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2006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目录
01 内容简介
02 图书目录
基本信息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2006年9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顾海良、梅荣政。 本书主要论述了自1848年《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所走过的一个半世纪多的历程,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产生、 发展的历史过程及科学规律等内容。
第4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方面拓展
4.1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策略的理论 4.2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4.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方面阐述 思考题
第5章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的
命运 5.1伯恩施坦主义的出现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 5.2德法俄马克思主义者反对伯恩施坦主义的论争 5.3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命运的思考 思考题
第2章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2.1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 2.2唯物史观的发现过程 2.3新世界观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思考题
第3章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的探
索 3.1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科学探索的崎岖道路 3.2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理论创新 3.3劳动价值论上的科学革命 3.4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发现 3.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面探索 3.6对未来社会经济关系的科学预测 思考题
谢谢观看
第9章思想的形成和 发展
第10章对当代资本主 义发展及其特征和阶
第12章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历程及其
意义
第11章苏联东欧剧 变与马克思主义的
命运
第13章马克思主义 在当代中国的最新
发展
第1章导论
1.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1.2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历程 1.3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与现实 思考题
第12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主要内容1.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就像一颗闪耀的星星在历史长河中出现!想想看啊,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不平等,不就像一堆干柴等待着烈火点燃吗?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出来,用他们深刻的思想给迷茫的人们指明了方向。
比如在工业革命时期,工人们遭受着残酷剥削,这时候马克思主义挺身而出,为他们发声!2.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可不是一帆风顺的呀!那简直就是在狂风暴雨中前行。
它不断受到各种质疑和挑战,可就像顽强的小草,咋样都能扎根生长。
就如同在面对保守势力的打压时,马克思主义者们依然坚定地传播着真理,这是多么不容易啊!3. 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实践,那可真是丰富多彩!这就好比不同的花朵在各自的土壤里绽放出独特的美丽。
俄国的十月革命,不就是马克思主义开出的绚烂之花吗?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震撼!4.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影响,那简直大了去了!它就像是一股汹涌的浪潮,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
看看那些曾经被压迫的人们,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争取到了自己的权益,这是多么伟大的力量啊!比如一些国家工人阶级地位的提升,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5.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那可是永不停歇的呀!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江河,不断有新的源泉注入。
从列宁到毛泽东,再到后来的许多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不都在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新的活力吗?这是多么值得赞叹的传承啊!6. 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像开启一场奇妙的旅程!你会看到无数人为之奋斗的身影,听到他们激昂的呐喊。
这难道不让人热血沸腾吗?不信你去了解了解那些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故事,肯定会被深深打动。
7. 马克思主义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啊!它就像一轮初升的太阳,光芒会越来越耀眼。
尽管会有困难和挑战,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意义永远不会磨灭。
想想未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世界会变得多么美好呀!我的观点结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它充满了奋斗、创新和希望,值得我们不断去探索和学习,去感受它的伟大魅力。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研题库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研题库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历史发展规律,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从欧洲到全球的广泛传播和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考研中,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通过批判当时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思潮,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更是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正式形成。
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传播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各国工人运动中得到广泛传播。
第一国际的成立,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特别是在《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中。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实践20世纪初,列宁在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形成了列宁主义。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发展,它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它指导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进入21世纪,马克思主义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它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继续指导着各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不断地吸收新的社会实践经验,与时俱进。
结语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段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历史,它展现了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进程。
对于考研的学生来说,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发展及其在不同国家和时代的实践,是掌握这一理论的关键。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知识,更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笔记 (2)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笔记1. 引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经济理论体系,涵盖了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始理论到今天的多样化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适应和应对社会变革的需求。
2. 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
他们的著作《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深远影响。
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探讨了资本主义及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提出了阶级斗争的概念,并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
3. 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分化。
其中最重要的是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兴起。
这些思想强调了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
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理论解释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冲突和战争,斯大林则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4. 马克思主义的多样化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多种派系和流派,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
其中包括托洛茨基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
这些派系在理论和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批判和拓展,为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5. 当代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面对全球化、经济危机和社会不平等等挑战,马克思主义仍然提供了一个解释这些问题的框架。
同时,一些新的理论流派如后马克思主义和文化马克思主义也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探索。
6. 马克思主义的局限性和争议尽管马克思主义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批评和争议。
其中一些批评主要针对其经济理论的局限性,以及在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此外,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过于理论化,无法与当今世界的复杂性相适应。
7. 结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虽然马克思主义在历史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它仍然需要不断地适应和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ppt课件
2.抛弃过时的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1872年德文版序 言中说过:“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 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 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 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 件为转移,……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 阶级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 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 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 过时了。”
1.具体描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主要代表人物创立、 应用、丰富、发展、建设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
2.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创新规律、 重心转移规律、具体化规律、民族化规律、大众化规律等 等。
3.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领导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革命实践。
4.研究马克思主义呼应与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特别 是与反马克思主义、反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潮斗争的历史过 程及其一般规律。
2、从理论到现实的社会制度(酝酿准备)
从19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列宁理论和实践 活动时期。列宁一生的贡献主要在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 面是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的,前期是就如何对待资本主义展 开的,成就是帝国主义论、一国胜利论,后期是围绕如何 对待社会主义展开的,成就是提出从战时共产主义走向新 经济政策,总之,列宁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把 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四个时期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奠基)
(1)从1836年到1848年是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阶段。青年 马克思恩格斯从信奉青年黑格尔思想和革命民主主义政治 立场经过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而走向并创立马克思主义时期。 (2)从1848年到1875年是马克思主义应用和系统化阶段。 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 阶级专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马克思主义经过革命实 践和经济学的双重证明,被确立为科学理论。 (3)从1875年至1895年恩格斯逝世是马克思主义的展开 时期。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的史前社会理论和东方社会理论, 以及对资本主义新变化、无产阶级革命策略的新思想。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早期思想
(一)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形成 (二)青少年恩格斯的思想
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形成(主编《莱茵报》前)
1、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马克思的影响
马克思于1818年5月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南部的摩赛尔区首府特利尔城的一个犹太族的知识分 子家庭。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律师。1830-1835年,马克思在特利尔中学念书。受当时校长 维腾巴赫理性主义教育活动的原则和1830年爆发的法国七月革命等家庭、学校、社会的影 响,早就了少年马克思的自由、民主和理性主义的思维雏形。 在此期间,主要有中学毕业作文《根据约翰福音第十五章第一至十四节论信徒和基督教的 结合,这种结合的本质,绝对必要及其影响》。在这里面虽然首先是把宗教建立在道德上 面,但在历史和哲学的评论中却提出了一个大胆的重要的新论点,即指出了人神结合的原 因不在于神的旨意,而在于人的本质,因为人永远是力图用不断提高道德的办法是自己上 升到神的地位。在他的德文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表现了马克思的人本主义 的启蒙世界观,马克思说:“我们并不总是能选择我们认为合适的那种职业;我们在社会中 的关系,早在我们能对他起一定影响之前就多少已经开始确定了。”当然这不能说马克思 当时已经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这里的确反映出马克思一贯注重现实的思想特点。
• 1、《德法年鉴》时期,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他 已经十分明确的转向了唯物主义的道路。其原因有:一,在《莱茵报》时期 遇到的种种实际的经济问题,迫使其密切联系实际研究理论问题,是其走上 唯物主义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二,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使马克思 从理论上得出了唯物主义的逻辑结论;三,这一时期马克思的思想深受费尔 巴哈的影响。 • 2、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比较明确的 阐明了自己的新世界观的基本观点,特别是第一次提出了新世界观的核心和 支点的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观点。在1842年到1843年间,鲍威尔发表了 《犹太人问题》和《现代犹太人和基督教徒获得自由的能力》,在这两篇文 章中,鲍威尔从唯心主义的观点出发,把犹太人要求政治解放看成是一个纯 属宗教的问题。马克思指出,鲍威尔一方面要犹太人放弃犹太教,要一切人 放弃宗教作为公民得到解放的前提条件,里各一方面他又能坚定的认为宗教 在政治上的废除,就是宗教的完全废除,就是宗教的彻底解放,这实际上是 把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混为一谈。马克思认为政治解放是吧宗教 从公法的范围里驱逐出来,把国家不仅从教皇手里,而且从国王手里夺过来, 交还给市民社会。而政治解放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但是,“政治解放本身还 不是人类解放”。 • 3、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马克思进一步深入到社会革命的内部作 了阶级的分析,并给人类解放这一概念赋予了无产阶级的内容。在《黑格尔 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表现出马克思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性,也表现了其对 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卓越分析,提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 (《德法年鉴》由于社会和资金等各种原因,出刊一次而不得不停办)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导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二、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历程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与现实第一章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二、唯物史观的发现过程三、科学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四、社会革命道路与策略的理论第二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历史趋势的探索一、马克思经济学科学探索的历程二、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革命三、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发现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及其趋势研究五、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视域一、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二、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策略理论的新探索三、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四、社会历史观的多方面阐述五、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文化观的创新第四章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一、资本主义时代的变化和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出现二、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理论批判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命运的思考第五章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与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一、列宁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境界二、对帝国主义理论的探索三、科学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四、列宁对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探索第六章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一、十月革命胜利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意义二、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与理论探索三、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四、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多方面思考第七章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初探索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阐述四、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五、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扩展及其影响第八章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起源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与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三、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第九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理论三、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四、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第十章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特征及其趋势的探讨一、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研究二、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及其趋势的探析三、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流派与思潮的多样化四、不发达政治经济学的探索与发展五、新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新课题第十一章苏联东欧剧变与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一、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改革历程二、苏联东欧剧变及其原因分析三、20世纪90年代马克思主义的命运第十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历程及其意义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三、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历程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五、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及其意义第十三章经济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一、经济全球化发展及其性质的探讨二、经济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领域三、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流派的新发展第十四章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意义二、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理论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历程四、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国际战略的选择及其影响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概括。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发展史简单总结1.1844手稿及异化理论《手稿》是马克思在完成思想转变过程中,系统阐述无产阶级理论学说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手稿》的重大意义在于,马克思开始了对政治经济学的探索,并在对以往的哲学思想的批判中提出了新的哲学观点,为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的创立做了准备。
在《手稿》中,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其主要的含义就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劳动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对主体自身。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不仅具有创造性的一面,而且具有摧残性的一面。
由此他提出了“劳动异化的具体表现”:第一:劳动产品与人相异化(生产越多,占有越少)第二:劳动本身与工人相异化。
(劳动变成强制与被迫性活动)第三: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把自由意志活动变为维持个人生活手段)第四:人与人相异化。
(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压迫剥削与被压迫剥削)意义:《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异化劳动理论朝着从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方面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其次,异化劳动理论由于揭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为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的形成以及对人的社会性本质的揭示开辟了道路。
再次,异化劳动理论通过对社会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分析,阐明了生产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初步揭示了生产劳动的内在矛盾,从而为马克思后来科学地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奠定了基础。
2.《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与唯物史观《意识形态》中,马恩确立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是唯物史观基本形成的标志,不仅使马恩在哲学方面实现变革,也为他们创立完整的马义理论体系奠定了牢固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基础。
第一:阐明了唯物史观考察历史的出发点(从科学的实践观点出发)论述了社会史观的基本问题,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命题的最初表述。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图解
11月28日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大量经济支持。马克思逝世后,将马克思遗留下的大量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众望所归地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领袖。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学毕业论文)
写于183“新和谐”公社
1771年5月14日-1858年11月17日生卒
1820年,欧文在《致拉纳克郡报告》中提出消灭私有制,建立财产公有,权利平等和共同劳动的改革社会的理想主张,这标志着他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形成。
1818年
5月5日出生于德意志邦联普鲁士王国莱茵省。亨利希·马克思的好友威斯特华伦对少年马克思产生过重要影响,他对古希腊罗马文化和浪漫主义文学有很深的造诣。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核心思想是国家观,而黑格尔国家观的核心问题是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黑格尔从伦理精神发展的角度来理解这一问题。他指出,伦理精神的发展经历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三个阶段,而国家是家庭和市民社会运动综合,是伦理精神的充分实现。在这里,虽然黑格尔承认国家是从家庭和市民社会发展而来,但不承认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基础。在他看来,国家是家庭和市民社会的目的,家庭和市民社会仅仅是绝对精神自我运动到国家阶段的中介。
《德法年鉴》阿·卢格和马克思
1844年2月底只在巴黎用德文出版了1—2期合刊号
《德法年鉴》是在巴黎出版的德文刊物,恩格斯称之为德国第一家社会主义刊物,主编是马克思和阿·卢格。该刊只在1844年2月出版了一期合刊(第一期和第二期),其中发表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各两篇文章及马克思的三封书信。由于马克思和资产阶级激进分子卢格之间的原则分歧,卢格想在法国创办一个自由民主主义的刊物,对德国社会和政治的弊端进行批评,以便唤醒人民的觉悟,实现人民的精神解放;马克思则想把刊物不仅办成从理论上批评德国专制制度的阵地,而且发展成根本改造德国社会的武器。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简述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简述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
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
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程进行简单概括,概括性的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97-0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体现了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是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和重大社会科学成果相结合的产物。
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实现人类解放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彻底而十分严整的世界观,代表了无产阶级的最根本的利益的学说。
马克思阐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可调节的矛盾,同时证明了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崩溃,指出无产阶级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创造者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产生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的西欧国家。
其主要发源地是英、法、德三国。
因为在19世纪上叶法、英、德等国已经完成或正在完成科技革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同时无产阶级逐渐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进行转变,《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更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已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它吸收借鉴并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美好成果,以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为主要理论根源,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以他们的社会地位而论,原本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按其哲学流派而论,原本是唯心主义者;按其政治观点而论,原本是民主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科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它源于19世纪中期的德国,并在20世纪异军突起,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和创作,同时也需要考察其他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理论的贡献和扩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开始,逐步探讨其不同阶段的发展。
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1848年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最重要的成果是《共产党宣言》,这部著作于1848年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概述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和革命的原则。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剖析及无产阶级革命的呼吁,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发展(1848年-1894年)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之后,马克思主义面临新的挑战和质疑。
社会民主主义的兴起,以及列宁的贡献,使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无产阶级政治运动的指导理论。
在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构和思想框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3.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发展(1894年-1924年)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地位。
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的观念,使马克思主义得以在实践中得到运用。
同时,列宁对于经济学和政治哲学的贡献,如《帝国主义论》和《国家与革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4.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传播(1924年-今)列宁逝世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
斯大林的兴起和苏联的崛起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政治运动。
然而,马克思主义的全球传播也伴随着对其理论合法性和实践效果的质疑。
尽管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演变和扩展,但其核心原则和方法论仍然是全球范围内的争议和讨论的焦点。
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可以被归类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时期、马克思主义的早期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传播。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笔记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笔记一、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产生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它是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欧洲的社会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
马克思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迅速传播开来,很快成为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在马克思逝世后的一段时间里,恩格斯继续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的理论,将其系统化地整理成了《资本论》等重要著作。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逐渐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学习。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20世纪初,随着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高潮,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俄国革命的爆发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并使其成为世界革命的理论基础。
在这个时期,俄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列宁的领导,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传入并得到了广泛传播。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领导了中国的革命斗争,并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的传播和发展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影响和发展随着全球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影响力仍然不可忽视。
尽管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但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代世界的各个国家,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和反思的重要工具。
许多国家的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政党仍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推动社会的公平与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尽管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但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快速发展,社会形态不断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认识和理解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认识和理解浅谈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早已展开研究,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为一门学科则是新近的事。
准确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对于学好这一学科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历史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
当前,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发展的历程,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的内涵,坚持好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应该坚持的几个原则,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的关键。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术研究的历程任何一个研究领域都必须经历-个从孕育、发展到成熟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也不例外。
早在马克思、恩格斯理论活动的中后期,他们就多次对自己的思想历程作了回顾和总结。
在1859年的《序言》中,马克思就对自己的思想发展历程和学术道路作了系统总结,对指导其学术研究的总的结果和研究方法作了经典性的表述。
早在1964年,毛泽东、周恩来就提出并且部署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该研究所还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史》(1-4卷)、《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走向历史的深处》等一些有份量的研究成果并且培养了一批专门的研究人才。
在我国的一些重点高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编译局和中共中央党校等也都先后设立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相关研究所和研究室。
中共中央编译局偏重于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的研究,复旦大学偏重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等。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个二级学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考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基本历史阶段,总结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和指导实践的历史经验,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在不同历史阶段上发展的特殊规律,特别是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而不断发展的规律。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的五个研究领域或方向有着比较固定的研究对象,存在着比较明确的研究范围马克思主义通史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及其规律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
00绪论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工程
八、西方马克思主义 及其历史演变
绪论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特点 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意义和方法
•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 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学说,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强大思想武器。
• 我们今天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 创立的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他们的继承者 对它的发展,即包括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着的马克思 主义。
•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整的理论体系, 它由哲学、政 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涉及经 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世代相 传的基本内容。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就是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的历史。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特点
◆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对 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有助于我们认清马克 思主义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从而坚定我们 对它的信念。
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方法
第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要学会运用历史唯 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
第二, 要从整体性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这里 说的整体性,既包括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也包括理 论体系的整体性。
•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这是和 欧洲的经济发展程度、工人运动状况、历史文化传统 分不开的。
• 19世纪德国的两位伟大思想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 克思主义的奠基者,他们为创立、传播、发展马克思 主义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 在20世纪的俄国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有了重大发展, 结出了丰硕的成果。除了俄国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在 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史第一章历史发展的必然成果学习目的:了解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主体条件,把握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的代表性文本及其主要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内在逻辑。
学习重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学习难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提出的主要概念、命题和思想的发展。
第一章历史发展的必然成果一、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性变化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和阶级基础二、人类先进思想的发展及困惑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三、马克思恩格斯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体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转变)第一节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性变化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1.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力飞速发展2.生产关系的变革二、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激化三、资本主义阶级斗争的新特点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法国:从1789年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后,特别是1830年七月革命以后开始了很大发展,并且很快进入了工业革命。
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工业革命不仅使生产技术发生质变,也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以机器体系和雇佣劳动为标志地工厂制度取得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地位得以确立和巩固。
2.生产关系的变革工业革命使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明确地显现出来。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迅速地开拓和扩大了世界市场。
总之,工业革命所引起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以及社会关系的急剧变革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激化工业革命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激化,其具体变现就是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的相对过剩经济危机的原因及表现: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的矛盾。
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激化和发展,预示了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学说,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思想的演变。
本文将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1. 创始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19世纪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国等地从事革命和思想研究,逐渐形成了他们的共产主义理论。
1848年,他们合著了《共产党宣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重要著作。
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形成,打下了理论基础。
2. 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迅速发展起来。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和发展,为其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化和拓展,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带领俄国进行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此后,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了其他国家,不断发展和演变。
3.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化:在20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进入了全球范围,成为各国左翼、工人运动和反殖民主义斗争的思想武器。
在亚非拉等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尤为迅速。
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等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像古巴和越南等国的革命运动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了成功。
4. 当代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变迁,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
当代马克思主义注重于对当代社会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在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拓展到政治、文化、环境等多个领域。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5.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同样丰富多彩。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成果。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看作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后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后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伟大思想家们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的一种思想体系。
它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产生的,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研究社会和经济问题,并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欧洲。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无法避免的经济危机。
他们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机制,并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才能消除私有制和剥削制度,建立无阶级社会。
马克思主义得到了20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验证,在列宁的领导下成为革命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思想。
随着苏联的建立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并在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中国的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早在20世纪初,中国学人就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传播,并且将其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领导了中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从1921年党的成立到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深入剖析了中国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革命路线。
在新中国的建设中,马克思主义继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人民公社和大规模的集体经济组织。
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错误的理论和实践导致了经济和社会的混乱。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中国逐渐摆脱了这些问题,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影响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仅在中国发展壮大,也对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克思主义成为重要的政治和社会理论,影响了许多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制度。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成为苏联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生产关系理论摘要:生产关系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有着丰富的生产关系理论。
本文对其主要方面作些探索性的研究,主要是生产关系的内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拜物教性质、生产关系的生产和生产关系的“三分法”与社会在生产的“四环说”。
(一)生产关系的内涵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又称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关系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形式的基本概念。
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第一次使用生产关系概念。
对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中指出,它包括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的关系,“它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指出,生产关系包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二)由此产生的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三)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
以上所说的对生产关系具体内容的表述,显然完全不一致。
这就引起了人们认识上的分歧和争论。
人们习惯上马克思的表述概括为生产关系的“四环节”,把斯大林的表述概括为“三分法”。
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经济学界就有人对“三分法”提出不同看法,其后展开了激烈讨论,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观点。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拜物教性质资本不是物,而是以物为中介的生产关系马克思在《1857 ~ 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商品、货币、资本、价值、利润、利息、地租、信用、工资等,虽然都是以物的形式存在的,但它们的实质不是物,而是在物与物的关系的形式下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把资本看成一种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特殊的生产关系,就说明了资本这种生产关系的历史性和暂时性,就像它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一样,它的灭亡也具有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不仅认为商品、货币、资本不是物而是生产关系,而且认为价值、利润、利息、地租、信用、工资等也不是物而是生产关系。
马克思论述商品、货币、资本、价值、利润、利息、地租、信用、工资等不是物,而是以物为中介的生产关系的目的,在于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拜物教性质。
第一,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生产中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关系或矛盾,揭露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认为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在商品经济中,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成为商品。
它们是彼此独立进行的私人劳动的产品,这种私人劳动的总和构成社会总劳动。
因为商品生产者只有通过交换他们的劳动产品才发生社会接触,所以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独特的社会性质也只有在这种交换中才表现出来。
换句话说,私人劳动在事实上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由于交换才使劳动产品之间、从而使商品生产者之间发生关系。
因此,在商品生产者面前,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这种物的关系和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马克思把这种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颠倒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第二,关于货币的拜物教性质。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或矛盾的分析,揭露了货币的拜物教性质。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二重属性。
使用价值虽然是社会需要的对象,因而处在社会关系之中,但它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各种使用价值可以互相交换的量的关系。
劳动的量的存在是劳动时间,交换价值是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算的。
与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不同,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是劳动的社会规定性,交换价值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也不断扩大,于是表现交换价值的等价物就从个别等价物发展为特殊等价物,从特殊等价物发展为一般等价物,最后从一般等价物发展为货币。
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交换过程解脱了一切形式规定性,使直接的物质形态彼此发生关系,就进一步用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强化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形成了货币拜物教。
货币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的发展形态。
第三,关于资本的拜物教性质。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发展为资本拜物教。
资本拜物教以更高级、更隐蔽的形式用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人与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这就是说,资本已经变成了一种非常神秘的东西 , 社会劳动的一切社会生产力,好像都不为劳动本身所有,而为资本所有,都好像是从资本自身生长出来的力量。
第四,关于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拜物教性质。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进一步强化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拜物教性质。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所有的个别资本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运行,而是在不断循环和周转中形成互为条件、互相交错的资本运动的总体——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因为在社会总资本的运动的过程中,利润分割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地租和利息,由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形成的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的收入,似乎不是来自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是来自资本家的资本及其经营活动。
而借贷资本家的利息不仅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无关,似乎是资本自身固有的增值能力,它好像更不是来源于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这样,“在生息资本的形式上,资本拜物教的观念完成了”。
由于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在分割利润时能获得地租,又进一步神秘化了资本关系,似乎地租是由占有土地获得的,与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完全无关。
从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分配和分割来看,利润确实来源于产业资本,地租确实来源于土地所有权,利息确实来源于借贷资本,工资确实来源于工人的劳动。
但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来看,利润、利息、地租、工资都来源于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都来源于工人的对象化的劳动。
所以马克思指出:在资本——利润(或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中,在这个表示价值和财富一般的各个组成部分同其各种源泉的联系的“三位一体”的公式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神秘化,社会关系的物化,物质的生产关系和它们的历史社会规定性的直接融合已经完成:这是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资本先生和土地太太,作为社会的人物,同时又直接作为单纯的物,在兴妖作怪。
”这个“三位一体”的公式“是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的,因为它宣布统治阶级的收入源泉具有自然的必然性和永恒的合理性,并把这个观点推崇为教条”。
马克思创立的政治经济学,把利润、利息、地租的唯一的直接来源归结为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这样,它就把上面那些虚伪的假象和错觉,把财富的不同要素互相间的这种独立化和硬化,把这种物的人格化和生产关系的物化,把日常生活中的这个宗教揭穿了”。
此外,马克思还揭露了在社会总资本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等等,不仅掩盖了利润的真正来源,而且减弱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这些同样具有拜物教的性质。
(三)生产关系的生产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不仅是产品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而且是社会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
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就批判蒲鲁东只看到人们是在生产关系中生产产品的,却看不到生产关系同产品一样,也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他说:“经济学家蒲鲁东先生非常明白,人们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制造呢绒、麻布和丝织品的。
但他不明白,这些一定的社会关系同麻布、亚麻等一样,也是人们生产出来的。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又从多方面论述了社会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
首先,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断生产和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的分离,客观劳动条件和主观劳动力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事实上的基础或起点。
”这个起初仅仅是起点的东西,后来通过单纯的连续性,即通过简单再生产,就作为生产过程本身的结果不断重新生产出来,一方面不断生产出占有客观劳动条件的资本家,另一方面又不断生产出仅仅有主观劳动力的雇佣工人。
所以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在联系中加以考察,或作为再生产过程加以考察,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生产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
”如果说简单再生产不断地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同样,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则再生产出规模扩大的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一极是更多和更大的资本家,另一极是更多的雇佣工人。
其次,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和资本家互相生产出自己的对立面。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既是互相对立的,又是互相依存的。
没有雇佣工人,资本家就失去了剥削对象,他就不再成其为资本家了;没有资本家,雇佣工人不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他就得不到生活资料,就无法生存下去。
所以资本家不断地生产出雇佣工人,雇佣工人客观上也不断地生产出资本家,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生产和再生产出来,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马克思指出:“工人本身不断地把客观财富当作资本,当作同它相异己的、统治他和剥削他的权力来生产,而资本家同样不断地把劳动力当作主观的、同它本身对象化在其中和借以实现的资料相分离的、抽象的、只存在于工人本身中的财富源泉来生产,一句话,就是把工人当作雇佣工人来生产。
工人的这种不断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四)生产关系的“三分法”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环说”的关系前面讲到斯大林把生产关系的内容分为三项,理论界称之为生产关系的“三分法”;马克思在《〈政治经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把社会再生产过程划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并论述了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界称之为“四环说”。
马克思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作了深入的分析。
他说:“我们得到的结论并不是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同一的东西,而是说,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
生产既支配着与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
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
交换和消费不能是起支配作用的东西,这是不言而喻的。
分配,作为产品的分配,也是这样。
而作为生产要素的分配,它本身就是生产的一个要素。
因此,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
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
”从马克思的论述可以看出,社会的再生产过程,既不是孤立的生产力的运动过程,也不是孤立的生产关系的运动过程,而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的运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