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针灸学(全集)

合集下载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复习资料绪论1.实验针灸学的定义: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

2.实验针灸学的研究内容:●针灸对机体的作用:“三个方面”:针灸的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

“三个特点”:整体性,双向性和良性调节。

“三大影响因素”:机体功能状态,刺激质量,穴位组选●针灸效应的机制●针灸的应用技术●实践及技能训练第一章针灸作用的基础研究第一节穴位的功能与结构1.穴位功能的双重含义:感受刺激和反应病症2.穴位感受刺激的三个特点:●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症【(电针最易,毫针不易)(皮肤触觉属于快适应感受器,肌梭和关节囊属于慢适应感受器)】●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感觉阈不同【电针<手针<艾灸】3.反应病症:指脏腑病变时,常在体表某些穴位出现病理反应,可表现为穴位的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等形式。

4.穴位病理反应的形式:●感觉异常:疼痛---皮肤自觉痛,穴位压痛,痛觉过敏知热感度变化---井穴或原穴,赤羽氏指数<1.5,快,实证;赤羽氏指数>1.5,慢,虚证。

实证-对热的敏感性↑,知热感度变化数值偏低;虚证-对热的敏感性↓,知热感度变化数值偏高。

●组织形态改变:主要表现在穴位局部皮肤色泽和形态的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电学特性改变:穴位与非穴位相比,穴位皮肤具有低电阻,高电位的电学特性。

热学特性改变:穴位与非穴位相比,温度要高0.5~1℃,正常人两侧同命穴温度差一般在0.5℃以内。

光学特性改变:穴位与非穴位的红外辐射的强度差别较大,但频谱特性的差异却不大。

其它:pH低于6即可引起疼痛,随着pH值的下降,疼痛加重。

5.穴位病理反应的临床应用●协助诊断疾病新大郗穴(承扶和委中连线中点外下方5分处)压痛提示恶性肿瘤的可能。

实验针灸学1 (1)

实验针灸学1 (1)

《实验针灸学》★【名解】1、实验针灸学: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基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针灸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实验。

)2、经脉现象:亦称经络现象,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神经血管反应、循经感觉障碍等现象。

3、循经感传:系指用针刺,艾灸、低频脉冲电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胀,麻等“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能通过大脑感知的现象。

分显性与隐性感传。

4、乏感传期:是指若针刺时间过长,尽管刺激未停止,感传也会向针刺穴回流,最终消失的现象。

5、循经皮肤病:沿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呈带状的皮肤病损,因为是“看得见”或“摸得着”的循经现象,也有人称之为“可见的经脉现象”或“显见的经脉”,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

(先天性:痣、汗孔角化症、鳞状毛囊角化,单纯性血管瘤等10种,如肾经贫血痣、右心包经疣状痣;后天性:神经性皮炎、扁平苔藓、湿疹、过敏性紫癜、硬皮病、银屑病、线状色素沉着、带状疱疹、皮下脂肪萎缩等18种,如右肺经神经性皮炎、右膀胱经神经性皮炎、右胆经皮下脂肪萎缩等。

)6、循经感觉障碍:是指沿着经脉循行路线自发出现的疼痛、异常感觉或其他感觉障碍的现象,是病理状态下的经络现象之一。

7、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每种感受器通常只对一种特定的能量变化最敏感,即一种感受器对于某一种形式的刺激具有很低的阈值。

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8、感受器的适应:当某个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感受器对刺激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发放冲动的频率逐渐减弱,感觉也随之减弱,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9、感觉阈(强度阈值):作用于穴位的适宜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和一定的持续时间,才能引起穴位感受器的兴奋,产生相应感觉。

实验针灸学1

实验针灸学1

实验针灸学1实验针灸学(*为老师给的重点)绪论实验针灸学:1、*含义: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基础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2、*主要任务:促进针灸学的发展、培育现代化的针灸人才3、*基本研究方法:实验的方法(观察和实验都是为了获得认识客观事物现象和过程的事实材料,两者相互依存,观察是实验的前提,实验是观察的发展)实验者可以根据课题要求,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有目的地模拟或干预研究对象,对影响实验过程的各种因素加以控制,以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获得客观定量的数据资料,揭示现象间的规律性联系。

4、传统针灸学与实验针灸学的关系传统针灸学主要是解决针灸“如何”治病的问题;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揭示传统针灸学理论的科学内涵,揭示针灸作用的原理和规律也就是主要解决针灸“为何”能治病、能治什么病的问题。

5、发展阶段1)萌芽阶段:新中国成立前的近半个世纪2)准备阶段: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末3)奠基阶段:1959~1965年4)逐渐形成阶段:1979年5)形成和发展阶段:1980年至今6.研究内容以针灸基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和针灸作用规律为主。

第一章、实验针灸学研究的程序、方法和技术*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选题、文献检索、建立假说、科研设计和实施、撰写科研论文一、选题1、*选题原则(填空)1)科学性:选题的理论基础、要符合客观规律、符合逻辑性2)创新性3)实用性4)可行性2、*选题种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二、建立假说1、科学假说的含义:是应用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对准备研究的课题提出一种试探性解释。

2、*假说的特征1)来源的科学性2)说明的推测性3)解释的系统性4)结论的可验证性3、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1)是新学说的基础2)是研究的方向和途径3)可推动科学的发展4、形成科学假说的基础1)科学依据2)科学思维3)建立假说的原则:符合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基于既往的科学资料、具有个人的实践经验、可被重复证实三、科研设计和实施1、基本内容:专业设计、统计设计、进度设计、人员设计2、*基本要素:1)受试对象2)处理因素:单因素单水平、单因素多水平、多因素单水平、多因素多水平3)实验效应或观察指标:具备关联性、客观性、精确性、灵敏性、特异性3、*基本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均衡、盲法(四)针灸询证医学实践方法归纳为“五部曲”:提出明确的针灸临床问题;系统检索相关文献、全面收集证据;严格评价、找出最佳证据;应用最佳证据指导针灸临床实践;后效评价针灸询证实践和结果。

实验针灸学(精华版)

实验针灸学(精华版)

实验针灸学(精华版)实验设计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基本要素包括实验对象、处理因素和实验效应。

同时,实验设计也有一些基本原则需要遵循,包括对照原则、随机原则、重复原则和盲法原则。

穴位针感组织结构是指穴位下的小血管、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或各种特殊感受器等组织结构和针感的形成密切相关,共同构成了穴位针感组织结构。

不同穴位针感感受装置种类不同,如肌肉与肌梭密集分布并与手下感有关,肌腱与环层小体有关,肌与肌腱接头与腱器官有关,头皮与游离末梢和包裹感受器有关,关节囊与___小体有关。

刺激不同穴位会导致不同的针感性质存在差异。

穴位的主要功能是感受刺激并反映病症。

针感信号经脊髓上行入脑后,只有经过丘脑换神经元上行到大脑皮层后才能形成最后的针感。

而针刺信号的外周传出通路主要有神经反射通路、神经-体液通路和脊髓传出系统。

穴位病理反应的形式包括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和生物物理化学特征改变。

脏腑-经穴相关是指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经穴,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经络现象是指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

躯干腹背侧经穴排列趋神经性现象的特点包括:任脉穴位完全位于腹正中线上,与胸神经前皮支分布相吻合;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在腹部有穴位平行排列于腹正中线两旁的皮神经前皮支附近;背侧的督脉和膀胱经的穴位位于背部后正中线及两旁,与腹侧完全相似;躯干的腹侧和背侧神经分布形式呈原始节段状态分布,彼此距离相等,排列匀称,而躯干部穴位的分布也是距离均等。

Special areas of the body can ___。

numbness。

swelling。

heat。

and tingling。

___ "meridian ___ by the slow n of ___ pathways。

___。

tingling。

and a ___ nerve fibers and nerve endings in the skin。

实验针灸学实验报告分析(3篇)

实验针灸学实验报告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针灸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实验针灸学应运而生,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对针灸作用原理、腧穴定位、针灸疗效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本报告针对实验针灸学实验报告进行详细分析,旨在了解实验针灸学的研究方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实验内容与方法1. 实验内容实验针灸学实验报告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腧穴定位:通过实验验证腧穴的准确性,为临床针灸治疗提供依据。

(2)针灸作用原理:探讨针灸对机体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影响,揭示针灸作用机理。

(3)针灸疗效:通过实验评估针灸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4)针灸不良反应:观察针灸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2. 实验方法(1)动物实验:采用健康动物作为实验对象,通过观察动物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变化,评估针灸治疗效果。

(2)人体实验:在人体上进行针灸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3)实验室检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针灸作用机理、腧穴定位等进行深入研究。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腧穴定位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实验验证,腧穴定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为临床针灸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 针灸作用原理实验实验结果显示,针灸对机体生理、生化等方面具有显著影响,如调节神经递质、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等。

3. 针灸疗效实验实验结果显示,针灸对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如疼痛、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4. 针灸不良反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针灸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较少,安全性较高。

四、实验结论1. 实验针灸学实验报告为针灸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2. 实验针灸学实验方法具有科学性、严谨性,为针灸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3. 实验结果表明,针灸具有多方面的生理、生化作用,为揭示针灸作用机理提供了重要线索。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名解】1、实验针灸学: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基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针灸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实验。

)2、经脉现象:亦称经络现象,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神经血管反应、循经感觉障碍等现象。

3、循经感传:系指用针刺,艾灸、低频脉冲电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胀,麻等“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能通过大脑感知的现象。

分显性与隐性感传。

4、乏感传期:是指若针刺时间过长,尽管刺激未停止,感传也会向针刺穴回流,最终消失的现象。

5、循经皮肤病:是指沿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呈带状的皮肤病损,因为是看得见或摸得着的循经现象,也有人称为可见的经脉现象。

6、循经感觉障碍:是指沿着经脉循行路线自发出现的疼痛、异常感觉或其他感觉障碍的现象,是病理状态下的经络现象之一。

7、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每种感受器通常只对一种特定的能量变化最敏感,即一种感受器对于某一种形式的刺激具有很低的阈值。

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8、感受器的适应:当某个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感受器对刺激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发放冲动的频率逐渐减弱,感觉也随之减弱,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9、感觉阈(强度阈值):作用于穴位的适宜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和一定的持续时间,才能引起穴位感受器的兴奋,产生相应感觉。

通常将引起某种感觉所需的最小强度称为感受阈或强度阈值。

(引起感受器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称为时间阈值。

)10、牵涉痛:是许多疾病的一种常见症状,是指内脏病变时,疼痛往往可扩散到受同一或紧邻的脊髓节段所支配的皮肤区,此处皮区的疼痛称为牵涉痛。

实验针灸学(全集)

实验针灸学(全集)

实验针灸学(全集)名称:实验针灸学(全集)主讲:郭义类型:中医教学在线观看地址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第四集第五集第六集第七集第八集第九集第十集第十一集第十二集第十三集第十四集第十五集第十六集第十七集第十八集第十九集第二十集第二十一集第二十二集第二十三集第二十四集第二十五集第二十六集第二十七集第二十八集第二十九集第三十集第三十一集第三十二集第三十三集第三十四集第三十五集详细剧情介绍实验针灸学主讲人:郭义主讲人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目录:第一集实验针灸学:引言、绪论(一)第二集实验针灸学:绪论(二)第三集实验针灸学:绪论(三)第四集实验针灸学:绪论(四)第五集实验针灸学:绪论(五)第六集实验针灸学:绪论(六)第七集实验针灸学:绪论(七)第八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一)第九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二)第十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三)第十一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四)第十二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五)第十三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六)第十四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七)第十五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八)第十六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九)第十七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十)第十八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十一)第十九集针灸作用理论(一)第二十集针灸作用理论(二)第二十一集针灸作用理论(三)第二十二集针灸作用理论(四)第二十三集针灸作用理论(五)第二十四集针灸作用理论(六)第二十五集针灸作用理论(七)第二十六集针灸作用理论(八)第二十七集穴位的现代研究(一)第二十八集穴位的现代研究(二)第二十九集穴位的现代研究(三)第三十集穴位的现代研究(四)第三十一集穴位的现代研究(五)第三十二集穴位的现代研究(六)第三十三集穴位的现代研究(七)第三十四集穴位的现代研究(八)第三十五集穴位的现代研究(九)。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

内分泌失调的特征
• • • • • 体态变化 声色变化 性格变化 月经变化 性求变化行为变化
• 大量的研究证明,针灸对机体的内分泌系统有着 广泛的调节作用针灸影响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 分泌激素,从而协调了激素对机体的调节作用。
• 针刺通过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调整,一方面可提 高机体的防卫、抗病能力,另一方面也是针刺实 现对其他器官功能调节的途径之一。
针灸对肾上腺功能的调节
• 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调节:通过穴位的传 入神经作用于丘脑下部,促使脑垂体分泌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进而影响肾 上腺皮质功能的途径实现的。 • 对肾上腺髓质功能的调节:针刺促使交感 神经兴奋,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增 加肾上腺髓质激素的分泌
针灸对性腺功能的调节
• 实验证明,针刺对甲状腺机能有良好 的双向调整作用 • 穴位不同,对甲状腺机能的调节作用 也不同(eg针刺气舍、天突、合谷穴可使地方性甲状
腺肿腺体缩小,症状减轻或消失,尿中排碘量降低,甲状 腺对碘的吸聚和利用能力提高;而针刺天突、廉泉、合谷 等穴可使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的甲状腺体缩小,症状消失, 基础代谢率明显降低)
针灸对胰腺机能的调节
影响β 细胞的分泌功能,增加胰岛素的含量 • 调节迷走神经的功能 • 整体调节作用
临床研究 1.张智龙等将符合标准的120 例Ⅱ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 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 例。观察组单纯采用针刺治疗。
取穴:中脘、曲池、合谷、足三里、阴陵泉、丰 隆、三阴交、太冲、血海 手法: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次2次,6d为 一疗程,每疗程间休息1d 总有效率为88.33%,优于对照组的66.37%。其胰 岛素敏感指数明显升高,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证实针 刺能增加葡萄糖的摄取能力,降低血脂,改善了糖脂代 谢,促进了血液循环,具有降糖抗凝的作用。

针灸实验学第一章

针灸实验学第一章
整理ppt
1、皮肤低电阻点结构基础
(1)神经—皮脂腺(汗腺)说 [机制]丰富的神经分布及汗腺、皮脂腺开口增大,导致电
阻下降 [依据] 1. 组织学检查结果 2. 植物神经系统,特别是交感神经系统与皮肤电阻有
密切关系 3. 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皮肤、皮脂腺、汗腺开口增大,
导致皮肤电阻下降。 4. 事实如此:
有定位、定性与判别病变程度的价值。
规律: 强阳性良导点、压痛点出现在与病变位置对应的穴区 机体多种疾病存在时阳性点反应目前最主要的病症
整理ppt
②穴位皮肤色泽、形态改变的意义
慢性病时→相关穴位多见于条索、结节等形 态改变
急性病、慢性病均有色泽改变
急性炎症 慢性炎症急性发作: 点片状充血、红晕、红色丘疹、脱屑、点片状白色边缘红晕,有脂
整理ppt
(二)临床意义
1、防病治病 2、诊断疾病*
整理ppt
二、 反应病症
穴位病理反应:脏腑器官疾病通过 经络的作用,在体表某些穴位出现 的各种异常变化。
整理ppt
(一)穴位病理反应的表现形式
分三大类: 1感觉异常 2组织形态学改变 3 生物物理特性变化
整理ppt
1、感觉异常 痛觉过敏:自发性疼痛、压痛 知热感度:上升或下降:上升 实证 下降 虚证 知热感度:脏腑病变相应经脉之井穴或原穴对热
整理ppt
二、穴位感受装置
(一)针感的性质 (二)针感部位的定位法 (三)针感的生理解剖基础
整理ppt
(一)针感的性质
整理ppt
(二)针感部位的定位法
1、测量针感的深度 2、染色的方法 (1)铁离子普鲁士蓝反应法 (2)亚甲蓝法或墨汁法 (3)钨丝微电极法
整理ppt
(三)针感的生理解剖基础

实验针灸学-经脉穴位现象

实验针灸学-经脉穴位现象

实验针灸学
第一节经脉穴位现象
实验针灸学
经脉穴位现象是指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 沿经脉循行路线及穴位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 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性皮 肤血管神经反应,循经或穴位感觉异常,穴位 组织色泽和形态异常等现象。研究证明,经脉 穴位现象在人群中确实普遍存在,并有其特点 和规律。
实验针灸学
目前,对经脉穴位的现代科学研究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工作:第一,肯定 了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或穴位感觉异常等经脉穴位现象的客观存 在,特别是对循经感传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研究,证明它是普遍存在于人群 之中的一种正常生命现象;第二,以多种指标检测和显示了经脉的循行路 线和穴位;第三,对穴位的特异性、经穴-脏腑相关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这些工作集中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以多方面的事实证明穴位和古人所 描述的十四经脉循行路线是客观存在的;第二,以大量的研究资料证明在 人体的机能调节过程中确实存在着穴位特异性和某种循经特征以及经络学 说所描述的特殊联系和规律。这些工作为进一步阐明经穴的机制奠定了科 学基础。下面从经脉穴位现象、检测、结构、功能及假说方面分别进行介 绍。
针刺温溜感传路线示意图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
(一)循经感传调查
实验针灸学
20世纪70年代,国家卫生部颁布了测定循经感 传(PSC)的统一激发方法及分型标准,全国 28个单位对约30万人进行了循经感传的调查, 其中约6万余人符合普查标准,进入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循经感传在不同地区、民族、性别 的人群中普遍存在,出现率为12%〜24%,但 显著型者的出现率较低,不及1%。
4.感传速度
实验针灸学
感传速度缓慢是循经感传的一大特征,一般1〜10cm/s,但个 体差异较大,见下图。不同经脉或同一经脉的不同部位,其感传 速度也各不相同,如上肢、下肢比躯干、头面部为快;经过肘、 肩、膝、髓等大关节或主要穴位时,可出现速度减慢或停顿。另 外,循经感传的出现有一定潜伏期,潜伏期一般为几秒至十几秒, 有的受试者经过一定时间刺激后,方有感传出现,此期的长短与 传导速度成正比,即传导的速度越快其潜伏期越短。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

第三幕第三题艾灸的作用机制有哪些经研究结论:证实艾灸的作用机制为艾灸激活穴位(局部始动),推动气血运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通路),调节脏腑功能(效应器官响应)。

1.艾燃活性物质成分分析:艾绒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灰烬和释放的烟气,含有大量的挥发性化学成分,某些成分已证实有比较强的抗自由基活性;并且艾燃的温度与其挥发性物的渗透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2.穴位经皮给药:穴位经皮给药易于药物透皮吸收,产生较高的血药浓度,从而发挥良好的治疗作用。

3.施灸穴位处透皮吸收基础4.组织液微创透皮抽提技术人体组织液的微创透皮抽取技术首先对皮肤进行低频超声预处理,提高皮肤表层对组织液的通透性,然后利用文氏管真空负压实现组织液的抽取、收集以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

5.针灸血清作用:针刺血清抗哮喘作用和体液调节功能、针刺血清或艾灸血清改善免疫功能以及艾灸血清抗衰老作用的研究,为针灸作用及其机制的探讨开辟了新的途径,并奠定了相关研究基础。

第二题艾灸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艾灸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说艾温的升降速度、作用面积、灸量、灸时和灸质还有很多因素比如说:1.产品的品质:随着艾灸的不断发展,市场上艾灸产品混杂,艾灸产品的品质是影响艾灸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一是艾灸的产地:艾草最好的产地是湖北蕲州。

第二是加工的精细度:我们经常看到有10:1、20:1、30:1这样的说法。

这是几公斤艾叶出一公斤艾绒的意思,例如20:1就是20公斤艾叶出一公斤艾绒,比例越大加工越精细,祛除杂质和桔梗,艾绒更加细软如棉。

第四,是看艾条用的纸和卷的松紧度。

好的艾条是选用上好的棉纸将艾条卷的比较均匀比较紧的。

2.技术的专业度:艾灸师技术是否专业也是艾灸效果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

一名专业的艾灸技师,要从技术的熟练程度,韵律,动作标准化,对艾条的控制能力,对温热程度的感知,顾客的反应的感知,速度和时间的把握等方面一一进行修炼。

3.技师的工作态度:艾灸是古老自然的养生方法,我们还是强调以人为本。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

绪论【名解】实验针灸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作用基础、针灸作用规律、针灸效应及机理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只考案例【案例】找出所给实验设计的主要错误之处:有无随机分组,有无对照。

如果是你会怎么设计。

第二章重点主要考简答题【选择】穴位的结构:皮肤、皮下组织、神经、血管、淋巴、筋膜、肌肉、肌腱【简答】穴位的病理反应:1.感觉异常(痛觉过敏(即穴位疼痛或出现压痛));2.组织形态改变(色泽(瘀点、白斑);形态(可见:凹陷、隆起、丘疹、脱屑。

可触:皮下硬结、条索状反应物));3.生物物理化学特性改变(电学(井、原、耳穴的导电量增高、降低、左右失衡);光学(背腧穴发光分布不对称);经皮CO2释放量(左右失衡较大))【填空】穴位的功能:感受刺激、反映病证。

【名解】经穴-脏腑相关:刺激体表一定的经穴,可对相应的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调节作用。

【简答】同经异治与异经同治:在躯干部,腧穴功能主治的神经节段特性表现为“分段”性特点,即同一条经脉的腧穴,由于所处神经节段的不同,可有不同的主治,表现为“同经异治”;虽属不同经脉,但其腧穴如在同一神经节段上,则其主治病症大体相同,表现为“异经同治”。

【判断、选择】单肌节与多肌节:只有少数肌肉是由单肌节组成的,e.g.头后小直肌、头斜肌、颏舌肌、甲状软骨肌均来自C1肌节,由C1节段来的神经纤维所支配。

大多数肌肉是由多肌节合并而成的,当单独一条神经根损伤时,对多肌节合成的肌肉常不引起运动障碍,只显示功能减退。

【名解】经络现象: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感觉障碍和经物理、化学等手段检测出的循经现象等。

【名解】循经感传现象:针刺、电脉冲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的一种酸、胀、麻等特殊感觉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基础理论、刺灸效应和机理,探索针灸对人体生命活动影响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是针灸研究时代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统一,也是针灸学自我完善,从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过度的中药标志。

20世纪出现许多新方法:循证医学方法、控制论方法等针灸对机体内环境的整体调节,具有多系统、多方位、多环节、多水平、多靶点的特点,针灸作用很可能是通过神经体液途径实现的发展史:1985年,针灸治疗病症扩大到200种1959~1965 奠基阶段1966~1979 标志着一门崭新学科实验针灸学的诞生(1979年6月,北京,第一届中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1982年以后,率先开设了实验针灸学教学课程至2002年统计,针灸疗法已在140多个国家开展19916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意大利米兰会议初步确立了64种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大多为痛症。

选题的种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选题的原则:需求性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假说的的特性:来源的科学性说明的推测性解释的系统性结论的可验证性一个科学项目一定要有一个简明具体新颖醒目能高度概括整个研究内容的题目。

研究对象(受试对象)要具有代表性和一定数量,以尽可能的反映群体的情况,这就是研究对的重复性原则。

研究因素:也称受试因素或处理因素;单因素研究指每次研究只观察一个类别的作用;多因素研究指同时观察多个类别的作用。

实验效应:关联性客观性精确性灵敏性特异性对照:值得是在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过程中,确立可供相互比较的组别对照方法:空白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自身对照互相对照配对对照历时对照安慰对照随机化:在抽样研究中,抽取或分配样本时,每一个研究对象或观察单位都有完全均等的几乎被抽取或分配到某一组,而不受研究者或研究对象主观意愿所左右,随机化的概念是根据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的特性而规定的随机化的意义:使被抽取的观察对象能最好的代表其所来源的总体人群,并使各比较组具有最大程度地可比性常见的随机分配方法:简单随机化:抛硬币抽签摸球查随机数字区组随机化分层随机化重复:即要求研究样本对于相应的总体具有代表性,他包含研究样本应具有与相应总体的同质性和足够的样本含量两个条件重复的意义:为了保证从研究样本所获取的信息研究结论能外推及具有同一性质疾病的病人盲法:指临床研究过程中,指标的观测、数据的收集和结论的判断,应在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前提下进行揭盲时应有主要研究人员在场。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
实 验 针 灸 学
第三章 针灸效应及机理
第一节 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
◆实验针灸教研室 ◆教师:高 玲
教学目的
掌握:针刺镇痛、针刺麻醉 熟悉:镇痛原理
第一节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
针刺镇痛(Acupuncture Analgesia)是指用针刺的方法 防止和治疗疼痛的一种方法。它是在传统中医针刺治疗疼 痛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针刺麻醉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一种 有效的临床治疗技术,对这一技术的作用机制的研究,称 为针刺镇痛原理研究。 针刺麻醉(Acupuncture Anesthesia)是指用针刺止痛效 应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种方法,由 于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麻醉,故称针刺麻醉。研究证 实,针刺是通过调节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而起作用的。
●针刺麻醉具有五个方面的作用: ①镇痛作用; ②抗内脏牵拉反应的作用; ③抗创伤性休克的作用; ④抗手术感染的作用; ⑤促进术后创伤组织的修复的作用。
●针麻表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 ①使用安全,适用范围广; ②便于术中医患的配合; ③生理干扰少,利于术后恢复; ④简便、经济、便于推广。
●有以下几方面的缺陷: ①麻醉不全; ②不能完全抑制内脏反应; ③个体差异较大。
此外,与体针一样,一些经验穴也是耳针麻醉是 常用的,如神门、交感、脑干、皮质下等。
3.针刺麻醉的刺激方式
针麻的刺激方式依据所用器具的差异,主要有手针式、 电针式、经皮电刺激式三种。
⑴手针式,是指针刺得气后,以手指运针的方法维持穴 位一定强度的适宜刺激,获得持续的得气感,体针时,运 针频率在每分钟几十次至两百多次之间,捻转幅度在90度 到360度之间,提插幅度在肌肉丰厚处约10毫米左右,耳 针时,只用捻转法而不宜提插,捻转幅度为180度左右, 频率为120Hz左右。手针式的优点,在于随时根据施术者 的手下针感调整运针的方法和强度,以维持良好的得气状 态。目前,手法运针仪可以代替手法运针,但得气感无法 体现,且单调的刺激易产生气感减弱的现象。

【VIP专享】实验针灸学1 (1)

【VIP专享】实验针灸学1 (1)

《实验针灸学》★【名解】1、实验针灸学: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基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针灸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实验。

)2、经脉现象:亦称经络现象,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神经血管反应、循经感觉障碍等现象。

3、循经感传:系指用针刺,艾灸、低频脉冲电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胀,麻等“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能通过大脑感知的现象。

分显性与隐性感传。

4、乏感传期:是指若针刺时间过长,尽管刺激未停止,感传也会向针刺穴回流,最终消失的现象。

5、循经皮肤病:沿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呈带状的皮肤病损,因为是“看得见”或“摸得着”的循经现象,也有人称之为“可见的经脉现象”或“显见的经脉”,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

(先天性:痣、汗孔角化症、鳞状毛囊角化,单纯性血管瘤等10种,如肾经贫血痣、右心包经疣状痣;后天性:神经性皮炎、扁平苔藓、湿疹、过敏性紫癜、硬皮病、银屑病、线状色素沉着、带状疱疹、皮下脂肪萎缩等18种,如右肺经神经性皮炎、右膀胱经神经性皮炎、右胆经皮下脂肪萎缩等。

)6、循经感觉障碍:是指沿着经脉循行路线自发出现的疼痛、异常感觉或其他感觉障碍的现象,是病理状态下的经络现象之一。

7、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每种感受器通常只对一种特定的能量变化最敏感,即一种感受器对于某一种形式的刺激具有很低的阈值。

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8、感受器的适应:当某个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感受器对刺激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发放冲动的频率逐渐减弱,感觉也随之减弱,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9、感觉阈(强度阈值):作用于穴位的适宜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和一定的持续时间,才能引起穴位感受器的兴奋,产生相应感觉。

【免费下载】实验针灸学1 1

【免费下载】实验针灸学1 1

《实验针灸学》★【名解】1、实验针灸学: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基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针灸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实验。

)2、经脉现象:亦称经络现象,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神经血管反应、循经感觉障碍等现象。

3、循经感传:系指用针刺,艾灸、低频脉冲电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胀,麻等“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能通过大脑感知的现象。

分显性与隐性感传。

4、乏感传期:是指若针刺时间过长,尽管刺激未停止,感传也会向针刺穴回流,最终消失的现象。

5、循经皮肤病:沿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呈带状的皮肤病损,因为是“看得见”或“摸得着”的循经现象,也有人称之为“可见的经脉现象”或“显见的经脉”,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

(先天性:痣、汗孔角化症、鳞状毛囊角化,单纯性血管瘤等10种,如肾经贫血痣、右心包经疣状痣;后天性:神经性皮炎、扁平苔藓、湿疹、过敏性紫癜、硬皮病、银屑病、线状色素沉着、带状疱疹、皮下脂肪萎缩等18种,如右肺经神经性皮炎、右膀胱经神经性皮炎、右胆经皮下脂肪萎缩等。

)6、循经感觉障碍:是指沿着经脉循行路线自发出现的疼痛、异常感觉或其他感觉障碍的现象,是病理状态下的经络现象之一。

7、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每种感受器通常只对一种特定的能量变化最敏感,即一种感受器对于某一种形式的刺激具有很低的阈值。

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8、感受器的适应:当某个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感受器对刺激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发放冲动的频率逐渐减弱,感觉也随之减弱,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9、感觉阈(强度阈值):作用于穴位的适宜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和一定的持续时间,才能引起穴位感受器的兴奋,产生相应感觉。

实验针灸学实验

实验针灸学实验

第二章实验针灸学实验实验一动物实验基本操作实验方案【实验目的】学握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和方法。

【实验对象】2.0 -2. 5kg健康家兔。

【实验材料】兔台、动物秤,手术刀、手术剪、止血钳、注射器、银子、玻璃分针。

实验步骤】1.称重:用动物秤称重,以千克(kg)计算。

2.麻醉:以20%氨基甲酸乙酯按5ml/ kg的标准,于耳缘静脉注射,实行全身麻醉。

应注意:1)在实验中,常选用耳外缘皮下静脉进行注射,拔去耳背外缘部分的毛,用手指轻弹血管,使静脉扩张。

(2)术者用一手的食指和中指夹住静脉近心端耳部,使静脉充盈,另一人用拇指和无名指固定兔耳的远端,并把住头部,避免家兔躁动。

(3 )术者手持注射器,尽量在血管的远侧端,与血管的角度呈15度左右,将针头刺入静脉。

然后用一手的拇指和食指、中指将针头夹持固定在耳上,另一手缓缓推动注射器筒芯,将药物注入静脉。

(4 )如果注射阻力较大或出现局部肿胀,说明针头没有刺入静脉,应立即拔出针头,在原注射点的近心端重新刺入。

(5)在进行静脉注射时,首先需将注射器内的空气驱尽,以免将空气注入静脉形成气栓。

(6)此外,注射速度应尽量缓慢而均匀,以免扰乱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功能而致家兔死亡。

3.手术:(1)将麻醉后的家兔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

(2)于颈部正中,上腹部及大腿内侧剪毛。

(3)在颈部沿正中线切开皮肤5〜7cm ,用止血钳于正中线分开肌肉,暴露气管,在气管两侧可见到与气管平行的左右颈总动脉,伴颈总动脉而行有神经束,其中包含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及减压神经。

(粗细:迷走神经一交感神经一减压神经)要点:①分离颈神经时用左手托起颈部,使颈部组织充分暴露。

②用止血钳、玻璃分针轻轻剥离组织,然后用四根线分别将颈总动脉、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减压神经作以标记。

(4 )于剑突下3〜4cm纵行切口,剥离空肠。

(5)于下肢股内侧纵行切口,剥离股动脉,坐骨神经。

(6)观察子宫(雌兔)。

4.处死:于耳缘静脉注射空气,造成气体栓塞致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针灸学(全集)
主讲:郭义
在线观看地址第一集 第二集
第五集 第六集 第七集 第八集 第九集 第十集
第十三集
第十五集
第十六集 第十七集 第十八集
第十九集
第二-
卜集
第二-
卜集
第二-
卜二集
第二-
卜二集
第二-
卜四集
第二-
」五集
第二-
卜六集
第二-
卜七集
第二-
卜八集
第二-
卜九集
第三-Βιβλιοθήκη 卜集第三-H集第三-
卜一集
第三-
卜集 穴位的现代研究(四)
第三-
一集
穴位的现代研究(五)
第三十
二集
穴位的现代研究(六)
第三十
三集
穴位的现代研究(七)
第三十
四集
穴位的现代研究(八)
第三十
五集
穴位的现代研究(九)
第二十集 针灸作用理论(二)
)第
七集穴位的现代研
第十八集 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
九集针灸作用理论(一)
第二十
一集
针灸作用理论(三)
第二十
二集
针灸作用理论(四)
第二十
三集
针灸作用理论(五)
第二十
卜四集
针灸作用理论(六)
第二十
」五集
针灸作用理论(七)
第二十
六集
针灸作用理论(八)第
究(
)
第二十
八集
穴位的现代研究(二)
第二十
九集
穴位的现代研究(三)
第三-
卜二集
第三-
卜四集
第三-
」五集
详细剧情介绍
实验针灸学
主讲人:郭义
主讲人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目录:
第一集
实验针灸学:
第二集
实验针灸学:
第三集
实验针灸学:
第四集
实验针灸学:
(四)
第五集
实验针灸学:
五)
第六集
实验针灸学:
第七集
实验针灸学:
第八集实验针灸学:研究
程序、方法和技术(一)
第九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
方法和技术(二)
第十集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
方法和技术(三)
第十三集
实验针灸学:
研究程序、
研究程序、
研究程序、
方法和技术
方法和技术
方法和技术
第十四集
实验针灸学:
研究程序、
方法和技术
第十五集
研究程序、
方法和技术
五)
第十六集 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九)
第十七集 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和技术(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