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
社会工作概论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东莞城市学院

社会工作概论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东莞城市学院东莞城市学院第一章测试1.王奶奶退休之前在县妇联上班,退休后她没有闲着,与社区附近的一所小学联系,当起了该校的校外辅导员。
从我国社会工作的角度看,王奶奶所从事的校外辅导员工作属于( )。
A:行政性社会工作B:专业社会工作C:普通社会工作D:公益性社会工作答案:普通社会工作2.解决社会问题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目标之一。
下列属于社会问题的是( )。
A:就业服务B:婚姻指导C:老人服务D:网络成瘾答案:网络成瘾3.社会工作者不但要面向服务对象提供直接服务,还要进行间接服务。
在下列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中,属于间接服务角色的是( )。
A:资源筹措者B:支持者C:倡导者D:服务提供者答案:资源筹措者4.最近社会工作者小韩了解到恒美小区经常发生家庭暴力,部分女性遭到老公的辱骂或者毒打。
针对这种状况,小韩决定对恒美小区的女同胞提供相应的服务,小韩的工作内容属于社会工作的( )领域。
A:妇女社会工作B:学校社会工作C:社会救助社会工作D:社区社会工作答案:妇女社会工作5.( )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也是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
A:缓解困难B:社会公正C:社会发展D:个体发展答案:社会公正第二章测试1.关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社会工作的服务目标始终以微观治疗为主B:社会工作形成之初便提出社会一心理模式C:为展现专业服务效能而逐步拓展服务对象D:为解决复杂社会问题而出现整合社会工作答案:为解决复杂社会问题而出现整合社会工作2.社会工作的工作对象不包括( )。
A:自然环境的保护B:陷入生活极度困难的群体C:精神严重失常的人D:在人际关系方面遇到障碍的人答案:精神严重失常的人3.1925年,( )建立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被视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标志。
A:金陵女子学院B:中央团校C:燕京大学D:中华女子学院答案:燕京大学4.从社区的角度为社会服务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的是()。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BPS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医学模式,它认为身体健康问题是由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该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医疗方案应该同时考虑到个体的生物学特征、心理和情感因素以及社会和环境因素,以此来全面理解和应对身体健康问题。
在生物学方面,BPS模式强调了遗传、生理和神经科学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个体的基因组和体质特征会影响他们的风险和易感性,例如一些人容易患上遗传性疾病,而其他人则相对健康。
此外,生物学因素还包括身体结构和功能,如器官功能,代谢水平和免疫系统的健康状况等。
社会学方面,关注个体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社会支持系统、社会经济状况、文化背景和教育水平等因素都可能对个体的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社会网络的缺乏可能导致社交孤立,进而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另外,社会经济因素也会影响个体的健康,如经济困难可能导致无法购买健康食品,从而增加患病风险。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医疗看作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医生不仅仅要关注个体的病理状况,还需要了解其心理和社会背景。
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医生可以提供更全面的治疗和护理,以促进身体健康的全面发展。
BPS模式的应用广泛用于各种医学领域,包括心理学、医学、护理和公共卫生等领域。
在心理学方面,BPS模式被用于理解和治疗各种心理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
在医学领域,BPS模式被用于促进慢性疾病的管理和康复,如心脏病、糖尿病和癌症等。
在公共卫生领域,BPS模式被用于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的策略制定。
总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医学模式,强调了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共同作用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医生可以提供更全面和个性化的治疗和护理方案,以促进身体健康的全面发展。
社会工作理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社会工作理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其关注的焦点不限于心理层面,更是扩展到社会层面。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核心理念源自美国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要创始人里士满。
社会学家弗兰克·汉金斯直接将社会因素引入社会工作,于1930年提出了心理社会概念。
社会工作学者高登·汉密尔顿,首次提出了“人在情境中”的概念。
1、人在情境中是社会是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理论的核心概念。
心理社会模式将影响人的因素划分为个人、环境以及个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看来,环境具有整体性。
3、不同于精神分析理论将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个体童年的经历。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更关注人们面对的现实状况和对现实状况的心理反应。
它更关注服务对象的可以被意识到的、对当前生活的回应方式。
它强调自我不是本能的附属物,而是个体对现实反映的结果。
4、心理社会模式认为,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具体现实(具体的食物、衣物、住房、生命安全、医药、就业机会和受教育机会等),另一种是社会心理现实(人际关系),如个人与父母的关系,个人与同学的关系,夫妻关系等。
5、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建立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之间信任的关系是开展有效服务的前提。
建立这种信任关系的理论假设是:1.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者都是生活的专家。
2.服务对象最了解自己的感受,想法和要求。
3.社会工作者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士,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服务对象的状况做出专业的评估。
4.双方只有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将服务对象对自身的了解与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判断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有效地实现服务对象的改变。
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层面,心理社会治理模式将社会工作介入分为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
直接介入是由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开展的服务。
可以理解为直接介入是针对服务对象本身。
间接介入则是针对影响服务对象的环境因素开展的服务。
也就是间接介入是针对环境因素。
2024年社会工作者之中级社会综合能力题库附答案(典型题)

2024年社会工作者之中级社会综合能力题库附答案(典型题)单选题(共40题)1、小王作为一名社会服务机构的工作者,负责志愿服务人力资源管理,这几天他正在招募和甄选机构所需的志愿者,这属于志愿者管理职能中的()。
A.规划B.组织C.领导D.控制【答案】 B2、下列关于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服务对象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B.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C.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景中了解服务对象D.注重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品格和态度【答案】 D3、()是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理论的核心概念。
A.适者生存B.人在情境中C.环境因人而改变D.人创造环境【答案】 B4、老安,80岁,老伴去世,无其他亲属,住在一家养老护理院里。
社会工作者小刘长期为老安提供服务。
老安希望趁自己现在头脑清醒,将自己的所有财产委托小刘管理,并请他不要把此事告诉任何人。
小刘的下列做法中较适当的是()。
A.拒绝老人的请求,并告知养老护理院B.接受老人的请求,并答应老人为其保密C.将老人转介给养老护理院的其他工作人员D.告知老人自己不能接受委托,但可以共同商议解决办法【答案】 D5、(2019年真题)关于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定量研究重在理解回答者所经历事实的含义、隐喻和象征,探索社会关系B.定量研究中研究者被研究对象视为自己人,这样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C.定性研究不一定事先建立研究假设,其假设可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D.定性研究由于重在领悟事实的本质,因此其所得结论具有很好的可推论性【答案】 C6、()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重要前提以及社会工作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一个标志。
A.个体价值观B.社会价值观C.人类价值观D.专业价值观【答案】 D7、钟欣的父亲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每次钟欣犯错误都会被父亲严厉批评,也没有辩解的机会。
每当钟欣与父亲的意见不一致时,总是会遭到父亲的训斥,什么事情都是由父亲来决定,也从不征求钟欣的意见。
参考:400个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

400 个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1.浅析大学生炒股的博弈心理现状2.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现状研究--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为例3.在华韩国留学生文化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4.大学艺术与礼仪教育渗透研究5.读懂“90后”才能获取真正的生力军6.高校学生自杀原因分析及对策7.关于综合性大学开设礼仪课程的探索8.信任与公平:青年社会心态的区域比较9.浅析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10.试论专业化. 职业性社会工作推进的必要性与发展趋势分析11.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12.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社会价值人际交往发展需求研究13.民国时期女大学生婚姻观研究14.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诉求的课程实训模式--以公关课程为例15. “社区为本”的儿童保护服务本土化模式创新--以佛山市里水镇“事实孤儿”保护项目为例16.影视作品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河南省部分高校为例17.穗. 港两地青年学生的交流与融合18. 90后男大学生穿着行为分析19.双语教学在社会工作专业的应用性分析20.罗振宇:我看到的世界21.基于网络大数据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展22.对高校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的研究23.统计学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24.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的社工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25.新常态下社会思潮的存在逻辑与新表征26.大学阶段数据分析师的培养研究27.社会工作如何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28.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现象的探讨29.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环境行为探讨30.高职院校开设礼仪课程的意义探析31.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32.实践性教学在女性学课程体系中的运用3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声望排序及变迁研究34.基层电大统计学原理教学辅导改革初探35.社会信任对网络公民参与的影响--以大学生网民为例36. “小组工作”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报告37.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38.对高校礼仪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39.性别意识与女大学生就业质量--基于福建省五所高校的调查40.国外青少年移动网络通讯设备使用情况研究综述41.甘肃省大学生自杀意念与羞耻感. 述情障碍. 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42.农村大学生“诉贫伤害”的社会学分析43.症结与破解:受怀旧风影响的大学生恋爱观44.关于提高开放电大“统计学原理”教学效果的探讨45.论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原因46.家庭依恋模式对杏林学院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个案研究47.当代女大学生性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48.大学生亲密关系暴力的相关研究评述49.社会工作人才保障激励机制研究--以南京市为例50.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大学生“低头族”的启示51.湖北高校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状况的实证分析52.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调查与分析--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53.改进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教学方法及其意义54.信息化环境下应用统计学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研究55.论当前我国社会的四种非理性文化心态56.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共同体”研究57.信息技术女性用户对信息技术设计的影响58.关于高校“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满意度评价59.大学生亲子关系与朋友关系的相关研究60.常见校园犯罪的法律说明及其预防61. “90后”大学生异性交往观念--以婚前性行为接受度为分析重点62.浅析知青群体文化心理差异形成的原因63.当代女大学生恋爱观现状的成因及对策思考64.儒家交往礼仪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培育的启示65.平衡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66.基于学生需求和学习规律的社会心理学教学改革67.社会工作介入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对策探析68.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民众社会主义幸福观的形成69.基于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培养视角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研究70. 90后大学生网络与现实社交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以宿迁学院为例71.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思考72.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对幸福感的影响:性别的调节作用73.青少年学生弑师行为实证研究--以58起弑师案为例74.论青年人的担当与社会认知75.当代青年自我认同的本体透视与纠偏76. “男孩危机”“剩女现象”与“女大学生就业难”--教育领域性别比例逆转带来的社会性挑战77.浅析家庭伦理剧对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78.女大学生如何职场定位79.个体性别意识与女大学生就业质量--基于五所高校的数据分析80. “互联网+”时代下在校大学生网瘾问题研究81.大学生面试礼仪公选课教学中的思考82.从就业视角研究大学生社交礼仪文化能力83.当代大学生同性恋状况探究84.媒介对女大学生性别文化认同之影响--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85.社会工作在单亲大学生救助领域的介入86.社会网络中信任关系对大学生创业的动态影响--以闹闹音乐栈为例87.大学生网络成瘾综合征及其主观原因88.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调查研究89.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及态度研究90.社工专业大学生开展校园社区专业服务研究--基于服务学习方法91.大学生社交网络关系强度对求职满意度的影响92.舞蹈美学视野下的大学生礼仪文化研究93.调研中国大学生社会调查奖学金94.大学生社会心理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95.长期接触暴力电子游戏对大学生攻击性的影响96.丧亲大学生危机干预个案研究97.大学生的消费与认同建构--基于家庭收入水平差异的比较分析98.唯好优:无所畏惧,有所追求-专访女大学生职场衔接训练营CEO.唯好优创始人刘治敏99.大学生农民工社会融入思想分析100.女大学生性罪错新趋势与应对措施101.大学生儿童期创伤经历与恋爱暴力的关系102.大学生父母依恋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103.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坚韧性人格的影响104.当代大学生利他行为调查分析--以北京市为例105. 90后大学生的社会性分化及其潜在后果106.浅议当代大学生就业中的“拼爹”现象107.基于异化理论的大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及预防模式探析108.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状况调查研究109.三国杀小组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研究110.学校社会工作嵌入:高校辅导员功能拓展与角色重塑111.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实践教学问题探讨112.伴侣关系教育的临床研究进展113.现代与后现代女性主义心理学解读--从“8月劫”女大学生事件评论谈起114.女性学教育与当代女大学生的培养115.社会支持与自尊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116.大学生与父母沟通联系情况的调查研究--以宿迁学院为例117.功能冲突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人际冲突118.国产家庭伦理剧对女大学生择偶观的影响分析119.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大学生消费研究120.手机上网与大学生交往行为变化及对策--以湖北十堰市高校为例121.大学生义工志愿服务活动的设计与探索122.手机使用对大学生群体人际孤独影响的研究123.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运用124.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研究125.预防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教育环境优化研究126.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探究及其引导127.中国公共关系行业人才及培训现状调研报告128.广西社会学发展的困境与前景129.论“低头族”现象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130.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研究131.越轨社会学视域下大学生犯罪防治对策研究132.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大学生利他行为探究133.大学生志愿者组织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济南5所高校为例134.基于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效果研究135.论在校大学生暴力犯罪的特征. 原因及对策136.浅谈心理障碍大学生及其权益保护137.鼓励大学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138.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比对研究139.基于弗洛姆消费异化视角的大学生消费问题探析140.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现状及干预对策研究141.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研究142.后现代主义视域下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困惑与超越143.内隐. 外显暴力态度对大学生攻击行为倾向的预测研究144.大学生网络游戏消费现状调查与思考145.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 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146.挑战与机遇对大学生心理的冲击和思考147. “90后”女大学生宿舍“冷暴力”现象分析148.大学生社会网络对社会兼职影响研究149.美国大学生专业选择与其工资收入的风险分析150.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重庆市“青春健康高校行”为大学生性健康“开课”151.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基本心理需要的关系152.明星吸毒的原因分析及其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153.大学生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父母教养方式与恋爱幸福感的关系研究154.网络游戏对广西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55.叙事治疗在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156.浅析女大学生生态消费模式的培育157.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群体影响研究158.大学生羞怯与手机成瘾倾向:孤独感的中介作用159.独立学院统计学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一种新模式1.解读大学校园的“大负翁”现象2.青少年偶像崇拜偏差的原因及应对策略3.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对策研究4.某某城市居民收入状况调查报告5.某某农村居民收入状况调查报告6.以一个具体团体为例,分析团体领导的技巧7.网络社会问题及控制8.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9.浅析内蒙古城镇失业问题及对策10.浅析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11.浅析呼和浩特市农民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12.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探讨13.浅析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14.浅析大学生创业情况15.浅谈某某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16.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分析研究17.单亲家庭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及其应对措施18.社会互动视角下的“超女”现象解析19.浅谈某地区儿童福利问题20.某某地区流动人口实证研究1、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2、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社会支持网分析3、择业观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4、我区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研究5、大学生休闲生活方式研究6、大学生网络交往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7、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8、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9、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实证研究10、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研究11、高校学生工作与大学生社会化研究12、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研究13、电视媒体对蒙古族青少年社会化影响研究14、青少年罪犯社区矫正工作制度的实践与反思15、大学生寝室文化的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16、大学生考试诚信问题的社会学研究17、大学生诚信认知及行为的调查与思考18、大学生同学间人际冲突的成因及其应对19、大学生社会实践状况及实践态度影响因素研究20、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与重构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实践过程中的互动关系2、农村老年妇女社会保障调查研究3、农村结婚消费观念变迁研究4、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农村人际关系问题研究5、社会结构变迁视野下的农民生育观念6、论社会资本对农村老年群体精神支持的影响:X村个案研究7、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8、退耕还草政策实施情况的调查与思考9、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困境及其超越10、土地征用对农民生活方式的影响11、我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历程与实践反思12、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乡村社会13、农村贫困的文化因素研究14、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农民参与问题研究15、社会转型期农村养老模式研究16、农民养老意识变迁研究17、社会网络、人力资本与农民工职业流动间的关系问题探讨18、进城农民工社会支持体系研究19、呼和浩特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认同研究20、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利研究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农村医疗服务现状分析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大病统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认知的调查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对农民的影响——7.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对策探讨8.内蒙古XX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实施的调查与思考9.贫困农村男青年的婚姻问题——为例10.失地农民的生存现状调查与思考一一XXXX为例11.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调查与思考一一XXXX为例12.农民工的生存现状调查与思考一一XXXX为例13.农民工子女健康社会化问题的思考14.农村留守妇女和儿童生活状况研究一一XXXX旗(镇、村)为例15.农民外出务工与农村社会发展问题一一XXXX旗(镇、村)为例16.空巢家庭生活状况调查与思考一一XXXX村为例17.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18.论民政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的“合作”契机19.农村未婚女青年婚嫁恋观的调查与思考一一XXXX村为例20.大学生网络交往调查与思考一一XXXX为例1.XX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2.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以呼和浩特地区为例3.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监管模式研究4.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实资金管理问题研究5.中国社会保障资金所有者权益保障问题研究6.儿童青少年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研究7.单亲家庭的社会保障政策研究8.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对策9.内蒙古地区贫困及不平等问题研究10.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11.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12.对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13.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14.我区城市反贫困问题研究——以呼和浩特市为例15.我区医疗保险运行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以为例(赤峰、鄂尔多斯)16.“城中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的构建17.无障碍设施在呼和浩特地区建设利用的跟踪调查18.城市女性就业状况研究;19.生态移民与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关系研究——以地区为例实证研究20.鄂尔多斯地区贫富悬殊现状研究1、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险比较研究;2、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3、生态学视野中的内蒙古农牧区城镇化建设;4、中国农村隔代抚养对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影响;5、社会工作者对我国大学生自杀的预防;6、浅谈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问题;7、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对策和建议;8、城市老年群体的非婚同居现象研究;9、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社会保障职能研究;10、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问题的社会学研究;11、城市郊区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12、当代城市农民工的社会适应分析;13、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14、我国现阶段家庭暴力的原因及整治方法初步探析;15、当代青年信仰缺失原因浅析;16、浅谈城市大龄失业人员社区就业的问题与对策;17、社会工作职业化背景下的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认可;18、浅谈农村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19、内蒙古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过程的路径与策略;20、旅游业发展对我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1.呼和浩特市贫困家庭与社会救助研究2.呼和浩特市贫困居民家庭个案研究3.呼和浩特市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况研究4.牧区社会变迁背景下的牧民社会心理变化研究5.内蒙古地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6.内蒙古地区贫困大学生幸福感研究7.内蒙古地区蒙汉族大学生幸福感对比研究8.内蒙古地区高校教师职业枯竭感调查研究9.内蒙古地区医护人员职业枯竭感调查研究10.呼和浩特市地区企业员工职业心理健康研究11.呼和浩特市地区企业员工心理援助计划研究12.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大学生考试作弊研究13.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学研究14.内蒙古地区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状况调查研究15.内蒙古地区蒙汉族大学生心理调节方式对比研究16.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心理自助状况研究17.心理咨询中的移情现象研究18.对“同理心”的解读与阐释19.社会民众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知状况调查研究20.内蒙古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状况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素质调查研究1,我区婚姻家庭冲突的表现和解决策略2,我区高校单亲家庭大学生现状研究3,对我区婚姻家庭中夫妻冲突—“精神暴力”的研究4,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趋势研究5,社会工作在我区的本土化研究6,社会转型时期我区的社会工作7,我区社会工作者的道德操守与伦理研究8,我区专业社会工作现状研究9,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教育研究10,我区高校大学生诚信现状成因分析11,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伦理研究12,社会转型期和谐高校的建构13,我区高校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13,社会工作中慈善事业问题研究14,婚姻、家庭道德研究15,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公正研究16,对我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研究17,大学生生命德育审美建构18,也谈风险社会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19,也谈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20,教育公平的真实障碍与现实途径1.呼和浩特市大学生考研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2.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生兼职状况研究3.社会学视角下的宠物功能诌议4.市场经济条件下无偿献血与社会道德重建的关联研究5.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身份认同研究6.符号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研究与实践7.城市居民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互动关系初探8.试论社区工作引入女性主义理论的必要性9. 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及解决途径初析10.村级社区治理中的社会资本分析11.解读听证会体制下居民参与的膨胀与缺失12.城乡居民对社会养老方式接纳程度的地区比较研究13.城市居民参与节能环保的动力机制研究14.高校大学生消费方式的相互渗透与影响初探15.利益博弈背后的食品安全问题寻根16.从汶川大地震看民间组织在社会应急体制中的地位与作用18. 网络虚拟生活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剖析18.传统观念下实现男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路径探析19.传统养老文化对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启示20.提升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途径探讨1、中国个案社会工作本土化思考2、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案社会工作的影响研究3、个案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及面对的挑战4、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与个案社会工作的介入一一以……为例5、心理咨询与个案工作的有机结合6、社会工作的实务中心理咨询与个案工作的区别与结合7、家庭治疗方法在青少年个案工作中的应用8、个案工作在城市贫困者救助中的介入策略9、关于我国目前灾后危机干预及社会工作介入状况研究10、玛丽•里士满个案工作思想研究11、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探究12、罗杰斯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研究13、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研究14、联合家庭治疗模式研究15、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研究16、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贡献与局限研究17、个案社会工作的优势及适用人群、适用领域研究18、个案社会工作在促进青少年成长方面的作用及其实施方法研究19、个案工作过程中的专业伦理研究20、个案工作中的移情现象研究1.各地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典型调查研究2.各地加强和完善社区建设和服务的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3.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调查研究4.推进城市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的新做法新经验调查研究5.社会诚信、商务诚信、政务诚信建设实践和经验调查研究6.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7.国家认同问题的调查研究8.我国当代社会结构变动的单项调查9.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10.我国人口素质状况的调查研究11.城镇老龄事业发展的调查研究12.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13.社会转型中妇女地位变化调查研究14.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的调查研究15.新的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调查研究16.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和组织建设的调查研究17.我国社会救助工作体制和状况调查研究18.我国志愿者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影响调查研究19.新社会阶层成长的调查研究20.建设和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的典型调查21.城市务工人员医疗保险改革和创新典型调查22.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调查23.时尚的社会心理学研究24.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25.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评研究。
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4.1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个体工作是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通过专业的工作程序,帮助有困难的个体或者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
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既是用来指导社会工作者针对某个服务对象开展专业服务的理论依据,也是帮助社会工作者决定个案工作的程序和服务方法的重要依据。
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主要包括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危机介入模式、行为治疗模式和人本治疗模式。
4.1.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4.1.1.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其理论假设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②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强调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压力有关,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a.在成长的早期因愿望没有获得满足或者情绪冲突没有解决而形成的压力;b.当前社会环境的压力过大,导致成长早期形成的问题表现出来;c.对外部环境的理性处理能力以及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欠佳而导致无法有效应付外部环境的要求。
③对人际沟通的假设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人际沟通是保证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也是形成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
④对人的价值的假设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坚持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目标就是帮助服务对象发掘自己的潜在能力,促进自身健康地成长。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包括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两大类。
①直接治疗技巧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方法。
②间接治疗技巧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技巧。
4.1.1.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特点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依据医学模式的概念,把服务过程分为研究、诊断和治疗三个相互紧密关联的实施阶段。
其特点如下。
(1)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境中了解服务对象从第一次与服务对象接触到完成与服务对象问题有关资料的收集,这一阶段称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研究阶段。
第六章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王思斌)

第六章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一般而言,理论可以分为四种:描述性的理论、解释性的理论、预测性的理论和提供解决方案的理论。
就社会工作专业而言,理论类型分为外借理论(或主体理论)和实务理论(或助人模式)。
借用理论主要指来自其他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
实务理论包括评估理论和干预理论,帮助社会工作者认识和掌握解决不同问题的应用程序和技巧。
醒地注意到本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背景与西方的差异,批判地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出符合本土文化的概念和理论模式,这才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成熟标志。
经验证明,理论对于社会工作者处理复杂多变的个人和社会问题有十分明显的帮助,它不仅可以帮助工作人员正确地分析和解释受助者及其系统的问题,也可以帮助工作者发展出有效的实务模式。
实务理论(主要致力于社会系统的变迁和人格系统的变迁)评估理论主要包括问题的界定和分析、受助者的人格系统的评估分析、受助者的需要分析以及对受助者所在环境的分析的相关理论和概念。
干预理论干预理论主要是指社会工作者如何透过行动来影响受助者的人格、环境和社会系统,从而实现社会工作治疗和社会改良的双重目标。
模式主要包括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功能派个案工作、问题解决模式、行为修正模式、任务中心模式、危机干预模式、一般系统模式、存在主义模式、完型治疗模式、生命模式、交流互动分析模式等。
大卫·豪:(1)社会工作理论:对社会工作实践的性质、目的、过程、方法进行说明的理论。
侧重于讨论如何改变人的行为、社会的具体制度安排。
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一套行动指南。
(2)为社会工作的理论:是对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的规则和机制进行解释的理论。
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一些理论性的背景假设、并提供一般性的指引,是社会工作实践有大致的方向。
皮拉利思(Pilalis)的社会工作理论结构模型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第一,解释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相关理论的知识;第二,有关社会问题和社会政策的理论;第三,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和职业伦理;第四,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模式。
社会工作导论复习资料

社会工作导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工作导论一、名词解释:社会工作:(1)定义一:指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与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社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2)定义二: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活动。
二、简答:社会工作具有哪些功能?提供物质帮助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工作对象给予心理支持社会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促进能力发展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维护合法权益社会工作的对象是什么?基本对象——最需要帮助的人。
如流浪者、儿童、老人。
(原因:基本道德决定,社会福利的支付能力)社会工作对象的扩大——所有遇到自己不能克服的困难而陷入危机状态的人。
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
社会工作的领域是广泛的,有公共救助、家庭服务、儿童服务、老人服务、康复服务、学校社会工作、就业服务、矫治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医疗社会工作、乡村社区发展、军队社会工作、社会保险服务等。
三、论述:联系实践,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社会工作的本质的要点: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助人是利他主义指导下的助人活动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综合多种科学方法的助人活动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本质的深层揭示。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演进一、名词解释: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颁布的英国第一部成文的济贫立法。
汤因比馆:英国牧师巴涅特为纪念汤因比的献身精神,并进一步号召更多的人到教区为贫民服务,于1884年在伦敦东区建立的一个大学社区睦邻服务中心。
慈善组织会社:于1869年诞生,19C末20C初盛行于英美的一个以协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活动的组织。
二、简答: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对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贡献是什么?济贫法建立了英国往后三百年的济贫基本模式,助人自助的思想开始形成。
这种亲属责任,教区救助原则,以及政府以税收支应的济贫原则,成为以后社会救助的主要参考架构,直到今天,许多国家的社会救助仍以此为本。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
第一章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1.1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定义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是指通过心理学和社会学手段来解决与心理
和社会有关的问题,心理社会治疗通常包括精神分析、家庭治疗和行为治疗等。
1.2 心理社会治疗技巧
(1)叙述技巧:叙述技巧是有效帮助客户理解其问题的认知技术,即提高客户理解和掌握其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及反应的能力。
(2)情绪调节技巧:情绪调节技巧是指使用转移法、应激技术
等一系列的心理技巧来调节情绪的方法,以缓解心理压力感及改善情绪的状态。
(3)自我概念技巧:自我概念技巧是指促进客户接受其自身价
值观念及自我期望的技术,它可以帮助客户认识到其自身的存在价值,并能够正确的认知社会交流中的规范及自身的角色定位。
(4)计划技巧:计划技巧是指计划用来促进客户实现目标的技巧,它可以帮助客户制定可行的计划,并确定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
(5)联系技巧:联系技巧是指使客户通过与他人交流,改变个
人行为和想法,从而改善社会环境的行为技术,它可以帮助客户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然后通过这种人际关系来改善自身的精神状态。
(6)训练技巧:训练技巧是指利用社会技能训练、生活技能训
练等一系列的技术来改变客户行为的技术,可以帮助客户正确的处理
社会问题,同时也能帮助客户改善自身的生活习惯。
(7)应对技巧:应对技巧是指与客户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帮助客户发现并实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工作方法题库(含答案)

社会工作方法题库(含答案)《社会工作方法》试题库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1.在社会工作的诸方法中,最早发展出来的专业工作方法是( )。
A.团体社会工作B.个案社会工作C.社区社会工作D.社会行政社会工作2.个案社会工作的本质是()。
A.直接替案主解决问题B.助人自助C.提供案主所缺乏的物质资源D.提供案主所缺乏的社会支持网络3. 个案社会工作的目标是( )。
A.协助社会功能失调的个人,改善其生活与增进其幸福B.替案主直接解决其面临的问题C.为案主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治疗D.传授人际交往的技巧,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4.个案社会工作的功能是( )。
A.化解社会矛盾B.有利于社会稳定,维护现有的社会制度C.推翻现有的社会制度D.激化社会矛盾5.( )是专业性个案工作者的前身,他们一般是志愿服务,他们的服务一般是义务的,没有报酬或接受很低的报酬。
A.牧师B.“改进贫民状况协会”的访员C.友善访问员D.“慈善协会”的访员6.将案主看成独特的个人,重视案主对待困难和问题的个人感受与看法。
这是个案社会工作的哪个基本原则?( )A.接纳的原则B.案主参与及自决的原则C.个别化原则D.理解关怀的原则7.在个案社会工作过程中,其主要目标是从各方面了解案主及其问题,那么,它是( )。
A.申请和接案阶段B.研究和资料收集阶段C.诊断和服务计划阶段D.服务和治疗过程阶段8.下列哪项对个案社会工作结案的描述是不正确的()。
C.是个案工作程序中的一个阶段D.工作者可以和案主协商结案9.在个案工作过程中,对案主的行为方式、学习能力等资料的收集是属于( )。
A.生理功能方面B.心理功能方面C.社会功能方面D.环境体系方面10.“心理社会”这一名词早在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史密斯学院的()首先使用。
A.夏健士B.汉密尔顿C.霍利斯D.玛丽·里士满11.在心理社会治疗中,不属于非反映性直接治疗技术的是()A.支持B.对环境刺激的反应C.直接影响D.探索-描述-宣泄12.心理社会治疗法中的间接治疗是指工作者与( )、案主与案主,及案主关系人与案主之间的沟通。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3,658
提高个体自我意识
通过帮助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的 情绪、行为和认知过程,增强个 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
促进个体发展
通过帮助个体发展自己的兴趣、 能力和目标,促进个体的全面发
展和自我实现
74%
30000
改变不良行为模式
通过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不良的 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培养个体 的积极应对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
1
2
3
4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A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是家庭治疗中最
常用的理论模式之一,它强调个人
的心理、生理、社会和环境等多个
方面的互动和相互影响,以及这些
方面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B
下面将详细介绍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的理论基础、治疗目标、治疗技术
、应用领域和限制等
PART 1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
素的影响情绪理论:情绪理来自强调 情绪在个体的行为和健康 中的作用。情绪体验与个 体的生理反应密切相关, 并受到个体所处的社会文
化环境的影响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强调 个体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价 在形成个体的情绪和行为 中的重要性。个体的认知 过程受到个人的经验和环
境因素的影响
PART 2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目标
PART 3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术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术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家庭评估:家庭评估是心理社会 治疗模式的重要技术之一,它包 括对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角色 和关系、家庭沟通和互动等方面 的评估。家庭评估可以通过观察 、访谈、问卷等方式进行
家庭干预:家庭干预是心理社会 治疗模式的另一项重要技术,它 包括多种策略和方法,如家庭系 统排列、家庭规则重建、家庭沟 通训练等。家庭干预的目标是改 善家庭功能,帮助家庭成员更好 地应对问题和挑战
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结合了心理学、生理学以及社会学的医学学科,旨在了解如何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其目的是通过合理全面的分析,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减少社会对健康影响的深刻性。
该模式需要结合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环境学和其他学科,以更好地把握健康问题的复杂性。
它具有非常强大的实用价值,可以帮助学科研究者和医疗保健专业人士更敏感、有效地认识和处理重要的健康问题,并获得广泛的应用。
基本原理生理心理社会医学的基本原理是,认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社会环境会影响某一类人或群体的健康状况。
通过检测和分析社会环境,专家们可以发现和诊断出某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症状,同时也可以找出这群人背后的起因和潜在的危险因素。
然后,根据发现的情况,专家们会为他们制定出最适合他们的的治疗方案,使他们的健康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实施过程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观察、分析和行动。
1.观察:首先,需要观察病人的病史、社会环境和行为,以及他们的身体状况,以及生理心理社会症状。
目的是全面了解病人的情况,以便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2.分析:紧接着,专家们需要采取严谨的科学方法,深入地分析病人的健康状况,以及他们背后可能存在的一些潜在危害因素。
目的是更好地发现和诊断出健康问题的本质,以及确定出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3.行动:最后,该模式提供了一整套科学的治疗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症状,并使他们的社会环境得到改善。
该方案既需要强调患者的社会参与,也需要满足他们的需求,从而达到最终的健康目标。
实施结果通过实施这种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可以显著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其中可以涵盖:1.生理健康:特别是在某些高危险人群中,如老年人、孕妇、儿童等,可以通过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情况,更有效地控制他们的健康问题。
2.心理健康:在此模式实施的过程中,还可以有效改善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如减少抑郁、焦虑、情绪波动等。
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身二元论和还原论

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身二元论和还原论1. 引言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医学模式,用于解释和理解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在该模式中,将人的健康问题看作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将重点讨论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心身二元论和还原论。
2. 心身二元论心身二元论是指将人的身体(生物)和心灵(心理)视为两个相互独立但又密切关联的实体。
根据这一观点,人的健康问题可以归因于身体或心灵方面的原因,或者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2.1 身体因素在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身体因素指涉及到人体器官、组织、细胞等方面的问题。
例如,遗传因素、内分泌失调、免疫系统异常等都可以导致身体上的疾病发生。
2.2 心灵因素与身体因素相对应,心灵因素指涉及到人的心理状态、情绪、信念等方面的问题。
例如,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可以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导致身体上的疾病。
2.3 身心相互作用心身二元论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灵是相互作用的。
即使一个问题起源于身体方面,也会对心理产生影响;同样,一个问题起源于心理方面,也会对身体产生影响。
例如,长期的压力和焦虑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增加患病风险。
3. 还原论还原论是指将复杂的生命现象分解为更基本、更简单的组成部分,并通过研究这些组成部分来理解整体现象。
在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还原论强调对生命现象进行科学解释和理解。
3.1 生物学还原论生物学还原论从生物学角度解释健康与疾病。
它将人类看作是由细胞和分子组成的系统,并通过研究细胞和分子层面上的变化来解释健康问题。
例如,遗传突变、基因表达异常等生物学变化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3.2 心理学还原论心理学还原论从心理学角度解释健康与疾病。
它将人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等心理现象看作是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并通过研究这些心理现象来解释健康问题。
例如,心理因素如压力、应对方式等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3.3 社会学还原论社会学还原论从社会学角度解释健康与疾病。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产生(一)从时间上来说,心理治疗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美国一个名叫玛丽杰·雷特的精神病理社会工作者重新检省了里士满在《社会诊断》那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中所讨论的个案,她的结论是,其中一半以上的案主都呈现出明显的精神症状,她由此断言,个案社会工作将不可避免地进人到心理学导向。
事实也的确如此,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对心理社会治厅理论乃至个案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二)从心理社会治疗理论的理论构成可以看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立足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重因素的综合分析与协调,由此协调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推动个人内在自我需求的真正实现。
这其中,还包含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关于人的基本假设。
1.关于人的基本假设第一,人的行为是受到了生理、心理和社会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
第二,人的行为是可以认知的,也是可以被改变的。
第三,人的早年生活经验会对现在或未来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人的行为是可以被预测的。
2.行为分析具体原则第一,人的当前行为往往受到了早年生活经验的潜在影响。
第二,当前社会环境的不适会引发案王的行为问题。
第三,人的行为出现问题是因为人格结构出现了内在问题。
3.关于治疗的价值取向第一,要尊重案主、接纳案主。
第二,应该承认案王的需要,并以案主为中心。
第三,应该承认案主自决的权利,引导案主自我成长。
第四,应该鼓励协助案主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自我。
第五,应该尊重案主的差异性多强调个另化治疗。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三)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主要方法可以被划分为两大类:直接治疗和间接治疗。
所谓直接治疗指的是直接对案主本人开展治疗活动。
所谓间接治疗则指的是不直接对案主本人进行治疗,而是通过对案主本人生活的环境进行改变,从而达到对案主本人进行治疗的活动。
相应地,直接治疗主要是在案主和社工之间直接展开;而间接治疗除了涉及到案主和社工之外,还进一步扩大到了案主的重要他人。
社会小组工作——治疗模式

社会小组工作——治疗模式小组治疗模式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治疗或社会康复模式,也称小组的临床模式或康复模式,旨在治疗和解决个人的社会问题,改变个人的社会行为。
作为小组工作的一个传统模式,治疗模式是精神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结合与运用,具有独特的理论与技术。
小组治疗模式吸引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行为失范的人群或有特定问题的人群,如医院的病人、吸毒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等。
在提供治疗和社会康复辅导时,治疗模式与个案工作有很多相似之处。
最早在社会工作中采用治疗模式的是利德尔,克那普卡、斯罗根,费希和甘特纳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罗伯特·凡特是此领域的集大成者。
(一)理论基础小组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最早源于精神医学和心理学,如行为修正理论、学习理论等。
社会学的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理论对小组治疗模式的影响也日渐深入。
因小组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较复杂,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理论,有些理论书中已有专门论述,这里不再介绍。
1.精神分析小组精神分析治疗的创始人并没有尝试将精神分析运用在小组中。
沃尔夫被认为是第一个将精神分析原理和技术用于小组治疗中的人。
精神分析小组的目标在于重建个人的性格和人格系统,这一目标通过使潜意识的冲突进入意识层次,并对其进行检验而达到。
该小组本身以一种象征的方式再现个人的原生家庭,以便使每一个成员的历史在小组面前重演。
同时小组通过对原生家庭的再创造,帮助组员解决家庭给他们带来的问题,通过组员与带领者的关系,了解组.员与家庭的重要任务之间关系的动力。
其治疗过程在于再创造、分析、讨论、解释过去经验和解决潜意识层次上发生的防卫和抗拒,解决组员在儿童期产生的功能失调问题,并在新领悟的基础上作出新的决策。
2.阿德勒式小组阿德勒不接受弗洛伊德的关于性与生物决定论的观点。
他认为人的基本问题与这个人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个人为之所作的努力有关。
他把人的社会兴趣与人格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阿德勒式的小组工作和训练技术。
阿德勒认为人主要是由社会因素(如个人的目标)所驱动的,而非生物性的因素(如性驱动力)。
2社会目标模式

小组工作的特点
• 在社区层面展开,社区组织机构利用小 组成员集体努力而成的社会行动,制约 官方做出的决定。 • 小组是主要的媒介,为社会整体利益发 展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 • 小组成员为的是社会整体利益 • 通过小组成员有意义和负责任的参与, 显示他们影响社会变供给组员参与的机会 • 他们也需要别人的支持 • 组员多是在社会上被疏离的群体、邻居,以及 在社会阶层、专业、年龄等方面有共同特点的 人。 • 组员在一定的领导结构下民主参与。 • 小组成员对小组事务有很大控制力。
实践原则
• 对于小组工作者 • 对于小组本身 • 对于小组与其他机构与社区
对于小组工作者
该模式强调自我觉醒和专业纪律, 特别是与小组工作者的价值体系和生活 方式有关的原则。工作者不可把自己的 价值观强加给案主,而应该给他们机会 自己做出决定。
对于小组本身
强调民主参与、成员共识和小组任 务。以共同的社会目标使小组聚集在一 起,以减少组员因不同的社会背景而产 生的压力,并且协助不同阶层的组员投 入活动。
小组工作
实施模式
小组工作的目标
小组介入的目的为何?
• 改变社会制度、社会政策 • 改变人际关系、相处之道
• 改变个人心理、行为问题
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 (社会目标理论)
社会学/社会心理学 (互动模式)
心理学 (治疗模式)
小组工作理论的模式
• • • • • 社会目标模式 互动模式 治疗模式 发展模式 组织与环境模式
程序设计
小组的日常活动一般是讨论,可能的形 式是委员会会议。小组成员决定他们讨 论什么事件、问题及其行动,并负责社 区变迁的计划。
优点
• 通过民主参与的促进,社会工作价值观 能够充分的实现。 • 重点放在个人参与和帮助组员自助,是 与社会工作哲学基础完全一致的。 • 因为目标是社会变迁,而不单是个人的 转变,所以对社会发展有益。
社会学与社会心理支持

社会学与社会心理支持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的学科,对于我们理解社会中的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社会学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社会学与社会心理支持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社会学与社会心理支持的关系社会心理支持通常是指通过心理学手段为个体或群体提供帮助,帮助他们克服困境并提高心理素质。
而社会学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帮助我们了解社会中个体和群体的相互关系,同时为社会心理支持提供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因此,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
社会学与社会心理支持的合作可以提高支持服务的质量,对贫困人群、失业者和身体伤残者等需要关注的人群提供更好的帮助。
在社会以上方面建立合作关系,可以促进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通过整合双方的知识和技能来提高社会支持的质量。
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心理支持提供支持?社会学为社会心理支持提供有力支持的途径有多种,以下是几个方面的讨论。
1.研究社会的助推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教育因素等。
这些因素是影响个人心理健康权重的因素,了解其特征和影响程度是提供支持的前提。
通过这些研究结果,社会心理工作者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群体和个人的处境,从而更好地协助他们改变生活状态,提高心理素质。
2.评估社会保障和健康保险计划的效果社会安全和健康保险计划的制定对于社会心理支持有着巨大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家可以评估这些计划的确切效果,为政策制定和更新供提供决策性信息。
3.研究群体间关系,了解社会组织的作用研究社会组织的作用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群体间关系,这使得社会工作者能够在社会是支持服务过程中更好地集成不同人群之间的资源和动力,提高支持服务质量。
4.使用社会调查数据收集社会情况应用社会调查数据收集社会现象和变化的信息,为这些领域的发展提供依据。
这是社会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一起工作的最常用方法,这也是改善支持服务和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理论基础
• 1、精神分析理论 •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基本理论到
主要方法都对心理社会治厅理论产生了深 远影响,这种影响集中在弗洛伊德人格三 结构、心理防御机制和早年生活经验等几 个思想观点之上 。
二、 理论基础
• 2、人在情境中 • 按照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观点,理解
一个人不能够仅仅从生理因素出发,还必 须充分考虑到心理和社会这两个重要因素。 因此,将人放到特定的情境中来理解就成 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必然选择。
三、理论假设
对人性的假设 对案主问题的假设 对人际沟通的假设 对案主价值的假设
三、理论假设
• 1、 关于人的基本假设
• 个体的发展受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 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三方面的因素又相互 作用,共同影响案主的成长过程。
–不能简单的把案主的问题视为由某个或 某方面因素导致的,它是各种因素综合 作用的结果。
三、理论假设
• 3、人际沟通的假设
人际沟通是保证人际互动有效进行的基础
人际沟通会影响案主的家庭关系和案主的 社会角色的扮演,对案主的超我和自我的 形成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理论假设
案主的自我功能的 强度,自我防卫机 制和知觉等都是影 响其人际沟通技能 形成的重要因素。
三、理论假设
4、 对案主响。直接影响是指工作者通过直 接表示自己的态度和意见促进案主不良行 为的改变和心理困扰的消除。技巧:
•
强调
•
提议
•
忠告
•
坚持
•
干预
(一)直接治疗技巧
• 强调是指工作者通过突出案主好的方面增 强其改变的积极动机。
• 提议是指工作者根据案主的实际情况提出 某些建议,由案主自己做出决定是否需要 采纳。
情绪冲突压抑在心中,经常干扰案主当前 的生活,防碍案主的人际关系的适应。
• 当前的社会环境的压力过于强烈,使案主 早年未被解决的问题表现出来,从而导致 案主的行为出现偏差。
三、理论假设
案主的问题还与不良的自我功能和不良的 超我功能相关,在这些不良的自我功能和 超我功能的影响下,案主对外部环境的认识 能力以及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减弱,最 终导致心理困扰和人际关系失调。
•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认为每个案主都是有 价值的,他们都具有发展自己的潜能,只是未 被开发而已。
•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指出开展心理与社会 治疗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挖掘案主的潜能, 使案主健康的成长。
四、治疗方法和技巧
——直接治疗是指个案工作者直接对救 助者进行辅导、治疗,不需要借助第 三者。
——间接治疗指个案工作者通过改善外 部环境或者辅导第三者,从而间接影 响和帮助救助者
一、理论背景
• 5、6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霍利斯 (F.Hollis)出版了《个案工作——一种心理 与社会治疗》一书,对心理与社会治疗模 式加以发扬光大,成为该派的代表性著作。
二、 理论基础
• 心理学的精神分析理论、自我心理理论、 学习理论
• 社会学的角色理论、互动理论、沟通理论 • 人类学的家庭理论、系统理论
四、治疗方法和技巧
• (一)直接治疗技巧 • 1、非反映性直接治疗的技巧主要包括支持、
直接影响和探索一描述一宣泄三种类型。
(一)直接治疗技巧
• (1)支持。支持是通过工作者的了解、接纳、 同感和信任等削减案主的焦虑和不安。主 要涉及三个方面:
• 对案主的接纳 • 对案主的保证 • 向案主提供实物帮助
三、理论假设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借用系统理论的概 念——“人在情景中”理念,把案主放在 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去认识,通过了解案主 所处的环境把握案主的问题。案主所处 的环境一般涉及家庭、亲属、邻里、朋 友、学校和工作单位等。
三、理论假设
• 2、对案主问题的假设 • 案主早年未被满足的愿望或者未被解决的
• 忠告是指工作者向案主提出某些工作者认 为必须采取的行为。
(一)直接治疗技巧
• 坚持是指工作者直接指出求助者的不良行 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并指导求助者采 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 干预是工作者直接介入求助者的实际生活, 以避免求助者生活状况的恶化。
(一)直接治疗技巧
• (3)探索一描述一宣泄。探索一描述一宣泄 是指工作者通过求助者的描述和解释探索 求助者的问题,并为求助者的情感宣泄提 供机会,以便疏导求助者的情绪冲突,改 变求助者的不良行为。注意:
• 第一,帮助求助者表达负面的感受 • 第二,帮助求助者减轻意志控制 • 第三,工作者需区分两种不同的宣泄类型
(一)直接治疗技巧
• 2、反映性直接治疗技巧 • (1)现实情况反映 • 现实情况反映是指工作者通过一些专门
的治疗技巧协助求助者对其目前所处的外 部环境以及内心困扰做出正确的理解和评 价。
(一)直接治疗技巧
• 现实情况反映主要涉及以下六个方面: • 第一,外在反映 • 第二,内外在反映 • 第三,内在反映 • 第四,对环境刺激的反应 • 第五,自我评估 • 第六,对工作者和治疗的反应
(一)直接治疗技巧
• (2)心理动力反映 • 心理动力反映是社工对于求助者早年的
痛苦经验,对求助者不良行为的形成的原 因,协助求助者认识、理解案主的心理反 应倾向,分析自己内心的反应方式。
教学目的
• 学习心理社会学派的理论知识 • 掌握心理社会学派的技巧 • 了解心理社会学派的个案过程 • 评价心理社会学派的贡献和局
限
一、理论背景
• 1、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最早是由社会工作 者玛丽·杰雷特(M.C.Jarrelt)在 1928年提 出的 。个案的重点转向心理方面。
• 2、最早使用“心理社会”这个名词的社会 工作者是美国史密斯学院(Smith College)的 夏健士(F.Hankins)。
一、理论背景
• 3、1937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密尔顿 (C.Hamilton)出版了《个案工作的基本概 念》一书,对心理与社会治疗的个案工作 理论分析模式进行整理,首次系统地阐明 了该学派的有关理论,标志着心理与社会 治疗模式的正式形成。
•。
一、理论背景
• 4、后来芝加哥大学的托尔(C.Towle)对汉 密尔顿的个案工作理论分析模式进行修正, 成为以心理和社会治疗为主的个案工作理 论分析模式。 “人在情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