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适《略谈人生观》有感

合集下载

胡适科学的人生观读后感

胡适科学的人生观读后感

胡适科学的人生观读后感读完胡适的“科学的人生观”,就像在雾里走了好久突然看到一盏灯,心里那叫一个敞亮。

胡适这篇文章啊,就像是一个特别靠谱的朋友,拉着你坐下来,然后条理清晰地给你讲什么是科学的人生观。

以前我对人生观这东西吧,感觉很玄乎,好像是那种飘在天上的云,看得见摸不着。

但是胡适不一样,他用科学这把大刷子,把人生观这个概念刷得明明白白。

他讲的那些内容,让我感觉人生观不是瞎想乱凑的。

比如说,他强调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这就好比我们不能只凭感觉去判断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得像科学家做实验那样,收集证据,分析数据。

我以前觉得人生嘛,就跟着感觉走,高兴了就笑,难过了就哭,随心所欲。

可读完之后才发现,这样的人生观有点像没根的浮萍,飘来飘去。

科学的人生观就像是给这浮萍找到了扎根的泥土,让我们在人生的河流里稳稳当当的。

再说说他提到的关于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这一点。

以前我很少去想我在这浩瀚宇宙里算个啥,感觉自己就像住在一个小盒子里,每天忙忙碌碌的小蚂蚁。

但胡适的观点让我抬起头来,看到了这个小盒子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我们虽然渺小,但我们可以用科学去探索这个宇宙,了解自己在其中的意义。

这就好像是突然给了小蚂蚁一双翅膀,让它有了俯瞰自己生活的蚁巢和周围世界的机会。

还有啊,胡适说的科学的人生观让我对待困难的态度都变了。

以前遇到难事就想逃避,觉得自己倒霉透顶。

现在呢,就会想这是人生的一个小挑战,就像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一样,得想办法解决。

这种感觉就像是从一个软弱的小绵羊变成了一个勇敢的探险家,每一个困难都是等待我去发掘的宝藏。

不过呢,读的时候我也有点小想法。

胡适讲的都对,但是感觉把科学的人生观完全建立在理性和科学之上,好像少了点人情味。

人生有时候就是那么一瞬间的冲动、那么一抹温暖的感性,要是全用科学去套,会不会有点像把一个活泼的孩子硬塞进一套紧绷绷的西装里呢?但不管怎么说,胡适的这篇文章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人生观还可以有这么科学、这么靠谱的样子。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偶获一本胡适先生谈治学的书籍,正在读中,颇有感慨。

所言,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个方法不仅仅可以用于治学,还可
以用于解决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却往往是提出假设,
然后直接把假设当作结论呢?而在我周围,
像我这样的人很多。

这种现象可能是有以下原因所造成:
1
)首先,原因可能还是在自己。

虽好读书,但多喜欢读轻松的
书。

日常生活中,不爱思考,虽喜欢提出问题,但不爱深究答案。

2
)其次,尚无法确定目前的教育体系如何,但九十年代我所受
到的教育好像没有足够的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训练。

教学课程往往还
是以记忆类为多,思考训练类为少。

这可能是教育界人士能力问题。

民国时期有不少学贯中西的大家,
可惜这些大家或去了台湾,
而在教材的设计上思考训练类的课程较少。

思维方式的不同,
可能会导致做事情的结果有很大差异。

公司中事所表现出来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及应对挫折的能力又岂能与他从小
所受的训练没有关系呢?。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的书有感作为一个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老先生对大学生开的三个药方虽然当时是对应届大学生说的,而我等已经在社会上历练多年,但如果我们回头反省一下,或者深思下现今,都一直没有做到,是不是应该尝试用用这个药方来改善下自己的“病态”生活呢。

第一味“问题丹”,在还没有迈入古稀之年之前,在还没有参透人生中那些不可不想的事情前,我们是不是不该放弃研究些问题。

特别是近不惑之年,多些形而上的思考才能做到真正的不惑。

第二味“兴趣散”,有爱好是件好事情,让生活充满更多的色彩,虽然追逐欲望,痴迷事物不是一个智者应该做的事情,但把握好喜好的度,对些美好的事物有一定的追求,对于世俗之人来说还是必要的生活润滑剂。

第三味“信心汤”,这味药还是很长效的,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都明白信心的意义,哪怕你很小众或很懦弱。

这三味基本药方可以说是补品,如果缺少任意一条,那还是应该补补的。

作为一个严谨的哲学家,老先生对人生观也阐述一二。

坦率的说,个人认为有点偏左,但的确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特别是认为如果要想为社会贡献,最好的做法是让自己先成器。

不必考虑为社会做过点什么,成器才是最大的贡献。

用在家庭教育上是不错的理念,当然还应该对“器”的定义做一定的时代化界定。

如果只是单纯财权利的话,这种“器”则不一定会对社会有好的贡献。

当然我认为偏左的还有一个观点是在学习西方思想上,隐约的觉得过分的崇洋媚外了,希望的是全盘西化,对传统文化的极力鄙视。

可能现在的社会就是老先生期望的状态,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被一代又一代的消弱,中国只剩下中国特色的经济,中国特色的政治,而中国特色的文化已经渐渐消隐起来。

当然,从我的能力,我的立场实在无权无力去评价胡老先生,只能说记录些自己的想法,作为日后的回顾,也许过了些许时间再来看这点文字又会有新的觉悟,以此来纪念胡老先生,也感谢胡老先生教我把他的思想变成自己的知识。

读书会分享《胡适谈读书》今天和大家分享一本书,叫《胡适谈读书—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略谈《略谈人生观》

略谈《略谈人生观》

略谈《略谈人生观》说来惭愧,这是我首次在课外阅读胡适先生的文章,在此之前虽然经常听到看到胡适先生的名字,然终究没有去阅读一次他的作品。

第一次阅读,一个感觉就是散,我实在是很疑惑,原来这些就是胡适先生心中的人生观吗?个人主义、知识的快乐还有社会的宗教说。

我感觉这些和我心目中所谓“人生观”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关联。

我印象中的人生观,是一个高大上的离我们比较遥远的词,觉得像我自己这样普普通通的学生谈不上什么人生观。

然而,在读了胡适先生的《略谈人生观》后,又惊觉他眼中的人生观与我们学生的生活竟是如此息息相关。

我将我的感悟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关于胡适先生所讲的个人主义的重要性,我是十分认同的。

我想起了中学的《思想品德与修养》的课本中写道“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然而,我们从小到大在中国所接受的教育,我以为大部分是会磨灭人的个性。

从小到大,我自身是个循规蹈矩的学生,但身边也不乏个性突出的同学,看着他们被学校、老师压制,会觉得很是难过,然而也只能是笑笑而已。

自己不够有勇气去做下一个出格的人,我总是很佩服那些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人。

我觉把自己处理好后,才有更好的能力去帮助别人乃至社会处理问题。

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那都是由家到国到天下。

其次,便是知识的快乐,作为一个学生,我算是半认可半不认可。

首先,我们对于各种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是拒绝的。

举个例子,当我在上我专业课程的知识时,我觉得特别难理解,使我昏昏欲睡。

但当我去上了相关课程的实验,当我明白了原来这些知识时这样运用的,我突然觉得很有成就感,感到十分的愉悦,这大概就是知识的快乐,它带给我们一种充实感。

最后,便是社会的宗教说。

一开始看到这个说法时,我觉得很高深,毕竟处于宗教信仰的中国,我们都是无宗教信仰人士。

但当我看到后面时,我明白即作为人,作为社会的一员,需要对社会有一定的责任心。

虽说讲究民主自由,但人活在世,终究要戴着镣铐跳舞,自由只能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以上,就是我对胡适先生《略谈人生观》的一点感悟。

胡适谈人生的意义

胡适谈人生的意义

胡适谈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是人类思考和追求的根本问题之一、胡适,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人生的意义有着独到的见解。

从胡适的人生观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人的价值、生活的目标以及对于人生意义的思索。

以下是关于胡适略谈人生观的文章,大约1200字。

胡适认为,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所以人应该珍惜时间,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事业。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知识和真理,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智慧。

他说:“人的一个目标、一个奋斗、一个团结、一个光荣、一个信念,就可以令他活着和幸福。

”这表明了他对于人生目标的重视,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自己的目标与幸福。

胡适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性,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理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受到他人或社会的限制和束缚。

他说:“自由是人人都有的,没有人可以禁止你自由。

”胡适坚信每个人都应该发展自己的才能和个性,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提倡人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勇于追求真理和自由。

同时,胡适也强调了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对社会有所负责。

他说:“在人生的责任观念中,有爱是首要的。

”胡适认为,只有在关心和爱护他人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他强调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实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与统一此外,胡适还呼吁人们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关心社会问题,关注国家命运。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努力改变社会和国家的现状。

他说:“人生对国家言重,个人尽一分力量,则功德无量,这就是人生才有意义。

”总的来说,胡适的人生观强调个体的价值和责任感,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自己的目标与幸福,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个性,同时也要关心他人和社会,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他认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在于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通过努力改变社会和国家的现状。

胡适的人生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启示。

读胡适先生有感5篇

读胡适先生有感5篇

读胡适先生有感5篇第一篇:读胡适先生有感读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有感,胡适先生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当我反复读着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时,依据胡适先生的说法看来只能是非文学了,比如说:一篇文章,胡适先生在文中指出:“······这一类文学,”胡适先生批判了“碑版”文学,正像胡适先生说的,甚至写的与胡适先生举得《老残游记》中的一段关于美的例子不差上下,读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有感胡适先生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读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有感胡适先生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达意达的好,表情表的妙,便是文学。

”此言甚准确。

他又说:“这文学有三要件: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能动人,第三要美。

”他在此文最后说:“无论什么文(纯文与杂文、韵文与非韵文)都可分作‘文学的’与‘非文学的’两项。

”当我反复读着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时,我确实敬佩他的思维清晰和敏锐,他的知识的博大与精深。

当然,在读《什么是文学》时,我有一种不安和畏惧感。

以至不敢去爬此“文学高山”,原因是文学有“三要件’。

因为我不愿“一贯制”,这“一贯制”就是框框。

我这人愿突发奇想或漫无边际。

如果我只做了“二要件”或“一要件”,依据胡适先生的说法看来只能是非文学了。

非文学就非文学吧,我这人不想勉强自己。

反正文学因为与非文学的比较而存在,那我就做文学的“比照”吧。

因为我写的东西不能符合“三要件”,有时甚至“一要件”都没有做好。

我不是因“三要件”而又想法,而是因为文学有了固定模式而有所后怕。

比如,大家都按照“三要件”去做,文学一律:“明白清楚、有力动人、美。

”这有健康向上之感。

但是,与大千世界相比就显得呆板、局限,千篇一律。

他的“清楚明白、有力动人”让我不安,让我思考:一、文学本质上是创造精神世界,理想的精神世界由于“三要件”是相对的,比如说:一篇文章,有人看明白了,而有的人没看明白;有人动情,有的人不动情;至于美就更难说了。

向胡适学点人生观

向胡适学点人生观

向胡适学点人生观胡适,一生拥有35个博士学位,实质正如他所说的,都是没用的,关键是他那最初用真才实学取得的法学、文学博士才是他成功立言的根本。

其实,这也表明一个事实,你有真才实学后,名誉之类的东西都将作为附属品接踵而至。

所以,从胡适来看,人生不应将名誉之类的东西作为毕生追求,否则,即使名誉到手,你终会发现这一切都是虚名,如果你踌躇满志,只是厮守那没有生气的名誉,那只能可悲的送你一句,“你虚度了此生。

”说到此,我们可以做个简单的总结:你想拥有怎样的人生,关键是你拥有怎样的人生观。

胡说:“生命本来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

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些有意义的事。

”这是他给一个学生关于人生意义问题的答复。

自然,他认为人生的意义的主动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是自己未来的主人,人生将有何种意义便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同时,这也警醒着我们不要蹉跎岁月,应立即行动,做自己性情所向的事。

正如孔子所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所以我们应选取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之奋斗,只有这样才能赋予我们生命真正的意义。

另外,胡先生有关自然主义人生观的论述:“小我”是要死灭的,而人类这一“大我”是不死的,不朽的,叫人知道“为全种万世而活”就是宗教,就是最高的的信仰,而那替个人谋死后天堂净土的宗教,乃是自私自利的宗教。

不言而喻,他是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与全人类相结合,将自己人生的意义与位置放在全人类的大社会中去思索和衡量。

我觉得这是值得我们思索的,因为,“人生”不是孤立的,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是由一个人对人类和世界万物的见解决定的,实质便是人生将在这天地万物之中占据一个什么位置。

科学虽然帮我们解释世界万物的知识,都只是科学给我们的一个人生观的底子,而真正的人生观应放眼在全人类、全社会里,思考人生应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

毫无疑问,古之所言的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不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么?基于此,我们的人生观便有了方向,剩下的关键便是如何践行了!王安石有云:“学者之事必先为己,其为己有余,而天下之势可以为人矣。

胡适谈人生的意义(胡适略谈人生观)

胡适谈人生的意义(胡适略谈人生观)

胡适谈人生的意义(胡适略谈人生观)读书人的精神家园:每天一篇名家散文/随笔/经典短篇/语录,涵养心性,变化气质。

每个人可以说都有一个"人生观",我是以先几十年的经验,提供几点意见,供大家思索参考。

很多人认为个人主义是洪水猛兽,是可怕的,但我所说的是个平平常常,健全而无害的。

干干脆脆的一个个人主义的出发点,不是来自西洋,也不是完全中国的。

中国思想上具有健全的个人主义思想,可以与西洋思想互相印证。

王安石是个一生自己刻苦,而替国家谋安全之道,为人民谋福利的人,当为非个人主义者。

但从他的诗文可以找出他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为己的人生观。

因为他曾将古代极端为我的杨朱与提倡兼爱的墨子相比。

在文章中说:"为己是学者之本也,为人是学者之末也。

学者之事必先为己为我,其为己有余,则天下事可以为人,不可不为人。

"这就是说,一个人在最初的时候应该为自己,在为自己有余的时候,就该为别人,而且不可不为别人。

十九世纪的易卜生,他晚年曾给一位年轻的朋友写信说:"最期望于你的只有一句话,希望你能做到真正的、纯粹的为我主义,要你有时觉得天下事只有自己最重要,别人不足想,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成器。

"另外一部自由主义的名著《自由论》,有一章"个性",也一再的讲人最可贵的是个人的个性,这些话,便是最健全的个人主义。

一个人应该把自己培养成器,使自己有了足够的知识、能力与感情之后,才能再去为别人。

孔子的门人子路,有一天问孔子说:"怎样才能做成一个君子?"孔子回答说:"修己以敬"。

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要把自己慎重的培养、训练、教育好的意思。

"敬"在古文解释为慎重。

子路又说,这样够了吗?孔子回答说:"修己以安人"。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先把自己培养、训练、教育好了,再为别人。

胡适论读书与人生读后感

胡适论读书与人生读后感

胡适论读书与人生读后感读了胡适先生关于读书与人生的论述,就像是在一个闷热的夏日里,突然喝到了一杯冰爽又透着茶香的凉茶,那叫一个通透畅快。

胡适先生说起读书,那可真是句句在理,又妙趣横生。

他就像一个特别热心的老大哥,拉着你的手说:“读书这事儿可不能马虎啊。

”他提到读书要博,这就像吃饭一样,不能只盯着一种菜吃,得什么菜都尝尝,这样营养才全面。

我就想到自己以前读书,净挑那些小说看,尤其是那种热血的冒险小说,其他的书就像被打入冷宫似的,碰都不碰。

读了胡适先生的话才明白,这就像吃饭只吃炸鸡腿,虽然过瘾,但时间长了肯定不健康。

读书也得广泛涉猎,历史、科学、哲学啥的都得沾沾边儿,这样自己的知识体系才不会是个“瘸腿”的。

而且啊,胡适先生强调读书要有怀疑的精神。

这就好比你去逛街买东西,不能摊主说啥你就信啥。

书里的东西也不一定全对,要带着自己的小问号去看。

就像有些历史故事,以前书上怎么写,大家就怎么信,可现在随着更多考古发现和研究,才发现原来有些是被误传的。

要是没有这怀疑精神,咱们就只能一直被那些错误的信息牵着鼻子走,多傻呀。

再说说读书和人生的关系。

胡适先生把读书当成是塑造人生的一把神奇的刻刀。

每一本书就像一小片精致的材料,被这刻刀精心雕琢后,就融入到我们的生命里,让我们变得更加丰富、立体。

一个人要是读了很多好书,就像给自己穿上了一身绚丽又结实的铠甲,在人生的战场上,无论是面对困难还是诱惑,都能有足够的底气去应对。

从他的话里我还感受到,读书不是那种为了完成任务的苦差事,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对自己灵魂的滋养。

就像给一盆花浇水施肥一样,读书就是给我们的内心世界浇水施肥,让它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以前总觉得读书是为了考试,为了让爸妈高兴,现在才知道,读书真正的意义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是自己和这个世界上无数智慧灵魂的对话。

读完胡适先生关于读书与人生的这些话,我就像被打了一针强心剂。

我觉得我得重新审视我的读书计划了。

我可不能再让那些好玩的手机游戏、无聊的短视频把我的读书时间都抢走了。

胡适的人生感悟散文

胡适的人生感悟散文

胡适的人生感悟散文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胡适的人生感悟,供大家欣赏。

胡适的人生感悟散文:铸材成器之方诸位毕业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

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

”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

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

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

即为吃饭计,学问决不会辜负人的。

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来少年淘汰掉的。

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需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

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

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掉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

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作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

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三十年可读十一万页书。

诸位,十一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一个学者了。

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半钟的光陰。

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

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

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十年之后成什么器。

胡适的人生感悟散文:科学的人生观今天讲的题目,就是“科学的人生观”,研究人是什么东西?在宇宙中占据什么地位?人生究竟有何意味?因为少年人近来觉得很烦闷,自杀、颓废的都有,我比较至少多吃了几斤盐,几担米、所以来计划计划,研究自身人的问题。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共5则范文)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共5则范文)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共5则范文)第一篇: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共)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胡适散文读后感篇一今日重阳节!爸爸不到七点电话询问我“中午回家吃饭否”尽管我没有睡醒,白天还有好多闲事,但是我还是毅然答应父亲回家。

爸爸高兴地嘱咐我勿忘带“菜刀”回去,他给我们磨磨。

他老人家磨得哪是刀啊......这个世界最终真心关心你的人只有自己的爸妈!九九重阳父母节,登高插庾年己衰。

浩浩江水千尺深,谁人报完哺育恩?日月星辰似流滢,少小轻狂游子心。

古人教人尽孝道,敬上蟠桃以慰心!借此佳节之际我感谢您:父亲、母亲,您的笑颜似灿烂的阳光照亮了我的世界,您给予我的安慰和鼓励支持我度过一切艰苦,儿子一定会孝敬你们二老,同时为天下所有的老人们送上一句祝福,写下您的动人诗篇:祝他们心旷神怡,安康幸福,健康永久,快乐同在!胡适的父亲在他五岁过世,他母亲23岁时守寡,承担者操持家务和抚育子女的重任。

作者着重描写的就是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童年经历。

胡适开篇并没有直接写母亲,而是写自己童年中的几件小事(前后跨越九年),看似无意,实则为下文写好母亲做铺垫。

当顺势转为正题,选取几个与母亲有关的重点事例作陈述,以委婉平实的言语描述了母亲爱子情深、教子有方、气量大、性子好、代人仁慈、温柔又不失刚气的情怀与个性,将一中国传统农村典型寡妇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篇尾点明母亲是影响自己的性格及人生道路的第一人。

全文脉络层次,清洗分明,文字文笔流畅明白如话,娓娓道来,感人至深。

更能使我们理解到当时,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大家庭环境作为后母维系家庭关系的不易,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

建议大家认真读读母亲对胡适“做人的训练”这对作者的少年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

临收笔的时候脑袋里一直在默念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谨以此篇读后感敬献给我的父母大人!胡适散文读后感篇二大家对胡适此人一定比较熟悉,他1891年12月17日生于安徽绩溪,卒于1962年2月24日,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读胡适文章有感

读胡适文章有感

读胡适文章有感早已听说胡适先生大名,新文化旗手,“白话文”倡导者,但他的文章至今恰逢十一休假才有时间一读。

今天读到《科学与人生观》序,以及不朽--我的宗教两篇文章时颇有感慨,竟也膨胀的写起了胡适之先生文章的有感了。

这个《科学与人生观》序是在1923-1924年发生在学术界的一场关于科学与玄学的论战,但实质是论战科学是否可以对人生观有决定性的影响。

这种辩题放到今日也可以掀起一番争论,毕竟人生观作为每个人都有的东西很难作出统一,并且由一因(科学)作影响。

而适之先生则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为双方论战所写的种种文章而作序,一方面在总结双方(张君劢和丁在君派)的大致论点,一方面大有撸起袖子加入论战的气势。

但通篇读过,且不说他对主要双方的品评,单是从他对梁任公以及吴稚晖的有趣的评价就能鲜明地看出胡适其实是站在科学决定人生观这一方的。

可妙就妙在他抓住了双方论战的痛点,按他的原话说就是“几乎没有一个人明白指出,假使我们把科学使用到人生观上去,应该产生什么样子的人生观”。

这可谓是一下子具象了问题,为不明事理的读者指了条明路。

有了“是什么”的问题,之后再提自己的观点就好办得多了,胡适可谓深谙此道了。

读到此处又佩服胡适的高屋建瓴,个性鲜明的站在科学这一边,但又不落于俗套,准确找出了诸位论战者的弱点而又适时提出自己的人生观轮廓。

因为对胡适的学术架构还是一无所知,但光看他提的新人生观的十条轮廓就惊惧于他所学之杂,之广,而且佩服他总结之到位深刻而全面。

这十条涉及到天文地理,生物心理,社会宗教人类学等,而更厉害的是这十条是层层推进的,先是点名人类所生活的空间时间是无穷的,然后是人类生物学的本质,之后结合社会学心理学深入到了人的思维,信仰,涵盖了人所能涉及到的基本的方向,层次。

我不清楚这样的新人生观他有多少是借鉴了诸如吴稚晖的大旨,但就凭他的“扩充”和“补充”,我都能感受到他思维的力量。

他不光完整,深入的接收了当时西方先进的科学思想文化,并通过自己反复的琢磨思考将这些先进的东西融会贯通,并加入自己的思考认知,简洁通俗的表达出来,我除了惊叹外就是仰望了。

读胡适文章有感

读胡适文章有感

胡适先生说:生命本身不过是一件生物学的事实,有什么意义可说?生命本没有意义,你给他什么意义,他便具有什么意义。

他又说:生命就像演戏和看戏,什么戏是好的,什么戏是坏的,全在于你怎么看,你怎么看戏,这就是你给予的意义。

他还说:就算人生是个梦的话,我们也只有梦这一次的机会,也要做一个热闹、轰轰烈烈的好梦,而不做浑浑噩噩、懵懵懂懂、糊里糊涂的梦,不做悲观的梦。

这些观点我深为赞同。

它超越了佛家的消极,有着儒家的积极进取,内在却又透着道家的豁达自在。

世上千万种人,便有千万种活法,一人一种人生意义。

如果说那些青史留名的伟大人物的人生才有意义,比如司马迁、苏东坡等,包括写下上面这些文字的胡适先生等,他们立德立功立言,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精华,那么,普通人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今天,院里一个中年女人的精神病发作了,在院里狂躁叫骂。

人们试图平息她,却无济于事;劝她的家人带她去治疗,家人也无动于衷,好像他们已经无望、麻木了。

我回到家,关上门,心里颇为难受,对这女子,及世间很多受苦的人,产生了深深的悲悯。

为什么世间有这些受苦的人?若追问人生意义的话,这女人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她连意识也消失了,何谈意义?那她的一生还值得活吗?想想这些,多少叫人觉得悲哀。

包括正常如我,如身边的很多人,也常常觉得,人生好似找不到意义,时感迷茫。

不过,如果人生像戏的话,每个人就是戏台上的演员。

我们眼中看到的别人,只是他的表现和角色,他背后一定有个更高明的演员和导演,只是他们隐藏的太深,完全不露痕迹,以至于像没有似的。

这叫入戏三分、入木三分、真假混淆、主客混同吧。

像这个女病人,她想演这样的戏,她想体验这样的人生,这就是她生命的意义吧,只是她自己不知道罢了。

至于我们常人的生命有什么意义呢?一点小事,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

我们的一句善言,也许会叫别人立心向善;我们的一句无心恶言,也许会让人失去对世界的信心。

善不朽,恶亦不朽。

作为一个人来说,最消极,就是不要害人;最积极,则给社会增加一点好处和贡献,叫人家得我们一点好处。

我对胡适先生文章的看法与读后感(最终5篇)

我对胡适先生文章的看法与读后感(最终5篇)

我对胡适先生文章的看法与读后感(最终5篇)第一篇:我对胡适先生文章的看法与读后感我对胡适先生文章的看法与读后感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胡适及其时代的人能取得那样的成就,和他们的教育水;胡适一生坚持做无党派人士;国民党败逃台湾后,当然胡适先生还是国民党政府有头;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

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他应该是中国学术界当之无愧的领袖之一。

但胡适究竟是学术明星呢,还是政治明星呢?我想胡先生肯定坚持他是前者,而且是不承认后者。

其实我很想知道美国人是怎么想的,胡适在美国留学工作多年,对美国应该是有很亲近的感情,属于我们所说的“亲美派”。

但我想如果他被美国普通人熟知的话,应该是在八年抗战期间作为中国驻美国大使的影响力吧。

那么,在美国普通人眼里应该是政治人物吧。

我所读的胡适传总的来说,就我个人感觉还是比较中立的。

但是我还是有点疑问,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有没有遭受到钱学森等人遭受到的那样的白眼呢?作者没有说。

别处也没找到。

但我不认为胡适有什么不同于当时其他的在美中国人,那么胡适后来及其推崇美国的做法就让我有点费解了,人性使然吗?言归正传,对胡适一生的总结,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学术和政治了。

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

胡适回国后曾担任北大的教授,有人说胡适每开一门课,其上课的讲义就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这一点我是很相信的,这从他的治学态度上是可以看出来的。

胡适当时在中国学术界的朋友,笔友,随便拿出一个到现在应该都是“国宝级”的人物吧。

那时候,貌似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有时候我在想,物以类聚,难道天才也是一样的吗?先秦的百家,唐代的诗人,宋代的词人,明代的小说家哲学家,近现代的学者,随便那个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

胡适论读书与人生读后感

胡适论读书与人生读后感

胡适论读书与人生读后感朋友!今天咱就聊聊胡适的“读书与人生”。

这本书读完,我这心里动静可不小,就跟我掏心窝子跟你唠嗑一样。

我记得,第一次听说胡适是我上学那会儿。

老师讲得那叫一个唾沫星子四溅,啥自由思想、白话文运动的。

可我当时年纪小,对这些个天高云淡的理念没啥理解。

直到上个月,机缘巧合下又翻开了这本《读书与人生》,才发现,哎哟,这老胡说得是真有道理呀!胡适写的这个“读书啊,不光是为了消遣和升官发财,还是为了开启心智,丰富人生。

”瞧瞧,这话说得多透彻。

我当时心里就泛起了涟漪。

想想我们这年头,繁忙的节奏下,很多人读书就图个目的,像是为了应付考试、拿个证书啥的,哪有多少人真为了心底里的喜欢去读书?记得胡适还说,读书要有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

我一想,他这不是跟咱挑水果一样吗?你不能看着啥都买,得挑着最水灵的下手。

这跟老张头挑水蜜桃的道理是一个样。

所以读书这事儿,要挑适合自己的、能引起共鸣的书下手,才算不浪费时间。

胡适在书里聊人生,跟聊家常似的。

他说人生就像是一场漫长的旅途,书籍就是陪伴我们一路前行的伙伴。

这话,我琢磨着有点意思。

就像我小时候在村里逛,一路走一路瞅那些乡亲们。

不同的书就像那些不同的人,每本书都有自己想讲的故事。

不过说到人生呀,胡适可真有见地。

他鼓励年轻人多尝试,别怕犯错。

年轻嘛,就该像水蜜桃那样水灵灵的,敢拼敢闯,哪怕吃些教训,最终也能收获甜美的果实。

哎,我这类比是不是有点贴切?哈哈。

总之,读完胡适的这本书,我这脑袋瓜子里的想法就跟那果园里的水蜜桃似的,一下子丰富起来。

我想着啊,读书的真正乐趣,或许就在于让我们在这些字里行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智慧。

不知道你们看了这书,有没有啥感悟,欢迎你也来跟我唠唠嗑。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胡适先生言其思想受到两个人的影响最大:赫胥黎和杜威。

前者教先生怎样怀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任证据的东西;后者教先生怎样思想,教先生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特证的假设,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

这是我们这些当代青年应该学习的,凡事求证据,记得要问为什么?不被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所淹没,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先生对五四精神的赞扬和怀念,对青年学生的教导和期望,读来让人感到惭愧,想到五四青年大学生所思所想所为,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再反思自己的大学生活,无明确长远目标不说,连当前学习之事也没有做好,多为应付考试而读书,浪费了大好时光,实属不该。

先生在1960年的毕业典礼上给毕业生送了一个防身严防的三味药:问题丹,兴趣散和信心汤。

第一味是说,离开学校,总得带一两个麻烦而有趣的问题在身边,时时向你挑战,笑你奈何不了它,这样就不会懒惰。

第二味药,是要我们进入社会后要多发展一点职业以外的兴趣,“这样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使他的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思”项自己从小到大,却没有一样这样的兴趣,或者说没有一样能坚持下来的兴趣。

吉他,羽毛球,游泳,多事三分钟热情,未能坚持。

勉强算上的,可能就读书了,少时读书的少,见识也浅,大学里有了图书馆,便想着多多利用,也算是读了一些书,只是少有记下读后感想,还是要像先生所言,以后无论读书还是观影,尽量把所思所想记下。

先生把第三味药叫信心汤,是要毕业生总得有点信心,“我们生存在这个年代,看见的,听见的,往往都是可以叫我们悲观、失望的------有时候竟可以叫我们伤心,叫我们发疯。

”先生当年所描述的对现在的我们也同样适用吧,每天看着微博里的社会人间百态,多半让人悲观和失望,正因如此既最好又最坏的时代,既智慧又愚昧的念头,既希望又失望的季节,才更需要培养信心,“这个时代,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代,没有信心,我们真的没有希望了”先生举了福特和莱特兄弟两个例子来叫我们深信“努力不会白费”的人生观。

略谈人生观读后感

略谈人生观读后感

略谈人生观读后感略谈人生观读后感“一个人在最初的时候应该为自己,在为自己有余的时候,就该为别人,而且不可不为别人”,胡适是这么说的。

这使我想起孔子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理名言。

那么照胡适的角度这就可以解了。

先“齐家”,也就是为自己,把自己的步子扎实了,而后“平天下”,“平天下”可为,并且不可不为。

这样把“为自己”和“齐家”等同起来,“为自己”的内涵就变得深刻了。

它不再是简单的为自己的利益考虑,还要发展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对他人有用的人。

对他人有益处不就也是增加自身的利益吗?所以这里的“为自己”是以变成有益于自己与他人为目标而奋斗的。

在达到“为自己有余”的这段期间,也就是为他人创造益处的准备时间。

之后,就自发地为他人着想,为他人造福,这哪里是什么有点逼迫的“不可不”啊?这是心灵至善的自认而然。

所以,我可以对一种人说:“尽量使自己快乐吧,因为你的快乐可以使别人快乐,尽量为自己吧,因为为自己就是为他人”。

“这种人”心里面有一杆秤,一端载着自己,一端载着他人。

每逢选择的时候,他的感觉便会无意识地倾向于他人。

这种跟着感觉走的自我主宰感觉,使他本人快乐,又为他人奉献,当真是为自己、为他人。

所以,在当今自私自利横行的物欲世界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光彩,但是从上面提到的新角度看这句话,我们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为他人,所以要为自己;为自己,所以要把自己提高到一定的精神水平上,使自己自觉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认为最值得与年轻人谈的便是知识的快乐”。

时下,最流行的莫过于提醒快乐。

一堆堆着有怎样快乐的书本,一样样透着放纵快乐的极致诱惑,我们置身于其中,早已被迷得忘记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

也有某某学者呼吁:“读书使人快乐”。

一样的话语,胡适先生的建议却突破当年世俗的藩篱,经过时间的洗练和沉淀使人更加信服。

那时候,胡适是为了告诉大家所还未认识到的`真理,而今,则是我们这些所谓的现代人大刺刺地把真理“潇洒”一抛,快速令自己遗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胡适《略谈人生观》有感
化学工程学院葛思淼2012141491012
经过前几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老师的介绍,我对人生观的理解较之前有了进一步的加深,了解了人生观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读胡适先生的《略谈人生观》也就更加容易了一些,同时也更深层次地看到了人生观的内涵。

《略谈人生观》的前半部分我觉得主要是在人对自我的一种要求,即身为一个个体应该更加看重自己对整个社会乃至世界的影响,这样才能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和举止,以此作为严格要求自己标准和动力。

我觉得这样的人生观世界观未尝不可,可以减少对别人不必要的偏见和指责,将视线的焦点、努力的重点集中在自己的身上,严以律己,把提升自己作为一切提升进步的基础,给自己更多的鞭策,这样可以轻松地进行自身修养的锻炼与提升,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融入社会。

后半部分中胡适先生通过孔子和阿基米德,谈了对知识和境界的不懈追求和探索,我觉得这些圣人和大师正是因为有了胡适先生之前说的那种人生观,才得以在纯粹的知识和精神道路上有如此耀眼的成就,虽然这种将责任归于自己的人生观可能会使这些圣人和大师显得有些不与世俗,但是在追求真理的路上总是需要这样的人。

对于我们来说也许不需要完全做到胡适先生说的那种境界,但是在人生观和世界观中加入一些这样的元素或许会让我们在看待社会时更加轻松,在学术和工作的路上更容易地有所进步。

最后一段依照我的理解就是在说信仰对我们的约束,这点我觉得胡适先生实际上是在说社会对我们人生观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否认当代的中国人缺少必要
的信仰,但是还是会受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规矩所约束,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信仰,因为在社会中难免会在乎其他人的看法,从而对自己的行为看法造成一些影响,也就是社会对我们人生观的一种引导与同化。

胡适先生虽然把这篇文字命题为略谈人生观,但是我觉得已经把胡适先生为人处事的原则与对自己的要求和鞭策。

通过这篇文章,我对我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自我的本质也有了更加到位的理解,这或许也就是胡适先生最后一段所想要表达的意思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