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传染病监测
洪涝灾后卫生防病工作技术指南
洪涝灾害后卫生防病工作技术指南。
目录一、洪涝灾害后卫生防病工作原则二、传染病防控工作三、饮用水安全工作四、食品安全工作五、消毒和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洪涝灾后卫生防病工作技术指南2012年7月21日,我市遭遇了近61年来最大暴雨,部分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洪涝灾害,据气象部门预报,未来还有发生暴雨强降雨天气的可能。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下一步“全面做好灾区卫生防疫工作,防止疫病的发生”的指示精神,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相关人员研究制定了洪涝灾后卫生防病工作技术指南,规范指导灾后卫生防病工作。
一、洪涝灾害后工作原则受灾地区防病工作必须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要分阶段分层次重点抓好预防控制霍乱、痢疾、甲肝、戊肝、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出血热、登革热、乙型脑炎、狂犬病等重点传染病的流行和食物中毒、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发生,把各种传染病疫情扑灭在暴发、流行之前。
(一)加强领导,确保卫生防病工作有序进行我市和各区县疾病预防中心应进一步加强灾后卫生防病工作的领导,明确领导负责人,协调各有关部门,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齐心协力做好本辖区内消毒和病媒生物防制、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和饮用水污染事故等各项工作。
灾区疾控中心要组织开展本辖区灾后突发公共卫生风险评估,重点加强与暴雨灾害关联度大的有关自然疫源性疾病、虫媒传染病、肠道传染病等的分析报告,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处理方案,建立突发事件的应急组织,积极做好卫生应急人员培训和卫生应急药品、器械和物资的准备工作。
(二)加强监测和疫情报告,及时掌握传染病疫情动态救灾防病特殊时期对传染病疫情和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行洪涝灾害卫生防病信息每日报告制度。
在房山、门头沟等重灾区要建立并且加强疫情监测点工作,各级疾控机构要派专业人员深入灾区基层开展疫情监测工作,尤其要加强对重灾区重点人群的健康监测,要建立一般和重点相结合的监测点,及时分析疫情发展趋势。
灾后防疫的基本措施
灾后防疫的基本措施自然灾害带来的破坏和灾难往往不仅仅是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还可能引发疾病传播和公共卫生危机。
因此,在灾后防疫工作中,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基本措施,以保护灾区居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要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
灾后的人员密集场所,如临时安置点、医疗救治点等,是疾病传播的高风险地区。
因此,应建立完善的监测机制,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发现疑似病例和异常情况,及时报告上级部门。
同时,要加强对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疾病防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要做好环境卫生管理。
灾后的环境通常会出现污染和杂乱无章的情况,这对疾病的传播极为不利。
因此,应组织专业人员对灾区进行环境清理和消毒,清除废弃物和污水,确保灾区环境卫生达到标准。
同时,要加强对居民饮水和食品的监管,防止水源和食品受到污染,确保灾区居民的饮食安全。
第三,要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测。
灾后疫情往往与传染病有关,因此,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和传播范围,确定疫情的严重程度和危害程度。
同时,要进行病原学检测,确定疾病的病原体,为疫情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要加强医疗救治和防疫物资保障。
在灾后防疫工作中,要加强对病例的救治和隔离,及时控制疾病的传播。
同时,要做好防疫物资的储备和调配,确保医疗救治和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还要加强对医疗队伍的培训和组织,提高他们的应急救援能力和防疫水平。
要加强社会心理援助和康复工作。
灾难给灾区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因此,要加强对灾区居民的心理援助和康复工作,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起生活信心和社会支持网络,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恢复。
灾后防疫工作是灾区重建的重要环节,也是保护灾区居民生命安全和健康的重要措施。
通过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环境卫生管理、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测、医疗救治和防疫物资保障、社会心理援助和康复工作等基本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灾后疾病的传播,保障灾区居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平时要加强灾害防范和公共卫生意识的培养,以减少灾后防疫工作的压力和风险。
洪涝灾害后传染病风险评估报告
洪涝灾害后传染病风险评估报告洪涝灾害后传染病风险评估报告一、评估背景:洪涝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可以导致大量的人口流离失所、饮水和卫生条件恶化,从而增加传染病爆发的风险。
本报告旨在评估洪涝灾害后可能产生的传染病风险,并提供相关控制措施。
二、评估方法:1. 数据收集:收集洪涝灾害发生地区的相关卫生数据,包括人口数量、流离失所人口数量、洪涝灾害影响范围、卫生设施状况等。
2. 风险因素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可能增加传染病风险的因素,如饮水来源受污染、卫生设施被毁坏、垃圾和污水处理不当等。
3. 传染病风险评估:根据洪涝灾害后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类型,结合风险因素进行评估,确定传染病爆发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4. 控制措施建议: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传染病控制措施,包括加强饮水和卫生设施的监测和维护、加强环境清理和垃圾处理、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等。
三、评估结果:根据对洪涝灾害后传染病风险的评估,以下是评估结果的一些示例:1. 洪涝灾害导致饮水源污染的风险较高,可能导致肠道传染病的暴发。
2. 卫生设施破坏和垃圾处理不当可能导致蚊媒传染病的爆发,如疟疾和登革热。
3. 洪涝灾害后人口流离失所和卫生条件恶化可能导致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如肺结核和呼吸道感染。
4. 洪涝灾害后应急救援和医疗保健系统的不足可能导致其他传染病的暴发,如肺炎和水痘等。
四、控制措施建议:根据评估结果,以下是一些可能的传染病控制措施建议:1. 加强饮水源和卫生设施的监测和维护,确保饮水安全和卫生条件良好。
2. 加强环境清理和垃圾处理,防止蚊媒传染病的传播。
3. 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及时控制传染病的爆发。
4. 加强应急救援和医疗保健体系建设,提供及时的医疗服务和救援支持。
五、结论:洪涝灾害后可能出现传染病风险,但通过加强防控措施和应急响应,可以减少传染病暴发的可能性。
因此,建议在洪涝灾害发生前、期间和后期都加强相关措施的实施和监测,以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传染病监测管理制度(4篇)
传染病监测管理制度引言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通过人与人、动物与人、物品与人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给人类,引起感染和疾病的一类疾病。
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及时控制和防范传染病的扩散,建立和完善传染病监测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一、传染病监测的定义和目的传染病监测是指对传染病病例或相关危险因素的监测和统计工作。
传染病监测的目的在于早期发现传染病病例并进行报告,及时掌握病情的动态变化,为传染病疫情的控制与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二、传染病监测的内容1. 传染病的登记和报告对于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应立即进行登记和报告。
登记报告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和病因的描述等。
相关部门应根据登记报告的数据及时发布疫情通报,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
2. 传染病的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对传染病疫情相关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和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了解疫情的发展趋势和病因的变化,为疫情的控制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3.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对传染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风险因素,为传染病的控制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4. 传染病的病原学研究对传染病的病原体进行分离和鉴定,并进行相关的病原学研究。
通过研究病原体的特性和变异情况,可以为传染病的控制和疫苗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5. 传染病的疫苗接种和药物管理对传染病的疫苗接种和药物管理进行监督和管理。
确保疫苗和药物的质量安全,及时对不良反应和药物不良事件进行监测和处理。
三、传染病监测的机制和责任1. 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传染病监测机制,明确各级卫生部门、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的职责和权责。
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及时传递。
加强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建设,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 责任分工明确各级卫生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在传染病监测中的责任分工。
灾后传染病控制措施效果和报告分析论文
灾后传染病控制措施效果和报告分析【摘要】目的研究灾后传染病的控制措施效果以及报告分析。
方法实施具有针对性的疾病防控措施。
进行随机性抽样的灾民问卷调查。
对防控的效果实施快速评估。
结果重灾区住户消毒比例为96.1%。
消毒平均的频次1.8。
生活垃圾集中处理81.6%。
厕所消毒的比例92.6%。
厕所消毒平均的频次1.6。
厕所粪便清运比例51.7%。
轻灾区相应数据为95.4%。
1.7。
59.3%。
87.8%。
1.5。
51.6%。
同时灾区人民仅饮用瓶装水占比0.9%。
饮用瓶装水或集中供水占比10.6%。
饮用井水(未消毒比例)为88.3%(2.2%)。
饮用河沟水(未消毒比例)为3.9%(35.7%)。
自制食物为99.2%。
食用凉拌菜为5.1%。
食用剩饭菜为12.9%。
结论实施的控制措施具有科学有效的特点。
但也还需要着更长时间对其加以验证。
【关键词】灾后;传染病;控制措施效果;报告分析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78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503-01大灾以后常常会产生大规模的传染病肆虐[1]。
据研究统计,曾经在近几年来,于世界各地出现的特大灾难中。
暴发了各种疾病的大流行。
对人类社会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和危害[2]。
本文通过我市各乡镇灾后的实际情况。
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统一部署和指挥成立灾后传染病防控总指挥部。
该组织负责日常的有关整体工作。
通过实施每日碰头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各级统筹安排工作。
并对下一天的工作实施安排部署。
并且对疫情实施每日监测。
密切关注。
1.2 及时对尸体进行处理在灾难发生之后。
务必对寻获的各种尸体进行消毒处理。
集中进行尸体转运以及统一埋葬。
其中埋葬深度在一米五之上。
如果尸体未按标准的埋葬。
则要执行相应的重处理措施。
具体为用漂白粉和水按规定稀释后喷洒于掩埋地。
之后将土层加高到一米以上。
地震灾害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技术指南
《地震灾害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技术指南》前言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饱受地震灾害之苦特别多的国家之一。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极强、波及范围极大、救灾难度极大、影响极其深远的地震灾害。
地震灾害不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也给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进一步明确地震灾害的公共卫生影响,有针对、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地震灾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和帮助下,联合华西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以及有关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总结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实践,以及其他国家的地震灾害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经验后,提出了本工作指南。
本指南根据地震灾害公共卫生特征,按照灾前准备、灾后应急和恢复重建等核心业务工作分别进行了描述,以期指导各级疾控机构进一步理清思路、积极主动、科学规范地开展地震灾害的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
第一章总论一、地震灾害及危害(一)地震灾害及特征包括地震灾害概念,地震灾害的突发性、灾难性、次生灾害多发性、影响巨大性和重建艰巨性等五大特征。
(二)地震灾害的主要危害1、直接危害。
包括: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水、电、气、道路等基础设施破坏,能源供应受损,交通通讯中断,社会服务设施受损,生态环境破坏等;2、间接危害。
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人群健康影响;3、次生灾害。
包括:火灾、化学品爆炸、化学品和放射性物质泄漏、洪涝灾害、海啸、交通事故、社会骚乱等。
二、地震灾害不同时期引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一)应急期,主要是地震灾害在短时期造成的直接后果。
1、对人群健康的直接影响(1)大量的人员伤亡。
主要是指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等造成身体的机械性损伤和死亡;(2)传染病的发生。
主要是由不清洁的饮用水和食物,大规模人群迁移和聚集,卫生设施不完善,媒介生物迁移和人群暴露等引起;(3)意外伤害。
主要是由火灾,中暑,CO中毒,食物中毒,化学品中毒,放射性物质污染等偶发事件引起;(3)慢性非传染病病。
灾后肠道传染病暴发疫情的案例分析和桌面推演
一起灾后肠道传染病疫情的调查处置【第一部分:疫情接报】材料1:某年7月8日,某县发生里氏7.5级地震。
8月12日9:00时,该县疾控中心接到X镇卫生院疫情报告员的电话,报称该镇A 村出现多例腹泻患者,怀疑为肠道传染病。
问题1:疾控中心人员在接到疫情报告时,应该注意收集哪些方面的信息?问题1参考答案:在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时,应该获取以下主要信息并记录:1、事件发生地点、时间、涉及的人数和范围。
2、疑似病人的主要症状与体征。
3、报告人所怀疑的疾病名称、可能的原因,已采取的措施。
4、报告人已获得的疑似病人的基本信息。
5、报告人的单位、姓名,联系人的单位、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材料2:通过了解,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获得了以下主要信息:本县X镇A村自8月10日-12日,先后出现4例腹泻患者,1名儿童,3名成人,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为“剧烈腹泻,先泄后吐,无腹痛,无发热”。
目前病例均在A村震后临时安置点卫生室集中救治。
问题2:接到疫情报告后,疾控中心各级人员需要立即做哪些工作?问题2参考答案:报告信息显示,A村在发生地震灾害10天后,于3天内出现了4例“剧烈腹泻,先泄后吐,无腹痛,无发热”的病例,符合霍乱的主要临床表现,应怀疑发生霍乱疫情,疾控中心应立即同时展开以下工作:1、接报人员应该立即将疫情信息报告单位领导并通报疫情管理人员。
2、专业人员应该立即指导医疗单位做好医务人员防护,落实病人隔离、标本采集等初步的传染病防控措施。
3、单位领导应该及时将疫情信息报告县卫计局和市疾控中心主管领导,并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尽快开展现场调查工作。
材料3:8月12日9:15时,接到报告的工作人员将记录的信息通报了疫情管理人员,同时向主管主任进行了详细报告。
鉴于目前灾情和对所获信息的分析,主管主任认为重大传染病暴发可能性大,立即向疾控中心主任做了汇报。
同时,指派专业人员与X镇卫生院联系,指导卫生院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落实病人就地隔离等防控措施。
自然灾害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指南
自然灾害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指南(试行稿)目录一、目的 (5)二、依据与适用范围 (5)三、自然灾害对传染病发病的影响 (5)(一)自然灾害对传染病流行因素的影响 (5)1.供水系统毁损 (5)2.食物短缺 (6)3.燃料短缺 (6)4.水体污染 (7)5.居住条件破坏 (7)6.人口迁徙 (7)(二)自然灾害对传染病生物媒介的影响 (8)1.蝇类的分布与密度 (8)2.蚊类的分布与密度 (9)3.其它吸血节肢动物 (9)4.寄生虫传播媒介的分布与密度 (9)5.做为疾病宿主的家畜 (10)6.做为疾病宿主的啮齿动物 (10)(三)自然灾害对传染病的发病趋势影响 (10)四、主要自然灾害传染病危险因素特征 (11)(一)洪涝灾害 (11)1.环境破坏 (11)2.水源污染 (11)3.食品污染 (12)4. 媒介生物滋生 (13)5.易感人群的影响 (13)(二)地震灾害 (14)1.生态环境破坏 (14)2.水源污染 (14)3.食品污染 (15)4.媒介生物滋生 (15)(三)旱灾 (16)1.生态环境破坏 (16)2.水源污染 (16)3.食品污染 (16)4.媒介生物滋生 (17)五、自然灾害条件下的传染病防控对策 (17)(一)灾害前期 (18)1.基本资料的积累 (18)2.传染病控制预案的制定 (18)3.应急队伍准备 (18)4.防病物资与器材的贮备 (18)(二)灾害冲击期 (19)(三)灾害后期 (19)1.重建疾病监测系统 (19)2.重建安全饮水系统 (19)3.做好环境卫生整治 (19)4.防止吸血昆虫的侵袭 (20)5.及时发现和处理传染源 (20)(四)后效应期 (20)六、自然灾害传染病防控的主要措施 (20)(一)风险评估 (20)1.识别传染病风险因素 (20)2.风险评估应关注的重点传染病 (21)(二)灾后的传染病监测与暴发控制 (22)1.灾后传染病监测内容和方法 (22)2.灾后传染病监测系统的恢复和建立 (23)3.暴发控制 (24)(三)饮水卫生 (24)(四)环境卫生 (25)1.人类排泄物的处理 (25)2.生活中的固体废弃物和液体废弃物的处理 (25)3.医疗废弃物的处理 (25)4.遇难者遗体的处理 (25)(五)消毒与媒介生物控制 (26)1.消毒 (26)2.媒介生物控制 (26)(六)食物与营养 (26)(七)预防接种 (26)(八)健康教育 (27)七、自然灾害各种重点传染病防控 (27)(一)自然灾害常见肠道传染病防控 (27)1.肠道传染病概述 (28)2灾区肠道传染病主要流行因素 (30)3灾区肠道传染病的防控措施 (31)(二)自然灾害常见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 (32)1自然灾害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影响 (33)2灾害相关的主要自然疫源性疾病 (34)(三)自然灾害常见呼吸道传染病防控 (55)1.流行环节 (55)2.监测、发现与报告 (56)3.疫情或突发卫生事件的调查 (56)4.实验室检测 (57)5.防控措施 (57)八、自然灾害条件下的预防接种技术 (58)1.总体原则 (58)2.目的与目标 (58)3.监测与评估 (59)4.我国目前常用的疫苗 (60)5.灾区预防接种 (62)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地震、洪涝、干旱等较大灾害多次发生,对当地的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024年疾控中心应急办传染病监测工作总结
2024年疾控中心应急办传染病监测工作总结疾控中心应急办作为传染病监测的重要机构,在2024年的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下面是对2024年疾控中心应急办传染病监测工作的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内容约为1800字。
一、工作概述2024年,疾控中心应急办传染病监测工作围绕“预防为主,联防联控”的原则,积极履行职责,充分发挥监测预警、数据统计和科学研究的作用,全力防范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传染病监测方案制定、监测指标体系建立、传染病数据收集和分析、传染病疫情报告和发布等。
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疾控中心应急办团队团结协作,积极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工作亮点(一)监测方案制定根据疫情变化和科学研究成果,疾控中心应急办及时修订和制定了一批传染病监测方案,为研究人员提供了科学的工作指导。
监测方案包含了传染病的分类、监测指标体系、监测方法和标准等内容,具备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监测指标体系建立疾控中心应急办在监测指标的选择和建立上,充分发挥了专业技术优势,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监测指标体系。
这一体系涵盖了传染病的数量、流行趋势、疫情时空分布、传播途径和高风险人群等多个方面,有效提升了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三)数据收集和分析疾控中心应急办加强了与基层医疗机构、疾控部门和监测站点的沟通合作,建立了数据收集和交流机制,及时获取了传染病疫情相关数据。
通过数据分析和建模技术,疾控中心应急办能够准确判断疫情的发展趋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疫情报告和发布疾控中心应急办按照相关规定,及时编制疫情报告,并向上级部门和社会公布疫情信息。
报告内容包括传染病的基本情况、疫情变化趋势、预防控制策略等,形式多样,既有专业报告,又有易于理解的宣传资料。
通过疫情报告和发布,提高了公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三、存在问题在2024年的工作中,疾控中心应急办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人员不稳定疾控中心应急办工作是一个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
洪涝灾害疾病监测、报告及疫情处置方案
洪涝灾害疾病监测、报告及疫情处置方案受灾地区要防控重点传染病、食物中毒和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发生,把各种疫情扑灭在暴发或流行前。
一、传染病监测(一)重点监测和报告的传染病霍乱、伤寒、痢疾、感染性腹泻、出血热、甲肝、戊肝、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钩端螺旋体、炭疽、乙型脑炎、狂犬病,以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二)监测点的设立发生洪涝灾害的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及时划分出受灾的独立区域。
独立区域内的乡、镇卫生院应做为监测单位,开展传染病疫情监测。
二、疫情报告(一)传染病疫情实施网络直报。
若由于灾情不能实施网络直报,则应每日进行电话报告。
(二)发生不明原因疾病的暴发,责任报告人应当以最快的方式向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报后应按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
(三)暴发疫情报告内容应包括:疫情发生的地点、单位、时间、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诊断及所采取的措施、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四)遭受洪涝灾害的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做好疫情分析,预测疫情发展趋势。
疫情分析应包括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等内容。
此外,还应有发生原因的分析及对今后防治工作的要求与建议。
三、疫情控制洪涝灾害发生后,一旦出现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及饮用水污染事故,有关县(区)卫健委门应立即采取如下措施:(一)组织力量赶赴现场。
组织有关疾病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护、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工作。
(二)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到达发生疫情的地区后,应尽快制定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和方案,并对疫情病例的发病情况、分布特点等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三)实验室检测。
要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要求采集标本,送疾病控制机构实验室进行检验。
(四)采取控制措施。
市、县(区)卫健委门根据疫情性质和应急处理需要,按规定采取以下控制措施:病人和疑似病人的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易感人群的应急接种以及疫点消毒,水源保护、污染食品追缴和封存引起中毒的物品等。
自然灾害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指南
自然灾害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指南(试行稿)目录一、目的 (5)二、依据与适用范围 (5)三、自然灾害对传染病发病的影响 (5)(一)自然灾害对传染病流行因素的影响 (5)1.供水系统毁损 (5)2.食物短缺 (6)3.燃料短缺 (6)4.水体污染 (7)5.居住条件破坏 (7)6.人口迁徙 (7)(二)自然灾害对传染病生物媒介的影响 (8)1.蝇类的分布与密度 (8)2.蚊类的分布与密度 (9)3.其它吸血节肢动物 (9)4.寄生虫传播媒介的分布与密度 (9)5.做为疾病宿主的家畜 (10)6.做为疾病宿主的啮齿动物 (10)(三)自然灾害对传染病的发病趋势影响 (10)四、主要自然灾害传染病危险因素特征 (11)(一)洪涝灾害 (11)1.环境破坏 (11)2.水源污染 (11)3.食品污染 (12)4. 媒介生物滋生 (13)5.易感人群的影响 (13)(二)地震灾害 (14)1.生态环境破坏 (14)2.水源污染 (14)3.食品污染 (15)4.媒介生物滋生 (15)(三)旱灾 (16)1.生态环境破坏 (16)2.水源污染 (16)3.食品污染 (16)4.媒介生物滋生 (17)五、自然灾害条件下的传染病防控对策 (17)(一)灾害前期 (18)1.基本资料的积累 (18)2.传染病控制预案的制定 (18)3.应急队伍准备 (18)4.防病物资与器材的贮备 (18)(二)灾害冲击期 (19)(三)灾害后期 (19)1.重建疾病监测系统 (19)2.重建安全饮水系统 (19)3.做好环境卫生整治 (19)4.防止吸血昆虫的侵袭 (20)5.及时发现和处理传染源 (20)(四)后效应期 (20)六、自然灾害传染病防控的主要措施 (20)(一)风险评估 (20)1.识别传染病风险因素 (20)2.风险评估应关注的重点传染病 (21)(二)灾后的传染病监测与暴发控制 (22)1.灾后传染病监测内容和方法 (22)2.灾后传染病监测系统的恢复和建立 (23)3.暴发控制 (24)(三)饮水卫生 (24)(四)环境卫生 (25)1.人类排泄物的处理 (25)2.生活中的固体废弃物和液体废弃物的处理 (25)3.医疗废弃物的处理 (25)4.遇难者遗体的处理 (25)(五)消毒与媒介生物控制 (26)1.消毒 (26)2.媒介生物控制 (26)(六)食物与营养 (26)(七)预防接种 (26)(八)健康教育 (27)七、自然灾害各种重点传染病防控 (27)(一)自然灾害常见肠道传染病防控 (27)1.肠道传染病概述 (28)2灾区肠道传染病主要流行因素 (30)3灾区肠道传染病的防控措施 (31)(二)自然灾害常见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 (32)1自然灾害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影响 (33)2灾害相关的主要自然疫源性疾病 (34)(三)自然灾害常见呼吸道传染病防控 (55)1.流行环节 (55)2.监测、发现与报告 (56)3.疫情或突发卫生事件的调查 (56)4.实验室检测 (57)5.防控措施 (57)八、自然灾害条件下的预防接种技术 (58)1.总体原则 (58)2.目的与目标 (58)3.监测与评估 (59)4.我国目前常用的疫苗 (60)5.灾区预防接种 (62)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地震、洪涝、干旱等较大灾害多次发生,对当地的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洪涝灾害灾后卫生防疫工作技术方案灾后传染病控制调查要点
洪涝灾害灾区传染病暴发疫情调查与控制要点(2017年版)洪涝灾害发生后,由于供水系统毁损、食物安全难以保障、居住条件受到破坏、人群与病媒生物的接触机会增多、人口流动性加大、人群抵抗力降低以及卫生服务可及性降低等因素影响,极易发生各类传染病疫情,特别是肠道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的暴发和流行。
洪涝灾害发生后应重点关注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毒性肝炎(甲肝、戊肝)、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乙型脑炎(乙脑)、血吸虫病、流感、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等传染病。
灾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临时医疗点要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适时开展症状监测,一旦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和聚集性疫情,灾区的疾控和医疗机构人员要及时赶赴疫情发生地,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原则和方法,迅速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
暴发现场处置流程见图1-1传染病类暴发疫情现场调查处置流程图。
一、主要调查步骤(一)召开工作沟通会。
调查组到达灾区现场后应当立即与当地有关部门召开会议,了解事件最新进展和相关背景信息,商定现场工作计划(含流行病学调查)和实施方案,制定和实施初步控制措施。
(二)核实事件信息。
通过访谈临床医生,访视病例,收集和分析临床资料,收集和分析可疑样品或环境标本的检测数据;综合临床信息、检测信息、流行病学资料,对事件性质做出初步判断。
(三)确定病例定义,制定调查方案。
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建立病例定义。
在调查早期或搜索病例阶段可采用疑似病例定义或临床诊断病定义,在病因确证阶段可采用确诊病例定义。
调查方案应当根据现场特点设计。
(四)搜索病例。
按照确定的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列出病例信息清单。
搜索时通常还应当了解事发地周边有无类似病例。
必要时可开展应急监测,收集新发病例相关信息。
(五)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对发现并核实后的病例,应及时进行详尽的流行病学调查,同时还应当根据现场需要开展专题调查,如污染范围调查、暴露程度调查、宿主与媒介调查、基线调查、实施效果评价等。
洪涝灾害后的防疫方案6篇
洪涝灾害后的防疫方案6篇人类要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增长,在一项工作提出的时候。
我们应该写一份全面的方案,方案中必须妥善安排好我们每个人的行动。
“洪涝灾害后的防疫方案”是一个重要话题为您整理了相关资料,感谢您的关注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您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洪涝灾害后的防疫方案篇1尊敬的领导:近期,我国多地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灾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水源受到了严重破坏,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同时,由于灾区环境脏乱差,疫情传播的风险也大大增加。
为了保障灾区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提出如下洪涝灾害后的防疫方案:一、灾区环境清理和消毒1. 协调各部门和志愿者组织共同开展环境清理工作,包括清理泥沙、垃圾和残留物等,并做好分流和分类处理。
2. 加强灾区的病媒生物监测,特别是积水区域,发现蚊子、苍蝇等病媒生物,立即进行灭蚊、灭蝇等消毒工作。
3. 完善污水处理设施,确保洪水退去后,灾区的污水能够正常处理,避免造成疫情传播的溢出。
二、灾区居民健康检查和应急医疗服务1. 组织医疗队伍进驻灾区,对居民进行健康检查和疫情防控宣传,特别是关注老弱病残等易感人群的健康状况。
2. 配备足够的医疗物资,确保及时为灾区居民提供应急医疗服务,对有疫情病例的患者及时隔离和治疗。
3. 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及时掌握灾区疫情情况,加强与上级卫生部门的沟通和交流。
三、灾区饮用水安全保障1. 对受灾区域的饮用水源开展全面检测,确保灾区居民饮用水的安全。
2. 组织人员和物资投入,协调相关部门加强受灾区域的饮用水供应,确保居民有足够的安全饮水。
3. 加大对居民饮水卫生知识的宣传力度,引导居民正确处理饮水,加强个人卫生习惯,避免疫情传播。
四、灾后重建和疫情预防结合1. 在灾区重建的过程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卫生要求,确保新建的住房、学校、医院等场所符合规范。
2. 重建过程中,加强疫情预防知识的宣传,引导居民正确处理污水、垃圾等,避免再次出现疫情爆发的风险。
地震灾害后应急疾病监测指导原则
疫情监测地震发生后的最初阶段以人员抢救和伤员救治为主,此后,灾区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控工作即应全面展开。
为了及时发现灾区和灾民中发生的传染病暴发和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苗头,迅速采取控制措施,应及时启动灾后应急疾病监测机制。
一、在灾区前线救灾防病指挥部或指挥中心设立疾病监测组,负责应急疾病监测方案的具体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解释和监测报告的撰写,向指挥部报送并向各灾区指挥分中心反馈监测信息。
必要时,组织监测数据分析会商会议,研判疫情形势,研提控制措施建议。
二、监测病种或/和临床症候群。
根据灾害发生时的季节特点、地理区域特点、灾害程度、灾民数量及年龄结构特征、灾民安置方式以及当地既往传染性疾病谱和流行水平,确定应急监测病种或/和临床症候群。
监测病种或/和临床症候群可根据救灾工作的发展进程和需要,适时调整。
三、报告人和报告方式。
报告人一般应包括尚在运转的医疗机构、灾民安置点的固定和流动医疗点、医疗队的医生、现场疾控专业人员。
为了保证监测系统能够掌握每个灾民安置点的传染病或因病死亡发生情况,在未设固定医疗点的安置点,应指定人员每天在安置点询问了解疾病症状和发生人数等,向指定信息收集点报告。
在灾害的初期,可采用电话报告。
通讯系统恢复后,可填报报表,用传真或电子邮件向指定的信息收集单位报告。
四、报告内容和报告收集方式。
报告内容可分两类,尚在运转的医疗机构除按传染病报告规范报告法定传染病病例和聚集性传染病事件外,各灾民安置点及固定、流动医疗队应进行传染病症状及死亡报告。
发现鼠疫、霍乱、炭疽、疑似传染病相关死亡及疑似传染病聚集性病例时,应采用最快捷的方式立即进行报告,其他传染病或症状报告,可每日报告或每半天向指定疫情收集单位报告一次。
各指定疫情信息收集点应确定联络人、联络电话、电子邮件地址,通报给各报告单位(尚在运转的医疗机构、灾民安置点医疗站、流动医疗队、流动和固定防疫队等)和报告人。
各疫情收集点还要及时掌握各灾民安置点的灾民人数、年龄性别结构数据、医疗和防疫队伍的基本信息。
传染病监测管理制度
传染病监测管理制度一、传染病监测是对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及影响因素进行有计划地、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并及时反馈相关信息用于指导和评价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要切实加强传染病监测的组织管理,做好技术、相关设施及设备、人员的落实。
二、要按照卫生部、省、市各种传染病监测方案或工作指南,明确信息的分发和使用,及时下发和学习有关病例定义和分类、病例的报告要求(方式和程序及原始报告和报表格式)、病例的调查和标本采集、数据管理和分析、信息利用(发布、反馈和上报)、监测中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等内容、监测系统绩效的绩效的指控指标等。
三、根据各种传染病监测方案,结合实际,科学的确立监测哨点和人群,明确监测对象和监测方法,严格遵守程序,规范报告、调查、分析、通报、预测和检索传染病疫情,大力提高监测覆盖范围和监测频率。
四、有计划地开展监测系统内各级人员的系统培训,提高工作水平。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规范工作行为,实行奖惩制度,定期开展督导、考评和评价。
五、传染病疫情报告按《传染病防治法》报告的内容、方式、程序,及时登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实施网络直报。
六、法定传染病和因病死亡及国家调整的综合疾病监测按照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要求进行,充分发挥其对法定传染病疫情的校正和补充作用。
七、救灾防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要遵循应急、预警、常态管理的结合,当自然灾害发生和灾后一个时期内,积极收集、分析与报告传染病疫情及有关因素,果断采取救灾防病措施。
及时发现和掌握传染病暴发和流行、中毒在内的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提供预防控制信息支持。
八、根据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不明原因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艾滋病/hiv、脊髓灰质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等监测方案要求,加强监测系统建设,更新和补充检测设备仪器,完善设施,强化人员培训,提高操作技能,主动开展监测和实验室检测,提高监测灵敏性和特异性。
第二篇:传染病监测制度传染病监测制度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为了提高医生传染病病例的敏感性,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制定本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对传染病疫情监测是预防灾后传染病流行和暴发的重要环节。
1.灾后传染病监测内容和方法
(1)重点传染病监测:流行病学研究已经对各种传染病流行的
特点和规律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根据这些知识,结合灾区的地理、气候、灾情、灾害发生的季节等情况,可以判断灾后可能发生流行的疾病种类,以此作为防控的重点,同时也是流行病学监测的重点。
例如:冬春季节常见传染病主要有麻疹、流行性脑膜炎、流感、百日咳、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疾病;夏秋季节常见传染病主要有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手足口病、沙门菌病、伤寒、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霍乱、疟疾、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鼠疫等。
(2)症状监测:在灾后的危机状况中,为了尽快掌握疫情发生
的预兆,常常收集症状发生频度的资料,作为疾病监测的第一步,这种做法被称为症状监测。
如果在人群中某一类症状短时间内集中出现,可能预示某种疾病的发生或开始流行。
用于灾后症状监测的症状主要有:第一类是发热,很多传染病的前躯症状都是发热,如果发热患者增多,就应该警惕。
第二类是腹泻,一些肠道传染病常表现为腹泻,同时,腹泻增多,提示肠道传染病的流行。
对这两类症状的监测,可以得到很高的敏感性,而对疾病监测的特异性不高。
为此,可采用症状组合的方法:①腹泻的症状组合:腹泻伴粪便带血,可能与痢疾发病相关;腹泻伴水样便,可能与轮状
病毒性肠炎相关;腹泻伴大量米汤样便,则预示霍乱的危险。
②发热的症状组合:发热伴咳嗽、呼吸增快,可能与肺炎有关,发热伴卡他症状和皮疹,可能预示麻疹发生,发热伴头痛、呕吐、惊厥,可能预示脑炎发生等。
当监测到具有某一症状的病例增加时,就应迅速进行专题调查,配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尽快明确诊断。
在诊断确定前就要对风险作出初步评估,并采取必要的临时防控措施。
最终可能撤销预警,但也比在灾区延误某种传染病的控制要安全。
2.灾后传染病监测系统的恢复和建立
(1)恢复和建立灾后传染病监测系统的基本原则:在重大的灾害发生以后,要迅速建立疾病监测和报告系统。
监测系统应覆盖所有临时医疗急救点、当地的卫生机构、临时居民安置点。
明确监测的疾病和症状,以及信息报告的途径、方法和人员。
要实行零报告制度。
对重大疾病及可疑病例要实行个案即时报告制度。
重点疾病要开展哨点监测,作为对常规监测的补充和加强。
对资料要及时分析和反馈,缺乏反馈会降低基层报告人员的积极性。
灾区人员流动性大,参与监测和报告的人员更换时,要确保新的人员熟知自己的职责、任务和报告途径。
(2)设计监测系统:在开始设计监测系统之前,应明确下列问题:①明确监测的目标人群:是转移安置人群还是当地人群;②应收集什么数据,用途是什么;③谁提供数据;④数据收集的期限;⑤数据怎样传输(数据流);⑥谁对数据进行分析,多长时间分析一次;
⑦报告如何发布,多长时间发布一次。
(3)确定监测的优先项目:没有必要对灾后面临的所有传染病都进行监视,必须优先明确出对灾区群众健康形成威胁的疾病种类。
在确定优先监测的项目时,需考虑这种情况是否会引起严重的疾病后果(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否有明显的流行性(如霍乱、脑膜炎和麻疹)等问题。
灾后最需报告的主要疾病种类应包括感染性腹泻、病毒性肝炎、麻疹、脑膜炎、水痘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乙脑、疟疾等。
(4)监测数据收集方法:灾后监测数据收集有常规报告(包括易暴发并需要及时报告的疾病)、多次重复调查和暴发调查等3种方法。
其中,常规报告是由临床工作者将重点监测疾病的病例数和死亡数记录在住院部或门诊部以及临时医疗点的就诊登记表上,然后在规定时间内由监测信息收集人员进行汇编和分析;重复调查是对特定的监测对象进行连续不断的跟踪;暴发调查是在发生暴发后,进一步搜索病例,并深入的调查,从而发现异常的病例数和死亡数产生的原因并实施控制措施。
(5)监测工作实施:①医疗卫生机构首先需强化常见传染病诊断和报告,必要时启动传染病零报告制度;②采取多种途径,尽快恢复传染病病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③指定专人负责疫情报告工作的指导、培训和督导;同时要做好疫情信息的审核订正和分析报告工作;④及时浏览、分析报告数据,对发现的“异常情况”及时进行核实。
报告数据既要以行政区划为单位进行分析,又要以报告点为单位的进行分析。
同时要注意观察分析数据的变化及趋势,以便及时发现病例的聚集现象;⑤根据当地传染病疫情历史数据、人口学数据、
灾区群众安置状况、医疗服务资源分布情况以及不同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公共卫生影响等,设定疫情异常信号的发现阈值,做好疫情的预警和调查处置工作;⑥及时评估传染病监测系统状况,及时掌握报告单位数量的变化,及时发现疫情报告的盲点,根据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⑦建立疫情分析会商机制,及时对疫情信息、实验室检测数据、现场调查处置以及疫情报告情况进行通报、交流和研判;⑧及时将灾区疫情监测日报、周报、月报、阶段性分析报告和应急疫情分析报告等向上级疾控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同时,向基层疾控机构和疫情报告单位反馈;⑨对暴发疫情和有重要公共卫生影响的重点传染病(如鼠疫、霍乱、急性迟缓性麻痹、脑炎及脑膜炎、病毒性肝炎、出血热等)散发病例开展实验室诊断。
3.暴发控制
通过上述监测发现疑似传染病暴发,应立即组织灾区救灾人员,特别是流行病学人员开展调查和处置,具体处置方法和措施另论。