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出度指导原则解读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是通过测定药物在一定时间内从固体制剂中溶出的含量来评价制剂的质量和性能。
这个试验在药物研发和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制剂的溶出速率和溶出度,从而指导制剂的优化和改进。
以下是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的技术指导原则:1.药物选取:选择溶出介质和试验条件时,应考虑药物的溶解性和性质。
药物的溶解度可以通过文献资料或初步试验来确定。
2.溶出介质: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溶出介质,一般选用仿生体液模拟消化道环境,如pH1.2酸性液体、pH4.5醋酸缓冲液或pH6.8磷酸盐缓冲液。
如果药物在上述介质中溶解度较低,可以添加适量的表面活性剂。
3.试验仪器:常见的溶出度试验仪器有旋转篮法、双槽法、胶囊法等。
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试验仪器。
4.试验条件:试验温度和搅拌速度是影响溶出度试验结果的重要因素。
一般可选择37℃恒温水浴,并设置适当的搅拌速度,通常为50-100转/分钟。
5.取样与检测:根据试验要求和所测药物的特性,确定取样时间和方法。
离线法和在线法都可以用于取样与测定。
离线法通常是取制剂各个时间点的溶液样品,通过适当的手段对样品进行分析。
在线法则是实时测定溶解度。
可通过利用紫外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仪器对取得的样品进行检测。
6.数据处理:溶出度试验通常得到的是药物释放曲线,对于不同制剂的溶出度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如计算平均溶出度和标准差等。
7.结果评价:根据药物的特性和要求,对于结果可以进行合理的评价。
可以比较不同制剂的溶出速率和溶出度;也可以将实验数据与相关标准进行比较,如中国药典中对于溶出度的规定。
总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包括药物选取、溶出介质选择、试验仪器选择、试验条件确定、取样与检测方法选择、数据处理和结果评价等。
根据这些原则,可以进行准确、可靠地评价固体制剂的溶出度,为制剂的优化和改进提供基础依据。
溶出度指导原则
附件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得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得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得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得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得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与疗效得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对溶出度试验得方法学、仪器与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得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得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得溶解以及在胃肠道得渗透。
由于药物得溶出与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与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得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得研发;3。
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与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与疗效得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得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得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得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与/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她人体试验用样品得体外溶出度数据、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得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无论就是新药还就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得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与/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得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得溶解性与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得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得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美国药典溶出度试验方法的建立与验证指导原则的解读
测定方法与验证-方法学验证
下降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
• 物理下降:难溶性物质的析出。用有关物质条 件进行测定,确认无杂质上升。
• 化学下降:用有关物质条件进行测定,确认有 杂质上升。
• -见光分解(可容忍),采用措施,避光操作。 • -溶出介质,根据具体情况,或更换介质,或
改变测定方法。 •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应注意溶出介质与流动相
(如体内生物利用度及其相关性等)
试验设计
取样点
目测检 视
滤膜
关键点
取样
离心
取样点
试验设计
速释制剂
缓释制剂
• 单点:15分 钟≥85%
• 多点:考察 上升区和平 台区。
• 速溶:关注 早期取样点。
• 慢溶:关注 后期取样点。
至少三点:
• 前期:防突 释。
• 中期:确定 体外释放分 布类型。
• 后期:释放 完全。
等) 7、有机溶媒(不推荐) 8、其他如:结肠、口腔、眼内释药等特殊介质
溶出介质
关于表面活性剂和有机溶剂
有机溶剂:在进行工艺摸索溶出比对时可以使 用,在拟定质量标准时不建议使用。 表面活性剂: 1)必要时可添加。 2)所使用浓度应在多水平进行考核。 3)应通过考核耐用性,确定是否规定表面活性 剂的纯度。 所用缓冲盐与酸的浓度如影响溶出效果时, 也应予以考察。
方 • 短时间加热 • 过滤
式 • 真空抽滤
溶出介质
酶
➢ 允许添加酶的原因:因明胶表面会产生交联, 影响溶出度测定结果,但在体内由于酶的作用, 不会影响药物的体内释放。
➢ 加酶的时机:当胶囊和明胶包衣片的溶出检查 结果不符合规定时,可在溶出介质中加入适量 的酶。
➢ 加酶的方式:pH小于6.8的可加胃蛋白酶,pH 大于等于6.8的可加胰酶重测。
溶出度指导原则范文
溶出度指导原则范文
一、溶出度概念
溶出度是指溶剂中溶解的物质的物质在指定条件下,按质量计结果在
份数计算的百分比。
它是用来衡量溶样中物质的数量,反映溶样的质量及
可溶性。
溶出度主要包括离子溶出度和游离溶出度。
二、溶出度指导原则
1、避免采用过多的溶剂。
溶液浓度过大可能会溶解容器,导致样品
损失。
2、避免掺加太多溶剂改变产品的浓度,以免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3、避免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进行溶解,以免减缓溶解过程,以节省
溶解时间及节约能源。
4、避免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进行溶解,以避免反应产物的挥发、氧化,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5、避免采用溶剂和样品之间有反应的溶剂,如过氧化氢对苯基物质
有氧化作用。
6、避免在无容器的情况下单独溶解样品。
溶解容器可以防止样品挥
发及污染,保持溶解剂的稳定性。
7、避免使用过多的溶剂,以免影响溶出度,增加费用支出。
8、不要在溶解过程中直接加热,而是使用间歇加热的方法,以保证
溶解和溶出度的一致性。
9、使用恒功率加热,以节省加热时间,加快溶解速率,提高溶出度。
10、控制溶剂、溶解温度、溶解剂量,以优化溶出度。
对《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的解读
附件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的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的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对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
由于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的研发;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的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他人体试验用样品的体外溶出度数据。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无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和/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溶出度指导原则001
度。溶出度是固体制剂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指标。 测定溶出度的目的: 评价药物质量的一个内在指标,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 中崩解和溶出的体外试验法。 评价固体制剂生物利用度的体外方法,作为制剂质量控制的一种手 段,使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品种或同一厂家生产的不同批号的药品 能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生物等价,该试验能有效的区分同一种药物生 物利用度的差异。 生物利用度:是人或动物服药后通过血或尿中药物浓度的测定来反 映药物制剂在体内可能被吸收利用的程度进而推断疗效,从理论上 讲,药物的体内试验和临床研究才是评价制剂的最根本和最可靠的 依据,因生物利用度实验费时,费钱 费精力,在产品研发阶段即 采用溶出度的实验方法来代替,一般认为仿制药做到体外溶出相似 了,那么生物利用度等效的几率也高。
单点检测:可作为常规的质量控制方法,适用于快速溶出的高溶解性药物制剂。
两点或多点检测 (1)可反映制剂的溶出特征。 (2)作为某些类型药物制剂的常规质量控制检验(如卡马西平等水溶性差且缓 慢溶解的药物制剂)。 采用两点或多点溶出度检测法,能更好地反映制剂的特点,有助于质量控制。
新化合物制剂溶出度标准的建立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 (Amidon 1995): 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 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 3类:高溶解性于高溶解度、高渗透性(1类)药物及某些情况下的高溶解度、低通渗透性(3 类)药物,如其15 min内在0.1N HCI中的溶出度超过85%的前提下,药物的生物 利用度不受溶出行为的限制。即制剂的行为与溶液相似,一般情况下认为该药物 不应存在生物利用度问题。如果药物溶出比胃排空时间慢,建议在多种介质中测 定多个时间点的溶出度曲线。(在0.1N HCI中15分钟内的溶出度不少于85%,可不 进行溶出曲线的研究)
fda 溶出度指导原则
fda 溶出度指导原则溶出度是指药物从片剂、胶囊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溶出度是评价药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FDA进行药品审评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指导原则旨在提供关于溶出度试验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溶出度试验的目的溶出度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评估药品在体内吸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通过溶出度试验,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释放行为,预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效学性质。
此外,溶出度试验还可以用于比较不同制剂的差异,以确保药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溶出度试验的方法1. 仪器:使用符合标准的溶出度测定仪,能够准确地测量药物的溶出度。
2. 溶剂:使用规定的溶剂,如水、缓冲液或模拟胃液等。
3. 样品:取适量的药品制剂,按照规定的条件进行试验。
4. 试验条件:试验条件应符合药品审评的相关规定,如转速、温度、介质等。
5. 分析方法:使用合适的方法对药物进行分析,如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
溶出度试验的结果分析1. 数据处理: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药物的溶出度数据。
2. 结果评估:根据溶出度数据评估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如果药物的溶出度不符合规定,需要对生产工艺进行调整或改进。
3. 文件记录:对试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并整理成完整的报告,以便于药品审评和管理。
溶出度试验的注意事项1. 试验前应对仪器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严格遵守试验条件,不得随意更改或调整。
3. 在试验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和记录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和报告。
4. 试验结束后应对样品进行妥善处理和保存,以便于后续分析和研究。
溶出度试验是评价药品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导原则提供了关于溶出度试验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旨在帮助制药企业进行药品研发和质量控制。
在进行溶出度试验时,应遵守相关法规和指导原则,确保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应关注试验过程中的细节和注意事项,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目的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为评价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有效成分溶出度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以保障口服药物的质量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技术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片剂、丸剂、胶囊剂等,以及其他以饮片、胶囊、胶丸剂开发的普通口服固体制剂。
三、检验质量指标1、溶出度:采用USPⅢ 样品水中的溶出得率(RSD)检测溶出度,允许范围为:(1)小于等于 75 %的药物的RSD的大小不超过15 %,2、溶出条件:将样品测试在37 ± 2 ℃的USPⅢ样品水中,用100rpm搅拌,30min 或按药物特性调整试验时间,RSD计算时用同一批样品测试三次以上。
3、测定精密度:测试结果须符合 USP 31标准二项,在RSD 重复性辨别水平即中位数/平均值(Mean/MED)大于等于 0.8 ,重复性至少在 0.8 与 1 之间,在这个范围内重复性应往低偏。
四、试验器具1、试验仪器:微电脑控温计,振荡乳化机,内置搅拌器。
2、试验用具:自动搅拌分析仪(型号),溶出度取样器,浓度流量计,25 mL 水分析比色杯,pH 测定仪。
五、试验步骤1、准备材料:按照规定量,制备测试用样品及样品水,称取称量试样的量取大小应一致,称量的准确性不低于百分之二。
2、无菌操作:在室温条件下,用酒精对仪器、试具进行消毒,样品用无菌的玻璃容器装好,若有要求,用无菌取样器取样,防止样品污染。
3、样品稳定性检验:不少于20.0g样品放入25mL样品水中,用内置搅拌器取速度100rpm,温度37 ± 2 ℃,持续搅拌 30min ,每 5min取样,检查样品质量和变异程度。
4、样品测试:将检测仪设定搅拌器取速度100rpm,温度37±2 ℃,取样时间30min,把样品放入样品量取比,测试质量指标,计算RSD,测试结果不应低于技术指标要求的范围。
5、统计结果:检测结果由试验室负责人统计,并签字确认,结果存放在文件库中。
溶出度指导原则001讲解
4.计算受试和参比样品拟合模型参数的MSD(多变量统计矩)。
5.确定受试与参比样品间溶出差异的90%置信区间。
6.比较置信区间与相似性限度。如果置信区间落在相似性限度内,可认为受试与 参比样品具有相似的溶出曲线。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上市后变更的溶出度研究 处方变更,建议在多种介质中进行溶出比较试验。 生产场所的变更、放大设备变更和较小的工艺变更,溶出度试验应足以确认产品 质量和性能是否有改变。推荐采用非模型依赖相似因子(f2)方法进行溶出度的 对比研究,以确认变更前后产品质量是否一致。
溶出曲线的比较
采用非模型依赖法或模型依赖方法进行溶出曲线的比较。 (一)非模型依赖法 1. 非模型依赖的相似因子法 采用差异因子(f1)或相似因子(f2)来比较溶出曲线是一种简单的非模型依赖 方法。差异因子(f1)法是计算两条溶出曲线在每一时间点的差异(%),是衡 量两条曲线相对偏差的参数,计算公式如下:
3.测定这些受试样品的生物利用度及体内外关系。
采用绘图方法确定的药品溶出度标准可更好地确保稳定的药品质量和性能。根据 研究的样品数,绘图研究可提供体内外相关性信息和/或体内数据与体外数据间 的关系。
溶出度标准的建立
体内-体外相关性 1)通过体外溶出度测定就可区分合格和不合格的产品。溶出度合格的产品应是 体内生物等效的产品,而不合格的产品则不具有生物等效性。
溶出度标准的建立
绘图或效应面优化法 绘图法是确定关键生产变量(CMV)与体外溶出曲线及体内生物利用度数据效 应面之间相关性关系的过程。该方法的目的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溶出度标准,保 证符合标准的药品具有生物等效性。 1.采用不同的关键生产参数制备两个或更多的样品制剂,并研究其体外溶出特征。
2024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2024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
溶出度测定是对固体制剂口服表征性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指标,也是检测其合格性和质量的重要技术指标。
溶出度测定是评价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是了解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质量的重要依据。
溶出度测定主要是采用溶出试验的方法,借助于一定的机械和化学方法,一定条件下观察颗粒样品的溶出情况,用来研究口服固体制剂在表征性能的有效性。
二、溶出度试验方法
1.溶出度试验仪选择
溶出度测定仪要考虑口服固体制剂的粒径、溶解性、溶出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
根据国家药品检验检测标准,溶出度测定采用静态法,溶出度测定仪主要是由微处理器控制,有控温、搅拌、温度控制和液阻洗器等组成。
2.溶出度测试介质的选择
溶出度测定所采用的溶出介质要求稳定,不含有有机溶剂和离子。
普通固态制剂溶出度测试采用的溶出介质主要有蒸馏水、乙醇、正己烷,其对普通固体制剂溶出度有一定的影响。
3.测试条件的确定
测定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时,除必要的仪器条件外,还要求控制温度和搅拌速度,温度一般选取37℃,搅拌速度为50rpm,搅拌时间为30min。
4.样品的准备
根据测试试验中选择的溶出介质的不同。
溶出度指导原则001讲解
溶出度指导原则001讲解溶出度指导原则是药物溶出度测定的一项重要原则,它可用于评价药物的体外释放行为以及药物在体内的溶出特性。
溶出度指导原则是在确保药物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对药物溶出度的要求和评价标准进行规范和指导的一种方法。
以下是溶出度指导原则001的详细讲解。
1.溶出介质的选择:溶出介质的选择对于药物溶出度测定非常重要。
通常情况下,溶出介质应选择仿真胃液、仿真肠液、模拟粪便液等与人体胃肠环境相似的介质。
同时,还需考虑药物的性质,如酸性药物应使用酸性介质进行溶出度测试。
2.溶出速度的控制:溶出速度的控制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药物从固体制剂中溶出的速度。
溶出速度的选择要考虑药物的性质、制剂的缓释性质以及治疗需求。
一般来说,药物的溶出速度应当在一定时间段内达到一定的百分比,以确保药物能够及时有效地释放。
3.溶出曲线的评价:溶出曲线是描述药物溶出度的重要指标,常用来评价溶出速度和药物释放的特征。
评价溶出曲线时需要注意评估药物的初始溶出速度、溶出平台的稳定性以及药物的溶出度。
溶出曲线通常以药物溶出百分比(如累积溶出百分比)作为纵坐标,以时间作为横坐标。
4.溶出度的合理性评价:对于药物溶出度的合理性评价主要包括初始溶出速度、溶出百分比、溶出平台的稳定性等指标的测定和评价。
同时,还需要结合药物的性质、制剂的特点以及治疗需求来进行综合评价,确保药物的溶出度符合药物的治疗需要。
5.溶出度与生物等效性的关系评估:药物的溶出度与其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因此,需要通过溶出度测试来评估药物的生物等效性。
一般来说,如果两种制剂的溶出度在一定时间段内相似,并且符合一定的标准,可以认为它们具有相同的生物等效性。
总结起来,溶出度指导原则001主要包括了溶出介质的选择、溶出速度的控制、溶出曲线的评价、溶出度的合理性评价以及溶出度与生物等效性的关系评估。
这些原则的制定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在药物溶出度测定时更加科学、准确地进行实验,从而为药物的研发和疗效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指导原则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指导原则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指导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溶出度的合理设置:根据制剂的特点和治疗需要,确定合理的溶出度指标。
一般来说,溶出度应能够满足药物在体内的释放要求,但不能过高,避免过快释放导致药物过量。
2. 溶出介质的选择: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适当的溶出介质。
常用的溶出介质包括模拟胃肠液、模拟溶液等。
选择合适的溶出介质可以更好地模拟体内环境,提高溶出度测试的可靠性。
3. 溶出条件的确定:根据药物的特性和国家规定,确定合适的溶出条件。
溶出条件包括溶出介质的体积、溶解温度、搅拌速度等。
这些条件应能够准确反映制剂在体内的行为,保证结果的可比性和准确性。
4. 溶出度的测试方法:选择合适的溶出度测试方法,如动力法、静态法等。
测试方法应能够准确、可重复地测定溶出度,同时保证测试成本的控制。
5. 溶出度的评价和比较:根据溶出度数据对不同制剂进行评价和比较。
评价溶出度的主要指标包括溶出度曲线的形态、溶出速度和溶出度平均值等。
比较不同制剂的溶出度可以为制剂改进和优化提供依据。
总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指导原则旨在通过合理设置溶出度指标、选择适当的溶出介质、确定合适的溶出条件、采用
合适的测试方法以及进行溶出度的评价和比较,保证制剂的质量和疗效。
溶出度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溶出度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一、引言药物溶出度是指药物在给定条件下从药物制剂中释放出来的量。
它是评价药物制剂溶解度和释放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溶出度方法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溶出度测定方法,根据药物在溶液中的浓度变化来评估溶出度。
溶出度方法在药物研究和制剂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溶出度方法的基本原理溶出度方法基于药物在给定条件下从固体制剂中释放出来的速度和量,通过测定溶液中药物的浓度变化来评估药物的溶出度。
常用的溶出度方法有体外溶出法、离子选择电极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三、实验步骤1. 准备样品:将药物制剂称取一定量,根据需要进行粉碎或筛分处理,使其颗粒大小均匀。
同时准备适量的溶媒,如水、生理盐水或其他缓冲液。
2. 设置实验条件:根据要测定的药物特性和制剂类型,确定溶出度实验的温度、转速、溶液体积等参数。
3. 装填样品:将样品放置于溶出度仪器中的样品室中,固定好样品舱,使样品与溶液充分接触。
4. 开始实验:根据实验条件设定好溶出度仪器,启动实验。
溶出度仪器会自动维持设定的温度和转速,并根据设定的时间间隔采集样品溶出液。
5. 采集样品:根据设定的时间间隔,及时采集样品溶出液。
注意避免采样时对样品舱的干扰,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6. 分析样品:采集的样品溶出液可以通过光谱法、色谱法、滴定法等方法进行分析,测定药物的浓度或溶出度。
7. 数据处理:根据测得的溶出度数据,计算溶出度曲线和溶出度指标,如溶出度百分比、溶出度速率等。
四、数据分析方法1. 溶出度曲线分析:根据实验测得的溶出度数据绘制溶出度曲线,观察曲线的形状、斜率和稳定性,评估药物溶出的特性。
2. 溶出度指标计算:根据实验测得的溶出度数据,计算溶出度百分比、溶出度速率等指标,与已知的药物溶出度标准进行比较,评价药物制剂的溶解性能。
五、验证药物溶出度的指导原则1. 选择适当的溶出度方法:根据药物特性和制剂类型选择合适的溶出度方法,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指导原则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指导原则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指导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溶出度测试方法:选择合适的溶出度测试方法,常用的方法包括离子溶出测定法、颗粒浸泡测定法、置换测定法等。
根据制剂的性质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
2. 溶出介质:选择适当的溶出介质,一般选择符合制剂特性的模拟消化液、生理盐水、缓冲溶液等。
要根据制剂的具体要求和药物的特性进行选择。
3. 溶出速度:根据制剂的特性和需要,确定合适的溶出速度,一般可以参考溶出曲线上的80%溶出时间。
4. 方法验证:建立合适的溶出度测试方法,并进行方法验证,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溶出度数据分析:根据溶出度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溶出度曲线、溶出度速率和溶出度度的计算和统计处理。
6. 稳定性研究:对制剂的溶出度进行稳定性研究,了解制剂在不同条件下的溶出度变化情况,为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总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指导原则主要是根据制剂的性质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和溶出介质,并确定合适的溶出速度,同时进行方法验证和数据分析,最终得出制剂的溶出度结果,为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溶出度与释放度方法应用指导原则
溶出度与释放度方法应用指导原则
1、选择合适的模拟液:模拟液的pH值必须与受试药物的最终用药体
内溶液的pH值相近,如非用pH不可掌握,可以选用普通pH值为7.4的
生理盐水为模拟液;受试药物在模拟液中的溶解度与其在体内溶液中的溶
解度有一定的关系,模拟液中溶解度越高,在体内溶液中的溶解度就越高,反之亦然。
2、选择合适的受试药物:受试药物的浓度应尽量接近受试药物的最
终用药体内释放浓度,使实验结果更容易被模拟。
3、确定相容性:在溶出度与释放度测定实验中,容器的材料对实验
结果有很大影响,要评估容器材料对受试药物的溶出度及释放度的影响,
可以采用相容性试验法;若实验结果表明容器材料与受试药物相容,则可
以安全地使用该容器材料进行实验。
4、确定所需实验时间:由于溶出度与释放度测定实验的耗时较长,
考虑到受试药物在实验过程中的稳定性,因此,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实验的
时长是很重要的。
5、确定所需实验温度:溶出度与释放度测定实验中,由于温度会影
响受试药物的溶解度,因此,实验温度应尽量靠近体内释放温度。
溶出度指导原则解读
溶出度指导原则解读1.溶出度测试方法:溶出度测试方法应符合标准,如美国药典(USP)或欧洲药典(EP)中的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了合适的试剂、溶液条件和标准设备,以确保数据的可比性和准确性。
2.试剂选择:在溶出度测试中,使用的试剂应与实际使用条件相似,以确保测试结果能够准确地反映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溶解性能。
试剂的选择应基于药物的特性,如溶解度、酸碱性等。
3.测试时间:溶解度测试中,测试时间的选择应基于药物的溶解特性。
一般来说,测试时间应足够长,以获取药物在一定时间内的溶解率数据。
测试时间的选择应根据药物的特性和制剂的设计要求,如缓释剂型可能需要较长的测试时间。
4.溶液条件:溶出度测试中,溶液条件的选择应考虑药物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生理环境。
溶液的pH值、温度和流动条件应符合实际使用条件,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5.结果解释:根据溶出度测试的结果,可以评估药物制剂的溶解性能和生物等效性,以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的药效。
溶出度测试结果可以与相应的参考品相比较,以判断药物制剂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溶出度指导原则的目的是确保药物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可用性。
它有助于制药企业确定适当的工艺参数和质量控制标准,以确保药物制剂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同时,溶出度指导原则也有助于监测市场上的药物产品质量,从而保护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总之,溶出度指导原则是一项重要的药物质量评估指标,它对于确保药物制剂的有效性和可用性至关重要。
在药物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遵循溶出度指导原则可以确保药物产品的一致性和质量,从而保护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溶出指导原则
附件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得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得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得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得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得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与疗效得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对溶出度试验得方法学、仪器与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得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得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得溶解以及在胃肠道得渗透。
由于药物得溶出与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与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1。
评价药品批间质量得一致性;2。
指导新制剂得研发;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与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与疗效得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得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得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得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与/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她人体试验用样品得体外溶出度数据。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得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无论就是新药还就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得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与/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得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得溶解性与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得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得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pmda溶出指导原则名称
PMDA溶出指导原则名称一、PMDA溶出指导原则概述PMDA溶出指导原则,全称为“日本医药品和医疗器械综合机构溶出指导原则”,是日本对药品溶出度试验进行规范和指导的文件。
该原则旨在确保药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促进药品研发、生产和监管的规范化。
溶出度试验是评估药品释放性能的重要手段,对于判断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PMDA原则的发展历程PMDA溶出指导原则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
早在1976年,日本就发布了第一版溶出度指导原则,随着药品监管要求的不断提高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该原则经历了多次修订和完善。
近年来,随着国际药品监管合作的加强,PMDA溶出指导原则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成为国际药品监管领域的重要参考文件之一。
三、PMDA原则的核心内容PMDA溶出指导原则的核心内容包括溶出度试验的基本要求、方法和设备、样品处理、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等方面。
该原则要求在进行溶出度试验时,必须明确试验目的、试验条件、溶解介质、取样时间、数据处理方法等要素,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该原则还对溶出度试验的设备和操作规范进行了详细规定,以确保试验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四、PMDA原则在药品监管中的应用PMDA溶出指导原则在日本药品监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药品注册和审评阶段,药品申请人需要按照该原则的要求进行溶出度试验,以确保药品的质量和有效性。
在药品生产和质量控制阶段,制药企业需要遵循该原则,对药品的溶出度进行监控,以确保药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药品进口和出口方面,PMDA溶出指导原则是日本对外国药品进入日本市场的质量要求之一,也是国际药品监管合作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药品上市后监管和再评价阶段,该原则也是对药品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五、PMDA原则对制药行业的影响PMDA溶出指导原则对日本的制药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原则的制定和实施促进了日本制药企业对于药品质量的重视,推动了企业加强自身研发和生产能力的建设。
兽药溶出指导原则
兽药溶出指导原则
兽用普通内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征术意见稿)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这可能涉及对设备、材料、人员等方面的指导。
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的方法,这可能包括对不同兽药的溶出度特性的研究,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性制定相应的溶出度标准。
3.溶出曲线比较的统计学方法,这可能涉及如何利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不同批次或不同生产工艺的善药的溶出曲线,以确保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这可能包括对豁免条件的确定、对体外溶出度试验的要求等方面的指导。
5.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兽药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这也可能包括对试验方法、频率、数据处理等方面的指导。
在实际应用中。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该指导原则。
此外,兽药溶出指导原则可能随时间而发生变化。
请以最新版本为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的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的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对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
由于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的研发;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的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他人体试验用样品的体外溶出度数据。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无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和/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在37±1℃下,测定最高剂量单位的药物在250mL pH 值介于1.0和8.0之间的溶出介质中的浓度,当药物的最高剂量除以以上介质中的药物浓度小于或等于250mL时,可认为是高溶解性药物。
一般情况下,在胃肠道内稳定且吸收程度高于85%或有证据表明其良好渗透性的药物,可认为是高渗透性药物。
在禁食状态下,胃内滞留(排空)T50%时间为15∼20分钟。
对于高溶解性-高渗透性(1类)及某些情况下的高溶解性-低渗透性(3类)药物制剂,以0.1mol/L HCl 为介质,在适当的溶出度试验条件下,15 分钟的溶出度大于85%时,可认为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不受溶出行为的限制,即制剂的行为与溶液相似。
在这种情况下,胃排空速度是药物吸收的限速步骤。
如果药物制剂溶出比胃排空时间慢,建议在多种介质中测定溶出曲线。
对于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溶出是药物吸收的限速步骤,有可能建立较好的体内外相关性。
对于此类制剂,建议在多种介质中测定溶出曲线。
对于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3类),渗透是药物吸收的限速步骤,可能不具有好的体内外相关性,吸收程度取决于溶出速率与肠转运速率之比。
对于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制备口服制剂比较困难。
四、溶出度标准的建立建立体外溶出度标准的目的是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并提示可能的体内生物利用度问题。
对于新药申请,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试验样品、关键生物利用度试验和/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数据以及药品研发过程中的经验,确定溶出度标准。
如果稳定性研究批次、关键临床试验批次及拟上市的样品生物等效,也可根据稳定性研究用样品的数据制定溶出度标准。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根据可接受的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数据,确定溶出度标准。
一般仿制药的溶出度标准应与参比制剂一致。
如果仿制药的溶出度与参比制剂存在本质差异,但证明体内生物等效后,该仿制药也可建立不同于参比制剂的溶出度标准。
建立了药品的溶出度标准后,药品在有效期内均应符合该标准。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可采用下列两种溶出度控制方法:1.单点检测可作为常规的质量控制方法,适用于快速溶出的高溶解性药物制剂。
2. 两点或多点检测(1)可反映制剂的溶出特征。
(2)作为某些类型药物制剂的常规质量控制检验(如卡马西平等水溶性差且缓慢溶解的药物制剂)。
采用两点或多点溶出度检测法,能更好地反映制剂的特点,有助于质量控制。
(一)新化合物制剂溶出度标准的建立考察药物制剂的溶出度特征应考虑药物的pH-溶解度曲线及pKa,同时,测定药物的渗透性或辛醇/水分配系数可能有助于溶出方法的选择和建立。
应采用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的溶出度数据作为制定溶出度标准的依据。
如果拟上市样品与关键临床试验中所用样品处方存在显著差异,应比较两种处方的溶出曲线并进行生物等效性试验。
应在适当、温和的试验条件下进行溶出度试验,比如篮法50∼100 转/分钟或桨法50∼75转/分钟,取样间隔15分钟,获得药品的溶出曲线,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对于快速溶出的药物制剂,可能需要以10分钟或更短的间隔期取样,以绘制获得完整的溶出曲线。
对于高溶解性(BCS 1类和3类)和快速溶出的药物制剂,大多数情况下,标准中采用单点控制即可,取样时间点一般为30~60分钟,溶出限度通常应为不少于70%~85%。
对于溶出较慢或水溶性差的药物(BCS 2类),根据疗效和/或副作用的特点,可采用两点检测法进行药品的溶出控制,第一点在15分钟,规定一个溶出度范围,第二个取样点(30、45或60分钟)时的溶出量应不低于85%。
药品在整个有效期内均应符合制定的溶出度标准。
如果制剂的溶出特性在储存或运输过程中发生改变,应根据该样品与关键临床试验(或生物等效试验)用样品的生物等效性结果,决定是否变更溶出度标准。
为了保证放大生产产品以及上市后发生变更的产品持续的批间生物等效性,其溶出曲线应与获得审批的生物等效批次或关键临床试验批次的溶出曲线一致。
(二)仿制药溶出度标准的建立根据参比制剂是否有公开的溶出度试验方法,可考虑以下三种仿制药溶出度标准建立方法:1.中国药典或国家药品标准收载溶出度试验方法的品种建议采用中国药典或国家药品标准收载的方法。
应取受试和参比制剂各12片(粒),按照15分钟或更短时间间隔取样,进行溶出曲线的比较。
必要时,应进行不同溶出介质或试验条件下的溶出度试验,并根据试验数据确定最终的溶出度标准。
复方制剂的国家药品标准未对所有成分进行溶出度测定时,应对所有成分进行溶出研究并确定在标准中是否对所有成分进行溶出度检查。
2.国家药品标准未收载溶出度试验方法但可获得参考方法的品种建议采用国外药典或参比制剂的溶出度测定方法,应取受试和参比制剂各12片(粒),按照15分钟或更短时间间隔取样,进行溶出曲线的比较。
必要时,应进行不同溶出介质或试验条件下的溶出度试验,并根据试验数据确定最终的溶出度标准。
3.缺乏可参考的溶出度试验方法的品种建议在不同溶出度试验条件下,进行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溶出曲线的比较研究。
试验条件可包括不同的溶出介质(pH值1.0∼6.8)、加入或不加表面活性剂、不同的溶出装置和不同的转速。
应根据生物等效性结果和其他数据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特例-两点溶出试验对于水溶性较差的药物(如卡马西平),为保证药品的体内行为,建议采用两个时间点的溶出度试验或溶出曲线法进行质量控制。
(四)绘图或效应面法绘图法是确定关键生产变量(CMV)与体外溶出曲线及体内生物利用度数据效应面之间相关性关系的过程。
关键生产变量包括可显著影响制剂体外溶出度的制剂处方组成、工艺、设备、原材料和方法的改变(Skelly 1990, Shah 1992)。
该方法的目的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溶出度标准,保证符合标准的药品具有生物等效性。
已有几种试验设计可用于研究CMV对药品性能的影响。
其中一种方法如下:1.采用不同的关键生产参数制备两个或更多的样品制剂,并研究其体外溶出特征;2.采用一定受试者(比如n≥12),对具有最快和最慢溶出度特征的样品与参比制剂或拟上市样品进行体内对比试验;3.测定这些受试样品的生物利用度及体内外关系。
具有极端溶出度特征的样品亦称为边缘产品。
如果发现具有极端溶出度特征的样品与参比制剂或拟上市样品具有生物等效性,则将来生产的溶出特征符合规定的产品可保持生物等效。
通过此项研究,可以为溶出度限度的合理设定提供依据。
采用绘图方法确定的药品溶出度标准可更好地确保稳定的药品质量和性能。
根据研究的样品数,绘图研究可提供体内外相关性信息和/或体内数据与体外数据间的关系。
(五)体内-体外相关性对于高溶解性(BCS 1类和3类)药物,采用常规辅料和生产技术制备的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建立体内外相关性较为困难。
对于水溶性差(如BCS 2类)的药物,有可能建立体内外相关性。
对于一种药物制剂,如果能够建立其体内体外相关性,则采用溶出度试验来预测药物制剂体内行为的质控意义就会显著提高,通过体外溶出度测定就可区分合格和不合格的产品。
溶出度合格的产品应是体内生物等效的产品,而不合格的产品则不具有生物等效性。
为建立药品的体内体外相关性,应该至少得到三批具有不同体内或体外溶出行为的样品数据。
如果这些样品的体内行为不同,可以通过调整体外溶出度试验的条件,使体外的数据能够反映体内行为的变化,从而建立体外-体内相关性。
如果这些批次的体内行为没有差异,但体外溶出特性有差别,则可能需要通过调整溶出度试验条件使其体外测定结果相同。
大多情况下,体外溶出度试验比体内试验具有更高的灵敏性和更强的区分能力。
因此,从质量保证的角度,建议采用较灵敏的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这样可以在药品的体内行为受到影响之前及时发现药品质量的变动。
(六)溶出度标准的验证和确认一种体外检验方法的验证,可能需要通过体内研究来确认。
在此情况下,应选用处方相同但关键工艺参数不同的样品开展研究。
制备两批体外溶出行为不同的样品(绘图法),进行体内测试。
如果两批样品显示了不同的体内行为,则可认为该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得到了验证。
但如果两批样品的体内行为没有差异,则可认为在绘图法中得到的溶出度数据作为溶出限度的合理性得到确认。
总之,需要对溶出度标准进行验证或者确认。
五、溶出曲线的比较药品上市后发生较小变更时,采用单点溶出度试验可能就足以确认其是否未改变药品的质量和性能。
发生较大变更时,则推荐对变更前后产品在相同的溶出条件下进行溶出曲线比较。
在整体溶出曲线相似以及每一采样时间点溶出度相似时,可认为两者溶出行为相似。
可采用非模型依赖法或模型依赖方法进行溶出曲线的比较。
(一)非模型依赖法1. 非模型依赖的相似因子法采用差异因子(f1)或相似因子(f2)来比较溶出曲线是一种简单的非模型依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