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古文赏析-古文观止
秋声赋翻译及赏析
秋声赋翻译及赏析翻译节选: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
它能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的原因,便是一种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的余威。
全文立意新颖,语言清丽,章法多变,熔写景、抒情、记事、议论为一炉,显示出文赋自由挥洒的韵致。
秋声赋翻译及赏析1秋声赋原文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2秋声赋白话译文欧阳先生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
他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
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又好像金属撞击的声音,再(仔细)听,又像衔枚奔走去袭击敌人的军队,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秋声赋》赏析
《秋声赋》赏析原文: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赏析:《秋声赋》是北宋词人、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辞赋。
《秋声赋》是欧阳修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
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全文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风摧折的悲凉,延及更容易被忧愁困思所侵袭的人,感叹“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对人生不易的体悟。
全文立意新颖,语言清丽,章法多变,熔写景、抒情、记事、议论为一炉,显示出文赋自由挥洒的韵致。
《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很大。
注重骈偶铺排以及声律的赋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内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矫揉造作,已经走向没落。
欧阳修深明其中之弊,当他的散文革新取得了成功之后,回过头来又为“赋”体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
欧阳修《秋声赋》赏析
欧阳修《秋声赋》赏析秋声赋宋- 欧阳修欧阳子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
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洌,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秋声赋》赏析《秋声赋》是欧阳修于嘉祐四年(1059)任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时所作。
当时他53岁,经过近三十年的宦途起伏黜陟的生涯,其间的人生感受很多。
秋夜触景伤怀,遂赋以成篇。
文章是借赋秋声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
全文分作四段。
第一段,紧扣题目,从听觉上写秋声。
作者夜间挑灯读书,万籁俱寂之时,忽“闻有声自西南来者”,不禁为之“悚然”谛听,仔细辨别、探寻是什么声音,来自何方。
文中运用了一系列比喻表现声音的由远及进、由弱而强,“初淅沥以潇飒”,如秋雨潇潇;“忽奔腾而砰湃”,如江河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像惊涛骇浪,急风暴雨;“其触于物也”,好比战士奔赴战场,听不见喧哗,惟有马蹄声碎,人行声急。
高中语文文言文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译文(含赏析)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译文(含赏析)导语:《秋声赋》作于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
文章描绘了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借景抒情写了对人事忧劳和与秋关联的音声情象的悲感,但最后“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却转喻祸根在人。
全篇语言流畅、声情并茂,不愧为佳作。
原文: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故之兵,街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胶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百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意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本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零。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译文: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我惊惧地听着,说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飒的风声,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江河夜间波涛惊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好像金属相互撞击;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在衔枚疾进,听不到到任何号令声,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高中语文 文言文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译文(含赏析)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译文(含赏析)导语:《秋声赋》作于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
文章描绘了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借景抒情写了对人事忧劳和与秋关联的音声情象的悲感,但最后“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却转喻祸根在人。
全篇语言流畅、声情并茂,不愧为佳作。
原文: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故之兵,街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胶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百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意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本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零。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译文: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我惊惧地听着,说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飒的风声,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江河夜间波涛惊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好像金属相互撞击;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在衔枚疾进,听不到到任何号令声,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注释,译文,赏析欧阳修:秋声赋欧阳修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在中国古典诗文中,从宋玉《九辩》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凄音之后,经历代骚人墨客的渲染,悲秋便成为一个传统的主题。
但他们写秋气者多,写秋声者少,而以秋声命题作赋者更不多见。
仅以此而论,也足以见出欧阳修这篇《秋声赋》的创新精神。
文章的第一段,先交代作者初闻秋声的时间和感受,次写秋声的情状和童子循声求源的回答。
当作者灯下夜读时,万籁俱寂,忽听有声自西南而来,打破了夜间沉寂,搅动了他专心夜读的思绪,不觉砰然心动,故“悚然而听之”。
然后又以“异哉”的惊叹总括出秋声的奇特,接着进入对秋声的具体描绘。
初起时它象淅淅沥沥的细雨和萧飒的凉风,,继而声响猛然增强,象是洪流奔腾,波涛澎湃,狂风突起,撞击到物体上,则发出宏音巨响,有如金铁皆鸣,又好象是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千军万马急速前行之声。
《秋声赋》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秋声赋》原文注释译文鉴赏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
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 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①,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予谓童子:“此何声也? 汝出视之。
”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②,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 此秋声也。
胡为而来哉?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其气栗冽,砭人肌骨③; 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④。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 是谓天地之义气⑤,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 夷则为七月之律⑥。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 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夫! 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
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⑦。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注释】①��(cong) 铮铮(zheng)铮:金属互相撞击声。
枚:开头如箸,两端有带,可系于颈后。
古代行军袭击敌人,常令士兵衔于口中,防止喧哗。
这种做法叫“衔枚”。
②明河:明亮的天河,也称银河。
③砭(bian):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
此为针刺义。
④绿缛 (ru):绿草茂密。
缛,繁茂。
气:古人认为大自然中弥漫着一种气,这气一年四季会发生变化,如春天是阳和之气,秋天是肃杀之气。
⑤刑官:周朝设官,以天地四季为名,掌管刑法、狱讼的官为秋官,取其杀戮之义。
阴:古人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所以这里说秋天“于时为阴”。
金:古人把五行 (金木水火土) 分配于四季,认为四季是五行相生的结果,秋天属金。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赏析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赏析欧阳修秋声赋原文赏析《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
此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
此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
全文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风摧折的悲凉,延及更容易被忧愁困思所侵袭的人,感叹“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对人生不易的体悟。
全文立意新颖,语言清丽,章法多变,熔写景、抒情、记事、议论为一炉,显示出文赋自由挥洒的韵致。
《秋声赋》是欧阳修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
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秋在古代也是肃杀的象征,一切生命都在秋天终止。
作者的心情因为屡次遭贬而郁闷,但他借秋声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应自我反省。
这一立意,抒发了作者难有所为的郁闷心情,以及自我超脱的愿望。
这篇赋以“有声之秋”与“无声之秋”的对比作为基本结构框架,精心布局,文势一气贯串而又曲折变化,作者从凄切悲凉的秋声起笔,为下文铺写“有声之秋”蓄势;然后由草木经秋而摧败零落,写到因人事忧劳而使身心受到戕残,由自然界转到社会人生,这是“无声之秋”;最后归结出全篇主旨:“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文章用第一人称的笔法来写。
文章开头,作者简捷直人地描画了一幅生动的图景:欧阳修晚上正在读书,被一种奇特的声音所搅动。
这简捷的开头,实际上并不简单,灯下夜读,是一幅静态的图画,也可以说,作者正处于一处凝神的状态中。
这样由伏到起,在动静的对比中,文势便蓄成了,有了这种文势,下面的文章便仿佛是泉水涌出,自然流泻。
同时这种从静到动、令人悚惊的秋夜奇声,营造了一种悲凉气氛。
《秋声赋》翻译及赏析
《秋声赋》翻译及赏析《秋声赋》作于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
文章描绘了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借景抒情写了对人事忧劳和与秋关联的音声情象的悲感,但最后“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却转喻祸根在人。
全篇语言流畅、声情并茂,不愧为佳作。
原文: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故之兵,街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胶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百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意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本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零。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译文: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我惊惧地听着,说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飒的风声,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江河夜间波涛惊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好像金属相互撞击;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在衔枚疾进,听不到到任何号令声,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秋声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声赋原文翻译及赏析秋声赋原文翻译及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秋声赋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秋声赋原文翻译及赏析1簟凄灯暗眠还起,清商几处催发?碎竹虚廊,枯莲浅渚,不辨声来何叶?桐飙又接。
尽吹入潘郎,一簪愁发。
已是难听,中宵无用怨离别。
阴虫还更切切。
玉窗挑锦倦,惊响檐铁。
漏断高城,钟疏野寺,遥送凉潮呜咽。
微吟渐怯。
讶篱豆花开,雨筛时节。
独自开门,满庭都是月。
注释清商:原为古五音之一。
此处指秋风。
飙:泛指风。
潘郎:指晋潘岳。
檐铁:檐马。
亦谓之风铃,风马儿。
悬于檐下,风起则铮有声。
注释清商:原为古五音之一。
此处指秋风。
飙:泛指风。
潘郎:指晋潘岳。
檐铁:檐马。
亦谓之风铃,风马儿。
悬于檐下,风起则铮有声。
赏析此词着意描写秋声。
上片写入夜风声,“几处催发”,使人难于入睡。
下片写檐铁惊响,野寺钟疏,虫声切切,凉潮呜咽。
独自开门,唯见满庭月光。
结句极富诗情画意。
全词从所闻到所见和所思,生动逼真而又细致入微,使人如临其境。
秋声赋原文翻译及赏析2秋声赋唐代:刘禹锡相国中山公赋《秋声》,以属天官太常伯,唱和俱绝,然皆得时行道之余兴,犹动光阴之叹,况伊郁老病者乎?吟之斐然,以寄孤愤。
碧天如水兮,窅窅悠悠。
百虫迎暮兮,万叶吟秋。
欲辞林而萧飒,潜命侣以啁啾。
送将归兮临水,非吾土兮登楼。
晚枝多露蝉之思,夕草起寒螿之愁。
至若松竹含韵,梧楸圣脱。
惊绮疏之晓吹,坠碧砌之凉月。
念塞外之征行,顾闺中之骚屑。
夜蛩鸣兮机杼促,朔雁叫兮音书绝。
远杵续兮何冷冷,虚窗静兮空切切。
如吟如啸,非竹非丝。
合自然之宫徵,动终岁之别离。
废井苔冷,荒园露滋。
草苍苍兮人寂寂,树槭槭兮虫咿咿。
则有安石风流,巨源多可。
平六符而佐主,施九流而自我。
犹复感阴虫之鸣轩,叹凉叶之初堕。
异宋玉之悲伤,觉潘郎之幺么。
《秋声赋》文言文鉴赏解析
《秋声赋》文言文鉴赏解析《秋声赋》文言文鉴赏解析《秋声赋》文言文鉴赏解析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感怀悲己的永远主题。
《秋声赋》,欧阳子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
只是欧阳修五十三岁时,有感于“秋”所作。
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文章首先以秋声起兴。
一开始作者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从静到动,令人悚惊的秋夜奇声,营造了一种悲凉气氛。
“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作者的想象力极其丰富,听到这秋声,想到了夜袭敌军的战士人马行军的声音。
这也形象的描写出这秋声之大,之壮,之猛烈。
正是秋天的潇飒。
作者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绘了秋声状态。
并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情景交融,从而自然的引出下文。
而后第二段,作者悲秋之情油然而生。
“此秋声也。
胡为乎来哉?”作者从“色”,“容”,“气”,“意”四方面写出秋得特点,其色颜容貌似乎呈现眼前,其栗冽之气似乎穿透衣服直刺肌肤,其萧条之意似已围裹全身。
本段语言清丽,四字一句,读来音律优美。
紧接着第三段,作者又从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对秋声进行了剖析和议论。
秋天是行刑的季节,是战争的象征,所以有肃杀之气;秋天是商声,悲伤的意思;是夷,杀戮的意思。
万物过盛就当杀戮。
此时作者身居高位,饱尝仕途艰险,故而对秋伤怀。
第四段是文章主旨一段,作者通过无情的草木与万物中最有感情,最有灵性的人的对比,抒发议论。
“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
”此句说明人的忧伤劳累皆由心生,都是外物对于人施加的压力。
是自己无穷无尽的忧劳伤害了自己,又何必去怨恨秋声的悲凉呢?尤其是朱颜老去,乌发皆白,都是老去的过程,“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由此可见,作者之所以感到秋声之悲凉,其根源不在秋声,主要是当时作者面对国家和自己的处境而产生的忧思所致。
高中语文文言文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译文(含赏析)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译文(含赏析)导语:《秋声赋》作于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
文章描绘了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借景抒情写了对人事忧劳和与秋关联的音声情象的悲感,但最后“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却转喻祸根在人。
全篇语言流畅、声情并茂,不愧为佳作。
原文: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故之兵,街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胶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百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意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本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零。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译文: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我惊惧地听着,说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飒的风声,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江河夜间波涛惊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好像金属相互撞击;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在衔枚疾进,听不到到任何号令声,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卷十:秋声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卷十:秋声赋原文、翻译及赏析秋声赋宋代:欧阳修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 (余曰一作:予曰)“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译文及注释译文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
他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
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又好像金属撞击文言知识通假字1.忽奔腾而砰湃(“砰湃”通“澎湃”,波涛汹涌的样子。
)2.有动于中(“中”通“衷”,内心。
)古今异义1.如赴敌之兵(兵古:军队今:士兵)2.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天古:自然今:天)3.金铁皆鸣(金铁赏析本文是作者晚年所作。
虽仕途已入顺境,但长期的政治斗争也使他看到了世事的复杂,逐渐淡于名利。
古诗秋声赋翻译赏析
古诗秋声赋翻译赏析《秋声赋》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秋声赋》作于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
【原文】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ORg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ǜ rù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注释】1欧阳子:作者自称。
2方:正在。
3悚(ǒng)然:惊惧的样子。
4初淅沥以萧飒:起初是淅淅沥沥的细雨带着萧飒的风声。
淅沥,形容轻微的声音如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以,表并列,而。
萧飒,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5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
6鏦鏦(cōng)铮铮:金属相击的声音。
7衔枚:古时行军或袭击敌军时,让士兵衔枚以防出声。
枚,形似竹筷,衔于口中,两端有带,系于脖上。
秋声赋 欧阳修 鉴赏
秋声赋欧阳修鉴赏【原文】: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纵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
丰草绿缛(r ù)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动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yī)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qiāng)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译文】:欧阳子夜间正在读书,听到有一种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
惊讶地侧耳倾听,不禁道:“奇怪呀!”开始像是细雨淅沥夹杂着萧飒的风声,忽然之间又如波浪汹涌奔腾砰湃,像夜间冲来的惊涛,像骤然袭来的风雨。
它接触到物体之上,声音铮铮,像是金铁齐鸣;又像是奔赴战场杀敌的士兵,口里含着小木棍急步前进,听不见号令,只听到人马行进之声。
我问书童:“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
”书童回来说:“星月洁白明亮,银河横斜天穹,四下寂无人声。
声音出在树林当中。
”我说:“唉,可悲啊!这是秋天的声音,它为何竟又袭来?秋天的情景是这样的,它的色彩凄凉暗淡,烟消云散;它的面容清爽开朗,天空高旷,阳光明净;它的气候寒冷,刺进人的肌肤筋骨;它的意境荒寞,山水空廓寂寥。
欧阳修《秋声赋》赏析
寒 烟翠 。 ” 欧 阳修 《 秋声 赋》 沿袭并
发 展了悲秋 传统 ,达 到 了登 峰造
路径 是 由远及 近 , 继 而渐 远渐 隐。 “ 初淅沥 以萧飒 ,忽奔腾 而砰湃 , 如波 涛夜惊 , 风雨骤 至 。 其 触于物 也, 雒铮铮, 金 铁 皆鸣 ; 又如 赴
极 的高度 。欧阳修《 秋声赋 》 人选
,
作 为古 文运动 的领 导者 , 欧阳
修用 自己的生花 妙笔 向后 学者诠 释着怎样 写文章 ,怎样才 能做 到 内容 与形式 相统 一 ,达 到文质彬
易《 琵 琶行 》 中, 我们 拜 读过 类 似 的华 彩乐章 。“ 大弦 嘈嘈如急 雨 , 小 弦切切如 私语 。嘈嘈切 切错杂
学教 育
欧阳修《 秋声赋》 赏析
圃 杨 春 艳
内容摘要 : 欧阳修 《 秋 声赋》 入选《 古文观止》 , 堪称千古美 文。本 文从 情致 、 学识 和思想 三方面解读《 秋声
赋》 , 涉及“ 六一风 神” 、 童子形象 内涵 、 赋的文体特 征、 “ 天人合一” 思想、 秋 之文化内涵、 宋儒品格 等 内容 。 关键词 : 欧 阳修 《 秋 声赋 时” 为季 节 之 意 。古 人 把 四季 阴 阳二 分 ,
三. 美在思想—— 哲人之 思 “ 百忧感 其心 , 万事劳 其形 。 ” 人事 忧劳会纷 扰 内心 , 催人 老去 。 “ 而况 思其力之 所不及 , 忧其 智之 所 不能 , 宜其渥 然丹者为槁 木 , 黟 然黑者为星 星 。 ” 何况总考 虑那些 力不能及 、 智不 能到的事情 , 必然
秋 天是 文人墨 客常常表 现和 彬 的完美 境界 。我们 常说 “ 欧 如 描 摹的对象 ,悲秋则 是 中国古典 澜” , 这是 对欧 阳修文 风的形象 比 文 学 中经 久不 衰 地 咏叹调 。《 诗 喻 。欧 阳修 的古 文如 同水 面如 丝 经》 中“ 蒹葭 苍苍 、 白露为霜 ” ( 《 蒹 如缎 的波 澜 ,温 柔细密 ,偏于 柔 葭》 ) , “ 桑 之 落 矣 ,其 黄 而 陨 ” 美 。其文叙 述婉 曲有致 ,情韵绵 ( 《 氓》 ) 。 《 楚辞》 中“ 惟 草木之零 落 邈 , 语 言平 易 自然 , 音韵 和谐 , 其 兮 ,恐 美 人 之 迟 暮 ” ( 屈原 《 离 文风被概 括为“ 六一 风神 ” 。欧 阳 骚》 ) , “ 悲哉 ,秋 之为气 也 !萧 瑟 修 《 秋 声赋 》 很好 地 诠 释 了“ 六一 兮 ,草 木摇落而 变衰 ” ( 宋玉 《 九 风神” 的具体 内涵。 辩》 ) 。 曹操 《 观沧海》 : “ 秋 风萧瑟 , 文章第 一段 , 勾 勒 了一副凉 洪波涌起 。 ” 曹丕《 燕 歌行》 : “ 秋风 秋夜 读 图。 秋夜万籁 俱寂之 时 , 窗 萧瑟天气 凉 , 草 木摇落 露为 霜。” 外传 来一 阵凉 风 。 听觉上 , 感知风 杜 甫《 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 》 : “ 八月 声是 由小到大 , 继 而 由大变小 , 最 秋 高风怒号 。” 范仲淹 《 苏幕 遮》 : 后 消失不 闻 ,从而推 测 出秋 风 的
刘禹锡《秋声赋》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秋声赋唐·刘禹锡相国中山公赋《秋声》,以属天官太常伯,唱和俱绝,然皆得时行道之余兴,犹动光阴之叹,况伊郁老病者乎?吟之斐然,以寄孤愤。
碧天如水兮,窅窅悠悠。
百虫迎暮兮,万叶吟秋。
欲辞林而萧飒,潜命侣以啁啾。
送将归兮临水,非吾土兮登楼。
晚枝多露蝉之思,夕草起寒螿之愁。
至若松竹含韵,梧楸圣脱。
惊绮疏之晓吹,坠碧砌之凉月。
念塞外之征行,顾闺中之骚屑。
夜蛩鸣兮机杼促,朔雁叫兮音书绝。
远杵续兮何冷冷,虚窗静兮空切切。
如吟如啸,非竹非丝。
合自然之宫徵,动终岁之别离。
废井苔冷,荒园露滋。
草苍苍兮人寂寂,树槭槭兮虫咿咿。
则有安石风流,巨源多可。
平六符而佐主,施九流而自我。
犹复感阴虫之鸣轩,叹凉叶之初堕。
异宋玉之悲伤,觉潘郎之幺么。
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韝而有情。
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
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
注释相国中山公:即李德裕。
属(zhǔ):请人唱和。
天官:指吏部,主选授之事。
太常伯:龙朔二年(662年)改吏部尚书为太常伯,这里指王起。
得时行道:逢时易达,得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光阴之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之感叹。
伊郁:愤懑,忧烦。
斐(fěi)然:形容有文采。
窅(yǎo)窅:深远的样子。
悠悠:渺远无限。
辞林:凋落的树叶。
潜:隐藏。
命侣:招呼伙伴。
啁啾(zhōu jiū):虫鸣声。
送将归: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慷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吾土:故乡。
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露蝉:露水中的蝉。
蝉翼被露水打湿,飞行困难。
夕草起:一作“夕蔓趣”。
寒螿(jiāng):指蟋蟀。
含韵:秋寒中仍然保持风韵。
梧楸:梧桐和楸树,都是早落叶的树木。
绮(qǐ)疏:雕镂华丽的窗户。
疏,窗户。
征行:指远行征戍的丈夫。
碧砌:青绿色的玉石台阶。
骚屑:风声,这里喻叹息声。
蛩(qiū):蟋蟀。
机杼(zhù):织布机和梭子。
音书:音讯书信。
远杵(chǔ):远处传来的捣衣声。
古文观止卷七 宋文 秋声赋-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卷七宋文秋声赋卷七宋文秋声赋(欧阳修)【题解】历代文人多有歌咏秋景之作,秋景已成为文学创作中经常被采用的题材之一。
欧阳修在本文中除了描绘自然界的秋景外,还对世事艰难、人生不易的现状抒发了个人的无限感慨。
本文的体裁为“赋”,但和传统的赋又有所不同,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发展。
【一段】欧阳子①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铮铮②,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③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予谓童子④:“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注释】①欧阳子:作者自称。
子,本为对男子的尊称,如孔子、老子。
也可用于男子的通称,如本文即是。
②(cōnɡ)铮铮:金属器物互相撞击时发出的声音。
③枚:一种形如筷子的小木棒。
古代士兵在行军时含在口中以防止喧哗。
④童子:本指未成年的男子,仆人也可称为童,童子有书童之意。
【译文】我正在夜里读书,听到有种声音从西南方传过来,心怀不安地听着,失声地说:“奇怪啊!”开始时发出淅沥的雨声和潇潇的风声,忽然间又发出奔腾澎湃的响声,好像波涛在黑夜里惊起,狂风暴雨骤然降临。
它接触到物体时,叮叮当当,好像金铁相撞之声;又好像奔赴前线的军队,衔枚而急速奔走,听不到号令声,只听到人马行进之声。
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一下。
”童子说:“星星和月亮都洁白明亮,银河在天空清晰可见,四处并无人声,声音从树间发出。
”【二段】予曰:“噫嘻⑤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凛冽,砭⑥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⑦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⑧也,于时为阴⑨;又兵象也,于行为金。
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秋声赋》宋代欧阳修描写关于秋季的文言文鉴赏
《秋声赋》宋代欧阳修描写关于秋季的文言文鉴赏【秋声赋】宋代:欧阳修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 (余曰一作:予曰)“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秋声赋】创作背景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即宋仁宗嘉佑四年。
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不免产生郁闷心情。
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
《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秋声赋】译文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
他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
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又好像金属撞击的声音,再(仔细)听,又像衔枚奔走去袭击敌人的军队,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声赋》古文赏析
【作品介绍】
《秋声赋》描绘了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借景抒情写了对人事忧劳和与秋关联的音声情象的悲感,但最后“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却转喻祸根在人。
全篇语言流畅、声情并茂,不愧为佳作。
【原文】
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①,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②,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③,忽奔腾而砰湃④;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⑤,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⑥,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⑦。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⑧,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⑨:其色惨淡⑩,烟霏云敛⑾;其容清明,天高日晶⑿;其气栗冽⒀,砭人肌骨⒁;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⒂,佳木葱笼而可悦。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秋声赋诗意图
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
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⒃。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⒄,黟然黑者为星星⒅。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⒆,亦何恨乎秋声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