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名人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袁隆平和“转基因”的故事

【高中生物】袁隆平和“转基因”的故事

【高中生物】袁隆平和“转基因”的故事名人的负面新闻,即便是捕风捉影,依然可以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并制造难以言说的伤痛。

关于袁隆平与转基因之间恩怨情仇与是非曲直,是我们不得不说的故事。

袁隆平和“转基因”的故事3月4日,某著名网站刊登一篇“重磅”文章,《袁隆平晚节不保,已被美非政府掌控!》。

文章刊登后,引发网友的一片哗然,存有网友力辩:“说道袁老晚节不保的就是别有用心的人”,但也存有网友轻信了文章中对袁隆平的“诬蔑”,感慨:“袁隆平到底还是被共济会孟山都(monsanto)公司夺下了”,甚至存有极端网友辱骂:“如果就是真的,那就是最小卑鄙汉奸”。

不论是轻信者,还是批评者,在这场众声嘈杂的狂欢节中,曾经甚广受到赞誉的中国研究人员“良知”和“世界杂交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却由此被拉到了风头浪尖。

这篇文章到底有何魔力?曾使备受赞誉的袁隆平院士陷于舆论的漩涡?我们且从袁隆平院士与转基因的一篇报导讲起。

3月,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经济周刊》刊登了一篇对袁隆平的专访:《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modifiedfood;gmfood)或影响生育,必须有年轻人亲自实验》。

这篇专访中,袁隆平表达了他对转基因的主要观点:其一是他自称是转基因的“中间派”,因为“反对派”与“赞成派”都很有道理。

其二是他认为将转基因用于主粮生产是“要慎重的”。

袁隆平坦言,“人民不是小白鼠,不能这样用那么多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实验,来冒险”。

其三是他认为“从科学的角度,转基因是发展方向,不能一概而论”。

为此他举例说:“我们正在把玉米的基因转到水稻(rice)上来,提高水稻(rice)的光合效应,这样的转基因有什么问题?一点问题都没有。

”这篇采访的轰动效应却令袁隆平始料未及,他关于转基因的观点被网络热炒,他被认定为是挺转基因人士,受到反转基因人士的猛烈抨击,甚至有人断定他是“配合美国在中国推广转基因的战略,向祖国的人民隐瞒转基因真相和存在的隐患,有违研究人员尊重事实和负责任的道德操守,有违生命安全第一的谨慎原则。

高中生物人物常考总结

高中生物人物常考总结

以下是高中生物中常考的重要人物总结:
1.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 进化生物学的奠基者,提出了
自然选择理论,对生物进化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2.格里戈尔·孟德尔(Gregor Mendel): 遗传学之父,通过豌豆杂交
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

3.罗伯特·赫胥黎(Robert Hooke): 细胞学的奠基人之一,使用显
微镜观察到植物组织中的细胞,并首次使用“细胞”一词来描述这些结构。

4.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提出了“生命
只能由生命产生”的生物起源理论,并发现了疫苗、巴氏消毒法等重要科学原理。

5.罗莫洛夫(Ivan Pavlov): 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人,通过对狗的
实验,揭示了动物行为和学习的条件反射机制。

6.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 病原体学的奠基人,发现了多种致
病菌,包括结核杆菌和霍乱弧菌,并提出了微生物致病理论。

7.约翰·温德尔(John V. Wendl):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领导者之一,
为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8.罗斯琳·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 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
构,为我们对基因和遗传信息的理解提供了关键线索。

这些人物在生物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贡献。

了解他们的工作和发现将有助于深入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1、邹承鲁(1923~2006):江苏无锡人,生物化学家。

1958年,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

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路线,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做出了重要贡献。

2、威尔逊(E.B.Wilson,1856~1939):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

1905年他和斯特蒂文特确定了染色体同性别的关系,并提出XX为雌性,XY为雄性。

3、施莱登(M.J.Schleilden,1804~1881):德国人,植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8年,他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4、施旺(T.Schwann,1810~1882):德国人,动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9年,他发表了研究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5、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人,人体解剖学创始人。

1543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6、比夏(M.F.X.Bichat):法国人,解剖学家。

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7、虎克(R.Hooke,1635~1703):英国人,物理学家,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8、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人,博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发现了原生动物和细菌,并描述了细菌的3种类型。

9、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意大利人,解剖学家。

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1660年,他描述了蛙肺联结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证实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
现在您浏览到是三页,共三十三页。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著名生物化学家邹承鲁11月23日凌晨5时22 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邹承鲁1923年5月17日生于山东省青岛市,祖籍江苏无锡。1941
年,他毕业于由天津迁到重庆的南开中学高中部;同年,考入设在昆明
的由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就读于化学系。
7、1972 年桑格和 尼克森提出: “流动镶嵌模型”
现在您浏览到是十六页,共三十三页。
三、酶的发现
1.巴斯德之前: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
2.1875 年巴斯德(法、微生物学家) :发酵与活 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
3.同年李比希(德、化学家) :酵母细胞死亡并裂 解释放出某种物质,引起发酵。
现在您浏览到是十一页,共三十三页。
5、1858 年德国的魏尔肖:细胞通过分
裂产生新细胞。
现在您浏览到是十二页,共三十三页。
1821年10月13日生于波美拉尼亚湾的希费本(即现 在波兰的斯维得温)。1843年获柏林大学医学博士 。1849年起他担任维尔茨堡大学病理学教授,在 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Schleiden)、动物学家施 旺(Schwann)的细胞学说影响下,系统论述了细 胞病理学理论,强调“细胞皆源于细胞”,所有 的疾病都是细胞的疾病,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体 液病理学决裂,极大地推动了病理学的发展,对 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1858年, 他的《细胞病理学》出版,成为医学的经典。
2、1665 英国人虎克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
大倍数为 40-140 倍)观察了软木的薄 片,第一次描述 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 cella(小室)这

高中生物课本中的科学家

高中生物课本中的科学家

高中生物课本中的科学家1.法国的比夏: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2.英国人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

3.荷兰人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活细胞。

4.德国人施莱登、施旺提出“细胞学说”。

5.德国的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6.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7.罗伯特森实验:提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8.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9.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10.萨克斯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

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

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11.德国恩吉尔曼把水绵和好氧型细菌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

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12.美国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3.美国沃森和英国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14.英国格里菲思: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15.美国艾弗里: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

16.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运用“假说—演绎法”1.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2.摩尔根的果蝇实验运用“类比推理”萨顿证明DNA在染色体上同位素标记的实验有哪些?⑴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实验(在豚鼠胰腺腺泡细胞中注视3H标记的亮氨酸)⑵鲁宾和卡门:探究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于H2O还是CO2 (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⑶卡尔文:探究CO2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的途径(用14C标记CO2)。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成就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成就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成就1.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2.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

3.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即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认为膜是静态的。

4.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5.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6.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7.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8.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9.卡尔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

必修21.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

2.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3.美国科学家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4.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5.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6.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7.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DNA才是遗传物质。

8.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9.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10.l9世纪(1859年),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必修31.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了促胰液素,这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总结

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总结

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总结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生物科学发展史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又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我为大家整理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简介,希望对大家有所...生物科学发展史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又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我为大家整理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简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生物课本人物:必修一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高中生物课本中涉及的科学家

高中生物课本中涉及的科学家

高中生物课本中涉及的科学家一、必修一(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修正了细胞学说。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0、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1、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2、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3、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14、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5、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名人故事】生物学家达尔文的故事

【名人故事】生物学家达尔文的故事

【名人故事】生物学家达尔文的故事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 是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和自然主义者,也是现代生物学和生态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提出了一种比较新颖的生物进化论,即“物种起源”,他因此而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生物学家。

以下是达尔文的故事。

达尔文于1809年2月12日出生在英国肯特郡的一個富有的家庭。

他的父亲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Darwin)是一名医生,个性方正正直,母亲是苏珊娜·达尔文(Susannah Darwin) 是一个慷慨的人,深受孩子们的尊敬。

达尔文在初中和高中时学习古典语言,音乐和自然科学。

他的父亲希望他成为医生,但达尔文更喜欢搜集和研究昆虫和化石。

他对动物和植物的研究很感兴趣,并经常到海边去搜索化石。

1825年,他进入圣约翰学院(St John's College)学习医学,但仅学了两年便放弃了。

后来,他转向基督教牧师的道路,但他很快意识到自己更适合探索自然科学领域。

达尔文在明尼奇(Maer)逗留时,遇到一位自由主义者罗伯特·菲茨罗伊(Robert Fitzroy),这位年轻的船长正在招募一名自然科学家,负责他的科学探险。

达尔文因此乘坐海豹号(Beagle)研究船,展开了为期5年的探险之旅。

达尔文在全球各地进行了搜集和观察动植物的工作,这个过程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注意到在不同区域存在着相似的物种,但它们却有独特的变化,具有不同的外表和结构。

他开始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地球上所收集的化石,他必须考虑是否这些化石可以揭示动物与时间之间的变化。

同时,达尔文注意到有些群体在过去已绝迹,而其他群体则已适应了不断变化的环境,这些发现让达尔文想到“自然选择”的概念。

达尔文在1839年返回英国,并在自己家的实验室里花费多年的时间研究记录和整理自己对动物和植物变化的观察。

他提出了漫长而复杂的论文来解释这一现象,并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这本书。

高中生物名人与实验

高中生物名人与实验

高中生物名人与实验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生物种类、生物组织及其运作原理的科学。

自古以来,关于生命和生物的讨论就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

众所周知,生物学有着许多著名的人物,他们贡献良多,不仅让我们了解到生命的奥妙,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了自我。

1. Linné克劳狄斯·林奈是一个著名的生物学家和分类学家,他的学术成就对现代生物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人们称为“现代生物学之父”。

林奈是18世纪的人物,他首次使用有序系统来为生物体进行分类,并采用现代拉丁语为物种命名。

成功地建立了现代生物分类历史上的分类体系,创造了生物学词汇,并推动了植物和动物的系统化研究。

2. 达尔文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是一位著名的自然学家,他是进化论和自然选择理论的创始人。

达尔文的研究发现了物种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进而提出了进化论的理论,对生命科学的发展大有裨益。

3. 门德尔格里高利·约翰·门德尔是一位著名的奥地利生物学家,他在遗传学和生殖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是遗传学之父。

门德尔通过对豌豆遗传性状的观察,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为现代遗传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华生、基督巴瑞詹姆斯·沃特森和弗兰西斯·克里克是两位科学家,它们的发现为我们解开了DNA的奥秘。

他们在二十世纪50年代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理论,这个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对生物学的研究以及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医学的产生和发展。

5. 默多克克里斯汀·默多克是一位著名的生物化学家,他对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研究,对生物大分子的生命功能开辟了新天地。

他不仅为生物大分子在生命过程中的结构、性能和生态意义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也为生物医学和生物制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除此之外,高中生物实验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科学的知识。

带我们做实验的老师们会指导我们如何操作,从而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家中学生物教材中确实很少见到中国科学家的影子,因为他们可能没有参与细胞学说的建立、没有参与DNA分子结构的建立,但他们也对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可能就有他们的贡献,下面就来一睹他们的真容吧。

1.邹承鲁——必修一科学家访谈邹承鲁(1923年5月17日-2006年11月23日),生物化学家。

原籍江苏无锡,生于山东青岛。

发现纯化的细胞色素C与在线粒体结合时性质的差异对呼吸链酶系的研究,为我国酶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958年,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

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的路线,为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邹承鲁说:阐明生命现象的规律,必须建立在阐明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基础上。

2.翟中和——必修一第二章题诗细胞生物学家。

1930年8月18日出生,江苏溧阳人。

在我国较早建立细胞超微结构技术首次研制成鸭瘟细胞疫苗对我国20多种重要家畜(禽)的传染病进行了病毒分离、鉴定与分类,进行了病毒形态及其在细胞内的发生规律研究,在阐述染色体端粒、DNA复制、基因转录活性、RNA分子加工和病毒装配与核骨架关系的研究中,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的结果。

在国际上首次证实原始真核细胞存在染色体骨架与核骨架,在植物细胞与原始真核细胞中存在角蛋白中间纤维在国内首次建立了非细胞体系核重建的实验模式,证明核骨架与核纤层在重建核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体外核装配并非必须核小体的构建。

他的名言:我确信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也比迄今为止设计出的任何智能电脑更精巧!3.杨焕明——必修二科学家访谈基因组学家。

1952年10月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市,籍贯浙江乐清。

长期从事基因组学研究。

带领团队创建了“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领衔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和“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的“中国卷”,为我国的水稻、家鸡、家蚕等大型基因组,以及“非典”病毒等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基因组学规模化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中生物课本中的生物学家

高中生物课本中的生物学家

高中生物课本中的生物学家推荐文章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总结热度:新课标高考生物选修一考点热度:高中生物课本知识点热度:2017届人教版高考生物选修课本重点知识热度:高中生物必修课本第三章知识点热度:新教材中编入了许多有关生物科学发展史的内容,详细介绍了许多生物科学家,高中生物课本生物学家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课本生物学家总结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生物课本人物:必修一(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0、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1、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总结.doc

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总结.doc

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总结生物科学发展史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又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我为大家整理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简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生物课本人物:必修一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

酶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高考必备物理·化学·生物伟人及其成就总结

高考必备物理·化学·生物伟人及其成就总结

高中物理名人成就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2、英国科学家牛顿1683年,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1687年,发表万有引力定律;3、17世纪,伽利略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4、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6、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7、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

8、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9、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10、1752年,富兰克林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1、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2、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3、1841~1842年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

14、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15、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6、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17、1834年,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

18、1832年,亨利发现自感现象。

19、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20、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在生物学领域做出贡献的人

在生物学领域做出贡献的人

在生物学领域做出贡献的人
在生物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有很多,下面为你介绍其中两位:
-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曾经乘坐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

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

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 美国生物学家、医生萨顿(Sutton):他与德国生物学家鲍威尔各自独立发现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为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以及为后来摩尔根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发现现在被称为“Sutton-Boveri Theory”理论。

这些生物学家的研究成果对推动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人类认识和探索生命的奥秘做出了巨大贡献。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1、邹承鲁(1923~2006):江苏无锡人,生物化学家。

1958年,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

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路线,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做出了重要贡献。

2、威尔逊(E.B.Wilson,1856~1939):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

1905年他和斯特蒂文特确定了染色体同性别的关系,并提出XX为雌性,XY为雄性。

3、施莱登(M.J.Schleilden,1804~1881):德国人,植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8年,他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4、施旺(T.Schwann,1810~1882):德国人,动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9年,他发表了研究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5、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人,人体解剖学创始人。

1543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6、比夏(M.F.X.Bichat):法国人,解剖学家。

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7、虎克(R.Hooke,1635~1703):英国人,物理学家,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8、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人,博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发现了原生动物和细菌,并描述了细菌的3种类型。

9、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意大利人,解剖学家。

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1660年,他描述了蛙肺联结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证实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科学家实验方法结论总结
假说一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叫做假说-演绎法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19世纪中期,孟德尔用豌豆做了大量的杂交实验,在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记载和进行数学统计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杂种后代中出现一定比例的性状分离,两对及两对以上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子二代出现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现象。

他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而提出假说,并对性状分离现象和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现象作出尝试性解释。

然后他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用以检验假说,测交实验不可能直接验证假说本身,而是验证由假说演绎出的推论,即:如果遗传因子决定生物性状的假说是成立的,那么,根据假说可以对测交实验结果进行理论推导和预测;然后,将实验获得的数据与理论推导值进行比较,如果二者一致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如果不一致则证明假说是错误的。

当然,对假说的实践检验过程是很复杂的,不能单靠一两个实验来说明问题。

事实上,孟德尔做的很多实验都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后来又有数位科学家做了许多与孟德尔实验相似的观察,大量的实验都验证了孟德尔假说的真实性之后,孟德尔假说最终发展为遗传学的经典理论。

我们知道,演绎推理是科学论证的一种重要推理形式,测交实验值与理论推导值的一致性为什么就能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呢?原来,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真实地反映出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根据子一代的配子型必然地可以推导其遗传组成,揭示这个奥秘为演绎推理的论证过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揭示这个奥秘学生则难以理解“假说一演绎法” 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对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仍停留在知其然的状况。

2、1900年,3位科学家分别重新发现了孟德尔的工作,遗传学界开始认识到孟德尔遗传理论的重要意义。

如果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即基因确实存在,那么它到底在哪里呢?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即等位基因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

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之间明显的平行关系,提出假说: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也就是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曾经明确表示过不相信孟德尔的遗传理论,也怀疑萨顿的假说,后来他做了大量的果蝇杂交实验,用实验把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 X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证实了萨顿的假说。

由此可以看出,对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的探究历程,也是假说一演绎的过程。

3、DNA复制方式的提出与证实,以及整个中心法则的提出与证实,都是“假说一演绎法”的案例。

以DNA分子的复制方式的阐明为例。

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在发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那篇著名的论文的最后写道:“在提出碱基特异性配对的看法后,我们立即又提出了遗传物质进行复制的一种可能机理。

”他们紧接着发表了第2篇论文,提出了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假说:DNA分子复制时,双螺旋解开,解开的两条单链分别作为模板,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新链,因而每个新的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的一条链。

这种复制方式被称为半保留复制。

1958年,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设计了巧妙的实验,实验结果与根据假说一演绎推导的预期现象一致,证实了DNA的确是以半保留方式复制的。

4、遗传密码的破译是继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后,现代遗传学发展中的又一个重大事件。

自1953年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后,科学家就围绕遗传密码的破译开展了一系列探索。

美籍苏联物理学家伽莫夫提出的3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的设想。

克里克和他的同事通过大量的实验,以T4 噬菌体为材料,研究其中某个基因的碱基的增加或减少对其所编码的蛋白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只可能是遗传密码中的3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

但是他们的实验无法说明由3个碱基排列成的1个密码对应的究竟是哪一个氨基酸。

两位年轻的美国生物学家尼伦伯格和马太转换设计思路,巧妙设计实验,成功地破译了第1个遗传密码。

在此后的六七年中,科学家破译了全部的遗传密码,并编制出了密码子表。

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指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施旺就运用了类比方法。

首先,施莱登观察到细胞是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而把这个信息告诉了施旺,施旺意识到既然植物体如此,动物体也很可能如此。

因此,他广泛地对动物各种组织进行研究,发现动物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验证了上述推理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对上述事实材料进行归纳概括,建立了细胞学说。

2、DNA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沃森和克里克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认识到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呈螺旋型,于是他们推想:DNA结构或许也是螺旋型的。

根据这样的类比推理,他们对原来构建的DNA模型进行了修改,并与DNA分子的X射线照片进行对照,证实了该推理的正确性。

3、萨顿的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了类比推理法。

萨顿正是运用了此种科学方法,将看不见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的行为进行类比,根据其惊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一假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