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在当前大环境、形势下适合贵州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分析了贵州农村经济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实际情况和数据的分析研究,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方法和理论。

关键词:贵州;农村经济;发展对策;

引言

贵州省长期以来在工业化过程中人为扭曲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使得贵州现阶段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对立与疏离越来越明显,已经很难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经济非常落后,财产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土地产权没有得到法律的肯定认可且流转制度不完善;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与现实需求严重脱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风险与抗灾能力差,生产效率低;城乡收入、工农收入以及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不断拉大,贫困问题严重(贵州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没有进入总体小康的省份),社会保障极不健全,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化水平很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基层民主建设不完善;农村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城乡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差距逐渐拉大。总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我省在新世纪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小康不得不认真面对和着实解决的问题。

一、凯棠乡龙塘村的个案调查

(一)凯棠乡的基本情况

凯棠乡位于凯里市的东北面,东与台江县的台盘、革一两乡相邻,北与黄平县的山凯乡隔清水江相望,南与三棵树镇的板溪片区接壤,西与旁海镇相连。而凯棠乡为贵州省一类贫困乡镇,经济基础脆弱,条件差。主要有干炸书、别单、报别炸、报别福、坡里康等山峰,以干炸书为最高,海拔1050米。最低点为大坪村清水江边,海拔532米。平均气温16℃左右,年降雨量为1130毫升,无霜期289天。2003年来实有耕地面积13095亩,其中田0935亩。人均耕地面积0.68亩。森林覆盖率为36%。

全乡主要有两所学校,凯棠乡中心校和凯棠乡民族校,凯棠乡中心校有教职工18人,学生544人,凯棠乡民族学校有教职工22人,餐饮3人,学生人数432人,彝族和汉族学生各占50%。在校总计学生976人,教职工43人,汉族的小学入学率90%左右,彝族的小学入学率仅仅50%左右,全乡小学入学率78%。有乡卫生院1个,共3名医生,欠缺医疗设备和人力资源。乡村医疗站7个,医生12人。群众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仅有一支群众舞蹈队,有卫星接收设备,能接收20多个电视节目。

(二)龙塘村的基本情况

龙塘村占地面积二十九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00亩,园地面积2438亩,林

地面积2706亩,幅员辽阔,人口比较分散。龙塘村共计13个小组,290户家庭,人口实查1457人(笔者注:当地人口流动性大,和乡统计局的资料有所出入,此数据是05年底凯棠乡政府干部考察核对后得到的,其中包括有户口的本村村民和无户口但在该村居住的村民)。

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为500名,从事工业的劳动力为10名,外出打工劳动力为105名。

以种植水稻、玉米、’茶叶、挖竹笋和养殖猪、牛、羊作为主要农业经济收入来源,村民也有外出打工的情况,但由于文化程度低,比例很少,只占16.9%。龙塘村有一个希望教学点和一个村小(笔者注:相当于学龄前儿童教育),教学设备简陋(笔者注:教室里仅有几张板凳,无桌子),希望教学点有24名彝族学生,一名彝族老师,村小有8名汉族学生,一名汉族老师。彝族的生活习惯与汉族有所不同,主要以玉米模、土豆、红苔为主食,彝族十一月三号(笔者注:农历)过年,持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在此期间,每家每户会宰杀猪、羊,亲朋好友之间要相互串门,然而平时的日子,彝族生活十分清贫,一个月很少能吃上荤菜。彝族人大部分都要抽烟、喝酒,尤其是年青人,喜欢闲逛,不务正业。彝族相信迷信并且崇尚族长权威,彝族保留了古老的传统,每个族群都有族长,由全族人选举生产,族长在本族中具有很大的权威,一般族之间的纠纷都是通过族长解决。在农闲时间,当地生活很单调,主要以看电视、闲聊、打牌为主,汉族90%的居民拥有电视,而彝族只有50%拥有电视。村民的文化素质低,90%的村民只有小学文化水平。

二、影响当地农村经济的因素分析

(一)环境因素

凯棠乡龙塘村属于少数民族聚集的山区,地域辽阔,高山占据了大部分的面积,虽然人均有两亩多耕地,但相对能利用的自然资源不足,除此之外,当地自然环境恶劣,高山地区昼夜温差非常大(笔者注:白天和晚上大约有10度的温差),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农作物的单位产量低,碰到风调雨顺的时候,稻谷

产量480斤/亩,不好的时候,就只有200斤/亩,当地农户自家产的粮食仅仅能维持家庭人口的温饱,没有盈余,有些农户家庭甚至自家种的粮食都不够吃,要去买米。

个案:XHL,女,汉族,59岁,老伴去世,儿子在宜宾市打工,孙子在新市镇读小学,现在家里只有她一人。在笔者与她的访谈,她说她自家有两亩多耕地,但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自己年老,干不了繁重的体力活;二是田地的位置不好,在高山上面,土地贫痔。所以土,地相当于荒废了,只是随便撒些种子,也不去除草和施肥,完全靠天吃饭,有多少就收多少,田地里产的粮食还不够她自己一个人吃,经常要去集镇买米,一个月要花销20元左右。

对于居住在高山地区的彝族来说,这种情况更普遍,由于自家的田地比较贫痔,又没有钱买化肥,他们都任由自家田地长满杂草荒废。

个案:HLST、HLSJ就是这种情况。HLST,男,25岁,弃族。HLSJ,男,38岁,弃族。在笔者与他们的访谈中,他们给笔者指了他们家后山的一大片地,说那就是他们家分的田地,笔者看到一大片地都长满了杂草,相当于荒废了。当笔者进一步询问追问他们原因的时候,他们摊开两手说,种田划不来啊,那块地不好,非常贫痔,首先买化肥就需要化肥300元左右,还要打农药除草。并且施肥、打了农药后不一定就会有好收成,还要看老天帮不帮忙,碰到恶劣的气候时,连本钱都收不回来,费时、费钱有费力,所以有时候他们更愿意出去闲逛一下(笔者注:找临时苦力做)挣钱,最后他们说,如果自家能够分到一块风水宝地(肥沃的土地)的话,根本就不会整天闲逛,而且通过劳作也能够过上丰实(解决温饱问题)的日子。

环境因素影响目标社区发展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地理环境偏僻,交通不便,相关的信息交流和沟通闭塞。凯棠乡龙塘村只有一条贯穿全乡的道路,上连新市镇,下面出口是雷波县,二个小时左右一趟班车,当地村民要买卖物质都是坐车去新市镇,行程大约一百分钟,来回的车费20元,交通非常不方便。

个案:HMLJ,男,20岁,葬族.在笔者与他的访谈中,他说他在深山老林挖的苦笋,当地的中间商收 1.5元/斤,但是转手(到新市镇去卖)能每斤净赚5角,当问他为什么不自己拉去卖呢?他回答说不是自己不想去卖,是没有办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当地中间商和新市镇的供应商熟悉,他们把产品的价格垄断了,如果是他们自己去的话,可能还卖不到这个价钱;二是从家里去新市镇不方便,来回的车费也占了很大的一项开支,自己去卖,划不来。在笔者和SXW、WHP的访谈中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SxW在当地卖仔猪2.6元/斤,但是在集镇要卖3元/斤,WHP也反映说,当地茶叶(没有经过功口工的茶叶)的收购价钱和集镇的价钱不一样,一般镇里收的价钱要比当地高5角左右。

地理环境因素影响目标社区发展的第三个方面表现在资源的过分开采和利用,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的平衡。在与当地村民的闲聊中了解到,以前凯棠乡有一个伐木场(笔者也看到了已经废墟了的伐木场厂址),由于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过分伐木,破坏了生态环境。现在,天一下雨水,山上的泥土就被冲到了下面的西凉河,污染了西凉河的水源,破坏了自然生物链,据老一辈的人介绍,以前山上面有很多猴子,甚至有老虎,现在都看不见了,西凉河有很多种类的鱼(江豚、无鳞鱼),现在也很少了;而且雨水把山上肥沃的泥土冲进了河流,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流失和土地的贫痔,已经不具备种植农作物的生长条件了。

(二)经济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