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一、引言本单元的教学计划旨在为六年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语文教学,帮助他们深入理解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包括诗词、阅读理解、写作等多个方面。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教学计划,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水平,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诗词欣赏、阅读理解、写作和口语表达等。

我们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诗词的韵律和意境;2.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流利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实现上述教学目标:1.诗词教学:我们将通过朗诵、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内涵;2.阅读理解:我们将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3.写作教学:我们将提供写作指导,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中寻找写作素材,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和能力;4.口语表达:我们将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评估与反馈我们将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知识的运用能力;3.测验与考试:进行定期的测验和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根据评估结果,我们将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使用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提供丰富的课文和练习;2.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课外读物:推荐一些适合六年级学生的课外读物,拓展学生的知识面;4.辅导资料:准备一些辅导资料,提供更多学习资源。

六、时间安排与课程设置本单元的教学时间安排如下:1.诗词欣赏:共x周,每周x课时;2.阅读理解与写作:共x周,每周x课时;3.口语表达与实践活动:每两周进行一次活动,持续x周。

新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章教学计划

新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章教学计划

新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章教学计

一、教学目标
本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1. 了解并掌握第一章的重点课文内容;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第一章的课文内容包括:xxxx;
2.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3. 研究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由表达,如撰写个人观后感等。

四、教学方法
1. 集体讨论: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小组合作: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并合作完成任务;
3. 个体写作:鼓励学生进行个人写作练,展示个人创造力。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引入有趣的话题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
他们对课文的思考;
2. 阅读理解:指导学生逐段阅读课文,并进行答案解析和讨论;
3. 词汇研究:引导学生研究和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
4. 句型训练: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典型句型;
5. 个体写作: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撰写个人观后感;
6.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研究收获。

六、教学评价方式
1.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进行阅读理解测试,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
2. 写作评估: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本教学计划的实施,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第一章的重点内容,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语文园地二 快乐读书吧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语文园地二 快乐读书吧教学设计
三、感受语言之美
1.找出诗歌中的叠字,读一读,和同学交流感受。
2.学以致用,课堂小练笔。
个人批注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 这首诗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爱情悲剧,而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此诗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动乱时期,男子从征服役,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的局面,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妇久别是她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她们的心声,夫妇团聚就成了她们的向往。此诗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这样一种社会现实。
1.自由读第4-7自然段,思考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藏戏的形成,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提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个人批注
四、自主研读第8-18自然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自主学习:①( )的面具;②( )的舞台;③( )的演唱风格
2.集体交流研读结果,说说你是从哪知道的。
7.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板书:望月思远、想念好友)
8.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第二句中的“冷”和“无声”有何作用?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六、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1.字正腔圆读古诗。(将错误的读音画去)
中庭 / 地白 / 树栖(xī qī)鸦(yā yá ),
冷(lěn lěng )露(lù lòu)无声 / 湿桂花。
今夜 / 月明 / 人尽(jìn jìng )望,
不知 / 秋思(shī sī)/ 落谁家。
3.“十五夜”指的是_______节的夜晚,中国历代有_______的习俗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3 古诗三首【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味,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提高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古诗的基本的方法,有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

思维能力: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审美创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课前解析】关注传统民俗:《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

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

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十五夜望月》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

出处: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关注作者: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沁阳县附近)人。

宝十三年(754) 进士。

先为淄青节度使侯希逸的幕僚,后又在汴宋节度使田神玉和汴州刺史李思臣、李勉幕中任职。

最后内迁为驾部郎中、中书舍人。

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写了大量的送行赠别诗歌,也有个别富有现实主义的诗作,语言精工,意味深长。

有《韩君平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2课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2课教案
根据学生汇报,重点指导学生体会以下句子。
①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说说他们相见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大胆地对当时的情景展开想象)
课件:“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你从这句子感受到什么?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学过程
复备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略了美丽的丁香花,丁香花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你喜欢哪部分,想不想把你喜欢的句段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复备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同学们,大家好。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优美的歌曲。(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中唱的是什么地方?欣赏着草原的美景,此时你有什么想法?
2.明确目标:是啊,如此美丽的草原,如此浓郁的民族风情,怎不令人心驰神往!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一同走进草原,领略它如画的美景和独特的风情。齐读课题。
3.结合学生汇报指导学生重点体会以下句子:
①“河!”(体会到作者看到河时的惊喜之情,因为有河附近就有人家,说明访问的目的地快到了。)
②“快了,快到了!”(短促的语气,强烈的语调,表达出作者想见到蒙古同胞的渴望之情。)
4.组织学生在小组内默读课文2--5自然段。全班讨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2.欣赏草原图片,进一步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
二、品读悟情,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1.引语:草原风光旖旎,令人陶醉,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让人难忘,车在辽阔的草原走了一百五十华里了,此时此刻,作者一行人就要和蒙古同胞见面了,他们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为即将到来的见面而感到激动。)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1单元 第2课 腊八粥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1单元 第2课 腊八粥 教案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本文是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看到粥的惊异以及吃到粥的满足,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使课文犹如一张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整篇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

对话贯穿全文,从八儿向母亲焦急的询问,到与母亲的讨价还价,到惊讶,展现八儿的的天真和童趣。

同时本文的主要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的可爱活泼的性格特点。

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

【作者介绍】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 -1988),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他主张“美在生命”,中篇小说《边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沈从文的语言格调古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由来已久,自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就开始兴起。

古时的“腊”是祭祀的意思,远在商周时代,我国就有连天地、神灵、祖先一起祭祀的习惯,把这种综合祭祀,叫做“合祭”。

这种祭祀,表达了古代人一种朴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动,意思是说:一年到头了,能得到丰农足食,该感谢神灵啊!于是就选择腊月初八这一天,煮上—锅“腊八粥”,借以祭奠神灵,庆祝丰收,预祝来年的更大丰收。

这就形成了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

南宋人周密着《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

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

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

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备课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备课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备课一、教学内容1. 课文本单元的课文为《爸爸的钱包》,通过一个小男孩的故事告诉学生正确使用钱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节约意识和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

2. 重点词汇有效、利用、费用、徘徊、怀疑、伸出、欲望、制定、预算3. 说课内容本课时旨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正确的使用钱,学生能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会使用重点词汇表达对文章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

2.掌握重点词汇。

3.读懂课文,理解文章中的意思,领会父母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

4.善于倾听和表达自己的意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个人爱好。

三、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重点词汇。

2. 分析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意义。

四、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比较善于开口表达。

2. 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方法1. 任务型教学法。

2. 合作研究法。

3. 情景教学法。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

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零花钱和用途,引出本课主题。

2. 研究课文。

分小组朗读,分析文章内容,讲解重点词汇。

3. 合作阅读。

让学生分组,对文章进行有效率的阅读。

4. 运用语言。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重点词汇和句型讲述自己的观点。

5. 情景应用。

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设计生活场景,模拟使用钱的场景。

6. 结语并布置作业。

七、教学评价1. 以任务形式考试,让学生通过操作研究并呈现自己的成果。

2. 采用小组互评、全班评比,多维度评价学生成绩。

以上为本单元的教学备课,希望可以有效帮助到您!。

2024年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篇

2024年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篇

2024年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篇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难点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学习难点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课前准备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1.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1.自由朗读文章,学习生字,注意“澄”字的发音。

2.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

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

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

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5.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1.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2.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计划:(1)找出有关的句段。

(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

(3)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及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交流,弄清文章的表达顺序,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特定习俗及其寓意。

3.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词语,学会在相同的语境里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4.熟读并背诵《长歌行》,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交流收集到的风俗资料和学到的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熟读并背诵《长歌行》,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策略1.交流平台在“交流平台”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通过阅读、交流,弄清文章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词句段运用通过收集课外资料,交流不同地区的节日风俗和不同民族多姿多彩的风俗习惯;让学生在诵读、品味、讨论、探究等多种形式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词语,学会在相同的语境里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通过书写提示,了解行书的字体特点,再照着写一写,提高学生的书写速度。

3.日积月累“日积月累”重在朗读指导,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把《长歌行》这首诗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熟练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意。

▶教学准备1.查阅、收集风俗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阅读、交流,弄清文章的表达顺序,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特定习俗及其寓意。

3.引导学生广泛积累词语,学会在相同的语境里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教学过程板块一学习“交流平台”1.自由读“交流平台”,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2.学生自由读,画出相关语句,在旁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

3.同桌讨论交流,全班展示:把你阅读的成果与大家分享,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学生交流后,教师进行归纳。

课件出示:读文章时,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作者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以《北京的春节》为例)4.作者在写北京的春节时运用了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北京的春节教案含作业板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北京的春节教案含作业板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含作业板书反思1.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有《老舍全集》行世。

课后作业一、联系整句话的意思,解释画线词语。

1.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色味双美:2.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娴熟:二、重点段落品析。

(一)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教学设计(含二次备课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教学设计(含二次备课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

龙集小学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
班级:六(3)班
姓名:尹寒
(六年级下第一单元)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
泗洪县龙集中心小学教学设计
泗洪县龙集中心小学教学设计
泗洪县龙集中心小学教学设计
泗洪县龙集中心小学教学设计
泗洪县龙集中心小学教学设计
泗洪县龙集中心小学教学设计
泗洪县龙集中心小学教学设计
泗洪县龙集中心小学教学设计
泗洪县龙集中心小学教学设计
泗洪县龙集中心小学教学设计
泗洪县龙集中心小学教学设计
泗洪县龙集中心小学教学设计
泗洪县龙集中心小学教学设计。

2022-2023年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即兴发言》教学设计附板书含反思共两套

2022-2023年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即兴发言》教学设计附板书含反思共两套

2022-2023年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口语交际:即兴发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是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即兴发言”》,旨在引导学生能根据交际场合和对象,围绕某个交际话题快速组织语言,有条理地发言。

即兴发言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广泛,对学生的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中首先列举了生活中需要“即兴发言”的几个典型交际情境,其次是如何即兴发言给予了指导,最后,从本次活动的组织实施和交流评价两方面提出了建议。

小贴士强调了本次交际活动的重点,一要学会打腹稿能想清楚讲什么,知道发言的重点内容及先后顺序;二要“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引导学生关注交际情境,增强交际时的对象意识,说得体的、有针对性的话。

二、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即兴发言的小故事,了解有质量的即兴发言要做到态度自然、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富有感染力。

2.通过自学、合学、展学,借助创设的话题,练习即兴发言,初步掌握即兴发言要领:提前打腹稿,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3.认真倾听,会对他人的即兴发言做简单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创设的话题,练习即兴发言,知道即兴发言的要领:提前打腹稿,想清楚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重点说什么。

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教学难点】:如何打腹稿。

四、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在经过之前五年的口语训练后,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尤其是有了六年级上册教材口语交际《演讲》的基础,学生对于类似的口语交际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本次即兴发言给出了三个不同维度的发言话题,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学生在课堂上可选择自己熟悉的对象来组织语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课堂效果的呈现。

五、教学过程【教学准备】1.学生搜集即兴发言的一个小故事;准备一个即兴发言的话题写在纸条上上交。

2.教师准备即兴发言话题抽签盒、课件(一)、聚焦故事,了解特点学习活动一:聚焦故事,了解特点1.聚焦典型的即兴发言小故事,了解即兴发言的特点。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1.北京的春节教学内容】教科书P2~6内容。

教学目标】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鞭炮、通宵、万不得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猜谜语:挂灯笼,贴对联,舞狮子,敲锣鼓。

(猜一个节日)2.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

除了上述在图片中展示的事物外,还有什么与过春节有关的事物?(师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3.在我们回味了年的感觉,了解了年的来历之后,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老舍先生笔下的老北京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

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标出生字新词。

1)研究生字词,指点书写。

2)学生提出难读词语,教师归类讲解,并完成形近字组词练。

2.学生自由读,标出自然段。

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1么样的印象?3.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读文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三、细读课文,了解俗1.默读课文,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并找出北京的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2.学生自绘表格。

找出点明时间的词语,填在表格的左边。

风俗惯填在表格的右边。

填表的时候可以小组合作交流。

老师相机指导。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俗。

1)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2)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3)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4)过了二十三: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

(5)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全册)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全册)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有《老舍全集》行世。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蒜、醋、饺”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饺子、万象、鞭炮”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4.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5.拓展阅读文段,对比舒乙、斯妤笔下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1.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2.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播放歌曲《新年到》。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人教()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人教()

3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侯、章”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难点: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品味古诗中的节日,看一看千百年前古人留下来怎样的节日记忆。

二、初读古诗,疏通字词。

1.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同桌之间交流学习。

2.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课件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认读。

生字:侯章泣盈脉栖鸦3.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进行生字书写。

三、学习《寒食》1.简介作者韩翃和寒食节。

2.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

3.结合课文注释,尝试自己翻译诗句,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得是否准确。

4.教师逐句翻译诗句,讲解诗歌大意。

大意:暮春时节,京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

傍晚皇宫传赐新火,袅袅的轻烟飘散到权贵豪门的家中。

5.引导学习第一、二句。

从“无处不飞花”中感受春天京城里花开烂漫的生机勃勃景象。

“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6.学习第三、四句。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暮”就是傍晚。

“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皇宫。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7.讲解诗歌中蕴含的讽刺情感。

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做饭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可是权贵豪门却能够破例点蜡烛,表达了作者的不满和委婉的讽刺。

8.归纳主旨:《寒食》前两句运用高度凝练而华美的语言,描绘了春意浓郁、笼罩全城的画面,后两句借古讽今,委婉表达了对权臣乱象的不满和讽刺。

9.板书设计:寒食春城→飞花斜柳不满、讽刺寒食→权臣烛火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迢迢牵牛星》1.简介《古诗十九首》。

2.齐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先理解诗句大意。

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交流汇报,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

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元旦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

更,变更。

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细读课文,了解习俗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主要事例写得详细一点。

时间主要事例腊八腊八粥,腊八蒜腊月十九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二十三祭灶除夕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元旦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庙会元宵悬灯结彩,放花炮3.交流,老师相机板书关键词。

有不同意见的相互讨论。

4.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1.通过阅读,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

(除夕和元宵节)2.除夕和元宵节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出相应的段落,试着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

第二课时一、听写词语腊月熬粥饺子腊八蒜高醋年糕逛庙会1.对照课文检查改错,评出本次的听写冠军。

2.讲解易错字。

“熬粥”的“熬”字,左上方的一竖不能和下面的一撇连成一笔;“醋”字的左边不能写成“西”。

二、深入片段,品读课文1.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有哪几个时间段指名回答,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十九放年假,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元旦,元宵节2.准备过年。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大单元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大单元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大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课文的朗读技巧,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学会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如精读、略读、速读等,提高阅读效果;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课文《草原》、《腊八粥》、《北京的春节》、《藏戏》、《古诗两首》、《文言文两则》;写作训练:写人、写景、写物;口语交际:学会倾听、学会表达;语文园地:汉字听写、词语解释、成语接龙、诗歌鉴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的朗读技巧,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学会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如何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通过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盒、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单元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惑。

4. 探究学习: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格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格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一、教材分析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

本单元课文就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排的。

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

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

《腊八粥》描绘的是民俗风情。

作者沈从文先生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

《古诗三首》分别描写了我国古代的寒食节、乞巧节、中秋节,反映了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

《藏戏》讲的是藏戏的形成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紧扣本单元专题,“习作”安排了描写民俗民风等内容,“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板块。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3.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是如何谋篇布局的,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4.朗读、背诵《古诗三首》和《长歌行》。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3.朗读、背诵《古诗三首》和《长歌行》。

难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用词准确、表达生动、谋篇布局精巧的特点,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四、课时安排《北京的春节》2课时《腊八粥》2课时《古诗三首》2课时《藏戏》1课时习作:家乡的风俗2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明在腊月初七、初八这几天,天气很冷。

【单元统整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统整教学设计

【单元统整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统整教学设计

【单元统整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统整教学设计单元解读(一)单元主题分析: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虽然这些课文体裁和题材不同,但都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能让学生充分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涵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除此之外,本单元还编排了《口语交际:即兴发言》《习作:家乡的风俗》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在时间上比较应景,春节刚刚结束,学生对春节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印象与有趣的体验,这能让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与生活产生联结,使得文本境遇、生活境遇与文化境遇自然地融为一体,为单元统整教学提供积极的心理境遇。

(二)语文要素分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个:第一,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第二,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不难看出,本单元阅读的关注点,就是表达的训练点。

这样读写结合的单元,以读促写,读写联动,单元学习目标十分聚焦。

六年级下册是小学与初中的过渡与衔接阶段。

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有一定基础,比如,在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根据表达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等。

那么,对于“分清主次,体会详写和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学生将在初中阶段得到怎样的提升呢?比如,在七年级,学生还要学习“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

(三)对标学习任务群:在了解单元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课程内容及呈现方式上看看这个单元所属的学习任务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群,依据本单元内容特点及课后习题要求,本单元可以归属于发展型任务群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本任务群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教学提示就情境创设、学习方式、学习评价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北京的春节》[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资料[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能说说你们家乡过春节的一两件事吗?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交流汇报,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

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元旦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

更,变更。

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细读课文,了解习俗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主要事例写得详细一点。

时间主要事例腊八腊八粥,腊八蒜腊月十九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二十三祭灶除夕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元旦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庙会元宵悬灯结彩,放花炮3.交流,老师相机板书关键词。

有不同意见的相互讨论。

4.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1.通过阅读,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

(除夕和元宵节)2.除夕和元宵节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出相应的段落,试着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

五、小结,布置作业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朗读了自己喜爱的段落。

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

下节课我们进行听写比赛。

第二课时一、听写词语腊月熬粥饺子腊八蒜高醋年糕逛庙会1.对照课文检查改错,评出本次的听写冠军。

2.讲解易错字。

“熬粥”的“熬”字,左上方的一竖不能和下面的一撇连成一笔;“醋”字的左边不能写成“西”。

二、深入片段,品读课文1.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有哪几个时间段?指名回答,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十九放年假,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元旦,元宵节2.准备过年。

①在这五个时间段中,哪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腊八,正月十九放年假)②请找出课文中描写人们准备过年的段落。

(1—7自然段)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找出文中的“忙乱、紧张”)③大人在忙些什么?小孩儿在忙些什么?他们这时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④你最喜欢哪一种活动?请找出来读一读。

⑤指名朗读,读出你的感受。

⑥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节前的这段时间你都会干些什么。

3.过年时。

①交流: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元旦、元宵)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②都是一样热闹吗?默读思考:除夕、元旦、元宵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找出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除夕:喜庆、团圆;元旦:悠闲、快乐;元宵:红火、美丽。

④品读“除夕”一段,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⑤品读“元旦”一段,进一步体会元旦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写人们“逛庙会”的地方,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⑥重点品味“元宵节”的气氛。

画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重点句子品读:“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

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三、总结课文,领悟写法1.总结课文:从腊八到正月十九,一个多月的时间,课文却只记叙了五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

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②再读写“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课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③如果让你写春节,你打算怎么写?回忆你过春节的情景,写一写。

四、作业朗读课文,读出过年的喜庆气氛。

板书:北京的春节除夕:喜庆、团圆元旦:悠闲、快乐《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二)(第二课时)设计理念:本课设计旨在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读和说的训练,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氛围,在说中融入情景,同时还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课外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展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

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重点语段的课件2.学生准备:收集各地有关春节的习俗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浓浓的“年味”。

其实,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值得我们细细咀嚼。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嚼嚼这一独特的味道。

二、深入阅读,体会气氛。

1.提问:我们知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春节的时期的几个重要日子活动。

那么,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2.提示读文:在文中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哪天呢?好好地读一读,画一画句子,和小组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

3.指导品读“腊八”,边自由朗读描写“腊八”的语段,边想一想:〈1〉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你们家在这一天会做同样的事吗?〈2〉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4.指导品读“除夕”,出示课件,指名朗读。

〈1〉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

〈2〉抓“除非,万不得已,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5.指导品读“正月初一”。

小组齐读,边读边思考:〈1〉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2〉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3〉你逛过庙会吗?说说你的感受。

6.指导品读“元宵”。

出示课件全班齐读,边读边画。

〈1〉分别画出表示灯的数量多的词句,表示灯的种类多的词句,体会人们对元宵节的热情。

〈2〉如果你置身于这灯的海洋,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你能用朗读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展示)二、拓展阅读,领悟表达特点:1.提问:作者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2.引导分析:这篇文章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在表达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一是按时间顺序进行有条理的叙述:二是详略得当,详写春节中的高潮部分,略写其它部分;三是语言通俗,简练。

)3.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比较它们与课文的不同。

三、延伸谈话,了解风俗。

1.师:北京的春节是很吸引人,但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一些不同的风俗吗?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2.启发思考:我们所了解到的这些春节风俗今天是否依然广泛存在??你觉得现在过年的氛围浓吗?说说你的感想。

(学生自由畅谈)四、作业小练笔: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的实际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板书设计:北京的春节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热闹喜庆团圆祥和2.《腊八粥》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

4.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文中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准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腊八粥”的相关民俗。

有条件的可以找来沈从文《腊八粥》的全文,仔细阅读,对小说全文的大概内容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教学过程一、读题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腊八粥》,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二、初读课文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其他同学们认真在心里跟着读。

3.这篇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三、默读课文,圈画批注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

2.“八儿”这个人物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请默读圈画相关语句3.学生圈画后汇报。

4.教师及时总结: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

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

四、总结升华1.文章中有关腊八粥熬煮的描写也不可忽视。

如第一自然段写的:“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2.学习作者语言的妙处。

3.当堂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腊八粥沈从文主人公:“八儿”迫不及待苦苦等待美妙的猜想亲见时的惊讶3.《古诗三首》(一)《寒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