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翻译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孟子三章》题及答案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三里之城:城墙周长三里,指军事设施完备。

2.环:包围。

3.池:指城池中的水塘。

4.兵革:指战争。

5.委而去之:主动放弃。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指民众不会因为国界而分裂。

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指国家的稳固不是因为地理上的难以攻破。

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指国家的威严不是因为战争的胜利。

9.得道:指遵循正道。

10.至:极致。

11.亲戚:指亲属。

12.畔:背叛。

13.故君子有不战,___矣:指君子只有遇到必须战斗的时候才会战斗,但是一旦战斗,必定会获胜。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___,包围攻击却无法取胜。

3.虽然包围攻击,但是必须抓住天时的机会,否则无法获胜,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的道理。

4.兵器虽然坚固利于作战,粮食虽然丰富,但是主动放弃战争,说明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5.因此说,民众不会因为国界而分裂,国家的稳固不是因为地理上的难以攻破,国家的威严不是因为战争的胜利。

6.遵循正道的人会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失去正道的人会失去帮助。

7.失去帮助到极点,亲属会背叛他。

得到支持到极点,天下都会顺从他。

8.遵循天下人所顺从的正道,攻击亲属所背叛的正道,因此君子有不战而胜的策略。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歧路亡羊___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率领家人寻找,还请求___的仆人去追。

___说:“嘿!丢失了一只羊,何必要这么多人去追呢?”邻居回答:“路上有许多岔路。

”等他们回来后,问:“找到羊了吗?”他回答:“丢失了。

”“为什么丢失了呢?”他回答:“在岔路中有一条更小的岔路,我不知道该走哪条,所以回来了。

”___听了,脸色忧虑,不说话了,不笑了整整一天。

门徒们很奇怪,问道:“羊只是一只廉价的家畜,又不是夫子的,为什么会让您损失言笑呢?”___没有回答,门徒们也没有得到答案。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②【环】③【池】④【兵革】【兵】,【革】,⑤【委而去之】【委】,【去】,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⑨【得道】⑩【至】⑪【亲戚】⑫【畔】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理解性默写: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3、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4、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6、“战必胜”的条件是:。

四、课内简答题:1、本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时期思想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等人共同编著的。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3、“三里”、“七里”是在强调防守一方占有哪方面优势?“环”是在说明进攻一方占哪方面优势?第二段中,进攻方“环而攻之而不胜”,证明了什么道理?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修辞是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5、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6、为什么君子能够“战必胜”?7、孟子写作目的是说明怎样打赢一场战争吗?8、纵观历史,能得到“人和”的人很多,并说说带给你什么启示?9、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②【环】③【池】④【兵革】【兵】,【革】,⑤【委而去之】【委】,【去】,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⑨【得道】⑩【至】⑪【亲戚】⑫【畔】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参考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⑪【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⑫【畔】同“叛”,背叛。

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解释:道义;寡:少。

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下面是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请参考!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⑴[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环]包围。

⑺[池]护城河。

⑻[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委]放弃;[去]离开。

⑽[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固]巩固。

⒀[山溪]地势;山河。

⒁[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

⒂[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至]极点。

⒄[畔]通“叛”,背叛。

⒅[顺]归顺,服从⒆[故]所以。

(20)[是]这翻译: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进攻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与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形。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②【环】③【池】④【兵革】【兵】,【革】,⑤【委而去之】【委】,【去】,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⑨【得道】⑩【至】⑪【亲戚】⑫【畔】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课内简答题:1、本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时期思想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等人共同编著的。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3、“三里”、“七里”是在强调防守一方占有哪方面优势?“环”是在说明进攻一方占哪方面优势?第二段中,进攻方“环而攻之而不胜”,证明了什么道理?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修辞是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5、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6、为什么君子能够“战必胜”?7、孟子写作目的是说明怎样打赢一场战争吗?8、纵观历史,能得到“人和”的人很多,并说说带给你什么启示?9、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10、“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再举二个相关的事例。

《孟子三章》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亲戚畔.之: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②七里之郭.:古今异义,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③池.非不深也池:古今异义,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④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⑤亲戚..畔之:古今异义,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⑥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今异义,古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

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今异义,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今异义,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震慑。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⑪【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⑫【畔】同“叛”,背叛。

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②【环】③【池】④【兵革】【兵】,【革】,⑤【委而去之】【委】,【去】,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⑨【得道】⑩【至】⑪【亲戚】⑫【畔】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亲戚畔.之:②七里之郭.:③池.非不深也池:④委而去.之:⑤亲戚..畔之:⑥委.而去之: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⑫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一词多义:以:①以天下之所顺:②所以动心忍性:之:①亲戚畔之:②三里之城:③寡助之至:而:①泉香而酒洌:②夫环而攻之:③环而攻之而不胜:于: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③而死于安乐也:国: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国国恒亡:利:①地利不如人和:②兵革非不坚利也:3、判断文言句式: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②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三、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歧路亡羊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文原文翻译及阅读练习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文原文翻译及阅读练习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文原文翻译及阅读练习答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

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

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

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

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

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1)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5)郭:外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⑪【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⑫【畔】同“叛”,背叛。

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亲戚畔.之: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②七里之郭.:古今异义,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③池.非不深也池:古今异义,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④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⑤亲戚..畔之:古今异义,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⑥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今异义,古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

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今异义,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今异义,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震慑。

⑫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

2、一词多义:以:①以天下之所顺:凭。

②所以动心忍性:用来。

之:①亲戚畔之:代词,他。

②三里之城:助词,的。

③寡助之至:动词,到。

而:①泉香而酒洌:表并列,并且。

②夫环而攻之:表顺接。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表转折,却、但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注及考题精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注及考题精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包围。

之:代这座城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是:这。

也:表判断语气,“是”。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坚利:坚固精良。

利:精良。

米粟:粮食。

多:充足。

委:抛弃。

而:然后去:离开。

之:代词,代“城”。

是:代词,这故:所以。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以:凭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接下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篇文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开篇这一句就点明了主旨,强调了“人和”在战争以及各种事务中的关键作用。

在战争中,即使有良好的天气条件,即所谓的“天时”,但若地理形势不利,也难以取胜;而即便地理形势有利,可如果人心不齐,内部不团结,同样无法获胜。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通过具体的例子,进一步阐述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翻译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

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

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

原文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寡助之至⒃,亲戚畔(叛)⒄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⒅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⑪【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⑫【畔】同“叛”,背叛。

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孟子三章》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②【环】③【池】④【兵革】【兵】,【革】,⑤【委而去之】【委】,【去】,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⑨【得道】⑩【至】⑪【亲戚】⑫【畔】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亲戚畔.之:②七里之郭.:③池.非不深也池:④委而去.之:⑤亲戚..畔之:⑥委.而去之: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⑫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一词多义:以:①以天下之所顺:②所以动心忍性:之:①亲戚畔之:②三里之城:③寡助之至:而:①泉香而酒洌:②夫环而攻之:③环而攻之而不胜:于: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③而死于安乐也:国: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国国恒亡:利:①地利不如人和:②兵革非不坚利也:3、判断文言句式: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②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三、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课内简答题:1、本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时期思想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21课】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②【环】③【池】④【兵革】【兵】,【革】,⑤【委而去之】【委】,【去】,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⑨【得道】⑩【至】⑪【亲戚】⑫【畔】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课内简答题:1、本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时期思想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等人共同编著的。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3、“三里”、“七里”是在强调防守一方占有哪方面优势?“环”是在说明进攻一方占哪方面优势?第二段中,进攻方“环而攻之而不胜”,证明了什么道理?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修辞是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5、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6、为什么君子能够“战必胜”?7、孟子写作目的是说明怎样打赢一场战争吗?8、纵观历史,能得到“人和”的人很多,并说说带给你什么启示?9、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翻译习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翻译习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②【环】③【池】④【兵革】【兵】,【革】,⑤【委而去之】【委】,【去】,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⑨【得道】⑩【至】⑪【亲戚】⑫【畔】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参考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⑪【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⑫【畔】同“叛”,背叛。

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子三章》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亲戚畔.之: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②七里之郭.:古今异义,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③池.非不深也池:古今异义,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④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⑤亲戚..畔之:古今异义,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⑥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今异义,古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

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今异义,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今异义,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震慑。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⑪【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⑫【畔】同“叛”,背叛。

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
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