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合集下载

江苏省2007年气候公报

江苏省2007年气候公报

江苏省2007年⽓候公报江苏省2007年⽓候公报综述2007年全省年平均⽓温继去年创纪录之后⼜刷新纪录,达到16.4℃,较常年偏⾼1.5℃,是1951年有⽓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值,其中冬、春季⽓温异常偏⾼。

年降⽔量较常年略偏多,但时空分布不均,变化起伏⼤,降⽔主要集中在汛期,占全年69%,汛期暴⾬频发,降⽔强度⼤,主要降⾬带在淮河流域,局部地区出现较严重洪涝。

⽇照时数较常年略偏少,尤其是12⽉偏少显著。

2007年江苏省⽓象灾害较多,影响较重,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因⽓象灾害死亡130⼈,其中雷电和⼤雾死亡⼈数为近⼏年之最。

主要灾害性天⽓有暴⾬、雷电、⼤雾、寒潮、台风、冰雹、龙卷、⼲旱、飑线、⼤风等。

今年对农业、旅游、林业等⾏业为较好的⽓候年景,对海盐、渔业等⾏业⽓候年景较差。

第⼀章⽓候概况⼀、⽓温1、年平均⽓温较常年偏⾼1.5℃,为1951年来最⾼值全省各站年平均⽓温(2007年1⽉~2007年12⽉)15.1(赣榆)~18.1(苏州)℃(见图1),呈南⾼北低分布,较常年偏⾼0.9(泗洪)~2.2(靖江、南通、昆⼭、苏州)℃(见图2)。

南京年平均⽓温17.4℃,⽐常年偏⾼1.9℃,为1951年来最⾼值。

2007年全省平均⽓温16.4℃,⽐常年同期偏⾼1.5℃,为1951年来最⾼值,异常度值为1.95,属显著偏⾼年份。

其中淮北地区年平均⽓温15.6℃、江淮之间年平均⽓温16.3℃、苏南地区年平均⽓温17.5℃,均为1951年来最⾼值。

图1 江苏省2007年1~12⽉平均⽓温(℃)分布图图2 江苏省2007年1~12⽉平均⽓温距平(℃)分布图2、冬季、春季⽓温异常偏⾼,为1951年来同期最⾼值冬季(2006年12⽉~2007年2⽉)全省各站平均⽓温为3.1(丰县)~7.1(苏州)℃,与常年同期相⽐偏⾼1.3(如皋、宜兴)~2.6(靖江)℃,全省冬季平均⽓温5.2℃,⽐常年偏⾼2.2℃,为1951年来同期最⾼值。

2号线-002-第二章++项目建设必要性与紧迫性分析

2号线-002-第二章++项目建设必要性与紧迫性分析

第二章 项目建设必要性与紧迫性分析2.1 苏州市经济与财力分析2.1.1 历史与现状(一)历史沿革苏州古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1981年2月,国务院在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将苏州市同北京市、杭州市、桂林市一起列为全国4个重点环境保护城市。

1982年2月,苏州市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1985年5月,国务院批准苏州市和所属6县(市)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3年4月,苏州市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

2000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至2010年)》,确定苏州的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二)区划范围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南部,北纬30°46′~32°02′,东经120°11′~121°16′。

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傍无锡,北依长江。

全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古城区14.2平方公里。

全市平原占54.8%,水面占42.5%,丘陵占3%,平均海拔4米左右。

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京杭运河贯通南北,望虞河、娄江、太浦河等连接东西,太湖、阳澄湖、昆承湖、淀山湖镶嵌其间。

苏州为江苏省辖市,下辖常熟、张家港、昆山、吴江、太仓5个县级市,市区下辖沧浪、平江、金阊、吴中、相城5个区和苏州高新区(虎丘区)、苏州工业园区。

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210.2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24.43万人、暂住人口585.8万人;市区常住人口424.01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35.30万人,暂住人口188.71万人,城市化水平为65.6%。

(三)城市特色苏州古城始建至今已有2500多年,目前仍坐落在春秋时代的原址上,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的独特风貌。

江苏省苏州市统计年鉴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数据:2-1 全市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江苏省苏州市统计年鉴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数据:2-1 全市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97.88 516.25
65.09 469.16 241.46 227.70
96.31 860.77
88.91 779.41 414.93 364.48
527.25 99.94 0.28 0.06
342.56 191.98 108.69
37.71 4.18
563.79 99.89 0.57 0.11
Junior College and Above
Junior College
大学本科 研究生 城乡人口 城镇人口 乡村人口
Undergraduate College Graduate College Population by Residence Urban Population Rural Population
108.24 419.29
146.01 418.35
11.39 0.52
387.73 291.49
53.21 4.60
732.95 313.04
Proportion
(%)
Minority Nationalities
Proportion
(%)
Population with Various Education Attainments (10 000 persons)
Primary School
Junior Secondary School
Senior Secondary School and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
表2-1 全市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MAIN DATA OF THE PREVIOUS CENSUS
指 标
Item
常住人口
(万人)

2007年各地市GDP总量及人均统计表

2007年各地市GDP总量及人均统计表

无锡市 苏州市 杭州市 湖州市 嘉兴市 舟山市 宁波市 绍兴市 衢州市 金华市 台州市 温州市 丽水市 合肥市 宿州市 淮北市 亳州市 阜阳市 蚌埠市 淮南市 滁州市 马鞍山市 芜湖市 铜陵市 安庆市 黄山市 六安市 巢湖市 池州市 宣城市 福州市 南平市 莆田市 三明市 泉州市 厦门市 漳州市 龙岩市 宁德市 南昌市 九江市 景德镇市 鹰潭市 新余市 萍乡市
12966 11271 8435 4741 9249 15030 13238 4970 4084 10111 10375 20565 25683 20159 27722 14323 5125 15698 17485 17485 53796 6223 43000 54390 22161 14784 39017 31528 26483 23040 40435 35211 46755 6501 11257 7446 8341 8962 14562 6634 5794 8544 3799 4180
2774 1430 527 420 652 1174 1101 1003 1758 1025 1560
3275 1700 615 540 765 1368 1311 1200 2111 1213 1880
江苏省 江苏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浙江省 安徽省 安徽省 安徽省 安徽省 安徽省 安徽省 安徽省 安徽省 安徽省 安徽省 安徽省 安徽省 安徽省 安徽省 安徽省 安徽省 安徽省 福建省 福建省 福建省 福建省 福建省 福建省 福建省 福建省 福建省 江西省 江西省 江西省 江西省 江西省 江西省
302 225 155 181 348 241 562 230 125 307 273 726 201 281 429 328 125 226 129 129 971 88 553 173 261 111 131 249 151 195 271 558 53 582 916 468 522 523 799 454 501 774 267 349

苏州市政府关于苏州市2007年政府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通报

苏州市政府关于苏州市2007年政府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通报

苏州市政府关于苏州市2007年政府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的通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苏州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08.03.27
•【字号】苏府[2008]31号
•【施行日期】2008.03.27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机关工作
正文
苏州市政府关于苏州市2007年政府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通报
(苏府〔2008〕31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2007年年初,根据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市政府将2007年八个方面的工作重点分解为12项工作目标和29项具体工作任务,明确由各有关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分别负责落实。

一年来,各地、各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统一部署,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各项工作成效显著,现将有关情况予以通报。

二○○八年三月二十七日。

2007年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日期:2008-05-162007年,全市人民在中共昆山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二、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大力弘扬“开放、融合、创新、卓越”的城市精神,努力克服宏观环境偏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在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全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经济发展经济总量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全市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元大关,地区生产总值达1151.8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0.5%。

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进一步巩固。

全年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11.25亿元,比上年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762.15亿元,增长18.0%;第三产业增加值378.40亿元,增长26.9%。

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0.1万元(按现行汇率折13424美元)。

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201.85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6.56亿元,增长32.4%。

全口径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5%,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总量、人均GDP和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继续高居全国各县(市)之首。

农林牧渔业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47亿元,比上年增长6.7%。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水稻亩产 516.7公斤,三麦亩产271.4公斤,油菜籽亩产151公斤,粮食总产达11.52万吨。

全市共引进内外资农业项目34个,其中:外资项目24个,总投资2.06亿美元;内资项目12个,总投资1.68亿元。

市政府审议通过了《海峡两岸(昆山)农业合作实验区总体规划》并顺利通过了专家论证;成功举办了“2007海峡两岸(昆山)农产品展示展览会”,共设120个展位,150多家农业企业参展;成功举办“海峡两岸(昆山)农业论坛”;台湾食品工业园通过规划论证。

江苏省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江苏省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江苏省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公布日期】•【字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江苏省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2008年)2007年是全面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的开局之年。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目标,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突出又好又快发展,突出和谐社会建设,突出解决民生问题,统筹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跃上新台阶,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全省在推进科学发展上取得明显成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5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26.1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4285.8亿元,增长15.5%,其中工业增加值13000.1亿元,增长16.6%;第三产业增加值9548.2亿元,增长15.9%。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3689元,按当年汇率折算达4430美元。

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6.7∶55.9∶37.4。

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69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7.5%,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63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7%,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62.8%,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比重为36.0%,分别提高1.9个和1.0个百分点。

年末全省城市化水平达53.2%,提高1.3个百分点。

产业布局调整取得新进展,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和沿海产业带发展态势良好,沿海开发全面启动,南北联动、"四沿"互动的格局加速形成。

江苏省分细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表(2007年度)

江苏省分细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表(2007年度)
20734
餐饮业
16684
14162
17616
16812
金融业
52758
45165
31596
66135
银行业
54252
46897
31609
73067
证券业
98320
76769
101052
保险业
37248
32657
38958
其他金融活动
51012
34194
17826
93909
房地产业
31405
33448
57681
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
29015
34204
14843
27083
仓储业
26600
25152
18325
29188
邮政业
30600
30563
30896
32547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49828
44242
27104
54609
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
50635
44067
28076
57170
计算机服务业
31792
14550
29019
制造业
21895
28607
14061
21692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46270
50568
24284
41292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52251
57504
27223
45092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32405
25775
21226
33375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9188

2007年中国城市GDP排名(挤进千亿俱乐部的城市)

2007年中国城市GDP排名(挤进千亿俱乐部的城市)

2007年中国城市GDP排名(挤进千亿俱乐部的城市)排名城市07GDP(亿元)06GDP(亿元)增长率1 上海11765 12066 13.50%2 北京9120 7870 12.80%3 广州7108 6068 14.8%4 深圳6850 5814 15.0%5 苏州5796 4820 16.10%6 天津5140 4359 14.80%7 重庆4160 3486 15.40%8 杭州4130 3441 16.0%9 无锡3805 3360 16.0%10 青岛3750 3207 15.7%11 佛山3588 2927 19.3%12 成都3323 2870 15.80%13 东莞3301 2682 17.8%14 宁波3291 2864 14.90%15 南京3207 2774 15.60%16 武汉3080 2624 15.8%17 沈阳3055 2596 17.70%18 大连3005 2568 17.01%19 烟台2885 2402 18.2%20 唐山2760 2362 16.85%21 济南2578 2185 17.07%22 哈尔滨2500 2094 14.37%23 郑州2350 2002 17.38%24 石家庄2569 2064 15.9%25 长春2501 1934 17.2%26 泉州市:2400 1901+15.1%27 温州市:2288 1834+14.3%28 长沙市:2200 1791+15.1%29 南通市:2190 1758+14.7%30 潍坊市:2158 1721+16.3%31 绍兴市:2100 1678+17.2%32 淄博市:2105 1645+15.8%33 福州市:2005 1660+15.2%34 常州市:1953 1560+16.0%35 大庆市:1900 1618+12.0%36 济宁市1800. 1475 16.0 %37 台州市1756 1467.50 13.5 %38 西安市1750 1450.00 15.4%39 东营市1700 1450.3 15.0 %40临沂市:1640 1405 +15.5%41徐州市:1600 1400 +16.0% 42威海市:1550 1369 +15.8% 43邯郸市:1535 1338 +15.3% 44嘉兴市:1530 1343 +13.0%45洛阳市:1530 1332+14.6% 46沧州市:1530 1282+14.8%| 47昆明市:1520 1203+14.5%| 48金华市:1410 1229+12.8%|49南昌市:1400 1185+ |15.0% 50南阳市:1388 1201+13.2%| 51盐城市:1380 1174+14.1%| 52厦门市:1350 1162+15.5%| 53鞍山市:1344 1160+15.5%| 54 保定市:1288 1185+11.5%| 55中山市:1280 1034+18.2%| 56合肥市:1280 1074+16.5%| 57扬州市:1280 1101+15.1%|58镇江市:1250 1025+15.0%| 59泰安市:1240 1012+17.0%| 60包头市:1230 1010+ | 16.2% 61泰州市:1200 1003+15.7%| 62德州市:1198 1003+15.4%| 63惠州市:1190 933+17%|64茂名市:1140 930+15.%|65江门市:1140 921+16.3%| 66太原市:1138 1000+12.5%| 67南宁市:1100 862+18%|68呼和浩特1080 900+ | 16% 69聊城市:1070 840+16.3%| 70鄂尔多斯1050 800+ |19.6% 71滨州市:1045 829+16.%|直辖市的:1 上海11765 12066 13.50%2 北京9120 7870 12.80%6 天津5140 4359 14.80%7 重庆4160 3486 15.40%副省级市的:3 广州7108 6068 14.8%4 深圳6850 5814 15.0%8 杭州4130 3441 16.0%10 青岛3750 3207 15.7%12 成都3323 2870 15.80%14 宁波3291 2864 14.90%15 南京3207 2774 15.60%16 武汉3080 2624 15.8%17 沈阳3055 2596 17.70%18 大连3005 2568 17.01%21 济南2578 2185 17.07%22 哈尔滨2500 2094 14.37%25 长春2501 1934 17.2%38 西安市1750 1450.00 15.4% 52厦门市:1350 1162+15.5%地级市中省会的:23 郑州2350 2002 17.38%24 石家庄2569 2064 15.9%28 长沙市:2200 1791+15.1%33 福州市:2005 1660+15.2%47昆明市:1520 1203+14.5%|49南昌市:1400 1185+ |15.0% 56合肥市:1280 1074+16.5%|66太原市:1138 1000+12.5%|67南宁市:1100 862+18%|68呼和浩特1080 900+ | 16%郑州市有误(原文如此),网上查不到!地级市的:5 苏州5796 4820 16.10%9 无锡3805 3360 16.0%11 佛山3588 2927 19.3%13 东莞3301 2682 17.8%19 烟台2885 2402 18.2%20 唐山2760 2362 16.85%26 泉州市:2400 1901+15.1%27 温州市:2288 1834+14.3%29 南通市:2190 1758+14.7%30 潍坊市:2158 1721+16.3%31 绍兴市:2100 1678+17.2%32 淄博市:2105 1645+15.8%34 常州市:1953 1560+16.0%35 大庆市:1900 1618+12.0%36 济宁市1800. 1475 16.0 %37 台州市1756 1467.50 13.5 % 39 东营市1700 1450.3 15.0 % 40临沂市:1640 1405 +15.5% 41徐州市:1600 1400 +16.0% 42威海市:1550 1369 +15.8% 43邯郸市:1535 1338 +15.3% 44嘉兴市:1530 1343 +13.0% 45洛阳市:1530 1332+14.6% 46沧州市:1530 1282+14.8%| 48金华市:1410 1229+12.8%| 50南阳市:1388 1201+13.2%| 51盐城市:1380 1174+14.1%| 53鞍山市:1344 1160+15.5%| 54 保定市:1288 1185+11.5%| 55中山市:1280 1034+18.2%| 57扬州市:1280 1101+15.1%| 58镇江市:1250 1025+15.0%| 59泰安市:1240 1012+17.0%| 60包头市:1230 1010+ | 16.2% 61泰州市:1200 1003+15.7%| 62德州市:1198 1003+15.4%| 63惠州市:1190 933+17%|64茂名市:1140 930+15.%|65江门市:1140 921+16.3%|69聊城市:1070 840+16.3%| 70鄂尔多斯1050 800+ |19.6% 71滨州市:1045 829+16.%|。

苏州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网络知识竞赛200题

苏州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网络知识竞赛200题
A.党员干部B.民生C.反腐倡廉D.农民工
70、( )形成了苏州特色,但离一体化发展的目标还有不小距离。
A. 经济建设 B.城乡协调发展C.反腐倡廉D.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71、苏州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市级机关作风建设的综合满意率连续几年都达到了( )以上,但也存在着少数机关干部发展热情不够、创新锐气不足、工作作风不实、服务效能不高等现象。
A.高增长 B.高效益 C.高就业 D.低通胀
5、科学发展观是同( )、( )、( )和( )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A.毛泽东思想B.马克思列宁主义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 )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A.办事能力 B.组织能力 C.领导水平
51、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要树立科学的( )。”
A.人才观 B.发展观 C.群众观
52、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是它们共同的内在实质。
A.人民利益 B.国家利益 C.以人为本
53、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建立健全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 )指标体系。
苏州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网络知识竞赛200题
D
A.政治动力 B.精神动力 C.智力支持
37、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 )性。
A.现实 B.针对 C.指导
38、培养文明风尚,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 )。
A.学习环境 B.文化环境 C.社会环境

宁波与苏州城市文化比较研究(终稿)

宁波与苏州城市文化比较研究(终稿)

宁波与苏州城市文化发展的比较研究赵江滨马振摘要:宁波与苏州地缘相近,文缘相通,人缘相亲。

然而近年来苏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渐与宁波拉开距离。

究其原因,城市文化因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考察发现,苏州与宁波在历史上都曾人文荟萃,但在当代文化建设上,则传统现代,各有侧重;而在科技教育方面,差距明显。

经分析指出,两市文化的基本差异主要表现在城市文化的含金量上,即城市文化对生活方式的引导、塑造和影响方面:苏州城市文化汇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因素,传承完整,创新突出,卓有成效提升了城市文化的内在向度;而宁波城市文化则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民间实用倾向,它们直接与务实致用的商业风气保持了密切的联系。

相对于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迅猛步伐,本文认为,宁波的相对不足体现在城市文化内涵的缺失上,城市的影响力远逊于苏州,科技教育内涵明显弱于苏州,导致城市的发展后劲相对不足。

宁波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想保持在长三角城市圈的领先地位,应该借鉴苏州的城市文化发展经验,深入整合自身的文化禀赋,深化内涵,提炼特色,方能在新一轮的城市发展中抓住机会,迎头赶上。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内涵城市文化比较在长三角城市圈中,与宁波最具可比性的城市无疑是苏州。

宁波与苏州跨杭州湾遥遥相对,都属典型的中国江南水乡地貌,直线距离不过200公里左右,无疑地缘相近。

两市的历史都很悠长,在长期的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双双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列。

历史上尽管它们曾分属吴越,但吴越文化彼此渗透,相互兼容,“同俗并土、同气共俗”,已成同一地域文化圈,确属文缘相通。

地缘文缘促进了两市人员的往来交通,自然导致了人缘相亲。

两市地域面积、人口和行政级别相当,经济规模和增速可观。

宁波是一个在经济上享有副省级权限的计划单列市,位于浙江东部,长江三角洲南翼,坐拥东方深水良港。

2007年户籍人口564.56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18.19万,全市面积9816平方公里。

苏州市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建设城乡一体化

苏州市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建设城乡一体化

苏州市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做法与经验苏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和长三角的中心城市之一。

2008 年9 月,江苏省委、省政府正式批准苏州为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江苏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2009 年8 月,苏州和重庆、成都、嘉兴市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中澳管理项目(CAGP )“消除城乡一体化的体制障碍,促进农民富裕与城乡统筹发展”主题试点城市;2010年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联系点以及中澳管理项目试点城市,同年,国家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正式提出“建设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和发展,城乡一体化逐渐成为新时期、新阶段苏州最大的特色。

一、苏州市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主要做法。

(一)推进城乡发展“五个一体化”。

一是各项规划逐步实现城乡对接。

按照一体化、全覆盖要求,城镇空间规划得到优化,村镇布局规划加快完善,工业、农业、居住、生态、水系等重大专项规划逐步实现城乡对接,城乡规划分隔局面被打破。

按照“发展新城市、繁荣新市镇、建设新社区”的思路,以规划为引领,全市形成了一个中心城市、五个副中心城市、若干个中心镇(新市镇)的城镇发展格局,城市化率达到66.6%,全市2.1万个自然村落按照现代社区型、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生态环保型、古村保护型等五种模式规划建设成一批新型社区。

二是城乡产业一体化布局基本形成。

按照集聚集约、合理布局的思路,对城镇规划区地区,明确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提升城市化发展质量;对工业基础较强、人口较多地区,明确以新型工业化为主要发展方向,加快就地城镇化步伐;对农业规划区、生态保护区地区,明确以现代农业为主要发展方向,推动一产与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在具体落实上,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要求,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积极推进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全市83%的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70%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38%的农户迁入集中居住点。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2007年重点项目计划的通知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2007年重点项目计划的通知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2007年重点项目计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苏府[2007]9号
【发布部门】苏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01.22
【实施日期】2007.01.2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2007年重点项目计划的通知
(苏府〔2007〕9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苏州市2007年重点项目计划》已经市政府第6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

该计划共有130项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555亿元,当年计划完成投资446亿元。

其中:重点基础设施项目37项,总投资576亿元,当年计划完成投资169亿元;重点制造业项目47项,总投资499亿元,当年计划完成投资114亿元;重点服务业(含社会事业)项目46项,总投资479亿元,2007年计划完成投资163亿元。

请各项目责任单位认真组织实施,市各有关部门努力搞好服务,确保今年重点项目计划如期完成。

苏州市人民政府
二○○七年一月二十二日
苏州市2007年重点项目计划
单位:万元。

苏州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苏州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苏州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江苏政府工作报告 2009-01-20 06:59:32 阅读1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06年:发展成绩催人奋进(一)坚持科学发展,“十一五”取得良好开局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起步之年,是我市巩固小康成果、提高小康水平,朝着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的重要一年。

制定实施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四大行动计划”,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二)坚持又好又快,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820.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0.2亿元,增长26.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07亿元,增长12.7%。

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农业抗风险能力得到增强。

工业经济健康发展,总产值达到1.53万亿元,增长26.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4.5%,实现利税增长3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2%,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服务业增速明显加快,完成增加值1574亿元,增长15.7%。

(三)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国有资产运营质量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级机关行政审批项目继续削减。

支持企业开展资本运作,又有7家公司成功上市,1家公司实现资产证券化,共募集资金41亿元。

农村“三大合作”改革加快推进,新增各类新型经济合作组织366个。

促进民营经济加速腾飞,私营个体经济净增注册资本619亿元,上缴税收、完成投资占全市的比重均超过30%。

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742.6亿美元,其中出口946.9亿美元,分别增长24%和30.1%。

(四)坚持城乡一体,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通盘制定城乡规划,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已报国家建设部进行技术审查,相城区分区规划、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苏州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三角咀生态公园、古镇古村落保护、河网水系等规划编制完成。

2007年百强县资料2

2007年百强县资料2

205.9 204 203.77 201.3 201 200.52 200 199.1 229 194.7 193.1 192.5 187.3 183.4 182 180.47 180.36 180.27 180.19 179.3 178.66 178.36 177.73 177.65 177.42 176 175.52 175.4 175.02 175 173.6 168.66 168.5
648.2 11129 537 1610 873 160 1138 1734 2308 2203 3900 593 1739 976 658 1931 1477 375 1439 1049 2393 3276 1563 1108 908 1314 498 1872 1500 836 2164 2496
9965 8251 6393 6927 6272 6239 15659 10093 8453 8156 11422.5 8712 13153 10298 8113 7962 11177 7489 8088 9306 8781.7 10046 8957 12772 17680 12417 9860 14568 3606 3775 7795 5264 8370
56.82 50.5 56.61 61.2 47.6 103 98.7 68.6 66.4 68.23 57.7 77.72 58.2 40.39 72.34 22.1 30.8 48.05 294567万元 76 62.6 89.21 59.7 86.18 37.46 43.81 138.19
60.85 45 50 71.4 63 30.94 50 25 117 113.8 89 36 80.76 54.32 68 67.77 145 39.5 36.4 54.35 153.9 165.3 89.88 105.8 59 78 48.44 110.3 120 74.3 134 64.6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综合实力
2007年,苏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57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41.82亿元,比上年增长35.4%。

二、工业和建筑业
苏州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904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1595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4%和23.4%。

全市工业用电量695.7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8.2%。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020亿元,增长28%。

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实现施工产值570亿元,比上年增长7.6%,施工面积749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680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9.9%和24.9%。

三、交通运输业
全年完成公路、水运客运量达4.02亿人次,客运周转量249.86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1.18亿吨,货物周转量82.02亿吨公里。

苏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84亿吨,增长21.8%;集装箱运量189.5万标箱,增长52.5%。

全市年末拥有机动车167.22万辆,其中汽车69.79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9.0%和24.8%。

四、国内贸易
苏州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4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

其中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083.55亿元,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58.8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和18.7%。

城市消费品零售额936.5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30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3%和17.2%。

五、金融证券保险业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470.75亿元和5820.4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300.73亿元和1003.62亿元。

全年银行现金收入12762.54亿元,现金支出13096.17亿元,均比上年增长11%。

全市证券开户总数达80万户,全年股票成交金额达8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6倍。

年末全市证券营业部共42家。

全市保险机构总数达37家,保险公司全年保费收入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财产险与人寿险的比例为39.6:60.4。

全年已决赔款及给付37.4亿元,比上年增长7.1%。

六、旅游业
苏州市实现旅游总收入6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接待境外游客2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旅游外汇收入8.60亿美元,增长15%;接待国内游客46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

全市新增星级饭店14家,年末拥有星级饭店143家,其中四星级及以上饭店48家。

4A级景区点上升到20家。

七、民营经济
苏州市新增私营企业1.26万家,年末累计达12.2万家,新增私营企业注册资本553亿元,年末累计注册资本2851亿元。

新增个体工商户1.63万户,年末累计达到26.61万户;新增注册资本8.42亿元,年末累计注册资本116.34亿元。

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4554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52.8%,实现工业总产值4900亿元,比上年增长26.3%,。

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户均产值超亿元,达10760万元。

八、对外开放
苏州市实现进出口总额达21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2%,其中出口总额11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6%。

全市新增注册外资18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3%;实际利用外资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44.5%。

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118家落户苏州。

全市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全年新增注册外资13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4亿美元,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65亿元,出口总额980亿美元,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为74.5%、86.7%、48.9%和83.1%。

苏州工业园区被批准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

全市引进内资项目3917个,引进内资项目注册资本242.4亿元,其中外地注册资本232.1亿元。

引进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828个,增长5.3%。

九、城市建设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60亿元,比上年增长12%。

年末高速公路总里程432
公里,高等级公路总里程3844公里。

城市化率达到65.6%,市区新增绿地49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2%,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市区家庭燃气普及率97.5%,市区自来水日供水量108.27万立方米。

十、环境保护
苏州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6.3。

市区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326天。

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99.83%达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

新增全国环境优美镇5个、省级优美镇9个、省级生态村181个。

苏州在全国率先建成国家园林城市群,市区和常熟、昆山、张家港市被列为第一批“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试点城市”。

十一、科技事业
苏州市共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480项,年末全市拥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92家,省高新技术企业1442家。

当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98家,全市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725个,累计达2869个。

全年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达到3.2万件和0.85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60%和90%。

全市拥有各类科技创业孵化机构27个,建成15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3个企业技术中心进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行列,年末全市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4个。

苏州累计认定市级外资研发机构达到116个,省级外资研发机构累计达到74个。

苏州纳米科技园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第三个国家级国际创新园。

全市引进大专以上各类人才7.6万人。

十二、教育事业
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9.15%,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提高,高考录取率为90.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3%。

全市新增高校1所,年末在苏各类高等院校18所。

全市80%的小学、初中达到省级现代化办学标准,农村村级小学全部通过市级现代化评估,苏州市成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

十三、卫生事业
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500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2万人,其中医生1.6万人。

全市无偿献血者达13.2万人次,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量的比重超过100%。

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97.7%。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96.5%。

苏州被列为全国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市。

全市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8.9岁。

十四、社会保障
全市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的覆盖面均达到98%以上,各险种参保人数突破或达到200万人,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均达99%。

全市农村劳动力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达180万人,参保率达95%;农村老年居民享受社会养老待遇或补贴的有83万人,覆盖率达到97%;全市有95万名被征地农民纳入基本生活保障。

全市有3.86万户、8.24万人纳入低保范围,各级发放低保资金超过1.2亿元。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300元提高到32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指导标准由180元提高到200元。

年末全市养老服务机构179家,总床位1.57万张。

全年福利彩票销售5.96亿元,比上年增长73.8%。

全年再就业免费技能培训4.07万人,全市新增劳动就业岗位32万个,12.3万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3.0%。

十五、人民生活
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60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03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7%和11%。

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2591.27亿元,比上年增长6.7%。

年末家用客车拥有量达48.28万辆,比上年增长30.6%。

市区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959元,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765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9%和12.4%。

市区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7.9%,农民为36.2%。

市区享受廉租住房制度保障政策的住户累计2125户,组织供应中低收入家庭住房1000套,完成解危修缮工程总量13.54万平方米,五个老住宅小区、建筑面积69.52万平方米的居住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如期完成,受益居民达1.1万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