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设计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6单元阅读综合实践
阅读综合实践设计说明想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凭借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超越自身局限,体验更广大的世界。
第六单元的课文有小说、童话、神话和寓言,它们体裁多样,但有着共同的特点,即都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形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想象丰富奇特,引人遐思。
在阅读实践课上,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默读,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思想主题等角度分析此单元的某一篇课文,体会故事中神奇美妙的想象,深入思考课文是如何基于现实展开想象,又通过想象来反映现实的。
通过回顾课文、编写课本剧、表演课本剧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习目标1.回顾课文,提升对课文的概括分析能力。
2.以小组为单位改编课本剧,培养团结协作能力,提升写作能力。
3.推举有表演兴趣或特长的同学表演课本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改编课本剧,提升其写作能力。
2.推举有表演兴趣或特长的学生表演课本剧,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教学方法默读法合作探究法实践法资源与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此单元的课文讲述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能引导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待世界。
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此单元的课文,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思想主题等角度进行研读,进一步体会故事中神奇美妙的想象。
五、过程性评价根据学生对课文的改编、对剧本的表演进行有建设性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回顾了《皇帝的新装》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并据此改编和表演了课本剧。
同学们的表演精彩非凡,配合十分默契,让老师眼前一亮。
希望同学们在此次阅读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想象的魅力。
七、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此单元课文《寓言四则》中的一则改编为课本剧。
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题放飞思维的双翼——联想和想象课标分析《新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关于“写作”要“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联想和想象不管看起来多么夸张荒诞,乃至天马行空,都是具有现实基础,包含特定的内涵的。
想象性文本的内涵是多层次的,可以是某个概念、某种感情,也可以是审美体验。
因此,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积极深入文本,获得更深的体会,从而提高欣赏和写作能力。
一要运用发散思维,不拘泥于眼前的实景和惯常的表达手段,大胆想,放笔写;二要注意联想和想象的合理性与适切性,要从现实出发,最后又回到现实。
教材分析《发挥联想和想象》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写作训练,对于写作进行系统的训练是中学语文部编版教材的一大亮点。
本次写作训练是在“说真话抒真情、文从字顺、突出中心、条理清楚”的基础上对作文的进一步提升,地位至关重要,学会发挥联想和想象,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使文章更生动丰富学情分析处在春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但是对于写作存有畏难情绪,对于联想和想象这两种写作手法缺乏实际运用。
不过,学生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已经对联想、想象及其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开展了相关的写作实践,为本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课型新授课活动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联想和想象两种思维方式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1.了解联想和想象两种思维方式的特点。
2.学习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教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启发式,谈话交流法教材分析作文是一项复杂的思维活动,思维活动的灵活性与否,主要取决于能否掌握并恰当运用联想与想象。
本次写作训练主要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文章更加生动丰富。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活动一:穿云望月——开启思维之窗1.由“嫦娥奔月”传说视频引入。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朗读、背诵这四首词。
2.把握诗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的意境;提高分析鉴赏诗词的能力。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词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这四首诗。
2.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代表作有《陋室铭》《金陵五题》《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有《刘宾客集》存世。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唐代诗人。
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以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现存诗作约九千三百首,数量之多居中国古代诗人之冠。
他的诗篇多反映当时的政治得失、社会风气、民间疾苦。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严谨。
代表作有《游山西村》《书愤》《示儿》等。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传世。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谭嗣同30岁前,因随父赴任而到处迁徙,也因此而游历天下,任侠交友,砺磨出卓尔不群的嶙嶙奇气。
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知识梳理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知识梳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感受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美,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本单元共包含3篇文章,《白杨礼赞》、《草原》、《最后一课》,文章内容丰富,风格各异,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自然景观有一定的认识和感受。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还不够全面,需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不同文风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文风特点,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情感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写作训练: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准备《白杨礼赞》、《草原》、《最后一课》的课文文本。
2.多媒体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3.讨论话题: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分享对自然景观的认识和感受,从而引出本单元的主题“人与自然”。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呈现《白杨礼赞》、《草原》、《最后一课》的课文文本,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思辨,了解栏目设置的总体要求;2、通过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确定专栏的主要内容,感知名著的魅力。
3、能理解一本完整的刊物需要包含的各个板块要素,合作设计一份详细的班刊策划书,做好创建班刊的前期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学习了文化部落的综合性学习,万向初中710班的同学筹划创设自己的班刊,遇到了一些困难,希望同学们帮忙解决。
二、牛刀初试,设计刊名1、通过课件展示班刊编辑部收到的刊名投稿,请同学读一读,想一想,选择其中最喜欢的刊名,并说明理由。
迎曦励行逐梦少年足迹我们青葵朝露野雏菊(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2、通过分析探究刊名的共性,总结出刊名取名时应注意的要求。
参考:简洁明了,朗朗上口;具有文学性(有诗意);内涵丰富(有象征意味);积极向上,符合中学生形象;创新创意等3、教师小结,明确并展示刊名评价标准表,可视情况自评、互评。
三、眼观六路,设置栏目1、出示适合设置在班刊中的栏目名称,2、给出“时事热评”和“幽你一默”两个栏目的取舍问题,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引导学生对栏目设置标准加以思考。
出示具体内容(PPT显示)3、教师小结:一份好的刊物,既要有广度,又有深度;既有可读性,又兼顾趣味性。
4、出示栏目设置评价表四、合作探讨,优化内容1、设置情境,在规定情境中,深入探讨“名著推介”栏目。
2、关于《朝花夕拾》中的“成长”小组自选任务,合作探究,并以思维导图呈现探究成果,并由一位同学分享展示。
A、鲁迅的童年趣事B、纷呈的人物形象C、穿越时空的对话学生小组合作,教师逐一引导。
学生展示成果,教师点评3、教师小结五、完善细节,班刊初成1、班刊初具雏形,但仍需完善各个细节,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刊物阅读体验中去思考。
参考:封面卷首语目录编委成员插图呈现方式多样化(纸质、电子)宣传途径六、课堂总结,班刊创建的意义不仅是文学上的提升,更是一次学科的实践检验。
我们在实践中成长,在成长中实践。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3.以4人为一组,每人解说一首,诵读一首。
参考示例: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这首诗由“卧”到“思”,由“思”到“听”,由“听”到“梦”,结尾的诗句是一幅杀敌报国、悲壮感人的图画。“僵卧孤村”,失意之愁,经历之悲,病体之痛,家国之忧,在诗人心中蔓延,这里要读得沉痛、低缓。但诗人“不自哀”,不以个人处境为怀,却以收复失地为念,他并没有沉浸在悲愁中消沉,所以,语调要立即扬起。他日思夜想的还是为国戍边,抗击金兵。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凝聚在“思”上,“思”要重读。随着感情的发展,诗人一梦而使“僵卧”变成了驰骋,“孤村”变成了战场。“梦”是“志”的幻现,这说明诗人对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渴望已达到了梦驰神往的程度。在诵读时,“梦”要读得语重而情深。整首诗燃烧着杀敌戍边、收复失地、为国尽忠的爱国深情,要通过诵读传达出来。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
4.学生反复练习诵读。
诵读练习建议:(1)节奏要读得分明;(2)古人常常击节而歌,可以让学生用指关节轻击课桌来配合诵读节奏;(3)韵脚要读出延长音;(4)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下面,我来诵读这首诗。
4.教师组织点评各组“解说+诵读”的效果。
四、“情境诵读”活动
1.在反复诵读、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时要注意掌握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穿井得一人》教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谣言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辩论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们体验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辨别真伪。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辩论活动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此外,在本次教学中,我对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还有待提高。在讲解重点时,我应该更加细致地分析古文表达手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于难点部分,我需要寻找更多贴近生活的例子,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对讨论主题不感兴趣或是不擅长团队合作。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下次教学中尝试调整讨论主题,使之更贴近学生生活,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穿井得一人》的基本概念。这篇文章通过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揭示了谣言的危害,强调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的具体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谣言如何产生、传播以及如何辨别真伪。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故事寓意和古文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寓意、谣言的危害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辨别真伪。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穿井得一人》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对古文表达方式和故事寓意的把握。在授课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背景,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
3.背诵诗歌。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明确目标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
七言绝句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
自唐代以来,名篇佳句很多,咏史、怀古、议政事、抒抱负、诉幽怨、说友情……题材多样,精彩纷呈,七言绝句在诗歌各种体式中是最受欢迎的样式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四首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本环节用从简短介绍七言绝句导入,让学生大略知晓七言绝句的历史及特点,快速明确学习内容的大体定位及方式。
二、读四首诗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吟诵诗歌,是解读诗歌的途径,也是理解诗歌的前提。
看看谁能将这四首诗吟诵出诗的味道来!1.读准字音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这四首诗歌,没有把握读准的字音要圈画出来。
(生自由读诗后交流生字)课件出示:寂寥.(liáo)春朝.(zhāo)碧霄.(xiāo)戍.(shù)夜阑.(lán)潼.关(tónɡ)2.读出节奏(1)自由朗读,体会节奏。
(2)根据指导,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七言绝句节奏: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一夜征人/尽望乡”。
也可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如“唯见/长江/天际/流”;或“二二一二”,如“闻道/龙标/过/五溪”等。
(3)听读,明确节奏。
听名家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出朗读节奏,并尝试朗读。
(4)齐读,体会节奏。
3.学习吟诵古人吟诵是先有曲调的,虽有曲调,但不同于唱歌,因为吟诵的曲调是不固定的。
也就是说,同一首诗可以用不同的曲调来吟诵。
我们应先吟准字音,吐字清晰,做到所谓的“字正”,再通过拖音,使声腔饱满,做到所谓的“腔圆”,字正腔圆是对吟诵的基本要求,以此来感受诗歌的韵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二)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课外古诗词”,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本课的内容包括五首古诗词,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朱熹的《观书有感》和苏轼的《题西林壁》。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求知欲强。
在这个阶段,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既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与古代文化的距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字词、句式和意义,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哲理,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人生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字词、句式和意义,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难点:理解诗词的意象、意境和哲理,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
2.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句,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象和哲理。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探讨诗词的含义。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词的原文、译文、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教材,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
教学总结与反思
一、特色与创新之处
1.板书设计美观,知识点体现到位;
2.在教学设计中,用心选择素材,打破陈规,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求情况给予学生学习资源,比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教授过程中,写作背景放在了恰当的位置(“不自哀”);教学方法多样,且有针对性;
3.设计以“雨”串起两首诗,别出心裁;课堂线索明朗,第一首诗歌由教师带领分析,教给学生鉴赏方法;第二首诗歌用于学生练习,效果较好;课堂收束设计的造句总结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环节很有新意,学生也很参与热情。
4.诵读次数很多,运用个读、齐读、轮读多种读书方式,真正落实古诗词的诵读要求。
二、不足与改进之处
1.学生在正课的学习过程中发言不够多,没能调动起大部分人回答问题的热情;
2.没能完全展现教学设计的亮点。在第二首诗歌的教学过程中,与教学设计有出入,教师呈现结果过快,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学生自主解读的过程太少;
3.布置作业
①背诵两首诗。②找一找其他借“雨”传“情”的诗句,并背诵三句。
1.用对应的诗歌情感完成续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回顾诗歌内容,再次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总结借景抒情诗的一般鉴赏方法。
1.
巴山夜雨,感李商隐
风雨大作,悟陆游
赏雨,品雨中情
我懂了,
3.作业:①背诵两首诗。②找一找其他借“雨”传“情”的诗句,并背诵三句。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学生代表读→齐读)
1.(1)给生字注音,划节奏,自由朗诵、
(2)分析“雨”的特点及诗人情感(理解诗意、得出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3)了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学生代表读→齐读
讲练结合,比较阅读,将上一首诗学到的鉴赏方法迁移到本首诗歌中来,在用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掌握鉴赏方法。
第六单元组文阅读《夜莺》《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9课组文阅读——《想象乐园》《夜莺》《小溪流的歌》组文阅读课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标有关要求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学情分析通过教读引领课《皇帝的新装》的学习,学生对本单元童话类文体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学习快速阅读、理解童话主题等能力需要继续提高,所以本节课在继续训练快速阅读、概括内容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的能力。
3.教材分析《夜莺》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创作的唯一一篇以中国为背景的童话。
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国的故事:夜莺美妙的歌声打动了皇帝,因此成为皇帝的宠儿。
但不久,一只能发出曼妙乐声且珠光宝气的人造夜莺获得了更多赞美,于是真夜莺飞回青翠的树林中去了。
然而,当皇帝面临死神的威胁时,人造夜莺却唱不出一个音符,还是真夜莺用婉转的歌声帮他驱走了死神。
作者将真假夜莺放在一起,比较的意味相当明显。
真夜莺唯一的期望就是让它回到大自然中去,为一切需要它的人歌唱。
而人造夜莺呢,它似乎缺少了一种什么东西。
《小溪流的歌》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一篇表达新主题的童话。
作者严文井以丰富的想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乐观的、坚持前进永不停步的小溪流的形象,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勇于克服前进中的困难,才能不断壮大,最终走向成熟。
体现了在前进中不断成长的主题。
【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快速阅读,在规定时间内抓住关键信息,理清故事情节。
2.借助旁批,理解夜莺、小溪流的形象,读懂故事的含义,受到思想启迪。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活动设计】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座梦幻城堡。
只有保持着一颗童心的人,才能进到这座城堡中。
”当代著名作家杨红樱这样诠释童话。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西游记》优质教学教案
名著导读《西游记》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2.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3.认识《西游记》的现实意义。
一、导入新课请大家倾听一首歌曲(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
在四大古典名著当中,《西游记》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它被拍成了电视剧,制成了卡通片,绘成了连环画,可谓是妇孺皆知,但“看”代替不了阅读。
这节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书中的神魔世界,去感悟,去欣赏。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走近作品1.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补充。
2.介绍《西游记》,整体感知。
3.请同学们用“我认为……情节好。
因为……比如……”简述你喜欢的故事情节。
示例:我认为第四、五、六、七回很好。
这可以概括为“大闹天宫”。
因为它很曲折,比如:先封他为弼马温,他听说是“没有品从”下界了,自称“齐天大圣”,招安后让他看管蟠桃园,结果他乱了蟠桃会,反了天宫。
我认为这段好,因为它最能反映孙悟空的反抗精神,是孙悟空叛逆性格的集中体现。
目标导学二:联系作品,探讨人物形象1.请学生上台讲有关孙悟空的小故事。
(任选一个)①大闹天宫②三借芭蕉扇③智擒红孩儿④赌胜车迟国⑤三打白骨精⑥真假美猴王2.组织学生结合小说分析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悟净的形象。
明确:孙悟空:在“大闹天宫”中,孙悟空身上表现出一种追求自由、勇于反抗、敢作敢为的战斗精神;在“西天取经”中,孙悟空身上又表现出一种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积极进取、永不妥协的理想主义精神。
猪八戒:他有许多优点,不怕脏、不怕累,战斗勇敢。
也有许多小毛病,爱占便宜、好吃贪睡、嫉妒心强,喜欢拨弄是非,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
他有时耍点小聪明,结果反而坏了大事。
但他是一个好人,他憨厚纯朴,没有害人之心,并且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唐僧:目标坚定、信念执着,慈悲忠善。
有时糊涂,人妖不分。
沙僧:任劳任怨,忠心不二,心地善良,敦厚朴实,老实忠诚,默默无闻。
但同时又过于老实,缺乏主见。
第六单元名著导读 《西游记》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名著导读《西游记》:跳读学情分析《西游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
小说围绕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的主线,写了许多降妖除魔的故事。
全书故事引人入胜,前七回讲孙悟空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唐僧,交代西天取经这一中心事件的由来;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是小说故事的主体,将述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战胜无数妖怪,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
全书表现了师徒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以及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讽刺,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来说,这部小说更像一个励志故事,告诉我们:人生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韧劲和斗志战胜一切困难,直至抵达胜利的终点。
《西游记》早已成为学生童年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学生对于《西游记》中的人物故事已是如数家珍,信手拈来。
但大多来源于动画片或电视剧,真正阅读文本,尤其是原著的学生占到的比例不大。
对于原著的阅读,很多也只停留在凭兴趣和爱好,随意看看。
如何做到有理据的跳读还需要系统的指导阅读。
教学目标尝试有理性、有依据地跳读,准确把握整本书的情节内容,节约阅读时间,提高阅读效率。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1.体验整本书跳读策略:非重点情节跳读,同类情节读代表,代表情节读特色。
2.《西游记》取经故事圆形结构图和分类思维导图的总结归纳及运用。
学习难点:代表情节里舍雷同取特色的策略运用。
教学方法整本书跳读方法:非重点情节跳读同类情节读代表代表情节读特色三稿板书设计《西游记》跳读指导了解故事梗概,非重点情节跳读了解结构规律,同类情节读代表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交流跳读经验和困惑师:在《西游记》导读课上,我们接触了跳读法(屏显:跳读法要点归纳概念)。
现在大家已经通读过《西游记》全文,在用跳读法通读整本书的过程中,你觉得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然后还有哪些疑惑?生:(预设)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阅读,不感兴趣的跳过;看章回目录跳读,了解故事梗概;跳过那些古诗词或晦涩的语言文字。
第六单元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教学目标】1.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了解联想和想象的特点,深入体会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
2.进行联想和想象片段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鼓励学生在写作中主动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表达更生动。
一、激趣导入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
(大屏,展示此句)老师想问大家想象力有哪些思维方式?其特征是什么?写作中具有想象力又有什么作用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交流想象力的迷人的世界,梦幻的殿堂——《发挥联想和想象》。
(出示课题)二、什么是联想?联想是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心理活动。
它既指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相关的另一事物,也指由想起的一事物又想起有关的其他事物。
例:东晋著名的政治家谢安有一次和他的家人一起吃午饭,窗外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这么大的雪是少见的,孩子们都瞪着眼睛向外看着。
谢安乘机问道:“白雪纷飞何所似?”他的侄子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
”他的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三、什么是想象?想象则是在头脑中创造出未曾有过的新形象。
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没有经历过的,甚至是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形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达尔文说:想象是人类最高禀赋之一。
四、联想与想象的区别与联系联想是“实”的,由此物到彼物,想到的是客观实际。
想象是“虚”的,是由人脑主观创造出来的。
但是二者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写作中一般要综合运用。
五、经典回放在我们的文学领域中,许多经典的作品就运用了多种联想的方式,从而使作品散发出独特的韵味。
不妨来回顾学过的课文,感悟联想的运用。
1.下面的例子,分别用了哪些联想的方法?(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相似联想)(2)冰心的《荷叶·母亲》中由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想到母亲为自己遮风挡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诗词写作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对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理解不透,难以将其应用到实际的诗词分析中。
-文化内涵的挖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有限,需要通过具体的诗词实例来感受和领悟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举例解释: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挺高的。通过导入环节的问题,他们能够迅速地被吸引到课堂上来,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在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时,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掌握得不是很好,这可能是我们接下来需要重点练习的地方。
课堂上,我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写作特点,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朗读练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我也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可能会偏离主题,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明确讨论的方向和目标。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通过课外古诗词的诵读与实践,使学生能够:
1.提高古诗词朗读技巧,把握诗词节奏与韵律,增强语感;
2.感知古诗词的意境美,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3.运用课本中学到的古诗词知识,分析诗词的写作特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包括它的韵律、节奏和意境。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精炼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传承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李白的《将进酒》为例,分析其豪放的情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感受古诗词在情感表达上的魅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辞手法和写作特点,我会通过对比和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新增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套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分析】本文选自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这一单元课文都是通过虚构的人和故事,曲折地反映现实。
其单元学习目标为练习快速阅读,通过抓关键词语带动整体阅读;培养联想、想象的能力,从课文中抽绎归纳联想的方法,明确联想也是以知识、生活的积累为基础的奇思妙想。
【学情分析】《小圣施威降大圣》是一篇新课文,又是《西游记》中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初一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是浓厚的。
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已经对这一故事有了很多了解,但也特别容易因为熟悉情节,而沉溺于动画、电视剧等影像记忆中,不愿意走进文本。
【学习目标】1.通过默读、比较情节,感受文本的“ 奇情”;2.通过学习描写,品析词句,体会人物的“ 人情”。
3.结合背景,领略作者的“ 谐情”。
【教学设想】基于课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的调整及依据。
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我考虑将本文的文学性与趣味性联系在一起,既激发学生的探究趣味,又可以使他们在探究中感受文字的魅力。
【教学准备】:1. 预习生字词,完成自学检测字词内容。
2. 预习题:根据表格归纳孙悟空及二郎神的变化过程。
3.阅读下发材料:①《降魔变文》故事片段译文;②《瞎眼僧人的故事》片段(见后)【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出示图片《降魔变文》“狮子吞牛图”,由图猜故事提示:图片内容讲述的是下发材料中的哪一个故事片段?(设计意图:故事激趣,为下文学习做铺垫。
)二、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学习目标(设计意图:带着目标学习,便于学生实现自己意义的建构。
)三、比较故事,分析斗法——感受“奇情”。
1.默读课文,用“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说一段话概括文章内容(至少用到三个词)提示:默读,在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视的的基础上,抓关键词,快速阅读。
2.用一句概括故事内容思考:题目就可追问:施威指什么?3.用一个词来概括故事内容思考:“变”、“斗”、“追”等追问:哪一个更好?思考:“变”是“斗”的形式。
第六单元名著导读《西游记》教学案例--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西游记》导读教案设计【教学分析】学生分析:初一学生对《西游记》应该非常熟悉。
可是他们大多只是对人物基本了解,对故事情节大体熟悉,而对《西游记》的思想内涵等认识不够深刻、全面,因此必须引导他们学会阅读和欣赏,提高其文学修养。
教学创意:本教学设计以重要人物的解读和片段的赏析带动学生对整部小说的阅读;通过问题的设计,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借助叙事学中的叙事视角、叙事声音、叙事人称等方面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的趣味。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西游记》这部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解读主要人物;通过人物的解读、片段的学习,掌握小说阅读赏析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西游记》及其他文学名著的兴趣,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力。
【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了解《西游记》这部名著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通过人物的解读和片段的学习,掌握小说阅读赏析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准备】教师方面:重读《西游记》,收集评论《西游记》人物形象的资料,以便启发学生有效地阅读和欣赏;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方面: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关于作者吴承恩及《西游记》的相关资料。
导读设计:一、整体感知,全面了解1.介绍你了解的关于作者吴承恩及《西游记》的相关资料。
2.作家补充介绍。
吴承恩出身在一个小商人家庭。
“性敏多慧,博览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观)之风。
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淮安府志·人物志》)。
但在科举考试中却屡试不中,直到45岁才得了一个岁贡生(地方官学选送国子监学习的生员)。
60多岁时,因家贫母老,无以赡养,谋了一个浙江长兴县丞。
由于不愿向上司折腰,不久又拂袖而归。
晚年写了《西游记》。
其他诗文著作很多,死后大多散失了。
后来,他的亲戚邱正纲收集他遗存的诗文,编成《射阳先生存稿》4卷。
3.成书情况补充介绍。
《西游记》故事起源于唐代僧人玄奘只身赴天竺(即今印度)取佛经这一真实事件。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精品教案_15
七、作业布置
1、 课外搜集并阅读陆游其余的记梦言志抒情诗。 2、 小组间将收集的陆游记梦言志诗分享,并交流归纳陆游除了在诗中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外,
还在梦中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3、 搜集与陆游同时代的爱国诗人如辛弃疾的词作,对比感受该时代诗人的爱国豪情。 八、板书设计
僵卧、孤村
不自哀
(年老体衰,处境悲凉)
1、学生提前诵读本诗,并查阅陆游相关生平经历。 2、搜集自己喜欢的陆游诗歌,进行熟练诵读,小组内交流,初步感受陆游本人及诗歌的魅力。
六、 教学过程
(一)询梦·寻梦导入 同学们,你们晚上睡觉做梦吗?我们常常有这样一句话:“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往往在 梦境中,是人们心之所向。现实生活无法满足的内心意愿,借梦境,往往可以小小窃喜一番。 我国的历代文人墨客,非常喜欢记梦言志抒情。比如:“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这 是李煜哀叹奢华的帝王生活不再的追忆之梦;“夜来幽梦忽还乡… …唯有泪千行”,这是苏轼 思念亡妻而无限哀怨的感伤之梦。同学们,调动你们的记忆,是否能够也像老师这样举出一例?
梦中挥戈,到底意难平——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者
班级
课时
1 课时
一、教材简析和学情分析
教材简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部分的其中一首。该诗
是南宋诗人陆游的名作,写这首诗时,他已经年近七旬。在本诗中,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其 最动人的部分。学习陆游诗中国家至上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于现今的中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 价值观而言大有益处。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将受到陆游高尚品格的震憾,并从中学习古代爱国 志士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得到精神与心灵的陶冶。 学情分析:
三、教学重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设计19皇帝的新装1.学习快速阅读初步了解主要内容的方法。
2.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3.把握文章所揭示的主题,培养敢说真话的好品质。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近几年反映宫廷生活的电视剧很多,大家一定从电视上看到过许多皇帝,那么他们都穿什么样的衣服呢?皇帝的服装又给你什么感觉呢?(威严、高贵)可是竟然有这样一位皇帝,他不穿衣服,赤身裸体在大街上游行。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话《皇帝的新装》。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概括情节听课文录音,注意边听边想象,在脑海里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中心人物?明确:人物:皇帝、骗子、老大臣、官员、侍从、百姓、小孩;中心人物:皇帝。
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几个情节?明确:以“新装”为线索,依次写了: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揭新装。
3.接龙复述课文:提示:(1)皇帝有何嗜好?课文怎么写皇帝爱新装的?(2)两个骗子怎样设的圈套?(3)皇帝先后派了诚实的老大臣和官员去看织布,面对新装,老大臣有何心理活动?他回去是如何对皇帝汇报的?官员有何心理活动?他又是如何汇报的?(4)皇帝面对新装,想了什么?说了什么?(5)为新装举行的大典上,老百姓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想的?如何说的?(6)最后谁说出了真话?(7)结果如何?目标导学二:理解内容,探究主旨分角色朗读,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旁白一人,皇上一人,老大臣一人,官员一人,小孩一人,其余所有角色一人)仔细思考下列问题:1.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语句是哪一句?为什么骗术能步步行通?明确:(1)“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2)骗子说那件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昏庸无能却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而阿谀奉承的心理,因而骗术能步步行通。
2.后来,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话,紧接着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而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
作者这样写,你是怎样理解的?明确:“小孩子”寄托着作者对于改变现实、戳穿虚伪的理想,老百姓们在小孩子的带动下有了说真话的勇气,而统治者们却仍然装模作样,两相对比,显得后者更加可笑、腐朽。
3.这场骗局为什么是由一个小孩子来说出真相?明确: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讲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真相,使得“新装”顿时失去神奇的作用。
说明了小孩子既天真又大胆、率真的性格,从一个侧面反衬了成年人的自私和虚伪。
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4.这篇童话讽刺了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明确: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笞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
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所畏惧,敢于说真话。
三、板书设计皇帝的新装爱新装(引子)织新装(开端)看新装(发展)穿新装(高潮)揭新装(结局)以“新装”为主线第2课时一、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人物赏析1.请用下面一句话说明文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皇帝。
我认为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皇帝,因为________________。
示例①:一个愚蠢的皇帝,因为那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根本没织衣服,也没给皇帝穿衣服,只是做做样子而已。
而皇帝为了炫耀自己,还穿着这件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隆重的游行大典。
这一切,作为常人都能分辨出来,他却上当受骗,所以我认为他是个愚蠢的皇帝。
示例②: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因为他整天想的是穿新衣,从来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样统治国家,国家必将走向灭亡。
示例③:一个昏庸的皇帝,他身为皇帝,不去管理国家大事,不去关心臣民百姓,而是整天待在更衣室里,可见他是个昏君。
他听信骗子的谎话,他还听信大臣们的话,赤身裸体去游行,都说明他一点儿头脑都没有,所以我认为他是个十分昏庸的皇帝。
结论:本文塑造了一个昏庸无能、愚蠢之极、爱慕虚荣、自欺欺人的皇帝。
2.说说大臣、骗子、百姓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大臣——虚伪、愚昧、阿谀奉承。
骗子——狡猾、善钻空子、行骗有术。
百姓——胆小怕事、人云亦云。
孩子——天真无邪、敢说真话。
3.你如何评价这两个骗子?明确:①两个骗子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为生的一个群体,是一种社会病态,所以作者把骗局当作一面镜子,当作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社会的病态。
②骗子不值得肯定,纯粹是为了捞取个人钱财。
目标导学二:语言品析安徒生童话中的语言如山中一股涓涓细流,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心灵,下面一起去仔细品味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许多年以前,有一位皇帝,他非常喜欢好看的新衣服。
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
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明确:用“不惜”“所有”“都”“既不”“也不”“除非”等词语把皇帝爱穿着的癖好夸张到极点。
突出他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和爱慕虚荣。
2.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 明确: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既说明皇帝喜欢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也写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穷奢极欲,又为后文骗子行骗做了铺垫。
3.“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
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所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
”“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 明确:作者运用了心理描写,皇帝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不同,一句“骇人听闻”,一句“最可怕的事情”,两个“难道”的反问,都是皇帝心里所想,这里突出了皇帝极端恐惧的心理。
他虽然什么也没看见,嘴上却极力赞美,而且还用了“极”“十二分”等程度非常深的修饰语。
这表现了皇帝的虚伪和荒唐、昏庸。
4.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明确:一“转”一“扭”写出了皇上做作的丑态,也表现了皇帝的自欺欺人。
5.“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贵重的衣服!”明确:四个“多么”写出了众人的虚伪。
目标导学三:写法探究1.老大臣、官员和皇帝都去看布料,场面相同,但写法各不相同,不同在哪里? 明确:描写上:写老大臣一再写眼睛睁得怎样大,写其心理多用悲叹的语气,语言突出衰朽的特点;写官员心理活动运用不肯定的语气,突出其狡猾;写皇帝心理用了反问,既写其恐惧,又突出其虚伪。
2.文中提到老大臣、官员以及后面提到皇帝的随员时,用了以下褒义词,“诚实”“有理智”“称职”“善良”“高贵”,特别是多次提到“诚实”,用意是什么?真的是在赞扬吗?明确:讽刺。
他们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而欺骗皇帝——不诚实、不称职;他们为虎作伥——不善良;他们在皇帝面前奴颜婢膝——不高贵;他们的理智就是用来保全自己利益,又是多么自私。
3.你也用夸张的手法,想象一下“皇帝回宫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替安徒生续写一篇《皇帝的新装》吧!皇帝游行回来,知道人们在议论他什么衣服也没穿,所以他非常生气,便派人把“御聘织师”叫来,过了一会儿,“御聘织师”来了,皇上问他们:“百姓们议论的事,你们怎么解释?”织师们说:“皇帝,因为你的百姓都很愚蠢,所以他们看不见这衣服,而您聪明绝顶,所以您能看见。
为了证明我们的清白,我们要再做一件衣服,凡是有野心的人才能看见这件衣服。
”皇帝非常高兴,让他们快点做。
一个月以后,另一次游行大典开始了,皇帝穿着这件衣服在大街上游行,大臣和百姓们都装出吃惊的样子说:“皇帝怎么不穿衣服?”大家都知道只要有人说这件华丽的衣服多么漂亮,那么皇帝肯定把他当叛国者斩死。
皇帝回到宫中,收到了一封信:爱漂亮的皇帝,也许您正在更衣间,我只是想打扰您几分钟。
您嘛,好比一艘大船,而我们平民百姓则是海水,我们既可以把您托得高高在上,可是我们也能淹没您,希望您能当个好皇帝,让我们永远托着您。
一个天真的孩子。
皇帝读完非常感动,开始专心治理国家,并放逐了织师。
从此人们在提起皇帝总说:皇帝不在更衣间,在书房。
二、板书设计皇帝的新装人物形象皇帝:愚蠢、昏庸、虚伪、无能大臣、百姓:虚伪、自私、阿谀奉承小孩:诚实、天真、无畏可取之处分角色朗读课文,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朗读能力。
续写环节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学生们给出了许多想象丰富的答案。
不足之处学生大多对童话有趣的故事情节感兴趣,而忽视了对文本语言的分析,对其讽刺性理解不够。
20天上的街市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语言的音韵美。
2.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思。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晴朗的夜空,往往群星璀璨,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冥想,我们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和星星一起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星空图片(教师出示图片)……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
同学们,面对星空,你想到了哪些美丽的传说呢?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朗读录音,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重音。
明确: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2.分组有感情地朗读,同时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诗里的画面,仔细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目标导学二:体会联想与想象1.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象的?明确: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至四节是写想象的。
2.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象的内容。
明确:诗人想象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3.课文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明确: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
4.改写神话这种想象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想象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执着的追求。
5.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象天上的生活?为什么?明确:不能;由街灯联想到明星,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向往和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象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