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要有效链接生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作要有效链接生活
“问渠哪得清如许?”生活与实践才是孩子们习作的源头活水。

习作教学必须走进孩子们的生活与实践活动,从中挖掘表达的内容与可以抒发的感情。

孩子们习作最苦的就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

所以,在习作教学中,我从内容入手,引导孩子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帮助他们先找“米”;解决“无米之炊”的难题。

一、链接生活,激发习作兴趣
“兴趣”是孩子们习作的内动力,激发孩子们写作成就感,增加孩子们写作自信心,一旦孩子们对习作产生了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由“怕”习作转为“爱”习作,并产生表达内心感受的欲望。

记得有一次让孩子们《写一个熟悉的人》。

习作要求写出人物的特点,做到叙事真实,过程清楚按照过去的做法,是重在写作技巧和方法的指导,为写而写,为任务而写,孩子们没有兴趣,没有习作欲望,写出的丈章不外乎写这个人“学习认真”、“乐于助人”、“工作负责”等,老生常谈,没有新意。

在教学中我联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个性化与生活化的再加工,将《写一个熟悉的人》改为《巧取绰号》,让习作更贴近生活。

课堂上,孩子们确实有话可说,说了“绰号”评“绰号”,说了“理由”评“理由”,孩子们变得灵动活泼起来。

“土豆”、“故事大王”、“功夫小子”、“小百灵”、“大忙人”、“小博士”、“淘气包”、“火舰炮”……一个个绰号跃然纸上。

此时的孩子们都不认为自己是在写作文,而是在完成一项有趣的活动。

习作成了他们自然的需要,这正是孩子们积极习作的动力所在。

二、链接生活,积累习作素材
孩子们习作光靠激情还远远不够,他们写出的习作还是比较陈旧,单调,无味。

这主要是孩子们习作还缺乏习作素材以及对素材的加工,如何把习作的触角伸向孩子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孩子们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呢?
(一)链接家庭生活,让孩子们在家庭实践中积累写作素材。

例如,习作《第一次买菜》,我布置孩子们利用休息日,在家长的带领下去菜市场自己买一次菜。

孩子们分别从看菜、选菜、买菜、算账等方面详细叙述了买菜的经过,有的述学会了讨价还价,增强了生活体验。

又如,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教师节等,让他们亲自为妈妈做一件事,给老师写一封信,体验妈妈的辛苦,对妈妈、老师产生感恩之心。

通过各种活动,同学们丰富了生活经验,提高了对生活的认识,从而为习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孩子们们有了素材,但他们不会对素材进行深加工,于是我在班内开展了“厨师大赛”活动。

首先,我让孩子们认识各种“佐料”,让他们知道动作、语音、神态、心理活动等的描述在一道“习作大餐”中的作用,让孩子们明白了成语、歇后语、名言在习作中的“点缀效果”,让孩子们掌握细节描写、比喻、拟人等在习作中的“滋补功能”。

接着抛出小练习,请各位“厨师’’为小菜添加“佐料”,结果真是各具风格,做出了色、香、味一流的“大餐”。

就这样,孩子们的习作激情和积累的素材得到了高质量的
提升,习作练习也得到了创新。

(二)链接社会生活,让孩子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写作素材。

习作是有字的生活,生活是无字的习作,给孩子们注入“源头活水”,让孩子们做“有米之炊”,丰富孩子们的社会生活,是解决习作素材的有效途径。

如学校举办运动会,利用纪念日开展各种比赛,为他们提供习作素材。

我们组织孩子们到污水处理厂、造纸厂、化工厂等企业进行社会调查;到博物馆、烈士陵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孩子们参观高速公路和城市变化,把家乡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组织孩子们游览景色秀丽的焉支山和马场大草原,挖掘、了解家乡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激活孩子们的创作灵感。

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孩子们投入生活、感受生活,积·累了情感,储备了素材,为孩子们的作注入了活水。

三、链接生活,确定习作的立意
小学阶段,孩子们基本上掌握了记叙文的写作方法,记叙过程中能够做到具体、详略得当,层次清楚,写起来比较顺利,但多数孩子们的习作只注意叙事的完整性,忽视或不懂得文章的立意。

习作中记事没有目的或中心不突出。

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孩子们无论记什么事都要有一定的目的,即为什么要记这件事或写这个人。

孩子们习作时,引导他们去发现那些有意义的事件,启发他们能以小见大,通过一件小事表现人物的高尚品质,反映出时代的风貌。

让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教训,明白道理。

比如在运动会接力比赛,队形队列比赛等集体活动中,孩子们就有了“团结就是力量”、“坚持就是胜利”、“骄兵必败”等的认识,再经过彼此交流,相互启发后,使孩子们明白习作不仅要叙事完整,而且立意要求同存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思想。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情真意切,内容丰富,生动有趣。

因此,习作教学时应多站在孩子们的层面,帮助孩子们架设起“生活”和“习作”的桥梁。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激活孩子们已经存储的知识,使孩子们’自己探索、感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知识的再次建构,使“习作出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