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核与染色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 细胞核与染色质
第一节 核被膜 第二节 染色质 第三节 染色质的复制与表达 第四节 染色体 第五节 核仁与核体 第六节 核基质
细胞核截面图
细胞核的分布、形态、大小、数目
分布: 绝大多数真核生物细胞中; 例外:哺乳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 细胞等极少数的细胞。
形态: 球形或者卵形或圆形
(二)组成成分
gp210
介导核孔复合体与核被膜的链接, 提供NPC组装起始位点
介导内、外核膜融合形成核孔
核孔蛋白
介导核、质交换功能
疏水性N端区:直接参与核质交换 p62
C端区:疏水性7肽重复序列, 稳定p62分子
30多种不同的多肽,1000多个蛋白质分子。
(三)功 能
NPC的功能特点 双向性:
入核——蛋白质, 出核——RNA、 核酸核蛋白复合体(RNP) 。
(一)结构模型
核孔复合体结构模型
结构组分: 1. 胞质环:位于核孔边缘的胞质面一侧,又称外环; 2. 核质环:位于核孔边缘的核质面一侧,又称内环; 3. 辐:由核孔边缘伸向中心,呈辐射状八重对称的纤维; 4. 栓:又称中央栓。位于核孔中心,呈颗粒状或棒状(有争议)。
胞质面结构
核质面结构:篮状复合体
来自百度文库
Wild-type: T-antigen in nucleus
Mutant-type: T-antigen in cytosol
亲核蛋白通过NPC的主动运输
核输出
• CRM1 识别 NES(核输出信号) 从而介导出核, • CRM1 与 Cargo 的结合也是受到Ran-GTP 活性的调控, • CRM1 像 Importin 一样,可以与 NPC 直接结合,
双功能:
被动扩散——离子、小分子等(直径<10 nm) 主动运输——亲核蛋白输入、RNA及RNP输出等。
核孔复合体的主动运输
高度选择性:
运输颗粒直接10-20nm,且大小可调节 需要消耗ATP的信号识别与载体介导的过程 具有饱和动力学特征
双向性:
核输入:DNA复制转录、染色体构建和核糖体亚单位组装等所需 的各种因子
核纤层由核纤肽(lamin)构成,核纤肽是一类中间纤维, 分为A、B、C三型。带NLS(核定位信号);
Lamin A/C的表达:具有组织与发育时期的特异性; Lamin B:所有哺乳动物细胞均有表达。
功能:
1、结构支撑,保持核的形态与大小 2、调节基因表达, 3、调节DNA修复——Lamin A 4、与细胞周期相关——解聚和重组装
大小: 约占细胞总体积的10%
数目: 一般一个:大多数生物体细胞中都是一个 有的多个: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多数胚乳核,草履虫 等原生动物;人的骨胳肌细胞中的细胞核可达数百个。
第一节、核被膜
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界膜
功能: 核、质之间的天然选择屏障:核酸复制、转录和加工 在核内,蛋白质翻译在细胞质中 调控核内外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核孔复合体
——崩解
1. 有丝分裂早前期,核膜崩解,是一个受调控的过程,Cdk1, PKC,
2. 染色体凝集, 3. 核孔复合体解散, 4. 核纤层解聚, 5. 双层核膜膜泡化,以膜泡或膜片的形式分散到细胞质中, 6. 内层核膜蛋白也随膜成分分散于细胞质中。 7. 在核膜崩解中,核膜成分中的蛋白质被磷酸化是最主要的调
高分辨率扫描电镜观察NPC
• 1949-1950年,Callan和Tomlin发现, • 一个典型的哺乳动物细胞核上约3000-4000个, • 细胞核活动旺盛的细胞中核孔数目较多,反之较少, • 在电镜下观察,核孔是呈圆形或八角形,现在一般认为
其结构如fish-trap, • 核质交换的双向、选择性、亲水通道。
3. 核孔形成,核孔复合体装配, 4. 核纤层形成,细胞核体积增大, 5. Ran-GTP、Ran-GTP 修饰因子等在核膜重建中起到重要
作用。
二、核孔复合体 (Nuclear Pore Complex,NPC)
NPC 经典研究手段: ✓树脂包埋超薄切片, ✓负染色技术, ✓冷冻蚀刻。
冷冻蚀刻电镜技术观察NPC
核输出:RNA,组装好的核糖体亚单位等
亲核蛋白(karyophilic protein):
细胞质内合成,进入细胞核内发挥功能的一类蛋白质 可停留于核内,也可穿梭于核、质之间 含有核定位信号( 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NLS)
核输入
核定位序列验证试验
第一个被鉴定的NLS:猴肾病毒的T抗原
薄层网状结构的核纤层
第二节、染色质 (chromatin)
1879年,W. Flemming(德) 提出 Chromatin——染色 质——描述细胞核中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质,
• 由RNA聚合酶Ⅰ转录的rRNA, 在核仁中合成,形成核糖 体亚基后以RNP形式被运出核外,
• 由RNA聚合酶Ⅲ转录的5sRNA和tRNA, 由蛋白介导出核, • 由RNA聚合酶Ⅱ转录的核内异质RNA(hnRNA), 加帽、
加尾、剪切加工后形成成熟的mRNA出核。
三、核纤层 (nuclear lamina)
控机制,其中,至少有多个核孔复合体蛋白、内层核膜上的 LaminB 受体以及核纤层蛋白等都被磷酸化。
—组装
1. 有丝分裂中期到后期,激酶失活,磷酸化的核膜、核孔、 核纤层成分去磷酸化,激活核膜重建,
2. 核膜成分与染色体结合,膜泡融合,其中,Lamin、 Lamin B 受体等都可以与DNA直接或间接结合,
糖体, 5. 内核膜光滑,无核糖体,内贴核纤
层,借助核纤层蛋白B受体(Lamin B receptor, LBR)等与核纤层连接, 6. 内外膜平行,融合处形成核孔 (nuclear pore), 核孔处镶嵌着核孔复 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 NPC)
(二)核膜的崩解和组装
结构组分: 双层核膜、核孔复合体和核纤层
一、核 膜
(一)核 膜 结 构
1. 内层核膜(inner nuclear membrane), 2. 外层核膜(outer nuclear membrane), 3. 核周间隙(perinuclear space), 4. 外层核膜与内质网相通,常带有核
第一节 核被膜 第二节 染色质 第三节 染色质的复制与表达 第四节 染色体 第五节 核仁与核体 第六节 核基质
细胞核截面图
细胞核的分布、形态、大小、数目
分布: 绝大多数真核生物细胞中; 例外:哺乳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 细胞等极少数的细胞。
形态: 球形或者卵形或圆形
(二)组成成分
gp210
介导核孔复合体与核被膜的链接, 提供NPC组装起始位点
介导内、外核膜融合形成核孔
核孔蛋白
介导核、质交换功能
疏水性N端区:直接参与核质交换 p62
C端区:疏水性7肽重复序列, 稳定p62分子
30多种不同的多肽,1000多个蛋白质分子。
(三)功 能
NPC的功能特点 双向性:
入核——蛋白质, 出核——RNA、 核酸核蛋白复合体(RNP) 。
(一)结构模型
核孔复合体结构模型
结构组分: 1. 胞质环:位于核孔边缘的胞质面一侧,又称外环; 2. 核质环:位于核孔边缘的核质面一侧,又称内环; 3. 辐:由核孔边缘伸向中心,呈辐射状八重对称的纤维; 4. 栓:又称中央栓。位于核孔中心,呈颗粒状或棒状(有争议)。
胞质面结构
核质面结构:篮状复合体
来自百度文库
Wild-type: T-antigen in nucleus
Mutant-type: T-antigen in cytosol
亲核蛋白通过NPC的主动运输
核输出
• CRM1 识别 NES(核输出信号) 从而介导出核, • CRM1 与 Cargo 的结合也是受到Ran-GTP 活性的调控, • CRM1 像 Importin 一样,可以与 NPC 直接结合,
双功能:
被动扩散——离子、小分子等(直径<10 nm) 主动运输——亲核蛋白输入、RNA及RNP输出等。
核孔复合体的主动运输
高度选择性:
运输颗粒直接10-20nm,且大小可调节 需要消耗ATP的信号识别与载体介导的过程 具有饱和动力学特征
双向性:
核输入:DNA复制转录、染色体构建和核糖体亚单位组装等所需 的各种因子
核纤层由核纤肽(lamin)构成,核纤肽是一类中间纤维, 分为A、B、C三型。带NLS(核定位信号);
Lamin A/C的表达:具有组织与发育时期的特异性; Lamin B:所有哺乳动物细胞均有表达。
功能:
1、结构支撑,保持核的形态与大小 2、调节基因表达, 3、调节DNA修复——Lamin A 4、与细胞周期相关——解聚和重组装
大小: 约占细胞总体积的10%
数目: 一般一个:大多数生物体细胞中都是一个 有的多个: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多数胚乳核,草履虫 等原生动物;人的骨胳肌细胞中的细胞核可达数百个。
第一节、核被膜
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界膜
功能: 核、质之间的天然选择屏障:核酸复制、转录和加工 在核内,蛋白质翻译在细胞质中 调控核内外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核孔复合体
——崩解
1. 有丝分裂早前期,核膜崩解,是一个受调控的过程,Cdk1, PKC,
2. 染色体凝集, 3. 核孔复合体解散, 4. 核纤层解聚, 5. 双层核膜膜泡化,以膜泡或膜片的形式分散到细胞质中, 6. 内层核膜蛋白也随膜成分分散于细胞质中。 7. 在核膜崩解中,核膜成分中的蛋白质被磷酸化是最主要的调
高分辨率扫描电镜观察NPC
• 1949-1950年,Callan和Tomlin发现, • 一个典型的哺乳动物细胞核上约3000-4000个, • 细胞核活动旺盛的细胞中核孔数目较多,反之较少, • 在电镜下观察,核孔是呈圆形或八角形,现在一般认为
其结构如fish-trap, • 核质交换的双向、选择性、亲水通道。
3. 核孔形成,核孔复合体装配, 4. 核纤层形成,细胞核体积增大, 5. Ran-GTP、Ran-GTP 修饰因子等在核膜重建中起到重要
作用。
二、核孔复合体 (Nuclear Pore Complex,NPC)
NPC 经典研究手段: ✓树脂包埋超薄切片, ✓负染色技术, ✓冷冻蚀刻。
冷冻蚀刻电镜技术观察NPC
核输出:RNA,组装好的核糖体亚单位等
亲核蛋白(karyophilic protein):
细胞质内合成,进入细胞核内发挥功能的一类蛋白质 可停留于核内,也可穿梭于核、质之间 含有核定位信号( 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NLS)
核输入
核定位序列验证试验
第一个被鉴定的NLS:猴肾病毒的T抗原
薄层网状结构的核纤层
第二节、染色质 (chromatin)
1879年,W. Flemming(德) 提出 Chromatin——染色 质——描述细胞核中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质,
• 由RNA聚合酶Ⅰ转录的rRNA, 在核仁中合成,形成核糖 体亚基后以RNP形式被运出核外,
• 由RNA聚合酶Ⅲ转录的5sRNA和tRNA, 由蛋白介导出核, • 由RNA聚合酶Ⅱ转录的核内异质RNA(hnRNA), 加帽、
加尾、剪切加工后形成成熟的mRNA出核。
三、核纤层 (nuclear lamina)
控机制,其中,至少有多个核孔复合体蛋白、内层核膜上的 LaminB 受体以及核纤层蛋白等都被磷酸化。
—组装
1. 有丝分裂中期到后期,激酶失活,磷酸化的核膜、核孔、 核纤层成分去磷酸化,激活核膜重建,
2. 核膜成分与染色体结合,膜泡融合,其中,Lamin、 Lamin B 受体等都可以与DNA直接或间接结合,
糖体, 5. 内核膜光滑,无核糖体,内贴核纤
层,借助核纤层蛋白B受体(Lamin B receptor, LBR)等与核纤层连接, 6. 内外膜平行,融合处形成核孔 (nuclear pore), 核孔处镶嵌着核孔复 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 NPC)
(二)核膜的崩解和组装
结构组分: 双层核膜、核孔复合体和核纤层
一、核 膜
(一)核 膜 结 构
1. 内层核膜(inner nuclear membrane), 2. 外层核膜(outer nuclear membrane), 3. 核周间隙(perinuclear space), 4. 外层核膜与内质网相通,常带有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