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词完整Tin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欢迎大家来到古汉台,古汉台是刘邦在汉中的行宫。南宋之后成为汉中府署后花园,现在的古汉台是集园林和建筑为一体的休闲观光胜地。
古汉台所在地汉中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名胜古迹众多,这里有一个汉中旅游景点分布图。我们从北边开始看,按逆时针方向。北边的留坝县有张良庙、紫柏山。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辅佐刘邦建立汉王朝大业后,隐居在紫柏山。西边的勉县有武侯祠和武侯墓。武侯祠是全国唯一一所由皇帝亲自下诏修建的纪念诸葛亮的官祠,武侯墓是诸葛亮的长眠之地。东边有张骞墓和蔡伦墓。张骞是汉中城固人,汉武帝时两次出使西域,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蔡伦是造纸术的改进和推广者,他的封地在洋县龙亭镇。我们现在就是位于中间的古汉台,南边的拜将坛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之处,饮马池是刘邦军队饮马处,而古汉台是刘邦当时在汉中的行宫。
古汉台是汉王刘邦的宫廷遗址。它台高7米,坐北朝南,分三个台阶,是人工夯土建成具有典型秦汉宫廷模式的遗址。公元前206年,惊心动魄的鸿门宴后,刘邦被项羽分封为汉王来到汉中,经过四个月的时间,养精蓄锐,设坛拜将,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谋,还定三秦,夺得天下,建立汉室王朝。因此,汉中也成为汉文化的发源地。自宋代以来,古汉台成为汉中一郡的名胜之区,汉中府署的后花园。1958年,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古汉台为馆址,成立了汉中市博物馆。2012年,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合并上划为汉中市博物馆。
古汉台古木众多,大家眼前看到的是一棵距今400多年的皂角树,是一棵雌性皂角树,结皂角,而中院还有一棵雄性皂角树,是不结皂角的。
接下来,我们再看古汉台的建筑。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个建筑叫望江楼。望江楼又称天汉楼,建于南宋年间,高17.5米。当时叫天汉楼,天汉一词取自于萧何的汉中语曰天汉,其称甚美之句。咱们今天当地也有很多地方以此命名,如:天汉大道、天汉大酒店等等。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记载:府署东北隅有天汉楼,即望江楼的初称。民国七年,望江楼经过道尹张士秀主持重建后正式命名望江楼。而如今的望江楼经过1995年落架大修之后,现在呈现出清末民初的建筑风格。登上高楼便可一览全城美景,但由于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如今登楼已无法看见一线流过的汉江。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可以变化出无数组合形式,只要看屋顶的规格,就可以估量出一座建筑群中的地位。望江楼的最高屋顶为四角攒尖顶,两侧稍微插入庑殿顶,其下又插入歇山顶。可以说是集古建屋顶造型之大成,是一座很有地方特点的大型古建筑。如今的望江楼一二层分别为佛教、道教造像陈列室。
望江楼左边的树是旱莲。旱莲每年五月开始结花苞,三月开花,开花时红白相间,红花粉黛如绸,白花洁白如玉,堪称人间美景。由于旱莲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人工培育比较困难,所以被汉中市人民政府定为汉中市市花。
汉中市的市花是旱莲,市树是桂花树,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个建筑以桂花树命名,桂荫堂,取桂树成荫之意。桂荫堂古已有之,并在清
代已负盛名,民国时期此建筑成为汉中道署的十景之一。桂荫堂的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形制庑殿顶,这里是刘邦的行宫,皇帝待的地方,建筑物也要与其地位相匹配。
说到汉中的桂花树,有两处比较著名。南郑圣水寺的汉桂,相传为汉初三杰之一萧何亲手栽植,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勉县武侯墓前的护墓双桂也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
我们现在眼前这座古建筑叫做东华亭,这里展出的是汉中早期革命史迹,是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接下来我们即将进入中院,首先看到四个大字——沅湘挹秀,就湘指湘水,沅指沅水,都是湖南的水源,挹新华字典解释为引、牵引,即把湖南的秀丽牵引到这里来。这是一个湖南的学士途经汉中,觉得汉中景很美,可以和家乡湖南相媲美,所以写下这四个大字。汉中虽然身处西北,但有西北小江南的美称。右手边的竹子叫做凤尾竹,因为竹叶紧簇密实,远看像凤凰的尾巴,所以取名为凤尾竹,非常美丽的称谓,我们应该都听说过一首云南葫芦丝名曲叫《月光下的凤尾竹》,就取自于此竹。
接下来我们来到中院,首先看到一个池子——镜吾池。镜吾池原为汉中道署十景之一,清代道光年间,汉中知府段大章认为古汉台园林之中缺水无池,美中不足,于是派人修建了镜吾池,修好之后,镜吾池还起到消防的作用。
现在我们左手边看到的就是那种刚才提到的雄性皂角树,它不结皂角。
刚才我们参观的北院和中院主要是古汉台的园林和建筑,接下来我们即将进入南院,是两个展厅,首先我们来看这个标志碑。这方石碑是1962年由国务院颁发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碑。它包含了三个内容:褒斜道、石门、摩崖石刻。褒斜道以开道之早,修建规模之大,使用时间最长,号称是“蜀道之冠”,被视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石门是东汉年间古人开凿的世界上最早的人工交通通车隧道;摩崖石刻是分布于石门隧道内外壁及周围山崖间的由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文字,有着极其珍贵的历史和文学价值,被众多的中外文人所敬仰。
接下来,我们进入南院参观。
首先参观褒斜道陈列室。这个陈列室展示的是汉中的交通,汉中相对闭塞,但古人还是经过千百次地踩踏,开发出一些道路与外界交流,首先来看这个沙盘。
这个沙盘是以汉中为中心,穿越秦岭、大巴山的交通分布图。夹在秦巴之间是汉中盆地。自古以来,这种两山夹一盆的特点,成为沟通南北交通的最大障碍。先民们经过无数次踏勘,终于踩踏出七条主要道路:
穿越秦岭的子午道、傥骆道、陈仓道和褒斜道;
穿越大巴山的金牛道、米仓道和洋巴小道(荔枝道南段)。
这些道路,历史上称为蜀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下面,我们依次来了解这几条道路。
首先看秦岭上的四条:
第一条,子午道。古代北方为子,南方为午,这条穿越秦岭正北正南之道路,名为子午道。当年刘邦就是从此道来汉中继而火烧了栈道。
第二条,傥骆道。它是循灙水(今灙水河)和骆水所开辟的一条道路。即从骆谷南行,越过秦岭主脊,再到洋县华阳,由此而南而西,最后到达汉中。从历史来看,使用该道最为频繁的时期,则是安史之乱后的唐代中后期。唐皇“幸蜀”避难,因此这条道路显得繁荣一时。在沟通长安与汉中间的道路距离,灙骆道路程极近,便捷。但其间要越过数条河流的分水岭,高峻艰险,道路升降无常,常常令行旅艰难备至,望而生畏。所以,灙骆道作为通驿大道的时间极短,利用率极低。
红灯闪烁的这条是褒斜道。褒斜道是沿着褒水(今褒河)与斜水(今石头河)形成的一条道路。北起眉县斜谷口,南至汉中城北褒谷口,全长470里,是秦岭间出现最早的一条交通大动脉。褒斜道以其成道之早、持续之久、规模之大而位居“蜀道之冠”。褒斜道历史上发生了32起战争之多,最著名的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当时韩信建议刘邦派大将假装修复褒斜道,而却和刘邦带着主力部队,沿旁边的陈仓道到达宝鸡,从背后包抄三秦王,与项羽展开为期四年的楚汉战争。这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也是世界军事史上“声东击西”的典范。
边上这条就是陈仓道。北边终点为宝鸡,宝鸡古称陈仓,现在还有一个陈仓区而得名。这条道路路程长达千余里,里程也较其它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