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 -详细版
水文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在地质环境中的分布、流动和质量变化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的是地下水的非饱和带、饱和带和地下水系统。
本文将从水文地质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的是地下水在地球内部岩石和土壤中的运动和变化规律。
地下水是指存在于地下的水资源,它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
在水文地质学中,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地下水的形成与补给、地下水的动态过程、地下水和地面水的关系、地下水的化学性质和污染等。
通过研究这些对象,可以掌握地下水的分布、运动和质量变化的规律,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水文地质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地下水的水力学和地质学两个方面。
水力学是研究地下水流动规律的学科,它主要关注地下水在地下岩石和土壤中的流动速度、流动方向和流量等问题。
地下水的流动受到岩石裂隙、土壤孔隙度、压力梯度和水头差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利用水力学理论对其进行描述和分析。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内部岩石和土壤的形成、演化和变质的学科,它在水文地质学中主要用于解释地下水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地下水的形成与补给主要与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补给和地下水补给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地质学,可以了解地下水的补给途径、补给量和补给速度等重要参数。
水文地质学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领域,如地下水资源的勘探与评价、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地下水的灌溉利用和地下水的环境效应等。
它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更好地应用水文地质学知识,需要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其他学科成果,制定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水文地质调查方案和管理措施。
总之,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在地质环境中的分布、流动和质量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地下水的形成与补给、地下水的动态过程、地下水的化学性质和污染等。
水文地质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地下水的水力学和地质学两个方面。
它在地下水资源的勘探与评价、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地下水的灌溉利用和地下水的环境效应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水文地质概况
水文地质概况一、水文地质的定义及意义水文地质是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分布、流动和利用等方面的学科,它是地下水资源开发和保护的重要基础。
水文地质研究可以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也能为防止地下水污染提供技术支持。
二、地下水的形成及分布1. 地下水的形成地下水主要来源于降雨和融雪等降水过程,其中一部分被土壤和岩石吸收,另一部分渗入到深层土壤和岩石中形成地下水。
2. 地下水的分布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岩石裂隙、孔隙、溶洞等介质中。
不同类型的岩石对地下水的储存和运移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例如,含有大量孔隙和裂隙的沉积岩层具有较高的储存能力,而含有大量溶洞的喀斯特岩层则具有较高的通透性。
三、地下水流动规律及影响因素1. 地下水流动规律由于不同类型介质的不同特性,地下水流动规律也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地下水流动受到压力梯度和渗透性的影响,沿着水头高到低的方向流动。
2. 影响地下水流动的因素影响地下水流动的因素主要包括介质类型、介质孔隙度、渗透系数、水头差、地形等因素。
这些因素会影响地下水储存和运移的能力,从而对地下水开发和利用产生重要影响。
四、地下水资源开发与保护1. 地下水资源开发在进行地下水资源开发前,需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和评价工作。
通过对区域内岩石类型、构造特征、降雨量等多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合理的开采方案,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开采安全。
2. 地下水资源保护为了防止过度开采和污染等问题对地下水资源造成损害,需要进行科学管理和保护。
其中包括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加强监测与预警工作、加强环境保护等措施。
五、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1. 地下水过度开采问题地下水过度开采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等问题。
解决方法包括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加强监测与管理等措施。
2. 地下水污染问题地下水污染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解决方法包括加强环境保护、加强监测和治理等措施。
六、结语水文地质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它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水文地质图及报告
五、注意事项 (1)统测时间不要太长; (2)勿在雨后或大量抽水后测水位; (3)天然水体没有水面标高; (4)水位点要足够多、均匀、埋深测量正确; (5)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不能相交,不能穿过
地表水体、沼泽、湿地; (6)插点时在地形坡度变化最大方向插; (7)泉的埋深为零; (8)水位资料不足的地区用虚线连接(推断); (9)异常点剔除。
4.4 地下水动态特征 地下水的多年动态,整体变化趋势(下降、
上升、周期变化等),也可能有分区性。 地下水的年内动态,最高水位、最低水位,
及出现的月,年变幅。 动态曲线图,动态分区图。
4.5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几种类型,描述各种类型的特征、分布。解
释其成因。
5 地下水资源评价
5.1 地下水量评价
分布在河床、河漫滩。主坝下游为砂、卵、砾 石层,快到下黄壁以东为砂砾石层
3.2 地质构造
区域构造(区域构造图)。
4 水文地质条件 4.1 含水层与隔水层 4.1.1 含水层
(1)全新统孔隙潜水含水层。(主要分布 在河漫滩)
(2)更新统孔隙潜水含水层。两套含水层: 其一,是红色粘土卵砾石层;其二,是卵砾石、 砂砾石层。
给出计算公式和参数的数值,写计算结果,计算的 过程不写
降雨入渗补给分三个区:河北区入渗系数0.1,河 南区入渗系数0.25,河床和漫滩区入渗系数0.4。
河流入渗量:Q1=2000m3/d,Q2=0m3/d。 侧向流入、出量:K值,北部5m/d;东部50m/d; 西部20m/d;南部20m/d;其他5m/d。含水层厚度取 15m。
③ 一些影响地下水水质、水量的人工现象 如矿井、灌渠、水库等在不使图幅负担过重的 情况下,选有意义的用简单符号表示到图上。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水文地质(PPT)
一、地下水的运动规律
岩层必须透水 必备条件 沿水流方向具有水位差
地下水的运动条件
运动速度及水量 水力坡度 =(H1-H2)/L
地表水防治
堵塞通道 河流改道 铺整河床
井下防治水 老容积水的探放 :采空区,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充满了大量积水。
其特点: 一般积水范围不明(特别是一些老矿井),串联关系复杂、水量大、酸性 强、水头压力高、危害大。 要隔离积水需保留大量的安全煤柱,一方面影响资源的回收,另一方面, 由于资料不清、范围不确,可能引起积水的突然涌出,酿成灾害事故。 因此,探故老窑水是采矿工作中防患于未然的必要措施,是探明可采边界 和安全开来的主要手段。
程,称为水循环。
水循环包括内陆循环、海陆循环、海洋循环。
水的循环示意图
水循环意义 a.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不断地进行着 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b.使大气
降水、地表水、
地下水、土壤 水之间相互转
化,使水资源
形成不断更新 的统一系统。
二、含水层和隔水层
自然界中的岩层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形成,并经历了后期多次构造 运动与各种地质构造改造,因而发育了许多不同成因,不同方向,不同规 模的空隙。
二、井筒涌水量计算
潜水完整井涌水量计算: 系指井筒开凿在潜水含水层中,并打穿含水层到隔水底板; 自流水完整井涌水量计算: 系指井筒开凿在自流水含水层中,并全部揭露含水层;
巷道涌水量预测方法:
第三节 矿井水的防治
——以防为主,法治结合
水文地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例:含水层渗透 系数10m/d。(1) 宽500m的河岸流 向河流的潜水流 量;(2)确定离 河岸200m处的潜 水标高。
h1 h2 h1 h2 41 .32 38 2 qK 10 1.31m3 / d 2L L 2000
第三节
非线性渗透定律 紊流 混合流
v
vK i
v Ki
1 m
0 i
第二节
地下水在均质含水层中的稳定运动
一、均质承压含水层中地下水的运动 承压含水层均质各向同性、等厚、隔水底板 水平,地下水的流线为平行的水平直线。
1 2
dH Q K dx M B
单宽流量
M
dH q KM dx
H dx Q K 2M dy r x h
H2 H1
H1
0
H2
q dx KM dH
0
L
q KM
H1 H 2 L
含水层厚度改变
M 1 M 2 H1 H 2 qK 2 L
1
2
H2
M1
M2
H2
例:山前某平原含水层中,沿承压水流有两个钻孔 揭穿含水层,孔1的含水层厚24m,稳定水位170.6m; 孔2的含水层厚27m,稳定水位169.4m,两孔水平距 离为1000m,含水层渗透系数45m/d。求每公里宽度 上承压含水层的天然水量。
Ar n A
A > Ar Ar Q=vA = vrAr
v v vr n
适用条件 层流(线性流) 如:粗砂
Re vd
1 ~ 10
d 1mm
0.1m 2 / d
水文地质
水文地质一、概述水文地质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及其防治等。
本次实习阶段中需要关于水文地质方面的知识大致是关于岩溶地貌和地下水类型。
实习中的水文地质现象主要在王乔洞、紫薇洞和金银洞遇到。
二、地貌与新构造1、侵蚀与剥蚀地貌:①背斜谷、向斜山:由下志留统高家边组粉砂质泥岩之软弱层构成的;向斜山有平顶山,向该山和北凤凰山(305高地)。
平顶山是以下三叠统和龙山组为核部的向斜山;向核山和北凤凰山则是以下二叠统栖霞组为核部的向斜山。
②次成谷:平顶山至马家山一带,东、西两侧山谷都是由于龙潭组—殷坑组的软弱岩层,风化、剥蚀而成的。
③单面山:主要有朝阳山、麒麟山、大尖山和巨嶂山等。
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一面由五通组石英砂砾岩至二叠系灰岩等硬岩层组成,而另一面则是由志留系砂、泥岩等软弱岩层组,因软、硬岩层差异风化而形成单面山。
2、堆积地貌:残一坡积,山崩及倒石堆带:残一坡积,分布在区内坡麓地带,呈长条状分布,组成坡积裙。
山崩及倒石堆,由于区内山势低缓不发育仅在碾盘石西坡和猫耳洞北面山坡等地发充规模较小的倒石堆。
(平顶山向斜地貌景观)(北凤凰山305高地)古滑坡体主体由石炭系黄龙组和船山组灰岩构成,呈长舌部分之滑舌的前缘可见金陵组和高骊组岩片直接盖在高家边组之上,推测滑坡位移量达1km。
现令残存部分占地面积约700×200m2,估算滑坡体体积约30×105m3。
滑坡体的后缘正好是喻府大村向斜扬起端,其北面为一堵110°-290°方向的悬崖峭壁,高约50-60m。
峭壁为船山组、黄龙组和和州组炭岩构成,峭壁底部为高骊山组泥、页岩,产状均很平缓。
峭壁发充一组110°-290°方向的近直立裂隙(与向斜轴近垂直),与岩层层面刚好构成“Y”型的贯通面。
水文地质手册
开篇中国水文地质发展史及水文地质分区一、中国水文地质的历史发展二、中国水文地质分区参考文献第一篇地质——水文地质基础第一章地质基础第一节地形地貌一、中国地形特征二、地貌类型划分三、河谷地貌形态类型四、黄土地区地貌形态类型五、干旱地区荒漠类型与地貌形态类型六、冰川地貌形态类型七、岩溶地貌形态类型第二节第四纪地质一、第四纪分期二、第四纪喾物的岩性分类和命名三、第四纪喾物的成因分类与标志四、黄土五、中国第四纪地层基本特征与分区六、新构造运动第三节矿物和岩石一、矿物二、沉积岩三、火成岩四、变质岩第四节地质构造一、劈理二、裂隙(节理)三、褶皱四、断层五、区域断裂第二章水文地质基础第一节自然界中的水一、自然界中水的分布二、自然界中水的循环与均衡三、水在岩石中的存在形式与特征四、水的物理性质的有关数据第二节气象、水文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和应用一、气象资料二、水文资料本节参考资料主要气象要素的释义及探讨第三节岩石的主要物理和水理性质一、岩石的空隙性二、松散岩石水理性质的参考数值三、岩石的热性质第四节地下水分类及其特征一、地下水的主要类型及其中特征二、泉的主要类型及时性其特征第五节地下水水质一、地下水物质组分与水质指标二、地下水按物理化学特征的分类三、地址水某些物理性质的定性表示方法四、水分析成果的表示方法五、水化学分析结果的审查六、地下水的水化学分类方法七、水化学中常用资料和数据第六节地下水运动一、地下水渗流的形态二、地下水渗流运动的基本定律三、地下水流态的决定方法第七节地下水的循环一、地下水的补给二、地下水的排泄三、地下水径流四、三水转化及其关系第八节地下水系统一、地下水系统的含义二、地下水系统的划分三、地下水(含水)系统结构与边界四、地下水流动系统分析参考文献与参考资料第二篇水文地质调查第三章水文地质调查第一节水文地质调查珠基本要求一、水文地质调查珠基本准则二、调查区选择和范围确定三、调查区地质地貌类型四、水文地质条件分级五、不同分级条件的工作重点第二节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阶段与步聚一、阶段划分二、目的方法三、调查工作步聚第三节不同类型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基本内容一、平原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珠基本内容二、弋壁沙漠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基本内容三、黄土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基本内容四、丘陵山区水文地质调查基本内容五、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珠基本内容六、红层丘陵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珠基本内容七、海岩带水文地质调查珠基本内容八、多年冻土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珠基本内容第四节野外地质-水文地质调查一、地质观测点的观察与描述二、水点的观察与描述第五节找水工作程序与途径一、找水工作程序二、基岩蓄水构造的基本类型和富水特征三、基岩山区找水途径四、民谚与地下水五、地植物法在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六、岩溶地区洞穴调查第四章环境水文地质调查第一节地下水污染区域调查评价一、目的与任务二、基本要求三、调查内容四、调查技术方法五、地下水污染调查技术要求六、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与要求第二节污染场地调查、一、目的二、任务三、一般要求四、工作内容及要求第三节城市垃圾填埋场场地污染调查一、垃圾场对地下水的污染调查二、垃圾场对土壤污染的调查方法三、垃圾场对地表水的污染调查方法第四节饮水型地方病水文地质调查一、调查内容二、调查方法第五节生态水文地质调查一、地下水生态系统的分类二、生态水文地质调查三典型区域生态水文地质调查第六节地下水开采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和灾害调查一、主要调查内容二、调查方法三、技术要求四、地质灾害评价第五章矿山水文地质调查第一节矿山水文地质调查内容一、矿山水文地质分类二、矿山水文地质调查内容分类三、地面水文地质调查四、井下水文地质调查五、矿山充水条件调查六、矿山水文地质环境灾害调查七、矿区排水、供水现状调查八矿山环境地质调查第二节矿山水文地质调查方法一、矿山水文地质补充勘探二、矿山水文地质动态观测三、试验方法四、矿山水文地质勘探新技术方法第三节矿山水文地质评价一、在建和生产矿山二、关闭矿山(尾矿)三、矿山排水、供水综合水文地质评价第六章农业水文地质调查第一节农业水文地质调查内容一、农田供水水文地质调查二、缺水区人畜饮用供水水文地质调查三、土壤改良水文地质调查第二节农业水文地质调查基本技术要求一、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级二、主要技术指标三、综合勘查技术要求四、专门水文地质试验第三节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一、微咸地下水综合开发利用二、土壤水的利用技术三、节水技术的推广四、与农业开发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第七章地热、矿泉水资源调查评价第一节地热能调查与评价一、地热资源调查珠主要目的、任务二、地热资源主要调查内容三、地热资源调查方法四、地热资源评价五、地热能资源梯级综合利用第二节浅层地热资源调查一、区域浅层地热资源调查二、地源热泵工程浅层地热能勘查三、浅层地热资源评价四、浅层地热资源环境评价第三节天然矿泉水资源调查一、天然矿泉水资源调查内容二、天然矿泉水资源调查方法三、天然矿泉水资源评价与此同时环境保护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第三篇技术方法与测试第八章水文地质遥感第一节水文地质遥感方法第二节遥感数据类型及特征第三节遥感图像解译标志第四节水文地质遥感解译第五节水文地质遥感制图第六节遥感调查仪器设备与软件本章参考资料第九章水文地质物探第一节部署原则与工作流程第二节地面物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第三节测井方法原理与应用第四节水文地质地球物理勘查方法组合方案第十章水文地质钻探第一节水文地质钻孔类型与结构第二节钻进方法及常用钻探设备第三节水文地质钻探及成井管材第四节成井工艺第五节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与岩心编录第十一章水文地质试验第一节抽水试验第二节压水试验第三节钻孔注水试验第四节渗水试验第五节地下水流速测定、连通试验第六节地下水野外弥散试验第十二章环境同位素技术第一节环境同位素在水文地质学中的应用第二节同位素方法的采样与测试第三节同位素数据处理及解释本章参考资料第十三章榈采集与测试第一节水样采集与保管、运输第二节样品测试第十四章地下水动态监测第一节地下水动态的一般概念第二节区域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第三节专门性地下水监测网第四节地下水监测技术方法第五节监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第六节观测仪器与设备第十五章地下水模拟技术和管理模型第一节引言第二节数理统计方法第三节地质统计学方法第四节数值模拟方法第五节现代新技术方法简介第六节地下水管理模型及其求解方法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第四篇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环境保护第十六章水文地质计算第一节地下水计算的解析解第二节地下水计算的数值方法第三节地下水溶质运移与热量运移计算第十七章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第一节利用室内试验确定水文地质参数第二节利用抽水试验确定水文地质参数第三节利用冲击试验确定水文地质参数第四节利用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计算水文地质参数第五节水文地质参数的经验数值第十八章地下水资源评价第一节地下水资源评价内容、原则与要求第二节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工作流程。
水文地质资料
4.4.1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调查1、区域地形地貌项目所在的鹅埠镇地处汕尾市海丰县西南角,区域地貌单元主要由低山丘陵及山前冲积平原,区域内的丘陵山体呈浑圆状,丘陵高程一般20~40m,坡面多数较缓,坡角多为20~30°。
2、区域地层、构造及地震区域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Q al)和残积层(Q el),局部区域分布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 ml),下伏基岩主要为燕山第四期(γ52(3))黑云母花岗岩、少量二长花岗岩。
区域主要有莲花山深断裂带,该断裂时一条强烈的挤压破碎带,由120多条断裂组成,主断裂两侧多发育断裂束。
拟建厂区距莲花山断裂带最近断裂束约5km,断裂对工程影响较小,主要表现为小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域图》(GB18306-2001),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
3、区域水文地质概况本区域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赋存于岩石的裂隙中,受大气降水补给。
在沟谷或低洼处以泉水排出地表。
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阶地,漫滩的第四系冲洪积层和山麓的残坡层中,由大气降水及地表补给,排泄于河流或沟谷之中。
区域水文地质状况见图4.4-1。
4、地下水类型及特征①松散堆积物类孔隙水该类地下水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凹地或沟谷及边溪河冲积平原土层中,含水层为第四系冲积层的砂土层,地下水富水性较贫乏,单井涌水量15~80m3/d,水质类型属HCO3-Na或SO4 -Na型水,矿化度0.47~0.69g/L。
②块状岩类裂隙水2图4.4-1 项目所在区域水文地质图本项目所在地年风向玫瑰图(C:8.0%)51015NNNENEENE E ESESE SSE SSSWSWWSWW WNWNW NNW该类地下水分布在区域内的绝大部分地段,赋存于燕山期侵入岩,含水岩带以风化较强烈的强风化岩层下部和中或微风化岩为主,含裂隙水,其富水性取决于裂隙的发育程度。
《水文地质》课件
● 06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水文地质的基本 概念
水文地质是研究地下水运动规律和地下水与地质环境关系 的学科,通过对地下水系统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应用 于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中。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也是未来的 重要方向。
地下水运动规律
地下水循环
描述地下水在地球 中的循环方式
地下水排泄
解释地下水的排泄 方式
01 矿区地下水的运动规律
地下水在矿区中的流动特点
02 矿产开采影响
矿产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
03
矿产开采对地下水的影 响
矿产开采活动可能导致矿区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紧缺,地 下水质污染等问题。矿产开采对周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较大,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和合理控制,以保护地下水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
学习方法
结合理论与实 践
多进行案例分析
加强动手能力
多进行田野调查和 实验
评估方式
课堂测验
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 度
作业与实验报告
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 考能力
参考书目
《水文地质学》
深入了解水文地质 领域的理论知识
《水文地质与 水文地质工程》
应用水文地质知识 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 02
第2章 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
● 04
第4章 地下水与地质环境
岩溶地质特点
岩溶地质是一种特殊的地质构造,其特点包括岩溶溶蚀作用 强烈、地下水流动通道复杂等。岩溶地质景观丰富多样,例 如溶洞、溶岩地貌等,对地下水运动有重要影响。
岩溶地下水运动规律
溶蚀作用影响
溶蚀作用形成的裂 隙是地下水流动通
道
水文特性
地下水水位波动大, 水质多变
能够运用水文地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第一章地球上得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就是研究地下水得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与水质得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
地下水:地下水就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得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得地下水。
4。
自然界得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得地球各个层圈中得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得过程、5。
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与地壳岩石空隙中得地下水之间得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与深层圈之间水得相互转化过程。
7. 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得水分交换、8. 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得水分交换。
9. 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得含量。
10. 相对湿度:绝对湿度与饱与水汽含量之比。
11。
饱与差:某一温度下,饱与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与时得气温。
13 .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得过程。
14。
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与状态时,超过饱与限度得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14。
径流:降落到地表得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得水流。
1 5 .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得全部河流得总体构成得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
水系得流域:一个水系得全部集水区域、17。
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得连线。
18 .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得水量。
19。
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得水量。
20。
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得流量。
2 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得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得平均水层厚度、22 .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得径流深度与降水量得比值。
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就是研究地下水得科学。
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与水质得时空变化规律。
(完整版)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二O一O年六月目录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3)2规范性引用文件 (3)3术语和定义 (3)4总则 (5)4。
3任务 (5)4.4工作部署基本原则 (5)5基本要求 (6)6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批 (9)6.1设计书编制原则 (9)6。
2设计书内容要求 (9)6.3设计书审批 (10)7图幅调查 (10)7。
1基本调查内容与一般要求 (10)7。
2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要求 (12)7.2.1平原地区 (12)7。
2.2丘陵山地地区 (13)7。
2。
3岩溶地区 (14)7。
2。
4滨海地区 (14)7。
2.5内陆盆地区 (15)7.2。
6黄土地区 (16)7.2.7红层地区 (16)7。
2.8冻土地区 (17)7.3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 (17)7。
3。
1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7)7。
3.2遥感调查 (18)7。
3.3水文地质测绘 (19)7。
3.4地球物理勘探 (20)7。
3。
5水文地质钻探 (24)7。
3.6水文地质试验 (26)7.3.7水文地球化学调查 (27)7。
3.8地下水动态监测 (28)8综合评价 (29)8.1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评价 (29)8.1。
1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29)8。
1。
2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 (30)8.1。
3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评价 (31)8。
2 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 (35)8.2。
1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 (35)8。
2。
2含水层防污性能评价 (37)8。
2.3地下水调蓄功能评价 (39)8。
2.6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44)8.2。
7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 (45)9图件编制 (45)9.1编图基本原则 (45)9。
2单幅图 (46)11。
3综合评价图 (46)10数据库建设 (46)10。
1基本要求 (47)10.2数据库内容 (47)10.3数据库建设的组织 (47)10。
4数据库格式 (47)11成果 (48)11。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目录1.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简介1.1 调查目的1.2 调查范围1.3 调查方法1.4 调查成果2. 地质背景2.1 地质构造2.2 地质年代2.3 地层特征3. 水文特征分析3.1 地下水位3.2 水质分析3.3 地下水流动方向4.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4.1 地震风险4.2 泥石流风险4.3 地表沉降风险5. 建议与措施5.1 地质灾害防范措施5.2 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建议5.3 地质环境保护建议1.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简介1.1 调查目的本报告旨在深入调查该地区的水文地质情况,为相关规划和工程提供准确的地质数据支持。
1.2 调查范围本次调查范围包括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地质年代,地质地层等内容,旨在全面了解地质情况。
1.3 调查方法调查过程中采用了地质调查、水文调查、实地勘探等多种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1.4 调查成果通过调查工作,获得了该地区地下水位、水质、地下水流动方向等重要数据,为后续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2. 地质背景2.1 地质构造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包括多种构造形式,如断裂、褶皱等,对地质灾害形成有一定影响。
2.2 地质年代经过年代测定,该地区地质年代横跨多个时代,形成了独特的地质特征。
2.3 地层特征地层分布较为复杂,包括不同的岩层和土层,对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3. 水文特征分析3.1 地下水位根据水文调查数据分析,该地区地下水位变化较大,需要进一步加强管控和调整。
3.2 水质分析经过水质分析,该地区地下水水质整体较好,但部分地区存在轻微污染情况,需要引起重视。
3.3 地下水流动方向地下水流动方向主要受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的影响,流向多样,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4.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4.1 地震风险根据地震危险性评估,该地区存在一定的地震风险,需要加强防范和准备工作。
4.2 泥石流风险由于地形陡峭,该地区存在一定的泥石流风险,需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I •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 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 •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 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 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II •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 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 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 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 •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 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 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 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 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 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 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 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 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1.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水文地质调查
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地下水的 形成和运动过程。
土壤和地下水化学分析
通过分析土壤和地下水中的化学成分 ,判断地下水的来源、水质和流向。
地下水监测
水位监测
设置水位观测井,定期测量地下水位变化情况。
水质监测
采集地下水样品,监测水中各项指标,如浊度、pH值、溶解氧等 。
压力监测
监测地下水压力变化,了解地下水流动状态。
2023
PART 04
水文地质模型建立
REPORTING
水文地质模型的分类
概念模型
基于水文地质学原理和 概念建立的模型,用于 描述地下水系统的基本
特征和规律。
数学模型
通过数学方程和算法描 述地下水运动和变化规
律的模型。
数值模型
将地下水系统离散化, 用数值方法求解地下水 运动和变化规律的模型
。
物理模型
地下水
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的重力水,其形成、分布和运 动规律受到地质构造、岩性、气候、地貌等多种因素的影 响。
研究内容
水文地质学主要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储藏、运动、水质、 水量及与环境的关系,为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保护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水文地质的重要性
01
资源保障
地下水作为重要的水资源,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合理开
水文地质调查与地球科学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地球表层水文地质过程与地球内部动力学的 关系,揭示地球表层水文地质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2023
REPORTING
THANKS
感谢观看
新技术的应用
1 2 3
遥感技术
利用卫星或无人机搭载的高分辨率相机,获取地 面水文地质信息,实现大范围、快速、准确的调 查。
水文地质知识点总结
水文地质知识点总结作为水文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水文地质知识点涉及地下水的形成和储集、地下水的运动与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利用及保护等方面。
下面我们将就水文地质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地下水的形成和储集地下水是指在地下岩石裂隙、岩洞、岩溶缝隙中的自然水源。
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地表水渗漏和地下岩石中的储水层组成。
地下水是地表水向地下渗漏产生,也可以是通过降水、河流渗漏、湖泊、沼泽、水库等地表水渗漏到地下所形成。
一般情况下,地下水多集聚在地下含水层中。
地下含水层是地下水运动中的一种特征变质,是由吸水能力很强的岩石层构成的一个地下水储集地。
地下水的形成和储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岩层的渗透性、受压缩水层的特性、地下水的抬升,还有地下水循环和地下水固有的水源特性等。
二、地下水的运动与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是一种天然资源,它的运动与水文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水文地质条件是指通过地质条件的影响,使得地下水形成与分布的状况。
地下水的运动与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地下水的水位、地下水流动的方向、流速等。
地下水的水位是指地下水位于岩层中的位置情况。
地下水流动的方向是指地下水在地下的流动方向。
而地下水流速是指地下水流动的速度。
地下水的运动与水文地质条件是地下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水文地质条件,可以掌握地下水的流动和分布状况,提高地下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三、地下水的利用及保护地下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水资源。
地下水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水源。
地下水的利用主要包括饮用水、工业水、农业水、城市供水等方面。
对地下水的利用,需要合理的开采和利用,保护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的保护主要包括减少地下水污染和地下水补给。
地下水污染是指在地下水的运动过程中,因为人类活动或其他原因,导致地下水中的各种物质浓度增高,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地下水的水质。
地下水的补给是指地下水的源头水源,减少地下水补给,会影响地下水资源。
以上是水文地质知识点的一个简要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水文地质知识。
水文地质资料
水文地质符号意义Q----抽水孔涌水量(米3/日)(升/秒); q-----抽水机单位涌水量(升/秒·米);M----承压含水层厚度(米),含水层顶板至底板的厚度; H-----潜压含水层厚度(米),含水底板至静止水位距离; h------抽水孔中水柱高度;S------抽水孔水位降深(米),稳定的动水位与静止水位之差;r-------抽水孔半径(米);R------影响半径(米)钻孔中心至降落漏斗曲线延伸到地面的边沿距离; K------渗透系数(米/日)(从达尔西公式V=KI 可以说明K 的物理意义: 当I 为1时,渗透系数V=渗透系数);t--------抽水延续时间(日;小时;分;秒);i--------水力坡度:在水流运动方向上任意两点的潜水位差与该两点间的距离之比值; L--------过滤器有效长度(米),位于抽水孔的实验含水层部位,起虑水,挡砂及护壁作用的装置;△h 2——潜水含水层在自然情况下的厚度H 和抽水试验时的厚度h 的平方差; h ———潜水含水层在自然情况下的厚度和抽水试验时的厚度平均值。
μ*----储水系数:当水压变化一米时,从单位面积(米2)含水层中释放(或储存)的水量*=aT μ a ——水压(或水位)传导系数;米2/日。
μ------给水度(潜水):或称重力给水系数;T-------导水系数(米2/天):岩石通过地下水的能力;当I 为1时,通过1米宽含水层整个饱和厚度的地下水量。
()Q T K I B =⋅⋅ 21210.366lgr Q T K M s sr=⋅=- P502s 1,s 2观测孔1,2在同一时间t 所测得的水位下降值。
n--------孔隙度、空隙比:=100%⨯孔隙体积孔隙度岩石总体;=孔隙体积孔隙比岩石固体部分体积是岩石成岩时期形成的,时地下水运动的通道,对评价岩石水文地质条件,正确划分含水层均有现实意义 P82M-------矿化度(干涸残渣)(克/升),溶解状态的和胶体状态的各种矿物和有机物的总含量;△h------水跃值 △h=s 0- s 0’ s 0-----过滤器管内水位;s 0’-----过滤器管外水位名词解释一、 埋深——潜水的静止水位至地表的距离静止水位——潜水位停留在钻孔中的某个高度动水位——抽水时静止水位至下降的稳定动水位,下降的距离叫降深(s ) 二、 水头——承压水静止水位到含水层顶板的距离动水位——抽水时下降的波动稳定水位;下降的距离叫水头降低值(s )水文地质计算一、单孔完整潜水井()m ax 21.366lgHs s Q KR r-=0.733lg (2)RQ rK H s s =-2R =库萨金公式 P544二、单孔完整承压水井m ax 2.73lg K M s Q R r⋅⋅= max(2)1.366lg K M H M Q R r ⋅⋅-=0.366lg R Q rK M s⋅=⋅——————裘布衣公式10R =P11》三、单孔完整潜水承压转无压井2max1.366(2)lg lg K H M M h Q R r ⎡⎤--⎣⎦=- ——h :井中水深20.733(lg lg )(2)Q R r K H M M h-=--——扎马林P16供0.7322lg(2)Q b K H s sr=-——b :钻孔中心至岸边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文地质
地下水:地面以下岩土空隙中普遍赋存的水
水文循环:是大气,地表水和地壳浅表地下水之间的水分交换
地质循环:发生与大气圈到地幔之间的水分交换
孔隙度的四个影响因素:颗粒的分选程度,颗粒的排列状况,颗粒形状,胶结物的多少
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单位体积时,释出水的体积和疏干体积的比值
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且有一定规模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承压水:充满与两个隔水层中的水
上层滞水:包气带局部隔水层(弱透水层)之上积聚的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达西定律:Q=KAI Q:渗透流量K:渗透系数A:A=π*DD/4过水断面的面积I;水力梯度
范围:雷诺数Re(1~10)
水力梯度:在各向同性介质中,水力梯度I为水流方向单位长度渗透途径上的水头损失或水流通过单位长度渗透途径为克服摩擦阻力所消耗的机械能
流网:在渗流场中某一典型剖面或切面上,由一系列等水头线与流线组成的网格
地下水:地面以下岩土中普遍赋存的水
地下水的功能:资源,地质营力,致灾因子,生态环境因子,信息载体
初生水:来自地幔的水再生水:矿物中的水脱出,转化为自由水的水
岩土中的空隙:孔隙,裂隙,溶穴
孔隙度:单位体积岩土中孔隙所占的比例(岩土孔隙的体积比包括孔隙的岩土的体积)
结合水:固相表面引力大于自身重力的水
重力水:固体表面结合水层以外的水分子受重力的影响大于固体表面吸引力在重力的作用下运移毛细水:支持毛细水,悬挂毛细水,孔角毛细水
容水度:指岩土完全饱水时(饱和)所容纳的水的体积与岩土体积的比值
含水量:是松散岩土孔隙中所包含的水与岩土的比值
持水度:地下水位下降时,滞留于非饱和带中而不释放出来的水的体积与单位疏干体积的比值sr, 给水度:是指地下水下降时,滞留与包气带中而不释放出的水的体积与单位梳干体积的比值μ
μ(给水度)+sr(持水度)=n(孔隙度)
渗透性:指岩体传输水或其他流体的性能
越流:相邻含水层通过其间的相对隔水层发生水量交换
达西定律:Q=KAI Q:渗透流量K:渗透系数A:A=π*DD/4过水断面的面积I;水力梯度
水力梯度:在各种同性介质中水力梯度I 沿水流方向单位长度渗透途径上的水头损失或:水流通过单位长度渗透途径为克服摩擦力损失的机械能
流网:在渗流场中某一典型剖面或切面上,由一系列等水头线与流线组成的网格
包气带:自上而下可划分为土壤水带、中间带、毛细水带
毛细水:孔角毛细水、悬挂毛细水、支持毛细水
地下水的主要气体成分:O2、N2、CO2、CH4、H2S
溶解性总固体(TDS、g/L):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和有机物的总称
地下水的离子成分: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碳酸氢根、钾离子、钙、钠、镁、铝
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溶滤作用(水与岩土互相作用使岩土中的一部分物质转入地下水中)浓缩作用(蒸发、排泄)脱硫酸作用(温度上升压力下降二氧化碳从水中脱出)
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混合作用、人类活动
地下水按成因分:溶滤水、沉积水、内生水
按埋藏条件:潜水、上层滞水、承压水
(赋存空间)含水介质: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溶滤水:溶滤它所流经的岩土而获得其主要化学成分(其成分受岩性、气候、地貌等因素的影响)沉积水:指与沉积物大体同时生成的自古地表水演变而成的地下水
内生水:来自地幔的地下水
第八章
地下水补给:指饱水带获得水量的过程,水量增加的同时盐量能量也随之增加
地下水排泄:是饱水带减少水量的过程中,减少水量的同时,盐量和能量也随指减少
地下水的排泄方式:盐随水去的径流排泄,导致地下水及土壤不断淡化
或:水去盐流的蒸散排泄,导致地下水及土壤不断盐化
降水入渗的方式:活塞式入渗、捷径式入渗
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影响因数:气候、地质、地形、植被、土地利用等方面
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两个条件:地表水位高与地下水位、两者存在水力联系
河流补给地下水的两个条件:河床渗透性、透水河床湿周与长度的乘机、河水位与地下水位高差、
河流过水时间
大气降水在空间上是面状补给源、时间上是非连续补给源
地下水的其他补给源:凝结水及其对地下水的补给、灌溉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泉:地下水的天然露头
按传统将泉分为上升泉:承压水的排泄(侵蚀泉、接触泉、溢流泉)
下降泉:潜水或上层滞水的排泄(侵蚀泉、断层泉、接触带泉)
研究泉的意义:1、认识水文地质条件的重要信息来源2、判断岩层富水性(导水能力)
3、判断断层导水性
4、根据泉水温度判断地下水循环深度
5、根据其化学成分找矿
6、根据泉流量反推降水入渗系数及地下水补给量
7、供水水源
影响地下水蒸发发主因:气候、潜水埋藏深度及包气带岩性
影响地下水蒸发的主要因素:气候、潜水埋藏深度及包气带岩性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含水系统(地下含水系统):由隔水层或相对隔水边界圈围的由含水层和相对隔水层组合而成的内部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赋存地下水的岩系
地下水系统、地下水流系统(地下水流动系统):是指从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的具有统一时空演变过程的地下水体
越留:相邻含水层通过其间的相对隔水层发生水量交换
地下水系统的动力特征
重力势能差异是地下水远动的主要驱动力
特点:在静止的水体中各处的水头相等流动的地下水体中水头随流程变化
系统的比较
两者的不同点:含水系统、流动系统
根本不同:静态系统、动态系统
分类依据:根据储水够着划分以介质场为依据、根据水的流动特征以渗流场为依据
系统发育史:共同的地质演变历史地层上形成史一致、共同的地下水演变历史水的补给径流统一
边界性质:相对隔水的地质边界地质上的零通量面、流面(分水线)水力边界水力零通量面
系统的可变性:边界固定不变静态的系统、边界可变,系统规模数目可变是可干扰的动态系统
统一性:统一的或潜在统一的水力联系、水量盐量热量时空演变统一的水流
相同点:含水系统和水流系统都具有级次性,任一含水系统或水流系统都有可能包含不同级次的子系统研究意义:有助于从整体上研究水量盐量热量的均衡、有助于研究水量水质水温的时间演变
控制含水系统发育的,主要是地质结构(沉积、构造),控制地下水流系统发育的,是自然地理因素(地水文、气候)与地质因素,人为因素的影响不可忽略。
地下水动态:地下水各种要素(水位、水量、化学组分、气体成分、温度、微生物等)随时间的变化
地下水均衡:某一时段、某一范围内地下水水量(盐量、热量等)的收支状况
其关系为:地下水动态是地下水均衡的外在表现,地下水均衡是地下水动态的内在原因
地下水化学作用:
溶滤作用发生与整个流程、局部水流系统以及中间与区域水流系统的起始部分属于氧化作用、中间系统
局部系统的深部属于还原环境、在还原环境中可能发生脱硫酸作用、上升水流处于减压而产生脱硫酸作用、粘性土分布部位容易发生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不同水流系统的汇合处,会发生混合作用
在干旱气候条件下,排泄去发生浓缩作用
地下水动态:地下水各种要素(水位、水量、化学组分、气体成分、温度、微生物等)随时间的变化
地下书均衡:某一时段、某一范围内地下水水量(盐量、热量)的收支状况
孔隙水:赋存与松散沉积无中的地下水
洪积物:大雪或融雪水将山区或高山地的大量碎屑物沿冲沟搬运到山前或山坡的低平地带堆积而成
洪积扇:水的流速顿减,搬运能力急剧降低,洪流携带的物质以山口为中心堆积
洪积扇由扇顶到扇缘的分带特征:地貌:由陡到缓、水动力:由集中到分散、岩性:粗到细、
分选性;由差到好、透水性:由好到差、深度:由深到浅、排泄:有径流到蒸发、
水化学作用:溶滤到浓缩、TDS:由小到大、离子成分:碳酸氢根到氯离子
裂隙水:赋存于裂隙中的地下水
裂隙水分类:成岩裂隙水、风化裂隙水(卸荷)、构造裂隙水
岩溶水:赋存并流动于岩溶化岩层的水
岩溶:是水与可溶岩发生化学作用和机械破坏作用而产生的各种(地质、地貌、水文等)现象的总称
岩溶发育的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可溶岩的透水性、水的侵蚀性、水流对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