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优秀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7《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驱遣我们的想象》作者相关作品:为学生提供一些与《驱遣我们的想象》作者相关的作品,如其他篇小说、散文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思想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写作练习法。讲授法用于传授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基本概念和技巧;讨论法用于促进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写作练习法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a.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文学作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力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想象力创作活动:组织一些想象力创作活动,如写作比赛、绘画比赛等,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示自己的作品,提高创作自信。
2.拓展建议:
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学生在课外可以阅读一些与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相关的文学作品,如《小王子》、《哈利·波特》系列等,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进一步理解想象力在文学中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运用想象力来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创作灵感。
板书设计
1.标题: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2.重点内容:
a.想象力的重要性
b.想象力的运用方法
c.想象力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3.结构框架:
a.导入:展示相关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b.知识讲解:讲解想象力的重要性,分析想象力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c.互动探究:讨论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方法,分享优秀作品
d.总结归纳:梳理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强调重点和难点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生词和词语的意思及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并掌握文章结构。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教学(10分钟)教师出示一幅描绘科幻世界的图片,让学生自觉陶醉在其中,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从中找出一些令人感到神奇奇妙的地方,口头表达出来。
2、阅读教学(35分钟)(1)学生阅读本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
(2)学生通过资料查找和自己的探究、思考来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
(3)学生讨论小说及科幻题材的发展前景等。
3、作文教学(35分钟)(1)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的科幻故事。
(2)使用本课文章推荐的写作技巧,如使用短语、比喻、悬念等。
(3)教师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科幻作品或对学生作品的点评。
4、小结与反思(10分钟)通过讨论,探究小说及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以及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对本课文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重点1、通过文章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
2、通过创新思维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四、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欣赏本文的结构和写作技巧。
2、如何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的科幻故事。
五、课后作业1、了解一部科幻电影或小说,并在班内分享。
2、写一篇科幻小说(不少于800字),运用本课文章推荐的写作技巧。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价通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并且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力、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七、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并且通过创新思维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优质教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叶圣陶◇教材分析◇本文用平实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向我们阐明: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本文思路清晰,观点易于把握,可作为一般议论文进行教学;此外,对于学生赏析阅读有很强的实用性,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及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充分理解论述内容,以读促思。
2.利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3.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丰富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全文的思路,明确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2.难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所提出的“驱遣我们的想象”在欣赏文艺作品时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很不错,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也是欣赏文艺作品的重要技巧。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预习检测(一)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桥堍.(tù)契.合(qì)怅.然(chànɡ)恐惧.(jù) 旷.远(kuàng) 拘泥.(nì)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苟安:苟且偷安。
只顾眼前的安乐,不作长久之计。
受用:受益。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驱遣:打发。
本文指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及想象。
无关紧要:不重要,没有关系的事情。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驱遣自己的想象,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想象技巧进行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故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3. 课文解析:分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手法。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5. 课后作业布置:根据课文内容,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
四、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价。
2. 在课堂上,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业,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评价。
3.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1. 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反思,看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对学生的反馈进行反思,看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2.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具体的文学作品或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和思考。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驱遣我们的想象》原文。
2. 相关参考资料:关于作者的背景资料、相关文学作品的介绍等。
3. 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视频、音频等,用于辅助教学。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驱遣我们的想象》的思考。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优秀课)2022年部编版小学语文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培养想象能力。
【情境导入】同学们,人的思想之所以能够凭借语言符号再造审美观中的形象,是因为凭借了想象。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那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成具体事物。
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驱遣我们的想象?。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
3.全文分为几局部?每局部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1.生字:契.合(qì)旷.远(kuànɡ)苟.安(ɡǒu)拘泥.(nì)怅.然(chànɡ)宛.如(wǎn)汹涌.(yǒnɡ)仿佛.(fú)鉴.赏(jiàn)歌谣.(yáo)海啸.(xiào)驱遣.(qiǎn)词语:契合:投合,意气相投。
驱遣:驱使;派遣。
桥堍(tù):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苟安:指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掠过:扫过,擦过;闪过。
从上面飞过。
得意扬扬:形容满意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
2.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主要作品有:童话故事?稻草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和长篇小说?倪焕之?。
3.全文分三局部第一局部(1—7):详细描述了文字的记录功能,及文学创作中文字的桥梁作用。
第二局部(8—13):通过举例论证和比照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说明了想象在文艺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局部(14):强化中心论点。
驱遣我们的想象,享受文艺美感。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一. 教材分析《驱遣我们的想象》是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想象来丰富我们的阅读体验。
课文内容深入浅出,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具体实例,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并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文字表面的意思,忽视了通过想象来丰富阅读体验。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想象的重要性,并教会他们如何运用想象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学习,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丰富阅读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阅读心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
2.难点: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丰富阅读体验。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认识到想象的重要性。
2.实例分析法:以课文中的实例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阅读文本。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突出课文重点内容。
2.相关资料:收集一些关于想象在阅读中的作用的例子,用于课堂上学生讨论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品为什么能够打动人心?接着揭示课题《驱遣我们的想象》,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在阅读中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然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以课文中的实例为例,让学生练习如何运用想象来阅读文本。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例,总结出运用想象的方法。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阅读中运用想象的经验。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优秀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优秀这是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优秀,是优秀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优秀第1篇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中的核心概念,梳理其中的关系,理解文章主要观点。
2.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尝试进行鉴赏实践。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我们都学过朱自清先生的《春》,回想一下,你是如何赏析“朗润”这个词语的?屏显: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师小结:“朗润”本意是明朗滋润,这里用“朗润”一词,让人似乎看到冬去春来山色逐渐明亮的画面,春天生机勃勃之感油然而生。
当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时,不仅需要理解字面意思,还要借助想象进入作品,去体会作品的意境。
二、温故知新1.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说说作者在说理时,一般会有哪几种顺序?明确:一般是逻辑顺序,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在结构上,一般是“总一分总”的形式。
2.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说说作者在说理时,一般会有哪几种说理方法?明确: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三、自主阅读组织学生进行课文自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领,来提升自读学习的效率。
1.速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速读时要求如下:(1)本课约2400字,按照每分钟阅读不少于400字的要求,力求在6分钟左右读完。
(2)自读过程中,寻找并勾画出各段中包含作者观点的关键性词句。
2.精读课文,明确作者观点。
在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次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要“驱遣我们的想象”?文章围绕“想象”还提到了哪些核心概念?(2)叶圣陶先生是怎样阐述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联的?(3)本文列举了两个实例,读者是怎样获得审美体验的?3.研讨交流。
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并推举代表进行汇报。
教师小结:叶圣陶先生认为,之所以要“驱遣我们的想象”,是因为我们鉴赏文艺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1新人教版
六、学生学习效果
1. 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驱遣我们的想象》一课的基本内容、结构框架和主题思想。他们能够把握文章中关键信息,提炼出作者的核心观点。
2. 掌握修辞手法:学生掌握了课文中所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能在写作过程中灵活运用,提高文章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5. 其他准备:
- 准备白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辅助材料、学生写作成果等。
- 准备便签纸、彩色笔等文具,用于学生课堂讨论、写作练习时使用。
- 教师提前熟悉教材内容,准备详细的教案,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五、教学过程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1,主要内容包括:
1. 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探讨作者如何运用想象力描绘形象。
4. 教室布置:
- 将教室划分为几个小组讨论区,每个区域配备一张桌子、若干椅子,方便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 在教室前方设置一个讲台,用于教师讲解、演示辅助材料。
- 在教室后方或侧方设置一个写作展示区,用于展示学生的写作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教室内布置一些与想象力、文学创作相关的名言警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举例解释:
- 在讲解课文时,针对“驱遣我们的想象”这一主题,教师可通过举例、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明白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导学生在写作时如何运用想象力。
- 对于课文中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如“时间就像一条无情的河流,它会冲刷掉所有的记忆”,教师应详细解释句子中的比喻意义,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其含义。
3. 测试学习效果:在课堂结束前,我会进行一些小测试,如让学生现场写作一段运用修辞手法的文字,或者回答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通过测试,我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附原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附原文)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很多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极大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解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个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个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理解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所以,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用于自己的鉴赏实践。
3.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观点2.理清论证思路【教学难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绘本《田鼠阿佛》是一个充满隐喻的故事。
故事中的阿佛为小田鼠们讲述“阳光”“颜色”朗诵“诗歌”,小田鼠们通过想象,感受到了温暖、美好,度过了寒冷的冬天。
小田鼠的讲述隐喻着超越物质生活的文学。
当物质不能满足人们时,人们可能更需要文学来获得精神的满足。
那么要怎样才能理解文学获得精神的满足呢?让我一起来学习这篇谈如何欣赏文学作品的文章《驱遣我们的想象》。
二、明确学习目标本文节选自叶圣陶先生的文章《文艺作品的鉴赏》,讲如何欣赏文艺作品。
请大家注意题目中的“驱遣”二字,作者没有用“发挥”“调动”等普通词汇,用相对陌生的“驱遣”,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驱遣”是驱使、差遣的意思。
驱遣想象也就是要发挥、调动我们的想象。
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字词过关(tù)( yáo) (qì) ( kuàng)桥堍.歌谣.契.合忧惧阻障旷.远静寂(chàng) (lüè) (xiào) (gǒu) (nì)怅.然意境飞掠.海啸.苟.安拘泥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观点(一)结合文章题目,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
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二)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五、精读文段,学习如何驱遣想象(一)精读8-10段,理解作者是如何驱遣想象来理解这两句诗的。
1.文中哪些句子是在描述具体的想象过程?2.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作者是如何驱遣想象来鉴赏这两句诗的吗?明确方法:看文字构成一幅怎样的图画。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叶圣陶)教案
教案设计:《驱遣我们的想象》(叶圣陶)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中“驱遣想象”的概念,掌握通过想象理解和深化文本内容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文本分析和创意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力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索文学世界的习惯,以及通过想象丰富个人精神世界的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驱遣我们的想象》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关于文学阅读与欣赏的指导性文章。
文章强调了想象在阅读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指出想象是连接读者与作者情感、理解作品深层含义的桥梁。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将学会如何运用想象力,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文学作品片段(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片段)、想象练习纸。
•预习任务:学生预习《驱遣我们的想象》全文,初步理解文章大意,并尝试找出文中关于想象重要性的论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播放一段无声电影片段(如《大话西游》的经典场景),让学生观察画面,然后请几位同学描述他们脑海中想象出的对话和背景音乐。
之后,播放有声版本,对比之前的想象与实际音效、对话的差异,引出“想象”在构建故事情境中的作用。
•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活动,大家感受到了想象的力量。
今天,我们将跟随叶圣陶先生的步伐,一起探讨如何在阅读中“驱遣我们的想象”。
二、整体感知(约10分钟)•活动设计: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文章大意。
2.小组讨论:文章中哪些段落直接阐述了想象在阅读中的作用?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教师总结:叶圣陶先生通过理论阐述和实例分析,强调了想象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重要性,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情感、意境和深层含义。
三、深入研读(约20分钟)•分段解析:1.第一段至第三段: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字是一道桥梁”的比喻,讨论为什么想象是跨越这道桥梁的关键。
2.第四段至第六段:通过具体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的分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想象重构场景,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文字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初中九年级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精品教案(通用5篇)
初中九年级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精品教案(通用5篇)初中九年级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精品篇1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1.检查预习,要求读准加点字的字音:桥堍(tù)歌谣(yáo)契合(qì) 旷远(kuàng) 苟安(ɡǔ) 拘泥(jū)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3.说说你所了解的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三、默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1.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文题尝试概括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16.驱遣我们的想象 优秀教案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厘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明确论点的提出方式。
2.学习本文朴素简洁而又严谨的语言。
3.学习论证方法并运用。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厘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明确论点的提出方式。
2.学习论证方法并运用。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朴素简洁而又严谨的语言。
【课文导入】人的思想之所以能够凭借语言符号再造审美关照中的形象,是因为凭借了想象。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那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成具体事物。
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
”对于文本,作者与读者有什么异同呢?【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朗读课文,厘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明确论点的提出方式。
2.学习本文朴素简洁而又严谨的语言。
3.学习论证方法并运用。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2.背景透视:叶圣陶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办起事来刚强果断,认真负责。
比如编讲义,写教材,他不但不满意有的人只是照搬照抄,而且指出其中须包含自己的研究,带有自己的心得,这种主张是他负责精神的表现。
又如编制“引得”,尤其为大部头的书编制“引得”,许多人虽明知有益于学术研究,但觉得这毕竟是为他人的工作,又耐不住工作进程中的辛苦和单调,不肯去尝试。
叶老却曾用商务印书馆铜版《十三经》白文做底本,编出一部巨册的“引得”。
初着手时,困难重重,又缺乏助手,但他既已认定这是有益于广大读者的工作,就成年累月不知疲劳地去做,决不半途而废,这是他工作中负责精神的又一表现。
三、预习反馈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记一记词义。
四、初读感知(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驱遣我们的想象》优秀教学案例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碰撞思维火花,激发想象力,提高文学创作的兴趣。
2.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如预测、推断、质疑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想象力的运用,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4.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为文学创作积累素材。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驱遣我们的想象》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如何运用想象力进行文学创作,认识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涉及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学体裁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4.学会运用想象力进行写作,能独立完成一篇具有创意的想象作文。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驱遣我们的想象》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初中语文教育的关键阶段,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一个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的成长时期。《驱遣我们的想象》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重要课文,旨在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想象力的培养与运用,激发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本文通过讲述作者如何运用想象作文的方法,启迪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美好、创造美好。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这篇课文为载体,结合学科特点,采用人性化的教学语言,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这将是一次富有实践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探索。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运用想象力,独立完成一篇想象作文。
2.收集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如“驱遣我们的想象”、“情感的移入”等。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去感知和理解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讲解:让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相关知识介绍:介绍想象力的概念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想象力运用实例。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讨论如何运用想象力去感知和理解文学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力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讲解: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想象力运用实例,让学生体会想象力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讨论如何运用想象力去感知和理解文学作品。
5. 课堂小结: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想象力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讨论报告的质量。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较低,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培养。
在小组讨论环节,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鼓励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想象力运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_19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运用文中的文艺鉴赏方法鉴赏诗歌文段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细腻的情感态度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预习本文且了解议论文的文体;但不会用相应的方法鉴赏文艺作品重点难点重点:明确文中文艺鉴赏的方法,即如何不拘泥于文字,而驱遣想象难点:运用读文字+想画面+品意境,代入式感知,多角度理解两个方法不拘泥于文字,而驱遣想象去鉴赏文艺作品。
学时一学时教学过程导入:这篇文章,大家觉得难吗?生答:难/不难经过大家的预习,首先我们要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主要论点——读文章时不拘泥于文字,而是要驱遣我们的想象。
请同学黑板图示全文的行文思路。
作者读者通过文字这座桥梁,架起了作者与读者的沟通,作者运用想象的写作先于人生体验,把自身的所见所感写了出来,读者又通过文字而不拘泥于文字,并驱遣他们的想象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得到愉悦的阅读体验,得到美的经验感受,得到人生的受用,这就是全文的行文思路。
其实啊,这是九年级下册议论文单元中的一篇实用性比较强的自读课文。
虽然我们现在只有七年级,但是就像是《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一样,学一篇文章或读一篇文章,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收获体验。
相信今天这节课也一定能收获到现阶段,我们读这篇文章而得到的收获体验。
所以,请进入今天的环节,分解细究,找方法;学以致用,来鉴赏。
第一个环节:分解细究,找方法“不拘泥于文字,而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如何做呢?文中的具体方法是什么?自主探究:推荐你最受启发的文艺作品鉴赏方法(展示时,请先明确信息所在位置,再进行分享阐述)交流展示:1.第八段、九段:读文字+想画面+品意境——推敲、景物的配合(找方法时先找上一层级的,再找下一层级的)2.第十二、十三段:代入式感知,多角度理解。
明确相应的鉴赏方法后,我们进入本课的第二个环节第二个环节:学以致用,来鉴赏鉴赏一:诗歌(一)PPT展示《鸟笼》非马打开鸟笼的门让鸟飞走把自由还给鸟笼小组合作:请运用第一部分的鉴赏访法来鉴赏交流展示:刚才的鉴赏用了什么方法?——代入式感知,多角度理解。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驱遣我们的想象》,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作者关于文学创作中想象力的运用和重要性的观点。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驱遣我们的想象》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实例来阐述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3. 探讨想象力对于作家创作的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和激发想象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课文内容。
2. 利用小组讨论和分享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通过写作练习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想象力的思考,例如:“你认为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有什么作用?”2. 阅读课文《驱遣我们的想象》,让学生自主阅读并理解作者的观点。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课文中的观点展开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4. 分析与探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内容,例如作者如何通过实例来阐述想象力的重要性。
5.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观点,结合自己的思考,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进行评估。
2. 学生对于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写作练习和小组讨论进行评估。
3. 学生对于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创作活动的参与程度进行评估。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观察到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所提高,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所提升,他们能够结合课文中的观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较为被动,不够积极发言。
为了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我可以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多地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到小组讨论中。
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优质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优质教案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优质教案《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驱遣我们的想象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新课感知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
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
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
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
5.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目标导学三:赏析语言,领悟内涵
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明确: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明确:“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
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3)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明确: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
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
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
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学会鉴赏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明确: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句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
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
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教学提示】
教师可在诗歌、散文、小说中多取几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想象力在文艺鉴赏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结构纲要
作者与读者关系:作者——(写文字)——所感所想——(读文字)——读者
读者如何欣赏文艺作品:读者——(读)文字——(想象)画面——(感悟)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