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靖中国改革面临的六大挑战与选择

合集下载

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政策建议

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政策建议

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政策建议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如何应对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

同时,中国还面临着结构性调整和金融风险等多种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首先,应该继续推动经济结构调整,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

其次,政府应该加强金融监管,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

此外,政府还应该进一步推动财政和税收改革,以提高财政收入和支出效率。

除了政府的政策措施外,企业和个人也应该积极适应变化,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企业可以通过创新和转型升级来提高竞争力,同时也需要关注环保和社会责任等方面。

而个人则应该注重自我提升和技能培训,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总之,中国经济面临着许多挑战,但也有许多潜力和机遇。

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应该采取积极的行动,共同应对挑战,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1 -。

中国政治改革的阻力分析

中国政治改革的阻力分析

中国政治改革的阻力分析(1)“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这些权钱变相纠缠而成的利益集团在政治上主要表现在其拥有一些超国民待遇的特权,责任与权力不对称,有权者未能承担应有的责任。

故不愿自己的权利及利益受损。

如在房价问题、税收政策、土地政策等方面所有这些宏观政策的背后都有既得利益集团的身影,任何政策的变化都会影响相关利益集团的权力与利益。

路径依赖性阻力:长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模式作为新时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对其起着很强的束缚作用;过去都是这么过分集中权力的,于是现在就继续照着做。

(2)理论阻力:在中国现阶段的政治理论研究当中,理论的研究还不充分,这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所面临的理论困境。

中国到目前为止有政治革命的理论、有政治保守的理论,从来没有政治改革的理论这样一种理论、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名正言顺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3)社会阻力:突出表现在大众的公民观念状态1978年发展市场经济以来,中国忽视了政治体制改革,也忽视了全面思想体系建设。

公民们有强烈的政府依赖,公民们不认为政治体制改革是跟自己有关的,总是期待最高领导人替自己包办一切。

这样一种依赖,使政治体制改革所能仰仗的三种力量——政党-国家力量、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变成了一种力量,就是政党-国家力量(4)目标阻力: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始终设定的就不是一个政治目标,而是“审美目标”。

如,各代领导人提出的目标都是“尽善尽美”,试图将各种相互冲突的政治关系美妙地结合起来——这是审美表达,不是政治表达——因为政治表达是不平衡的,边际关系是绝对不平衡的。

这样一种“审美”主导,导致我们对不平衡的政治体制有着一种平衡的审美要求。

(5)技术性阻力:其一:国家越大,民主化越难:一个国家越大对专制的要求就越高。

因为它必须依靠权威的、绝对的力量来动员资源,豢养军队、官僚,以维护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再加上,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主化的程度是影响国家统一与稳定的关键。

当前改革需要攻克七个难关

当前改革需要攻克七个难关

当前改革需要攻克七个难关一是积累的问题过多过重,而且悖论很多,矛盾重重。

积累的问题不仅包括一些改革前的旧体制、旧机制,特别是苏联模式的政治体制,而且还包括改革后在权力与市场的结合中形成的各种体制性的严重偏差,如收入差距过大、腐败现象严重、特殊利益集团形成、权贵资本主义,以及旧政体弊端严重恶化等等大问题。

二是特殊利益集团成为深化改革的首要障碍。

特殊利益集团既不想回到改革开放前,也不想继续前进,只想固守现状。

他们认为现状最符合他们的利益,最能实现他们的利益最大化,而且近年来已从“自在”变为“自为”,越来越自觉地防范、阻挠、反对深化改革。

他们是一股很大的力量,实际是当前深化改革的最大阻力。

三是观念障碍依然存在,最突出的依然是意识形态障碍。

这种障碍主要是妨碍改革大目标的形成和确立,所以是需要继续解决的大问题。

这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是如此,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也是如此。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虽然早已在原则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含义并不清晰。

“社会主义”究竟是主要指公有制,还是主要指共同富裕?这有很大的区别。

如果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终极目标和核心目标,认为共同富裕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公有制就降为手段,手段要服从于目的。

按此思路,公有制少一点多一点只是手段问题,不是制度问题,思想也就可以大解放。

反之,如果以保持较高的公有制比重为核心目标,认为公有制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共同富裕就会被降为次要的、附带的目标。

这样,在公有制与共同富裕发生矛盾时,就会力保公有制,牺牲共同富裕。

这就是新形势下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这表明,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没有讲透,还需要进一步讲清楚。

这是一个重大的意识形态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

更根本的问题是:究竟什么是共同富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实现、以至于是否应当实现作为结果平等的共同富裕?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能否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消灭阶级?能否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平等、普遍自由等等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目标?即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能否最终建成社会主义?一句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究竟是不是可行的,以至于是不是必要的?“左”派说市场经济必然导致两极分化,搞社会主义就得消灭市场经济。

新时代下,中国经济的六大挑战

新时代下,中国经济的六大挑战

新时代下,中国经济的六大挑战今天跟大家交流这个话题大家可能比较关注,就是新时代的中国经济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挑战,需要怎样的新思维,这是我们十九大刚刚胜利闭幕之后大家特别关心的一个重大话题。

1中国经济新时代三大特点中国已经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我总结了三个比较有意思的新特点。

特点一:储蓄高,实体经济规模超大1)产品量巨大咱们看一张图,这张图不是清华校园,那怎么一夜之间搞得遍地都是共享单车呢?共享单车的背后是什么?当然你可以说有智能手机、互联网、微信、支付宝,这些是肯定的,但是还有一件事你们想过没有,这么多共享单车几乎是一夜之间蹦出来了,它反映的是咱们中国人至少生产自行车的能力是很强的,甚至于过剩的。

事实上咱们国家生产自行车的生产量在全球至少占一半,而且生产能力还用不完,所以中国经济的第一大特点我总结为超大规模的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的规模非常之大,下面这张图是中国、美国、日本这三个经济体刨除服务业、华尔街、金融业、律师服务之外,实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的产量。

上面那个蓝线是咱们中国经济,现在已经是接近6万亿美元了,咱们总体经济规模12万亿,远远比美国高了。

2001年,本世纪初时,美国的实体经济是咱们的3.7倍,日本的实体经济比咱们还高一点。

但现在,咱们实体经济的规模是美国的1.3倍,不是多一点儿,而是比他多了30%,而日本整个经济的规模,自从2010年被中国超过之后,现在只剩下不到中国的一半。

当然我这里强调的是实体经济的规模,所以实体经济,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的产量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点。

2)储蓄高第二,咱们的储蓄非常多。

北宋、明朝、清朝的经济结构、经济规模,发现从北宋到明朝、到清朝,增长速度每年也就是0.3%左右,当时储蓄好的年份是3%,经常是负储蓄,为什么?打仗了,来了灾年了,为了保命把耕牛杀掉吃,那是负储蓄。

所以今天中国经济储蓄非常多,储蓄非常重要,它是经济增长之源。

当代中国深化改革面临的阻力

当代中国深化改革面临的阻力

当代中国深化改革面临的阻力时至今日,由于某些方面改革的滞后和不彻底,有必要通过深化改革和转型来获取中国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的动力和激励,广大人民对加快转型和深化改革有着迫切的需要。

可是,深化改革却面临重重阻力,非常困难,进展十分缓慢。

一是深化改革与前30年改革面临的内部约束不一样。

相比于前期改革,深化改革面临的约束有了较大的改变:(一)社会所面临的压力不一样。

当前深化改革是在我国取得非凡的经济和社会成就之后进行的,要求改革的压力、改革的动力和激励相对前期改革来说都小得多。

(二)权力约束不一样。

权力约束包括决策层之间的权力分配、相关利益集团的制衡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结构。

前期改革时,政府对于改革的理解和推进改革的决心比较一致;并且由于“文革”的动荡,中国还未形成固定的利益集团,因而来自利益集团的阻挠比较小。

然而,在当前的深化改革阶段,上述权力约束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使得改革面临诸多的权力纠葛。

二是深化改革要完成的使命更重要、任务更艰巨。

在前30年改革完成之后,改革的动力和收益都在发生边际上的递减趋势;而改革的边际成本却由于利益的分化、议题的广化和外部条件的恶化在递增。

没有一项是可以轻易就完成的,必须要克难攻坚、付出极大的成本才能完成。

三是深化改革的议题更广泛、争论更多。

政府治理转型、收入分配调整、财税体制改革、垄断企业改革,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研究开发、户籍制度……这些议题都是目前改革所必须面对和必须解决的;而且就其中的每一个议题来说,都充满着争论。

不同的改革方案会涉及不同群体的利益,不同的改革路径会带来不同的后果。

因此,各个群体之间争论不断,既渴望改革,又害怕改革削减了自己的既得利益。

四是深化改革阶段利益分化更严重。

随着改革的推进和深入,中国开始出现利益分化,逐渐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利用各种声音和权力对政府施压,以期寻找最大化其利益的最优方式。

然而,目前的改革不再像第一次改革那样对大多数人都是一种怕累托改进,这一改革就其根本是一种利益格局的调整,会造成现有利益格局的改变,使得一部分人受损,一部分人得益。

中国对外开放正面临六大挑战

中国对外开放正面临六大挑战

中国对外开放正面临六大挑战问题中国经济新闻网2011-06-16 15:14:13在入世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中国正面临着六大挑战:对外开放的条件发生明显转变;对外开放区域重心转移;对外开放产业重心面临调整;步入高本钱时期;多重经济悖论并存;外部冲击加大。

■大势观察■桑百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近十年来,严格履行入世许诺,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从一个多边贸易体制的同意者、学习者转变成参与者和制定者,成为经济全世界化的坚决保护者和推动者。

进出口额2 0 1 0年比入世初的2 0 0 1年增加5倍,成为全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1 0 0 0亿美元,成长为君不虚传的全世界制造中心,并形成了中国以开放促改埜和进展的独特经济模式。

但在入世取得絳煌成绪的同时,中国也正面临着六大挑战。

一、开放条件发生明显转变第一,入世之初,中国处于工业化加速进展时期,而今正步入重化工时期,人均G DP 达到4 0 0 0美元,劳工本钱上升,人口盈利下降,依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张中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和扩大出口规模的开放道阳碰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二,与入世之初相较,贸易摩擦明显增加,不仅与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的贸易摩擦加重,而且与新兴市场和进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也明显增加。

人民币对美元、欧元等主要货币升值压力爬升,出口收益率收窄。

再次,入世之初,中国储蓄和外汇的“双缺口”方才消失,而今出现了储蓄存款余额稳固增加且居高不下、外汇储蓄世界第一的“双多余”,利用外资的大体条件发生捷变。

在“双多余”条件下对外商投资的选择,意味着要重点鼓励宫含多重竞争力载体的跨国公司的投资,这将使内资企业面临技术先进、管理规范、泊理制度完善、拥有丰硕的参加全世界化经验的跨国公司的更激烈竞争。

二、对外开放区域重心转移2 0世纪3 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域重心在珠江三角洲,9 0年代捷移到长江三角洲。

入世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域重心向环渤海地域转移。

中国走向大国经济的六大挑战

中国走向大国经济的六大挑战

中国走向大国经济的六大挑战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中国要实现成为真正的大国经济体,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走向大国经济的六大挑战。

第一大挑战是产能过剩。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过剩产能的问题。

在一些行业,特别是钢铁和煤炭等重工业领域,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政府应制定有效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降低过剩产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第二大挑战是环境污染。

中国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过高,导致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土地退化等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必须采取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第三大挑战是人口老龄化。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老龄化对养老、医疗、劳动力市场等方面都提出了很大挑战。

政府应加大对老年人服务的投入,并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提高生育率,延缓老龄化进程。

第四大挑战是不平等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给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隐患。

政府应加大收入分配改革的力度,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五大挑战是金融风险。

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高杠杆、不良贷款、影子银行等问题。

金融风险可能对经济稳定和金融体系造成严重影响。

政府应加强金融监管,稳步推进金融改革,降低金融风险。

最后一个挑战是创新能力不足。

虽然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创新能力还有很大差距。

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必须加强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推动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和创新驱动转变。

总之,中国走向大国经济面临着多个挑战。

政府应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应对挑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只有通过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中国才能在全球舞台上成为真正的大国经济体。

改革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改革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改革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吴敬琏
【期刊名称】《科技导报》
【年(卷),期】1993()10
【摘要】我们的改革在过去一段时期采取了先体制外,再体制内趋易避难的策略。

经过14年的改革,能够分散地、由下而上地进行的改革,已经做得差不多了。

现在剩下来的主要是决定经济命脉的公共产业部门需要统一进行的重大改革,这些都不是个别地区和个别单位所能各自为政地进行的,而必须由国家最高当局来作决定。

【总页数】3页(P3-5)
【关键词】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公共产业部门
【作者】吴敬琏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0.2
【相关文献】
1.农村改革与发展仍然面临挑战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 [J], 朱慧
2.PMA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J], Tom Pleasant;蓝楠
3.当前煤炭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及改革建议 [J], 黎英玲;
4.农村改革与发展仍然面临挑战 [J], 党国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渐进式改革遭遇五大挑战

中国渐进式改革遭遇五大挑战

中 遭
国 渐 进 式 改 遇 五 大 挑
距 挑 二 寻 设 跃 增 ” 入 体 渐 式 革 然 来 轨制 随 商 。 战 是 租、租活 和“ 量 进 老 制。 进 改 必 带 双 。 着
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双轨制的实施。 相应的寻租和设租活动就没有停止过。在 2 世纪 9 年 0 0
代 , 素 价 格双 轨 制 的设 租 活 动 尤其 表 现 在 土 地 、 动 力领 域 。其 中土 地 最 突 出 , 暴 利 的 要 劳 其 后 果 非 常严 重 。 战 三是 市场 化 的 不足 与 过度 并 存 。 战 四 是体 制 转 型 滞后 于 发 展 转 型 。 挑 挑 城
中 中 党校 研 魏 刚 《 国 政 部 坛》 登 章 我 有些 者 宣 共 央 科 部 德 在 中 党 干 论 刊 文 说, 们 学 在
传、 解读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上的原话, 文



这 一 通 恶习 对于 现象,小 曾 评 “ 防 僵化,在 章 篇 律, 是 个 病、 。 这一 邓 平 批 道: 止 要 现 文 干 一 是 八 ” 刺 说: 年 一些 养 懒 写 章 前 摘语 后 写口 新 股。他讽 地 “ 这些 把 人 成 汉。文 是 边 录,边 号, 中 说点 ”7年8 日邓 平 一 谈 指 “ 毛 东思 不 用 间 事。 1 7 月3 , 小 在 次 话时 出: 泽 想.在引 很 9 讲 多 主 话, 在 挥 根 思想 只 语 集中 来 不 不 这 我 来引 毛 席的 而 发 他的 本 。 把 录 起 并 好,要 样, 向 用少 ” 有 类 象 在 会 喜 “ 语录 、 号 。 此, 6年3 5 邓 。 一 现 是 开 时, 欢 摘 ” 喊口 ”对 1 0 月2 日 小 还 “ 9

中国经济改革所面临的挑战

中国经济改革所面临的挑战

中国经济改革所面临的挑战论文报告中国经济改革所面临的挑战目录:一、变革的传承与发展二、人口结构与就业矛盾三、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四、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五、改革发展风险案例:一、吉林石化事件二、青岛市海霸王事件三、互联网金融创新四、人工智能发展五、中国央行数字货币试点一、变革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彰显了中国的巨大潜力和发展能力,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也逐渐树立了中国的地位。

但是,中国经济发展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挑战,其中不缺乏改革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首先,中国经济改革必须推进传承发展,将改革成果巩固和加强,使发展更加有序和可持续。

中国的改革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需要根据国情和时代特点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完善并统筹推进各项改革。

同时还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并制定新的改革措施,把握机遇推进改革,以实现更加高质量的发展。

二、人口结构与就业矛盾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一直以来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问题。

而目前最为严重的就是人口老龄化问题,这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一方面,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导致劳动力结构失衡,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也给社会保障、医疗保健等公共服务带来了极大压力。

因此,中国经济改革必须适应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要求,提高人口素质和教育水平,扩大劳动参与率,提高整体效率,推进人口结构的调整,以应对老龄化压力下的经济发展。

三、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中国发展已经走到升级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推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俨然成为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突出问题。

我国产业升级要从传统制造业转型为智能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以及航空航天、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中国技术创新则是缩小与先进经济体之间的差距,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创新力。

四、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国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着经济发展的品质和速度。

转型期中国经济改革面临的困难与出路

转型期中国经济改革面临的困难与出路

转型期中国经济改革面临的困难与出路摘要:我国现在正处于转型期,而我们的经济改革又一次陷入了困境。

通货膨胀、比例失调、分配不公、秩序混乱…严重地阻碍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改革为何一再陷入困境,出路究竟在何方?很多有识之士都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论落后,方向欠明。

虽然不能否认各种试验对于经济改革的重大意义,也不应否认十年改革的伟大成就,但盲目的遍地开花式的试验,必然导致秩序上的混乱和经济上的高昂代价。

关键词:经济改革困难出路内部失衡挑战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我们现在往往把转型当作加强社会管理、加强民生工作、民生改善等。

事实上概念是不一样的,转型是一个战略问题,一般的民生工程是一个战术问题。

从社会学的研究上来看,人类社会就是一部社会变迁的进步史,社会变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转型就是社会变迁当中的“惊险一跳”,就是从原有的发展轨道进入到新的发展轨道。

我们这个社会是由13亿人口组成的,其中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文化和教育的差距,是不容否认的客观存在,平稳地实现转型,从这个轨道转到那个轨道,将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带来全新的变化。

近100年来,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有三次。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第二次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

30年来,我们国家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实质上就是一个社会转型的过程。

社会转型要考虑三大因素,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提出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特别是政治因素,即政治组织、政治人物的核心作用。

尽管这是一个英国的社会学家提出的,但也可以成为转型中的中国的一种参考。

一、从国际国内看,经济转型的环境有了几个值得重视的变化从国内看,经济转型的环境有两个值得重视的变化。

第一是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正在或将要发生新的变化,主要是指成本上升和要素组合变动。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劳动力、土地、矿产资源等一些经济增长的基础要素的成本都在上升,传统行业及其增长方式的利润空间已经非常小了。

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变革

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变革

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变革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变化。

经济上的崛起和增长为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同时,也伴随着民主化的呼声和期待。

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中,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和变革。

一、权力与民主的平衡权力与民主的平衡一直是中国民主化进程的难点和关键。

在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时期,权力高度集中在政府手中,民众对政治没有发言权和参与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一些民间组织和媒体,为民众争取发声和权益提供了平台。

但是,权力的监督机制和制约机制仍然不完善。

官员的腐败和权力滥用问题仍然普遍存在。

解决权力与民主平衡的问题,需要政府和民间组织通力合作,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权力制约和问责机制。

二、思想观念的转变民主化进程中,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关键。

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中,个人权益被忽视,群体利益和道德价值观强调。

而在民主社会中,个人权益和自由至上,政治参与和表达权益被重视。

因此,要推进中国的民主化进程,需要进行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

政府应当更多地关注个人权益和自由,为民众提供更多的表达和参与的机会。

三、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中国的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在公共管理和治理中始终存在。

官员和政府部门认为自己有特殊的地位和权力,不受社会和民众的制约。

加强政府部门的转型,推进政府部门的规范化、专业化,建立更加有效的问责机制和监督机制,有利于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的纠正,也有利于整体的民主化进程。

四、媒体与信息传播媒体是信息的重要源头和传播平台。

一个开放自由的媒体环境有利于民主化进程的推进。

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广泛和快速。

如果政府能够进一步肯定和支持互联网的发展,让人民在信息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权,则民主化进程将会更加顺畅。

五、民间组织和公民社会在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政府应该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公民社会和民间组织的发展,使社会更加公正和平等。

转型期中国经济改革面临的困难与出路

转型期中国经济改革面临的困难与出路

转型期中国经济改革面临的困难与出路转型期中国经济改革面临的困难与出路摘要:我国现在正处于转型期,而我们的经济改革又一次陷入了困境。

通货膨胀、比例失调、分配不公、秩序混乱…严重地阻碍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改革为何一再陷入困境,出路究竟在何方?很多有识之士都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论落后,方向欠明。

虽然不能否认各种试验对于经济改革的重大意义,也不应否认十年改革的伟大成就,但盲目的遍地开花式的试验,必然导致秩序上的混乱和经济上的高昂代价。

关键词:经济改革困难出路内部失衡挑战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我们现在往往把转型当作加强社会管理、加强民生工作、民生改善等。

事实上概念是不一样的,转型是一个战略问题,一般的民生工程是一个战术问题。

从社会学的研究上来看,人类社会就是一部社会变迁的进步史,社会变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转型就是社会变迁当中的“惊险一跳”,就是从原有的发展轨道进入到新的发展轨道。

我们这个社会是由13亿人口组成的,其中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文化和教育的差距,是不容否认的客观存在,平稳地实现转型,从这个轨道转到那个轨道,将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带来全新的变化。

近100年来,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有三次。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第二次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

30年来,我们国家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实质上就是一个社会转型的过程。

社会转型要考虑三大因素,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提出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特别是政治因素,即政治组织、政治人物的核心作用。

尽管这是一个英国的社会学家提出的,但也可以成为转型中的中国的一种参考。

一、从国际国内看,经济转型的环境有了几个值得重视的变化从国内看,经济转型的环境有两个值得重视的变化。

第一是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正在或将要发生新的变化,主要是指成本上升和要素组合变动。

政治制度改革的挑战与机遇分析

政治制度改革的挑战与机遇分析

政治制度改革的挑战与机遇分析一、政治体制改革的挑战政治体制改革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政治体制的改革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然而,要实现政治体制的改革并不容易,因为它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政治体制改革需要面对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

这些既得利益集团通常掌握着权力和资源,他们不愿意改变现有的政治体制,因为这可能会损害他们的利益。

因此,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就必须克服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

其次,政治体制改革还需要面对来自社会舆论的挑战。

在当今社会,公众对政治体制的不满情绪日益增加,他们希望政治体制能够更加民主、透明和公正。

因此,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和需求,否则就会引发社会动荡。

此外,政治体制改革还需要面对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政治体制差异越来越明显,这给政治体制改革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因此,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国际接轨,以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机遇尽管政治体制改革面临诸多挑战,但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首先,政治体制改革可以促进政治体制的现代化和民主化。

通过改革,可以建立起更加公正、透明和高效的政治体制,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其次,政治体制改革可以促进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

在当今社会,政府的治理能力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竞争力。

通过改革,可以建立起更加高效、负责和廉洁的政府,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

此外,政治体制改革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当今社会,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政治体制的改革可以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总的来说,政治体制改革既面临着挑战,也蕴藏着机遇。

只有充分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才能够有效推动政治体制的改革,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国面临六大挑战

中国面临六大挑战

中国面临六大挑战作者:柯信来源:《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5年第11期9月5日至7日,由全国政协发起并举办的“21世纪论坛”,以“可持续发展——中国与世界”为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近年来,国际、国内很多著名的学术团体,都将目光放在中国的食物安全、环境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以及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这些问题都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当解决的核心问题,如何系统地、准确地把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整体关系约束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之中,并由此提出有价值的思考和战略,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关注要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说,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核心紧密地围绕两条基本的主线:第一条,努力寻求人和自然的平衡,寻求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人和自然关系的合理性成长,同时,把人的发展、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和生态的协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第二条,要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通过制度的保证、舆论的导向、伦理的规范、道德的感召、法制的约束、社会的公正、文化的熏陶、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等,去基本达到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公平。

面对全世界的瞩目,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将遇到坎坷还是顺利走向通途?牛文元认为,21世纪中国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六大基本挑战。

第一,人口三大高峰在未来的30到40年将相继来临,这就意味着每年平均还要有1000万左右的新生人口在未来的20多年当中增加,劳动就业人口的总量以及老年人口的总量都在一步一步地逼近中国历史上最高的台阶。

第二,能源和自然资源在中国这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利用,2004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总贡献是4.3%,但是我们消耗了全球30%的煤炭、27%的钢铁、25%的铝材和40%的水泥,这种高消耗使用资源的粗放形式,在未来的二三十年还不可能一下子被遏制。

第三,生态环境状况在中国的整体恶化趋势还在延续。

第四,中国城市化的巨大压力,我们每年有1200万到1300万的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种趋势将持续到未来30年到40年。

重大改革实践中的机会与挑战

重大改革实践中的机会与挑战

重大改革实践中的机会与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国面临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改革实践尤为关键,其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发展前景。

本文将从机会与挑战的角度分析我国重大改革实践中的现状,探讨其对于未来发展的影响。

一、机会1.释放生产力改革实践的最大机会来源于对生产力的释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加速。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此过程中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证明了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市场经济大大激发了企业的生产潜力,形成了自主创新和新产品的创造。

将制度创新引入市场经济领域,也有利于发挥市场经济一切都为了实现消费者利益的底线作用,推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各企业、各行业之间的竞争关系,进而促进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2.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现代企业的核心是人才。

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发挥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改革实践中,加强人才的培养,吸收创新创业的人才,构建全面人才管理制度等措施将有助于释放人力资本的巨大潜力。

同时,传统企业也需要通过人力资本的转型和升级,引入先进技术和理念,加快企业的创新步伐,实现企业的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和集团化。

3.科技创新的加速推动科技创新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和实际生产密切相关,对于实现从“Made in China”向“Created in China”的转型至关重要。

深化改革、加强创新,能够使企业在高科技领域得到升级和提升,从而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挑战1. 跨国企业的竞争压力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我国企业正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的强大竞争。

国际市场上充满了质量更高、价格更低的产品,由此形成的竞争压力使得中国企业的经济运营领域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加之模仿产品、商业突袭等各种问题,对中国企业造成了许多损失。

只有通过加强技术创新、传播品牌意识等等,才能够顺利应对这些挑战。

中国经济改革所面临的挑战

中国经济改革所面临的挑战

社会几百年发展对市场经济“ 一般” 性原理的认识。经济体制改 革主 要包 括深化 对市场 经济原理的认识 , 加大对 国有 企业 的改
革、 金融体制改革 , 财税体制改革 。而在 当前 , 加大对 国有 企业 的改 革仍 然是重中之重 。国有企业必须退 出一般性竞争领域 , 并大幅提升垄断国企上交给政府的红利 , 至少不应低于 3%。 0 同
行改 造 。
革 。让进城 的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同样 的权益 , 而不是 “ 被上
内容。

是 正 确 划 分 政 府 与市 场 的边 界 。中 国 模式 的一 个 重 要 特
征, 就是地方政府间 的相互 竞争对经济增长 的促进作 用。但地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难是因为经济结构调整难 。经济结构调 整难则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难 。而现 存的经济体制 , 正是在于 政府主导 , 在于经 济体 制尚未 实现由计划体制 向市场体制 的根 本转变 。因而在经济生活中相 当多的领域 , 划体制的 力量仍 计 很强大 , 甚至发挥 着主 导作用 。 现有的经济体制对发展方式转变 的影响表现在 多个 方面 。 以 目前的财税体制为例 ,我国的财税体制 实行的是分税 制 , 经
的基本机制 , 等等 。 府只有遵守上述基本规则 , 政 才会减少政府
看得见的手对经济无规 则干预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是 大力推进 经济体制改革 。推进经 济体制改革 , 项重 一
要任 务是必 须对市 场经 济规 律有清晰认识 , 对市场经 济“ 一般 ”
及 其原理有一 个基本尊重 , 不是强调 自身特殊 性 , 而 无视 人类
在分析中国发展方式一直没有得到根 本转变的原 因后 , 也 必须看到 ,中 国目前的经济 发展方式也 是~ 定历史阶 段的产 物 。在积贫积弱的中国进行现代化建 设 , 首要 的工作是量上的

中国经济改革的制度困境与出路

中国经济改革的制度困境与出路

中国经济改革的制度困境与出路作者:姜国强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4年第9期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5-005-0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经过30年的变迁,取得了巨大的阶段性成就,但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诸多重要制度安排尚未健全,存在明显的制度困境。

有效制度缺失表现在制度供给数量的不足和制度供给质量的瑕疵,正是这种制度供给上的不足与滞后导致有效制度缺失。

随着改革的深入,改革的难度加大,不确定因素增加,新制度实施将更加困难。

对于当前阶段改革来说,人们势必要承担更加复杂的改革所带来的高成本,所以新制度往往不受欢迎,这无疑增大了制度创新的阻力,使改革陷入制度困境。

改革本身会触动一些集团的既得利益,使一部分人受益的同时,必有一部分人利益受损,进而影响改革的进程。

这就会新制度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没有广泛的对新制度的内部需求,会造成有效制度缺失。

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缺失表现(一)法律制度有待完善法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没有法制作保障,就没有健康的市场经济,也就没有市场经济优化配置社会资源功能的有效发挥,因此必须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达200多项,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了引导、规范、保障和约束的作用。

但是制度转型时期,随着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客观上产生着的越来越错综复杂的经济活动和利益关系,给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换言之,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虽然中国己经制定了不少的经济法律,但仍然很不完备,有些法律法规不能适应新的经济体制的需要,存在大量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但已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行政法规,这些行政法规不仅过时,而且互不衔接甚至相悖。

(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不健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必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否则,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不可能的。

“中国模式”的未来—专访黄靖教授

“中国模式”的未来—专访黄靖教授

“中国模式”的未来—专访黄靖教授中国模式受到根本性挑战《南风窗》:经历了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模式的优越性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似乎相比起其他国家,其损失来得要小些。

您怎么看这个问题?黄靖:中国模式的存在是谁也否认不了的现实。

但在当今困局下断定中国模式的优势,似乎为时太早。

而认为中国这次在金融危机中损失比较小,也是不确切的。

首先,中国的发展模式目前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战。

直白来说,中国经济上的成功,其实是借鉴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模式,或者称东亚模式——通过对外开放,靠吸引外部投资、扩大对外出口来拉动经济高速发展。

因此,源源不断的外资投入和开放繁荣的外部市场,是东亚发展模式得以成功的两个必要的外部条件。

就中国而言,对外出口虽然占GDP比例不大,但外资的不断涌入和与外贸相关产业的发展,却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今这两个外部条件都受到很大打击。

外资投入锐减,而各国采取的经济刺激政策的核心,就是要保护和刺激本国的经济发展。

即便经济复苏也未必能解决目前保护主义兴起的趋势。

中国的经济刺激政策,现在看来还是成功的。

但是否能够推动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转变,现在还很难判断。

所以,中国目前所面对的挑战依然是十分严峻的。

第二,中国累积了很多外汇储备。

原本几十年发展经济而积累的财富,如今却变成别人绑架自己的工具。

这导致中国整体经济危险度很高,更容易受到自己很难掌控的外部变化的威胁,这也是一种极大的潜在损失。

第三,目前的经济危机延缓了中国必须进行的经济结构性改革及其配套措施。

比如,中国的金融体系还很落后,经济结构也不合理,投资推动所占GDP的比例过大,而且一直不断提高。

2001年,这个比例突破35%,2007年是 55.6%,去年高达57.3%。

投资比例过大至少造成两个严重问题。

首先产能过剩,其次是就业市场和就业层次长期停滞不前。

虽然年均增长率高达9%,但中国的“实质就业市场”(Meaningful Job Market)发展十分缓慢,有社会保障和发展前途的就业机会增长不到1%,实际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靖:中国改革面临的六大挑战与选择
●黄靖
中国的政治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与革命的本质区别在于,革命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政治运动,“不破不立”,在彻底摧毁现行体制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体制;改革则是自上而下的、循序渐进的改良运动,“不立不破”,在新法未立、旧法不除的秩序下,完成政治体制的和平转型。

这也正是改革的困境所在。

一方面,改革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现行政治体制和治理方式难以为继,必须进行全面的制度性改建。

否则,必将引发溃乱以至革命。

另一方面,为了确保改革成功,必须维护现行体制的合法性和政府治理的有效性。

否则,改革未行,动乱先至。

因此,任何成功的改革,都必须充分认清目前面临的根本挑战,在不削弱政府治理能力的前提下,把握轻重缓急,坚定不移、前后有序地完成改革。

当前,中共面临的根本挑战中,首当其冲的是如何管理好其党员干部队伍。

古今中外,对官员管理的失控,是大国政权垮台的根本原因。

天灾人祸、外敌入侵、内部造反只不过是崩塌的诱因。

以两个显例为证。

其一,苏联。

20余万布尔什维克,领导1917年的革命成功;200万苏共党员,是1941-45年卫国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至上世纪80年代末,苏共党员人数已达2000余万,几乎占总人口的9%!然而,苏共中央对自身“执政党”的掌控却有名无实。

中上层党员干部异化为一心为私的特权阶层;基层党员管理散漫,不知党为何物。

“执政”的苏共党员,成为侵吞国有资产、推动苏联解体的先锋队。

最后埋葬苏联的,恰恰是以叶利钦(耶尔辛)为首的前苏共精英。

(89年苏联人口普查286,730,817 )人
其二,明王朝。

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明朝最为重视官员管理。

除了各种典章制度,更有锦衣卫和东厂在皇帝的亲自掌控下,监管官员。

但到了明朝末年,尽管东厂耳目遍天下,手段恶古今;崇祯也算是励精图治,但对自己的官员却是完全失控。

面对农民军和满人入侵,对内调度失灵,对外征伐无序,终于垮台。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扭曲
中共现有8200余万党员。

但如何有效管理中共党员干部,却成为日趋严重的问题。

改革干部管理体制,有效管理党员干部,不但关系到改革成败,更事关执政党生死存亡。

中共面临的第二个根本挑战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也日趋紧张。

地方政府必须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负责,却没有自己独立的财政收入——中国是地方政府没有独立财政收入的唯一大国。

因此,中央投资、(通过中央政府的平台)借债、卖地是地方政府获得资金的唯一来源。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对中央的财政依赖扭曲了双方的经济以至政治关系,使得双方在利益上的矛盾长期得不到合理解决,越来越成为中国持续发展的一个桎梏。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扭曲,进一步凸显了中共面临的第三个根本挑战:集权与分权的矛盾。

采纳市场经济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

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分权,使在第一线运作的厂长、经理能够根据千变万化的市场,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

因此,经济改革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分权的过程。

但是,中共一党领导的政治体制,则必须通过集权来保持政策和治理的有效性。

政治上的集权和经济上的分权,形成了长期难以克服的两难局面,成为中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第四个根本挑战是日益拉大的分配失衡,并由此导致社会最基本的公平与正义的沦丧。

这其中有政策因素,但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的长期失衡。

由于多年来以投资拉动经济发展,使经济发展中的三个要素——资金、科技和劳力——中资金的比重长期高居不下。

其结果,那些从事金融、投资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人群,掠获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大部分成果,而劳力的酬劳则长期低迷,科技也长期被“山寨”掠夺。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分配不公,必须实现经济转型——这是目前中共面临的第五个根本挑战。

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只有提高科技和高品质劳力的投入和收入,才能从根本上完成中国经济从投资型经济,向生产消费型经济的升级换代。

第六个根本挑战是社会民主转型的挑战。

经济现代化给人们带来了两个前所未有的好处:其一,是个体的经济独立性,比如妻子离开丈夫也能独立生活,年迈的父母无需子女供养,也能靠有养老金安享晚年——所有这些在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中是难以想象的。

其二,是现代化将人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从脚下不可移动的土地,转换成可以随身携带的知识和技能,人们因而有了完全的社会经济能动性。

其结果,是以“忠孝仁义”为核心理念的“臣民”价值观,被以“平等、自由、独立”为核心理念的“公民”价值观所取代。

而政治参与则是一个公民不可让渡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正是有了广泛的政治参与的要求与行动,才成就了现代的民主政治。

如何满足不断高涨的政治参与的要求,而又不危及社会的根本稳定,是中国是否完成社会转型、建成一个开放、多元、民主的现代社会的关键。

打破干部管理机制中的纵横交错
显然,应对这些挑战是政治改革的要务。

其中当务之急,是必须改革干部管理机制,管理好中共的干部队伍。

否则,任何改革措施都注定要失败。

同其他国家的政府体制一样,中国的干部管理机制有三个组成部分:选拔(奖励)、监督、惩罚,分别由组织部,纪委和司法系统负责。

但中国的特点,是党纪国法内外有别,三个部门各行其是。

尤其是干部管理制度的纵横交错——组织、纪检、司法部门的纵向管理与横向领导——更是管理不力甚至失灵的根本原因。

其结果,一方面是日常腐败无人问,因为各地纪检司法部门要服从地方中共党委领导;一方面是出了大事找中央,因为只由中共中央纪委甚至中央领导才能压过地方权势。

消极腐败要么累禁不止,要么一动而惊天下。

在政治改革中,干部管理机制中的纵横交错必须要打破。

要在选拔、监督、惩罚三项机制中,全方位地加强纵向领导和管理,消除横向控制。

在中央集体领导制度下,加强干部的纵向管理,进一步完善并规范中央集体领导中对选拔、监督、惩罚三项机制的分工负责,从而促进和巩固最高决策机制中权力的分配和制衡,加强权力的制度化和权力运作的透明化。

只有通过改革干部管理机制、有效地管理好各级干部之后,才能够放手实施其他改革措施。

其中,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是应对其他挑战、切实深化改革的关键。

首先,只有通过税收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的独立财政收入问题。

在所有的现代化国家中,房产税和消费税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

实施并完善这方面的税收制度,不但能使地方政府有独立稳定的财政收入,从而为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打下根本的经济基础,缓解政治集权与经济分权的矛盾。

更重要的是,它能改变各级政府的政策行为方式,敦促他们一方面为自己的经济政策和行为负责,一方面更切实际地接受纳税人的监督,对纳税人负责。

其次,以房产税和消费税为中心的税收制度改革,将在从根本上推动中国消费和分配结
构的重建,从而为改善分配不均,促进经济转型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

再次,合理完善的税收制度有助于中国社会的民主转型。

现代经济社会的一个标志,就是中产阶级是政治参与的主体。

而在法制基础上的合理税务体系,不仅确保中产阶级的财产不受侵犯,也是中产阶级履行公民义务、积极参与政治的根本保障。

而中产阶级积极参与政治的根本动力,并不是所谓的理想与信仰,而是要保证自身的权利和利益不受伤害。

正因如此,他们不想破坏稳定,因为稳定是他们靠知识和技能求生的根本保障;他们并不一定要颠覆和夺取政权,但却坚决要求有监督权力运作的权力。

坚决积极的政治参与、理性务实的权利要求、见好就收的妥协方式,是中产阶级参与政治的基本表现。

中国不久前的乌坎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事实上,通过合理税收制度来规范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与纳税人的政治互动,是发达国家维护稳定的成功经验,他山之石可鉴。

要切实改善分配问题,推进民主转型,中国政府还应该在两个相关的具体问题上积极推动改革措施。

其一,结合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计划,积极实施“居者有其屋”。

这不仅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也是一项重大的改革措施。

这一点,是新加坡经验中最值得借鉴的。

“居者有其屋”减低了人口的流动,使政府更便于管理,从根本上解决大量流动人口对社会稳定的潜在危害。

更重要的是,“居者有其屋”促使中产阶级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为以后的政治改革奠定了稳定的社会基础。

其二,在城镇人口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切实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功能和职责。

可以借鉴新加坡经验,将居民委员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机结合,使人大代表以居委会为依托,代表政府定期接待居民,代表他们就其关切的问题和要求,与各级政府机构交涉沟通。

在真正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的同时,也改变社会管理方式,扩大有序而理性的政治参与,促进中国社会的积极转型。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亚洲与全球化研究所所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