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4《儿童社会性发展》
儿童社会性发展 全套教案
儿童社会性发展教案学前教育专业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性、儿童社会性的概念及意义。
2.能够掌握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1.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念2.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教学难点:儿童社会性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第一节概念界定、研究起源与意义一、概念的界定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就已经开始,而我国则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这方面的研究。
(一)社会性概念东西方学者对社会性概念界定的差异:西方:伯根(1976)认为儿童的社会性是由其稳定的内部结构和通过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那些特性。
——不注重下准确的定义,而侧重研究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
幼儿社会性发展心理结构包括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认知、自我意识、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六大系统。
我国:1.广义与狭义说(陈会昌)2.先天与后天合成说(傅安球,1953)3.杨丽珠、吴文菊从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角度看,认为幼儿社会性是指幼儿在其社会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性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幼儿心理特性。
定义:社会性是指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认识,如果通俗的理解就是如何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行为总和。
(教材)(二)社会性与社会化二者的关系谈到社会性必然涉及到社会化的问题。
社会化是指人的社会行为模塑过程,是从生物实体成长为社会实体的过程,儿童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认识。
可见社会化是社会性形成的过程,而社会性是指社会化这一过程的内容与结果。
所以,社会性与社会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又是紧密联系的。
(三)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始于20世纪初,起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因为人们对儿童本身的兴趣使然;一个是对发展的关注,对发展的性质、过程及结果感兴趣。
《儿童社会性发展》读后感
《儿童社会性发展》读后感(中英文版)After immersing myself in the book "Child Social Development," I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its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of the intricate process through which children evolve into social beings.It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various factors, ranging from family dynamics to peer interactions, in shaping a child"s social skills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在阅读《儿童社会性发展》一书后,我深刻感受到了书中对儿童如何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复杂过程的全面探讨所留下的深刻印象。
书中强调了家庭动态到同伴互动等多种因素对孩子社交技能和情商塑造的重要性。
Each chapter is thoughtfully structured, providing both theoretical frameworks and practical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e milestones and challenges in a child"s journey of socialization.It emphasizes the role of empathy, communication,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in fostering healthy social relationships.每一章节都经过精心设计,既提供了理论框架,也通过实际例子来阐明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里程碑和挑战。
儿童社会性发展资料
特点
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阶段性、互 动性、情境性和可塑性等特点。
重要性及意义
重要性
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全面发展的重 要组成部分,对儿童身心健康、人格 形成、社会适应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
意义
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有助于提高儿童 的社会认知、情感表达、人际交往和 问题解决等能力,为儿童未来的学习 、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
06
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策 略和方法
家庭教育策略改进建议
01
02
03
04
建立积极亲子关系
通过日常互动、情感交流等方 式,增进家长与孩子的亲密感
和信任感。
培养孩子独立能力
鼓励孩子自主解决问题,承担 适当家务,以培养其独立性和
责任感。
注重言传身教
家长应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通过自身言行影响和教育孩子
亲子关系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01
亲子依恋关系
儿童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形成的情感纽带,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
影响。安全型依恋关系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社会交往态度和技能。
02 03
亲子互动方式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日常互动方式,如游戏、交流等,对儿童的社会性发 展具有重要影响。积极的亲子互动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情 感表达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亲子冲突与解决
亲子之间难免会出现冲突和矛盾,如何妥善解决这些冲突对儿童的社会 性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协商、妥协等方式解决亲子冲突有助于培养儿童 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03
学校环境对儿童社会性发 展影响
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对儿童影响
儿童社会性发展 全套教案
儿童社会性发展教案学前教育专业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性、儿童社会性的概念及意义。
2.能够掌握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1.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念2.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教学难点:儿童社会性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第一节概念界定、研究起源与意义一、概念的界定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就已经开始,而我国则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这方面的研究。
(一)社会性概念东西方学者对社会性概念界定的差异:西方:伯根(1976)认为儿童的社会性是由其稳定的内部结构和通过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那些特性。
——不注重下准确的定义,而侧重研究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
幼儿社会性发展心理结构包括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认知、自我意识、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六大系统。
我国:1.广义与狭义说(陈会昌)2.先天与后天合成说(傅安球,1953)3.杨丽珠、吴文菊从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角度看,认为幼儿社会性是指幼儿在其社会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性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幼儿心理特性。
定义:社会性是指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认识,如果通俗的理解就是如何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行为总和。
(教材)(二)社会性与社会化二者的关系谈到社会性必然涉及到社会化的问题。
社会化是指人的社会行为模塑过程,是从生物实体成长为社会实体的过程,儿童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认识。
可见社会化是社会性形成的过程,而社会性是指社会化这一过程的内容与结果。
所以,社会性与社会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又是紧密联系的。
(三)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始于20世纪初,起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因为人们对儿童本身的兴趣使然;一个是对发展的关注,对发展的性质、过程及结果感兴趣。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一种能力,包括与他人建立关系、合作、分享、沟通和解决冲突等方面。
幼儿社会性发展对于他们的整体成长和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
幼儿应该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和合作游戏等方式,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培养分享的意识。
其次,培养幼儿的沟通能力也是促进社会性发展的关键。
幼儿应该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且能够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意见。
我们可以通过让幼儿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经历以及进行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他们提高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
此外,培养幼儿的解决冲突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幼儿在社交互动中难免会遇到冲突和矛盾,他们需要学会妥善处理这些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教授解决冲突的方法和策略,如倾听对方观点、寻求妥协和寻求帮助等,帮助幼儿学会解决冲突并培养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家庭和学校应该共同合作,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幼儿积极的社会经验,鼓励他们参与社交活动,并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反馈。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社交技能培训、开展合作项目和建立良好的社交环境等方式,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机会和支持。
总之,幼儿社会性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关注人际关系、培养沟通能力、解决冲突和家校合作等方面的工作,我们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基础,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引言概述: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一种能力,包括与他人的互动、合作、分享和理解等方面的能力。
这种发展对于幼儿的整体成长和未来的社交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情绪交流的发展1.1 情绪识别能力的培养幼儿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学会识别他人的情绪表达,如喜、怒、哀、乐等,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
1.2 情绪表达的能力提升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幼儿逐渐学会用言语、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从而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
1.3 情绪调节的能力发展幼儿通过与他人的相处,逐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如控制情绪的表达方式、适应他人的情绪等,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
二、合作能力的培养2.1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幼儿通过与同伴进行合作活动,如搭积木、做游戏等,逐渐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
2.2 分工合作的能力提升在合作活动中,幼儿逐渐学会分工合作,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在团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更好地完成任务。
2.3 解决冲突的能力发展在合作过程中,幼儿可能会遇到意见不合的情况,通过与他人的沟通和妥协,逐渐学会解决冲突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协商合作。
三、分享与关爱的培养3.1 分享的意义和价值幼儿通过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物品、经验等,逐渐意识到分享的重要性,学会与他人共享资源,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
3.2 关爱他人的能力提升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幼儿逐渐培养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3.3 接受他人的关爱和帮助幼儿逐渐学会接受他人的关爱和帮助,从而建立起互助互爱的社会关系,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理解他人的能力发展4.1 倾听和观察的重要性幼儿通过倾听他人的言语和观察他人的行为,逐渐学会理解他人的意图和需要,从而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4.2 推理和推断的能力提升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幼儿逐渐学会推理和推断他人的思维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和动机。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标题:幼儿社会性发展引言概述: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与他人互动中逐渐学会适应社会规范、建立友谊关系和发展人际交往技能的过程。
这一过程对幼儿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他们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建立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1.1 促进幼儿情感发展:通过与他人互动,幼儿学会表达情感、理解他人情感,培养情感沟通能力。
1.2 建立自我认同:在社交中,幼儿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
1.3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过社交活动,幼儿学会遵守规则、尊重他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方法2.1 提供合适的社交机会:为幼儿创造各种社交场合,如游戏、合作活动等,让他们有机会与同龄人互动。
2.2 鼓励幼儿表达情感: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
2.3 培养合作意识:通过团体活动和团队合作,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挑战3.1 羞怯和社交焦虑:部份幼儿可能会因为羞怯或者社交焦虑而难以融入社交活动,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关注和支持。
3.2 冲突处理能力不足:幼儿在社交中可能会浮现冲突,缺乏有效的冲突处理能力,需要引导他们学会妥善处理矛盾。
3.3 社会规范认知不清:幼儿对社会规范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需要教师和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匡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家庭和学校合作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4.1 家庭支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赋予幼儿足够的关爱和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参预社交活动。
4.2 学校教育:学校应该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社交机会和培训课程,匡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
4.3 家校合作:家长和教师之间要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情况,制定有效的干估计划。
五、结语幼儿社会性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引导。
惟独通过共同努力,才干匡助幼儿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促进其全面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十章】儿童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 三大方面。
性别刻板印象的表现
包括对男女不同行为、外貌、能力和职业等方面的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限制儿童的发展潜力,导致性别歧视和不平等现象。
促进儿童性别平等意识的培养
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长应树立性别平等观念,避免传递性 别刻板印象。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应营造性别平等的氛围,消除性别 歧视和偏见。
学校教育的作用
04
忽视型亲子关系
父母对子女缺乏关注和照顾, 较少给予关爱和支持。这种关 系下,儿童可能表现出孤独、 自卑、攻击性行为和学业困难
。
家庭环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01
家庭励)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社会态
度和行为,而消极的家庭氛围(如冲突、冷漠、忽视)可能导致儿童出
现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
1 2
性别角色认同的概念
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角色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
性别角色认同的形成过程
儿童通过观察、模仿和社会互动等方式逐渐形成 性别角色认同。
3
性别角色认同的发展阶段
包括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一致性等阶段 。
性别刻板印象的表现与影响
性别刻板印象的定义
社会对男性和女性角色的固定看法和预期。
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父母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权威型教养方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主性、 责任感和亲社会行为;专制型和溺爱型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和自我中心 倾向;忽视型教养方式则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孤独感和行为问题。
幼儿社会性发展
• 二、道德行为的发展 • 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 亲社会行为也称利他行为,表现为分享、合作、帮助、救 助等。研究表明,1岁以内的婴儿就出现分享;2岁左右可 以主动助人;4-6岁儿童分享、助人行为都随年龄增长而 提高;7岁儿童能识别他人潜在的困难线索等。一般研究 都认为儿童的助人、合作等亲社会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也有的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年龄增长之间并不存 在必然的联系。
• 14岁的时候经过多年内心挣扎,她决定了, 拒绝接受女性激素,拒绝假扮女孩,之后, 经过一系列手术,她成了一个英俊的受女 孩欢迎的青年男子,开始与姑娘约会,25 岁结婚。 • 结论: • 生物因素决定了我们成为男性或女性的倾 向性,但是无论生物因素还是社会因素都 不可能完全决定我们的性别角色发展。
•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别角色社会化是男女 儿童对同性别父母认同、模仿而形成的自 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
性别社会化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经历了 三个发展阶段
• (一)第一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 性别角色知识(2~3岁),大多能准确说出自己 的性别。同时,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些关 于性别角色的初步知识,如女孩要玩娃娃,男孩 要玩汽车等。 • (二)第二阶段: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 (3~4岁)能接受各种与性别习惯不符的行为偏 差,如认为男孩穿裙子也很好,几乎不会认为这 是违反了常规。这说明她们对性别角色的认识还 不很明确,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 赵红经常给孩子补习功课。她甚至把工作都辞掉 了,坐在汪欣欣旁边看她写作业,有时到深夜12 点都有的。作业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她就另外抄 写一份,让欣欣重新再做,直到做对了为止。 • 老师给汪欣欣所有的评语几乎都是批评的,没有 表扬的,在作业本上、考试卷上批语通常都是 “作业不认真“。这让赵红十分伤心 。虽然她也 尝试过别的方法教育孩子,但似乎并不可行。汪 欣欣只有在母亲的严厉拷打下才会认真做作业。 • 裾调查,30%的家长采用打骂的办法管教。50%的 孩子害怕老师和家长见面。
儿童社会性发展 ppt课件
儿 近的个体(与父母、教师不同)
童
的 同
2、同伴的作用 ▪同伴是强化物 ▪同伴是“治疗者”
伴 ▪同伴是老师
交 ▪同伴是儿童社会化的 往 主要因素
9
3
、
儿
童 的
(1)婴幼儿时期的同伴交往
同 伴 (2)儿童友谊发展特点
交 往 (3)同伴接纳性
的
发
展
10
婴 [婴幼儿时期的同伴交往]
幼 儿 6—8个月 互不理睬
课 程
蒙眼走路、照镜子、绕圈坐 2、沟通训练
三件事、打电话
内 3、问题解决训练
容
画画、拼图、猜字谜、 一起摆字母
34
注 1、课程安排时间
意 2、分组标准
事 项
3、尊重学生意愿 4、上课前的放松练习
35
儿 童
➢儿童侵犯行为的类型
的 ➢儿童侵犯行为的发展
侵
3、纸包里只有1支圆珠笔时
如何分? 25
▪纸包里有3支圆珠笔—均分
▪纸包里有4支圆珠笔—先均分,
王英(9岁前)
结
李君(9岁以后)
果 ▪纸包里有2支圆珠笔—分给别人 ▪纸包里有1支圆珠笔—
王英(9岁前)
李君(9岁以后)
26
▪分享物品的数量是影响儿童分
结
享的主要因素
▪分享过程中均分观念占主导地位
果 ▪分享物品多或少于人数时,倾向 分 于慷慨
儿童控制(12岁以后)
6
()
二
纬度:温情-----控制
父
权威型(既关心又控制)
母
专制型(绝对服从)
的 教
养
放纵型(高度接纳缺少控制) 忽视型(既少关注也少控制)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儿童社会性发展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儿童社会性发展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儿童社会性发展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方面。
儿童在与周围社会环境,包括亲人、同伴、教师、其他人以及各种社会影响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社会心理特性的过程。
借助它,儿童由出生时的自然人逐渐变为能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能与周围人正常交往并以自己的独特人格对社会施加影响的社会人。
主要表现在社会技能、自我概念、意志品质、道德品质、社会认知、社会性情绪和情感、社会适应能力几方面的发展。
研究表明,在儿童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其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同特点。
对0岁~1岁婴儿来说,对养育者(主要是母亲)形成正常的依恋关系具有特殊意义。
对1岁~2岁幼儿的社会化训练,一般注重发展其合乎社会要求的行为,抑制不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如吵闹、丢弃食物、损坏物品、随地大小便、对父母过分依赖、害怕陌生人和陌生环境、攻击行为等。
3岁~6岁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之一,儿童开始和父母之外的其他人,尤其是同伴和幼儿园教师交往,并通过这种交往积累与人交往的经验,学会各种基本的社会与道德规则,形成初步的良好品质,如独立性、利他行为、移情、合作以及相应的社会技能。
在儿童中、晚期(7岁~11岁),儿童在小学里渡过一段平静的心理发展期,由于学校教育和同伴交往实践,儿童的社会性智力、社会认知能力有了本质的发展,并掌握大量的社会技能。
若儿童在这一阶段形成良好的社会特性,进入少年期以后,他们将以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适应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巨变,正确地认识自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他们成年以后在社会上正常生活创造条件。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教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建立人际关系、学习合作、理解彼此,这些都是为日后的社交生活打下基础。
通过适当的指导和培养,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发展社会技能,拓展他们的人际关系圈,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懂得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分享和合作。
这些社会技能对于孩子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社会性发展的培养,孩子们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1. 情商培养情商是指个体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可以有效处理自己的情绪,并且能够理解和处理他人情绪的能力。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情商的培养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情绪认知游戏、情绪表达绘画等方式,引导孩子们认识不同情绪,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效地应对不同情绪。
2. 合作与分享在学前阶段,孩子们逐渐明白合作与分享的重要性。
通过团体游戏、小组合作活动等形式,可以让孩子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资源、尊重他人意见。
这不仅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协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3. 礼仪和规范意识在学前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孩子们养成一定的礼仪习惯和规范意识。
通过模仿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可以让孩子们了解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规范,学会尊重他人、礼貌待人。
培养孩子们的礼仪和规范意识,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社会性发展中,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们通过想象力的游戏、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不仅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品质。
结语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涵盖了情商培养、合作与分享、礼仪和规范意识、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这些内容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
儿童社会性发展
1.埃里克森对个体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的划分:1、基本的信任2、自主对羞怯、疑虑3、主动性对内疚4、勤奋对自卑5、统一性对角色混乱6、亲密对孤独7、生殖与停滞8、自我整合对绝望。
2.儿童行为的起源:1、直接学习。
在直接学习中,儿童的某种行为所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结果直接决定着儿童是否重复这些行为。
2、模仿。
模仿在儿童行为的习得中是一种更重要的途径或机制。
3、强化。
在社会学习理论中,强化是儿童获得行为的又一重要机制。
3.对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1)社会学习把儿童行为的发展主要看作一种由经验的增加而导致的量变过程。
该理论存在的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忽视了生物成熟因素在儿童社会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2)在研究方法方面,社会学习理论主要采用的是实验室模拟技术。
但是,虽然保证研究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或科学性,但是这种研究的人为性太强,其外部效度难以保证,研究结论难以解释儿童在真实社会生活中的社会性发展。
(3)社会学习理论在解释儿童社会性发展时对年龄变量的作用重视不够。
4.发展心理生物学的基本观点:1、行为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其中成熟和经验是融合在一起的。
2、在社会性发展中,生物成熟引起病保持经验,同时,经验的变化又会改变有机体的行为生物状态和行为潜能。
3、对物种不同进化阶段之间的比较必须依据行为的组织原则。
4、有机体在其整个一生中都具有适应性和主动性。
5.理论主题:一、认知、情感与行为的关系。
1、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
2、情感与社会行为。
二、生物与环境。
三、个人与情境。
四、儿童的社会互动。
五、个人与社会系统。
6.当前社会性发展研究的若干新趋势: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强调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动性。
三、研究课题从分离走向整合。
四、注重在多种不同水平上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进行分析。
7.适应性的进化:一、人脑的进化。
二、亲代护养。
首先,儿童护养期的延长促成了家庭规模的缩小。
其次,整体适宜性原则导致亲代与后代生物利益的竞争。
三、不同父母行为的适应性。
儿童社会性发展读书笔记
《儿童社会性发展》读书笔记目录一、书籍概述 (2)1. 背景介绍 (3)2. 作者简介 (3)3. 书籍内容概述 (4)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 (5)1. 社会性发展的定义 (6)2.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7)3. 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特点 (8)三、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基础 (9)1. 心理学理论 (11)1.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2)1.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3)1.3 其他心理学理论观点 (14)2. 社会学理论 (15)2.1 社会学习理论 (17)2.2 社会角色理论 (18)2.3 社会资本理论等 (19)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20)1. 婴儿期社会性发展特点 (21)2. 学龄前期社会性发展特点 (23)3. 学龄期社会性发展特点 (24)五、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与促进策略 (25)一、书籍概述该书首次出版于1972年,至今已成为儿童心理学领域的经典教材之一。
本书通过对大量实证研究的分析,系统地阐述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框架、阶段划分以及影响因素等内容,为儿童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在《儿童社会性发展》阿伦森首先从婴儿期开始,详细描述了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社会性发展特点。
儿童在出生后不久便开始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社会性行为,如对父母的依赖、对同伴的兴趣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社会性行为逐渐丰富多样,包括合作、竞争、分享等。
阿伦森还探讨了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障碍,如羞怯、孤僻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干预策略。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了环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阿伦森认为,家庭、学校、社区等外部环境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揭示了不同环境条件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差异,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儿童社会性发展》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过程。
无论是对于心理学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一系列社会行为和社会情感。
它涉及到幼儿与他人的关系、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对幼儿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互动活动,如合作游戏、小组活动等,让幼儿与同伴互动,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同时,教师还可以示范和引导幼儿学会分享、尊重他人和接纳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2. 培养幼儿的情感认知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情感认知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绘本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帮助幼儿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学会关心和体谅他人的情感。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合作能力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和合作游戏等,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同时,教师还可以教导幼儿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分工合作和解决合作中的冲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制定规则、建立秩序和培养良好的习惯等方式,帮助幼儿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
同时,教师还可以教导幼儿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5. 促进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目标。
教师可以通过模仿、角色扮演和实地参观等活动,帮助幼儿了解社会规则和社会行为的要求,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和新的社交情境。
总之,幼儿社会性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的关注和引导。
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幼儿的情感认知、合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促进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帮助他们成为积极、健康和适应社会的个体。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合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合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行为方式。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孩子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亲子关系、伙伴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
一、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内容和发展特点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内容: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前儿童情感社会化的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学前儿童道德的发展1. 情境性。
社会性和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受当前刺激( 即情境) 的制约, 特定的情境产生与此相对应的社会行为。
学前期社会性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开始接受系统而具体的社会性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择的重复( 再现) 。
模仿性是幼儿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幼儿经常学父母、老师或同伴的样子, 说和别人相似的话, 或者再现别人做过的行为、动作。
3. 道德发展的从他性。
从他性在幼儿道德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儿童认为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是绝对的, 来自于外在的权威, 不能不服从, 判断是非的标准也来自成人。
同时, 儿童只注意行为的外部结果, 而不考虑行为的内在动机。
集体生活中, 他们在与成人、同伴交往使他们道德感指向的事物或对象持续增多, 范围持续扩大, 由近及远, 由较直接到较间接, 由具体、个别的行为到一些比较概括、比较抽象的行为规则和道德准则, 道德情感也持续丰富起来。
因为幼儿道德感指向的事物的变化, 特别是事物性质的变化, 使幼儿情感逐渐由比较肤浅、表面、不稳定发展到持久和稳定。
二、针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育策略,树立现代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教师要热爱、尊重并了解幼儿。
它应不掺杂个人好恶, 不对幼儿姑息迁就, 不厚此薄彼。
善于设身处地地体验幼儿的所作所为, 耐心细致地观察、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以真诚、热爱和关怀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幼儿, 做到一视同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
山东省2017年4月实践课程考核
儿童社会性发展试卷
(课程代码:11283)
学校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试卷共3页满分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0.5分,本题共7.5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
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前的表格
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研究者在同一时间段内同时对不同年龄组儿童的某一心理现象进行考察,这种研究设计是
A追踪研究B纵向研究C横断研究D聚合交叉研究
2、认为儿童的发展是抚养者利用条件反射对儿童加以系统改造的结果,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这一理论模型是
A先天形成说B冲突模型C互动模型D后天塑造说
3、根据鲍尔贝的依恋理论,当儿童出现了对熟悉人的识别再认,但仍然无法区别的接受来自任何人的关注,这时儿童处于
A前依恋期B依恋关系建立期C依恋关系明确期D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期
4、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儿童发展是
A完全由环境因素决定的B性本能的生物成熟的过程
C个体主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D个体对环境的适应
5、根据鲍姆令特观点,父母对儿童的成熟行为有较高的要求,对儿童反应较少,对儿童缺乏热情,用较为绝对标准来塑造、控制和评价儿童的行为,这种教养方式是
A权威型B专制型C期待型D放任型
6、布朗芬布伦纳认为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个体有影响的环境是
A微系统B中间系统C外层系统D宏系统7、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3-6岁儿童人格发展的阶段是
A信任对不信任B主动对内疚C勤奋对自卑D自主对羞怯
8、给儿童提供同学名单或照片,让每个儿童说出他们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同伴,这种方法称为A观察法B同伴提名法C同伴评定法D实验室实验
9、在环境对等的前提下通过考察基因变异导致的机体性状的差异来确定生物发育的遗传效应,这种方法是
A环境变化法B跨文化研究C基因变异法D聚合交叉法
10、父母通过信息传递使儿童长期有效的接受社会规范并自觉按社会行为规范行动,父母使用的这种方法是
A爱的回收B使用权利C信息内化D餍足
11、根据安斯沃斯的观点,人际关系倾向于冷淡疏远的儿童属于的依恋类型是
A安静型B回避型C安全型D拒绝型
12、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3-4岁儿童处于
A肛门期B口唇期C潜伏期D生殖器期
13、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学校环境属于
A微系统B中间系统C外层系统D宏系统
14、哈吐普认为,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儿童与那些和他具有相同社会权利的同伴之间形成的关系称为
A垂直关系B相互关系C依恋关系D水平关系
15、运用强制性压力手段迫使儿童接受行为规则的方法是
A爱的回收B使用权利C信息内化D正强化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本题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
代码填写在题前的表格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以下关于依恋的描述中,正确的有
A依恋具有选择性B依恋的主体是儿童不是父母
C依恋的主体和客体具有相对性D依恋者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的亲近E依恋对象不会是某一特定群体
2、家庭系统的特征有
A整合性B层次性C相互依存性D稳定性E变化性
3、以下关于表情的描述中,正确的有
A表情是非语言交流方式之一B表情是一种适应性行为
C表情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D表情具有某种先验性
E只有人类才有表情
题号一二三四五核分人
题分总分
得分评卷人复查人
得分评卷人复查人
4、依恋关系建立的标志是
A分离焦虑B识别记忆C怯生现象D客体永久性E人的永久性
5、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行为起源于
A直接学习B遗传C固定行为模式D强化E模仿
6、关于父母教养观念,下列陈述中正确的有
A父母教养观念具有相对稳定性B父母教养观念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C父母教养观念不受他们自身认知风格的影响D父母教养观念一旦形成就不再发生变化E儿童自身的个性特征会影响其父母教养观念
7、根据安斯沃斯的研究,下列依恋类型中属于不安全依恋的有
A抑制型B回避型C安静型D拒绝型E非抑制型
8、父母教养观念的实质包括
A职业观B儿童观C发展观D父母观E文化观
9、班杜拉认为模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
A注意过程B保持过程C概括过程D动作表征过程E动机过程
10、根据问卷的传递方式,可将问卷分为
A结构问卷B发送问卷C访问问卷D邮寄问卷E分析问卷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1.5分,共计7.5分)
1、使用权利
2、态度转变
3、父母教养方式
4、父母教养观念
5、社会启动者
四、简答题(每小题3分,共计12分)
1、简述友谊的功能
2、简述个性与社会性方面的性别差异
3、简述影响早期儿童依恋的因素
得分评卷人复查人
得分评卷人复查人
4、简述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的主要方法
五、论述题(每小题6.5分,共计13分)
1、简述影响同伴接纳的因素
2、举例说明同伴关系的功能
得分评卷人复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