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走向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发展和阶级斗争的理论体系,被认为是一种革命性的思想。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入手,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在俄国和中国的传播情况。

文章还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国际上的影响和与当代世界的关系,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下的意义。

文章对马克思主义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应用前景和历史贡献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以及其在当今世界中的地位和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定义、基本原理、起源、发展、俄国、中国、传播、国际影响、发展趋势、应用前景、历史贡献、当代世界、意义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期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运行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而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的不可避免性,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剩余价值理论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历史变迁都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而导致的。

辩证法强调对立统一的法则,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矛盾斗争的结果。

剩余价值理论则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劳动者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旨在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并指导社会主义革命。

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理论支持。

1.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而辩证唯物主义则强调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总体上是朝着共产主义社会的方向前进。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趋势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趋势
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的主导力量 , 对我国原有的生
产方式、 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形成很大冲击 。那么
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如何从哲学高度阐
明它发展的规律性 , 它对 我国未来 的社会政治结 构、 阶级结构变化有何影响, 还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四,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荣辱观 的评价机制。
影响, 中国在这 一过程中如何定位 , 如何把握机遇 、 迎接挑战等等 。
( 和中国传统哲 学及现代 西方哲 学的斗争 三)
与融合将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传统哲 学和现代西方哲学是 2 世纪中国哲学界研究的三 0
马克思主义哲 学中国化的 根本 目的和基本途径
准, 也要看是否有 利于社会 的进步和发展。具体
说, 善主要是指符合 国家和人民利益 以及社会道德
要求的行为; 恶主要是指违背国家和人民利益 以及
辱观能否充分发挥其巨大的社会效应 , 关键即在于 广大公民能否通过港麓 , 升华到较高的道德境界。
第三 , 建立健全社会 主义荣辱观 的示范机 制。
条件下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 活等等。二是对经济
全球化的关注和反思。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 界经 济实践的一大趋势 , 这对 中国这个发展 中国家来 说, 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在这样 的大背景下, 中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看待全球化的实质 , 经济全球 化的背景 、 前途 、 结果以及对世界文明的发展 有何
行评价。加强评价机制 的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荣 道德品质状况和精神情操水平。从社会 主义荣辱 辱观的重要方 面。为此 , 需要确立评 价善恶 的标 观的角度分析, 道德修养包括两层含义: 一层含义 准。行为究竟是善 还是恶 , 既要 以阶级 利益 为标 是动态上的“ 下功夫” 即依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 , 求, 进行学习、 体验 、 对照、 反省等心理和实践活动; 另一层含义是指静态的“ 已经达到的功夫” 即经过 , 长期的努力之后所达到的道德境 界。社会主义荣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许多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界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并引用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的那段著名论断去加以阐发,即“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毛泽东选集》,第2 版,第2 卷,第534页),这当然是对的,但还应进一步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本质上和根本内容上是完全一致的,但在具体内容上和表述形式上似应有所不同。

有的论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界定为“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哲学概括和总结”,这是值得商榷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要求和实践活动,而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形态或理论成果。

有的教材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归结为“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这个论点也是值得进一步推敲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实践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要拓展视野,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是一个重大研究课题。

为了进一步深化对这个课题的研究,不但需要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科学内涵,而且更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选自《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几个问题》杨瑞森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xx“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无疑本身就包含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中,具有它的一切基本特性。

但二者又不能等同,因为前者仅仅是后者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哲学基础,作为概念来讲,无论从外延和内涵上又都有自己的特性。

“中国向何处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答

“中国向何处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答

“中国向何处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答作者:孔婷来源:《社会科学动态》2018年第09期近百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探索和回答“中国向何处去”即中国走什么道路这一近现代中国的时代中心问题。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

为了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加强对中国道路的哲学反思和哲学引领,由《哲学研究》杂志社、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缉部共同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高端学术论坛于2018年6月9—10日在武漢大学举办。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崔唯航研究员、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根友教授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

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90多位专家学者莅临此次会议,并围绕大会主题展开了充分的交流和深入的讨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讨论中,北京师范大学吴向东教授指出,人类解放的理想、彻底的理论批判、改变世界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的核心精神,这三者始终贯穿于其理论研究和思想体系之中,成为一个被理解的整体,正是这些精神,使马克思成为了马克思,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和永恒意义。

上海财经大学鲁品越教授把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概括为由以社会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绝对命令的人的存在论、作为人的主观意志物质化的社会物质论、探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的规律问题的历史规律论这三个部分构成的统一整体。

北京大学仰海峰教授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开放性的哲学,这源自于马克思哲学中的历史性思想,这一思想所具有的批判性与开放性,也是我们今天重读马克思时需要坚持的理念,有了这样的理念,我们才能从马克思走向当代,按照马克思的方式面对当代历史与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发表时间:2010-08-17T08:34:36.170Z 来源:《新学术论坛》2010年第6期供稿作者:王田娇[导读]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日益深入发展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前进的巨大精神动力。

(姓名:王田娇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 510640 )摘要: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日益深入发展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前进的巨大精神动力。

学习和掌握、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代中国青年自身发展的要求。

展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前景,我们有必要对其现状做一个大概的分析。

本文试图从调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运用,确定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位置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未来的命运进行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现状未来命运在人类胜利走向21世纪的时候,我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发现:作为我们时代的历史进程和人们的心灵历程的理论表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正迈向新的起点。

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如何?它将朝何处发展?应该怎样发展?这一系列的问题自然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下面试图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现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未来的发展做一下简要的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现状﹙一﹚当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各种认识。

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思维方式的巨大变化,人们吃惊地发现:在“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时候,却难免重蹈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覆辙,究其原因,不仅“应用”或“解决”的方法存在犯错误的可能,而且我们所学习和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可能是错误的。

于是人们开始追问和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当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出现了种种认识:一是有人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应“马克思化”。

认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适应前苏联极“左”政治需要的统治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头上堆砌了很多非法建筑,在极“左”政治的先在性强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义处于遮蔽状态,只有回到马克思的原初理论文本,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经过马克思化才能走向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源自于19世纪的德国。

其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

在19世纪,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并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代表。

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并传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产生影响。

在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地位面临挑战,但仍具有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依然存在许多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持续影响力,以及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脉络、历史走向、起源、基本原理、19世纪、20世纪、传播、兴起、不同国家、地区、影响、当代世界、地位、挑战、未来发展、坚实理论基础、持续影响力、重要性。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强调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辩证法来实现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社会形态的变迁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科学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主张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实现阶级斗争的胜利,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奠定了其后续发展的基础,深刻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进程。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拓展和深化,成为现代世界的重要思想力量之一。

1.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阶级斗争理论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决定意识形态,历史发展的动力在于阶级斗争。

辩证唯物主义则是研究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的哲学方法论,强调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还强调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即社会形态的发展是按照一定发展阶段进行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生产力为基础的。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去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去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教育学院2010213593 潘露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继承者和发展者及一大批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丰富和发展及进一步系统化做出贡献的哲学专业工作者的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它形成到现在,不断增加新的与时代相统一的思想元素。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过去现在问题未来正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辩证逻辑、伦理学和美学等分支学科;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继承者和发展者,他们哲学思想的发展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战友和学生的哲学思想以及一大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丰富、发展和进一步系统化作出贡献的哲学专业工作者的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从形成到现在,其发展经历了近一个半世,在这段时期,无数的马克思主义者沿着时代的步伐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不断的丰富、完善和发展。

特别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的研究者正为中国化的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而努力。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去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马哲的诞生是当时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和哲学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

19世纪40年代,无产阶级已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谈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

谈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

谈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产生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发展历史, 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是在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马克思曾把任何真正的哲学喻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 这个比喻精辟地显示了哲学的人类性与时代性的不可割裂的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仅是反映和表达自己时代的时代精神, 而尤为重要的是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

面向新世纪, 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的使命与价值就是用文明的活的灵魂塑造和引导新世纪的时代精神。

从中国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效果来看, 它指导中国一步步走向强大, 成为中国不断前进的重要理论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时代精神,指导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 需要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点是对于时代性问题的解决, 因而其走向成熟的标志是科学地解答和阐释时代问题以及新世界观。

马克思认为, 作为时代精神的哲学, 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 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 都要在当下时代与现实世界产生互动。

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已的问题。

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

问题也是时代表现自身精神状态的最直接的口号。

我国继承、发展马克思生义哲学的历程, 虽然经历了许多挫折和考验, 但最终走进了一个研究马克思的新时代。

目前我国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不同, 但目标一致, 都想要展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现代社会仍具有很大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具有的性和实践性, 决定它在时代的发展中散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因而我们必须正确理解马克思, 联系我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发展马克思。

1、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价值体现在长期资本主义制度的环境影响下,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趋势影响和制约我国哲学发展趋势有相互联系的两个背景:一是社会转型即主要指自然经济为基础体现农业文明的传统社会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体现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的现代社会过渡的社会变革过程。

二是全球化三是互联网技术的角度:铁器时代、电器时代、工业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哲学的任务有两个:一是要建立起我国现时期社会发展状态相适应的新的哲学观念,并用新的哲学观念去引领整个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任务实质上就是要重新建造价值观念体系,重铸中国民族精神。

二是要同各门具体科学结合起来,特别是同具体的社会科学结合起来,对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做出一种综合性的总体探索。

因此我国哲学的发展就应当:以马哲为基础,对西方哲学特别是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扬弃,这就要求马哲同西方哲学同中国传统哲学进行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对西方哲学,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以中国人的眼光去解读去沟通。

对中国传统哲学,要放眼于中国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目标去鉴别、吸取和弘扬。

同时也要求哲学研究同各门具体科学特别是具体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一方面为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重建和发展提供新的有效的观念框架。

另一方面又从这些学科中吸收养料丰富和重塑自身。

3个路径:文本解读派、西马解读派、时代解读派3个目标是什么:返本有什么意义(正确审视和评价)开新(如何走向当代)具体来看马哲的发展趋势:第一,该学科学术热点问题将继续以现实问题为主,既表现为对社会变革现实问题的关注,又将导致哲学人文精神的弘扬。

又具体表现为:其一,对现实问题的探讨今后将要打破学科分立的局面而又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其二,文化理论、文化哲学将继续受到哲学界的高度注视。

其三,人的问题将有可能在更高程度上再度成为研究的重点。

第二,基本理论研究将近一步加强同国际科学文化发展的联系(我国哲学文化同国家文化的对接问题)现代西方哲学有3个转向:1、语言学的转向导致语言哲学的蓬勃兴起2、文化哲学的转向3、人类哲学的转向对人的问题的终将关注成为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第三,有关哲学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等方面的元哲学和元理论的探讨将处于宁静的低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的《 历史和阶级意识 》中提 出的思想 , 即 “ 西方马克思主义” 是和列宁主义相对立 的。从此 ,这种 思潮被人们称作 “ 西方
马克思主义” 。 ( 二 )国 内研 究 现 状
马克思 主义影 响了我国几代 领导人 ,在 中国历史和未来 的发 展中都将具有重要影响 。国内很 多学 者对 其进行 了深入 研究 。 目前 ,有些学者认为 ,马克思 主义是 由多层面的基本 原 理构建而成 的科学体 系。其 中包括反 映宇宙本质及其运动 的普遍规 律 ,适用范围广泛 ; 还有反 映社会本质及 其发展的
马克思 主义基本 原理 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建马克思 主义时提出来 的 ,并在 1 8 7 2年 《 共产党宣 言》中表 明 : “ 不 管最近二 十五年来 的情况发 生了多大 的变化 ,这个 《 宣言 》 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 到现在 还完 全正确。某些地 方 本来可 以做一些修 改”[ 1 】 。十月革命 以来 ,各个 国家 的共 产党都提出必须坚持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 理。尤其 是新 中国成
立 以来 ,由计 划经济转 向市场经济之后 , 党 和国家不 断强调 定要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 我国社会 主义革命 建 设 的重要 思想旗帜和方 向,这也是 马克恩 主义中国化产生的

动力 和源泉。实现全体人 民群众 的根本利益是 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 的根本 出发点 ; 坚持一切从实际 出发 ,实事求是 ,理 论联 系实 际 ,在实践 中检验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最 重
社币 斗 纵横
青年与社 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邵作 明
( 哈 尔滨师 范大 学政法学 院,黑龙 江 摘 哈 尔滨 1 5 0 0 2 5 ) 要 :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 阐述 了社 会意识 与社会存 在之 间的辩证 关 系原理 ,其 中 包括马克思主 义的基 本方法 、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及其趋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及其趋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及其趋势第一章:引言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主流思想,成为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随着中国走向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也愈加成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

本文章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及其趋势。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引进和传播始于20世纪初。

自1920年代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就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做出自己的解释和理解。

随着思想和哲学的不断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理论创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不仅吸收借鉴西方哲学思想,而且注重思想进步,努力为中国问题解决提供思想启示。

2.目光长远——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往往从实践中出发,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做出理性预测,进而把中国革命的方向指向了正确的方向。

3.独特的中国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具体化时,可以通过西方哲学体系的转化和重建,紧密结合中国国情,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得出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创新成果。

第三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体系已经形成,核心的价值观是同人民利益相一致。

在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第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把实践放在第一位,积极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途径。

2.理论创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经常为中国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不断创新哲学和思想领域。

3.融通中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不仅会吸取西方哲学的先进理论,也会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并将二者完美融合。

4.为人民服务——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始终保持对人民群众的执着关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四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趋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会努力继续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之中,维护中国社会稳定方向,推进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分析【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哲学思想的交流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中国哲学传统思想则有道家、儒家、佛家等。

两者可以相互补充,形成更加完整的哲学体系。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要实现两者的相结合,需要深入探讨两者的共同点和差异,建立新的理论框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作用在于推动哲学思想的创新和进步,进一步提升哲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未来的研究可以聚焦于不同哲学学派的碰撞与融合,探索更多新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相结合、重要性、研究背景、基本原理、传统思想、相互补充、发展、实现、作用、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具有强大批判性和革命性的思想体系,其对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和对于经济社会结构的批判性分析,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而中国哲学则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智慧,其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弥补两者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实现相互借鉴和互相促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分析,重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规律,而中国哲学则更加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生活智慧,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使我们对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自身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既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有利于传承和创新中国哲学的传统,对于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意义和价值,势必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思想火花,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世界性的思想体系,它以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思想为核心,涵盖了世界观、方法论、政治经济学等多个领域。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应用中,充分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人文关怀相结合,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持。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人的价值、良知、和谐等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念相契合,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它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人民群众的力量等基本原理,为中国政府制定政策、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中国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青年的教育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应用还体现在对中国青年的教育作用上。

中国的大学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必修课程,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正确理解世界、思考中国的发展道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作用不仅局限于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主意识和创新精神,成为具有创造力和担当精神的人才。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应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坚实的思维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与问题,为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提供了有力的论证。

在治理现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科学决策、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为中国政府的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是当代最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当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

正如德里达所说:“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

”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我们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分析,对层出不穷的问题的解决,无不凸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

以往的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却始终聚焦于改变世界。

我们应该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品格,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回答时代的课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来实现。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格,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卓有成效地回应来自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挑战,继续引领时代潮流,就要实现自身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必须担负的历史使命。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富有生命力和不断向前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

随着自然科学划时代的发展,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刻发展,随着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要发展自己的内容,改变自己的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通过自己的体系创新总结和巩固其理论内容的创新,并进一步推动理论内容的创新。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密不可分。

我们必须从世界历史和经济全球化的维度,立足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社会生活发生的深刻变化,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演变,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结构,建构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这既是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提出的历史任务,也是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对进一步坚持、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期待。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现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现时代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从它作为成熟的理论问世之日起,就不断地研究、总结、概括社会现实的新情况和提出的新问题,接受来自多方面的攻击与挑战,在实践和斗争中丰富发展。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和世界形势的急剧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遇到困难,出现曲折,经历着严峻的考验。

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其进一步反映现实代的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及时代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绝不意味着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结束,而是在更高的阶段继续向前推进的开端。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不把自己的哲学自封为终极的思想体系,而是将其看作开放的、不断发展着的创新性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致力于理论同工人运动的结合并在工人阶级当中广泛传播、不断地丰富、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他们在总结和概括社会实践的最新经验以及具体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在同歪曲和误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种倾向的坚决斗争中,通过大量艰苦细致、卓有成效的理论研究与著述,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留下了诸如《资本论》《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献,成为后人取之不尽的宝贵思想财富。

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都反对将这些理论看作终极真理体系,并且反复告诫: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不自封包罗万象的、最终完成的关于自然和历史的认识的体系。

而是依据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来检验、校正、补充和发展自己的理论。

他们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不懈地探索和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和超越的精神,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楷模。

尽管在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来的一百多年间,世界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的一种面向现实社会和实践、面向未来的开放的思维方式,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在创新中丰富、发展。

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过程中最为突出的贡献有两方面:一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教育哲学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教育哲学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教育哲学发展的影响【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教育哲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本文首先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教育哲学的意义,以及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背景。

接着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教育哲学的指导思想、方法论影响、实践指导、学科建构和理论创新。

结尾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教育哲学的深刻影响,以及在中国教育领域的现实意义。

同时展望了中国教育哲学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未来发展。

马克思主义通过其阶级分析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中国教育哲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促进了中国教育系统的发展和改革。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教育哲学、发展、影响、指导思想、方法论、实践指导、学科建构、理论创新、现实意义、未来发展。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教育哲学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激励了中国教育哲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启示了中国教育哲学研究者在分析教育现象和问题时应该注重历史发展和整体性思维,提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情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教育哲学的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

它不仅为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还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价值取向。

在当今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深入理解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教育哲学的意义,将有助于推动中国教育事业朝着更加科学、民主和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1.2 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背景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背景可以追溯至公元前77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当时创建了最早的教育学说,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教育哲学逐渐形成,并在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体系的影响下逐步完善。

在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迁和思想的交融后,中国的教育哲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教育哲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教育哲学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原则为指导,从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内在规律、教育的社会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为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发史框架 (马克思主义的探索、深化与未来发展)

马发史框架 (马克思主义的探索、深化与未来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探索、深化与未来发展一、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和研究马恩关注东方社会的原因①希望通过对东方社会特殊性质、结构和发展到了的深入研究,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相互关系,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唯物史观②西方无产阶级革命暂时处于低潮,而东方社会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日益高涨,研究东方社会及东西方革命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是无产阶级革命亟待解决的问题(一)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探索(1)马克思19世纪50年代对东方社会发展问题的观点①东方国家或早或晚会走上英法等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所走过的道路②集中讨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名词解释: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不同于人们过去所熟知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原始的社会生产方式基本特征:土地公有制和专制主义并存,指称人类社会的最早形态(2)马克思晚年探索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成果①修正了以前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原生形态的生产方式的错误,认识到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不能概括原始公社生产方式的所有特征②深入解剖东方社会结构,发现了不同于西方社会结构的特殊性(不存在欧洲社会所普遍经理的封建生产生产关系)③深入研究俄国社会存在的古老的社会组织——农村公社,揭示了农村公社的性质、地位和历史命运农村公社有双重结构社会关系上:是地域组织,又较多的保留了氏族社会的血缘残余所有制上:是公有制组织,但又有较多的私有制成分农村公社是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两种前途④批判了米海洛夫斯基把资本论中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概述变成一般社会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的错误,提出俄国的农村公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的论断卡夫丁峡谷: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必然给人民、特别是给农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从理论上:具有较多农村公社残余的东方社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需要一定的条件客观条件:必须具备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社会基础主体条件:国家政权为农村公社的发展及其向更高的公有制形式过渡创造有利的条件实现东方社会跳跃式发展的客观条件和主体条件起作用的关键:俄国革命和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意义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学说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唯物史观发展史上的又一重大理论问题马克思晚年并没有根本性的科学解决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问题,东方社会的复杂情况在当时只能考察其可能发展问题(二)恩格斯对经济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的研究(1)把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提高到经济文化落后的前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问题,认为只要具备条件,前资本主义国家就可以缩短走向社会主义进程,减轻发展过程中的痛苦①恩格斯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中提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会日益临近死亡,也将使俄国有可能大大缩短它现在已必然要经过的资本主义阶段的行程②把俄国社会发展的特殊行程上升到前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普遍规律③把“卡夫丁峡谷”的抽象理论问题变成前资本主义国家可以缩短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的具体现实问题,将晚年马克思的思想具体化、明确化(2)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创造走向社会主义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问题两个问题①前资本主义国家所进行的社会革命是什么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二者的关系如何?回答:马恩都坚持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统一,把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既区分开来又统一起来②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吸收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物质技术成果而走向社会主义?回答:马恩都坚持世界革命的观点,可以通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提供帮助的途径解决,前提是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马恩在问题研究上的不同(p477)二、古代社会的研究和对唯物史观的进一步论证与深化(额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两种生产理论(物质资料和人自身的生产)1、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的生产,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制约着人类历史的发展2、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氏族社会,生产关系包裹在血缘关系中,社会制度更大程度受到血缘关系的支配3、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物资资料生产和再生产成为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二)关于原始社会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1、论述了家庭的性质及其演变过程家庭: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制约家庭形式(从低级到高级):血缘家庭、普纳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专偶制家庭2、氏族的起源和发展是与婚姻、家庭的起源和发展相联系的(p486)3、揭示了原始社会的发展规律原始氏族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原始的共产制经济和人人平等的原始民主制生产率和社会成分的发展与旧社会制度不相容性必然带来彻底的变革(三)关于私有制的起源和阶级的产生(从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来说明)三次社会大分工①第一次: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②第二次: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③第三次:商业从农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出来(四)关于国家的起源和消亡的历史必然性国家:在私有制和阶级产生后,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国家与氏族的区别①氏族按照血缘关系组成,国家按照地域划分国民②国家设有公共权力机关(有专门的武器力量和法庭、监狱等强制性机关)③为维持公共权力机关,国家需要公民纳税、国家对经济基础的相对独立性①国家阶级性的实现具有迂回性:对本阶级利益的维护并不都是直接的,对被剥削阶级的镇压也并不经常②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对各个阶级保持某种“平衡”三、唯物史观的进一步阐发(一)批判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思潮和深入阐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1、批判巴尔特歪曲的唯物史观(p498)2、批判“青年派”歪曲的唯物史观(p500)(二)阐述唯物史观最基本的观点1、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①物质生产方式(经济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是在“归根到底”意义上的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发展到反作用2、阐述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历史继承性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各部门之间以及各个部门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3、提出了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合力的观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能由此否定人在历史运动中的作用四、哲学发展的回顾和面向新世纪哲学纲领的提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终结》)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联系和区别,系统概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纲要(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1、黑格尔哲学“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是在为德国专制制度辩护真正内核:把一切事物都看作一个过程,都有其产生、发展、衰落、灭亡的历史,因而都是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矛盾:认为绝对真理只能是认识过程本身,但又认为绝对观念的认识已经在自己的哲学中完成了2、尔巴哈根本缺陷①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时,把其包含的辩证法合理内核也抛弃了②认为人的本质的核心是爱,主张建立一种“爱”的宗教代替传统的神的宗教③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在历史观上是唯心④内容贫乏的抽象的伦理学,认为追求幸福的欲望应当是一切道德的基础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变革把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改造成“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从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已有的成果的基础上终结了德国古典哲学,实现了人类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伟大的革命(二)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阵营的区分恩格斯的一个伟大贡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科学规定了唯物主义的含义,考察了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确定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1、两个方面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2、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阵营的区分的意义为20世纪即将出现的曲解和诽谤唯物论的挑战提供科学辨析的武器为唯物史观进一步走向历史深处座落有力的开拓(三)关于彻底的唯物论和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阐述(1)社会历史规律和自然界规律的异同发展的不同:自然界是自发的,社会发展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本质上相同: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五、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探索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策略(一)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和探索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趋势1、考察垄断组织的各种形式,提出“竞争以及为垄断所取代”的重要论断2、考察股份公司和垄断组织的生产特点,提出资本主义私人生产及其无计划性已经被扬弃的重要论断,3、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商业道德的变化,提出资本主义生产自身必然生长处诚信等市场经济发展所必须的道德4、研究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发展的趋势所造成的国际国内矛盾,提出未来世界战争不可避免的科学预测(二)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无产阶级革命问题1、无产阶级革命中的农民问题①建立工农联盟的重要性②对农民做了深刻的阶级分析,分为小农、中农、大农③论述了工人阶级掌握政权后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农业合作化的方向和政策2、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和策略问题①对1848年-1849年革命中制定的斗争策略进行了反思和总结(p536)②未来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策略议会斗争是最主要形式宣传教育是开展会议斗争的重要工作把暴力革命与和平方式的革命结合起来③《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的局限性以上内容整理于幕布文档。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现在的中国,在改革开放30周年后,国力不可谓不强盛,实力不可谓不强大,在国际舞台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就连美国和日本等这样的大国也不可以再小瞧我们,甚至还要让我们三分,中华民族又重新实现了复兴,重新受到世人的瞩目。

所有的这些都是我们实力增强的结果。

而我们实力的增强,是因为我们实行了改革开放,而我们能实行改革开放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我党和我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指引着我们的前进方向。

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意义,关系我们的生死存亡。

怎样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这不仅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历史经验表明,什么时候我们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就强,社会主义实践就发展得好;反之,马克思主义就丧失吸引力,就会给社会主义实践带来挫折。

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首先要正确了解马克主义的思想内涵。

马克思主义思想诞生于十九世纪的欧洲,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历史上竖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理论体系,它包含了许多内容。

从阶级立场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从它的方法上讲,它是关于唯物观、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发展的看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的学说。

就研究方法而言,马克思是从现象去探求本质,从过程去揭示规律;就叙述方法而论。

总之,马克主义思想包含三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时代化,是指马克主义思想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紧跟时代潮流,适应时代大趋势,而不是固守成规,只局限于以前的成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新的理解,在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下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承面临挑战,当下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展开研究,使其在新时代的社会发展中继续发挥对人们科学的指导意义,同时也结合时代发展的特色进行创新和改革,本文将从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传承现状和价值展开写作,并提出有效的传承策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发展引言:在历史的长河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结合实践性与辩证法的统一,发扬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主导等先进思想指导了各个时代的人们形成科学的社会观,对时代发展的推进起到了重要的思想指导作用,在新时期的发展中由于历史的变迁要重新肃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优秀思想理念,实现继承和创新实践的结合,使其继续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提供优秀的理念。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推行现状1.教育方面对于哲学专业的弱化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一些快餐式、追捧性的新型行业出现,导致了教育机构对于专业的调整也是注重这些受关注的专业,而对于当下不能直接性带来快速经济效益的哲学教育专业就逐渐弱化,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不到有效的传承。

很多年轻人选择专业的时候都会以自己未来的发展为参照选择一些热门的受市场欢迎的专业,而马克思主义政治作为一项传统的哲学思想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理解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2.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浅薄在大众的意识里觉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层面,对于普通人来说感觉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距离遥远,一般情况下除过受升学等影响大家会在书本上有目的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知识,其他时候是不会主动地将自身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起来,这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承来说非常不利,因为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价值没能很好的理解导致了对于优秀的思想本身产生了不重视感。

3.教育改革使得马哲灌输式传承模式受影响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自主学习,这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是一次挑战,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样的思想教育失去了教育方的主体地位,仅凭学生的自觉、自发很难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效传承,就更不可能实现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走向【内容提要】在中国社会变革和意识形态领域中曾经发挥过重大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纪之交正面临着许多重大课题。

根据建国50年来哲学发展的经验教训,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实现主题多样化、道路民族化、风格个性化,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大力提倡创新意识。

[英文摘要]T h e author maintains that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Marxist philosophy, which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Chinese revolution and in the field of ideology, is now metwith major challenges. Based on 50 years of experience since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authorpoints out that studies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 shouldfollow a path marked by variety, nationalization, andindividualization. As actualization of all this depends oncreative thinking, a sense of innovation should be encouragedin order to promot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未来走向/发展方式/创造性思维Marxist philosophy/future trend/pattern ofdevelopment/creativethinking【正文】人是惟一具有历史意识的存在物。

当历史的巨轮驶入百年交替千年更迭的隆重时刻,回顾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程,对于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是非常必要的。

继往开来,这是以史为鉴的一种最好形式。

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史,也是理解中国社会百年变革的一条引线。

哲学的变革既是社会变革的思想先导,又是现实变革的回音。

正如从被映在湖水的倒影中有助子我们从一个角度理解被映照的现实一样,从哲学观念的变化中也可以捕捉到变化着的现实。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导作用与当前面临的“哲学困境”在中国社会变革中,哲学的确发挥了像恩格斯说的那种先导作用。

先是西方的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的进化论历史观取代传统的历史循环论和复古论的历史观,从思想理论上为社会变革争得了生存权利。

接着是马克思主义,首先是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是近百年来中国学术思想最突出、最显著、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变化。

中国开始出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并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而逐步壮大。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革命,而革命的发展又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革命的胜利,终于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并形成了一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专业队伍。

在各个学术领域都出现了力求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研究的学者。

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的学术面貌。

有的论者说,解放以后半个世纪中国没有哲学家、更没有解放以前那样的大家。

他们主张哲学的发展道路应该回到1949年以前,沿着老一辈学人各自创建自己的哲学体系的道路走。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算不算哲学?西方有的哲学家以西方哲学为标准,否认中国有哲学。

按他们的观点,只有以一个基本概念为中心通过纯逻辑推论建立起一个体系才是哲学,而中国哲学至多只能是道德格言和人生教条;而按照中国某些哲学家的观点,西方哲学不是真正的哲学而至多是以主客二分为中心的知识论体系,没有哲学的韵味和境界;而按照某些西方哲学家和中国新儒家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不是哲学,至多是政治学,它没建立起一个形而上的哲学体系,它拘泥于现实和功利而缺乏超越。

可按照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关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理解,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认为,以往全部哲学都是不结果实的花。

如果哲学家都这样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就没有哲学。

其实,哲学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各有其特点,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格式。

哲学的多样性是哲学的生存状态。

问题不是什么才是哲学,而是什么样的哲学才是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真正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是哲学,而且是我们时代最具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

它的产生是哲学中的一次革命,不能也不可能以是否建立形而上体系作为标准来衡量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家中不少同时是革命家、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工人运动的领袖性人物。

因此,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同时也是一部革命和改造世界的历史。

例如在中国,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是无可争辩的。

他们的革命功勋和哲学贡献相互映照。

但是,他们的哲学贡献主要是在实践层面、在政治层面,在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方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不是传统的以创立形而上的哲学体系为目的意义上的所谓哲学家。

曾经出现过的邓小平有没有哲学的争论也是源于对哲学模式的固定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为改变中国社会前途和命运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和理论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完成和继续完成铸造中国美好未来的历史重任。

但我们并不因此而否定解放前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历史功绩。

问题是我们不能脱离中国社会百年变革实践,以所谓是否建立哲学体系来对中国百年哲学的历史进行评价。

中国百年是苦难中奋起战斗的百年,是战争、革命、建设的百年。

凡是既有学术价值又在三次变革中起积极作用的哲学学术著作就值得肯定,凡是在三次变革中站在反对的方面的哲学思潮就不值得赞扬,凡是纯学术研究而确有贡献的应该肯定其学术成就。

解放前,我们中国老一代的一些哲学家利用西方哲学来分析屮国哲学,创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而且为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探索出一条中西哲学结合的道路,这方面的功绩应该肯定。

但这种结合并没有达到科学水平,至于就对中国社会命运的解决来说,更无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比。

任何以他们的成就来贬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家的地位和作用都只能被视为是一种偏见。

值得思考的倒是另一种现象,这就是我们的专业哲学家对哲学的贡献问题。

在无产阶级掌权以后,培养了大批专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

其数量之大,是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任何一个政权所没有的。

他们在各个高等学校、各级社科研究机构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他们对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和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因此,就研究哲学的人数、出版的著作的数量以及在群众生活中的作用而言都是旧中国的哲学界无法相比的。

可是就培养具有独创性高水平的哲学家而言,建国50年来的确有不少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

例如,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缺少老一代某些哲学家那种深厚的中国传统哲学的素养和对西方哲学的深切了解,过多的政治运动和极左思潮的干扰,以及哲学各分支彼此分割形成的哲学过分专业化所带来的狭隘性,都极大地妨碍了一流哲学人才的成长。

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50年的哲学成就不如解放以前的旧中国,更不能提倡社会主义时代的年轻哲学工作者重新走老一辈哲学家以创立_己的形而上哲学体系为目的的哲学道路。

解放前老一辈哲学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无论就其哲学观点、处理哲学的理论和方法还是其哲学的社会功能都具有旧哲学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是历史条件决定的。

任何哲学家都只能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哲学创造,他们同样不可能超越条件许可的水平。

处于社会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只能继续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走。

在坚持这个基本方向的前提下,应该使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更为绚丽多彩。

马克思说过,“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耀着无穷无尽的色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7、120.)。

可以肯定,最重视实践性和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这个正处T激剧变化的具有最丰富现实内容的时期,一定能产生一批具有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何况50年没有哲学家的说法过于绝对。

从哲学史来看,不少哲学大家的思想和著作的价值是死后多少年才被重新发现的。

孔夫子生前如丧家之犬到处碰壁,苏格拉底被送上绞架,斯宾诺莎依靠磨镜片为生,康德、黑格尔甚至尼采,都是生前并不如死后为人所尊重和崇拜。

哲学家不是流行歌星、影星、运动员,后者红极一时,名闻遐迩,可一旦息影挂靴,会很快被淡忘。

哲学思想家不同。

他们可能生前不为时人所知,可是他们的著作和思想一旦被后人理解、被发掘、被重新发现,就会在历史上长期发挥作用。

但是我们应该承认,在中国社会变革和意识形态领域中曾经发挥过重大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前面临新的困境。

我所说的哲学困境指的是当前重理工轻人文、重实利轻理想倾向中所蕴涵的对哲学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轻视。

一些人特别是年轻人中滋生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物质欲望的过度膨胀和对消费的无限追求,这种种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相容性,使得受这种思潮侵蚀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抱有一种成见、偏见和内在的抗拒力。

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成一种过时的说教,根本不知道也不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和真理力量。

最近,德里达写了一本名为《马克思的幽灵》的书。

他承认,在西方无论是在赞成马克思主义还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都可以发现马克思的幽灵。

德里达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无意吹捧马克思主义,可他的这个说法是客观的、公正的。

马克思死了多年,可在当今世界,在哲学、政治、道德、文学、艺术等所有意识形态领域,无论是赞成者还是反对者,都脱离不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当年马克思把一个民族的传统称之为纠缠活人头脑的亡灵。

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个已经死去的亡灵,而是一种现实的政治力量和思想力量,是一种时时刻刻都起作用的活的力量。

从有人类历史以来,还没有一个思想家、一种思想体系像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这样有如此威力。

宗教,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持久的,中国的孔夫子即儒家学说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持久的,可是它们只影响_己的信徒,即这种宗教和学说的信奉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