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真题文言文翻译
最新高考全国卷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
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
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
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
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
举孝廉,除郎中。
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
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迁广平太守。
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魏明帝许焉。
曹爽辅政,引为司马。
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
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 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
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
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
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精品文档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
其为人所重如是。
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
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精品文档王涣字稚子,广汉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
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
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
”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
县多奸滑,积为人患。
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
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
高考课内文言文句子翻译
高考课内文言文句子翻译4、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8、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
9、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10、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11、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12、且尔言过矣。
1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14、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1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1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7、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19、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0、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2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25、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2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9、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晏子治东阿》30、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鸿门宴》3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3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3、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34、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35、若属皆且为所虏。
36、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3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38、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39、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陈情表》40、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41、太尉自州以状白府。
《段太尉逸事状》42、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43、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
44、段公,仁信大人也。
45、敢以状私于执事。
46、《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完整版)高考真题文言文翻译
请翻译下列划线句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方法点拨】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二、节选自《宋史郭浩传》(全国大纲卷10(5分)(设置守备)。
44三、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山东卷10分)5(4分)(56、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士,令天下觖望,诚为盈溢。
臣蒙陛下、贵人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
(4分)(6。
7、明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
会疾廖,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
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
分)(7)要求)。
四、节选自《元史•彻里》(江西卷12分)8、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
彻里曰:(4分)8?(关键词:所以、安、鬻)9、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4分)9(关键词:毁诋、左右、批其颊。
)10、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
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曰:的确:“古人秉烛夜游,~有以也”2.一年的收成,年景:~凶(年成歉收)。
歉~(收成不好的年份)。
】由官吏污暴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
” (4分)10(关键词:岂、良、所致。
)五、节选自《清史稿•陶澍传》(广东卷10分)11、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
歉~(收成不好的年份)。
分)【注】②社仓法:用义积谷备荒的方法。
(11“社仓法”12(3分)(12来劝励(好的)风气习俗。
13(3分) 【注】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
(13。
六、节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湖北卷9分)14、王湛字处冲,太原人。
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文言文注释及翻译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连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将要)攻魏,子为(替、给)寡人谋,奈何(怎么办)?”孟尝君曰:“有诸侯之(结构助词,的)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寡人愿(希望)子之行也!”重(重视、郑重)为之约车百乘(指兵车一百辆)。
孟尝君之(去、到)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表目的,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
”孟尝君曰:“夫敢(冒昧,斗胆)借兵者,以(表因果,是为了)忠(效忠)王也。
”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军队、兵力)非能强于(比)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
然而赵之地不岁(每年,一年一年)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为什么)也?以(因为)其西为赵蔽(作为赵国的屏障)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歃血为盟)于秦,是(这、这样)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将、将要)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名词作状语,向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收成不好)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表目的,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国都的城门,也指边境)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献上好的计策)于(向)王(状语后置句),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主谓间助词,取独)将有大变也。
”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屈节)割地,以(把)国之半与秦,秦必去(撤兵)矣。
秦已去魏,魏王悉(作动词,倾其全部)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凭借、依靠)赵之众,以(用)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名词作动词,得到好处)?利(名词,好处)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道路与乡里)近而输(这里指粮草的供给)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
2023新高考一卷语文文言文翻译
2023新高考一卷语文文言文的翻译如下:全文翻译:我有金壶一把,上面画着北斗七星,价值可以用北斗斗量,就是太真王母所拥有。
一次,王母在白天出来散步,见到唐玄宗在月下玩赏,便将金壶赐给他。
唐玄宗接过金壶,放在桌子上,回头对侍从说:“你们都退下。
”侍从都离开了,只有杨国忠在旁陪着。
这时,壶中仙飞出把壶递给杨国忠。
杨国忠接过壶后,觉得壶中仙姿色不错,便对着仙姿夸赞了一番。
唐玄宗听后非常生气,派人到杨国忠家将壶取回。
第二天问及此事,才知道壶中有个高祖庙,杨国忠错把高祖庙中仙飞出来的事当成了王母赐给唐玄宗金壶的宝物了。
翻译:余有金罂一,画北斗七星于上,以之量酒,不失一缕。
或夜半而至晨,或日昃而方昃,熟视罂曰:“噫!不恒见也。
”俄而群仙自内飞出,以一手捧金罂与上。
上持之而笑,命侍儿倾玉卮酬之。
回头谓侍儿曰:“汝辈且退。
”侍儿既去。
惟国忠独在。
乃飞仙取高祖之像而拟之。
上怒而逐之。
翌日问其故,乃知所奉者非金罂也,高祖庙耳。
翻译要点:1. “余有金罂一”中的“余”指的是作者本人。
2. “以之量酒”中的“之”指的是金罂。
3. “俄而群仙自内飞出”中的“俄而”表示时间短暂的意思,“群仙自内飞出”则描述了神仙从内飞出的神奇景象。
4. “以一手捧金罂与上”中的“一手”和“与”体现了文言文的简洁性和韵味。
5. “命侍儿倾玉卮酬之”中的“命”和“倾玉卮酬之”则是宫廷贵族奢华生活的体现。
6. “侍儿既去”中的“既”表示动作完成,“去”则表示离开的意思。
7. “翌日问其故”中的“翌日”表示第二天,“其故”则指前一天发生的事情的原因。
以上是对这段文言文的翻译和要点解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文言文译文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文言文译文一、概述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将包含文言文部分,考生需要熟悉并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能力。
本文将对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文言文的翻译作出详细解读,希望能够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备战高考语文考试。
二、文言文原文下面是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文言文的原文:「夫道者,可离也。
人情者,不可离也。
」三、文言文翻译对于上述文言文原文的翻译如下:「道理是可以摒弃的,但人情是无法割舍的。
」四、解读及分析1. 道和人情的关系文言文原文中提到了道和人情两个概念,通过对原文的翻译可以了解到,道可以被离弃,而人情却是不可离弃的。
这句话揭示了道和人情的不同性质,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于道和人情的不同看法。
道在古代通常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人情则指人际关系和感情交流。
作者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于道和人情的深刻理解,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学习的方向。
2.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在翻译文言文时,需要注意保持原文的意境和用词,同时要使译文通顺易懂。
在这个例句中,翻译者通过对原文的深入理解,选用了恰当的表达方式,保持了原文的语气和意义,使译文更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让考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技巧。
3. 考生备考建议对于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的文言文部分,考生需要在备考时重点关注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能力。
除了熟悉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外,还需要多做一些文言文阅读和翻译的练习,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以便顺利应对高考语文考试。
五、结语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文言文的翻译是考生备考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文言文原文的翻译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希望本文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祝愿大家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实现自己的高考梦想。
六、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语文素养、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提升审美情趣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考文言文带翻译及注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孔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夫子哂之。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孔子曰:“善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位弟子陪坐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所以不要因为我而感到拘束。
平时你们常说:‘没有人了解我。
’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急忙回答:“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遭受了军队的侵扰,接着又遭遇了饥荒。
如果让我来治理,等到三年后,可以让人们勇敢,并且懂得道义。
”孔子微笑着。
“冉求,你怎么样?”孔子问。
冉求回答说:“如果是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来治理,等到三年后,可以使百姓富足。
至于礼乐教化,那就等待有德行的人来实行吧。
”孔子也微笑着。
“公西赤,你怎么样?”孔子问。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愿意学习。
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赞礼的人。
”孔子说:“好呀!”“曾点,你怎么样?”孔子问。
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想法不一样。
”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和六七个少年,一起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下游玩,然后吟诵着歌谣回家。
2022全国新高考1卷文言文翻译
2022全国新高考1卷文言文翻译秦国将要攻打魏国。
魏王听到了这个消息,连夜召见孟尝君,魏王告诉他:“秦国准备攻打魏国,您为我想想,该怎么办呢?”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救援,魏国就能转危为安。
”魏王说:“我希望您能去办好这件事。
”魏王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一百辆车。
孟尝君到了赵国,面见赵王说:“我希望向大王借兵去解救魏国。
”赵王回答:“我不能借兵给您。
”孟尝君说:“我来借兵,实际上是效忠于大王。
”赵王说:“我能听听您的说法吗?”孟尝君说:“赵军并不比魏军强大,魏军也并不比赵军弱。
然而赵国连年没有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大量死亡;相反,魏国却连年战争不断,老百姓大量死亡,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魏国在西边做赵国的屏障。
今天赵国不救援魏国,魏国就会与秦国歃血结盟,那赵国就将直接面对强大的秦国,赵国每年也会兵灾不断,百姓每年也会大量死亡。
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的意思。
”赵王于是同意派兵十万,战车三百辆。
孟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军将要攻魏,希望大王救援。
”燕王说:“我国已连续两年歉收,现在又要远涉数千里去救援魏国,怎么能办得到呢?”孟尝君说:“远赴数千里之外救援,这是有利于燕国的。
现在魏王一出国门就看见秦军,就是想千里驰援别人,还有可能吗?”燕王还是不肯发兵。
孟尝君说:“我献妙计给大王,但大王不用我的良策,我只得离开,恐怕天下局势就要大变了。
”燕王说:“我能知道会发生什么大的变化吗?”孟尝君回答:“燕国不去救援魏国,魏王就会屈辱割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
秦军撤走后,魏王会兴起韩国、魏国的军队,又西借秦军,再联合赵军,以四国之兵来攻打燕国,大王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国是千里驰援好,还是一出去就看见四国攻燕的军队好呢?而且四国军队到燕国的距离很近而运输也方便了,这对大王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可以回国复命了,我愿听从您的意见。
”于是为孟尝君派出精兵八万,战车二百辆。
魏王非常高兴,说:“您这么快就借到了燕、赵的大军,真了不起。
2024年新课标Ⅱ卷+文言文详细解析
材料二: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 泽劫(胁迫)留侯,强(竭力)要(要挟)曰:“为我画计 (筹谋计策)。”留侯曰:“顾(只是,不过)上有不能致 (招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如果确实)能无爱(吝 惜)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写信),卑辞(言辞谦恭)安 车(准备坐乘的小车。古车立乘,此为坐乘,故称安车。供 年老的高级官员及贵妇人乘用。高官告老还乡或徵召有重望 的人,往往赐乘安车。安车多用一马,礼尊者则用四马), 因(接续,然后)使辩士(辩才出众之士)固(坚决)请 (聘请),宜来。上知(了解)此四人贤,则一助(帮助) 也。”汉十二年,上从(跟随)击破布军归,疾(病情)益 (更加)甚(严重),愈(更加)欲易(更换)太子。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注]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②孟贲:战国时勇士。商山四皓, 是秦朝末年四位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 (lù)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别 职掌: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职。因不满秦始皇的焚书 坑儒暴行而隐居于商山。后人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
孟贲怒,而童子修礼( )尽敬( ),孟贲不忍犯( )也。秦之 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 )。秦以 ( )兵强,威( )无不胜。却军( )还众( ),不犯( ) 魏境者,贤( )干木之操,高( )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 ) 欲废太子,吕后患( )之,子房教(之)以敬( )迎四皓而厚礼 ( )之,太子遂安( )。夫太子敬厚( )四皓,以消( )高 帝之议,犹( )魏文式( )段干木之闾,却( )强秦之兵也。
材料三: 论者( )或( )曰:“魏文式( )段干木之闾( ),秦兵为 ( )之不至( ),非法度之功( ),虽( )全( )国有益, 非所贵( )也。”夫法度之功者,谓( )何等( )也?养三军之 士( ),明( )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 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 )非不锐( ),士众( )之力非 不劲( )也,然而至于( )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 度,其何益( )哉?使( )童子变( )孟贲[bēn]之意②,孟贲 怒之,童子操( )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 )也。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文言文详解
【详解详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原文】周尧卿,字(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子余。
其先(祖先)汝阴人。
尧卿警悟(机警聪明)强记(记忆力强。
成语:博闻强记),七岁善(擅长)赋诗,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还没到壮年,叫作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以学行(学问品行)知名。
天圣(年号)二年登(考中)进士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积官(累积官衔和爵位)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
卒,年五十三。
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解释)各三十卷。
【译文】周尧卿,字子余,他的祖先是汝阴人。
尧卿聪明机警,博闻强记,七岁时就擅长作诗,二十岁时以学识和品行而闻名。
天圣二年考中进士,历任太常博士和饶州通判。
去世时年五十三岁。
他的文集有二十卷,《诗》和《春秋》的注解各有三十卷。
【原文】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忧愁哀伤)如(像……一样)成人(状语后置句,如成人忧戚),见母氏则抑(抑制)情忍哀,不欲伤(动词使动用法,使……伤心)其(代词,代母亲)意(内心)。
母异(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惊异)之谓族人曰是(这)儿爱我如此(像这样)(状语后置句,是儿如此爱我)多(很,非常)知(懂得)孝养我矣。
卒(尽,终)能孝养,志(志气,意志)如母之言。
其于(对于)昆弟(同宗兄弟,堂兄弟),尤(特别)笃(深厚,厚道)有爱。
【译文】尧卿在十二岁时失去了父亲,像成年人一样悲伤哀痛,见到母亲就抑制情感、忍住哀痛,不想让母亲伤心。
母亲对此感到诧异,对亲戚说:“我的儿子像这样爱我,非常懂得孝顺赡养我。
”尧卿一直孝敬赡养母亲,他的志向如同母亲所说的那样。
他对待兄弟,尤其厚道友爱。
【原文】执母丧(执丧,奉行丧礼,守孝),<于>倚庐(居父母丧时所居住的简陋房子)<住>三年,席薪枕块(席,以……为席子;枕,以……为枕头;薪,木材;块,土块。
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文言文真题注释及翻译
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文言文真题注释及翻译齐助楚攻秦,取(攻占、攻取)曲沃。
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主谓间助词,取独)交善(交好、友好),惠王患(担心)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正当、正在)欢(交好、友好),子为(替、给)寡人虑之,奈何(怎么办)?”张仪曰:“王其(还是,表委婉商量语气)为臣约车(准备车马)并(和)币(金钱),臣请试之。
”张仪南(名词作状语,到南方)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恐怕、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于敝邑(古代对本国的谦称,犹言偏僻的地方)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尊称,指楚国)与之欢。
大王苟(如果)能闭关绝(断绝邦交)齐,臣请使(让)秦王献商于之地,方(方圆)六百里。
若此(如果这样),则是北(名词作状语,在北面)弱(使动,使…削弱)齐,西德(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于秦[状语后置句,在西面对秦国施加恩惠],而(并且,表递进)私(动词,私人占有)商于之地以为(作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通“悦”),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之于(介词,在)朝廷曰:“不榖(也作“不谷”,古代诸侯自称之谦辞)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
”群臣闻见者毕(全、都)贺,陈轸后(最后、后来)见,独(唯独)不贺。
楚王曰:“不榖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表转折,反而)患(祸患)必至也。
”王曰:“何也(为什么)?”对曰:“夫秦所以(…的原因)重(重视)王者,以(因为)王有齐也。
今地未可得而(却,表转折)齐先绝,是楚孤(宾语前置,使楚国孤立)也,秦又何(怎么会)重(重视)孤国?且(况且,何况)先绝齐,后责(索取)地,必受欺于张仪。
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停止)口无言,以待吾事。
”楚王使(派遣)人绝齐。
张仪反(返回),秦使人使(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暗中合盟)。
2022甘肃高考乙卷语文文言文翻译
2022甘肃高考乙卷语文文言文翻译
一、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译文:圣人对于天下的老百姓,就好像对待刚出生的婴儿!他饥饿时就用食物喂养他,寒冷时就给他穿上衣服,扶持他抚育他,抚养使他长大,唯恐他长不大。
二、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
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
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
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
”乃罢台役。
译文:晋平公想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叔向进言说:“不可以。
古代圣明的君王崇尚道德,乐善好施,宽缓刑律,抓紧农时;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这是耽误百姓的农时啊。
百姓怎么能靠这来安身活命,您怎能而被后代尊称为国君呢!”晋平公说:“好!”于是放弃了建造游观之台的工程。
高考文科文言文翻译答案
甲子岁,余以布衣见知于乡先生,荐于州守,遂得为诸生。
由是感激,遂率妻子邑人来见,于是乡先生授余书,读之十日,能说文解字。
明年,州守以余为诸生,遂授余书,读之百日,能通《五经》。
又明年,州守以余为举子,遂授余书,读之千日,能通《六经》。
甲子岁后,余年十五,遂得为举子。
余自得举子,读书日益多,文章日益工。
余读书,皆从经史中来,故余文章,皆能达经史之旨。
余文章,又皆能达经史之旨,故余文章,日益工。
余文章工,州守闻之,遂召余为官,余以余文章工,故能得官。
余既得官,欲以文章鸣世,于是广交游,广结交,欲求一知音。
余广交游,广结交,欲求一知音,于是得与李公相遇。
李公,余之知音也,余与李公相遇,遂得文章鸣世。
余与李公相遇,李公谓余曰:“子之文章,何如?”余对曰:“吾文章,皆能达经史之旨,然未能达圣人之道。
”李公曰:“然则子欲达圣人之道乎?”余曰:“然。
”李公曰:“子欲达圣人之道,必先明经史,然后能达圣人之道。
”余曰:“善。
”于是余与李公同读经史,以求达圣人之道。
余与李公同读经史,以求达圣人之道,读之三年,能达圣人之道。
达圣人之道,余文章愈工。
余文章工,州守闻之,遂召余为官,余以余文章工,故能得官。
【文言文翻译】甲子年,我作为一个平民百姓,被乡里的先生所赏识,推荐给州守,于是得以成为生员。
因此我感激不已,于是带领妻子和乡里的人来见先生,于是乡里的先生教我读书,读十天,能讲解文字。
第二年,州守因为我成为生员,于是教我读书,读了一百天,能通晓《五经》。
再过一年,州守因为我成为举子,于是教我读书,读了一千天,能通晓《六经》。
甲子年之后,我十五岁,于是成为举子。
我从成为举子开始,读书日益增多,文章日益精巧。
我读书,都是从经史中来,所以我写的文章,都能表达经史的主旨。
我的文章,又能表达经史的主旨,所以我的文章日益精巧。
我的文章精巧,州守听说了,于是召我担任官职,我因为我的文章精巧,所以能够得到官职。
我得到官职后,想要用文章闻名于世,于是广泛结交朋友,广泛交友,想要找到一位知音。
各地高考文言文及翻译
一、《论语》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气,不也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吗?”二、《孟子》原文: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孟子说:“得道的人有很多帮助,失道的人很少帮助。
帮助最少的时候,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最多的时候,整个天下都会顺从他。
用天下顺从的力量去攻打亲戚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三、《史记》原文:太史公曰:“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氏春秋》;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翻译:太史公说:“古时候富贵的人名字被磨灭,无法计数,只有那些卓越非凡的人才会被称颂。
就像周文王被囚禁时创作了《周易》;孔子处于困境时创作了《春秋》;屈原被放逐,于是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创作了《国语》;孙子被砍断双脚,《兵法》得以完善;吕不韦被贬谪到蜀地,世人传颂《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创作了《说难》《孤愤》;《诗经》三百篇,大多是圣贤们因愤怒而创作的。
”四、《资治通鉴》原文:唐太宗曰:“朕闻之,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朕亡一镜矣。
”翻译:唐太宗说:“我听说,用铜镜可以整理衣冠;用古事作为镜子,可以了解历史的兴衰;用人作为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
我经常保持这三面镜子,以防自己犯错误。
如今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以上四篇文言文及翻译,不仅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学的魅力,还让我们领略了古人的智慧。
2023高考语文新课标1卷文言翻译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文言文翻译【原文】材料一: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
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
”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
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
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
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
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
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
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
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
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
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
”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
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
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
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武臣曰:“诺。
”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
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
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
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
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
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
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
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注]①襄子:赵襄子。
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
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
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高考文言文翻译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故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注】①故:所以。
②终:最终。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易:容易B. 终:最终C. 犹:还D. 故:所以【答案】A2. 下列对文中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故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必作于细B. 故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必作于细C. 故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必作于细D. 故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必作于细【答案】A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首先提出一个中心论点: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必作于细。
B. 文章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必作于细”的观点。
C. 文章最后指出,如果圣人能够“终不为大”,那么就可以“成其大”。
D. 文章通过论述“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进一步阐述了“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必作于细”的观点。
【答案】C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2)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答案】(1)轻易地许下的诺言必定很少能够兑现,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必定会遇到很多困难。
(2)因此圣人总是把事情看得很难,所以最终没有困难。
【参考译文】所以天下所有困难的事情,一定是从容易的事情开始的;天下所有巨大的工程,一定是从细微的小事积累起来的。
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功,所以能够做成大事。
那些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人,一定很少能够兑现自己的诺言;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的人,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
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把事情看得很难,所以最终没有困难。
语文高考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带翻译
语文高考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带翻译语文高考文言文原文①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
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
食货轻重之权,悉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②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
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
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若干蠲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
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其初,财赋岁入不过四百万缗,季年乃千余万缗。
③晏专用榷②盐法充军国之用,以为官多则民忧,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自余州县,不复置官。
先是,运关东谷入长安者,以河流湍悍,率一斛得八斗至者,则为成劳,受优赏。
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水置仓,转相受给。
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余万斛,无斗升沉覆者。
晏于扬子造船,每艘给钱千缗,或言“所用实不及半,虚费太多”。
晏曰:“不然,论大计者固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
今始置船场,执事者至多,当先使之私用无窘,则官物坚牢矣。
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安能久行乎!”(节选自《资治通鉴》)【注】①使司:指转运使官署。
②榷:专卖。
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目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 (2)率一斛得八斗至者(3)其间缘水置仓 (4)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18.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5分)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
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19.对下列两句中“以”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①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②以河流湍悍A.①②中的“以”都是介词B.①中的“以”是连词,②中的“以”是介词C.①②中的“以”都是连词D.①中的“以”是介词,②中的“以”是连词20.第②段中,刘晏用什么办法增加户口数量?(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21.第③段内容体现了刘晏怎样的管理理念?请加以概括。
高考文言文逐字翻译真题
真题示例:(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魏,亦终将为秦所易。
安陵君弗听,吾恐安陵君国之危,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对曰:“否,臣闻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今大王以地求安陵君,安陵君以地应大王,此乃传道、授业、解惑之事也。
且大王之求地,非求安陵君之地,乃求安陵君之心也。
大王若能以心求地,安陵君必以地应大王。
”秦王曰:“然则安陵君之心,寡人已得之矣。
寡人愿与安陵君共守此地,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对曰:“大王之许寡人,乃所以成大王之志也。
然臣闻之:‘智者见利思义,勇者见义思利。
’今大王欲以地求安陵君,安陵君欲以地应大王,此乃智者见利思义之事也。
大王若能以义求地,安陵君必以地应大王。
”秦王曰:“善。
”于是秦王乃与安陵君共守此地。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师”指老师,是传授知识、技能的人。
B. “义”指道德、道义,与“利”相对。
C. “共”指共同,表示一起、一同。
D. “善”指好、善,表示同意、赞赏。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①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②大王之求地,非求安陵君之地,乃求安陵君之心也。
解题思路:(1)本题考查对文中加点词的理解。
选项A、B、C、D分别对应“师”、“义”、“共”、“善”四个加点词。
通过阅读原文,我们可以知道,A项“师”确实指老师;B项“义”与“利”相对,表示道德、道义;C项“共”表示共同;而D项“善”在原文中表示同意、赞赏。
因此,正确答案为D。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翻译时,要注意字词的正确理解,以及句子的通顺。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文
原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之势。
暴秦之始,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文:秦孝公占据崤山和函谷关的险要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共同坚守,企图窥视周室的权力。
秦朝初期,实行暴政,不施行仁义,攻守之势完全不同。
秦孝公凭借崤山和函谷关的坚固地势,占据雍州的土地,君臣团结一心,企图篡夺周室的权力。
他们有着征服天下、包揽宇内的雄心壮志。
然而,秦朝初期,实行暴政,不施行仁义,攻守之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当时,秦孝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采纳了商鞅的建议,实行了一系列变法。
这些变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但也加剧了社会矛盾。
在秦孝公的统治下,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
与此同时,秦国的军队却日益强大,攻城略地,无往不胜。
然而,秦国的强大并非源于仁义,而是源于暴政。
秦孝公时期的秦朝,对内实行严刑峻法,对外则发动战争,攻城掠地。
这种攻守之势,使得秦国逐渐走向了灭亡的道路。
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继位。
他继续推行秦孝公的政策,对外扩张,对内严加控制。
然而,这种政策并未使秦国走向繁荣,反而使得民怨沸腾。
此时,秦国的统治阶层内部也出现了矛盾,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继续扩张,与各国展开了激烈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秦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此时,秦国的百姓已经不堪重负,民怨更加激烈。
最终,秦朝在秦始皇的统治下灭亡。
秦始皇虽然统一了六国,建立了庞大的帝国,但他实行严酷的统治,不施行仁义,使得民怨沸腾。
秦朝的灭亡,正是由于秦孝公时期就开始的暴政所导致的。
这段文言文通过描述秦朝的兴衰过程,揭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
秦朝的强大并非源于仁义,而是源于暴政。
这段文字警示后人,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仁义道德的支撑。
只有施行仁政,才能赢得民心,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翻译下列划线句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方法点拨】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二、节选自《宋史郭浩传》(全国大纲卷10(5分)(设置守备)。
44三、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山东卷10分)5(4分)(56、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士,令天下觖望,诚为盈溢。
臣蒙陛下、贵人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
(4分)(6。
7、明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
会疾廖,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
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
分)(7)要求)。
四、节选自《元史•彻里》(江西卷12分)8、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
彻里曰:(4分)8?(关键词:所以、安、鬻)9、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4分)9(关键词:毁诋、左右、批其颊。
)10、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
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曰:的确:“古人秉烛夜游,~有以也”2.一年的收成,年景:~凶(年成歉收)。
歉~(收成不好的年份)。
】由官吏污暴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
” (4分)10(关键词:岂、良、所致。
)五、节选自《清史稿•陶澍传》(广东卷10分)11、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
歉~(收成不好的年份)。
分)【注】②社仓法:用义积谷备荒的方法。
(11“社仓法”12(3分)(12来劝励(好的)风气习俗。
13(3分) 【注】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
(13。
六、节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湖北卷9分)14、王湛字处冲,太原人。
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
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
今日当与汝言。
(3分)(14)(3,(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听说过,感叹(叔父)深不可测。
15、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
(3分)(15)(3分)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此事如此这般详尽地叙述(一遍)。
16“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
(3分)(16)(317.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3分)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
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
【答案】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
【翻译】魏舒身高八尺二寸,不善于和常人交往,年轻的时候擅长射箭,如山林或野外打猎,常常收获很多,后来担任将军钟毓的长史官,钟毓常常和部将参佐们玩射箭游戏,魏舒在旁边给他们计分。
后来有一次参加的人不够,就让魏舒充数,结果魏舒百发百中,加上他对于射箭的言辞恰如其分,极尽射箭的精妙。
七、选自《郑思肖集·自戒》(湖南卷10分)18、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
(3分)(18)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
19、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4分)(19)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20、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
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3分)(20)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解析】需要考生注意的得分点(1)行:一词多义,此处指品行;森然,严明的样子;法度,名词作动词,符合法度。
(2)虽,即使。
与,给予。
无故,古今异义,无缘无故。
妄:胡乱,引申为行为不正。
(3)若人,这样的人。
益,对……有好处。
两个“也”字判断句。
本题的三个文言翻译句子,特别需要理解的是实词意思,考生务必把语句放到原文上下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的正确率,还需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
21.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於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D.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答案】B本题新颖而又回归课本,对很多考生来说是熟悉的陌生题。
单凭感觉很难选出答案,需要冷静地去分析对与错。
这四段文字均出自人教版高中必修与选修教材的课后练习题中。
A项出自必修四《苏武传》课后第三题,意思是:“您过去凭着单车出使到拥有强兵的敌国,逢上时运不佳,竟至伏剑自刎也不在乎;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差点死在北方的荒野。
壮年时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
”B项出自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第四题,意思是:“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左右的时候,就当时的形式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人却往往因为胆小而不敢有这样的表现。
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
回来后有对廉颇隐忍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
”故正确的断法是“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
势不过诛,然土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原题就是加标点。
C项出自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第三题,意思是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处很长时间了,他们之间的信义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但沉迷于烛之武说的利益,抛弃晋国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又得到了什么呢?D项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这是对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和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孟子见梁惠王》的延伸阅读,强调民本思想,意思是“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
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这护城河,筑牢这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城池、国家,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那么这就可以行得通了。
”八、节选自《小仓山房文集·与薛寿鱼书》(天津卷8分)【注】此文是袁枚写给名医薛雪(号一瓢)之孙薛寿鱼的一封信,信中借如何评价薛雪,批评了当时重理学轻技艺的社会风气。
22、今执逮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
(2分)(22)即使是你的仇人,也不会有不同的说法。
23、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⑤之说为斤斤乎?(2分)【注】⑤艺成而下:语出《礼记•乐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23)你不用人们都相信的事来为过世的祖父作传。
24、仆昔疾病,姓名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
朱何益?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4分)【注】⑥周、程、张、朱: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均为理学家。
⑦刀圭:用来量取药末的器具,代指药物。
(24)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就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第一句的关键词是“虽”“词”。
第二句的关键词是“以”“传”“所共信”。
第三句的关键字是“活:使……活”“所以:……原因”。
九、节选自清光绪五年《镇海县志》卷二十一《人物传二•明一》(四川卷10分)25、贺钦,字克恭。
会陈献章被征来京师,钦听其论学,叹曰:“至性不显,真理犹霾,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即日上疏解官去,执弟子礼事献章。
(3分)(25)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26、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
如是者十余年,虽不出户庭,而官贵人闻风仰德者,莫不躬拜床下。
(3分)(26)不久,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磨练激励,成就他们的才能学识。
27、守臣激变,民则无辜,能止杀以待命,尚不失为良民也。
(4分)(27)地方官吏激起变乱,百姓就没有罪,能不杀戮而等待命令,还算得上是安分守法的百姓。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 即:即使。
而:然而。
奚:什么。
句式:而我奚以为用?要译出问句语气特点,宾语前置语序要恢复。
重点词语翻译准确,语句通顺。
(2) 既而:不久。
从:跟随。
器业:才能学识。
(3)止:停止。
尚:还算得上。
十、节选自《续修四库全书•海峰文集》之《松江府通判许君传》(安徽卷10分)28、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
(5分)译文:百姓都称道欢舞,认为这是几十年来所没有的事情,于是就在河岸边立了石碑来记录此事。
译文: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其权利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的)难道比他们少吗?【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 以为:认为。
因:于是。
以:来。
(重点词语翻译准确,语句通顺)(2) 虽然:即使这样。
以:把。
施设:施政。
为足有为者:凭其权利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
句式:岂其有歉于彼邪?难道比他们少吗?十一、节选自《苏辙集》之《伯父墓表》(江苏卷10分)30、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
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
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3分)(30)(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31、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3分)(31)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32、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
出游于途,行中规矩。
入居室,无惰容。
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
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4分)(32)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
十二、编自《晋书列传第三十九》(辽宁卷10分)33、周顗(yǐ)字伯仁,少有重名,神采透彻。
从弟穆亦有美誉,欲陵折顗,顗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5分)。
(33)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周顗,周顗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顗。
(译出大意给2分;“折”“校”“宗”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1)从:表示叔伯关系。
折:压倒。
校:动词,计较。
宗:尊崇。
34、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5分)(34)后来周顗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