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各种实用句式详解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名词活用汇总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名词活用汇总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分为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三种类型。
(一)名词作一般动词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可以作动词用,在句子中充任谓语。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名词+名词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即不是并列关系、同位语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句中也没有其它动词作谓语,那么其中的一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1、范曾数目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例2、籍吏民,封府库。
(《史记·项羽本纪》)例1“目”,名词作动词,当“看、使眼色”讲,作谓语,“项王”为其宾语。
例2“籍”,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登记”,“吏民”为其宾语。
例3、舍相如广成传。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舍”,名词作动词读作“shè”,当“安排住宿”讲。
2、能愿动词+名词能愿动词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前的,当一个名词置于能愿动词之后,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例5、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史记·项羽本纪》)例4、“水”,名词,在能愿动词“能“之后用作动词,当“泅水”讲,作谓语。
例5、“王”在能愿动词“欲”之后用作动词,当“称王”讲,作谓语,读作“wàng”。
3、名词+补语(介词结构)补语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动词之后。
当一个名词在补语之前,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例6、沛公军霸上。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例7、秦伐韩,军于閼与。
(《史记·项羽本纪》)例6、例7中的“军”均置于补语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所不同的是例6补语省略了介词“于”。
4、否定副词+名词否定副词往往置于动词之前修饰动词的。
所以紧接在否定副词之后的名词通常用作动词。
例8、小信未福,神弗福也。
(《左传·曹刿论战》)例9、恐托不效。
中考文言文11个句式
中考文言文11个句式
1、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表示判断。
2、被动句:句子表达者不是接受者以外的接受者以外的行
为主体。
3、省略句:由于表达的需要,句子中缺少一些词语。
4、倒装句:语序颠倒,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不同。
5、疑问句:表达者有疑问,需要接受者回答。
6、祈使句:表达者向接受者发出请求或命令。
7、选择句:表达者提出两个或多个选项,让接受者选择其
中之一。
8、并列句:表达者列举两个或多个并列的事物、情况或行
动。
9、递进句:表达者提出一个比前一个更进一层的意思。
10、转折句:表达者先提出一个意思,然后通过“但是”、
“然而”等词语转折到另一个意思。
11、条件句:表达者提出一个条件,让接受者根据这个条件
采取行动或作出决定。
这些句式在中考文言文中都有可能出现,需要考生认真掌握并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备战中考文言文常见句式总结
(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醒能述以文(述)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泻出)者——《醉翁亭记》
冷光之乍出于匣(出)也——《满井游记》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二、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例: 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例: 何陋之有(有何陋)——《陋室铭》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所思何)——《木兰诗》
三、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省略主语
例: (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我)还自扬州——《伤仲永》
例: 盖简桃核修狭者(桃核)为之——《核舟记》
其两膝相比(两膝)者——《核舟记》
遂率子孙荷担(子孙)者三夫——《愚公移山》
马之千里(马)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更有痴似相公(痴)者——《湖心亭看雪》
鸢飞戾天(鸢)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诸郡县苦秦吏者(郡县),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居庙堂之高(庙堂)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江湖)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徐喷以烟(以烟徐喷)——《童趣》
中考语文复习备考——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总复习——部编版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九年级语文文言文梳理(一)《岳阳楼记》【主旨归纳】这篇记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也借以劝勉滕子京。
【写作特色】(1)剪裁繁简得当作者胸有全局,布局统一,把文章的重心放在说理申志上,因而写巴陵胜状只用几笔带过,惜墨如金。
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加以总结,文辞不过于铺张,枝蔓不旁逸斜出。
两类登楼者的所见所感,虽纵情铺叙,泼墨如注,实用贬抑之笔,目的是反衬下文的“古仁人之心”,抑此而扬彼。
详略得当,则中心突出,不致因平均用墨而湮没主旨,又不致因轻重倒置而喧宾夺主。
(2)结构层层深入由事入景,由景生情,由情化理,在对湖景的描绘后,涌起情感的波澜;在情感的前浪中,再卷起议论的后浪。
最后归结到作者的人生观,规勉老友,激励自己,警策后人(3)文字整齐对称本文大量使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浮光跃金,静影沉壁”,工于对仗。
“明”“惊”“顷”“青”等,合辙押韵,增强了文章的韵律感,读来舌端润畅,听来耳中清晰。
【问题探究】1、朗读课文第3、4段,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第3段写阴雨连绵不断时迁客骚人在登临岳阳楼时所见到的萧条景象,蕴含着迁客骚人由阴雨天气、悲凉气氛而生发的悲伤之情。
第4段写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登临岳阳楼时所见到的明丽景色,蕴含着迁客骚人因天气美好、景色明丽而产生的愉悦之情。
2、这篇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
文章第2段概述岳阳楼的风光以及第3、4两段分别写阴雨天气和睛好天气登楼所见的景色属于写景,紧跟着写景抒发了迁客骚人在这两种情形下登楼的感受属于抒情,可谓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第5段是抒情兼有议论,抒发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课内文言文考点解析及分册练习(九年级上下册)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解析及分册练习九年级上、下册九年级上册10.岳阳楼记知识梳理1.重点词语解释(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2)越.明年(3)百废具.兴(4)属.予作文以记之(5)予观夫.巴陵胜.状(6)浩浩汤汤....(7)横无际涯..(8)朝晖.夕阴(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0)前人之述备.矣(11)然则..北通巫峡(12)南极.潇湘(13)迁.客骚人..(14)若夫淫雨霏霏....(15)连月不开.(16)浊浪排.空(17)日星隐曜..(18)山岳潜形..(19)樯倾.楫摧.(20)薄.暮冥冥..(21)则有去国..怀乡(22)忧谗畏讥....(23)至若春和景..明(24)波澜不惊.(25)沙鸥翔集.(26)锦鳞.游泳(27)郁郁..青青(28)而或.长烟一.空(29)此乐何极.(30)宠.辱偕.忘(31)把.酒临风(3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33)或.异二者之为.(3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36)先.天下之忧而忧(37)后.天下之乐而乐(38)微.斯人(39)吾谁与归.2.通假字(1)百废具兴,同,(2)属予作文以记之,同,3.古今异义(1)越明年..,政通人和古义:;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义:;今义:看(3)增其旧制.古义:;今义:制度(4)前人之述备.矣古义:;今义:具备,具有(5)则有去.国怀乡古义:;今义:前往(6)而或长烟一.空古义:;今义:数词(7)至若春和景.明古义:;今义:景色,景观(8)是.进亦忧,退亦忧古义:;今义:判断动词(9)微.斯人古义:;今义:细微4.一词多义予观夫巴陵胜状__________(1)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__政通人和__________(2)通北通巫峡__________南极潇湘__________(3)极此乐何极__________感极而悲者矣__________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__(4)和政通人和__________浊浪排空__________(5)空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__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__(6)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5.词类活用(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作动词,(2)百废.具兴作名词,(3)北.通巫峡作状语,(4)南.极潇湘作状语,(5)日星隐曜.作名词,(6)先.天下之忧而忧作状语,(7)后.天下之乐而乐作状语,6.文言句式请指出下面的特殊句式并翻译。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言文词语的用法(完整版)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言文词语的用法(完整版)以1.(动词)认为,以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以为妙绝。
——《口技》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 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 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2.(介词)表示所用的工具、方法,凭借的条件等①可译为“用”“拿”。
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山市》徐喷以烟。
——《童趣》蒙辞以军中多务。
——《孙权劝学》投以骨。
/ 以刀劈狼首。
——《狼》或以钱币乞之。
——《伤仲永》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核舟记》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成,将以攻宋。
——《公输》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唐雎不辱使命》②可译为“靠”“凭”“凭借”。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唐雎不辱使命》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隆中对》何以战?/ 可以一战。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曹刿论战》③可译为“按照”。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必以信。
——《曹刿论战》3.(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伤仲永》宅边有五柳树,引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第二个“以”)——《送东阳马生序》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以君之所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因为”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塞翁失马》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第一个“以”)——《送东阳马生序》以中有足乐者。
初中语文部编版中考文言文知识汇总(直接打印每生一份熟记)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汇总一、古今异义1.短兵.相接——古义:兵器;今义:战士。
2.破涕.为笑——古义:泪;今义:鼻涕。
3.走.马观花——古义:跑;今义:行走。
4.赴汤.蹈火—古义:开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水。
5.身.体力行—古义:亲身经验;今义:人体。
6.形容..枯槁—古义:身体和面容;今义:描述。
7.大家..闺秀——古义:富贵人家:今义:所有的人;著名的专家。
8.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的总称。
9.学而不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
10.爱.莫能助——古义:同情;怜惜。
今义:喜爱热爱。
11.不假.思索——古义:凭借、依靠;今义:与“真”相对。
12.不速.之客—古义:招致,引伸为邀请;今义:迅速。
1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14.赴汤.蹈火——古义:热水、开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液。
15.吊.民伐罪——古义:慰问;今义:悬挂。
二、通假字1.被发文身被通披2.厉兵袜马厉通砺3.—暴十寒暴通曝4.拨乱反正反通返5.厝火积薪厝通措6.一唱百和唱通倡7.春华秋实华通花8.信口开河河通合9.图穷匕见见通现10.排沙简金简通拣13.受益匪浅匪通非三、虚词用法1.“之”的用法。
(1)无稽之谈:助词,的。
(2)等闲视之:代词,它。
(3)之死靡它:动词,到。
(4)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助词,无意义。
(5)不此之图: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以”的用法。
(1)以貌取人:介词,凭。
(2)拭目以待:连词,而。
(3)自以为是:动词,认为。
(4)物以类聚:介词,按照。
(5)以理服人:介词,用。
(6)以辞害意:介词,因为。
3.“而”的用法。
(1)向隅而泣:连词,表承接。
(2)侃侃而谈:助词,地。
(3)鼎足而立:连词,表修饰。
(4)乐而忘返:连词,表原因。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连词,如果,表假设。
(6)博而不精:连词,却,表转折。
(7)述而不作:连词,表并列。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一、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
他的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说:“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就进宫去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庄公:“你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
”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依据实情来处理。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
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要击鼓进攻。
曹刿说:“不可以。
”齐军三次击鼓进攻。
曹刿说:“可以擂鼓进攻了。
”齐国的军队大败。
庄公将就要驱车追击齐军。
曹刿说:“不可以。
”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
语文总复习专题15 文言文特殊句式-【必背、必备】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统编版)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介宾短语)后置)。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 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
如借助“……者,……也”“……,……者也”“……,……也”“……者……”等词语等词构成的判断句。
例1:“陈涉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例2:“夫战,勇气也”。
(《曹判论战》)例3:“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例4: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例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例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三章》)例7: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例8:舍鱼而取熊掌这也。
《鱼我所欲也》例9:此庸夫之怒也。
《唐雎不辱使命》2. 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的判断句。
例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例2:斯是陋室《陋室铭》例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止曾笑耳!”(《狼》)。
例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例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例6: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例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例8: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例9: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例10: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出师表》例11:臣本布衣。
《出师表》例1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的省略句。
例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例2: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4.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句。
例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世说新语》)例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三章)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课内文言文考点解析及分册练习(七年级上下册)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解析及分册练习七年级上、下册考点解析考点一解释文言实词例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即更.刮目相待(重新)(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同“举”,推举)(3)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4)先帝不以臣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名词作动词,以……为美)【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意思。
第(1)题“更”是文言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解释为“重新”的意思。
第(2)题中的“与”,兼有异读字和通假字的特点,解释为“同‘举’,推举”的意思。
第(3)题中的“拂”,兼有通假字和一词多义的特点,解释为“同‘弼’,辅佐”的意思。
第(4)题中的“卑鄙”,属于古今异义,解释为“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的意思。
第(5)题中的“斗”,属于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像北斗星那样”的意思。
第(6)题中的“美”,属于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动词,解释为“以……为美”的意思。
考点二解释文言虚词例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乃.石性坚重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虽不能察,必以.情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子非鱼,安知鱼之.乐D.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天子且.至【解析】A项中的“乃”,前者是“是”的意思,后者是“居然,竟然”的意思。
B项中的“以”,前者是“拿、用”的意思,后者是“按照”的意思。
C项中的“之”,前者是复指代词,可解释为“这”,后者是“的”的意思。
D项中的“且”,前后均为“将、将近”的意思。
名师提醒1.解释文言实词、虚词的方法(1)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平时学习时,要熟记课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学习常用虚词时,要分清各虚词的用法:①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
②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
部编版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大全
部编版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大全本文档汇总了部编版初中教材中常见的文言文句式,供学生参考和研究使用。
一、名词句式1. 名词 + 名词:如「万宗庆」。
2. 名词 + 动词:如「英勇善战」。
3. 名词 + 形容词:如「狼狈不堪」。
4. 名词 + 状语:如「悄悄无声」。
5. 名词 + 动宾短语:如「功名富贵」。
6. 名词 + 介词短语:如「心怀天下」。
二、动词句式1. 动词 + 名词:如「买卖田地」。
2. 动词 + 动词:如「进退两难」。
3. 动词 + 形容词:如「轻松自如」。
4. 动词 + 状语:如「悄悄离去」。
5. 动词 + 介词短语:如「迷恋于美」。
三、形容词句式1. 形容词 + 名词:如「美丽少女」。
2. 形容词 + 动词:如「聪明伶俐」。
3. 形容词 + 形容词:如「温暖舒适」。
4. 形容词 + 状语:如「沉默寡言」。
5. 形容词 + 介词短语:如「安居乐业」。
四、状语句式1. 状语 + 名词:如「喜笑颜开」。
2. 状语 + 动词:如「稳健行走」。
3. 状语 + 形容词:如「庄重肃穆」。
4. 状语 + 状语:如「虎视眈眈」。
5. 状语 + 介词短语:如「云淡风轻」。
五、介词短语句式1. 介词短语 + 名词:如「山高水长」。
2. 介词短语 + 动词:如「挺身而出」。
3. 介词短语 + 形容词:如「与众不同」。
4. 介词短语 + 状语:如「红红火火」。
5. 介词短语 + 介词短语:如「心潮澎湃」。
以上句式只是部编版初中文言文教材中的常见句式,学生还需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灵活运用。
希望本文档对学习文言文有所帮助!。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各种实用句式详解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各种实用句式详解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各种实用句式详解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何……”是其宾语。
提前宾语的作用在前的标志。
“有”是动词,于强调宾语。
“何……之有”可译为“有何……”。
“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
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2.“不……乎”吗”,或者“不也是吗”。
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3.“何以……为”,“为”是动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
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安……以为”。
如:“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二、标点辨析文言文本身没有标点符号,研究者根据现代的标点规范为其加上标点,以便于大家学习和研究。
部编版初中语文重难点之文言句式精讲(精美排版、可编辑)
初中语文重难点文言句式精讲目录一、判断句 (2)二、省略句 (4)三、倒装句(考试重点、难点) (5)四、被动句 (7)巩固训练 (8)一、判断句判断句,是指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
现代汉语中一般用“是”作判断动词,但在古代汉语中,“是”一般用作指示代词,不用来表示判断。
文言文判断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文言文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是句中用“者”,句末用“也”,常有以下几种变式:(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是文言文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唐雎不辱使命》)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在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王冕者,诸暨人。
(《王冕僧寺夜读》)(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而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而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注意:并非所有包含“者”“也”的句子都是判断句。
2.文言虚词“者”“也”都不用,直接用“……,……”式。
刘备,天下枭雄。
(《三国志》)3.用动词“为”作为判断词,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4.用“非”“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
(《鲁人执竿》)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南辕北辙》)5.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句中使用“乃”“则”“皆”“即”“诚”“悉”“必”等副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臣本布衣。
(《出师表》)6.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此义出现较晚且少见。
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二、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在不影响句意表达的情况下,经常省略某些句子成分,从而使语言更简洁,更具有文言文的特点。
人教部编版九级语文(阅读考点精讲)课件文言文之文言句式(一)
判断句可判断人或物的性 质作用;判断解释事情发 生的原因;判断人的籍贯; 判断人与人间的关系。
文言句式之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 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 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有标志词语
a.用“为”表被动
例如: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
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两小儿辩日》)
另外,还可使用否定副词否定副词“弗”“毋”“勿” “非”等表否定来加强判断。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世说新语》) (《曹刿论战》)
(3)使用动词构成判断
用动词“为”“是”表判 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 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答案:因此这个句子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或明或暗、变化 不定的,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的景象。
判断句、被动句区分方法
我们可以用熟记常用标志性词语的方法来辨别判断句, 还应根据语境去推断。我们可以用“……是……”的句式去翻 译,前面加上主语“谁”,后面加上“怎么样”即可。
被动句虽然以有无标志词分为两大类,但它们有一个共 同点,那就是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 者,抓住这一点就能准确判断。
•
9.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只有 坚持和 加强党 的全面 领导, 才能真 正落实 以人民 为中心 的发展 思想, 建设现 代化经 济体系 ,健全 人民当 家作主 的制度 体系, 推动社 会主义 文化繁 荣兴盛 ,保障 和改善 民生, 加强和 创新社 会治理 ,加快 生态文 明体制 改革, 正确认 识和应 对复杂 的国际 局势
文言文之文言句式(一)
部编版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大全
部编版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大全*参考资料: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1. 描述事物的句式- 是......的:如“是燕子下来了。
”(《汉殇帝凤楼宴诗》)- 看起来像......:如“夜光虫带来的是天空中的荧光。
”(《草原夜行者》)- 随着......:如“随着农民奔走呼号的声音不断地传来。
”(《飞渡三峡》)- 由于......:如“由于下雨,他迟到了。
”(《观堂本道士》)2. 表达感情的句式- 因为......,所以......:如“因为思念家乡,他决定回去。
”(《思南五甲人患疟疾》)- 对......感到......:如“对于自然,我感到敬畏。
”(《西昆山奇石》)- 一......就......:如“一见山水,我心旷神怡。
”(《金黄花儿》)3. 描述动作的句式- 进行......:如“红叶纷飞,道士们正在奉行法术。
”(《拯救因果》)- 以......开始:如“四季有变,从秋季开始。
”(《草原秋天》)- 随着......的变化而......:如“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旧。
”(《白质霜寒苦竹枝》)4. 赞美与称赞的句式- 多么......啊!:如“多么美丽的花园啊!”(《迎接古佛宴食》)- 真是太......了:如“这个消息真是太令人高兴了!”(《贞观之治》)- 可以说是......:如“这个成绩可以说是靠她的努力取得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5. 引用名言警句的句式- 正如......所说:如“正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史记•淮阴侯列传》)- 好像......的话:如“好像老子说的那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草堂经云舟笔记》)- 就像......所写的:如“就像杜牧在《秋夜即事》中写的那样,银汉迢迢落看人。
”(《泼在丈夫身上的酸菜汤》)这份《部编版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大全》总结了一些常见的句式,希望对你的学习和写作有所帮助。
文言文4种句式-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与精讲(部编版)
判断句
省略句
倒装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介宾短语)后置 主谓倒装
文言 句式
省略句
省略主语 承前省 承后省 对话省 省略谓语 省略宾语 省略介词 省略量词
被动句 见、于、见于、为、所、为所、被
判断句
Hale Waihona Puke ①“……者,……也”“……,……者”“……,……也”“……者也” ②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③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主谓倒装 常见于表示强烈感叹的句子
2.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补: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三)省略宾语
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则 愿为(此)市鞍马——《木兰诗》 投(之)以骨——《狼》 日光下澈(潭水)——《小石潭记》
(四)省略介词“于”
1.场主积薪(于,在)其中
《狼》
2.予独爱莲之出(于,从)淤泥而不染,濯(于,在)清涟而不妖
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资。一日出,有少年从马后。问之亦假本者翁诺之。至家,适几上有 钱数十,少年即以手叠钱,高下堆垒自如。翁谢去,意不与贷资。或诘其故,翁曰:“此人必 善博,非端人也。所熟之技,不觉形于手矣。”访人果然。
(据《聊斋志异》改写)
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翁谢去,竟不与贷资
)
D
A.陈胜者,阳城人也 C.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日:“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愚患
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句式与修辞手法总结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句式与修辞手法总结文言文作为语文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与文言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掌握文言文的常用句式与修辞手法对于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句式与修辞手法进行总结,并给出一些例子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一、常用句式1. 主谓结构:此结构为文言文中最为基础且常见的句式结构,主要由主语和谓语组成。
例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 介词短语:介词短语用于补充说明名词或动词的含义,常用介词包括“于、之、与、以、为”等。
例句:射有余力,则又在于桮冕之中。
3. 动宾结构:由动词和宾语组成的结构,动宾结构在文言文中常用于表达动作的发生。
例句: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4. 补语结构:补语结构用于对主语或宾语进行补充说明,常用的补语有“是、有、得、以、为”等。
例句:不亲近人,就是为人。
二、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用一个事物或概念来描绘另一个事物或概念,以达到强调或形象化的目的。
例句:聪明如你,岂能不知此中奥妙。
2. 夸张:夸张是通过对事物进行放大或缩小,突出某种感情或特点。
例句:六亲不认,丧心病狂。
3. 反问:反问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一种,通过提出问题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例句:人生自古谁无死,哪有不胜之理呢?4. 排比:排比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通过将相同或类似的词语或句子进行并列,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例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以上仅仅是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句式与修辞手法的简要总结,对于同学们来说,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文言文的运用才能真正的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句式和修辞手法。
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为中考取得好成绩做好准备。
文章总字数已达到1500多个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总结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总结文言文是我们中国优秀文化的瑰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而在中考语文中,文言文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中考语文文言文的常见句式,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一、并列句并列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主要成分用并列连词连接的句子。
常用的并列连词有“而、且、并、或、及、兼”。
例如:“春日高兴,夜不成眠;秋霜凛冽,晨不忍起。
”这句话就是两个并列句,用了“而”字连接。
二、独立主格结构独立主格结构是以动词-ing形式或完全不定式作主语,后面跟着一个名词做宾语补足语的句型。
例如:“我退而求其次,只好带上我的朋友一起去。
”这句话中,“退而求其次”是独立主格结构。
三、倒装句倒装句是将谓语动词的一部分或全部移至主语前面的结构,用以突出或强调句子的重点。
例如:“他虽年少,而见识卓然。
”这句话中,“虽年少”就是倒装句。
四、比喻句比喻句是采用比喻手法,将两个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或强调某一方特点的结构。
例如:“如同山鸟翩跹,见翅高飞。
”这句话中,“如同山鸟翩跹”就是比喻句。
五、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表示时间、条件、原因、目的、结果、让步或方式等状语的句子。
其中最常见的是“以、若、虽、因、既、从、为、何等”。
例如:“以心相交,莫逆于心。
”这句话中,“以心相交”就是一个状语从句。
六、反问句反问句主要用来表示疑问或反驳。
一般情况下是把一个肯定陈述变成询问语气,或者把一个不可行的建议或说法反过来表示。
例如:“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何时没有过?”这句话就是反问句。
七、典故句典故句是利用历史故事或人物传说来体现意义的句子。
例如:“人生若寄,情淡则意微;情长则意远,离散则思多。
”这句话中,就包含了蒲松龄的故事。
八、排比句排比句是通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同或类似的句子排列在一起,使文章具有动感、节奏感,起到夸张或强调的效果。
例如:“众志成城,团结奋斗;不怕困难,迎难而上。
”这句话就是排比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各种实用句式详解
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
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
“何……”是其宾语。
提前宾语的作用在
前的标志。
“有”是动词,
于强调宾语。
“何……之有”可译为“有何……”。
“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
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如:
(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
简陋的呢?
(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
“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
2.“不……乎”
吗”,或者“不也是吗”。
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
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
“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
3.“何以……为”,“为”是动词,
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
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
(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
么用兵做什么?
(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
“安……以为”。
如:“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
(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
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
(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二、标点辨析
文言文本身没有标点符号,研究者根据现代的标点规范
为其加上标点,以便于大家学习和研究。
有些文言语句的标
点出现些许差错可以理解,但是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篇
目应是典范之作,不管从文言句式、篇章结构、辞采修饰还
是标点符号哪方面来说,都是学生学习的范本,不应出现差
错。
笔者发现新编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中出现两处标点错
误,特分析如下: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
——《过秦论》
这句中的“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与“并吞
八荒之心”之间是并列关系(大并列),而前半句中的“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动词短语之间也是并列关系
(小并列),既然大并列之间用逗号表示停顿,那么小并列之
间就应该用顿号表示停顿。
这样才符合上下句之间的语法关
系,理解时才更明晰。
2.“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
——《信陵君窃符救赵》
此句中的“公子贤,多客”表示原因,“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表示结果,这两个分句构成一个因果复句,上下句之间的
停顿用逗号表示。
而前一个分句“公子贤”与“多客”之间是并列关系,两者都做了介词“以”的宾语,从层次上划分这个介宾
短语要比因果复句之间的停顿小而短,因而“公子贤”与“多客”之间应该用顿号而不是逗号。
这样才能与因果复句之间的停
顿区分开来,句意理解上也不会出现分歧。
三、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
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
“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
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
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
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四、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