第一节中药不良反应概述
一、中药不良反应的定义
中药临床上为治疗目的而发挥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而与治疗无关且不利于病人的作用称为不良反应。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是:“为了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的疾病、改善人的生理功能,而给以正常剂量的药品所出现的任何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在临床试验中,由于超剂量、药物滥用或药物依赖性、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损害被认为不良反应。”
(八)中药污染
中药保管不善引起的变质、霉变或种植采收中农药有机磷污染均可发生不良反应。
(九)用药途径不当
作为肌注用丹参注射剂用于静脉注射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有过敏性休克死亡的可能。
(十)用药时间过长引起蓄积中毒
如黄花夹竹桃长期使用会发生洋地黄样蓄积中毒反应。朱砂蓄积中毒损害肝肾功能。
(十一)个体差异
(五)致突变作用
我国对许多中药及其有效成分进行了致突变试验,也发现某些中药及其成分对致突变有影响,如石菖蒲的主要成分α—细辛醚对鼠伤寒沙门氏菌TA92有致突变作用,对染色体有明显断裂反应。植物黄酮类槲皮素对小鼠微核实验有明显致突变作用。
中药饮片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中药饮片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制度
为加强本院中药的安全监管
1、中药不良反应系指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引起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规定
品不良反应是中药引起的历报告资料不得作为医疗纠纷、医疗诉讼的依据。
在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过程中获取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患者和报告者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中药不良反应的报告范围
医院发现或者获知新的、严重的中药不良反应应当在15日内报告
30日内报告。
有随访信息的
应当及时报告。
3、本院实行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各药品使用部门应对临床所使
4、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负责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
2核。
5、医院各科室应主动收集中药不良反应
规定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药品群体不良反应/事件报告
表》。
6、药剂科负责中药临床使用安全性和合理性方面信息的搜集和整理
报告全院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对上报的不良反应及时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报告报告内容应当真实、完整、。
中药临床使用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中药临床使用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一、目的为了加强中药临床使用的安全监管,规范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发现和控制中药使用过程中的风险,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临床使用的中药,包括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注射剂等。
三、责任主体1. 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小组,负责本机构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工作。
2. 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应当积极参与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对发现的中药不良反应及时上报。
四、监测内容1. 中药不良反应的定义:合格中药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2. 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范围:涉及生命、致残直至丧失劳动力或死亡的不良反应;疑为中药所致的突变、癌变、畸形;各种类型的过敏反应;药物依赖性;疑为中药间相互作用导致的不良反应;新药投产使用后发生的各种不良反应;其他一切意外的不良反应。
五、报告程序1. 临床医师和护士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如发现中药不良反应或疑似中药不良反应,应及时上报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小组。
2. 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小组应及时收集、汇总中药不良反应信息,并按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规定的时限上报。
3. 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小组应及时向医务人员通报有关中药的不良反应,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4. 在上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指导下,积极参加或组织医疗机构中药不良反应学术活动。
5. 所有药学人员应当熟悉中药不良反应的定义和中药不良反应/事件的处理流程。
六、处理措施1. 对疑似中药不良反应病例,应当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防止不良反应的加重。
2. 对确认的中药不良反应病例,应当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及时报告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小组。
3. 对中药不良反应病例,应当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用药方案、限制用药等,以防止类似不良反应的再次发生。
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
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根据中药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不良反应出现程度、病理机制及症候特点,临床上常把不良反应分为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特异质反应、习惯性、成瘾性、后遗作用等。
1 副作用副作用是指某种中药具有多种作用时,在常规治疗剂量下,伴随中药的治疗作用而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产生副作用的药理基础是药品作用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当治疗利用其中的一个药理作用时,其他作用就成了副作用。
如用麻黄止咳平喘治疗哮喘或喘息型支气管炎,用药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失眠,这是由于麻黄中的有效成分麻黄碱既可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改善哮喘症状,同时可兴奋中枢神经,导致失眠。
再如大黄有泻热通便、活血祛瘀、清热解毒作用,当用以治疗妇女经痛闭经,活血祛瘀就成为治疗作用时,而其泻热通便所引起的腹泻便溏就成为副作用。
相反,大黄用于治疗热结便秘,泻热通便成为治疗作用时,而活血祛瘀所导致的妇女月经过多就成为大黄的副作用。
一般而言,药物的治疗范围越广,选择性越低,药物的副作用就越多,而且在一定条件下,随用药目的的不同,药物的治疗作用和副作用可以相互转化。
由于副作用是药物的固有作用,因此副作用是可以预防的,可以针对副作用采取一些必要的预防措施,也可以将药物的副作用预先告诉病人,以免引起病人的紧张和不安。
2 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指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病理状态或合用其他药品时其敏感性增加,在治疗莉量下对患者造成某种功能或器质性损害。
毒性反应可在各系统内发生,包括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造血系统、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等。
如雷公藤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药物,研究表明,雷公藤的嫩叶、嫩苗、嫩枝及根部含雷公藤碱等多种生物碱,若煎煮时间不够或过量服用对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剧烈腹痛、呕吐、腹泻、便血;后期发生尿毒症时,胃肠道症状加剧;吸收后对中枢系统有损害,可引起丘脑、中脑、延髓、小脑、脊髓等器官的严重损害;肝脏、肾脏、心脏可发生出血、坏死;毒素还可直接作用于心肌,引起肺水肿及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
中药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湖北省中医院 冯汉鸽前言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是指为了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的疾病、改善人的生理功能,而给以正常剂量的药品所出现的任何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
在临床试验中,由于超剂量、药物滥用或药物依赖性、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损害被认为是不良反应,现在亦归为不良反应范畴。
中药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壹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贰中药不良反应的典型案例叁中西药联合应用肆目录第一部分中药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中药ADR的定义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类疾病,改善其生理功能而给以正常剂量的中药所出现的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
1 副作用毒性作用过敏反应 致癌作用234中药ADR的分类致突变作用致畸作用 特异质反应依赖性6785副作用在常规治疗剂量下,伴随中药的防治作用而发生的一些与防治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副作用。
1柏子仁用于养心安神时,其润肠通便的作用就成为副作用。
当归用于活血养血时,其润肠功能导致轻泻或使慢性腹泻加重亦为副作用 。
2毒性作用由于使用中药引起人体功能或器官组织的损害称为毒性反应。
由于接近或超过极量用药而发生的即刻毒性反应称急性中毒反应。
由于长时间用药蓄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称慢性毒性反应。
毒性反应的发生与中药本身的毒力、用量、用药时间、体质等因素有关。
3过敏反应又称为变态反应,某些中药也会发生抗原抗体结合反应,造成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其病理变化及临床症状多种多样。
常见的为皮肤荨麻疹、红斑、紫癜等,严重时也会发生疱性剥脱性皮炎危及生命,还可能引起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
4致癌作用指某些中药能诱发癌症。
多数人认为中药是比较安全的,但近年研究发现,少数中药也有致癌作用。
实验发现槟榔是具有消积导滞、驱虫行水作用的常用中药,我国云南和台湾地区,以及亚洲南部一些国家的民族有嚼食槟榔的习惯,而槟榔中的水解槟榔碱有致癌作用;据印度等国家调查表明,有嚼食槟榔习惯的人群,常会诱发口腔、食道、胃部肿瘤。
中药的地不良反应及分析报告
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分析姚晓07资源摘要:各种中药及其中药制剂在我国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病防病,历史悠久,成效显著,但其不良反应近年来也被进一步发现和认识。
造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有中药品种混乱或以假乱真,药物的固有毒性及用量不当,辨证失当、药不对证,炮制或煎煮不当,剂型或服用方法不当,疗程过长,造成蓄积中毒等。
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广大患者的身心健康,中药应按质量合格、用量合适、用法合理的原则使用,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中药;中药制剂;不良反应1.概念:中药的不良反应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作用于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所发生的非治疗反应。
中药的不良反应常统称为中药的毒副作用,包括中毒反应和过敏反应。
2.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2.1过敏反应过敏反应一般是指服用正常剂量或极小剂量时出现的非正常反应,多与体质因素有关。
凡单味中药、中成药和名方组成中含有抗原物质或药物间相互作用后或在它们的代谢过程中产生抗原物质的,首次尤其是多次用药后常可引起过敏反应。
临床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紫癜、哮喘、心律失常、肝损伤、耳鸣、发热、腹泻等。
2.1中毒反应中毒反应的临床特点是发病急、病情恶。
其临床症状表现:消化系统为恶心、呕吐、腹泻、便血、黄疸等;神经系统表现为眩晕、头痛、惊厥、抽搐、呼吸抑制等;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悸、胸闷、心律不齐等;造血系统表现为白细胞缺乏、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目前已发现由毒性反应而致死的中药有20多种如雷公藤、蜈蚣、马钱子、砒霜等。
中毒反应多由于药品原料购销、药品生产和药品使用不当引起。
中毒致死的中药多是有毒中药,但历代医书称无毒之品也能置人于死地。
3.人体各个系统不良反应药物及其不良反应表现3.1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药物有76种,其不良反应表现为血压升高的中药制剂及药物有刺五加注射剂、葛根素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灯盏花素注射剂、细辛注射剂、肾宝合剂、草乌膏剂、番泻叶、复方桔梗注射剂、天和骨通贴膏、壮骨关节丸;表现为低血压的中药制剂及药物有生脉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鱼腥草注射剂、柴胡注射剂、穿琥宁注射剂、红花注射剂、清开灵注射剂、川芎嗪、郁金、莪术油、银杏达莫注射剂、骨宁注射剂、三七片、银翘解毒丸、六味地黄丸、龙胆泻肝丸、鸦胆子;治疗心律失常的中药制剂及药物有草乌、正清风痛宁、生脉注射剂、精制蝮蛇抗栓酶、乌头碱、鸦胆子油、龙骨、木薯、垂盆草、地骨皮、博落回、冬虫夏草、北五加皮、夹竹桃类;诱发心绞痛的中药制剂有刺五加注射剂、脉络宁注射剂;引起窦性心动过速、过缓的中药制剂有复方丹参注射剂、β-七叶皂苷钠注射剂、茵栀黄注射剂、复方丹参片、藻酸双酯钠、江苏白药;引起心动过速的中药制剂有生脉注射剂、复方丹参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刺五加注射剂、止咳丸、藿香正气水、咳喘糖浆;引起心动过缓的中药制剂有β-七叶皂苷钠注射剂;引起心悸的中药制剂有刺五加注射剂;引起室性早搏的中药制剂及药物有小活络丸、柴胡、山海丹;引起房室传导阻滞的药物有黑附子、葶苈子;引起窦性停搏的中药制剂有生脉注射剂;引起微循环障碍的中药制剂有脉络宁注射剂;引起心功能衰竭的中药制剂及药物有清开灵注射剂、细辛、朱砂、鸦胆子、马钱子;引起心房纤颤的中药制剂及药物有灯盏花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山豆根;引起心室纤颤的中药制剂有葛根素注射剂。
常见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及用药指导
常见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及用药指导主讲:周雪梅一、药物不良反应概念(一)药物不良反应世界卫生组织将药物不良反应定义为: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我国将药品不良反应定义为: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导致死亡;危及生命;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导致显著的或者永久的人体伤残或者器官功能的损伤;导致住院或者住院时间延长;导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如不进行治疗可能出现上述所列情况的。
(二)中药不良反应其内容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过敏反应、后遗效应、依赖性、特异反应性、致癌作用等。
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既可以是中药饮片,也可以是中成药。
广义的不良反应概念也应包括药品的质量或使用不当而引起的伤害。
二、不良反应分类(一)病因学分类1.与药物剂量有关的中药不良反应该类型由药物本身或其代谢物所引起,使固有药理作用持续和增强。
其不良反应包括药物的副作用、毒性作用,以及继发反应、首剂效应、后遗作用等。
苦杏仁,当大剂量服用时,脑部首先受到损害,呼吸中枢麻痹常为氰化物中毒致死的原因。
2.与药物剂量无关的中药不良反应该类型与药物固有的正常药理作用无关,而与药物变性(如药物有效成分降解产生有害物质)和人体特异体质(指患者的特殊遗传素质)有关。
该类型与用药剂量无关,难以预测,经常规的毒理学筛选也很难发现,发生率虽较低,但危险性大,病死率较高。
如青黛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泻火定惊的功效,用量1~3g,其不良反应不严重,仅少量患者用药后有轻度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等胃肠道刺激症状,但仍有极少数的高敏患者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转氨酶升高、头痛、水肿、红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甚至骨髓严重抑制等。
此类伤害又可分为两种:(1)特异质反应指由于遗传因素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
为患者先天性代谢紊乱表现的特殊形式,即只有在接触某种药物后才表现出来的先天性代谢异常。
中药不良反应的概述
中药不良反应的概述本文介绍了中药不良反应的定义﹑分类、特点、临床表现、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以及降低中药不良反应的对策,为临床安全使用中药提供参考。
标签: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对策近年来,随着中药及其制剂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对不良反应的重视,中药不良反应报道逐年增多,这直接关系着中药安全性的评价。
中药是否安全对中医药的生存和发展事关重大。
如何正确应用中药﹑正确看待不良反应并有效控制其发生率,对中药的国际化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此,笔者和各位同仁一起探讨中药不良反应的一些问题。
1 中药不良反应的定义、分类、特点1.1 定义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人体的疾病、改善人体的生理功能,给予正常剂量的中药或制剂所出现的任何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1]。
广义的中药不良反应就是中药的毒副作用,是与治疗作用相对而言的。
各种药物都有自己的特性和作用,中医药把药物的特性当作药物的“偏性”,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出来的阴阳偏盛偏衰,“偏性”是药物治疗作用的依据,体现了治疗作用和毒性作用的一致性[2]。
所以,任何藥物都可以引起不良反应,只是程度和出现的几率不同;有不良反应的中药并不表明就是不合格的药品,也不应该与毒药﹑假药、劣药、不能使用等相提并论。
1.2 分类依据中药药性﹑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出现程度、病理机制及证候特点,临床上可分为: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依赖性、成瘾性、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等,常见的是前三类。
根据发生的原因,可分为:A、B两个主要类型和C、D、E、F四个附加类型。
A型:用药过量引起,可以预测,通常与药物剂量有关,停药后可减轻或消除,发生率高,死亡率低;B型:一种异常反应,与药物剂量无关,发生率低,死亡率高;C型:长期不合理用药的慢性毒性;D型:用药后若干月、年出现的反应;E型:停药后出现的反跳现象等;F型:药物相互作用所致的反应[3]。
1.3 不良反应的特点由于中药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与化学药不同,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及机制也有别于化学药;加之中药成分复杂,质量不稳定,导致中药不良反应有以下特点。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基础知识:中药不良反应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基础知识:中药不良反应第一节药物不良反应概述一、不良反应的概念药品不良反应: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过程中,人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伤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其内容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特异性遗传因素等。
二、不良反应的分类(一)病因学分类1.与药物剂量有关的不良反应:由药物本身或其代谢物所引起,使固有药理作用持续和增强。
其不良反应包括药物的副作用、毒性作用,以及继发反应、首剂效应、后遗作用等。
具有剂量依赖性和可预测性。
2.与药物剂量无关的不良反应:该类型与药物固有的正常药理作用无关,而与药物变性和人体特异体质有关。
与用药剂量无关,难以预测。
药物变性,指药物有效成分降解产生有害物质。
包括特异质反应和变态反应。
3.与中药配伍有关的中药不良反应4.药物依赖性(二)病理学分类1.功能性改变:多为暂时性的,停药后可以恢复正常,无病理组织的变化2.器质性改变: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器质性改变,与疾病本身引起器质性改变无明显区别。
第二节中药不良反应的常见表现中药不良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一、皮肤症状二、全身症状1.各系统常见的中毒表现2.肝、肾损害第三节常见有毒中药的中毒反应一、乌头类1.药物饮片: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支蒿。
成药:舒筋活络丸、追风丸、活络丹、大活络丹、三七伤药片、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木瓜丸、正天丸、右归丸等。
三活络追风(疯)三七,金匮木瓜右(又)归天。
2.中毒机理主要有毒成分为乌头碱,一般中毒量为0.2mg,致死量为2~4 mg。
主要是对神经系统,尤其是迷走神经等,使其先兴奋、后抑制,并可直接作用于心脏,产生异常兴奋,可致心律失常,甚至引起室颤而死亡。
3.表现①神经系统表现为口舌、四肢及全身麻木、头痛、头晕、精神恍惚、语言不清或小便失禁,继而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呼吸衰竭等。
中药的副作用的名词解释
中药的副作用的名词解释中药,是指以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为原料,经炮制制成的药物。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和丰富的疗效。
然而,正如所有药物一样,中药也可能产生副作用。
副作用是指在治疗主要疾病的同时,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
本文将探讨中药的副作用,以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一、中药的副作用的特点1. 复杂性:中药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因此其副作用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与单一化学成分的西药相比,中药的副作用更为复杂多样。
2. 个体差异性:由于个人体质、疾病类型和药物配伍等因素的差异,中药的副作用可能因人而异。
这就要求在使用中药时要针对个体情况进行评估和监测。
3. 慢性反应:中药的副作用通常是在长期使用后才会显现。
与西药快速产生不良反应的特点相比,中药副作用反应的过程较为缓慢。
二、常见的中药副作用1. 肝损伤: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对肝脏产生损害作用,导致肝炎、肝功能异常等。
例如,有些生物碱类成分具有一定的肝毒性,长期使用或超量使用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
2. 肾损伤:某些药物中的成分具有肾毒性,如草乌等。
长期或过量使用会增加肾脏负担,导致肾功能异常。
3. 心血管系统副作用:部分中药中的成分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如引起心悸、血压升高等。
4. 过敏反应: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引发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5. 消化系统副作用:一些中药可能对胃肠道产生刺激作用,导致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不适。
三、如何减少中药副作用1. 清楚用药禁忌:中药治疗需要根据病情和体质选择,了解自己的过敏史、药物过敏史等,避免使用对自己有禁忌的药物。
2. 合理用药剂量:中药使用的剂量和疗程应该符合医生的建议,避免过量或长期使用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3. 过程监测:在使用中药期间,定期进行相关身体检查和药物监测,如肝功能、肾功能等,及时发现副作用的发生。
4. 药物配伍合理:中药的配伍也是重要的因素,不同的中药组合可能会产生相互作用,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试述中药的不良反应
衡 的阴 阳归 于平衡 。《 经 》 载 “ 以 治病 , 类 记 药 因毒 为能 , 谓 所
毒药 , 以气味 之 有 偏 也 ” “ 味之 偏 者 , 铒 之 属 是 也 ” “ ,气 药 , 欲
病 往往 只 利用 其 诸多 功 能 与 主治 中 的一 种 或- , 分 . 他 -' h部 其
25 0 5 10)
【 文献 标识 码】B
【 文章 编 号】1 7 - 2 0 2 0 ) 1c - 5 - 2 6 3 7 1 (0 7 1 ()0 9 0
否 多 服久 服来 区分 的 , 为上 、 、 三 品 。 药 为君 药 , 分 中 下 上 主养 命以应天 , 无毒 ; 中药 为 臣 , 养性 以 应 人 , 毒 有 毒 斟 酌 其 主 无 宜 ; 药为佐使 , 下 主治 病 以应 地 , 多毒 , 可 久 服 。《 经 言 》 不 研
栀 子清泻 三焦 之火 , 去则 气 自降 。 证 治汇 补 ・ 酸 》 :若 火 《 吞 云 “
客寒 犯 胃 , 刻成 酸 , 无 郁 热 , 顷 本 因寒 所 化者 , 之寒 也 。 ” 酸 故
降, 胃气 不降 而上 逆 。故 治疗 应 以和 胃降 逆 为本 , 胃气 安 和 , 通 降功 能正 常 ,则 有助 于改 善 胃排空 与食 管括 约 肌 功能 , 防
不 良影 响 ( “ 害 ” , 即 有 ) 这些 “ 用药 目的无 关 的” 害 反 应 , 与 有
就 是 中药 的不 良反应 。
1 , 2从 现 代 中 药 理 论 研 究 看
应 。我 国现存 最早 的药 学 专著 《 神农 本 草 经 》 载药 3 5种 , 6 其
中药不良反应的药学特点与成因
中药不良反应的药学特点与成因2012年全省药品经营企业质量管理员继续教育教材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4年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对其有明确的定义和说明。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中药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该有害反应与医疗事故、药品质量问题和用药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有区别,应予以分别对待。
中药不良反应在临床上主要体现在副作用和毒性反应两方面,其中毒性反应会引起生理生化机能异常、病理改变和危及生命,应特别关注。
中医中药在临床上应用了几千年,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如何科学合理地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是每个药物工作者的责任。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视,中药已成为我国及全世界医药工业的新经济增长点和药用新资源。
近年来,中药新剂型的开发、应用及多样化,中药材种植及环境的改变等问题带来了中药临床应用的诸多不稳定因素。
例如:中药注射剂是新时代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新产物,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起效快,治疗效果好,在国民经济和中药产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但近几年有关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出现多起,中药用药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重要的关注点。
2001年6月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宣布禁用含马兜铃酸的13种中药产品。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4年4月在第六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上明确指出含马兜铃酸中药的安全性问题,随后宣布取消含马兜铃酸的广防己和青木香等的药用标准。
一直以来,对中药是否存在不良反应问题有许多看法,从“中药没有不良反应”到“中药不良反应”被扩大化均普遍存在。
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中药不良反应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不够。
例如,一些人将误用中药、滥用中药和使用假冒伪劣中药所造成的有害反应认为是中药的不良反应;一些人将由中药产品质量问题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认为是中药不良反应;一些人认为中药毒性小或无毒性,没有副作用,不会产生不良反应等等。
第十一章 中药不良反应
第十一章中药不良反应第一节药品不良反应概念一、药物不良反应概念(一)药物不良反应世界卫生组织将药物不良反应定义为: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我国将药品不良反应定义为: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导致死亡;危及生命;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导致显著的或者永久的人体伤残或者器官功能的损伤;导致住院或者住院时间延长;(二)中药不良反应副作用、毒性作用、过敏反应、后遗效应、依赖性、特异反应性、致癌。
既可以是中药饮片,也可以是中成药。
广义的包括药品的质量或使用不当。
二、不良反应分类(一)病因学分类1.与药物剂量有关药物的副作用、毒性作用,以及继发反应、首剂效应、后遗作用等。
苦杏仁,当大剂量服用时,脑部首先受到损害,呼吸中枢麻痹常为氰化物中毒致死的原因。
2.与药物剂量无关的中药不良反应该类型与药物固有的正常药理作用无关,而与药物变性和人体特异体质有关。
该类型与用药剂量无关,难以预测,经常规的毒理学筛选也很难发现,发生率虽较低,但危险性大,病死率较高。
如青黛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泻火定惊的功效,用量1~3g,其不良反应不严重,仅少量患者用药后有轻度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等胃肠道刺激症状,但仍有极少数的高敏患者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转氨酶升高、头痛、水肿、红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甚至骨髓严重抑制等。
此类伤害又可分为两种:(1)特异质反应遗传因素为先天性,即只有在接触某种药物后才表现出来的先天性代谢异常。
(2)变态反应亦称药物过敏反应,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无关。
轻者停药后可恢复,重者甚可致死亡。
(二)病理学分类1.功能性改变系指药物引起人体的器官或组织功能发生改变。
多暂时性,停药后可恢复,无病理组织变化。
2.器质性改变系指药物引起人体器官或组织出现病理性器质改变。
炎症型、增生型、发育不全型、萎缩坏死型。
中药不良反应的分类
中药不良反应的分类中药不良反应的分类张淑华 (黑龙江省塔河县医院黑龙江塔河 165200)【中图分类号】R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02-0251-02依据中药药性、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出现程度、病理机制及证候特点,临床上常把不良反应分为以下几类。
1.副作用当一种中药具有多种作用时,在常规治疗剂量下,伴随中药的治疗作用而发生的一些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副作用,如用麻黄平喘而引起的心悸、血压升高等反应。
2.毒性反应由于使用中药引起人体功能或器官组织的损害称为毒性反应。
由于接近或超过极量用药而发生的即刻毒性反应称为急性中毒反应。
由于长时间用药蓄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称为慢性中毒反应。
毒性反应的发生与中药本身的毒力、用量、用药时间、体质等因素有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把中药毒力分为大毒、有毒、小毒三级,临床用药时,可根据病人体质、病情、用药时间来选择适当的药物与剂量。
为了使分级更具体化,可以参照中药临床中毒症状表现的程度、半数致死量、有效量与中毒量的距离、一次服中毒量的大小、中毒潜伏期的长短等对有毒药进行分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性味与归经项列出的具有小毒、有毒、大毒中药如下。
小毒:雷公藤、九里香、土鳖虫、川棟子、小叶莲、艾叶、北豆根、红大戟、吴茱萸、苦木、苦杏仁、南鹤虱、鹤虱、蛇床子、猪牙皂、草乌叶、鸦胆子、重楼、急性子、绵马贯众、蒺藜、丁公藤、水蛭、地枫皮、两面针。
有毒:干漆、土荆皮、山豆根、千金子、制川乌、天南星、木鳖子、关木通、蜈蚣、甘遂、仙茅、白附子、白果、半夏、朱砂、华山参、全蝎虫、罂粟壳、芫花、苍耳子、两头尖、附子、苦棟皮、金钱白花蛇、京大戟、蕲蛇、制草乌、牵牛子、轻粉、香加皮、洋金花、常山、商陆、蓖麻子、蟾酥、硫磺、雄黄。
大毒:川乌、马钱子、天仙子、巴豆、巴豆霜、闹羊花、草乌、斑蝥、红粉。
袁伯俊等曾对484例中药(包括草药)及其制剂中毒致死的病例作了分析,以单味药最多,计61种,438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7/29
15
过敏反应的分型
▪ 速发型过敏反应
➢ Ⅰ型:如过敏性鼻炎、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 肿、过敏性支气管哮喘、过敏性休克等。
➢ Ⅱ型:也称细胞毒型变态反应,如溶血性贫血、 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
➢ Ⅲ型:也称免疫复合物过敏反应,如血清病综 合征、药物热、过敏性脉管炎等。
中药不良反应
冯亭亭 ddf1227@
1956-1961年,欧美等国使用“反应停”治疗妊娠反应导致海豹样畸胎 1万多例,死亡5000多人。
2020/7/29
3
主要内容
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分类 中药不良反应的机理、因素 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与防治 常见中药不良反应介绍
2020/7/29
▪ 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治疗后果成 为继发反应。
▪ 不是药物本身的效应,而是药物主要作用 的间接结果。
➢ 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由于体内对药物敏感 的细菌被杀灭,而一些对抗生素具有耐药性、 抗药性的细菌趁机大量繁殖,引起二重感染或 菌群失调。
2020/7/29
19
8、依赖性
(dependence):
➢ 临床表现为皮疹、血管水肿、休克、哮喘等;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类不良反应,而且其发生
率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2020/7/29
13
药物过敏引起的皮疹
全身过敏性皮疹
2020/7/29
注射部位皮疹
口唇部药疹
14
过敏反应的特点
▪ 往往与用药剂量大小无关; ▪ 一般只在用药者中的少数人身上出现; ▪ 一般不发生于首次用药; ▪ 有一定的潜伏期; ▪ 有时皮试会出现假阴性; ▪ 可发生交叉或不完全交叉过敏反应; ▪ 某些疾病可使药物对机体的致敏性增加。
▪ 致突变:是指药物引起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及 其中的DNA的构成和排列顺序发生变化,进而 使某些器官在形态、功能上发生病变。
2020/7/29
10
3、后遗效应
(residual effect) ▪ 指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有效浓度以下,残留药物引
起的生物效应称后遗效应。
▪ 后遗效应长短不一。
➢ 如服用巴比妥次日清晨的宿醉现象,长期应用肾上腺皮 质激素类药物引起肾上腺皮质的萎缩和肾上腺功能减退 等。
2020/7/29
12
5、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
(allergy or hypersensitive reaction )
▪ 一部分病人在接触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 种药物产生致敏,当再次使用这类药物可 发生异常免疫反应,称为变态反应,亦称 过敏反应。
➢ 有些药物如某些生物制品,本身可以是完全抗 原。有些药物如某些抗生素或者其杂质,在人 体内与血浆蛋白结合,才能变成完全抗原。
2020/7/29
11
4、停药反应
(withdrawal reaction )
▪ 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导致病情或临床症 状加重,称为停药反应,也称反跳 (rebound reaction)。
➢ 如停用抗高血压药出现血压反跳以及心悸、 出汗等症状;
➢ 停用巴比妥类药物出现不安、精神错乱,惊 厥等症状。
▪ 因用药使机体对药物在精神及身体上产生 依赖性的现象,表现出一种强迫性的要连 续或定期用药的行为和其他反应,称为药 物依赖性。
➢ 药物的依赖性分为精神依赖性和身体依赖性。
9 耐受性
2020/7/29
20
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程序及时限
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省卫生主管部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 及时
▪ 因剂量过大或药物蓄积而发生的毒性反应。 ▪ 特点:通常是可预知的。
2020/7/29
7
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与“三致”作用
▪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在短期内出现的毒性作用。 ▪ 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因长期用药后逐渐产生
的毒性作用。 ▪ “三致”作用:也称特殊毒性。
4
一、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
▪ 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 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 害反应,即为药品不良反应。简称ADR (Adverse drug reactions)。
2020/7/29
5
1、副作用或副反应
(side effect or side reaction )
2020/7/29
16
过敏反应的分型
▪ 迟发型过敏反应
➢ 也称Ⅳ型过敏反应:是由于致敏的 T淋巴细胞 与相应的抗原结合而引起,如过敏性皮炎等, 一般要经过48~72小时或更长时间后才出现, 发病过程中没有抗体或补体的参与,多数没 有个体差异。
2020/7/29
17
6、特异质反应
▪ 因先天性遗传异常,少数病人用药后发生与药物 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有害反应,称特异质反应。
▪ 产生的原因:因病人存在遗传缺陷,大多是由于 机体缺乏某种酶,使药物在体后易发生多发 性神经炎,服用肼屈嗪后易出现全身性红斑狼 疮综合征。
➢ 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服用磺胺 后可致溶血。
2020/7/29
18
7、继发反应
(secondary effect):
▪ 主要指药物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治 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副作用。
▪ 产生的原因:由于药物的选择性低,作用广泛 而引起。
▪ 特点:是其固有的、可逆的、可预知的,相对 的,可通过合并用药避免或减轻。
2020/7/29
6
2、毒性作用或毒性反应
(toxic effect or toxic reaction )
致畸胎(teratogenesis) 致癌(carcinogenesis) 致突变(mutagenesis)作用
2020/7/29
8
致畸胎
某些药物经孕妇服用后能引起婴儿的先天性畸形
2020/7/29
9
致癌、致突变
▪ 致癌:有些药物长期服用以后,能引起机体某 些器官、组织、细胞的过度增殖,形成良性或 恶性肿瘤。
国家ADR中心 3天
省ADR中心
确认
15天,死亡病例及时报告
2020/7/29
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个人
21
我国ADR因果关系分析评价标准
根据对以下5个问题的回答: 1、用药与ADR的出现有无合理的时间关系? 2、反应是否符合该药已知的不良反应类型? 3、停药或减量后,反应是否消失或减轻? 4、再次使用可疑药品后是否再次出现同样反应? 5、反应是否可用并用药物的作用、病人病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