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合集下载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泛珠三角区域涵盖了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以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

该区域在产业发展方面呈现出多样化和差异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潜力。

从产业结构来看,泛珠三角区域的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第一产业在区域内仍占有一定比重,尤其是在一些农业资源丰富的省份,如四川、江西、湖南等地,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也有所提升。

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兴农业模式逐渐兴起,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二产业在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拥有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在电子信息、家电、汽车等领域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同时,四川、湖南等地的装备制造业也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品牌优势。

随着产业升级的推进,传统制造业正朝着智能化、高端化的方向转型,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第三产业在泛珠三角区域的比重不断上升。

香港和澳门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旅游中心,服务业发展成熟。

广州、深圳等城市的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也蓬勃发展。

旅游业成为区域内多个省份的重要产业,如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丽江古城等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此外,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态也不断涌现,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在产业布局方面,泛珠三角区域各地区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珠三角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开放的政策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集群。

成渝地区凭借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强大的科研实力,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而西南和中南地区则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了能源、化工、冶金等产业。

在产业创新方面,泛珠三角区域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珠三角各城市工业介绍

珠三角各城市工业介绍

各城市工业发展情况中山中山市是广东省辖地级市,下设24个镇区,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北连广州,毗邻港澳,全市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年平均温度22°C,户籍人口139.4万。

中山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乡,又是著名的侨乡,有旅居世界五大洲87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80多万人。

中山市是我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近年来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先后建成了全国包装印刷基地、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民营科技园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园区,基本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以优质产品为拳头的多元化产品结构,有乐百氏饮料、耶鲁固力门锁、凯达精细化工、华帝燃气具、嘉华电子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工业品牌。

小榄五金、古镇灯饰、沙溪休闲服、大涌红木家具、南头空调、黄圃食品等区域特色经济蓬勃发展,产品在全国占有较大的市场分额。

全球500强在中山办了20多家企业,20**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10.14 亿元,工业总产值20**.4亿元。

中山市的投资环境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全市现有公路通车里程1077.2 公里,形成了以国道和干线公路及京珠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9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5大机场;铁路运输经由广州通达全国各地。

目前,随着神湾港的开通,中山已形成东有中山港、南有神湾港、北有小榄港的"品"字形码头布局,其中,中山港的集装箱年吞吐量更是跻身全国十强、世界百强。

从中山港往香港航程仅需75分钟。

中山供水供电充足,并初步建成以城区为枢纽,贯通各镇区、大中型企业的宽带高速大容量的信息网络,形成了"中山信息高速公路"。

近年来,中山市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城市规划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园林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畅通工程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1997年还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人居奖"。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现状及发展的对策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现状及发展的对策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现状及发展的对策鹤山广播电视大学凌仕康前言泛珠三角区域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福建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内地9省区的区域面积为全国的五分之一,人口占三分之一,经济总量占三分之一;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区,泛珠三角在全国的地位十分突出。

由于广东省的区位优势,形成了以珠三角为中心的“泛珠三角人流圈”;同时,由于香港的国际航运、金融和物流中心的功能,湖南、广西等地的进出口货物主要经珠三角和香港,又形成了一个以大珠三角为主要进出口通道的“泛珠三角国际物流圈”。

泛珠三角地区拟订了在基础设施、产业与投资、商务与贸易、旅游、农业、劳务、科教文化、信息化建设、环境保护和卫生防疫等10个方面作为合作的主要领域。

合作的发展历程(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历史背景1、全球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迸发出巨大的生产力。

新技术广泛应用,新产品日新月异,生产方式、交换方式、消费方式,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新技术革命推动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国际投资不断扩大,推动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合作不断加强,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

以新技术革命为内在动力的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

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道路并不平坦。

由于各国和地区的发展条件与水平差异巨大,对全球化有不同的理解,利益各有所求,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

因此,经济全球化必然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WTO多哈回合谈判屡遭挫折,就是一个例证。

在这种情况下,地缘相邻、人文相近、利益相关的区域合作方兴未艾,成为区域内各成员参与全球化、提升竞争力、实现共同发展的现实选择,成为与经济全球化并行不悖的时代潮流。

近年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东盟等区域合作不断拓展,水平不断提高,展示了区域合作的广阔前景。

最近欧盟实现了新一轮扩大,已经成为拥有25个国家,4.5亿人口,面积近400万平方公里,经济总量10万亿美元的庞大经济体,成为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力量,更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泛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困境与突破

泛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困境与突破

表 l泛珠 三角各 省 区 2 0 : 0 7年生产 总值 ( 元 ) 亿
省 区 广东 福建 江 西 湖南 广西 海南
供 了及时雨 , 也适应 了粤港澳 的产业生命周期发展 阶段 , 济 经
相对落后地 区丰富的原材料、 廉价劳动力 、 便宜的地租等 比较 优势对 企业 布局具有较 大的吸 引力 。种种因素的结合 , 可以促
和澳门经济发展水平 比较 高 ,三次产业 已经发展成较为成熟 当多的产业属于低层次产业 , 如纺织 、 服装 、 玩具等 , 这些产业 的“ 三二一 ” 结构外 , 大陆 9省 区的产业结构 都基 本相 似 , 东 属于低成 本产业 ,原材料和销售两头在 外 ,没有 自主知识产 广 虽 然第三产 业 的发展较 快 , 但也 还处 于从“ 三一” 三 二 权。这种外源经济决定 了珠三角每年必 然将大量的利润输 出 二 向“
电和高运输成本 的压力 , 竞争优势开始下 降 , 同时挤 占了新 兴 边市场化程度较低的 8省区。这两个层次 的经济发 展水平也 经济总量差 异巨大( 见表 1 。由于市场机制 ) 产业在资源需求上的空间 ,给该 区域 的产业高级化制 造了障 呈现明显的分别 , 所 地方封锁 、 济壁垒都 不 经 碍 。从要素禀赋理论 的角度来看 , 价格水平 的差异将使要素禀 的不完善 , 以省际 间的市 场分割 、 经 影 赋条件发生变化 , 导致 资源要素 的流 动 , 并最终在各地 区形 成 同程度地存在 , 济合作 的跨省交 易成 本增 大 , 响了产业转 单独靠 均等的投资利润率和要素回报 率 ,从而带动不同地 区的经 济 移的进程 。这 么大 的区域面积和各 自不同 的经济基础 , 得到 良性发展 。珠三角的产业成本变化趋势必将导致该地 区 粤港澳 的能力进行全方位的产业辐射是明显不足的。 要寻找新的产业发展空间 , 向外扩张进行产业转移。泛珠三角 经济 区域 的提 出和构建 ,为广东和港澳经济 的进一步 发展 提

珠海港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珠海港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珠海港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摘要:港口是珠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将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重要的增长板块。

港口作为一个综合度极高的经济体系,珠海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要将港口打造为珠海经济的支柱产业。

重视研究以港口优势整合生产要素,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海域和海岸的空间布局,改革港口发展的投融资体制,培育港口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临港工业、港口物流业、港口服务业和港口旅游业“四业”协调发展,推动珠海经济实现质的飞跃和跨越式全面腾飞。

关键词:珠海港口经济发展分析港口是珠海核心战略资源,是建设海洋经济大市的重要依托,是珠海建设珠江三角洲区域性中心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珠海在2008年"两会"期间确立"以港立市"的发展战略,以港口建设为引擎,以港区发展为龙头的全市经济发展新格局,从高栏港经济区开始启动。

按照珠海港总体规划,重点打造高栏港区,加快提升万山港区,尽快把珠海港建设成华南地区重要枢纽港,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我国沿海主枢纽港。

实施以港立市战略,加快港口建设,不仅可以推动经济规模上水平,还将大大提升珠海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

珠海港是全国21个沿海主枢纽港之一。

目前,珠海港已形成包括西部的高栏港区、东部的桂山港区,以及市区的九洲、香洲、唐家、洪湾、井岸、斗门等港区的港口格局。

2008年12月,高栏港区两个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建成投入使用。

这是珠海港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结束了珠江西岸没有大型国际集装箱码头的历史,标志着珠海港由喂给港发展成为远洋干线港,适应了国际航运船舶大型化、经营集约化的趋势,极大增强了珠海港参与国际航运的竞争力,提升了珠海港的吞吐规模和运作层次,珠海"以港立市"的战略跨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战后日本经济复苏,2 0 世纪亚洲“四小龙”出现,以及我国沿海、珠三角、长三角崛起,都说明了港口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珠海的港口由于起步晚,发展速度较慢,如何应对经济一体化带给珠海港的挑战就显得尤为重要。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合作:障碍与改革路径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合作:障碍与改革路径

合 成 为可能 。
业 。区位熵 的值越 大 ,则 专业化程 度越高 。见表 2 , )
收 稿 日期 :2 1 0 —1 01 - 2 4
作 者 简 介 :许 可 , 男 , 四 川 富 顺 人 ,硕 士 研 究 生 ,供 职 于 中 国人 民 银 行 海 口 中心 支行 。
朱本桂 , 男,海南儋 州人 ,硕 士研 究生 ,供职 于 国家外汇管理局 海 南省分局 。
部 门产 业 比重 系 数 均 值 分 别 为 03 . 8和 0 9 ( 表 . 5 见 2 1 。相 对 于前 三个 省 份 而言 ,其 他地 『 的产业 群 则 ) ) ‘ = 处 于 形成 和 扩 展 阶段 ,行 政 区内还 未 形 成 泛珠 区域
( ) 泛珠 ”地 区 区域 产业发展 呈 现 出差异 性和 二 “
02 4 9
其 他地 区 ,四川 产 业 集群 和 福 建 产业 集 群 则进 入 了
产业 群 的快 速发 展阶段 ,在 l 3个 制 造 业 部 门 中 ,有
广 东 c 08 . 2
资 料 来 源 : 根 据 2 0年 中 国 统 计 年 鉴 整 理 。 01
3 集聚程 度最 高的产业 部 门分布 在编建 和 四川 ,其 个
产业 基 尼 系数
03 2 .0 030 .5
f ) 泛 珠 ” 地 区 区 域 产 业 发 展 具 有 阶段 性 和 层 一 “
次 性
纺织、 造纸段纸制r 业 医药制造、 I 化 学 纤 维 制 造 业 非 金 属 征 物 制 品业
广 东 广‘ 东 广‘ 东 椭 建 广 东
06 0 0,5 5 03 4 O3 9 O4 4
福 建 福 建 四 川 广 东 福 建

泛珠区域内地省区市间第三产业发展结构分析

泛珠区域内地省区市间第三产业发展结构分析
分析 。从 而~ 方 面 考 察 服 务业 各 分 行 业 的 发 展状 况 .又 能对 服务
: j “ 5
产总 值
福建 江西 湖南 66 j 5 89 4 5 6 0 67
泛珠地区包括 了我国东南和西南等省区市 . 地域具有广泛性 , 其经济发展状况差 ̄, 大 .各省 、市的产业结构差异性明显.有 J l T E
着明显的梯度差异 .从而在泛珠 区域 内形成了具 有特色的产业空 机。在泛珠 区域 内.各个省 区间也是如此.正如 2 O世纪 8 O年代
间结 构 。传 统上 泛 珠 区域 ( 除港 澳 ) 内可 以 划 分 为 3 层 次 ,区 和 2 世 纪 9 代 . 香港 地 区 制造 业 向广 东 .尤 其 是珠 三 角地 区 个 O O年 域 内 的 香 港 和 澳 门处 于 后 工 业 化 阶 段 , 第 三 产 业 占 据 绝 对 的 优 的 转移 为该 地 区制 造 业 的 发展 奠定 了基 础 . 且 伴 随 制造 业 体 系 并 势 ;广 东 、福 建 正 处于 快 速 工 业化 和城 市 化 时 期 ,第 二 产 业 所 占 的建立 .现代服 务业也较 为完备。当前 .客观存在的制造业转移 比 重较 大 :海 南第 二 产 业 ,在 产 业 结构 中所 占比 重 最 小 ,第 一 和 趋势 泛珠 区域 内其它次发达地区如何顺 利承接产业转移成 为能 第三 产 业 则 较 为 发达 .广西 和 湖 南 第 二 产业 虽 然 绝 对 数较 大 ,但 否 抓住 历 史机 遇 .实 现 跨 越 式 发展 的重 要 途 径 。而 现代 服 务 业 与 在 生产 总 值 的构 成 中较 低 ;其 他 省 市 由 于近 年 经 济 发 展较 快 .工 制造业 日益 紧密的关系则成 为顺 利承 接产业转移 的一项 重要 条 业化 水 平 有 了较 大 的提 高 .但 基 本 处 于 同一 个水 平 上 。因此 .整 件 .尤其是现代服务 业 ” 高人 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 和高附加 体 来 看 .泛 珠 地 区 的 产业 结 构 体 现 出 明 显 的地 区 差 异 .与 全 国 相 价 值 “ 的 ” 高 ” 三 .以 及 新 技 术 、新 业 态 和 新 方式 ”的 三新 ” 比 .第 三 产 业 发展 水 平 较 高 ,其 平均 比重 为 4 . ( 0 6 除港 澳 ) .高 特征对产业的引入和发展 有着积极 的导 向作用 。 于 同期 全 国 水 平 的 3 ( 9 4 除港 澳 ) ,工业 化 水 平 则 低 于全 国平 均 在 此 .本 文 对 泛珠 区域 内地 省 区 间 第三 产 业 中现 代 服务 业 进 行 考察 .采 用 多 变量 统 计 分析 工具 .对 区域 内不 同 省 区进 行 聚 类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承接产业转移的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承接产业转移的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承接产业转移的意见(川府函[2005]140号2005年8月9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启动以来,“9+2”各方优势互补,促进了更大领域、更高层次、更广范围的产业分工和协作。

为更大程度地整合泛珠三角区域各方在资本、服务、资源、市场、产业、科技开发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促进“9+2”各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泛珠三角区域产业转移的现状及趋势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的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及生态建设得到极大改善,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水电能源、机械冶金、电子、食品、医药及旅游等相关产业进一步加快发展。

尤其是近年来广东、福建、香港等泛珠三角沿海发达地区相关产业加快向我省转移。

这些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进入对促进我省经济发展,扩大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入川企业在相关领域的竞争力,实现了互惠双赢。

我省大批重点企业借助珠三角的资本、管理和区位等优势加快外向型发展,进一步增强了珠三角相关产业的活力和实力。

据统计,近年来广东、福建等泛珠三角合作区域在川投资持续增长。

香港已成为我省最大的外资来源地,其中,约2/3的港资集中投向制造业领域。

澳门与欧盟及葡语国家有着传统的紧密关系,是我省制造业及其相关产业进入欧盟的重要渠道。

随着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的推进,珠三角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出现新的趋势。

投资主体由国有企业为主逐渐演变成以民营资本、外资为主;投资领域正逐步由电站、矿产、皮革、化工等资源密集型产业向电子、物流、旅游、服务等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扩展。

充分利用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正在逐步形成的良好构架和平台,加强与“9+2”各方的合作,促进产业转移,对加快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进四川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推进泛珠三角区域产业转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一)指导思想。

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快产业转移,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突出我省的资源和产业基础特色,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更大程度地整合泛珠三角区域各方在资本、服务、资源、市场、产业、科技开发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促进制造业及其相关产业的互动和融合,在泛珠三角区域产业体系中形成我省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结构,促进四川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珠三角区域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珠三角区域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珠三角区域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梁佼佼【摘要】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的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全面带动了我国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亦在新时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空间。

珠三角是我国华南地区的重要经济城市,与时俱进迎合经济发展浪潮切实推动旅游产业的全速发展实为必要举措。

然而近几年来,区域旅游战略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入时珠三角旅游产业的发展不断提出着更高的要求,其在发展过程中亦逐渐突显出了一些明显的问题,制约着珠三角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浅谈珠三角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对策,以期为更多更为深入研究的开展提供些许有价值的参考。

【期刊名称】《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4)006【总页数】2页(P140-141)【关键词】珠三角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现状对策【作者】梁佼佼【作者单位】渊广东省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中山5284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0.3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旅游业的现代化发展起步较晚,受到计划经济时代体制的惯性影响,我国现代旅游的制度安排并不完善,价值诸多非市场化因素的干扰,致使我国现代旅游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混乱局面。

最明显的表现为,现代旅游业利益主体越发多元化,虽然参与该行业的企业数量不断增长,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在随之加剧。

从宏观视角来看,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远远不再局限于对旅游项目和资源的建设与开发,而是已经成为了关乎全社会经济发展状态的重要问题,直接决定着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旅游业的和谐化发展格局。

从我国的区域旅游整体情况看,珠三角区域连同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并称为中国旅游区域一体化的“三驾马车”,珠三角旅游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其发展状态自然也就直接影响着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1]。

对此,当前诸多相关研究均致力于挖掘珠三角旅游区域的合作发展机制。

唯有切实以宏观的长远视角正视珠三角旅游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整改,才能有效保证珠三角区域旅游产业和经济的稳步发展,进而充分发挥旅游对珠三角地区经济乃至于全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助动意义。

海西经济区参与泛珠三角高技术产业合作问题探析

海西经济区参与泛珠三角高技术产业合作问题探析

海西经济区参与泛珠三角高技术产业合作问题探析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7-000-02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泛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特点,及海西经济区参与泛珠三角区高技术产业合作面临的主要障碍,对深化海西经济区与泛珠三角其余各省份高技术产业合作的途径和建议进行探讨。

关键词泛珠三角海西经济区高技术产业一、泛珠三角高技术产业的现状和区域差异分析高技术产业是增强国家和区域竞争实力的战略产业,在提升区域产业结构、促进经济集约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泛珠三角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虽然在产值上领先于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但内部各地区经济实力差别较大,科技人力资源和财政资源在地区间配置不合理现象仍十分突出,集中体现在东部、南部地区资源集中,西部地区资源不但偏少,质量也比较低,地区资源相差悬殊,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

根据《(2008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作为泛珠三角区域龙头的广东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较高,各项指标都进入了全国的前五强,综合水平居全国第四位。

其中,广东企业创新能力、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投入、产业国际竞争力三个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

福建、四川、湖南三省居中游,但各项科技指标存在明显不平衡现象。

泛珠三角区的其他五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则较弱,各项科技指标排位相对靠后。

表1显示了泛珠三角区各省高技术产业的基本情况。

表1 泛珠三角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技术产业基本情况当年价总产值(亿元)a 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新产品工业总产值新产品主营业务收入湖南522.78 1841 1642.03 1602.02广东16750.49 3989 7862.17 7469.55广西242.55 579 553.63 594.15海南48.30 46 63.96 69.90四川1404.46 1375 1902.19 1798.22贵州219.62 210 188.44 185.43云南124.06 380 286.20 309.16福建1980.73 1511 1777.54 1746.40江西586.04 640 623.88 601.44资料来源:2009中国科技统计年鉴,a)2009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年鉴从表1中可以看出,仅广东一省的高技术产业产值就占到了泛珠三角区高技术产业产值的76%之多,福建虽然位于泛珠三角区高技术产业产值的第二位,但产值规模仅相当于广东省的12%,其余中西部地区省份除四川、湖南外,高技术产业产值都还很低,发展较为滞后。

(发展战略)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状态分析

(发展战略)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状态分析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泛珠三角区域整体综合实力很强,其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本文首先对泛珠三角区域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从业人员和劳动生产率等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从全国和泛珠内部两个视角看泛珠的产业结构及其产业发展水平;再详细分析泛珠三角内地9省没有特别说明,本文中的“9省”均指泛珠三角区域内地9个省区,即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和云南。

第二产业工业增加值的规模区位优势、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的增长率、产业集中度和第三产业四个层次的就业人员、总资产和人均业务收入等指标,从而全面透视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现状。

一、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与发展水平在全国的地位200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构想。

它的启动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也是中国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

泛珠三角区域的范围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省区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泛珠三角区域陆地面积200.6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总面积的20%。

泛珠人口5.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3%;其中内地9省人口4.5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5%。

9省2004年共创造地区生产总值4.64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

可见泛珠三角区域整体综合实力很强,其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们通过分析泛珠9省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和从业人员在全国的比重,以及比较9省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和人均GDP与全国的差异,看泛珠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在全国的地位。

(一)近几年9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相对稳定;第二产业绝对值最大,第三产业占全国份额最多,9省三次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在绝对量上是不断增大的,2004年9省一产的增加值为7318.8亿元,二产21838.3亿元,三产17240.6亿元;三次产业总的增加值已经占全国的35%左右。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产业合作发展的空间和路径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产业合作发展的空间和路径

省区三次产业产值构成变动趋势 ( 98 0 9 1 7 —2 0) 图1 改革开放以来 泛珠9
单位: 百分比%
般沿着第一、 三产业的顺序转移, 二、
而且 经 济 越 发展 , 种 变化 趋 向越 明 这
显。 改革开放以来 , 省区的产业结构 9 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 为了较清楚的 描述 这一过程, 本文采取较简易的加
珠 三角地 区的产业分工与协作 , 不是直接 从 发展产业分工协 作人手, 而是从 其 基 础一 ~ 发展 经 济 区内各地 区之 间的 经
由于香港、 澳门两地的数据资料不完整, 因此, 对泛珠
省区的数据资料。
( ) 一 泛珠 三 角区域9 区产业结构演进 的整体特征描 述 省
三角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只限于泛珠 三角区域 内地9
基 金 项 目: 文 为福 建 省社 会 科 学规 划重 点委 托项 目 《 珠 三 角区域 产业 整合 问题 研 究》 题 的阶 陵性 成 果 , 题 编 号2 0A 0 。 本 泛 课 课 0 70 3
20
2 2年 第 7期 01
《 展研 究 》 发
业部 门。 以, 国产业 重心的变动 一 所 各
珠 三 角区域 之 间资 源票赋 的差异 和互 补, 良好 的市场 化 基 础以及 工业化 水 平 的差 异 , 为泛珠 三 角区域 的产业 也
合作提供了 良好的合作基础。因此 , 加强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合作 需要加快 区域 内工业生产要素和产品的流动, 形成垂直 分工与水平分工相结合的产业整合, 废除地 区贸易壁垒, 建立共同市场, 促进泛珠 三角区域 的产业整
心圈层带 动周边省 区发展 , 从而更 好地 发挥 “ 缘经 济” 地 作

粤东西北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粤东西北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粤东西北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近年来“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瓶颈的限制,主要加工和生产周边省份和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逐渐失去了优势,同时因为“泛珠三角”区域和渤海经济圈的快速发展经济合作在泛珠三角”地区面临更直接的竞争,高科技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等,由于人才和地理和政策信息,产业发展没有增长。

所以“泛珠三角”区域面临产业升级,以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

粤东西北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粤东西北承接产业转移背景分析(一)产业转移的内涵产业转移是指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市场机制的作用,由于要素供给条件的改变和产品需求,一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过程。

转移活动占主导地位的企业,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国际和地区的投资和贸易活动的综合过程,是一个行业的组成元素之间的移动或移动区域,国际之间的形成的重要因素国际或地区工业部门和国家或地区转移的转移宿主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产业转移是一个宽泛的意义上说,包括工业和工业研发设计、生产服务、销售和转让的其他链接,即不同级别在同一行业,不同风格,不同大小,不同阶段的生产、销售、服务、研发等的空间位移。

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是经验。

产业结构是指经验从低级到高水平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的状态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移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形式和手段。

产业转移具有以下特征的产业转移是渐进的,长期积累和扩展后的贸易和投资活动工业转移更多的表现为企业战略行为的产业转移主要是跨国或跨地区的直接投资,是新的配置管理资源转移到行业转移形成垂直分工区域和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和水平分工关系往往伴随着产业转移区域和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工业转移区,产业升级,或挖空。

(二)广东省产业转移的必要性比较优势理论,两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行业的选择应该基于“对抗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选择行业机会成本少的原则生产和开发的要素禀赋理论,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应选择根据他们不同的养老产业发展因素,价格水平的差异将使要素禀赋条件变化,导致资源的流动,并最终形成的区域投资利润率和相等元素的回报,从而使不同地区推动经济良性发展。

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布局研究

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布局研究

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布局研究[摘要] 珠三角在一体化过程中,有其不可避免的问题。

珠三角9市在基础设施和产业分配上还存在比较严重的同级竞争,同构性明显。

因此,如何对其产业进行合理分工,确立各有特长的发展战略,对于珠三角目前的态势来说还是存在一定的压力。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珠三角区域经济布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找寻出路,从而能在全国各区域经济发展中一马当先,继续扮演探索者角色,也可以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珠三角区域经济布局泛珠三角区域发展规划一、区域经济国家战略规划背景下的珠三角区域经济布局在全球经济危机重创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区域规划政策的密集出台表明优化生产力布局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开启了我国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又一次探索旅程。

国家把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相继批准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到北部湾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再到黄河三角洲地区,我国正逐步形成新的区域经济版图,呈现百舸争流的区域竞争新局面。

仅2009年一年,国家批准了11个区域发展规划,数量几乎是过去4年的总和,2008年至今,13个区域发展规划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

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型已经由过去以广东为载体的“帆船式”,过渡转型为多区域版图、齐头并进的“大雁式”。

从2008年底到2009年初,在短短不到6个月的时间里,我国已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方案。

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建设上海金融航运中心、福建海西经济开放区、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方案,以及刚刚通过的江苏沿海发展规划等。

我国政府希望通过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以优化生产力布局的意图明显。

早在2005年东部传统模式已经暴露出问题,当前全球经济危机造成的外需疲软使得出口受创,以前的成本优势也不复存在,东部经济转型迫在眉睫,在政府出台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以及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目前我国经济亟待进行进一步的结构性调整。

泛珠三角地区物流及交通发展现状

泛珠三角地区物流及交通发展现状

3 重要港口布局规划
一般港口: 新会港、潮州港、揭阳港、海安港、围 洲港、清澜港、乌场港等 (1)内河 主要港口: 南宁、贵港、梧州、肇庆、佛山 地区性重要港口: 百层、柳州、百色、来宾、清远、云浮、 惠州、富宁、景洪、南平
4 重要机场布局规划
省份 广东 海南 广西 湖南 云南 四川 贵州 江西 福建 香港 澳门 大型枢纽 机场 广州 — — — — — — — — 香港 澳门 中型枢纽 机场 深圳 海口 — — 昆明 成都 — — 福州 干线机场 珠海 三亚 桂林、南 宁 长沙 — — 贵阳 南昌 厦门 柳州、百色、梧州、北海 张家界、常德、怀化、永州、岳阳、邵东 迪庆、大理、保山、丽江、芒市、临沧、思茅、西双版纳、 文山、昭通、腾冲、红河、怒江、会泽 广元、绵阳、南充、泸州、宜宾、九寨沟、西昌、攀枝花、 乐山、康定、亚丁、达州 铜仁、兴义、黎平、荔波、茅台、六盘水、新舟、安顺 景德镇、井冈山、赣州、九江、赣东、宜春 连城、晋江、三明、武夷山 支线机场 梅州、汕头、湛江 合计 6 2 6 7 15 13 9 7 6 1 1
三、 泛珠三角区域交通现状
1. 泛珠三角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现状(骨干网络初 步形成 ) (1)公路:总里程为72.4万公里,其中等级公路 51.2万公里,高速公路1.14万公里 (2)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9万公里 (3)海运港口:内河航运码头8555个 ,万吨级以 上码头7个 ;沿海港口码头1787个,其中万 吨级以上码头271个 (4)航空:有港、穗、深、澳、珠等20多个机场, 其中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和香港国际机场为亚 洲最大机场之一,香港国际机场是全球最繁 忙的国际航空货运中心 (5)管道:管道里程达8223公里
注:上表中带下划线的机场为新建、续建或复航的机场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工作进展情况总结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工作进展情况总结

泛珠三角是我国大陆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由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组成。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我国大陆、香港和澳门之间的合作机制,旨在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以下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工作的进展情况总结:一、合作机制日趋完善1. 2019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推进委员会成立,成为该地区合作的决策机构。

2. 泛珠三角城市合作联席会议已经召开20多次,为泛珠三角城市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了评台。

3.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领导小组设立,为各方合作提供了指导和协调。

二、经济合作成果显著1. 泛珠三角地区是我国大陆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其经济总量占据全国的相当比例。

2. 该地区的经济合作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跨境贸易等领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3. 泛珠三角地区已经建立了一批现代化产业园区和创新券政策,吸引了大量投资。

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速推进1. 泛珠三角地区的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交通枢纽日趋完善。

2. 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为泛珠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供了有力支持。

3. 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在交通、金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该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

四、社会文化交流逐渐密切1. 泛珠三角地区的社会文化交流不断加深,各地高校、科研机构、文化机构等开展了广泛合作。

2. 青年交流、教育合作成果丰硕,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3. 泛珠三角地区的媒体合作也得到了加强,更好地宣传了该地区的发展和合作成果。

总结起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各方在经济、基础设施、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力度在不断加大,为该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泛珠三角地区的合作将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工作在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继续努力解决。

以下是对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工作的新发展内容的扩写:五、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仍需加强1. 泛珠三角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水、土壤和大气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

泛珠三角制造业结构转型的特点及演进趋势

泛珠三角制造业结构转型的特点及演进趋势
中图分类号 :0 1 3 F 6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8 2 O (0 6 0- 06 O 1 0— 56 2 0 ) 6 0 5一 4


引言
制 造业是指对原材 料 ( 采掘业 的产 品和农产 品) 行加工 或再加工 以及对零部件 进行 进
装配的工业部 门的总称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 , 中国的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 第二产 业 由改革开放初 17 9 8年的 4 . 8 %上 升为 2 0 年 的 5 . 2 04 2 %,成为推动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 9 重要动 力 , 而制造业则在其 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制造业的发展历 程来看 , 制造业 的发展主 要经历 了以下 3个阶段 : 初级产品生产 阶段 、 加工装 配阶段和 自主知识产权阶段I 1 1 国制 。我 造业的发展大体还处在加工装配 阶段 , 而且还是轻加工装配阶段。因此 , 高我 国制造业 的 提 发展水 平 , 促进制造业 的产业升级 , 是当前我们面临的艰 巨任务 。 泛珠三角的制造业在全 国具有重要地位 。根据《 中国统计年 鉴(0 5 } 20 年泛珠 三 2 0 ) ,0 4 角 9省区实现工业增加值为 1 1. 43 2 5亿元 , 占全国工业总产 值的 2 . %, 9省 区 G P 约 61 占 2 D 的 3 . %; 08 平均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2 . 远远高于同期 各省的平均 G P 长率 1. 因 5 22 %, D 增 2 %, 2 而工业成为带动该地 区经济 发展 的重要动力 。 但另一方面 , 泛珠三角制造业地区差距显 著 , 结构发展不平 衡 。本 文的研究重点 即为泛珠三角制造业‘勺 D 结构转型及其演进趋势 。 白
维普资讯
泛 珠 三 角 制 造 业 结 构 转 型 的特点及演进趋 势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江西渔业发展战略分析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江西渔业发展战略分析
共赢 、 同发 展 的格局 。 共 江 西作 为 泛珠 三 角 区域 合 作组 织 中的一 员 , 应 抓住 这 个有利 时间大力 发展经 济 。 西是农业 大省 , 江
图 1 泛 珠 三 角 区域 “ + ” ( ) 布 示 意 图I 92省 区 分 1
从 整 个 泛 珠 三 角 区域 内各 省 份 的渔业 综合 竞 争 力来 看 , 车斌 等嘲 的研 究 表 明 , 珠 三角 区域 内的 泛 各个 省份 的竞 争力 如下 : 福建 、 东属 于 A类 区域 , 广
湖南农业科学
2 1 , 1 ) 13 16 19 0 2 (7 :2 ~ 2 ,2
泛 珠 三 角 区域 合 作 的江 西 渔 业发 展 战 西省 农业科 学 院计财 处 , 西 南 昌 3 0 0 ; 1江 江 3 2 0
2 江西 省农 业科 学院 科技 管理处 , . 江西 南 昌 300 ) 32 0
泛 珠 三 角 区域合 作 ( “+ ” , 由广 东 省 于 即 9 2 )是 20 0 3年倡导 并得 到福 建 、 江西 、 南 、 西 、 湖 广 海南 、 四 川、 贵州 、 云南 等 8省 ( ) 区 政府 和香 港 、 门特别 行 澳 政 区政府 积极 响应 和 大力推 动建 立 的 。 泛珠 三角 区 域包 括 东部 、 中部 、 西部 省 ( ) 区 和香 港 、 门特 别 行 澳 政区 , 占全 国面 积 的 15的人 口的 1 / / , 济总 量 3强 经
2 泛 珠 三 角 区 域 “ + ” ( )渔 业 产 业 要 92省 区
素 区域 特征分 析
21 泛珠 三 角 区域 内 9省 区渔 业概 况 分析 .
渔 业资 源是 渔业 发 展 的基础 , 泛珠 三 角 区域 内

泛珠三角区域会展业发展现状与特点分析

泛珠三角区域会展业发展现状与特点分析

2015年32期总第807期泛珠三角区域是2003年7月正式提出来,包含了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湖南、江西、四川、云南、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核心区域,经济发展迅速。

建立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以来,港澳地区经过融合与发展,和其他省份的经贸关系已经十分紧密,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泛珠区域第三产业发展良好,旅游业地位突出,区位优势显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会展经济意识强烈,产业政策明确。

一、泛珠江三角洲各地区会展业现状1.香港。

作为国际贸易重要港口城市和国际大都市,香港的城市经济是发展会展业的重要支撑,加上香港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使得香港的会展经济发展迅速,并已成为亚太地区的重要会展城市。

最近几年来,香港每年举办的大型国际展览活动超过80个,举办大型会议900个,参展商多达2万家。

香港会展业年收入为1.9亿美元,为国民生产总值创造价值l0亿美元。

香港会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香港整体经济的发展。

2.澳门。

澳门会展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澳门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外交融的中心,海陆空交通便利,硬件设施齐备,人气旺盛,旅游业发达。

澳门陆续兴建了不少会展中心,也举办了一些有影响力的展会,逐渐形成了品牌。

据统计,2008年澳门会展业收入达3.68亿元,到2010年每年约有30%的可观增长,会展经济发展势头迅猛。

3.广东。

广东会展业发展良好,以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形成了一个会展带,会展业群聚效应经已形成。

广东会展中心面积大,单个展馆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场馆就有十五个之多。

全省从事会展业的企业已达2000家,每年举办的会展超过1000个,成为全国最大的会展基地。

广东树立了多个知名会展品牌,如广州的广交会、深圳的高交会、东莞的电博会、家具展等,“穗──莞──深”展览带已成为中国最富竞争力的中心展览带。

4.福建。

福建会展业在不断发展壮大,近几年陆续建成了多个大型会展中心,如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展览面积达38万平方米,全省会展中心总建筑面积达136万平方米,可供展览的面积达45万平方米,每年共举办各类文化会展活动近100场次,培育多个在省内有影响力的会展品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泛珠三角区域整体综合实力很强,其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本文首先对泛珠三角区域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从业人员和劳动生产率等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从全国和泛珠内部两个视角看泛珠的产业结构及其产业发展水平;再详细分析泛珠三角内地9省没有特别说明,本文中的“9省”均指泛珠三角区域内地9个省区,即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和云南。

第二产业工业增加值的规模区位优势、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的增长率、产业集中度和第三产业四个层次的就业人员、总资产和人均业务收入等指标,从而全面透视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现状。

一、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与发展水平在全国的地位200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构想。

它的启动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也是中国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

泛珠三角区域的范围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省区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泛珠三角区域陆地面积200.6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总面积的20%。

泛珠人口5.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3%;其中内地9省人口4.5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5%。

9省2004年共创造地区生产总值4.64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

可见泛珠三角区域整体综合实力很强,其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们通过分析泛珠9省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和从业人员在全国的比重,以及比较9省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和人均GDP与全国的差异,看泛珠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在全国的地位。

(一)近几年9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相对稳定;第二产业绝对值最大,第三产业占全国份额最多,9省三次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在绝对量上是不断增大的,2004年9省一产的增加值为7318.8亿元,二产21838.3亿元,三产17240.6亿元;三次产业总的增加值已经占全国的35%左右。

如果细看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各占全国的比重,我们不难发现,9省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四年来保持相对稳定,一产的增加值占全国第一产业增加值的35%左右,二产占30%,三产占约40%。

总的来说,在全国31个内地省区中,9省的整体经济实力很强,特别是第三产业,可以说是全国第三产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近几年9省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国比重也保持相对稳定,一产从业人员占全国比重最大,三产次之,二产最少从近几年9省的总就业人口来看,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最多,约1.2亿人,三产次之,约7千万人,二产最少,只有4千多万人;这个顺序与全国基本保持一致。

从9省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来看,同样发现,这个比重也保持相对稳定,只是二产的从业人员比重稍有所上升,但也不是十分明显。

整体来说,第一产业占全国的比重最大,约35%;三产占30%左右;二产的从业人员比重最少,约25%。

(三)9省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5%和18%,第一产业则处于全国平均水平,9省中一产的从业人员占全国比重约35%,创造了全国约35%的增加值;二产中占全国约25%的从业人员创造了全国30%的产业增加值;三产中占全国约30%的从业人员创造了全国40%的产业增加值。

我们把2001~2004年9省和全国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详细列表。

从2004年的数据来看,9省中二产的劳动生产率最高,平均每人创造50000多元;三产次之,平均每人创造24000多元;一产最少,平均每人创造不到6000元。

再把9省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全国比较,我们发现一产的劳动生产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二产和三产的劳动生产率都远远高于全国,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8%和26.5%。

应该说9省中的二产和三产在全国都具有比较优势。

把9省的人均GDP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序,并与全国比较,我们发现只有广东和福建两省的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出87%和63%;其他7个省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均低于28%。

二、泛珠三角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与发展水平前面一节我们把泛珠9省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从而把握其在我国总体产业结构与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现把9省展开,结合香港、澳门,看看其内部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发展水平有何特点。

(一)泛珠9省产业结构相似,基本以二、三产业为主;香港、澳门则以三产,即服务业为主我们选择2004年泛珠9省和香港、澳门共11个省和地区三次产业的增加值进行产业结构分析。

泛珠三角区域三次产业的增加值结构很明显地分为两个层次:香港和澳门以服务业为主,其增加值占比接近90%;内地9省的产业结构整体来说差异不大,主要以二产和三产为主,其中广东和福建最为相似,主要以二产为主要产业部门,一产的地位相对较低;海南则主要以一产和三产为主,二产只占20%左右;其他6省区以二、三产为主,一产的比例占约20%。

(二)泛珠9省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差距很大,产业发展不平衡按照流行的说法,如果某两个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高,则说明这两个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重复生产、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如果这样,根据我们前面的计算,9省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大多在09以上,则说明9省产业雷同,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是通过三次产业的比重来计算的,是一个相对数;由于泛珠9省三次产业增加值的结构比例差异不大,因此计算出来的相似系数就很接近。

只有通过计算9省内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发展水平。

整体而言,在泛珠三角区域内部产业发展是不平衡的,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而存在产业梯度差的地区之间就有可能通过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利用各自的优势互利互补,实现多方共赢。

这是泛珠产业发展的战略,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为了更清楚地把握泛珠省区间产业的发展战略,下面我们将详细分析泛珠三角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

三、泛珠地区工业企业发展现状分析由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在9省的三次产业中,二产创造价值最大,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但9省内部工业的发展也是很不平衡的,下面从产业规模的区位优势和集中度两个方面来分析泛珠9省内工业企业为了统一口径,我们选择九省中按行业分的38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作为分析对象。

没有特别说明,本节中的数据均来自9省各自的统计年鉴2004,即2003年的实际数据的发展现状。

(一)9省工业企业规模的区位优势为了便于9省间的工业企业进行相对规模的比较,我们采用增加值区位商区位商的数学表达式如下:LSEij=xij∑ixij∑jxij∑i∑jxij其中:LSEij是第j区内i产业的布局相对集中程度的区位商;xij表示i行业在j区的增加值;∑ixij则是j区的增加值;∑jxij是i行业在全国的增加值;∑j∑ixij表示全国各行业的增加值。

指标来进行相对规模的分析。

增加值区位商是一个相对规模指标,表示地区产业产出结构与整个国民经济产出结构的相对规模差异。

它反应了地区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它的大小也是说明产业的优劣势。

凡是区位商大于1的行业均被视为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行业,同时该行业也是该地区的专业化行业。

区位商的值越大,则专业化程度越高,该地区对这一行业的相对吸引力也越大。

通过计算2003年9省分行业的增加值区位商,我们总结9省间的具有区位优势和区位劣势的产业。

整体来说,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烟草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在泛珠9省里都具有区位优势,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除了在广东省还具有区位优势外,在其他8省都不具有区位优势。

比较9省内部区位优势与劣势行业,我们发现,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在江西和湖南都是区位优势行业,而这两个行业在广东恰是区位劣势行业,因此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同样,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在福建具有区位优势,而在四川则是区位劣势行业;云南的烟草制品业具有很大的区位优势,但在广东却是劣势行业。

总的来说,9省内部工业企业规模的区位相对优势差别较大,广东以高科技、信息化产业具有相对区位规模优势,福建的工业品及服装生产行业具有相对区位优势,江西、湖南和贵州相对自然资源较多,煤炭和有色金属的开采具有区位规模优势,其他省区也都形成自己的区位优势和劣势行业。

(二)9省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比较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反映一个行业生产的效率,劳动生产率越高的行业相对创造价值越大,越具有比较优势。

通过计算9省分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数据由于无法得到四川规模以上工业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数据,或从业人员数据,所以对四川的情况不作分析。

我们把9省内部行业劳动生产率高的和低的行业大致列表,整体来说,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劳动生产率都比较高;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燃气的生产和供应业,橡胶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

(三)9省工业企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比较通过计算2003到2004年9省分行业的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由于无法得到海南和云南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行业的工业增加值,故排除这两省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看9省内部哪些行业高增长,哪些行业基本没有增长,甚至是负增长。

从泛珠三角9省2004年的分行业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来看,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增长比较快,而燃气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三个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出现负增长。

(四)9省工业企业在产业布局上相对比较集中组团或聚集指的是企业布局在一定空间区域上的集中。

产业的组团或聚集会产生聚集效应,聚集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规模扩大而带来的单位成本的降低;二是改善了企业生产所需的协作条件。

总的来说,产业聚集可以带来规模经济。

分析产业分布的组团或聚集程度的思路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产业在省区的集中度分析,二是省区的产业集中度分析。

1、产业在省区的集中度分析我们用集中度指标CR3来度量产业在省区聚集的程度,分析数据是以2004年分省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为基础。

CR3=(X1+X2+X3)/X其中X1,X2,X3分别表示某一产业在9省中排名前3位的增加值,X为该行业在9省的总的工业增加值。

集中度越高说明该产业越聚集于主要的几个省区。

9省中的产业集中度是很高的,所有产业的增加值在最大的三个省区的集中度都超过50%。

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塑料制品业和金属制品业等11个行业的集中度都超过或接近90%,并且增加值都大大超过100亿元家具制造业的增加值为93.8亿元,也接近100亿元,在这里我们也把它列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