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妇女的婚姻与恋爱

合集下载

论中国婚姻制度范文

论中国婚姻制度范文

论中国婚姻制度范文中国婚姻制度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婚姻制度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有所不同,但是其核心价值观念一直在继承和延续。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制度构成和现代特点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中国婚姻制度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先秦时期,婚姻主要是基于家族利益和社会等级的安排,婚姻自由度较低。

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婚姻制度逐渐规范化,以父权制为核心,父母以及媒婆成为婚姻的决策者。

传统婚姻观念中,女子要遵从父母的安排,妇女地位较低。

到了现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和妇女解放运动的推进,婚姻制度发生了巨大变革,男女平等、自由恋爱成为主流。

然而,尽管婚姻自由度增加,婚姻的法定化和官方化增加,多少带来了社会压力和个体角色的焦虑,婚姻观念和制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婚姻制度的构成包括婚姻自由度、婚姻登记和离婚制度。

中国的婚姻制度注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在保障个人婚姻自由的同时,也注重对家庭关系的有序管理。

婚姻自由度是现代婚姻制度的重要成员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婚姻自由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们可以自由选择伴侣,恋爱、婚姻的选择权越来越多。

婚姻登记制度是中国婚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登记制度是对婚姻关系的合法性进行认定和保障,同时也是双方经济权益以及人身安全的保障。

婚姻登记制度的实施使得婚姻制度更加规范化和有序化。

离婚制度是婚姻制度的另一个方面,离婚制度的出现使得婚姻有了解约的可能性,使得对于破裂婚姻的处理变得更加灵活和公正。

从现代中国的婚姻制度特点来看,婚姻自由度的发展是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在文化和制度两方面的推动下,中国婚姻制度的婚姻自由度逐渐增加,人们有更多的选择和决定权利。

另外,中国的现代婚姻制度注重婚姻登记和离婚制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通过婚姻登记进行合法性认定和保障,通过离婚制度保障婚姻关系的灵活变更。

然而,中国的婚姻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传统婚姻观念和现代婚姻制度之间存在冲突。

先秦婚俗-六礼

先秦婚俗-六礼
马车,授新娘绥。车轮转三圈,御者代新郎驾车。新 郎从新娘的车上下来,乘坐自己的车为前导。到达新 郎家,在门外等待。
(七)共牢合卺: 新娘下车。新郎向新娘作揖,人寝门,二人
从西阶升堂。新郎揖请新娘入席,二人入席对坐, 新郎在西,面东;新娘在东,面西,共牢而食, 皆先祭后食。侍者洗爵,先酌新郎,后酌新娘。 前二次用爵,第三次用卺。卺,即剖瓠(葫芦)为 二,表示二人分则为二,合则为一,夫妻共体。 后世称之为"合欢酒"、"交杯酒"。御为新娘设卧 席于西,媵为新郎设卧席于东。新郎为新娘亲自 解衣带。下人执火烛出,新郎、新娘休息。
(八)妇见舅姑或庙见: 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梳妆,到舅姑(即公
婆)寝房门外。赞者人告,堂上东序设舅席,房户 之西设姑席。舅姑入席。新娘手执算(盛果蔬的竹 器),内盛枣、栗,自西阶升堂,先向舅拜,将算 置于席上,舅手抚枣、栗,起身答拜。新娘答拜。 新娘下堂,执算升堂,拜姑,将算置于席上,姑 端起算,起身答拜。赞者代舅姑醴新娘。新娘受 醴,取脯出。 舅姑人室,新娘馈舅姑,献特豚,
(二)问名: 使者出庙门之后,停留在那里。摈者出门
请事,使者执雁,曰:"请问名。"若女家满意, 遂告女之名。 主人为答谢使者的劳苦,行醴宾 之礼,即以醴酒来感谢。 如果女家不满意这桩 婚姻,就拒绝男家使者的问名请求,两家的亲 事,就此终止。
(三)纳吉: 男家在祖庙卜问婚事的吉凶郎亲自赴女家迎娶新娘。成亲之曰的黄昏,男
家在寝(作为新房的卧室)陈设鼎、尊等饮食之馔具。 新郎服爵弁、缁衣、缫裳、缁带。
女家在祖庙中设神筵于堂上户西,新娘戴首饰,
缁衣缥边,立于房中。保姆站在她的右侧,随从的女 伴穿黑色的衣服,站在她的身后。新郎到女家的大门, 摈者出请事,入告。新娘的父亲服玄端礼服,迎于大 门外,西面再拜,新郎东面答拜。新娘的父亲揖入。 至庙门,揖入,升堂,新郎奠雁,再拜稽首。新娘从 房中出,新娘的父亲不下堂送。 新郎驾新娘所乘坐的

中国婚姻制度演变史

中国婚姻制度演变史

中国婚姻制度演变史中国婚姻制度演变史婚姻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根基,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婚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大河,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本文将分析中国婚姻制度的演变历程,探讨其变化原因及影响,以期全面理解中国婚姻制度的发展脉络。

一、原始社会婚姻制度中国的原始社会婚姻制度主要表现为部落氏族制度。

原始社会婚姻制度的特点是群居一起的氏族成员可以进行自由婚姻,不存在固定的男女关系与群居关系。

当时的婚姻制度非常松散,没有明确的法律和规定,实际上是一种近似于“自由恋爱”模式的婚姻。

这一时期的婚姻关系主要是通过多妻制的方式来体现,一夫多妻的现象相对较为常见。

二、奴隶社会婚姻制度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后,婚姻制度发生了显著变化。

奴隶社会婚姻制度的特点是婚姻关系逐渐固化,开始出现世袭家族制度和婚姻制度的规范化。

这一时期,中国的婚姻制度逐渐由自由婚姻转变为包办婚姻。

家长代表子女进行婚姻的安排,主要考虑的是家族的利益和地位,强调门当户对,禁止通婚。

另外,婚姻制度中的妇女地位下降,女性被视为丈夫的财产,缺乏权利和地位保障。

三、封建社会婚姻制度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婚姻制度进一步发展。

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特点是父母、长辈和宗族的婚姻权威逐渐加强,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进一步深化。

这一时期,中国的婚姻制度呈现出一夫一妻制的特点,多妻制逐渐被禁止。

而且,随着宗法制度的形成,禁止了近亲结婚,规定了禁忌婚姻的范围。

同时,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行了行宫制,这种制度使得女性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属物。

四、民主革命时期婚姻制度20世纪初的中国,民主革命的思潮进一步加剧了婚姻制度的改革。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倡导平等婚姻,强调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

晚清以后,开始兴起民主婚姻运动,呼吁废除封建家族制度和宗法制度,提倡自由婚姻。

1912年的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实行了民法典,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和自由婚姻的原则。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的变迁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的变迁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的变迁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传承久远。

爱情与婚姻作为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古代文学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本文将通过对古代文学中爱情观与婚姻观的变迁进行探讨,以期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人情和价值观念。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如《诗经》、《楚辞》等作品,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向往和赞美。

这一时期的爱情观以纯真、浪漫为主,如《诗经》中的《关雎》描述了男女之间的思念与渴望,呈现出原始爱情的美好。

汉代文学中,爱情观逐渐丰富,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表现了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同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爱情观开始注重责任与道义,如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提出“夫孝者,所以事亲也;悌者,所以事兄也;夫妇者,所以事夫也”,强调夫妻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忠诚。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爱情观更加多样化。

一方面,如杜甫的《春望》表现了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同情;另一方面,如李白的《将进酒》表达了豪放不羁的爱情观。

此外,唐代文学中还出现了许多关于同性恋爱的作品,如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

宋代爱情观受到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呈现出一种理性和淡泊的趋势。

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表达了对逝去爱情的怀念和放下。

同时,宋代文学中出现了许多关于才子佳人爱情的故事,如《西厢记》。

古代文学中的婚姻观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婚姻观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如《诗经》中的《周南·汉广》。

这一时期的婚姻观强调的是家族利益和社会地位的结合。

汉代婚姻观逐渐发生变化,如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提出“婚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开始强调婚姻中的爱情与道义。

唐代婚姻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自由与开放,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描述了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故事。

但总体而言,唐代婚姻仍然以家族和社会利益为主要考虑因素。

宋代婚姻观受到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强调婚姻中的责任与道义。

《诗经》 婚恋诗

《诗经》 婚恋诗

《诗经》婚恋诗《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山之作,集结了先秦时期各个地区的民间诗歌,内容丰富多样。

其中,婚恋诗是《诗经》中的一个重要篇章,通过描绘婚姻和恋爱的点滴,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婚姻风俗和人们对爱情的渴望。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诗经》中的婚恋诗歌。

首先,婚恋诗歌中的男女形象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在《诗经》中,男子常常被描述为阳刚有力,英勇果敢的形象。

比如《邶风·静女》中的“静女其妻,美人之儿”,展现了男子对美丽女性的向往和追求。

而女子则被描绘为柔弱、婉约的形象,以及她们对婚姻的期待和祝愿。

比如《邶风·击鼓》中的“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击鼓其卒,踊跃摇旄。

土国有赔,我独南宫。

”女子的行为虽然不同寻常,却是为了寻找真爱,展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坚持和勇敢。

其次,婚恋诗歌中的婚姻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古代社会,婚姻是家族和社会的关系纽带,因此,婚姻观念在《诗经》中得到了广泛的反映。

例如在《周南·关雎》中,男子对女子的深情告白“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表达了男子对婚姻的诚挚期盼。

而女子也对婚姻抱有积极的态度,比如《邶风·扬之水》中的“扬之水,狂风淫雨。

扬之水,沂之浒。

我欲家之,请舍归止。

”女子借助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婚姻的渴望和希冀。

此外,婚恋诗歌中存在着丰富的婚礼仪式和习俗描写。

在《诗经》中,婚姻被视为一个庄重而神圣的仪式,需要经历一系列的程序和仪式。

例如,男子迎娶女子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迎亲”、“求娶”等环节,这些程序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的婚姻习俗和礼仪规范。

同时,婚姻诗歌中还涉及到了婚姻生活的点滴琐事和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诗经》的婚恋篇章,也为后世的婚姻观念提供了借鉴。

总而言之,《诗经》中的婚恋诗歌通过男女形象的刻画、婚姻观念的表达以及婚姻仪式和习俗的描写,展示了古代社会婚姻风俗和人们对爱情的追求。

这些诗歌不仅为我们了解古代婚姻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为当代社会对待婚姻和爱情提供了启示。

浅析《诗经》中的古典先秦精神——以《氓》为例

浅析《诗经》中的古典先秦精神——以《氓》为例

浅析《诗经》中的古典先秦精神——以《氓》为例汉师三班田佳慧20150101338现代文学界似乎普遍认为《氓》是一首弃妇哀怨诗,认为女主人公从青春美貌便嫁作人妇,勤勤恳恳数年,最终却因年老色衰被丈夫抛弃的悲惨故事。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大体无误,但若从女子个人的角度来看,反倒更能看出女子个人性格所体现出的先秦时代精神。

众所周知,我国先秦时代与古希腊古典时代并称为人类社会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即我国的先秦时期也是中国的古典时代,故笔者在本文的标题中,有意将其我国的先秦时代精神称为“古典先秦精神”。

在下文中,笔者将以《氓》为例,从女子的角度,按照其叙述过程浅析《诗经》中蕴含的古典先秦精神。

1.从恋爱与婚姻自由来看:爱情乃是中国文学不变的永恒主题,《国风》更是以爱情为主要题材,表达爱情的诗歌不胜枚举。

诗经所处的时代文化控制较弱,恋爱及其自由以致“歌以颂之”,更令人钦佩的是当时的恋爱自由是双向的,即不仅仅是男子爱慕女子可以被歌咏,女子仰慕男子同样也可以写成民歌记录下来,例如《卷耳》《氓》《君子于役》《将仲子》等,私以为《氓》在国风的爱情诗当中对恋爱自由的表达最具代表性。

《氓》的前半部分记录了二人相识、相恋的过程。

其中“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仍旧体现了古代门当户对才可结为连理的思想,但紧接着的“将子无怒,秋以为期”马上对旧的制度与思想表达了反抗,女子可以私自定下婚期,充分说明了当时的恋爱自由。

从第二段当中的“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我们也可以推断,女子的父母并没有反对自由恋爱婚姻,才会有彩礼一事。

虽然毛诗否定自由恋爱的观点,但我认为毛诗所言欠妥。

《毛诗序》曰:“《氓》,刺时也。

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

男女无别,遂相色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

……故叙其事以风焉。

美反正,刺淫佚也。

”试想,若女子真是如他所言的“色诱”,家里怎么可能任风气败坏而不顾反而为女儿带彩礼?笔者认为毛诗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常常以封建时代的价值观看待《诗经》,并未能得到真实有效的结论。

秦国的婚俗

秦国的婚俗

秦国的婚俗
秦国的婚俗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秦国的婚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婚姻形式:秦国的婚姻多以父母为主导,由父母替子女选亲。

通常是媒人介绍,确认双方的婚姻对象后,进行相亲。

如果双方家庭达成共识,就会进行婚约的订立。

在订婚之前,通常需要进行一些祭祀仪式和交换礼物。

2. 婚礼仪式:秦国的婚礼仪式较为庄重。

在婚礼前,新郎和新娘通常要进行一定的准备工作,如剃发、修容等。

婚礼当天,通常有亲友参加,进行交杯酒、敲锣鼓等庆祝活动。

新娘通常会穿上嫁妆,由媒人或父亲引领新娘走向新郎。

在进入新郎家之后,有一系列的祭祀和宴席等仪式。

3. 嫁妆:秦国的嫁妆主要是由新娘的父母准备的。

嫁妆的具体内容包括金银珠宝、绸缎钱帛等财物。

这些财物既是父母对新娘的爱护和希望的表达,同时也是新娘进入新家的财产。

4. 礼节:秦国的婚礼礼节相对繁杂,注重仪式感和庄重表达。

新郎新娘在婚礼仪式上要遵守一定的礼仪,如轻轻敬酒、向长辈行礼等。

同时,亲友们也要进行走亲访友,送礼等传统习俗。

总的来说,秦国的婚俗注重家族的联姻和传承,以及礼仪的准确执行。

论先秦时期的爱情观 以《诗经》为例

论先秦时期的爱情观  以《诗经》为例

论先秦时期的爱情观——以《诗经》为例摘要:本文以《诗经》为例,对先秦时期的爱秦观展开初步探索。

全文共有以下几个部分:一、《诗经》中体现爱情观的主要内容。

主要有欢快愉悦的恋情诗;表现相思和暗恋的诗;反映爱情生活不幸的诗。

二、《诗经》中体现爱情观的特点。

追求自由的感情,恋爱自由以及离婚自由;表达感情勇敢率真且不失含蓄;对待感情自尊自重的态度。

三、《诗经》中体现爱情观对后世的影响,追求纯粹无杂质的感情;积极健康的恋爱心态;有责任感对待感情专一。

四、周代的礼制对《诗经》中的爱情观的影响。

五、结束语。

本选题它增强了人们对于先秦时代的爱情观的了解,对于指导现代人确立正确的爱情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先秦;爱情观;《诗经》On the View of Love in Pre-Qin Period——Take The "Book of Songs" as an Exampl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 0801Cass Lou Yang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Book of Songs," for example, the view of love in the Qin Dynasty Qin Guan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Full under the following sections: First, the "Book of Songs" reflect the love the concept of main content. There are cheerful pleasure of love poetry; performance of Acacia and crush poems; reflect the unfortunate love life poems. Second, the "Book of Songs"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cept of love. The pursuit of free love, free love and the freedom of divorce; bold outspoken expression of feeling and yet subtle; attitude towards the feelings of self-respect. Third, the "Book of Songs" reflect the impact on future generations to love, the pursuit of pure unadulterated feelings; positive and healthy attitude of love;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owards emotional specificity. Fourth, the Zhou Dynasty ritual of the "Book of Songs" in view of the impact of love. V. Conclusion. The topics it enhancespeople's love for the concept of pre-Qin era of understanding, for love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guidance of the modern concept of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the Pre-Qin the;View of Love;" Book of Songs"爱情是我国人民几千年以来一直歌咏的主题之一。

关于诗经婚恋诗研究的文献综述 (2) (1)

关于诗经婚恋诗研究的文献综述 (2) (1)

关于《诗经》婚恋诗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爱情和婚姻作为人类文学的永恒主题和内容, 在《诗经》中表现这类主题的诗歌占有很大的比重《诗经》中的爱情诗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的情感生活其思想内涵从现代的眼光看来仍具有很大的价值。

下面将采取对《诗经》文本解读以及对周代婚俗考证对其婚恋诗作一归类总结。

关键词:《诗经》; 婚姻爱情诗;婚制;国风《诗经》中的爱情诗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的情感生活其思想内涵从现代的眼光看来仍具有很大的价值,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诗经》为“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

作为我国文学的初级阶段,《诗经》的婚姻爱情诗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爱情和婚姻状况:男女青年追求爱情忠贞的同时,必须冲破礼教和家长制的束缚;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 婚姻的不幸更加剧了她们的痛苦。

从这可以看出《诗经》婚恋诗有其独特之处, 也因此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就采取对《诗经》文本解读以及对周代婚俗考证对其婚恋诗作一归类总结。

《诗经》中的婚恋诗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反映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诗经.国风》中婚恋诗来自于各个地区、各个诸侯国, 这些地域、部落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传统与艺术风格。

周南、召南和王都是周王朝直辖的千里王畿之地, 因而深受周人礼乐文化的影响。

周人在婚恋生活中,遵循礼法,重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重的是“夫妇有义”婚典制度。

如《周南.桃夭》中祝福新婚妻子以及祈望家族的繁荣昌盛《召南.鹊巢》表现的是贵族女子出嫁时仪仗的盛况; 《召南. 何彼襛矣》则描写贵族女子出嫁时车辆服饰的奢华艳丽。

而十五“国风”中, 郑风、卫风、邶风、鄘风、陈风这几国风诗,是与周人的精神传统不同, 多是充满野性气息的婚恋诗作,呈现出迥异其他“风诗”的鲜明的文化特点。

《郑风.溱洧》描写了在三月上巳,趁去河边拔灾祈福的机会, 女主人公主动邀请男主人公去河边嬉游, 谈情说爱的情景。

这种赤裸裸的男女相悦之词, 散布于郑卫的诸多篇章之中。

各朝代的婚姻制度与宗教信仰

各朝代的婚姻制度与宗教信仰

各朝代的婚姻制度与宗教信仰中国历史上的各朝代都有不同的婚姻制度和宗教信仰,这些都对人们的婚姻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各朝代的婚姻制度和宗教信仰。

先秦时期的婚姻制度和宗教信仰先秦时期,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主要是以男性为中心,女性地位较低,婚姻由男方决定,妇女缺乏独立的婚姻自主权。

尽管如此,儒家思想强调和谐家庭,崇尚忠孝节义,强调男女间的感情和互相支持,对男女平等、相互尊重有一定的推崇。

在宗教信仰方面,先秦时期主要有儒、道、墨三家思想,其中儒家思想中道德伦理原则的提出对儒家的婚姻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认为男女之间应该互相敬爱,相互支持,从而构建和谐的家庭。

而道家和墨家则对婚姻制度和家庭制度表现出更加超然和理性的态度。

汉代的婚姻制度和宗教信仰汉代时期,儒家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女性地位有所提升,随着社会的进步,婚姻制度也随之改变,女性婚姻自主权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此外,男女间的感情也受到极大的重视,诸如“姻亲”、“媒妁”等传统婚姻观念持续发展,同时,汉代离婚风气趋于宽松,万一婚姻破裂,离婚也比较容易。

在宗教信仰方面,汉代对多种信仰包容,并逐渐确立了亲民、揭示生灵福祉的天人合一思想。

此外,汉代还出现了佛教、道教等宗教,这些宗教信仰影响着当时的社会,引导了人们对婚姻、家庭等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式。

唐朝的婚姻制度和宗教信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婚姻制度最为开放的一个时期,时代氛围开放自由、富于创造力。

在唐朝,女性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男女婚姻自主权得到了更多的保障。

此外,唐朝还大力推行了婚姻相关法律法规,创造有力的制度保障。

在宗教信仰方面,唐朝出现了佛、道、儒等多种宗教信仰形态,这些信仰使得当时的文化和生活更加多元化。

佛教的兴起,使得性别平等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婚姻关系也不再以男尊女卑为主。

道家思想提倡世俗化和自由化,也与当时的婚姻制度有所关联。

明清时期的婚姻制度和宗教信仰在明清时期,基于儒家思想和封建社会的悠久传统,婚姻制度进一步完善,婚姻制度形式更趋规范化,但是仍然存在男尊女卑的现象。

先秦婚礼礼仪

先秦婚礼礼仪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先秦婚礼礼仪篇一:先秦婚俗1,族内婚与族外婚性质对人类体质的影响族内婚:指在一定血缘或等级范围内选择配偶的一种婚姻规例。

族外婚:只能在本人所属的一定社会集团以外选择配偶的婚姻制度。

这种外婚制的社会集团,因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家和地区而异。

原始社会中的氏族组织普遍实行族外婚制,同一氏族的男女不得互为配偶。

内婚制对人类进化的危害极大,其严重后果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血缘家族的分裂,不断产生新的血缘家族。

这些血缘家族之间仍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血缘家族的男女之间也难免发生婚配现象。

人们逐渐发现,各血缘家族之间男女通婚所生子女,无论在体能和智力上多优于同一血缘家族男女婚配所生子女。

人们终于觉悟到,婚配男女的血缘关系越远,生育的子女越强健。

族外婚是人类婚姻关系史上的重大进步,较之内婚制下的同辈婚配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自然界万物的演化规律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

实行族外婚的氏族,其成员的智商高,体质强,整体实力明显优于依然实行内婚制的血缘家族。

在当时的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无可置辨的主导作用。

2.对偶婚的特点及所反映的社会发展阶段对偶婚,一个男女在许多男女之中有一个主夫或主妻,过着相对稳定的婚姻生活,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离婚,他们的婚姻还处于有限制的群婚阶段,他们之间共同劳动,共同创造生活资料。

分为2个阶段:从妇居,从夫居。

前者属于母系氏族,后者属于父系氏族。

从夫居向前发展就是一夫一妻制。

反映了一种两相情愿、不受约束而稍有固定的成对同居形式,是人类社会早期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盛行的婚姻产物。

一种两相情愿、不受约束而稍有固定的成对同居形式。

从多偶婚(伙婚)向单偶婚过渡的一种形式。

对偶婚不像多偶婚那样根本无固定的性伙伴,但又不像单偶婚那样有严格而固定的单一性伙伴。

对偶婚最初萌发于性关系形成的伴侣。

女性达到性成熟后,即可与其他氏族的男性性交。

一个女人可以有多个稳定的性伴,但性伴只有在女方家过夜权而无约束权,女人的性伴可以更换。

中国古代婚嫁习俗的演变ppt课件

中国古代婚嫁习俗的演变ppt课件

早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带普遍性的习俗. 《后汉书 任延传》载,东汉建武初,
这种普遍性表现在“纵”、“横”两个方面.
任延为九真太守,当时"骆越之民无 嫁娶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匹,不识
从纵的方面看,三国、两晋、南北朝各个时期都
父子之性,夫妇之道.延乃移书属县, 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
有大量的早婚记载;
《三国志 魏书 邴原传》载:"原女早亡,时 太祖爱子仓舒亦没,太祖欲求合葬.
冥婚是一种变态的婚姻,其存 在与流传,既有历史传统的影 响,又有现实宗教及伦理方面 的原因,它与人世间的正常婚 姻意义是不同的. 冥婚的事例 中,大部分是为早夭的爱子,爱 女所举行的,它形式上是为亡 者完婚,实际上是生者对自己 心理上的一种安慰。
它的特点特点是在同血缘的氏族内相同辈分的男女亏为夫妻即所有的祖父祖母所有的父亲母亲所有的兄弟姐妹按辈数亏为夫妻只要是同辈男女都可以自由的发生性兰系但排斥祖孙奷传说丨的伏羲呾女娲兄妹结为夫妻生下一丧肉团里面有15对童男童女他仧有亏相结合生男育女才有了人类
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以前的历史时代,起自远古人类
“问名” 是男方派人送信给女方,问女方的出生年月和名字,女方复信具告。
“纳吉”是问名以后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字通过巫师卜卦,卜的吉祥即可相配;凶则 女方告吹。古人迷信,这一礼至关重要。
“纳征”是经占卜可以成亲,男方正式给女方下聘礼,历代礼物不同,不外Leabharlann 金银 布帛茶。女方收到,事就定了,
“请期”是请巫师选一即日经双方议定嫁娶的日子。
产生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为止。 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
在远古时代,人类群居野处,男女混杂, 是一种非常混乱而又自由的性关系,并没 有什么婚姻概念。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与女性地位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与女性地位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与女性地位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与女性地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性别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婚姻制度和女性的地位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与女性地位的情况。

一、历史背景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和女性地位受到了传统文化、经济发展和宗族制度等多方面的影响。

在农业社会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角色分工观念根深蒂固,而宗族制度则强调家族延续和男性血脉传承。

此外,受到封建礼教和儒家思想的束缚,女性被视为家庭的附属品,地位相对低下。

二、婚姻制度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主要包括婚姻形式、婚姻年龄和婚姻自由等方面。

1.婚姻形式在古代中国,婚姻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包办婚姻、强制婚姻和自由恋爱婚姻等。

包办婚姻是一种由父母或长辈安排的婚姻,双方的婚姻自由度较低。

而强制婚姻则往往存在于女性地位较低的家族中,女性缺乏选择婚姻对象的权利。

自由恋爱婚姻的出现较为罕见,女性在此类婚姻中能够更多地发挥自己的意愿。

2.婚姻年龄古代中国的婚姻年龄较为早期,男性一般在20岁左右,女性则在14岁至16岁之间结婚。

这种早婚现象主要与人口增长、宗族制度以及男性血脉传承有关。

3.婚姻自由古代中国的婚姻自由度较低,尤其是女性。

女性通常由父母或家族长辈决定婚姻对象,缺乏选择的权利。

而男性则相对自由,在婚姻中享有较大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三、女性地位古代中国的女性地位相对较低,男尊女卑的思想在社会中广泛流传。

女性被视为家庭的附属品,主要负责家务劳动和子女教育。

女性在社会生活和政治决策等方面缺乏独立的地位和权益。

然而,仍然有一些例外情况。

在历史上,一些女性通过自己的才能和执着努力,赢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例如,在商代,女性担任宗族领袖的情况较为常见。

而在隋唐时期,女性文人的出现为女性赢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四、改革和影响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和女性地位在历史的演变中受到了改革和影响。

例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观念的变化,婚姻自由度逐渐提高,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也有所改变。

从《诗经》看先秦时期女性的爱情婚姻观

从《诗经》看先秦时期女性的爱情婚姻观

璞归真 ,毕竟在原始 社会演变到奴隶社会 到 顿 丘 ,可 见女 主 人 公对 “氓 ”是 “一见 倾 心 ” 坚强的 ,说明她在生活的磨难里 已经清醒地
后 ,劳动人 民之间的恋爱 ,还是 产生于劳动 了。允婚后的渴望相聚之情 :“乘彼堍垣 ,以 看到了事情的真相 ,看透 了那个男人 的本质 。
生活之中 ,这是符合当时社会特点的。因此 , 望复关 。不见复关 ,泣涕涟涟 ”的焦急 、悲伤 当她在婚姻中遭到休弃时 ,这个善 良热情的
《诗经》的时代 ,男女 的恋爱比封建社会要更 均行于色,生动地表达了女子对“氓 ”的热烈 女子不是像传统妇女那样嫁鸡随鸡 ,忍气吞
为自由 ,更 为奔放 ,也更为人性化 。《氓 》诗的 感 隋。相见之后 的喜悦之情 :“既见复关 ,载 声 ,而是愤怒地指责丈夫 ,“士贰其行 ”,“士也
里 ,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这种观点 固然存
挚的爱情观 。然而,并不是所有 的爱情都是
二 、对婚 姻 有 着 强 烈 的 自主 意 识
在着 片面 陛,但 由此我们可 以看 出在远古 时
美满 的,先秦 时代 的婚恋也有其 自身的缺 在恋爱与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 代 ,就有这种 薄情负义的事 ,深刻地说 明了
《诗经 》中许多爱情诗都是纯朴和奔放 之情 :面对一脸憨 笑 ,耍着小小花 招向 自己 是清醒的、理智的,回顾少年未婚时的海誓山
的,当 时的青年男女之间并没有太多礼教 的 求婚 的“氓”,聪 明的姑娘心领神会 了“氓 ”的 盟 ,如今却翻脸变 了冤家 ,违背誓言 ,那就从
约束 ,更多的是感情的纯真流露和人性 的返 心思 。她大胆 、热情地与氓共涉淇水 ,并送他 此算了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她是果断的、

浅谈中国女性婚恋观

浅谈中国女性婚恋观

浅谈中国女性婚恋观近年来,“闪婚”、“裸婚”等与婚姻相关的词已是屡见不鲜,可见在新时代新理念的冲击下年轻人们的热情与冲动也表现在了婚姻上。

这些与父辈们所持有的“马拉松”式的婚姻观念有很大的偏差。

纵观各个时期恋爱婚姻观的主流的发展,不难发现它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积累着量变。

女性在恋爱婚姻方面往往有着比男性更为细致的思维,暂且就从女性角度来分析古代至近代各个时期恋爱婚姻观的主流的发展。

一:古代恋爱婚姻观(一)封建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很长,给中国古代的婚姻爱情观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史记"外戚世家序》:“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

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于子,况卑下乎!既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其终,岂非命也哉”?它的意思是,夫妇之间的事是人类最重要的伦常。

礼的作用,唯独在婚姻上要特别持慎重的态度。

夫妻的爱情超过了一切。

这种爱,君主不能从臣子那里得到,父亲不能从儿子那里得到,何况地位比君、父卑下的人呢?既然夫妻间相爱而结合,有的不能生子育女,能生子育女的人又不能白头到老。

这岂不是命运作怪吗?司马迁的这段话贯穿着两种思想:他既肯定夫妻间的爱情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感情,不能用其他感情来代替;同时他又把夫妻能否生育和能否白头到老的问题看成是受神秘的命运支配。

一说到古代的恋爱婚姻,往往联想到的便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个封建的想法。

而这句话所反映的便是古代有些父母以子女终身大事为代价,攀龙附凤、谋取钱财的现象。

当然,这里所提及的婚姻的观念,说白了,就是物质化的婚姻,与恋爱很难搭上关系。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非烟传》中的步非烟,步非烟依照父母之命嫁给河南府功曹参武公业为妻,曹性情耿直,粗犷且心思不细腻,与她的才貌双全形成了对比。

步非烟的才情到了他那儿完全是对牛弹琴。

尽管他对妻子宠爱有加,步非烟还是红杏出墙,直至事情败露,被武公业活活鞭打致死。

对于步非烟的行为,有人嗤之以鼻,但更多的人对此则是叹息步非烟的命运。

先秦时期人们婚姻

先秦时期人们婚姻

第五讲先秦时期人们的婚姻婚姻是人们之间的重要的社会关系,它一方面作为家庭的组织形式关系到人们之间的亲属关系、血缘关系,因为一切社会关系多是由此衍生而来的;另一方面,它又是人类自身生产,即恩格斯所说的"种的繁衍"的需要。

所以,婚姻状态如何,是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大问题。

原始社会,先人们先后经历了杂婚(即杂乱的婚姻关系)、班辈婚(为族内婚,婚姻关系是按辈分来划分的,即所有的同辈的兄弟姐妹之间多可以互为夫妻,但排除了长辈与幼辈之间的婚姻关系)、族外群婚(恩格斯称为"普那路亚家庭",意为"亲密的伙伴",即严格禁止本族内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氏族成员必须到氏族外去寻找自己通婚的对象)、对偶婚(又称对偶家庭,即一对男女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比较固定的偶居,是一种以妇女为主体,随时可以解除婚姻关系的个体婚。

初时为"望门居",如云南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后为"居妇家制";最后为"居夫家制")、一夫一妻制几种婚姻状态。

进入文明社会后,虽然一夫一妻制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原始婚俗的残余在许多方面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婚姻。

第一节先秦时期的男女关系和婚姻观一、青年男女的关系先秦时期,特别是在战国以前,青年男女之间的两性关系是比较自由的,相互之间的交往基本上没有什么限制。

这在《诗经》中是有所反映的。

《诗经·国风》中的许多诗篇都是记述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描写了男女青年自由恋爱、调情、幽会、相思等情节。

如《国风》的第一篇《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芎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就是描写一个男青年想追求自己的爱情的诗歌。

简要论述中国古代传统婚姻制度的演变过程。

简要论述中国古代传统婚姻制度的演变过程。

简要论述中国古代传统婚姻制度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传统婚姻制度的演变过程,是一个历经千年的复杂与多变的历史过程。

从古至今,婚姻制度的变迁,始终与社会制度、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等因素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古代婚姻制度的起源、婚姻制度的演变与发展、现代婚姻制度的形成等方面来简要论述中国古代传统婚姻制度的演变过程。

一、古代婚姻制度的起源古代婚姻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

在母系社会中,妇女是社会主要的劳动力,而男性则扮演着保护家庭和部落的角色。

婚姻制度也随之产生,以确保母系氏族的延续和维护女性的地位。

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拥有婚姻和生育的自由权利。

婚姻的方式通常是通过女方家族的长辈来协商和决定,而男方则需要支付一定的嫁妆。

这种婚姻制度被称为“赠婚制”。

随着时代的变迁,母系氏族社会逐渐演变为父系氏族社会。

在父系氏族社会中,男性成为了家族的主要传承者,女性的地位逐渐下降。

婚姻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这种社会中,婚姻的方式更多地依赖于男方的意愿和选择。

同时,婚姻也开始具有了一定的经济交换意义。

男方需要支付一定的聘礼给女方家庭,以表示对女方的尊重和承诺。

这种婚姻制度被称为“聘礼制”。

二、婚姻制度的演变与发展在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经历了多次的变迁和发展。

在周朝时期,婚姻制度已经发展成为了以男方家庭为主导的“嫁娶制”。

在这种制度下,男方需要支付一定的聘礼给女方家庭,以求得女方的嫁妆。

同时,男方还需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保证家庭的繁荣和安宁。

随着秦汉时期的到来,婚姻制度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以婚姻家庭为单位的“婚姻制”。

在这种制度下,男女双方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配偶,婚姻也开始具有了一定的个人自由和平等性。

同时,婚姻家庭的地位也逐渐得到了提高,成为了社会的基本单位之一。

在唐宋时期,婚姻制度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以男女平等为基础的“平等婚姻制”。

在这种制度下,男女双方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配偶,婚姻也不再具有明显的经济交换意义。

浅谈诗经中爱情——以《卫风·氓》为例

浅谈诗经中爱情——以《卫风·氓》为例

浅谈诗经中爱情——以《卫风·氓》为例<strongstyle="user-select:text!important;padding:0px;margin:0px;">摘要:《诗经》有三分之二的篇目是表达男女之情反映婚姻恋爱情歌。

“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

而且婚恋诗也是《诗经》中的精华所在,故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的痛苦的弃妇诗。

本文以《卫风·氓》为例,从思想内容、修辞手法、人物形象等方面来分析婚恋诗的特色,从侧面突出诗经中婚恋诗引人入胜的独特魅力和奇特风格。

<strongstyle="user-select:text!important;padding:0px;margin:0px;">关键词:《诗经》,爱情,婚姻家庭,思想内容,修辞手法,人物形象select:text!important;padding:0px;margin:0px;">一、引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的三百零五篇中有很多是反映社会风俗的诗,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

“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

这些诗对于我们了解、研究当时人们的婚恋生活,是极为珍贵的史料。

爱情是诗歌的主体,而在《诗经》中婚恋诗是其精华所在,婚恋诗中反映出周代婚姻缔结虽然受社会的种种制约,但男女交往仍有很大自由。

如自由恋爱风气、对爱情的追求与忠贞、美满欢愉的新婚生活、怨哀痛楚的婚变等等,它几乎囊括了人类爱情生活的各个侧面和所有阶段,犹如一幅巨轴画卷展示着古代人们的婚恋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秦朝的情感与恋爱观念

秦朝的情感与恋爱观念

秦朝的情感与恋爱观念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短暂的朝代,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秦朝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情感与恋爱观念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和塑造。

本文将探讨秦朝时期的情感表达与恋爱观念,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

一、情感表达的限制秦朝的社会氛围以强调实用和功利为主,情感表达相对较少。

在秦朝的社会结构中,男性主导着社会的发展和决策,在政治、战争和经济方面具有绝对的控制权,而女性在家庭和个人内部的事务上才具有一定的发言权。

男女之间的交往基本上局限在婚姻和家庭关系中,人们的情感表达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此外,秦朝实行了严格的法律与秩序,对于一些个人行为有着严格的规定。

秦朝的法家思想主张法律统治,对情感表达和个人感情生活的限制也反映在相关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中。

例如,秦朝的法律对于通奸、乱伦等行为进行了严厉的禁止和惩罚,这一点也进一步限制了人们的情感表达和恋爱自由。

二、恋爱观念的冷淡秦朝的恋爱观念相对冷淡,主要是因为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影响。

秦朝是一个父权主义社会,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相对被动。

因此,婚姻往往是基于政治、经济和家族利益的安排,而不是基于个人感情的选择。

此外,秦朝强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个人的情感和幸福被社会和集体的利益所弱化。

婚姻被看作是家族延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更多着重于家族间的联姻和政治联盟,而非个人的爱情和幸福。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恋爱观念是逐渐淡化的。

三、秦朝情感与恋爱观念的原因秦朝的情感与恋爱观念之所以如此局限和冷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1. 社会结构的限制:秦朝是一个男权社会,男性在社会和家庭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和控制权,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这导致了恋爱观念和情感表达的局限。

2. 法律与秩序的影响:秦朝实行了严格的法律与秩序,限制了人们的情感表达和恋爱自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恋爱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3. 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强调:秦朝社会注重实用和功利,个人的情感和幸福被社会和集体的利益所弱化,这使得恋爱观念逐渐冷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卷第3期1999年6月商丘师专学报JOU RNAL OF SHANGQIU TEACHERS COLLEGEVol.15No.3June. 1999先秦时期妇女的婚姻与恋爱陈晓摘 要 先秦时期的妇女以其生活背景而论,可分为贵族与平民两类。

她们在婚姻、恋爱方面不甚相同,平民妇女在恋爱与婚姻中有较多的自由,而贵族妇女则基本上是政治婚姻的牺牲品。

关键词 先秦 妇女 婚姻 恋爱1 桑间濮上之恋:平民女子的恋爱观先秦对女子的防闲,偏重于已婚女子,这是贞操观念初起时的一个重要特点。

当时的社会只将注意力集中于保证已婚妇女对丈夫的忠诚,所以,未婚的少女们便得了个空,较为自由地、原汁原味地演绎了一幕幕爱情故事。

大戴礼记 本命 、 礼记 曲礼 、 礼记 内则 等,虽对妇人的日常行为举止作了一系列详细的规定,但其中掺杂了多少后儒的附会,便不得而知了,事实与此颇有出入。

先秦时代,未婚的平民男女之隔离是不怎么严格的,桑间濮上、水边社渝,自有男女相恋的故事发生,这一方面源于原始氏族之遗风,另一方面亦缘于当时极为浓厚的生育观。

周易 系辞下 曰: 天地纟因蕴,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

周人将人的生育、繁衍看得极为庄严、纯洁,它无涉色情,只是一种开创、一种神圣,与天地相媲美、同永恒。

所以,仲春之月,天子会亲往祭祀当时掌管结婚与生子的女神 高媒神,祈求子孙繁盛[1],并且下令全国的男女会于仲春之月, 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2]。

除此之外,政府还专门设有媒官,负责合和鳏寡,并且予其田宅[3],所有这些,都证明了统治者对生育的重视。

墨子 明鬼 有一记载,可于此管窥当时各国民间炽热的恋爱之风: 燕之有祖,当齐之社稷、宋之桑林、楚之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 [4]。

上令下行,浓厚的全民生育风与原始氏族遗风文化相互交织,使得这一时期的女子尽有自由恋爱的理由,人性之本能与纯正、情感之热烈和奔放也尽现无遗。

诗 国风 共有诗160首,而婚恋诗即占三分之一强,由这些诗观之,当时的平民女子于恋爱中普遍较主动、大胆,且情感真挚、热烈、奔放,正因为此,这一时期的女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纯真、因而也就最美丽的女性。

仲春之月,妇女们在桑间濮上、野外田间与男子幽期密约,这在当时是常有的现象。

诗 郑风 溱洧 是一首描写郑国三月上巳节青年男女在溱河、洧河岸边游春的诗。

郭沫若认为, 溱洧 之诗咏溱、洧之间游春士女既殷且盈,而两相欢乐。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观者欢也,委言之也;且者祖也,言已与他女欢御也。

( 出其东门 之 匪我思且 与 匪我思存 对言, 且 亦是 祖 。

)而求欢之女子与既祖之士终复谑浪相将,誓无相忘。

观此,可知士之所祖者非只一女,而女之所欢者非只一士 [5]; 诗 庸阝风 桑中 则很可能是祭社日子产生的一首情歌,诗中男子分别去三个地方会见了三个情人,反之,也就是说有三个女子在祭社的日子里与同一个男子发生了关系,可见当时风气之自由(桑中,又名桑林、桑间,本是商社所在地,商亡,其地为宋、卫。

宫 古与庙通,因此 上宫 即指 社 ,当时各国祭社之地,常常是男女幽会之所);此外如 郑风 野有蔓草 写青年男女邂逅于田野间,相互爱悦,自由结合, 邶风 静女 写男女在野外幽期密约, 王风 君子阳阳 写门必宫之内的诱惑与被诱惑等等,都体现了封建伦理观尚未形成以前青年男女爱情婚姻关系中某种原始、自由的天性,与后代相比,它带有极为浓郁的性爱色彩。

诗中的女子都表现得十分本色、自如,质朴之中透着天然,纯真得可爱。

甚至有学者认为 郑风 女曰鸡鸣 所描写的是一种 从母权家族制到父权家族制这一漫长历史时期先从妻居、后从夫居的过渡婚姻形式中试验婚或阿注式望门居的自由浪漫的爱情生活 [6]。

无论情况如何,这种种现象都应是原始群婚制的残余,它是先秦礼教初兴期、女子的贞操没有严格的界定以及政府用行政手段鼓励 会男女 等因素相互交织的必然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男女之间的礼防虽不甚严,但亦有了限制。

从文献资料来看,青年男女之自由恋爱结合是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的,大概也就限定在仲春之月,也就是在农耕之始的二月至三月三日上巳节前后这段时期。

2、无涉个人情感的婚姻:贵族妇女的婚姻状况古代对婚姻一词的解释有三种,一曰嫁娶仪式,二曰夫妻称谓,三曰姻亲关系。

从有记载之先秦贵族婚姻看来,作为婚姻主体的男女配偶实居次要地位,而姻亲关系,则为主导。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婚姻实指姻亲关系,对此,有多种文献资料提供了佐证[7]。

商族开国之主成汤,为得有莘国之伊尹辅佐天下而娶有莘氏之女。

对此, 吕氏春秋 本味 有言: (伊伊)长而贤,汤闻伊尹,使人请之有莘氏。

有莘氏不可。

伊尹亦欲归汤,汤于是请娶妇为婚。

有莘氏喜,以伊尹为媵送女 。

可见,作为婚姻主体之一的有莘氏之女嫁与成汤,只是听凭其父之命。

另外,商时周族之所以发展、壮大,与从古公父到王季再到文王的四次政治联姻有很大的关系。

对比, 诗 大雅 绵 、 诗 大雅 大明 均有追记。

其中商王帝乙将其妹以娣之身份嫁与文王、更纯粹是出于维系商周之间的臣服关系。

而帝乙之妹,虽贵为王族少女,却也不得不屈己从兄,落得个 女承筐无实,士圭刂羊无血 [8](以娣的身份)无权承先祖、奉祭祀的地步。

此时,婚姻只是获取某种政治利益的手段,所以女子也只能作为婚姻之必备的一个性别角色而存在。

婚姻之存在,不是因为她本人的情感,而只是因为她的家族出身。

由商降至周,婚姻之动机与目的并没有多大改变,政治利益仍是贵族女子婚姻的主宰。

当西周礼制渐兴之时,婚姻之门弟观念也开始随着上下尊卑等一系列门阀等级观念而产生。

而婚姻的排场,也象当时礼之繁文缛节一样地华丽、纷纭,文饰主义的周代文化极重视这种形式与视觉的华美与隆盛,借此强调与炫耀贵族的地位与声势,而此时,新娘便是人们目光的焦点了,但当时人注重的,大多不是新娘的容貌,而是她的显赫出身、华美服饰与车马随从[9]。

周代于婚姻之重门第,于 左传 亦可见一斑。

左传 桓公六年 载,齐僖公曾想将女儿嫁给郑太子忽,忽固辞不敢受。

人问其故,忽说,婚姻是讲究门当户对的,齐国大,郑国小,这门婚事我实不敢高攀。

由此可见,至周代,婚姻不仅仍是政治的奴婢,而更渗进了一种门第因素。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要讲男女之个人情感,是一件困难的事。

与郑太子忽之谢绝婚姻相似的是桓公十一年所载郑昭公之辞谢婚姻一事。

郑昭公之败北戎也,齐人将妻之。

昭公辞。

祭仲曰: 必取之。

君多内宠,子无大援,将不立。

三公子皆君也 [10]。

祭仲之劝,给当时流行之政治婚姻作了一个很好的诠释。

然如郑太子忽、郑昭公之男辈,固然可用某种理由谢绝一桩婚姻,而其时之女子便是连这点权利也没有的。

左传 成公十一年 载: (声伯)嫁其外妹于施孝叔,谷卩来聘,求妇于声伯。

声伯夺施氏妇与之。

妇人遂行。

生二子于谷卩氏。

谷卩氏亡,晋人归之施氏 。

在这里,女子只是一件财产,任其兄随意转卖,婚姻亦只是买卖双方成交的契约。

女子既被看作是一件物品,其为人的属性(人格、情感等),便也不复存在。

尽管声伯之妹曾痛苦过、愤怒过,然一切都无济于事,即便是没有情感,甚至只有羞辱,她也得赴这桩婚姻。

其时贵族女子之于婚姻对象是没有选择权的,即如孔子这样的 至圣先师 也做过将自己的女儿赠给南容为妻之事。

在 圣人 眼里,女子尚且不是一回事,更何况凡夫俗子呢?春秋战国时盛行的 赠婚 依父母或有权人的意志将其所支配的女子赠送给别人为妻,既是政治联姻发展到顶点,同时又是女子之人格跌落到低谷的产物。

没有了人格,又遑论情感呢?即便是全社会的人都这样看,也终究改变不了女子作为人的现实。

既是人,她就有情感,就有为情感而婚姻的努力。

春秋 僖公十四年 : 夏六月,季姬及曾阝子遇于防。

使曾阝子来朝。

公羊通义 云: 季姬者,伯姬之媵也,伯姬许嫁邾娄,于上九年卒。

礼,嫡未嫁而死,媵犹当往。

故是时鲁致季姬于邾娄,行及防,遇曾阝子,而悦之,使来请己,亻喜公许焉。

白虎通义 曰 伯姬卒时,娣季姬更嫁,春秋讥之 ,谓此是也 。

女子主嫁,在 春秋 中实属罕见,然这个大胆的鲁季姬便这样做了,一个 悦 字,说明男女彼此情投意合。

季姬之行为,是发乎情,但违乎 礼 ,故 春秋 与 公羊 皆讥之。

然仅如此还不够, 春秋 僖公十九年 载: 邾人执曾阝子,用之。

公羊 云: 恶乎用之?用之社也。

其用之社奈何?概叩其鼻以血社也 。

解诂 云: 鲁不能防正其女,以至于此,明当痛(下转第112页)87第3期 陈晓:先秦时期妇女的婚姻与恋爱2 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播放电影、电视,组织文艺、体育和郊游活动,聘请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

3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统一步调,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目前仍有一些中学,片面追求升学比率,过分强调应试能力的培养,这样势必要以牺牲或延缓其它能力(包括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发展为代价,全面发展的教育日益变成了职业教育、谋生教育,个体的和谐全面发展成了一句空话。

加之大学生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生活阅历肤浅,生理发育与心理机制成熟不同步,承受挫折和打击的能力较低,因此,在走入新的生活环境时,适应障碍便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来。

所以,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当今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物质生活愈加富裕,孩子们生活于这个时代,既是一种福份和享受,同时也在逐渐丢失一些很可宝贵的品质,如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等。

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许多需要的获得是那么轻而易举,不需要通过自己艰苦的劳动。

因此,当个人需要和现实发生矛盾时,他们的挫折感和焦虑便很容易产生。

家长要注意培养和锻炼孩子的生存能力,使他们扩大视野,增长才干,人格上更加健康和成熟。

4 指导学生合理地使用大脑,注意用脑卫生做到有张有驰,劳逸结合,静动相宜,文理相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5 广泛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所谓心理咨询,即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专职人员向来访者提供心理帮助,从而解除心理困惑的一种方法。

目前流行的咨询方式主要有:门诊咨询、报刊和专栏咨询、通信咨询、电话咨询等。

心理咨询是消除焦虑的有效方式。

各个大学都要建立一支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队伍,创造条件,提高咨询队伍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咨询水平,充分发挥这支队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主导作用,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跃上一个新台阶。

[朱惠丽:商丘师专教育教研室副主任,河南,476000][修回日期:1999 3 26][责任编辑:姚润田](上接第87页)其女娲,而自责之。

女子自主择婚之结局无乃太惨呼?此一例,从反面证实了其时贵族女子之于婚姻的无奈。

左传 昭公元年 所载郑徐吾犯之妹于二男(公孙楚,公孙黑)中自择夫婿一事,常被一些学者用于证明贵族女子亦有自主择夫的自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